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六章 生存體驗:把孩子推出門,從現實生活裡磨煉堅強意志 >

第六章 生存體驗:把孩子推出門,從現實生活裡磨煉堅強意志

1.真棒!寒暑假去做義工

在美國,孩子除了熱衷於打工,還喜歡在假期做義工。義工和打工是不同的兩個概念,打工是通過勞動獲取一定的報酬,而義工純粹是義務勞動,是無償的。

每當寒暑假來臨,父母便毫不留情地趕孩子出去做義工,這是他們給孩子佈置的暑假作業,目的是為了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和樂善好施的優秀品質。

另一方面,美國大學錄取新生,並不像中國僅憑分數定奪,還要看學生的素質考核,包括學生在中學時的選修課成績以及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實踐表現。

美國教育部門對學生做義工的時間有嚴格而明確的規定,比如,要求學生必須有至少60小時的義工服務記錄。為了能順利進入大學,學生也積極地投入到義工活動中。

孩子們經常在放學時間或假期裡做義工,在敬老院、福利院、幼兒園、殘疾人康復中心、圖書館、超市都有學生志願者的身影。一些學生還會到紅十字會的救助中心,向那些家庭貧困的人和流浪者分發食物,還有學生在大街上托著箱子為殘疾人募捐。

美國人的無償服務精神在全世界都非常有名,有數字證明了美國人熱衷志願服務,義工現象在美國這片土地上已經十分普遍。

根據統計,有一半美國人平均每年有100個小時的時間在做義工,這相當於有1.5億個美國人,每隔3到4天就會去做1個小時的義工。而相比較而言,每3個德國人、每5個英國人中,才有1個人做義工。

在中國,很多人都不知道「義工」的含義,大部分人一輩子也沒做過義工。但這在美國,沒什麼可稀奇的。

全美國上下,退休的老人會去做義工,婦女會去做義工,成功人士會去做義工,大學生、中學生和小學生都會去做義工。美國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們從事義工活動,幫助孩子參加公共活動。

孩子做義工服務的對象可謂是五花八門,可以選擇去街道、學校、公園、商場、醫院,到處都可以成為他們做義工的實踐場所。下面是一篇摘自中國姑娘的日誌,記錄了她在美國的所見所聞:

2009年,我隨先生去美國加州生活,加州是華人聚集的地方,這讓我感到了一絲欣慰。在這裡,我認識了美國朋友維多利亞。

維多利亞有個兒子叫亨利,11歲,在公立小學上五年級。別看他年紀小,他可是一個有著四年實踐經驗的「老義工」。與同齡孩子相比,亨利樂於助人、富有愛心,樂於參加公益活動。國內的孩子與之相比,實在遜色很多。

聽說我對美國孩子做義工一事很感興趣,維多利亞向我興致勃勃地講起了亨利做義工的趣事。

7歲時,亨利第一次到福利院。維多利亞特意為他準備了一些故事書、玩具和衣服,又給了亨利20美元,告訴他去福利院看看那些孤兒小朋友,再用這20美元買些小禮物送給他們。

在福利院,亨利充滿了好奇和新鮮感,非常積極。他一會兒跑過去給那個小朋友講故事,一會跑過來教這個小朋友玩玩具,忙得不亦樂乎。時間過得很快,亨利不得不離開了。

回家的路上,亨利一聲不吭,維多利亞問他怎麼了,他低聲對媽媽說:「媽媽,這些小朋友太可憐了,沒有爸爸媽媽,有的還生了病。以後我還要來陪他們玩。」

聽著兒子說出這番話,維多利亞真為兒子感到驕傲,知道這趟沒有白來,看來亨利已經感受到助人為樂是一件多麼開心的事。

維多利亞說,在這之前,亨利簡直是被慣壞了,有時還會表現出自私的一面。這樣對孩子的成長可一點好處都沒有。於是她和愛人商量,該讓亨利進入社會去看看了,讓他多去做點有意義的事,收斂一下自己的壞脾氣。

不過福利院之行僅僅只是個開頭。暑假來了,維多利亞盡量給亨利尋找服務機會,只要哪裡需要義工,她就鼓勵亨利去報名。亨利經常去的兩個地方就是福利院和敬老院,他非常樂意幫助這些人。

