讀古今文學網 > 生命的品質 > 第五輯 我們心靈中的「第一推動」 >

第五輯 我們心靈中的「第一推動」

凡大科學家皆超越於實用的眼光,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願度過實驗室裡的日日夜夜的。正是這種非功利的對真理本身的熱愛和追求,推動著科學的發展,從而也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推動」。

孩子和大師之間的橋樑

——《哲學家講述哲學故事》系列叢書中文版序

哲學是啟迪人生智慧的學科。人的一生中,是否受到哲學的熏陶,智慧是否開啟,結果大不一樣。哲學在人生中的作用似乎看不見、摸不著,其實至大無比。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明白、歡欣、寧靜的,沒有智慧的人,他的心是糊塗、煩惱、躁動的。人生最值得追求的東西,一是優秀,二是幸福,而這二者都離不開智慧。所謂智慧,就是想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唯有這樣,才會懂得如何做人,從而成為人性意義上的真正優秀的人。也唯有這樣,才能分辨人生中各種價值的主次,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從而真正獲得和感受到幸福。

哲學對於人生有這麼大的意義,那麼,我們怎樣才能走近它、得到它呢?我一向認為,最可靠的辦法就是直接閱讀大哲學家的原著,最好的哲學都匯聚在大師們的作品中。不錯,大師們觀點各異,因此我們不可能從中得到一個標準答案,然而,這正是讀原著的樂趣和收穫之所在。一個人怎樣才算是入了哲學的門?是在教科書中讀到了一些教條和結論嗎?當然不是。唯一的標準是看你是否學會了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人生的根本問題,從而確立了自己的人生信念。那麼,看一看哲學史上諸多偉大頭腦在想一些什麼重大問題,又是如何進行獨立思考的,正可以給你最好的榜樣和啟示。

常常有父母問:讓孩子在什麼年齡接觸哲學書籍最合適?我的回答是:順其自然,早比晚好。順其自然,就是不要勉強,孩子若沒有興趣,勉強只會導致反感。早比晚好,則要靠正確的引導了,方法之一便是提供足以引發孩子興趣的適宜讀物。當然,孩子不可能直接去讀原著,但是,我相信,通過某種方式讓他們瞭解那些最偉大的哲學家的基本思想,仍然是使他們對哲學真正有所領悟的必由之路。

正是基於這一想法,我樂於推薦《哲學家講述哲學故事》系列叢書。這套叢書選擇了東西方哲學史上50位大哲學家,以各人的核心思想為主題,一人一冊,用講故事做誘餌,一步步把小讀者們引到相關的主題中去。我的評價是,題材的選擇頗具眼力,50位哲學家幾乎囊括了迄今為止對人類歷史產生了最重要影響的精神導師。故事的編撰,故事與思想的銜接,思想的表述,大致都不錯,水平當然有參差。我覺得最難能可貴的是,韓國的兒童教育學家和哲學家極其認真地做了這件事,在孩子和大師之間築了一座橋樑。對比之下,我們這個泱泱大國應該感到慚愧,但願不久後我們也有原創的、高水平的類似書籍問世。

2010.2

兒童與哲學

——接力出版社「兒童哲學智慧書」總序

經常有人問我:要不要讓孩子學哲學?幾歲開始學比較好?我總是反問:讓孩子學哲學?有這個必要嗎?孩子都是哲學家,應該是我們向他們學!這不只是戲言,憑借親自觀察,我深信兒童與哲學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性,和大多數成人相比,孩子離哲學要近得多。在有些人眼中,孩子與哲學似乎不搭界,那是因為他們既不懂孩子,嚴重地低估了孩子的心智,也不懂哲學,以為哲學只是一門抽像的學問,對兩方面都發生了誤解。

有心的父母一定會注意到,兒童尤其幼兒特別愛提問,所提的相當一部分問題是大人回答不了的,原因不是缺乏相關知識,而是沒有任何知識可以用作答案。這樣的問題正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問題。哲學開始於驚疑,孩子心智的發育進入旺盛期,就自然而然地會對世界感到驚奇,對人生產生疑惑,發出哲學性質的追問。清新活潑的兒童心智與陌生新鮮的大千世界相遇,這是人類精神的永恆的燦爛現象,但在每個人一生中卻又是稍縱即逝的短暫時光。

