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顧准文集 > 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 >

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

一、美帝國主義在20年的較量中退卻了

這個命題,看起來是確定無疑的。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較量的雙方,實質上是中美兩方。經過較量,美國丟掉了世界霸權,號稱為「豐裕社會」(加爾佈雷斯Galbraith一本書的書名)的第一號資本主義國家,其實經不起國內消費增長和大量軍事費用的雙重負擔,於是退卻了。(加爾佈雷斯那本《豐裕社會》的主旨,正是企圖證明,資本主義發展到了現在,軍費景氣中用於軍費的,實際上還少於用於個人消費的。這無異說,它經得起雙重負擔。)

二、戰後是帝國主義全面退卻的時期

不過退卻的並不是美帝一家。一切帝國主義都退卻了。丘吉爾吹噓他不當大英帝國的清算人,他事實上真正當了清算人。納粹完了,大英帝國也完了。法國也完了,而送了法帝的終的戴高樂(關鍵在於從阿爾及利亞撤退;法共還不主張撤退呢!)成了拿破侖以後法國第一個偉人。

帝國主義完蛋是悄悄地完了的——沒有什麼大規模的殖民地革命戰爭,例如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唯一的戲劇性的一幕是1956年英法聯軍打蘇伊士。那一次,納賽爾露了一手,戰績比「以色列進攻的六天」要漂亮得多。不過並不是納賽爾真正打贏了英法聯軍。那一回,美蘇兩國都表示支持埃及,反對英法進軍。那一回對中國有很大的震動。真正使我們懂得帝國主義是紙老虎的,不是朝鮮戰爭,而是塞得港(Port Said)。

三、新殖民主義和老殖民主義

因為美國反對英法聯軍的塞得港之役,也因為其他原因(主要是美國原來並非古典意義的殖民國家),所以美國不被稱為老殖民主義,而被稱為新殖民主義。

新殖民主義的定義不容易用一句話說清楚。用美國這個國家的「殖民利益」來說吧,它有在拉丁美洲諸國的巨大的投資,巨大的農產品和礦產,包括石油的供應來源,那當然也是它的市場,還有一個巴拿馬運河特區。拉丁美洲是它的後院,除此而外,它還有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它事實上佔領了日本和台灣等等。

略微分析一下,可知這個新殖民主義的頭頭的新殖民主義,主要可分為二項:

A.列寧的《帝國主義論》所指的帝國主義的,或者可以稱之為經濟帝國主義的利益。

B.並非屬於經濟帝國主義性質的一種權勢,用我們的「霸權」這個詞稱呼它比較適宜。

不過,再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以上這兩種「帝國主義」,其性質較之50年前都大大地變化了。

四、經濟帝國主義的變化

先來看看經濟帝國主義。

50年前,大英帝國號稱「日不落」的國家。當時它的殖民地可以分成兩種類型,一是白人移民的自治領,有加拿大、澳、新、南非;一是有色人種地區。前者的經濟是現代化的,英帝國和它們的關係,基本上是平等互助的,沒有什麼超經濟剝削。有色人種的殖民地確實給它提供了超額利潤——印度所提供的,還不止超額利潤,印度的行政、稅務等等都是英國人藉以發財的地方。往前推一點,19世紀中葉及其前,英國在印度發財的人數之多,以致造成一個專門名詞「英印富翁——Nacol」。19世紀後期起,英國大量資本輸出,以致英國國內的工業裝備落後於德、美諸國;二次大戰以前,英國總是入超,但是它的航運、保險、金融和海外收入,足以抵銷它的入超有餘。

奇怪的是,19世紀下半期起,英國日益從自由主義轉向帝國主義,它國內的工人運動卻日益穩步地壯大起來,以致到1924年竟能成立起來第一次工黨內閣。帝國主義和工人運動並步前進,確實是歷史上的奇跡。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出來的。

