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28 >

28

在討論美學的一章的結尾處,我想談一下在波阿色萊藏畫(在慕尼黑)中老萊茵河低地畫派的作品。

要欣賞一件真正的藝術品,我們並不真的需要先來一番藝術史的介紹;但對於我們在此談論的畫作,情況可就不一樣了。我們起碼只有在看過范·艾克(32)之前的油畫以後,才可以正確評估范·艾克的作品價值。也就是說,在范·艾克之前,油畫的風格和趣味來自拜占庭,所以,採用金的底色和膠畫顏料;畫中的人物僵直而生硬,既沒有生氣,也沒有動感,並且頭上都圈著帶有聖者名字的一大神聖光環。范·艾克是一個真正的天才;他回歸自然,在油畫中增添了背景,賦予畫中人物以生動的姿勢、動作和構圖。人物的臉上流露出真實的表情,服飾的皺褶也得到了精確的描畫。另外,范·艾克引入了透視技法,在運用技法方面大致上達到了至為完美的程度。他的部分後繼者,例如,舒利爾和亨林(或者梅姆靈),承繼了他的衣缽;其他的則重拾以前的荒謬處理手法,甚至他本人也不得不順應教會的意見而保留一部分這樣的表現法。例如,他仍然得畫上光環和巨大的光線;我們看到他已盡其所能摒棄了不少陋習。范·艾克總是與他時代的精神作鬥爭,舒利爾和亨林也是一樣。因此,對他們的評判要結合考慮到他們的時代。他們畫作的題材通常都是空洞乏味、荒謬愚蠢的,並且無一例外都是陳腐、老套、跟宗教有關的事情,例如,「三個國王」、「垂死的瑪麗」、「聖克利斯朵夫」、「描畫童貞女瑪麗的聖盧克」等——這些都應歸咎於他們的時代。同樣,他們所畫的人物很少有一種自由的、純粹的人的外表和態度;他們一般都做著教士的手勢動作,亦即拘束、死板、造作、卑躬屈膝,這些簡直就是乞丐的舉止動作——這些也是他們的時代的過錯。另外,這些畫家並不瞭解古人的作品。因此,他們所畫的人物甚少長有一副美麗的面孔,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物的相貌都是醜陋的;他們也沒有優美的四肢。雖然線條透視大部分是正確的,但空中透視卻闕如。他們根據自己對大自然的瞭解,把大自然作為描繪的事物的範本。人物的面目表情是逼真和誠實的,但不曾透露出更多別的東西;他們所畫的聖人沒有一個臉上是帶有一絲發自真正神聖性的莊嚴、超凡脫俗的表情——而這也只有意大利人才能刻畫出來,尤其是拉斐爾和柯列吉奧在早期的畫作裡面。

所以,我們可以對這一節所討論的油畫作品作出這樣的客觀評價:這些作品在表現現實的東西:頭部、長袍和其他素材方面大都達到了完美的技巧——在這方面,畫家幾乎可以與在很久以後的17世紀出現的真正荷蘭畫派所取得的成就相比肩。但在另一方面,至為高貴的表情、達到極致的美和名副其實的優雅對於他們來說又是陌生的。正因為這些才是藝術的目的,而技法只是手段而已,所以,這些作品就不是第一流的藝術品。事實上,欣賞這些作品是帶有一定條件的,我們必須首先去掉上述列舉的缺陷,還有言之無物的題材,以及那些千篇一律的宗教動作,並把這些歸之於他們所處的時代。

這一畫派的主要貢獻——這是范·艾克和他的最好學生做出的——在於他們對現實的幾可亂真的摹寫,而這得之於畫家對大自然的清晰觀察和在描繪方面下過的刻苦、勤勉功夫;還有就是顏色的生動鮮明——這是這一畫派特有的出眾之處。在這些作品之前或者之後,還沒有哪些油畫具有這樣鮮艷奪目的色彩,這些色彩的最大能量都被發揮出來了。所以,歷經四百餘年以後,這些畫作看上去似乎只是完成於昨天。如果拉斐爾和柯列吉奧知道這些顏色的奧秘,那該有多好!不過,這是這一畫派的秘密,因而是已經失傳了。我們應該對這些畫作進行化學分析。

