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 22.語言能否傳達思想? >

22.語言能否傳達思想?

事實上,上面關於感覺的表述,在較弱的程度上對於思想也同樣適用。思想就是對某個對象或事件的認識,可是,由於每個人對於這個對象或事件都處在不同的關係之中,因此,他們的認識也是不同的,但他們往往用同樣的語詞說著不同的意思。

譬如說,許多人都在說這句話:「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可是,不同人用這句話表達的意思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對於後世讀到《紅樓夢》並為之感動的無數讀者來說,「曹雪芹」這個詞意味著這部令他們感動的小說的作者,而他們之所以感動的原因和程度是千差萬別的,他們口中說出的上面那句話的意味和份量也因此而千差萬別。對於從未讀過《紅樓夢》的人來說,如果他們說這句話,那意思無非是說:「我曾經聽人說過『曹雪芹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這樣一句話,不過我不知道曹雪芹是誰,他為什麼是中國最偉大的作家。」

對話是心靈之間最長的線

也許你會說:這只表明不同人對這句話的理解不同,但這句話本身是應該有確定的含義的,這個含義並不因人們理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事實上,有些哲學家正是這樣主張的。然而,另一些哲學家會問:究竟什麼是這句話的原意呢?是第一個說這話的那個人所想表達的意思嗎?可是,他的意圖只存在於他的意識之中,我們完全不可能確切地知道。而且,即使能夠知道,也沒有理由把它當作確定這句話的含義的尺度。是這句話所指示的那個事實嗎?可是,並不存在不需要經過解釋的事實,而經過解釋,事實便會呈現不同的面貌。

自古至今,對於語言一直存在兩種對立的看法,可以分別用古希臘哲學家巴門尼德和高爾吉亞來代表。巴門尼德認為,在語言與思想之間、思想與對像之間有著嚴格的對應關係,語言表達確定的思想,思想指向確定的思想對象。高爾吉亞則認為,恰恰相反,在這三者之間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礙。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原則:第一,無物存在;第二,即使有某物存在,也無法認識;第三,即使可以認識,也無法向別人傳達。語言所傳達的只是語言,而不是思想,更不是對象。直到今天,還有一些人分別堅持這兩種極端的看法。不過,更多的哲學家似乎寧願選擇一種比較溫和的看法,既不相信語言有絕對確定的含義,也不認為語言完全不能表達思想,而是主張我們可以在實際的使用中大致確定語言的含義並互相交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