現在經濟帝國主義也有了很大的變化了。

五、羅馬帝國的比喻

列寧的《帝國主義論》的末尾——結論部分,不知道羅馬史是不易讀懂的。為此,插入一段這方面的敘述,也許是必要的。

羅馬是一個直接民主的城邦國家,它的統帥由執政官兼,執政官是民選的。公元前500年左右,經過多次作戰,人家打它的危險沒有了,由是開始了四五百年的征服。先征服意大利全境,然後和迦太基苦戰,滅亡了迦太基,把西班牙、法國、不列顛、多瑙河以南的中歐和巴爾幹、小亞西亞、北非、埃及、敘利亞、伊拉克先後都征服了。征服中造成了大量的奴隸主。不過,原來的羅馬公民,仍是有選舉權的公民。這些公民不可能全部成為地主和奴隸主,而在共和國的中期和末期,羅馬也曾有過轟轟烈烈的民主運動,為這些貧苦的公民爭取「理所應得的權利」。開始,爭取的目標在於合理分配土地,不過當奴隸愈來愈多,而被服的土地(都分別建成了行省)的廉價的糧食湧到羅馬的意大利的時候,糧食農業變得存在不了,自耕農也變得存在不了了。分配給貧苦公民的土地轉售給大地主,而地主莊園也日益用於生產橄欖油、果品和牲畜業(奴隸種植只能幹這個;西羅馬滅亡,意大利又要糧食自給的時候,奴隸的後代逐步變成有自己的經濟,生產糧食的自耕農或佃耕的依附農了)。但是「民主運動」沒有停止,不過,目標逐漸轉向由國家給「公民」廉價糧食,最後是免費發給糧食,還要加上節日觀劇津貼之類的現金補助。

公民們的權利還不止於此。共和國末期,即愷撒和愷撒以前的短時期內,執政官候選人是統帥。統帥,按照羅馬法,有權把戰爭中的虜獲據為私有財產。既然候選人是豪富,而「民主原則」還存在,於是競爭的候選人大規模的「賄」買選民——不是抬轎子式的賄買,硬是凡有選舉權的公民都有好處可得——這是一種群眾性的賄買。

到這一步,「民主」不得不壽終正寢。共和國完了,繼起的皇帝不要選民投票了,公民也成了馴順的臣民。

不過,「無產階級」這個詞倒確實是共和羅馬傳下來的:Proletariat是個拉丁字,意指無財產的公民。

六、「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所指何事?

由此可知,「帝國主義是垂死的資本主義」這個命題,是指:

甲、帝國主本國,不復是基本的工農業生產國家。它只生產奢侈品。正如羅馬和意大利不再生產糧食,而只生產橄欖油、果品和牲畜產品一樣。它靠剝削殖民地過活,正如羅馬當時靠剝削行省(羅馬的行省太守剝削行省是十分可怕的)過活一樣。

乙、帝國主義國內的無產階級,將要墮落到羅馬的Proletariat那樣,免費供給、寄生、腐化。

丙、文化上、技術上、科學上的沒落,當然更是必然的。

丁、當年,羅馬產生過一批金融資本家,他們借款給到行省當太守和財務官的人,利息極高,但是償還是有保證的。帝國主義國內財政資本的統治,又是和羅馬的事例相類的。

七、近代經濟帝國主義走了一條不同於羅馬帝國的道路

近代的經濟帝國主義走的路,歷史證明不同於羅馬。

1.確實,19世紀下半期起,英國迷戀於殖民主義。在德、美等國工業突飛猛進的時期,它國內的生產落後了。可是這件事的另外一個方面,恰恰是德、美等國工業是現代的,而它們則是不平衡發展中的新興帝國主義國家,它們之超過英國,早在20年代已是既成事實。這件事,證明工業、科學、技術是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所不可缺的。迷戀於殖民主義的英國,戰後(50年代以後,事實上是帝國主義被清算以後)懂得了這一點。它雖然發展速度不如德、日、法、意,可是在重新裝備工業,努力發展技術,終究也趕了上來。而且,工人運動的傳統,使英國獲得了福利國家、「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被稱做「共產主義」的;英國被稱為「社會主義」,是因為它的國營經濟已及於鐵道、保險、煤礦、鋼鐵等部門)的稱號。