所以,如果說「學」哲學,兒童期正是「學」哲學的機不可失的黃金時期。不過,所謂「學」完全不是從外面給孩子灌輸一些書本上的知識,而是對孩子自發表現出來的興趣予以關注、鼓勵和引導。對於孩子的哲學性質的提問,聰明的大人只需要做兩件事,第一是留意傾聽他們的問題,第二是平等地和他們進行討論。相反的態度是麻木不仁,充耳不聞,或者用一個簡單的回答把孩子的提問打發掉,許多孩子的哲學悟性正是這樣在萌芽階段就遭扼殺了。

凡真正的哲學問題都沒有終極答案,更沒有標準答案。一定有人會問:既然如此,讓孩子思考這種問題究竟有什麼用?我只能這樣回答:如果你只想讓孩子現在做一架應試的機器,將來做一架就業的機器,當然就不必讓他「學」哲學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人,哲學就是「必修課」。通過對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無用」又「無解」的重大問題的思考,哲學給予人的是開闊的眼光、自由的頭腦和智慧的生活態度,而這些品質必將造福整個人生。

當然,要做孩子夠格的哲學「同伴」,大人必須提高自己。在這方面,一個有效途徑是親子共同閱讀高水平的哲學童書。哲學童書而具高水平,殊不容易,常見的或者是太「哲學」(其實是太理論),不兒童,缺乏童趣,或者是太兒童,不哲學,缺乏哲思。接力出版社從法國引進「兒童哲學智慧書」,我看了很喜歡,覺得符合我心目中既兒童又哲學的定位。這套書也是簡短的文字配以稚拙的圖畫,看似簡單,其實很用了心思。一是選題精當,全套書共9冊,每冊都是對一個重要哲學主題的追問,包括「我」、「人生」、「幸福」、「情感」、「自由」、「與人相處」、「知識」、「好和壞」、「藝術和美」,這些主題同時又是在現實生活中容易引起困惑的難題,因而是和人人密切相關的。二是通曉兒童心理,在每個主題下有若干問題,在每個問題下有若干可能的回答,問題和回答的設計皆出自孩子的眼光,既天真可愛,又真實可信,每每令人會心一笑。三是真正用哲學的方式來啟迪哲學的思考,對於每個回答不下對錯的論斷,而是從不同角度提出質疑,最後也不給出一個結論,而是點出思考這個問題的價值之所在。這三個優點使我相信,作者是既懂孩子又懂哲學的,因此我便可以放心地向孩子們以及家長、老師們推薦這套書了。

2010.12

讓百科全書走近我們的孩子

海南出版社歷時十一年,完成了一個規模宏大的文化工程,出版二十卷《世界百科全書》國際中文版。

中國的百科全書出版起步很晚,如果不算古代的類書和近代的辭書,也就二十多年的歷史。1978年,我考上高考恢復後的第一屆研究生,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黨委書記的溫濟澤先生給我們做報告,列數中國社會科學的落後狀況,舉了一個典型的例子:兩萬人口的小國聖馬力諾出版了幾十卷的百科全書,要與我國交換,而我們只拿出了一本《新華字典》。在那以後,我們誠然出版了《中國大百科全書》,但是,我本人認為,我們在編寫百科全書方面的能力還相當有限,一個明顯的事實是,由於缺乏權威性、完整性、準確性和及時更新的時效性,學者中很少有人把已出的這套我們自己編寫的百科全書當作可靠的工具書來使用。因此,最好的辦法是先把世界上已有定評的權威性百科全書引進來。在這方面,我們僅翻譯、出版了《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和《不列顛百科全書》,應該說仍存在著巨大空缺,全球銷量最大的《世界百科全書》便是其中之一。現在,海南出版社填補了這個空缺,我認為是中國百科全書出版史上的一件大事。