————————————————————

註釋

(1) 充分的滿足、最終的安慰、真正讓人羨慕的狀態,永遠只能由圖畫、詩歌、音樂和其他藝術品呈現給我們。由此當然可以相信這種滿足狀態畢竟是存在的。

(2) 我們忘記了自身,以便完全地投入到直觀所見之物裡面,這樣,在我們的意識裡,就只有這些被觀照之物——在這樣的時候,我們就是純粹的認識主體。

(3) 馬爾克斯·馬紹爾(40—100):羅馬警句、短詩作者。該句出自其《警句集》。——譯者注

(4) 有趣的是,在英文和法文中,垂柳被稱為「哭柳」:weeping willow,saule pleureur。——譯者注

(5) 洛可可時尚是繼巴洛克之後,歐洲18世紀的建築、藝術風格,以矯揉造作、纖巧、華麗、煩瑣為特徵。——譯者注

(6) 雅可布·伯默(1575—1624):德國神秘主義者。——譯者注

(7) 盧斯利斯經常在告辭離去時(賀拉斯因此戲稱他為單腿站立),即興吟詩。

(8) 讓·菲利浦·拉莫(1683—1764):法國歌劇作曲家和音樂作家,是通奏低音中音調和弦功能的發現者。——譯者注

(9) 全劇只用唱,不用說白的歌劇。——譯者注

(10) 克裡斯朵夫·格魯克(1714—1787):德國古典主義作曲家,以所創作的歌劇聞名。——譯者注

(11) 俄狄浦斯王的父親。——譯者注

(12) 第提斯·柏拉圖斯(前254—前184):羅馬喜劇作家。——譯者注

(13) 泰倫提烏斯(前195—前159):羅馬喜劇詩人。——譯者注

(14) 威廉·伊夫蘭(1759—1814):德國演員、戲劇作家。曾在曼海姆做過演員,後在柏林擔任劇院總導演。——譯者注

(15) 弗裡德裡希·施萊格爾(1772—1829):德國作家、批評家。——譯者注

(16) 奧古斯特·馮·考茨布(1761—1819):德國喜劇作家。——譯者注

(17) 恩斯特·本·羅巴克(1784—1852):德國戲劇作家。——譯者注

(18) 英國小說家勞倫斯·斯泰恩(1713—1768)的小說。——譯者注

(19) 法國作家盧梭(1712—1778)的一本小說。——譯者注

(20) 德國作家歌德(1749—1832)的作品。——譯者注

(21) 《神曲》的準確譯名應該是《神聖的喜劇》。——譯者注

(22) 佛朗西斯科·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詩人和學者。——譯者注

(23) 盧多維科·阿里奧斯圖(1474—1533):意大利詩人。——譯者注

(24) 「Jetztzeit」是叔本華故意生造出來的重疊詞,叔本華借此表示了諷刺的含意。——譯者注

(25) 托爾卡多·塔索(1544—1595):意大利詩人,著有《解放了耶路撒冷》。——譯者注

(26) 盧西斯·阿普萊伊斯(公元2世紀):羅馬小說家,著有《論魔法》。——譯者注

(27) 這一句一般譯為「當我們擺脫了這一可朽肉身的煩惱」,句中的「coil」既有「紛亂」、「煩惱」的意思,也有「卷」、「圈」的含義;「shuffle」則被勉強解釋為「擺脫」。——譯者注

(28) gloire,法語,意為榮耀。——譯者注

(29) gloire militaire,法語,意為戰爭、軍事的榮耀。——譯者注

(30) voyez butin,請參閱「贓物」。——譯者注

(31) 鬍子成了遮住人的臉部的半個面具,它應該遭到警察的禁止。再者,這一處於臉部中央的男性性徵是誨淫的,因此,它取悅於女人。蓄須與否始終是測量希臘人和羅馬人的精神文化的晴雨表。在羅馬人中,西彼奧·阿菲加奴斯是第一個剃去鬍子的人(普林尼:《自然歷史》)。在安東尼執政時期,鬍子又再一次冒出來了。查理曼大帝並不允許人們留有鬍子,但中世紀在亨利四世時期,蓄鬍子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路易十六廢除了蓄須的風俗。

(32) 約翰·范·艾克(1386—1440):畫家,老弗蘭德斯畫派的創始人。——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