最初的一個月,亨利表現得非常積極,每次去做義工活動,都搶著做這做那,給小朋友發零食,推著老人到院子裡曬太陽,看上去像一個成熟的大孩子。

但沒過多久,亨利就堅持不住了,他覺得做義工太枯燥了,沒有出去玩有意思。

一個星期天,維多利亞和亨利商量好一起去奧克蘭鎮的敬老院服務。都早上8點多了,亨利還賴在床上不肯起,要是以前,他7點就會收拾好了。維多利亞立刻明白是怎麼一回事了,看來亨利這次是不大情願出去了。

果然,當維多利亞去叫亨利起床時,亨利揉揉眼睛抱怨道:「哦,媽媽,這個暑假我沒好好玩呢。每個星期都去做義工,太沒意思了。昨天看到隔壁的伊凡在打電子遊戲,我也想玩。」

聽了亨利的話,維多利亞沒有批評他,只是平靜地說:「你只看到伊凡在打電子遊戲,可你知道嗎,他每天上午要去大街上做食品推銷員,下午要去湯姆大叔的農場勞動,直到5點。你看他在玩遊戲,一定是5點以後吧。」

亨利不說話了。維多利亞接著說:「亨利,媽媽知道你最近厭煩了,但做事不能半途而廢。你把快樂帶給小朋友和老爺爺、老奶奶,你不覺得這更有意義嗎?暑假還有一個多月,媽媽會給你時間玩的。」

亨利聽後,想了想說:「媽媽,我還是想去幫助更多的人。」說著,便起來穿衣服。

維多利亞說,她已經合理安排好亨利的時間了,保證他既能參加義工活動,又有時間玩,她可不想奪走孩子的童年。

後來,亨利的兩個小夥伴也加入了他們的隊伍,亨利高興極了。這兩個孩子都比亨利要大兩三歲,曾經也做義工,但來敬老院還是頭一次。亨利就像一個小師傅,教他們兩個怎麼幫老人打掃衛生,梳頭髮、剪指甲,這下亨利的積極性更高了。他還和兩個小夥伴約定,每個星期都去做義工,而且提前商量好要去的地方。

一次,維多利亞帶著他們到卡梅爾鎮的一個敬老院服務。這裡有個80多歲的孤獨老人患了老年癡呆,他無兒無女,年輕時是個棒球運動員。前些日子他不小心滑了一跤,最近幾天在做康復訓練,不過最近只能坐在輪椅上。

亨利很同情這位老人,每次打掃完老人房間的衛生,就推著老人去花園裡散步。回來後,維多利亞問亨利和老人說了什麼,老人笑得那麼開心,亨利趴在他耳邊說:「您就像我的親爺爺,我愛您。」

堅強的美國母親維多利亞為此不禁流下了淚水,她覺得亨利一下子長大了。

聽完這些,我被感動了,做義工不僅僅磨煉了一個孩子的意志,也教會孩子如何去愛每一個人。

看完了這篇日誌,相信每個人都深有感觸。美國孩子的暑假在打工、做義工中度過,而中國孩子的暑假除了寫作業就是上輔導班。做義工的意義就在於培養孩子的愛心,磨煉他們的意志。他們在參加義工活動中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這對他們獨自認識社會非常有意義,從而在做義工的過程中更加自立。

智慧心語

美國的義工精神已經深深滲透到每個美國人的價值觀中。美國人以做義工為榮,這種無償的服務和奉獻已經成為美國特有的文化標誌。美國人做義工不分民族、年齡、性別、職位和貧富,每個人的自覺性很高,不需要有人組織,只要有時間,就可以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在美國,義工活動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是每個人服務社會的信仰,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2.喜歡參加夏令營?那太好了

美國有一座小城突然在晚上發生了大規模停電,依靠電力生活的人們亂成一鍋粥。不過第二天城市小報還是準時出版了,而且頭條新聞令人驚訝。

該新聞介紹了這樣一件事,有戶人家的大人出去了,10歲的小女孩帶著幾個同學來家裡做客。停電的時候,大人還沒有回家。幾個孩子怕黑不敢出門,不一會兒,他們肚子餓了,其中有個男孩子提議用蠟燭把女孩家的小狗活烤了充飢。結果,小狗痛得嚇跑了,撞壞了門上的玻璃。

在美國,孩子與寵物是全社會的最愛,那戶人家的大人因此受到了社會的強烈指責。最後文章結尾還說:孩子們的行為非常愚蠢和無知,很明顯是因為缺少夏令營經驗導致的。

看來,家長必須得為孩子選擇夏令營。乍一聽,讓人有些不理解,難道在美國人眼中,夏令營真的這麼重要嗎?