《世界百科全書》的獨特價值是舉世公認的,《不列顛百科全書》列有專門條目進行介紹,稱之為一部成功的少年百科全書。它的讀者定位十分明確,主要針對中小學課程學習和課外閱讀的需要而編寫。我大致翻閱了一下,覺得它的確緊緊圍繞著這個定位下功夫,具有以下鮮明特色:其一,在條目設計上,既顧及百科全書作為完整知識系統之本義,取材全面,涵蓋各個學科的基本知識,又重點突出,著重幫助青少年瞭解世界,因此地理、歷史、國際政治等內容佔據了最多篇幅。其二,文字深入淺出,每一條目的敘述注意控制詞彙量,力求讓最可能查閱該條目的年齡段的讀者都能讀懂。其三,每個主要條目附有相關條目一覽和思考題,便於深入學習。其四,便是眾口交讚的大量精美插圖和地圖了。當然,除了上述特殊的優點之外,這部書還具備一部優秀而成熟的百科全書的共同優點,就是準確、權威、最新,通過逐年修訂,使其內容既千錘百煉,又與時俱進。我注意到,書中對「9·11」恐怖襲擊、本·拉登、塔利班等都列有專門條目,並做了恰當的陳述。可以說,這套書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良師益友。

《世界百科全書》是美國家庭的常備書,自1917年問世以來,伴隨了好幾代美國人的成長。當今美國的許多知名人物,包括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克林頓等人,都曾談到,他們是讀著這套書長大的,是通過這套書發現他們的世界的。我期待這個良師益友也能夠走進中國的許多家庭,走進中國中小學的許多教室,最好是每個教室裡都放一套,讓老師和學生隨時可以查閱。我期待有一天,我們的許多成功人士也能夠說,自己是讀著百科全書長大的,是通過百科全書發現自己的世界的,而不是只有狹隘的民族觀念和職業技能。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這個可能性很小,因為在這個良師益友和我們的學生之間還隔著一個巨大的障礙,就是今天的應試教育。為了應付考試,學生們不得不做大量作業,讀許多垃圾教輔書,上名目繁多的垃圾補習班,哪裡還有時間來翻閱百科全書。買一套百科全書誠然要花不少錢,可是,如果我們的家長們把替孩子買各種教輔書、報各種補習班的錢省下來,其實足夠買這樣一套書了,而這才是真正有益的教育投資。當然,為了讓多數家長能夠這樣做,就必須改變我們今天的應試教育體制。所以,我估計,這一部好書的銷售命運是與中國教育改革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的,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中國能否盡早形成一個好的教育環境。

在百科全書的出版史上,出版商從來是重要的角色。最近讀到一本有趣的書,書名叫《啟蒙運動的生意》,是寫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百科全書》的生產和傳播過程的。其中談到,在當年,哲學家的思想傳播和出版商的商業運作之間有一種雙贏的關係,此書一出,哲學家名聲大振,出版商也賺了大錢。我祝願海南出版社也有這樣的好運氣,既為中國孩子的素質教育做了貢獻,又能夠獲得應有的經濟效益。

2007.5

恆星的孩子

斯蒂芬·霍金是一個大科學家,這一點毋庸置疑,單憑他擔任劍橋大學盧卡斯教授這個牛頓級別的職務,就可知他在今日數學和理論物理學界的頂尖地位了。同時,他又是一個大頑童,你看他坐著輪椅周遊世界,中國就來了好幾回,上電視,見「粉絲」,玩得可歡哩,側靠在椅背上的臉永遠笑容燦爛。大科學家寫暢銷書的,恐怕也只有他,《時間簡史》的版本不斷推陳出新,越來越暢銷,以至於挑夫走卒都知道他的大名,「大爆炸」、「黑洞」之類物理學的新概念成了流行語詞。他好像仍覺得不過癮,現在居然寫起了童話。

霍金有兩名中國學生,湖南科技出版社是霍金的鐵桿「粉絲」,這使得我們總是能在第一時間讀到他的最新作品的中譯本,包括這本他和他的女兒等合著的《喬治開啟宇宙的秘密鑰匙》。我輕鬆地翻閱了一遍,覺得是一本獨特而有趣的書。