2.她們的科學技術並未衰落。這已是眾所周知的了。費正清對比美國和中國之後,再三囑咐美國要繼續在「創造性、自主性」的學術方面領先。田中的《日本列島改造論》提到日本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事實上,那些「帝國主義」國家都在向這個方面努力。1929年大恐慌之後,美國工程師幫助蘇聯建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的,慨歎美國裝備陳舊了。可是,早在50年代,美國西歐都在用盡辦法獎勵應用新技術,加速折舊可以免稅就是一種獎勵辦法。現在,裝備陳舊的不是它們了,反而是蘇聯了。

3.丟掉殖民地,減少或者沒有國防費用的負擔,成了急劇發展經濟的先決條件。原因是,現在,保持殖民地,在普遍革命氣氛下面,鎮壓費用,超過非經濟的剝削了。原因是,巨額國防費,使工業投資受到限制。

可是這樣一來,經濟帝國主義,勢必被「新殖民主義」所代替了。

於是,羅馬帝國的那種前途,被事實所徹底否定了,

八、新殖民主義的特色

前面分析過美國的新殖民主義。美國的,也是其他國家的,其特色何在?也還可以略指一二。

1.新殖民主義的經濟側面,現在是以「和平的」國際法的財產權利和自由貿易為其特徵的。從前的炮艦政策基本上是失敗了。陰謀是有的,例如中東的複雜局面。炮艦外交也偶有此例,如不久以前的多米尼加。不過,肯尼迪終究沒有大規模入侵古巴,而自塞得港以後,炮艦政策已經為國際形勢所不許。於是,出現了50年前所沒有的石油輸出國聯盟那種組織。利比亞100多萬人口,每年20億美元石油收入,50年前是神話。

2.霸權,是極其費錢的。美國在越南花了1000億美元以上。在其他事例中,爭奪霸權要用經援、軍援去換。30年代宋子文借5000萬美元棉麥借款,成為國際上,尤其是中國國內的大事。現在印度欠的外債,美國的與蘇聯的,不下幾十億美元。50年前,這是不可思議的。

3.出現了一個聯合國。聯合國的經社理事會,「關懷」不發達國家,而且(1)似乎發達國家對不發達國家的援助,成了不可推諉的義務;(2)「帝國主義」國家的經濟學家,還在不斷指出,不發達國家的當權人物是特權階級,他們不肯在國內實行為經濟發展所必要的政治社會改革,結果外援變成特權階級的海外存款。這簡直是一種反叛的合唱。

九、資本主義也變了

「帝國主義是垂死階段的資本主義」。現在帝國主義變了,資本主義也變了。

馬克思預言過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他倒不是說變為帝國主義,走羅馬的滅亡的道路。他主要是說(1)資本主義的生命線是資本的增殖,但是,高利潤必須低工資,低工資造成消費不足,造成恐慌;(2)而且,當資本有機構成愈來愈大,同量的剩餘價值表現為愈來愈低的資本利潤率,資本利潤率有趨向於零的趨勢,也就是資本主義有無疾而終的趨勢;(3)從社會結構上說,資本愈趨於集中,愈來愈多的資本家將被剝奪,資本的私有制及其社會性質之間的矛盾愈來愈顯著,社會主義化,最後不過是舉手之勞。

當然,馬克思期望的社會主義是要在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首先實現的。這個預言,本世紀初期愈來愈不合乎事實,於是有列寧的「發展」。列寧的發展未被證實,1929年的經濟恐慌,又使人回到馬克思,所以有30年代「國際」的資本主義總危機之說。現在事隔40年,1929年那樣的恐慌一直沒有再現,而且似乎也不會再現,原因何在?

