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思想隨筆 > 2 >

2

根據以上所述,教育的關鍵在於從正確的一端開始認識這一世界,而獲得這樣的認識可以說就是一切教育的目的。不過,就像我已表明了的,這都取決於我們能否做到:對每樣事物的直觀走在這些事物的概念之前,然後是狹窄的概念,最後才是廣泛的概念。這樣,傳授知識的程序就是依次把握概念和以這些掌握了的概念為前提的新概念。但如果在這程序中跳過了某些環節,那就會出現殘缺不全的概念,而由此又會產生出虛假的概念。到最後,人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就因人而異地有所偏差。我們幾乎每一個人都曾經長時間——許多人甚至終其一生——保留這種偏差走樣的認識。誰要是檢查一下自己就會發現:總是要等到一個相當成熟的年齡以後——有時是突如其來地——我們才能夠正確或者清晰地認識許多很簡單的事情及其關聯。直到這個時候到來之前,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識總還存在著某些模糊不清的地方,原因就在於我們在早年所接受的教育跳過了某個需要認識的對象所致,這有可能是人為的——教育者向我們灌輸了虛假的概念;也有可能是自然的——我們自己本人缺少了這方面的親身經歷。

因此,我們應該瞭解清楚掌握知識確切的自然順序,這樣,才能夠講究方法地、以符合這種順序的方式,讓孩子們瞭解到這個世界的事物及其關聯,而不會一味向他們灌輸一些荒唐的見解——以後要消除它們都是很難的。首先,我們必須防止孩子運用那些他們無法對應清晰之概念的字詞(2)。不過關鍵之處始終在於直觀認識必須先於概念而至,而不是顛倒過來——但這恰恰是我們經常看到的不幸情形,就好像小孩出生時腳丫先伸出來,或者寫詩歌時先寫韻腳一樣!因此,當小孩的頭腦裡面還很缺少直觀印象時,概念和定見,甚至偏見,就已經打印在小孩的頭腦裡面。以後,這些孩子就把這些現成的工具套用於直觀知識和經驗。其實,概念和定見應該是直觀認識和經驗的結晶。直觀印象是豐富多樣的,因此,它們在簡潔和快捷方面,不是抽像概念的對手——後者很快就把事情概括打發;所以,要糾正那些先入為主的概念必須花費很長的時間,或許這工作永遠也無法完成。因為直觀知識在各個方面都與先入為主的概念相牴觸,所以,我們的直觀所告訴我們的東西預先就被認定是片面的,或者乾脆遭到否定。人們對直觀認識視而不見,以保護先入為主的觀點免遭傷害。所以,許多人經常終其一生都受著自己定了型的思想的壓迫,這些思想也就是由荒唐的念頭、古怪的想法、怪癖、狂想和偏見所組成。的確,這種人從來沒有嘗試過從直觀和經驗中總結出基本概念,因為一切概念從一開始就都現成地提供給他們。正是這一原因使無數這樣的人變得那樣膚淺和乏味。所以,從孩提時候起我們就應該堅持採用合乎自然的培養知識的方法。概念只能出自對事物的直觀;起碼概念不可以由非直觀素材加以證明。這樣,小孩只獲得了為數不多的概念,但這些概念卻都是精確和有充足依據的。他們就會採用自己、而不是別人的一套標準衡量事物。他們也就不會沾上眾多千奇百怪的觀念和想法。要驅除這些東西起碼需要以後的大半輩子的人生經驗和教訓。他們的精神思想也就一勞永逸地擺脫偏見和習慣於對事情的清晰、透徹的判斷。一般來說,在孩子們從生活原型中瞭解到生活之前,他們不應該從其複製件中認識生活的任何方面。因此,不要匆匆忙忙只是把書本放在孩子們的手中;我們必須讓他們逐步地瞭解事物之間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最重要的是注意引導他們獲得對這現實世界的純粹的認識,讓他們永遠直接地從現實世界裡提取概念,並根據現實把這些概念組織起來;而不是從別處,從書本、童話故事或者別人的談話裡獲得這些概念,然後就把這些現成的東西套在現實生活當中。否則,他們的頭腦就將充滿虛幻的東西;他們就會在某種程度上錯誤地理解現實,或者會削足適履,徒勞地根據那些虛幻的東西來重塑現實,並因此在理論上,甚至在實際中步入歧途。早年灌輸進頭腦的虛幻的東西和由此產生的偏見所造成的損害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在往後的日子裡,世事和人生所給予我們的教訓就不得不主要用在消除這些偏見方面。根據狄奧根尼斯的記載,甚至安提西芬尼(3)作出的回答,也是依據上述這一道理:「當被問及需要做的事情是什麼時,他回答說:『學會忘掉壞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