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是幸福的時刻 > 15.像一個創世者 >

15.像一個創世者

像無名無姓的精神

像無形無狀的物質

我與生命同在

卻無思想形態

——G.A.貝克爾

現實是我們既有的,它提供的一切,讓我們在感覺它時擁有了一個感性世界。我們聽到鳥鳴,感到悅耳;我們看到大海捲起巨浪,心生敬畏;我們經歷變故,痛感悲傷……

這個感性的既有的世界豐富無比,不知道是誰創造的。它客觀,它冷靜,它獨立。而人,有心靈,有激情,有創造性。藝術就是人的創造性的體現,它創造的世界也是一個感性的世界,與我們既有的世界平行存在。由於有了藝術,我們的感性世界擴大了。

我們所知道的偉大藝術家,無一不是創造者。

達·芬奇是我們熟知的文藝復興時期的偉大藝術家,他的巨作《最後的晚餐》也已經被作為一種經典。據記載,1496年,達·芬奇來到米蘭後,一直給他提供贊助的一位貴族請他就「最後的晚餐」這一題材為米蘭聖瑪利亞感恩修道院作畫。1497年,達·芬奇開始著手作畫。在作畫期間,由於他所要畫的形象是非凡的,是被基督教徒奉為聖子的基督,是一個人性和神性結合在一身的形象,這形象是非現實的,他便不能在現實人間找到恰當的模型,其中的困難可想而知,所以進度緩慢,為此還招致了修道院方面的不滿。畫的其他部分都完成了,只是基督的面部還空著。不知經歷了怎樣的艱難,作品終於全部完成了。在作品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宗教故事的一個戲劇性的場景,是一個一個的傳說人物,但是,那非人間的面貌是從哪裡來的呢?任何一個人間形象都不能用來為他當模特,只能是達·芬奇創造出來的。達·芬奇是這一視覺形象的創造者。如果沒有達·芬奇,這個世界就不會有那樣一個人物形象。

如果沒有畢加索,我們就不會有那樣一個變形的世界;如果沒有印象派,我們就不會有那樣的色彩關係;如果沒有作曲家,我們就不會有那樣的富有邏輯的音響……

根本不會有。

當畫家康定斯基在莫斯科舉行的法國印象派畫展中看到莫奈的《乾草堆》時,突然知道了什麼才是繪畫。他說,他那時不瞭解畫家為什麼要這樣畫,只覺得這幅畫所畫的不是現實中的事物,但它的畫面本身就有著獨立的意義。這使它感動人,給人以不可磨滅的強烈印象。《乾草堆》給了康定斯基新的世界。

藝術的世界不是人類從老天那裡繼承的遺產,而是人類的勞動所得。當然,藝術品所利用的材料仍然是自然世界的,藝術不能改變自然的物理規律、化學規律乃至所有規律。人類雖不能像上帝那樣創造一個實在的自然界,卻利用自然界創造出了一個屬於人類精神的「自然界」。

藝術為我們創造了新的世界,同時,藝術也訓練了我們,使我們建立起非天生的新的感性。

藝術家之夢

音樂在各種藝術門類裡是形式感最強的一門藝術,對於未經訓練的人,只能聽到表面的純感性的因素和某種傷感或歡樂的情調,或乾脆聽得昏昏欲睡;只有接受過音樂訓練的人,建立起新的感性能力的人,才能進入音樂的世界,並擁有這個世界。

這份新的感性還有別的用武之地,你等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