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是幸福的時刻 > 13.「表現」,這個詞很糟 >

13.「表現」,這個詞很糟

他們是憑借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紀伯倫

藝術惠贈給我們的是藝術本身,是我們由此獲得的新的感覺世界,但人們總是要提出一些額外的要求。

有一次,貝多芬作了一首鋼琴奏鳴曲。他把他的新作彈奏給他的一位朋友聽,他的朋友聽完以後問:這首樂曲的意義是什麼?貝多芬不答,坐下來重新彈奏了一遍,那人耐心地等貝多芬彈奏完畢,繼續要求貝多芬講解他的音樂所表現的意義。此時貝多芬感到無比沮喪,不明白那位朋友到底指望的是什麼。

人們在面對藝術品時,最喜歡問的就是,它表現了什麼?評論藝術品的時候,最不負責的評論就是把某種情感、某種觀念、某種願望,甚至某種潛意識作為作品的意義,唯獨對作品本身置之不理。

令人沮喪的變奏

有關貝多芬的另一個故事也給我們這樣的警示:他的第四G大調鋼琴協奏曲公演時,由於這部作品的第二樂章極富悲劇色彩,聽眾紛紛落淚,見此情景,貝多芬不禁怒吼:「我需要的是喝彩,不是眼淚!」

聽眾落淚大概就是因為他們以為作品「表現」了悲傷的情感,貝多芬也正是因為聽眾沉溺於各自的「情感」卻遠離了作品而動怒。

說起表現情感,每個人都有最恰當、最駕輕就熟的方式。每個人都會哭、會笑、會發火、會愁眉苦臉,並且在如實表達情感時,你表現的是什麼,決不會引起誤解。為什麼要藝術家用一種我們不太容易把握的方式九曲十八彎地來替我們表達呢?這豈不顯得多餘?

事實上,也許沒有人能準確地說出巴赫的音樂或凡高的繪畫到底表現了什麼,但他們的作品的藝術價值誰能低估?相反,可能有的作品真的如泣如訴,表現了某種情感,但它並不會因此而具有藝術價值,人們照樣可以對它不加理睬,並且能指出其低劣之所在。當然,在某些偉大的藝術品中,確實有激起我們情感反應的因素,然而,每個欣賞者從中獲得的情感可能完全不同,那麼作品中所表現的情感究竟是什麼?這可能永遠不得而知。對另外一些不熟悉藝術方式的人來說,這些作品根本不能引起他們的任何情感反應,你卻不能說這些人不懂感情。所以,偉大作品之所以偉大,肯定不是因為它對情感有所表現。

即使音樂看起來在表現什麼東西,那只是一種幻象。

——斯特拉文斯基

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明確地說:「音樂根本不表現任何東西,不管是一種情感、一種精神狀態、一種心理情緒、一種自然現象……表現絕不是音樂存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