如今,越來越多的美國父母鼓勵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夏令營活動。在這些夏令營中,有的孩子學習做飯,有的孩子學習野外技能。

有個小男孩想用看電視和打遊戲的方式來消磨整個暑假,就被父母敦促著去參加夏令營,與大自然接觸。還有個小女孩在母親的建議下參加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夏令營——馬戲夏令營,她在那裡學習扮演小丑,練習雜耍。她的媽媽說,孩子特別喜歡小丑,雖然訓練營有些遠,但他們覺得這個活動非常有意義。

美國父母認為,暑假就是要孩子走出家門,回歸自然,充分享受戶外樂趣。在他們看來,暑假給了孩子一個自由發展的重要時間,如果孩子沒有和同齡孩子一起學會「玩」,那麼,他就會與這個社會脫節。

美國夏令營的內容相當豐富,多以傳統活動為主,比如烹飪夏令營,讓孩子們學習動手做飯;體育夏令營,包括橄欖球、棒球、籃球、足球、騎馬;還有野外生存夏令營,孩子可以一起學習如何安扎帳篷、釣魚、燒烤、野外狩獵等。

除此之外,夏令營還教會孩子學習有關儲蓄、外匯、預算的知識,還可以學會駕駛、划船的技巧。還有一種較普遍的夏令營就是住宿式夏令營,那些10歲以上的孩子們在一個地方待上幾周。這為孩子們提供了更多和大自然接觸的機會,比如爬山、嬉水。

美國學生的暑假都很長,紐約與新澤西州一帶的假期幾乎有三個月那麼長,一般從6月下旬開始,一直持續到9月初。

暑期裡,幾乎所有的孩子都閒不住,有的孩子去做義工,有的去外面打工,還有一些孩子選擇了夏令營。在新澤西裡奧尼亞鎮有一對姐弟倆,他們將暑假生活安排得滿滿當當,豐富多彩,而且很有意義。

14歲的艾爾西是個漂亮而且有些羞澀的女孩,馬上就要升入裡奧尼亞高中。弟弟魯伯特今年12歲,即將進入本鎮學校成為一名七年級學生,很調皮,他最喜歡的運動就是打棒球。

暑假期間,艾爾西和弟弟一起參加了夏令營活動,姐姐選擇了烹飪夏令營,弟弟選擇了體育夏令營。

因為艾爾西在家很喜歡給媽媽打下手,但她的廚藝和媽媽比起來簡直差遠了。所以在媽媽的建議下,她報名學習烹飪。在老師的指導下,艾爾西廚藝大長,學會了製作薄煎餅、南瓜湯、聖代冰淇淋和意大利餡餅。艾爾西覺得烹飪可真是太有意思了!她想,回去要讓媽媽嘗嘗自己的手藝。

艾爾西參加的夏令營還組織他們集體野炊,去一個叫湯姆大叔的農場採摘西紅柿、捲心菜、洋蔥,準備做一道沙拉。這次夏令營還為他們準備了燒烤餐具,孩子將在野外舉行一次烤肉Party。

體育夏令營看起來就像是孩子的玩耍時間。訓練營地有一個免費開放的游泳池,魯伯特每天至少有2個小時的時間是在游泳池度過的,他非常喜歡游泳,有時還和其他孩子騎上幾英里的山地車。

魯伯特還和夥伴們一起去徒步爬山,並親自觀察到了各種昆蟲以及幼蟲破蛹的過程,製作了一些植物標本,這讓他過目難忘。

孩子的母親琳達曾經是一位幼兒園老師,對育兒有獨到的見解。對孩子假期參加夏令營的行為,她一直都非常支持,還因此感到自豪。她說,利用假期參加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幫助孩子學會料理日常生活,學會如何與陌生人交往,學會如何幫助別人,做一個有愛心的人。這些都是孩子在學校課本裡學不到的。

她還說,在美國,暑假補課是讓人覺得有些丟人的事,因為只有那些成績特別糟糕、可能影響到升學的孩子才在暑假補課,所以這個情況非常少,如果哪個孩子碰上了,他很難對別人說出口,因為別的孩子都在參加活動,而他在補課。

