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存在主義 > 第三節 自己的生活全憑自己來創造 >

第三節 自己的生活全憑自己來創造

那麼,到底什麼是「此在」?「此在」有沒有來龍去脈?如果有的話,它又從何而來,往何而去?「此在」有沒有本質?如果有的話,這個本質是什麼?如果沒有的話,它又以何特徵與他物相區別?

「此在」一詞的原文「Dasein」,在德語裡,是同「存在」(Sein)相區別的。Dasein,直譯的話,意即「在此時此地」。如果直譯成英語的話,就是,「being-there」。但對於海德格爾來說,「在此時此地」的,只能是個人,具體的人。換句話說,「在此時此地」,就是「我的存在」,「你的存在」,「他的存在」,即個人的具體的存在的代名詞。所以,英文譯者往往把它意譯為「Person」,即「個人」。[19]

海德格爾自己在解釋「Dasein」的時候說,「此在」(Dasein)並不是一般哲學家所說的那種從一切人當中抽像出來的個人,不是以往哲學家常說的「純粹的我」。而是「某一個人」的存在。

上述概念上的分析,絕不是單純的文字遊戲,也不是語法上的「捉迷藏」。在哲學上,它包含著極其深刻的意義,甚至可以說,上述概念是唯一準確地表達存在主義的新觀點的手段。

在哲學史上,不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每當出現新的哲學體系,往往要創造一種新的詞彙作為表達新概念的語言外殼。這是一點也不奇怪的。

存在主義所創造的這個新概念「此在」,是表達某個「個人」的「存在」的觀念。有人很形象地把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說成是「在此時此地」的「存在者」,或者是「某個存在先生」。

在理解「此在」概念的時候,還必須回想前面第一節已經說過的:存在主義所強調的「存在」——人生,是具體的。所以,理解「此在」這一概念的時候,與其是把它理解為「個人」或「某人」的抽像化,倒不如理解為「個人」或「某人」的具體化。

海德格爾等人曾說,要理解人的存在,最好從日常生活中的存在(Alltaglichkeit)開始;也就是說,從最平凡的存在開始。

存在主義者說,「存在」就意味著存在於這個世界中,並同他人一起存在。「此在」始終是「在此時此地」,即始終「在這兒」(德文Dasein的Da就是「在這裡」的意思),始終都在一定的處境中、一定的狀態中。

但是,作為存在主義者,這只是開端;而且,這一開端是未進入「存在」之前的第一步罷了。存在主義不滿足於平凡的「個人」的存在,而是要進一步探索這個「個人的存在」是什麼。於是,「此在」這個概念就應運而生。換句話說,要理解「此在」,可以從平凡的個人存在開始。在此基礎上,再進一步,就要擺脫來給兩個方面的傳統的、習慣的思考方法的束縛:一方面,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理解「存在」。存在主義認為,一般人所說的「存在」,是指同「不存在」、「非存在」相對立的那種存在。也就是把「存在」理解為同「沒有」相對立的那個「有」。大凡存在主義所說的存在則與此不同。為了區別一般人所說的「存在」、「有」與存在主義所說的「存在」,海德格爾把前一種「存在」用拉丁字「存在」(existentia)來表示,後一種「存在」,即存在主義所說的那種與「此在」息息相關的「存在」,用德文「存在」(Existenz)來表示。

另一方面,又不能像以往哲學家們所做的那樣,用「抽像法」把「存在」從具體性中昇華為普遍性和一般性。

存在主義認為,「此在」的「存在」是一種趨勢,是一種不斷由自身提出的發問,是向自己不斷進行衝擊的意向。它是積極主動的,而非像一般人所說的「有」那樣消極、被動。一般人所說的「存在」、「有」是死氣沉沉的,是任外界擺佈的。用形象的話來說,「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叫我有,我就有;叫我沒有,我就沒有」,「我有沒有,任你擺佈」。如果把這種「存在」擬人化的話,可以用「沒有上進心」來形容它的特點。

存在主義所說的「存在」,或者說,「此在」的「存在」是一種趨勢,是不滿足於現狀,或者說,不甘心於沉落(Verfallen)的意向。說到這裡,我仍然要強調,這一切說法,也都是比喻性的。因為,用「趨勢」、「意向」等詞來說明「此在」的「存在」也不能完全準確地表達存在主義所說的那個原義,關於這一點,將在下一節中談到。

現在,我們集中談談存在主義所說的這個「存在」的這種特點。

存在主義認為,「此在」之所以「存在」乃基於這樣的事實:人生在本質上是一種存在的趨向(a being towards)。因此,要把握「存在」的含義,就要明確:所謂存在,始終都是從其「存在」中「崛起」(as a standing out from its being)。詞源分析法大概會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意思。「存在」(Existenz)來自拉丁文「existere」,而後者的意思就是「升起」的意思。[20]

