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 論真理與謊言 >

論真理與謊言

我們有非常多互相衝突的面具;我們戴上一個合適的面具,而當另一個更有利、更舒服時,就扔掉原先那個。

問: 你說過,真理一再重複就變成了謊言,怎麼會呢?謊言到底是什麼?為什麼說謊不對?在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面,這不是個微妙而意義深遠的問題嗎?

克: 這裡包含了兩個問題,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如果重複一個真理,它怎麼就變成了謊言?我們重複的到底是什麼?你能重複你的體悟嗎?我體悟了某個東西。我能重複它嗎?我能描述它,談論它,但那個體驗並非我們所重複的東西,顯然是這樣吧?我們被困在言辭之中,錯失了那個體驗的意義。如果你有了一個體驗,你能重複它嗎?你也許想重複,你有重複的慾望,想重新感受一番,然而你一旦體驗過,它就結束了,它無法被重複。可以被重複的只是感覺——相應的那個詞帶給生活的那種感覺。很不幸,大多數人都是宣傳家,我們重複那個詞,被困在其中。所以我們靠詞語而活,真理反而不被接受了。

比如,我們拿愛的感覺來說。你能重複愛的感覺嗎?當你聽到「愛你的鄰人」這樣的話,對你來說那是真理嗎?只有當你真正愛你的鄰人時,那才是真理;那份愛無法被重複,只有那句話可以被重複。然而,我們大多數人通過重複「愛你的鄰人」或者「不要貪婪」之類話而感到幸福、滿足。因此,別人的真理,或者你曾經歷的某個實際體驗,只是通過重複,並不會變成現實。相反,重複阻礙了現實。只是重複某些觀念並不會成為現實。

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在於,不從對立面來瞭解問題。謊言並不是與真理對立的東西。我們可以看到所說的東西中蘊含的真理,而不是非此即彼地對立來看,把它看成是一個謊言或一個真理;但是,要看到我們大多數人都人云亦云卻不知真義!比如,我們討論了命名和不命名一種感覺,等等。我肯定,你們很多人會重複它,認為那是一個「真理」。如果那是一個直接的體驗,你是永遠無法重複它的。你可以談論它,但如果那是一個真實的體驗,當你談論時,它背後的感覺已經沒有了,詞語背後的情感內容已經完全消失了。

思考者和思想就是一個例子。對你來說,也許那是個真理,因為你直接體驗了它。如果我人云亦云地重複,它就不是真實的,不是嗎?——真實,不是虛假的反面,請注意。它不是事實,只是重複,因此沒有任何意義。你們看,在重複的過程中,我們樹立教條,建起教堂,我們在那裡避難。是那個詞而不是真理,變成了「真理」。那個詞並非那個東西。在我們看來,那個東西就是那個詞——那就是為什麼我們要非常小心,沒有真正地體悟就千萬不要人云亦云。如果體悟了什麼,你可以與別人討論它,但詞語和記憶已經失去了情感的內涵。因此,如果明白了這一點,在日常談話中,我們的觀點、用詞就會改變。

我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尋求真理,所以我們不只是宣傳者,瞭解這一點很重要。通過重複,我們用詞語或感覺迷惑了自己。我們被困在幻覺之中。要從中解脫,就必須直接體驗。要直接體驗,我們就必須在重複和習慣中、在詞語和感覺中覺察自我。那份覺察會帶來非凡的自由,那樣一來,就可能有更新、持續不斷的體驗,就可能脫胎換骨。

另一個問題是:謊言到底是什麼?說謊為什麼不對?在我們生活的所有層面,這不是個微妙而意義深遠的問題嗎?什麼是謊言?就是矛盾,不是嗎?自相矛盾。我們可以有意或無意地矛盾;它既可以是故意的,也可以是無意的。矛盾可以是非常非常難以察覺的,也可以是顯而易見的。如果矛盾中的分裂非常嚴重,我們要麼變得不平衡,要麼就是意識到分裂,進而著手修復。

要瞭解這個問題,什麼是謊言,我們為什麼說謊,我們就必須不從問題的對立面來思考,而是直接探究它。關於我們內心的矛盾的問題,我們可不可以就觀察這個問題,而不是竭力去變得不矛盾?檢視這個問題的困難之處在於,我們如此輕易地譴責謊言,不是嗎?然而,要瞭解它,可以不要從真理和謬誤這樣相對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嗎?可以直接思考矛盾嗎?我們為什麼矛盾?我們身上為什麼存在矛盾?我們是不是抱著一種意圖,就是要按照一個標準、一個模式來生活——讓自己不斷地接近一個模式,不斷努力成為別人或自己眼中的什麼人物?渴望遵循一個模式,不是嗎?當我們沒有符合那個模式,矛盾就出現了。