美國人更注重一個人擁有什麼樣的能力,即使進入了最好的哈佛大學,也並不能保證什麼。所以,孩子需要從小走出家門,接受鍛煉,培養獨立的性格。

姐弟倆非常贊同媽媽的看法。魯伯特希望長大後當一名汽車設計師,讓汽車跑得更快,艾爾西則想做一名記者,可以見識很多新鮮的事物。

在美國,每當暑期來臨,許多學生父母便把他們送到夏令營,就如艾爾西姐弟倆一樣。

根據調查顯示,96%的美國孩子認為參加夏令營是有益處的。通過接觸大自然,學習各種生存本領,能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識,挖掘潛能,培養獨立自主的性格,對他們來說實在是一種人生體驗。

就連美國總統奧巴馬也督促兩個女兒參加夏令營,儘管因為要和兩個孩子分開一段時間有些難過,但他仍然認為夏令營對孩子們有很大幫助,可以增加他們新的人生經驗。

夏令營作為一種鍛煉手段,最能增加孩子的責任感,磨煉孩子的意志力。

智慧心語

夏令營活動讓孩子在面對挫折、逆境和不公平時,積極運用自己的思維模式,開發內在潛能,克服自身的心理和思想障礙,培養堅強的個性和動手能力。同時,讓孩子們瞭解什麼是生活,學習建立人際關係技巧。

通過一次夏令營,提高了孩子的自信心,教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提高自立、自我調控能力,建立積極、樂觀的健康心態;讓孩子在活動中開放自我、超越自我、肯定自我!

3.親身體驗,調查報告出爐了

美國孩子從小就從事各種各樣的勞動,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吃苦精神的鍛煉。

在寒冷的天氣裡,當中國的孩子還躲在被窩裡睡懶覺時,一些西方國家的同齡孩子早已起來挨家挨戶去送報紙了,這在中國父母的眼裡看,是有些殘忍的。然而,正是這看似有些殘忍的教育,讓美國的孩子從小就有一種超強的生存能力,他們懂得如何照顧自己,和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東西。

美國母親艾普利十分重視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鍛煉他們的意志,讓孩子體驗生活。她曾經談到對教育的親身感受,有過這樣的感慨。

「如果家庭給孩子提供的是一個非常舒適安逸、不用自己動手的環境,這樣的環境對孩子的意志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這樣會阻礙他們與外界接觸,這種環境教育出的孩子大都沒有夢想,缺乏責任感和膽量。」

艾普利有四個孩子,她家庭富裕,各方面條件都很優越。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機會挑戰自我,每年暑假她都會帶孩子們去山上小住一段時間,讓他們體驗一下山村生活,比如餵養牲畜、收割稻草、給田地翻土、挖水渠、砍柴、放牧等等。

在那段時間裡,他們把家就搬到了山裡,艾普利帶著四個從1歲到10歲不等的孩子,除了幫他們做飯洗衣服外,每天還會給他們安排勞動,按照年齡的不同,艾普利給他們分配的工作也不同,並要求要各盡其職。

比如,大一點的孩子犁地、建牛柵欄、挖水渠,小一點的孩子可以採摘瓜果蔬菜,或者照顧更小一點的弟弟妹妹等。艾普利讓他們在自己應做的工作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並學會如何克服各種困難,這樣,就可以在勞動中鍛煉他們的意志。

暑假的時候,艾普利推薦孩子去農場體驗一下勞動,然後讓他們寫一份調查報告,她想知道孩子們能從中具體學到什麼。

又到了孩子們放暑假的時間,艾普利載著四個孩子開往北方一處農場,見到了農場的男主人巴德先生,他穿著格子襯衣、工裝褲和雨靴,一副典型的美國農民的打扮。緊接著從一個木頭房子裡走出一個提著水桶的婦女,她就是巴德太太,她的身後還跟著三個孩子、三條狗和四隻小貓。

巴德先生的三個孩子見了「老朋友」來了,都非常高興,小貓小狗們也圍在孩子腳邊轉來轉去。

放眼望去,一望無際的麥田,金燦燦一片,除此之外,還有拖拉機、割草機等各種機械,房子後面有供大孩子開的推土機、挖土機等。

「不需要再說什麼了,這就是真正的農場了。」艾普利說。

孩子此時都興奮地叫起來、跳起來。

「孩子們,我們可不是來這裡玩的,聽見了嗎?」母親提醒他們別忘了這次來農場的目的,她打算讓孩子們在這住上一個月,自己則帶著最小的孩子開車回家。

巴德的三個孩子,有兩個自己養了豬,最小的孩子養了19隻雞,艾普利的四個孩子在之前從來沒養過這些家畜,而他們這次的任務不僅要餵養家畜,還有很多其他的工作要做,別想讓巴德大叔對他們客氣!

