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十五講 > 第一講 智慧的痛苦 >

第一講 智慧的痛苦

什麼是哲學 智慧的痛苦 問題與對話

人們通常將世界上的哲學形態分為三種主要類型:西方哲學、中國哲學和印度哲學。不過,按照「哲學」這個概念的起源和比較嚴格的意義,哲學就是西方哲學。當我們說「哲學就是西方哲學」的時候,並不包含任何孰高孰低的價值評判,只是在明確一個歷史事實。如果從世界範圍來考察各種哲學形態,我們傾向於使用「思想」這個更為基本更為寬泛的概念。西方、中國、印度以及全世界的各個民族都有作為其文化精神和最高的意識形態的「思想」,「哲學」則是西方思想所採取的特殊形式,雖然這一形式的確產生了世界性的廣泛影響。當然,從廣義上將西方思想、中國思想和印度思想統統叫做「哲學」也未嘗不可,但是一定要清楚,它們實際上是三種不同類型的哲學。因此,所謂「西方哲學」中雖然有「西方」二字,但卻不是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地域或空間概念,而是指一種不同於中國思想和印度思想的思想形態。實際上,作為西方哲學兩大源頭的希臘哲學和基督教思想,都起源於世界的東方。

那麼,哲學或者說西方哲學有什麼不同尋常的特點呢?這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楚的,我們準備通過《西方哲學十五講》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

在我們這個時代,人們對哲學或者敬而遠之,或者不屑一顧。當一位以哲學為職業的人需要自我介紹的時候,他經常會感到很尷尬,似乎以哲學為職業是一件令人難堪的事,至少不那麼理直氣壯。別人看他的眼神,就好像在看一件出土文物或者活的化石標本。為什麼會這樣?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很多情況下是出於人們對哲學的誤解,不過說到底,主要的責任還是在我們這些所謂研究哲學的人身上,我們沒有把哲學講清楚。另一方面,哲學與意識形態的關係太密切了,以至於一說到哲學問題,幾乎就變成了政治問題,人們只好三緘其口。改革開放以前,極左思潮、教條主義氾濫,直到今天還在影響著我們的頭腦,有許多人為設置的禁區,甚至是我們自己給自己設置的禁區。這與哲學的本性是相悖的:哲學是自由思想,條條框框的限制不可能出哲學家,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哲學家的主要原因之一。

所以,我們這第一講首先需要為哲學「正名」,與大家討論哲學是什麼。

有人可能皺眉頭:「哲學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也值得討論嗎?對於任何一門學科來說,「是什麼」亦即定義總是最基本的問題,我們還需要討論這樣「小兒科」的問題嗎?!我認為有這個必要。在某種意義上說,哲學所有的意味都包含在「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之中了,對哲學的一切誤解也都是由於沒有搞清楚「哲學是什麼」。顯然,這個問題是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不幸的是,也是最艱難的問題。難到什麼程度?難到了直到今天尚未有結論的程度。這話聽起來似乎有點兒不可思議:一門有著二千六百多年歷史的學科,竟然直到今天還不知道自己「是什麼」!

事實就是如此。

當然,這並不是說哲學家們沒有給哲學下定義,並不是說沒有人對這個問題給出自己的答案。問題在於,有多少哲學家就有多少種關於哲學的定義,而且相互之間從來沒有達到過起碼的共識。不僅如此,在哲學領域中,幾乎所有的問題、概念、理論學說和體系都處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的境地,套用近代英國哲學家霍布斯的一句話,哲學簡直就是「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場」。

由此可見,「哲學是什麼」的問題的確是一個問題。

在討論「哲學是什麼」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一看人們關於哲學所持的一些成見。

首先,有人認為「哲學是科學」。我們關於科學的觀念,基本上還停留在十八九世紀,那就是將科學看做是絕對真理的典型。在我們的日常語言中,經常會聽到「你這樣說有科學根據嗎」、「你的理論不夠科學」、「要講科學」等等諸如此類的話,意思是說要講道理,要有邏輯,要能夠放之四海而皆准,要有普遍必然性即真理性。雖然20世紀以來,西方人關於科學的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他們認識到作為絕對真理的科學是不存在的,但是崇尚科學的精神並沒有變。於是,人們通常總是用衡量科學的標準來衡量哲學。哲學不具有任何科學的基本特徵,因而哲學不是科學,這是批評哲學的人的一件百試不爽的致命武器。而維護哲學的人則千方百計試圖證明哲學是科學,哲學將是科學,哲學至少在理論上是科學。我們必須承認,哲學的確不具有科學知識的基本特徵,因而它不是像自然科學那樣的科學知識。不過,哲學不是科學並不意味著它就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了。恰恰相反,哲學不是科學,正是其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其次,有人認為「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顯然,沒有學過哲學的人並不一定就不聰明,學過哲學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有智慧。實際上與通常的觀點正好相反,按照哲學的本性而論,哲學不是讓人有智慧,而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不僅如此,事實上自有哲學以來,哲學家們幾乎在所有的哲學問題上都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而且越是爭論就越是爭論不清,因而哲學非但沒有讓人聰明,反而越來越使人糊塗了。哲學家們爭論來爭論去,不但爭不出個結果來,甚至越追問越爭論問題就越多了。有人可能會對此嗤之以鼻:「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確,哲學問題並不是世界本身產生出來的問題,而是人產生出來的問題,不過它們並不是哲學家閒極無聊製造出來顯示自己智力的東西,其實都來源於我們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事情可能是自明的,在哲學家看來卻大有問題,例如「我是誰」的問題。成龍有一部電影叫做《我是誰》,主角因為大腦受到傷害,失去了記憶,結果不知道自己是誰了。看起來我們都知道「我是誰」,然而「我」在哪裡呢?「我」究竟是心靈還是身體,抑或是心靈與身體的統一?心靈在成熟,身體也在生長,這是不是說「我」也始終在變化呢?如果「我」是變動不居的,「我」與「我」自己有沒有同一性呢?……只一個「我」就可以問出一大堆問題來。實際上,日常生活中許多看上去不證自明的東西都是經不起追問和推敲的。

最後,還有一種見解認為「哲學是講道理的學問」。這話固然不錯,但也要看對「講道理」怎樣理解。不只是哲學,實際上所有的科學都是講「道理」的學問。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相對於其他學科,哲學是講「大道理」的學問。於是,按照「小道理」服從「中道理」,「中道理」服從「大道理」的推論,哲學應該是一切科學的科學,許多人的確按照這個思路,把哲學看做是所有科學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這些都是理論上的推論,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基本上是20世紀以前傳統哲學的觀點,20世紀以後的哲學家們早已經不這樣看待哲學了。例如,我們把辯證法看做是宇宙萬物普遍的規律和法則,也是我們論證說理的工具,然而卻經常會聽到人們嘲笑辯證法是「變戲法」。由於我們的誤解和教條化,使得這同一套方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甚至對於相互衝突相互矛盾的事物,都可以說得通,都能夠言之有理。顯然,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一樣,也沒有總是有理的道理。如果真有這樣的道理,它一定是沒有道理的。所以,我們更傾向於把哲學看做是「分析」道理的學問。

關於哲學的成見還有很多,我們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是讓我們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問一問:什麼是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