顯而易見的是,霍金把自己編進了故事裡,便是書中的科學家埃裡克。被編進故事的還有他的電腦Cosmos。在現實生活中,霍金在Cosmos前度過了無數個晝夜,電腦裡儲存了他的宇宙學研究的大量數據和判斷。我們可以想像,憑借這些數據和判斷,霍金在這台電腦上,至少在自己的頭腦裡,曾經虛擬過許多次宇宙旅行。而在故事裡,Cosmos被賦予了神奇的功能,能夠把虛擬的旅行付諸實行,將真人送入太空。不過,旅行的範圍受Cosmos現有真實數據的限制,亦即受現代物理學和霍金本人現有真實研究成果的限制。因此,當我們伴隨著主人公們在太空進行幻想的旅行時,我們所獲得的宇宙知識卻是嚴格科學的,也是最前沿的。這正是此書不同於一般科幻小說的獨特之處。

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名叫喬治的男孩,他偶然地闖進了神秘鄰居埃裡克家裡,在埃裡克的女兒安妮帶領下,進行了一次太空旅行,從此對宇宙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安排孩子做故事的主角,使故事具有一種童話色彩,應是霍金的主意。他針對本書如是說:「給兒童解釋科學要比較容易些,因為他們沒有成見,樂於學習。」好奇心是科學的原動力,而在很大程度上,好奇心和童心是交融在一起的,兒童天然有好奇心,好奇心旺盛的大人往往童心不滅。書中引證了王爾德的一句極其精闢的話:「我們都在深溝中,但其中的一些人卻在仰望星空。」這正是好奇心的偉大價值,使身處深溝中的我們通過仰望星空超越深溝中的生存。在書中另一處,埃裡克向喬治講解恆星的誕生過程,指出構成人體的幾乎所有元素都是在恆星中製造的,然後說:「我們全體都是恆星的孩子。」一個人唯有懷著好奇心探索宇宙,又懷著童心看探索的結果,才會說出這麼可愛的話。我相信,這句話表達了霍金最真實的心情,當他構想從大爆炸到黑洞的宇宙歷史時,他的確是恆星的孩子,在試圖描畫自己最古老的家譜。

好奇心的滿足本身就是價值,霍金當然清楚這一點,但這似乎並不妨礙他為宇宙探索設立一個稍微具體一些的目標。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人口爆炸,地球本身的自然壽命,都使得許多普通人幻想,有朝一日能在外空間為人類找到一個新家。書中的埃裡克也懷抱這樣一個很大眾的幻想,孜孜於尋找一顆人類可以生活的新行星。這是科學遠未解決的問題,所以Cosmos對此也無能為力。在故事裡,埃裡克差點兒為此喪命。一個名叫雷帕的傢伙,一直對他心懷嫉妒,設計了一個陷阱,致使他誤把一個黑洞所在的位置當作理想新行星之所在,朝那裡直飛而去,結果掉進了黑洞。最後,是喬治依據霍金的最新理論解救了他。霍金自己曾經認為,黑洞意味著一切信息的徹底消失,宇宙的終結,這個被命名為「霍金輻射」的最新理論則改變了看法,相信黑洞也會蒸發,信息能夠恢復。故事的高潮幾乎是為這個最新理論的出場特意安排的,可見霍金對它多麼重視。

本書還有一個有趣的安排,就是讓喬治出生在一對拒絕一切現代科技產品的環保人士家庭裡,而喬治卻成了科學的信徒。這裡似乎隱含著對某些環保人士的保守傾向的諷刺。但是,全書的基調是和解。應該把科學和技術加以區分,科學的探索永無止境,技術的運用卻必須有所限制。我眼前出現兩幅圖畫;一幅圖畫是,喬治放學後興沖沖步行趕到鄰居家,與埃裡克父女一起探索宇宙的秘密;另一幅圖畫是,許多別的孩子放學後坐在一些巨大閃亮的怪物的後座上看DVD。兩相比較,孰可敬,孰可笑,一目瞭然。現實生活中正是如此,對於現代科學技術,一些人迷戀於它所提供的精神滿足,另一些人迷戀於它所提供的物質享受,心智之高下判然有別。