十、沙赫特和凱恩斯

30年代的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兩個怪人。一個是希特勒手下的「金融奇才」沙赫特博士。他教給希特勒,在恐慌、失業、大批工廠停閉的狀況下,用大發鈔票的辦法來重整軍備。結果,重整軍備的費用成了「藥引子」,沒有多少時間就消滅了恐慌和失業。更重要的是,在希特勒發動世界大戰以前,重整軍備發動的景氣,增加了國民收入。所增之數,超過當時重整軍備的費用。另一個是英國學者凱恩斯。他從20年代起,就鼓吹貨幣價值不能太高,鼓吹通貨膨脹。1936年,他寫了一本《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主張用「赤字財政、公共工程」來對付恐慌,並且提出了一些資本主義經濟的一般理論。《通論》現在已經是西方經濟學的經典了,因為它為醫治資本主義的毛病提供了藥方,並且在理論上提供了證明。

一個實幹家,一個理論家,合起來,把19世紀上半期開始的資本主義週期危機的問題「解決」了。但是同時,他們也大大加強了資本主義國家的作用。現在資本主義已經不再是古典的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也不是列寧所描寫的那幾條特徵了。壟斷資本是有的,但是壟斷資本自行積累,基本上不再受銀行資本的支配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實行多方面的干預,有些國家,甚至有了「計劃」(法國、日本等等),當然不是指令性的計劃,而是預測性的計劃。國家財政開支甚至達到國民收入的1/3,超額累進的所得稅是基本的稅制……

十一、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

現在的資本主義,是壟斷,但是還有競爭,稱為壟斷競爭。壟斷競爭的資本主義,把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研製看做他們的生命線。他們的技術沒有停滯,而是突飛猛進。每一家大公司都有研究機構,研究機構變成企業得以存在發展的關鍵部門。蘇聯,在軍事科學方面並不落後,在民用經濟的哪一個方面都落後了。

這種局面,是馬克思的「利潤率下降趨於零」的預言未能實現的根本原因。倘使沒有新技術、新產品、新材料的不斷發現,舊有技術的應用達到充分程度的時候,只要還存在競爭,競爭一定要把利潤不斷往下拉,直到它不再存在為止。現在新東西不斷出現,新東西在經濟上的意義就是它比老東西成本便宜,生產它可以賺到大利潤。這種便宜的新東西的不斷投產,也使資本主義生產部門和生產總量不斷增多,這就使資本主義老是在發展成長。發展成長就不會使利潤率下降為零。

新東西的出現,一經成長,再加上一個通貨膨脹的因素,使資本主義物價經常上漲,利潤率總是高。上世紀後半期,當金本位是世界通行的貨幣制度的時候,資本主義經常面臨物價下降的威脅,這顯然是恐慌的根源。現在局勢變了。

十二、大公司、大政府、大工會

除公司愈來愈大、政府愈來愈大而外,他們的工會也愈來愈大了。工會大,不僅有力量在訂立集體合同的談判中(還可以繼之以罷工)把通貨膨脹造成的實際工資下降撈回來,還可以相應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來提高實際工資。大工會使工資在國民收入中的份額得以維持一定的比例而不下降,它幫助資本主義解決消費不足的危機。所以,有的西方經濟學家說,工會,現在是資本主義結構的組成部分,它幫助資本主義消弭恐慌。

十三、多元主義哲學、學術自由和民主政治

所有這一切,都是只能在一定的氣氛下才是可能的。這就是多元主義的哲學、學術自由和民主政治。

西方中世紀有過神權的統治,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打爛了神權統治,復活了希臘羅馬傳統,並且比古希臘羅馬更加自由化了。從前,人家都說這是自由資本主義的上層建築。30年代,希特勒、墨索里尼紅極一時,「共產國際」指出,資本主義到了垂死階段,它的政治特徵是法西斯主義,蘇聯是民主傳統的繼承者。事實上,希特勒主義是黑格爾主義的行動家,西方民主傳統戰勝了希特勒主義,杜威、羅素這些多元主義哲學家戰勝了神秘主義的黑格爾主義,神權思想進一步沒落了。

