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逃離無盡的青春期:幫助你的孩子走上成人之路 > 蘇格拉底鬧劇 >

蘇格拉底鬧劇

正如山姆的故事最終所呈現的那樣,用她的話來說,儘管她經歷了很多事情但她絕對沒有精神問題。當我發現沒有辦法去幫助這個有困擾的年輕女士,甚至連讓她跟我談話都做不到時,雖然我會感到有一點發狂,但這都是暫時的。在那時,山姆對我採取的倔強行為使得我用那句老生常談的話來尋求安慰——青少年總是採用這種方式,也將這樣持續下去。然而,我們從歷史中所獲得的關於青少年的經驗可能並非我們所想的那樣,雖然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青少年一向如此。」我們被這樣告知。但是,當仔細審視那些從歷史中所獲得的經驗時,我們發現,我們錯誤地汲取了一些歷史經驗。想想以前那個可能最廣為人知的關於青少年的描述吧。這是蘇格拉底的一段文章,通常被用來表明,那些對當下青少年感到擔憂的人們,僅僅是由於對歷史的無知而產生了過度的反應。

現在,我們的青少年喜歡奢華。 他們沒有禮貌,蔑視權威; 他們目無尊長,在做禮拜時喜歡喋喋不休; 當長輩進屋時,他們不再起立; 他們牴觸父母,在同伴面前嘮嘮叨叨; 他們吃東西狼吞虎嚥,上課時欺負老師。

這是一段引人注目的文章,從教科書到父母指南,再到戀愛問答信箱,它無處不在。這表明,幾千年以來,類似山姆這樣的問題在青少年群體中太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了。而唯一的問題是,蘇格拉底乃至他那個時代的任何人,從來都沒有寫過或說過這樣的話。當然,這篇文章似乎是在1950年首次出版的一本心理學教科書中,作為一個拓展閱讀而被虛構出來的(或者是被錯誤地歸結出來的)。然而,大量地被引用,或許是由於我們願意相信現在的青少年總是在採用這種方式。

然而,青少年真的總是讓成年人感到煩惱嗎?引用還是不引用呢?如果我們觀察亞里士多德關於古代青少年的描述,答案似乎是否定的。亞里士多德提供了一幅非常和諧的圖景。一方面,他承認青少年的衝動,「年輕人有著強烈的激情,而且往往會隨意地去滿足這些激情……他們的慾望是變幻無常的……他們是急切的、暴躁的……」因此,青少年從來不是完美的,衝動似乎與之相伴。稍後,我們將詳細地探討可能與這種衝動性有關的大腦基礎。之前,我們假定當下青少年的問題是難以避免,然而,亞里士多德使我們的觀察結果與這一假定截然相反。關於青少年,亞里士多德這樣描述:

他們會看到事情好的方面而不是壞的方面…… 他們很容易相信別人…… 他們是樂觀向上的…… 他們是膽怯的,在歷練中接受著社會規則…… 他們具有高尚的觀念,因為他們尚未被生活所打敗。1

在這幅圖景中,引人注目的是,亞里士多德採用了一種多麼積極的視角來觀察他身邊的年輕人。在承認這些衝動性的同時,亞里士多德還把它們歸因於青少年許多非常令人滿意的特質——從信任到樂觀,到自願,再到接受社會規則。青少年的這些特質在當前社會實在是太缺乏了。甚至,當從亞里士多德時代向後推移1500多年,我們會發現莎士比亞更像是在欣賞青少年的天真和激情,而不是抱怨他們的衝動。我們也不曾找到像「玩世不恭、被動愚鈍、令人焦慮、持續依賴」等這些令當下的青少年感到煩惱的描述。就這一點而言,歷史經驗不但沒能讓我們擺脫困境,而且告訴我們,青少年的那些讓我們倍感煩惱的問題並非是難以避免的,反而可能是我們當下社會一種獨特的令人遺憾的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