2008.6

以西方科學傳統為鏡

陳方正的《繼承與叛逆——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三聯書店,2009)是一部研究西方科學史的重要著作,在我看來,其重要的程度,在迄今為止中國學者所寫的同類著作中,當居榜首。如同副題所示,該書的宗旨是欲尋求「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這個重大問題的答案,因而是一種以問題為核心的科學史研究,作者循此對前人的相關著述做了艱深的梳理和考究,而結論則隱含在該書的正題中。這個結論便是,現代科學是奠基於古希臘的西方科學大傳統(「繼承」)經歷了牛頓革命(「叛逆」)後的產物。

長期以來,國人關注的問題是:中國科技為何在近代以降落後於西方?對於這個問題,李約瑟的觀點具有廣泛影響。李約瑟用皇皇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證明了中國古代擁有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由此得出一種認識:從公元前1世紀到公元15世紀,中國科技領先於西方,只是到了文藝復興之後,西方科學才超過中國,原因則應求諸資本主義興起、社會制度差異等外部因素。作者對李約瑟的這個「中國科技長期優勝論」提出了嚴重的質疑。他首先改變了問題的提法,「中國科技為何在近代以降落後於西方」這個提法包含了從時代變遷中尋找原因的思路,相反,「現代科學為何出現於西方」這個提法則提示了從西方本身的傳統中尋找原因的思路,使得問題的實質豁然開朗。

本書中論述古希臘科學傳統的篇章是最富有啟發性的,西方科學的源頭和現代科學之所以誕生於西方的秘密皆在於此種傳統。作者指出,由畢達哥拉斯教派與柏拉圖學院的融合而形成了古希臘科學傳統,其特徵有二:其一,永生追求(宗教)與宇宙奧秘探索(科學)密切結合,聖哲往往兼為宗教家和科學家。這個特徵在西方科學此後的發展中仍發生著作用,直到17世紀,追求永生的宗教精神和探索宇宙奧秘的科學精神仍是推動開普勒、牛頓等科學巨人從事具體科學研究的基本動力。其二,在上述精神的主導下,產生了以嚴格論證為基礎的數理科學,而日後的現代科學正是以這種重視理性探究的數理科學為終極基礎的。相比較而言,世界其他古代文明的數學皆側重實用型計算,大異其趣。總之,現代科學之所以在西方出現,完全是得益於這個以探索宇宙奧秘為目標、以追求嚴格證明的數學為基礎的西方科學大傳統。

在解答了這個根本問題之後,再回頭來看中國科技為何在近代落後的問題,就可迎刃而解了。中國沒有這個大傳統,中國古代的聖哲大多與科學無關,中國古代的數學偏於實用,宇宙探索則偏於籠統,二者是分家的,中西科學的真正分水嶺即在於此。

本書作者做的是西方科學史研究的文章,實際上也是以西方科學傳統為鏡,對中國文化傳統做了深刻的反省。我本人認為,正因為此,本書對於一般的關心中西文化問題的讀者也極具價值。事實上,中國科技的落後不是一個孤立的現象,我們在哲學、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領域同樣是落後的,因此,從整體上反省中國文化傳統的缺陷,從而尋求變革的方向,是每一個有思想的中國人的責任。

2009.11

我們心靈中的「第一推動」

世界是一個偉大而永恆的謎,自從人類的理性覺醒以來,許多優秀頭腦對這個大謎充滿好奇,對謎底提出了種種猜想,於是誕生了哲學和最早的科學。近代以降,隨著實驗和觀察手段的進步,在嚴格科學的基礎上揭示自然之謎的謎底似乎有了可能,科學家們踏上了為實現這個偉大目標而前赴後繼的征程,其光輝起點和第一塊里程碑是牛頓力學。

20世紀是物理學革命的時代,該領域群星燦爛,愛因斯坦是其中最耀眼的巨星,他創立的相對論極大地改變了牛頓描繪的世界圖景,成為新探索的起點和牛頓之後第二塊偉大的里程碑。然而,相對論在使我們前所未有地接近終極謎底的同時,卻又似乎在我們和這個謎底之間呈現了一條鴻溝。在他之後,大科學家們一直致力於完成他的未竟之業,為尋找能夠把相對論和量子力學協調起來的統一的自然理論不懈努力。在這個方向上,霍金是當代最傑出的物理學家,他創立的宇宙創生理論使我們看到了令人鼓舞的希望。