那麼,我們為什麼試圖符合一個模式、一個標準、一個近似、一個觀念?為什麼?顯然是為了安穩,為了安全,為了受人歡迎,為了自我感覺良好,等等。這裡就埋藏著矛盾的種子。只要我們在接近某個理想,試圖成為什麼,就必然會有矛盾;必然會有真與假的分裂。我認為這一點很重要,如果你平靜地探究它的話。不是說沒有真假之分,關鍵是為什麼我們身上存在矛盾?不就是因為我們試圖成為什麼——成為高貴的、善良的、道德高尚的、有創造力的、快樂的人?這個成為什麼的慾望本身,就存在著矛盾——不要成為別的什麼。極具破壞性的就是這個矛盾。當我們真的與某個東西徹底認同時,就會自我封閉,就會心存抗拒,也就會導致失衡——這是顯而易見的事。

為什麼我們身上存在矛盾?我做了什麼,不想被發現;我有些想法不合要求,這讓我陷入了矛盾,而我不喜歡那樣。哪裡有近似,哪裡就有恐懼,正是這個恐懼引起了矛盾。然而,如果我們不去試圖成為什麼,就不會有恐懼,不會有矛盾,不會在任何層面出現謊言(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謊言)——某些被壓抑的東西,某些被彰顯的東西。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些情緒和姿態,根據情緒,我們擺出姿態——這就是矛盾。當情緒消失,我們還是老樣子。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矛盾,而不是你是否講了個善意的謊言。只要這個矛盾存在,就一定會有一種膚淺的生活,因而會有膚淺的恐懼需要保護防守起來——然後便會有善意的謊言——你知道,諸如此類的種種就來了。我們來看看這個問題,我們不問什麼是謊言、什麼是真理,而是撇開這些對立,直接探究我們身上的矛盾——這相當困難,因為我們太過依賴感覺,我們大部分的生活都是矛盾的。我們依賴記憶,依賴觀點;我們有許許多多試圖掩蓋的恐懼——這一切都製造了我們內心的矛盾;當那個矛盾變得無法承受,人就會發瘋。我們想要和平,可我們所做的一切卻都在製造戰爭,不僅家庭中有戰爭,家庭外也有戰爭。我們不去瞭解是什麼導致了衝突,卻只是努力變得越來越這樣或那樣,變到相反的那一面,因此就製造了越來越嚴重的分裂。

為什麼我們內在有矛盾,這個問題能不能這樣來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更加深入,深入心理?首先,我們意識到自己過著矛盾的生活嗎?我們想要和平,卻都是民族主義者;我們想避免社會災難,然而人人卻都是個人主義者,局限而自我封閉。我們一直生活在矛盾中。為什麼?難道不是因為我們是感覺的奴隸嗎?這個問題不需要你否認或承認。這需要對感覺的內涵,也就是慾望,進行深入地瞭解。我們想要非常多的東西,全都彼此矛盾。我們有非常多互相衝突的面具;我們戴上一個合適的面具,而當另一個更有利、更舒服時,就扔掉原先那個。正是這種矛盾的狀態製造了謊言。與之相對的是,我們製造了「真理」。但顯然真理並不是謊言的對立面。有一個對立面的東西,並不是真理。在對立面中,包含著與它對立的東西,因此那並不是真理。要非常深入地瞭解那個問題,我們必須覺察生活中所有的矛盾。當我說「我愛你」,與之相伴的是嫉妒、羨慕、焦慮、恐懼——那就是矛盾。必須瞭解的就是這樣的矛盾,只有覺察到它,才能瞭解它,覺察而不帶任何譴責或辯護——只是觀察它。要被動地觀察它,我們就必須瞭解辯護和譴責的整個過程。

被動地觀察事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在瞭解的過程中,我們就會開始明白自己的感覺和思考的整個過程。當我們覺察到內心矛盾的全部意義,就會帶來巨大的改變:你就是你自己,而不是某個你想要成為的人。你不再追隨理想,尋求幸福。你就是你本來的樣子,從這一點開始,你就可以繼續前進。那時候,就不可能有矛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