巴德大叔讓他們打掃農舍、叉草、給家畜喂糧食、採摘番茄,孩子們忙得不亦樂乎,同時,巴德還教其中的幾個男孩子開挖土機,孩子們幸福極了,他們這次又學會了新東西。

一個月的勞動體驗馬上就結束了,孩子們被母親艾普利接回了家,他們準備寫一份調查報告。

這是一份關於「體驗勞動,和農場大叔一起勞動」的調查報告。

調查原因:麥收時節到了,為了讓自己更堅強、勇敢一些,我們在農場體驗生活,同時瞭解更多關於農作物生長的情況,以此來開闊眼界。

調查目的:四個人分成兩組,親身體驗巴德大叔的辛苦勞動,幫助他在農場勞動,我們學會了感恩,也從中歷練了意志。

調查時間:2009年7月14日——8月13日。

調查地點:俄克拉荷馬州的農場。

調查人:維尼·瓊斯、約翰·瓊斯、道格拉斯·瓊斯、科可·瓊斯。

調查分組:以小組形式進行調查,分成兩個小組。

調查過程:

一、準備階段

1.利用暑假時間,到巴德大叔農場勞動。

2.做好去農場之前的準備,不許帶電子遊戲機、零食。

3.換好農忙衣服,在媽媽帶領下,來到等待收割的農場。

二、體驗階段

1.記錄麥田里麥子的收割情況和收割效率。

2.幫助巴德大叔指引收割的位置,收割完以後,需要把麥秸稈收集到一起。

3.幫助巴德大叔將收割好的麥子裝進袋子裡,並幫他搬上拖拉機。

4.幫助巴德大叔在後院晾曬麥子。

5.把晾好的麥子裝進袋子裡,用小推車推進倉庫。

三、採訪階段

1.向巴德大叔詢問小麥的生長週期和收割時間。

2.詢問今年小麥的產量、質量和市場價格。

3.像巴德大叔詢問其他農作物的生長情況。

調查結果:春季期間俄克拉荷馬州農戶一直盼望在小麥收割前下雨,但今年氣候乾旱,雨一直沒下。但是,在小麥的收割工作即將開始的前兩天,卻下起了大雨,給收割造成了麻煩,麥地裡非常泥濘,這個情況很糟糕。

今年俄克拉荷馬州經歷了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最乾旱的季節,3月~6月的降水量只有12.4厘米,遠遠低於往年的降水量。乾旱導致大片小麥枯萎,所以今年俄克拉荷馬州小麥的產量和去年相比減少了11%。

調查思想:我們通過親身體驗農場勞動,感覺到了巴德大叔的辛苦,不過農場生活確實也挺好玩的。我們鍛煉了自己,還增加了許多生活經驗,認識了好多農作物,還知道了種植小麥的全過程。最重要的是,我們感覺自己不怕吃苦了!雖然我們當中,有人曾經從馬背上摔下來過、有人被小麥劃破了大腿,但這些都不值得一提……

這樣的體驗,看起來很「殘忍」,其實是對孩子表達「愛」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殘忍的背後是對孩子獨立性的尊重、能力的引導、自信心的培養等。相比之下,中國父母的教育方式就顯得溫情多了,別說是去外面體驗勞動,即使是在家裡,父母也很少讓孩子做家務,中國父母早已習慣了為孩子包攬一切工作。

中國父母應學會對孩子實行多鼓勵少保護政策,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勇敢嘗試新事物。在親身體驗中,既能夠啟發孩子的興趣,還能讓孩子開闊眼界,懂得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擺脫對父母的過度依賴,最終成為一個擁有自立品質的人。

智慧心語

美國父母不僅讓孩子積極參與到家庭佈置的勞動中去,還鼓勵他們積極參與到學校組織的勞動中去。在美國,學校要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服務的社區,並把自己的勞動經歷記錄下來,學校會瞭解孩子的勞動成果。這和國內「做好事不留名」是兩種不同的方式。

