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現世 > 跋 | 為現世的存在開啟一扇窗 >

跋 | 為現世的存在開啟一扇窗

劉悅笛生活美學倡導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書是折疊的世界,外面是打開的時空……」

這是某一天,透過一扇藍欞窗子,朝向一片愛琴海面,剎那在腦海冒出來的兩句。

書,本是與世界相通的;書,就在這個世界當中。關鍵是書寫的人——那個在世的「存在者」,如何在「外在世界」的生存當中,獲得「內在世界」的生命體驗,由此來追問存在的意義。

《現世》就是這樣一本「現世」之好書!

當我打開這個「折疊世界」的時候,不禁驚呆了:這是何等豐富的「一個世界」?這位被稱為「眼界的開啟者」(eye opener)的作者,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帶著我們橫亙中西、上天入地,真所謂「寂然凝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

這呈現出來的「一個世界」,就是「現世」的這個世界。《現世》原名為 For the Time Being,有人翻譯成「暫時」,又有人譯為「時下」,但總覺得還是「現世」好,為何呢?因為無論「暫時」抑或「時下」,僅僅是指稱時間而已,而只有「現—世」,才把時間生存化,同時也空間化。「現世」不是「現時」,生存當然是時間化的,但當時間延展為世代,生存本身也就被「時—空」化了。

更有趣味的是,這本書採取了一種「復調」書寫結構,大家可千萬別被其迷惑而不知所蹤了。其實很簡單,《現世》將「誕生(Birth)」、「沙(Sand)」、「中國(China)」、「雲(Clouds)」、「數字(Numbers)」、「以色列 (Israel)」、「 邂逅(Encounters)」、「 思想家(Thinker)」、「邪惡(Evil)」和「現時(Now)」的十個主題,加以並置拼貼起來。

這讓讀者有了兩種讀這本書的方式:你既可以按照作者排定的次序,一讀到底;也可以按照關鍵詞的索引,從第一章到第七章加以跳讀,這樣就可以串起來十個平行的主題了。當然,這兩種讀法,也可以交叉使用,那種閱讀的快感在如此進行間會輕易達致。

這種結構,可借用電影術語:平行交叉的「立體蒙太奇」。這就好似《天淨沙·秋思》那首小令,前面是蒙太奇元素呈現:枯籐、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但綜合為一,方構成了「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之境,所以才能「寥寥數語,深得唐人絕句境界」。

《現世》也是如此,它陳列十個生存元素:比如「誕生」,描寫了人類的畸形兒,給新生兒洗澡的情況,穿插著關於生死之思;再如「雲」,用最細微的筆法,陳述了人們對雲的觀摩與感悟;還有「沙」,不僅描寫了沙之形狀,敘寫了沙漠成因,而且還描寫出被沙所層層覆蓋的人類歷史;再如「數字」,則是陳列人類生存與死亡的各種數據;「邪惡」記述了人類的各種惡行;「思想家」竟是直接與東西方的猶太神學及禪宗佛學的思想家進行隔空對話……

其中,「中國」與「以色列」的兩個主題,一個與我們相關,另一個與神相連。中國的主題,是以法國神學家與考古學家德日進在中國的生活經歷展開的。那一段在中國的「神奇之旅」,被作者寫得栩栩如生,輔以荊軻刺秦王的敘述,將秦始皇的生死故事也縫綴其間。其中,有對神人關係的反思,大家可以參見德日進的《人的現象》,講生命出生之前,講生命綿延過程,講思想與生存之道,作者其實在處處與之進行心靈對話。

以色列的主題是對神的思考,以一位女性的視角重思了上帝、靈魂、善惡等神學主題,穿插了在以色列的所見所聞。但須要事先澄清:《現世》絕非一本神學之作,因作者本人恰是不信上帝的,這是一本現世之書。這是由於,她繼承了那種來自梭羅的19世紀的超驗主義,而在高科技的20世紀繼續重申了超驗主義的要義,及其倡導的意義。

然而,在作者內心深處,仍有一個大寫的God,但卻不是如上帝那般的人格神,這個「大神」更接近於中國人所說的「道」。只不過,不是儒家所說的「天道」,而是道家所謂的「自然之道」。在《現世》的字裡行間,你皆能感受到那種「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之道,作者實乃以一種敬神的態度,來看待自然與人生並尋求終極真理。所以我認為這種心靈的朝聖之旅,切切不可解讀為神學之徑,而是建基在新大陸「實用主義」思想根基之上的一種超驗主義。

現如今的中國,到處都是心靈雞湯,皆在故作高深,這本書好似一股清涼之風,讓通過閱讀而站在人生山巔上的你,陡然有一種涼水激背之感。這種令人清醒的感悟,來自於這位健在的美國女作家——安妮·狄勒德(Annie Dillard)!

她五十多歲寫下這般文字,已盡顯洗盡鉛華之後的高貴,絢爛之極而歸於平淡,《現世》由此才有某種「蓋絕」之妙。她為人類生存開啟了一扇窗,不僅揭示了萬物的生存之美、生物的生命之美與人生的生活之美,而且揭露出生存的骯髒、生命的醜陋與生活的無奈。那種天人相契的智慧,讓中國讀者讀來,一定會倍感親切,因為我們無非都是——宇宙當中的一顆塵埃……

這位老作家,現居紐約,她不再旅行,她不再見陌生人,她不再簽售,她不再接受採訪……每年,她只進行兩次公共朗讀,僅此而已,這也是一種面對生命的本真姿態……

是為跋。

2016年11月26日於閒傍齋

  1. 外國神學裡God和god所指不同,大寫的神是指非具體、泛神論的、能指代一切的神或者有神聖性的事物,國內現在還沒有統一的譯名—— 編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