湖南科技出版社多年來持之以恆地出版「第一推動叢書」,所收的是現當代大科學家寫的科普著作和較為通俗的基本著作,其中包括霍金的多部著作,向中國讀者展示了近幾十年來人類優秀頭腦求解自然之謎的具體歷程,在此歷程中取得的重大進展,以及遭遇的主要難題。與此同時,該社又幾乎同步出版正在編輯中的《愛因斯坦全集》的中譯本,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與愛因斯坦遺產管理委員會共同編輯的這套40卷全集迄今出了7卷,中譯本已出5卷。這套全集將為我們全面瞭解愛因斯坦這位科學文化巨人的生平和思想提供最權威也最完備的資料。

毫無疑問,作為一個非專業的普通讀者,要讀懂所有這些著作是不可能的,應該說也是不必要的。但是,如果你是一個心智活潑的人,你必能在閱讀中得到莫大的快樂和收穫。對於那些專門的知識,不妨囫圇吞棗,知其大概即可。最大收穫在於受偉大心智的熏陶,浸染和領悟貫穿於他們的人格和工作中的真正的科學精神,這就是對世界的永不枯竭的好奇心,從思想上把握世界完整圖景的渴望,為了知識自身的價值而對知識的尊重。你會發現,凡大科學家皆超越於實用的眼光,都是懷著揭示宇宙最高秘密的心願度過實驗室裡的日日夜夜的。正是這種非功利的對真理本身的熱愛和追求,推動著科學的發展,從而也推動著人類的進步。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推動」。

當年牛頓曾言,是上帝給了世界的初始狀態以「第一推動」。我們不妨用譬喻的方式說,上帝所給的「第一推動」其實在我們的心靈中,便是我們的理性能力。這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寶貴品質,也是一切偉大科學家傳承的珍貴遺產。讓我們忠於這筆財富,如同愛因斯坦所說,當我們把它傳給子孫時,一定要使它更加純潔、豐富。

2007.1

你愛動物有幾分

自從認識了收養流浪動物的張呂萍,蔣子丹就不得安寧了。她開始投入極大的熱情和精力關注動物命運,做了大量調查,讀了許多文獻,決定要寫一本書。那些日子裡,她曾在電話裡對我談她的見聞、感受和思考,從她的興奮的滔滔不絕中,我更多地聽到了痛苦和困惑。前不久,她的書分成兩冊出版了,《動物檔案》講被遺棄的寵物的故事,《一隻螞蟻領著我走》探討人與動物的關係。

我著重讀了後一冊。我自己對動物保護問題未嘗細想,只覺得其中有太多的疑難和悖論,很想知道蔣子丹最終是怎樣解決的。我發現,其實她也沒有解決,直到書出版,她的痛苦和困惑依舊。她坦陳自己思考時瞻前顧後、顧此失彼的困境,迷茫、沉重乃至絕望的心情,因而不敢輕言自己是一個環保主義者,只是把所思所想所困所擾說了出來。這就對了,她是認真而誠實的,她的這本書的價值正在於此。

我們為什麼要保護動物?保護到什麼程度才合理?對此人們眾說紛紜,提出了不同的理論根據。大致說來,根據越宏大、高級、形而上,保護的範圍就越廣闊,規則就越嚴格,反之亦然。但是,不論持何種立場,在理論上或實際操作上似乎都存在著難以克服的困難。

最高級別的根據無疑是宗教,尤其是佛教,主張眾生平等,對一切生命懷悲憫之心。其極端者如弘一法師,在遺囑中仔細叮囑,如何用四隻小碗盛滿水隔離屍體,以防螞蟻爬上來在火化時被燒死。在基督教中,也有史懷澤提倡敬畏一切生命。對生命的悲憫或敬畏是偉大的宗教感情,可以提升人的靈魂境界。然而,具體到不殺生,若推至絕對化,在操作上是完全不可能的,在理論上也是大成問題的。人類為了維持生存,一方面對危害自身的動物例如蚊子、跳蚤必須予以滅殺,另一方面又需要從某些動物身上獲取營養。即使以素食為基本主張的佛教,在藏地也不得不有所變通,允許吃牛羊肉,否則無法抵禦嚴寒的氣候。所以,最低限度的實踐上的人類中心主義是不可避免的,用大自然的眼光看,這何嘗不是作為物種之一的人類的天賦權利。