存在主義者在說明「此在」的含義時,反覆強調:「此在」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它能超出自己、越過自己。這就是說,它包含「升起」的意思。

關於這一點,海德格爾解釋說:在「存在」這一詞中,包含有一種「有意」、「意向」的意思。海德格爾在《回到形而上學的基礎的方法》一文中直截了當地說,「存在」中包含有「意向」(intentionality)。[21]

但是,這種意向不是人類的(即集體的人)的意向,也不是理性的(如唯心主義所說的)意向,而是從個人的現實存在中「冒出的」、或「崛起的」意向,這種意向的目的,是為了使自己的存在趨向於完美,最後超出個人的有限性,達到絕對自由。

因此,「此在」的存在,不能靠外界的物質的或心理的力量,不能靠他人的力量,不能靠社會,而是靠「此在」的存在本身。只要「此在」存在,就會有一種超越自己的意向,就有希望達到絕對的自由。換句話說,存在之所以存在,就在於它有發自存在自身的一股力量,有一種不斷向外突破個人範圍的要求;就像那遙遠的宇宙間存在著一種不斷向外擴展、向外膨脹的「超新星」那樣,什麼都無法阻擋它。如果有一天這種意向不存在,那就說明「存在」本身已經不存在了。

前面已經講過,所謂「意向」,是表示存在本身具有某種趨勢,某種勢頭,某種推力。有了這種推力和趨勢,存在本身——「此在」,就不安分,不平靜,不消極。

關於這一點,薩特如此說道:

我所說的存在先於本質是什麼意思呢?我們指的是,人首先存在,然後就自己對抗自己,湧上這個世界——同時又限制自己。……人是很簡單的。我們說簡單並不是說他是靠自己意識到自己而存在,而是說,他想成為什麼就成為什麼。但是,正如他是在存在之後才意識到自己那樣,他也是在存在之後才有意想成為一定的狀態。人不是別的,乃是這樣的東西,即他創造他自身 。這就是存在主義的首要原則。[22]

薩特的這幾句簡略的概括,是在存在主義的現有文獻中,關於「什麼是人」這個問題的最簡略、最明確的回答。

根據薩特的這個說明,所謂「此在」,以及「此在」的那種「意向」,無非就是人自己的自我創作,自我塑造,自我建設,自我奮鬥。人自己創造自己。在創造自己的過程中,首先要從「個人」的具體的存在出發,也就是說,人要創造自己,首先必須使自己存在;有了自己的存在——「此在」,就具備了創造自己的一切的必要條件。有了「此在」,不必訴諸外界,不必借助於外力,單憑自己的存在所固有的「趨勢」,「意向」,就可以「湧上」這個世界!

但是,一旦具備了「此在」這個基本條件之後,能否以自己的存在為後盾創造自己,就要看自己是不是真正地掌握自己的存在的意義。存在主義認為,要使每個人深信自己的存在是自己創造自己的前提,就要遵循他們所提出的原則:自己體驗一下自己的存在。因為存在本來是具體的,任何存在都是不可代替的。存在的自我創造能力要靠自己去發掘,自己去發揮。在自己的存在中,蘊藏無窮無盡的創造力。就讓你自己去探索和引發這發能源吧。你自己的命運就掌握在你自己的手中。

註釋

1第歐根尼·拉爾修(Diogenes Laertius),《著名哲學家的生平和學說》(Lives of Eminent Philosophers,trans.by R.D.Hicks,1972,IX,7.pp.44-45)。

2H.Diels,Die Fragmente der Vorsokratiker,Berlin,1912,D251.

3參見伊壁鳩魯:《給美諾的信》。

4參見馬克思:《費爾巴哈論綱》。

5Plato,Sophistes,244a.

6M.Heidegger,Sein und Zeit,1986,p.1.

7Ibid.,p.4.

8Ibid.,p.2.

9Ibid.,p.11.

十薩特著:《存在與虛無》,北京,1987年,第1頁。

[11]同十,p.7.

[12]同十,p.6.

[13]引文中著重點 是本書作者加的。

[14]M.Heidegger,Sein und Zeit,p.6.

[15]Ibid.,p.7.

[16]Ibid.,p.12.

[17]Ibid.

[18]William Barrett,What is Existentialism?

[19]參見Fernando Molina,Existentialism As Philosophy.

[20]Werner Brock,Existence and Being,London,Vision Press,Ltd.,1956,p.396.

[21]Existentialism from Dostoevsky to Sartre,Ed.by Walter A.Kaufmann.

[22]參見Jean-Paul Sartre,Existentialism and Humanism.引文中的著重點 是本書作者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