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最初和最終的自由 > 論不基於觀念的行動 >

論不基於觀念的行動

在行動和觀念之間,橫亙著一條鴻溝、分界,橫亙著一個時間的過程。

問: 為了讓真相現身,你主張不基於觀念的行動。始終拋開觀念,也就是沒有目的地行動,這可能嗎?

克: 我們目前的行動是怎樣的?我們所指的行動是什麼意思?我們的行動——我們想做什麼,想成為什麼——是建立在觀念上的,不是嗎?我們就知道那些;對於我們是怎樣的不是怎樣的,我們有觀念、理想、承諾、各種規則。我們行動的基礎就是未來的回報或者對懲罰的恐懼。我們都知道這一點,不是嗎?那樣的行為是孤立的、自我封閉的。關於美德,你抱著某個觀念,你就根據那個觀念生活,在關係中行動。在你看來,關係——集體的關係或個人的關係,就是有所追求的行動,追求理想、美德和成就,等等。

如果我的行動基於一個理想,即一個觀念——比如「我必須勇敢」,「我必須追隨一個好榜樣」,「我必須仁慈」,「我必須有社會意識」,等等——那個觀念塑造我的行動,指導我的行動。我們都說,「有一個道德模範,我必須跟他學」,意思就是「我必須根據那種模範生活」。所以,行動是基於那個觀念的。在行動和觀念之間,橫亙著一條鴻溝、分界,橫亙著一個時間的過程。就是那樣,不是嗎?用另外的話說,我並不仁慈,我缺乏愛心,我毫不寬容,但我感覺到我必須仁慈。所以,在我真實的樣子和應該的樣子之間存在著一條鴻溝,我們一直在努力彌平那個鴻溝——那就是我們的行動。

那麼,如果沒有那個觀念,那會怎樣?你立即就消除了那個鴻溝,不是嗎?你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你說:「我醜陋,我必須變漂亮,我要怎麼辦?」——那就是基於觀念的行動。你說,「我沒有慈悲心,我必須變得有慈悲心。」所以你引入了一個與行動分離的觀念。因此,你的行動從不曾從實際的狀況出發,總是建立在一個你將會怎樣的理想之上。愚蠢的人總是說他會變聰明。他坐著埋頭苦幹、竭力想變得聰明;他從不停下,從未說「我愚蠢」。所以,他那基於觀念的行動,完全不算行動。

行動,意思就是做事、活動。但如果你抱有觀念,那就只有思維在活動,只有針對那個行動的思維過程在進行。如果沒有觀念,那會怎樣?你就是你本來的樣子。你不仁慈,你不寬容,你殘酷、愚蠢、輕率。你能與那一切共處嗎?如果你做得到,就看看會發生什麼?當我認識到自己不仁慈、愚蠢,當我覺察到這種情況,會怎樣?那不正是仁慈,正是智慧嗎?當我認識到自己不仁慈、沒有愛心,不是嘴上說說,也不是違心承認,在看到實情的那一刻,愛不是已經在了嗎?我不是即刻就變得仁慈了嗎?如果我看到保持整潔的必要,事情就非常簡單,我就去清洗;但如果那是一個我應該整潔的理想,那會怎樣?整潔就會被拖延,或者流於表面。

基於觀念的行動是非常膚淺表面的,根本不是真正的行動,只是一個概念化的過程,即只是一個動動念頭的思想過程。

轉變我們人類,帶來重生、救贖和變革的行動——不管稱之為什麼——這樣的行動不是基於觀念的。它與隨後的回報或懲罰無關。這樣的行動與時間無關,因為頭腦,即時間的過程、計算的過程、分裂和鼓勵的過程,並沒有進入。

這個問題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你們大多數人提個問題,就期待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提個問題,比如「那是什麼意思」,然後就坐下來等我解釋,這樣做輕而易舉;但你親自去找出問題的答案,非常深入、非常清楚地探究問題,以至於問題不再存在,這就難得多了。只有當頭腦在面對問題時真正寂然無聲,才能辦到。如果你愛問題,那麼它就會美如落日;如果你抗拒問題,就永遠無法領悟。我們大多數人心懷抗拒,因為我們害怕結果,害怕前進路上的未知,所以我們就失去了問題的意義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