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叔本華哲言錄 > 老年 >

老年

人到老年——一個人的內在擁有,比起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到了老年,享受感官樂趣的能力已大為減弱,虛榮和自大就與貪婪一道瓜分了統治的地盤。

老年期無性慾的狀態,為一個人達致某種的自足無求打下了基礎;而自足無求會逐漸吸掉人對於社會交往的渴望。

到了老年期,無數以前還是雲山霧罩的東西,現在都被我們看得清晰明白;事情有了個水落石出的結果,我們感覺擁有了某種徹底的優勢。

每一個人享受老年好處的程度,由這個人的思想智力決定。

雖然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享受到老年期的好處,但只有精神卓越的人才最大程度地享受老年的時光。

只有那些智力低劣和素質太過平庸的人,到了老年才會仍然像在青年時期那樣對世俗人群樂此不疲。

如果人的前半生的特徵是對幸福苦苦追求而又無法滿足,那麼,人的後半生的特徵則變成了對遭遇不幸的害怕和憂慮。

到了人生的後半部分,我們多多少少都清楚地瞭解到:所有的幸福都是虛幻的,只有苦難才是真實的。

現在(到了老年)我們努力爭取的只是一種無痛苦和不受煩擾的狀態,而不是快感逸樂,至少對具有理性的人來說是這樣。

人生的後半部分猶如一個樂段的後半部分,比起前半部分減少了奮鬥和追求,但卻包含了更多的安寧與平和。

到了老年,人們就會知道,在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麼幸福、快樂可言,他們因而心安理得地咀嚼、品嚐著那得過且過的現狀,甚至從平淡無奇中找到樂趣。

當一個人老了以後,那走過的漫長歲月,還有自己的風燭殘年,有時候在某一瞬間,竟然會變得近乎疑幻不真了。

我們年紀越大就越懂得珍惜我們的時間。到了晚年,每度過一天,我們的感覺就類似於一個向絞刑架又前進了一步的死囚。

至於生命力方面,我們在36歲以前,就好比吃利息過活的人:今天花去的金錢,明天又能賺回來。但是,過了36歲的年齡以後,我們就更像是已經開始動用自己賴以生活的本金了。

只要我們能夠保持身體健康,那麼,總的來說,到了後半輩子,生活的重負的確比在青年時期有所減輕。

人們把這一段日子——即在出現高齡衰弱和多病之前的一段時間——名之為「最好的時光」。從生活得舒服、愉快的角度考慮,這段日子確實是最美好的。

在青年時期,我們的直觀佔據上風,但在老年期,思想卻把牢了統治的地位。因此,前者是創作詩歌的時期,後者是進行哲學思考的時候。

在實際事務中,青年時期的人聽命於他們直觀所見之物及其產生的印象;但在老年,人們只由他們的思想決定他們的行為。

過了青年期以後,一個人的經驗和學識才算真正豐富起來。人們終於有時間和機會從各個方面去觀察思考事物,把事物相互比較,並發現它們彼此之間的共同點和連接點。這樣,到現在我們才得以明白事情的整體脈絡,一切也都清楚了。

一個人的「自身擁有」在老年期給人所帶來的好處,是任何時期都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