也有人,曾經企圖把杜威、羅素哲學打上帝國主義的印記,英共的康福斯寫過這樣的書。1957年,他慷慨陳詞地用了杜威、羅素都強調過的話:「哲學的任務在於批判」。

西方思想確實善於批判。政治權威當然是批判對象。任何既得權利都是批判對象。美國盛行的群眾性的種族歧視也是批判對象。只要和公眾有關的事情,怎樣保密也無法長久保密下去。說美國在越南的骯髒戰爭,是被批判得最後只好撤退,至少也有一方面的真實。

批判,是由報刊和學校進行的,那都是些精神貴族。說也奇怪,精神貴族中固然也有貴族主義分子,可是其中的多數,也許因為吃飽了飯總要用腦子,總在挖空心思地想投合大眾所好,總的說來,他們的批判,似乎總在促進進步。他們不善感恩。他們的研究常常受「基金會」的「資助」,他們的話卻更多地是反對既得利益集團的。

事實上,20—30年代的法西斯主義是神權統治的繼續。50年代以後,西方不再產生過法西斯主義,迄今也還沒有見到法西斯復活的跡象。

十四、重新考慮「較量」這句話的意義

說了上面那一堆廢話之後,可以來重新考慮一下,美帝是在20年較量之後退卻了這句話的意思。

無論批判之風如何盛行,美國政治總是維護它的既得利益的。它所以要出兵打仗,就是為了維護它的既得利益。如果打得順利,美國的軍權會煊赫起來,就是說反動氣焰會囂張起來,「批判」的聲音就將愈來愈微弱。從這個意義上說來,正是較量中它沒有佔到便宜,才促使進步的批判發展了起來。內外夾攻,它退卻了。所以,較量是不可少的。

不過批判這一面也不可忽略。批判之所以能夠存在,能夠發揮作用,「較量」一詞並不能把它包括進去,它還有「內因」。君不見,希特勒打到底,沒有產生過批判。而且確實在它這方面說,它的「內因」使它只好不勝也得打到滅亡為止。

再進一步說,帝國主義這個列寧以來的概念事實上已經過時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這個概念倒還沒有變,資本主義不可能永存,它一定要滅亡,可是它的滅亡恐怕會通過別的途徑,而不一定是工人階級奪取政權的途徑。關於這方面,曾經有過不止一個現代人揭示過一些有趣的意見,不過,這等以後再談吧。

1973年5月8日

十五、補論——資本主義還有生命力的原因何在?

直率地說吧,我認為資本主義還有生命力的原因,在於他們不限制,相反還在發展批判。假如,1929年恐慌時期,那些堅持前凱恩斯的經濟學說的政黨,下令禁止一切異端的思想,資本主義早就完蛋了。資本主義不這樣做,那裡有各式各樣的批判——越南戰爭、吸毒問題、青少年犯罪、種族岐視、水門醜聞、自由放任是恐慌的根源、3000美元或2000美元年收入以下的人是貧窮線以下的人等等。這樣,就呈現出一種奇觀,資本主義是一大堆罪惡的極源,可是這一大堆罪惡不斷地被揭發,不斷受到注意,老是在作一些大大小小的改良,於是,它雖然「氣息奄奄」了,卻老是混下去了,有的時候還顯得頗為活躍。甚至馬克思的《資本論》在資本主義體系中,也起了一種揭發批判、促進改良的作用。現在英國的和世界各國的歷史家,對於拿破侖戰爭時代英國的童工(《資本論》對此作了痛烈的揭露),談到時還是情緒激越,起碼也要諷剌幾句。在現在的西方經濟學家中,《資本論》還是一種重要的經典。不過著重的,總是它的批判部分。

十六、批判,將要促使資本主義滅亡

可是,批判,歸根到底還是在促使資本主義滅亡,不過1970年的資本主義,已經大大不同於1920年的資本主義了。繼續揭發、批判、改良,歸根到底,資本主義要被批判送終。

我看,資本主義不會通過暴力革命滅亡掉,這是因為它在批判—改良。但是它會在批判—改良中一點一點滅亡掉。

也許這種說法過於武斷。那麼改變一下:暴力革命也許會有,但那是瓜熟蒂落時期的暴力革命。

1973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