其次級別的根據是生態理論,就我們的話題來說,主要涉及野生動物的保護。同為強調保護生態,又有很大的區別。一種是科學的眼光,出發點是人類的長遠利益,因為生態破壞危及此種利益,所以要遏止。很顯然,這是一種理智的人類中心主義立場。另一種則力圖擺脫人類中心主義立場,主張動物也是自然界中獨立的生命體,有其天賦權利,人類不可隨意支配。這種觀點把生態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可稱作生態主義或動物權利主義。然而,這個原則如果要貫徹到底,就應該不但適用於野生動物,也適用於家養動物,於是會產生麻煩,甚至人類飼養動物的權利都成了問題,更不用說使用和食用了。

第三類根據是一種擴展了的人道主義,即把人道主義原則擴展到動物身上,對動物尤其是有感知力的動物懷有同情心,予以善待。在主張或贊同保護動物的人裡,多數人自覺不自覺地是從這個立場出發的。作者基本上也持這個立場,認為動物保護的主要動力來自「感同身受」。許多動物知苦樂,有感情,這是可以清楚地觀察到的事實,其表現往往出人意料,令人驚奇和感動。因此,一個對同類真正有同情心的人,把同情心延伸到動物身上,實在是最自然的事情。同樣,那些肆意虐待和殘害動物的傢伙,我們可以斷定他們對同類也一定是冷酷的。如此看來,是否善待動物,所涉及的就不只是動物的命運,其結果也會體現在人身上,對道德發生重大影響。在這個意義上,保護動物就是保護人道,救贖動物就是人類的精神自救。但是,人對動物的同情心的界限應該劃在哪裡,善待動物應該到何種程度,依然是一個問題。最徹底的當然是不殺生,嚴格素食,與佛教和動物權利主義殊途同歸。比較折中的則主張動物福利主義,認為應該給家養動物提供良好的生存環境,並在宰殺時盡量減少其痛苦。這種君子遠庖廚式的仁慈往往被兩方面譏為偽善。心腸最軟的人說:既然仁慈,就別吃肉。心腸最硬的人說:既然吃肉,就別裝仁慈。是啊,又要吃肉,又要仁慈,人在動物面前是多麼無奈。

我把蔣子丹在書中分散討論的內容集中起來,做了以上這一番討論。我同樣找不到結論。不過,我好像找到那個令我們進退失據、左右為難的搗蛋鬼了,它就是人類中心主義。這個東西,如果能把它根除,人和動物就徹底平等了,但事實上辦不到。可是,它又的確是動物保護的最大障礙。出路在哪裡?也許只能是對它加以管束,把它控制在一個合理的限度內,不讓它為所欲為。當然,什麼限度是合理的,各派意見不一。這倒沒有關係,在我看來,宗教、生態理論、擴展的人道主義的大方向其實是一致的,都在為約束人類慾望、改善動物境況做出貢獻,這就夠了。

最後,談一談作者做了許多描述和評論的養寵物現象。我同意她的觀察,養寵物與愛動物是兩碼事,寵物迷未必是動物之友,大量遭遺棄的寵物便是明證。無論是為了滿足情感需要,還是作為個人愛好,養寵物都無可非議,但也無可誇耀。然而,以何種心態和作風養寵物,卻反映了人的素質。國人如今養寵物成風,反映出的國民素質實在不高。作者指出了以名貴寵物為身份象徵、通過豪華養寵擴張物慾等低級趣味現象,除此之外,養寵物者不講公德的情形比比皆是,我相信幾乎每個小區的居民對此都已深惡痛疾。在我居住的小區,有幾個養狗者在院子裡遛狗時基本不拴繩,還故意讓狗們登上兒童滑梯,孩子們常受驚擾。你猜這些人怎麼說?——咱養狗跟養孩子是一個樣的,疼著呢!

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