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17 >

17

當我們向外審視時,無法測量的世界和數不勝數的造物就展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個體的存在就縮小為無物,猶如消失了似的。在著迷於事物宏大規模和龐大數量的同時,我們就會推而論之,認為只有著眼於外在的,因而是客觀的哲學才是選對了路子。古老的希臘哲學家對此甚至不曾存有一絲懷疑。

相比之下,當我們向內審視時,我們首先就會發現每一個體都只是直接對自身感到興趣;每一個體確實更多地把自己放在心上,而不是除此之外的其他東西。這是因為每一個人只是直接地認識自己,對於其他一切,他只是間接瞭解而已。除此之外,如果我們承認:具意識和認知之物只能是個體,不具意識的東西則只有一半的、純粹是間接的存在,那麼,一切真正和真實的存在就只能屬於個體。最後,如果考慮到客體是以主體為條件,那麼,我們由此就可以這樣推論:這巨大無垠的外在世界就只因認知之物的意識而存在;這一外在世界因此是與個體的存在——這一世界的支撐物——絕對地聯繫在一起。在這一意義上而言,這一世界的存在就可以被視為永遠只是個體意識裡面的佈景,是打印在個體意識裡面的內容。如果我們考慮到上述這幾點,那我們就會得出這一看法:只有審視內在、從直接給予的主體出發的哲學,因而也就是自笛卡爾以後的哲學,才是走對了方向;而古人們則忽視了主要的東西。但要完全確信這一點,則需深入自己的內在,把對本源的感覺——這一感覺存在於每一認知之物——引入我們的意識。每一個人——哪怕這個人是多麼的微不足道——都在自己簡樸的自我意識中發現作為最實在之物的自身,並且在這自身中,他必然認出這一世界的真正中心點;他的自身的確就是一切現實性的本源。這種原初意識有可能說謊嗎?最強有力表達這一真理的就是《奧義書》中的這一句話:「我是萬物,除我以外,別無其他;一切因我而起。」當然,由此看法會過渡到光明主義(Illuminismus),甚至神秘主義。這是觀照內在得出的結果,而目標投向外在的審視則告訴我們:我們存在的結局就是一堆白骨而已。(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