美國學校的這種做法,就是要提高孩子參與其中的積極性,讓孩子擁有獨立精神。

4.獨自出國旅行,你能行

美國有句話說「獨立,從獨立旅行開始」。哈佛大學曾經有位校長也說過,一個人生活的廣度決定他是否優秀。從小開始旅行就是為了擴展生活的廣度。

在美國,暑假期間,不少父母會把外出旅行作為暑假的一項內容,他們認為,出去旅行,不僅拓寬視野,對孩子的獨立性和意志更是一種有意義的磨煉。

但大部分父母不同於孩子,他們需要工作,沒有暑假。那父母們是否想過讓孩子一個人外出旅行呢?

估計大部分父母不會贊成這個做法,讓孩子一個人外出,別說出國了,就是一個人出去逛街,一個人去上學,也會考慮孩子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誰來保證?就算跟團外出也未必安全,會不會碰到騙子?會不會被人忽視,沒人照顧?父母們有一大堆的疑問和一百個不放心,終究是不會同意孩子獨自外出旅行的。

一個北京女孩跟團去美國華盛頓旅行。晚上,旅行團為他們準備好了房間。

晚上吃完晚飯以後,她疲倦地回到旅館,恨不能倒頭大睡。剛一進屋,就看到一個小姑娘正舒服地趴在另一張床上,一邊咬著蘋果,一邊看一本書。

小姑娘一看見她進來,立刻坐起來熱情地打招呼,問她玩得怎樣,從哪個國家來的。北京女孩告訴她來自中國,現旅居美國。

小姑娘一聽,興奮得大叫:「我是美國人,家在費城。」她說她叫艾麗莎,已經14歲了。這次暑假她先打了一個月的零工,剩下的時間就是享受生活,這之前她已經先後去了法國、瑞典、德國、意大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水城還有佛羅倫薩,接下來還要去希臘。

北京女孩驚訝地問:「怎麼,就你一個人?」

「當然了!」艾麗莎驕傲地說。

一個只有14歲的女孩子獨自旅行,不是在國內,而是出國,還去了這麼多國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誰也不會相信。北京女孩問艾麗莎:「你一個人出來不害怕嗎?你家人不擔心你的安全嗎?」

艾麗莎說,在家時,爸爸媽媽和她已經規劃了旅行路線和日程安排,每到一個地方就先查詢當地的警察局電話,以便在發生危險的時候請求幫助,然後再給家裡打個電話。

她還說,為了這次旅行她已經準備了三年,閱讀了大量有關這些國家的書籍;為了賺取旅行費用,她利用每個暑假到餐館打工,或者到廣場扮小丑,還幫別人哄過小孩。

艾麗莎問北京女孩:「中國的孩子和我一樣出來旅遊嗎?」

這個問題問住了北京女孩,她想了一會兒才說:「在中國,像你這個年紀的孩子幾乎不會獨自外出,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都非常愛他們,把他們當寶貝一樣,會帶他們出去玩,但不會讓他們一個人走這麼遠。」

艾麗莎對這番話有些不滿,馬上說:「我也是爸爸媽媽的寶貝,他們也很愛我。不過,他們有時並不管我,因為大家的興趣不同。我們有時一起出去玩,也有時候我和朋友玩或自己玩。為什麼愛孩子就不能單獨出門呢?我搞不懂,你說的似乎沒道理。」

北京女孩只好笑笑,承認自己的理由確實不太符合邏輯。艾麗莎又問:「中國的孩子一定沒什麼樂趣吧?」

北京女孩說:「嗯……他們可以看電視,看書,還可以去遊樂園,也很快樂。」

但艾麗莎還是不贊同這樣的回答:「從電視和書本中看到的世界太小了。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歐洲這些國家,但當我真的站到這裡,我才感歎,它們是如此的美麗!」

第二天一大早,艾麗莎向北京女孩道別,她說準備坐飛機去雅典。她走時還特別認真地告訴北京女孩,要繼續掙錢攢錢,以後到中國看看。

艾麗莎是個與眾不同的孩子,她的勇氣令人佩服,她父母的做法也值得中國父母思考。

當一個人處於陌生的環境時,他的優點和缺點就會暴露無遺。而這無疑也給了孩子一個展示自我、鍛煉自我的機會。旅行中遇到的問題能幫助孩子在大腦裡形成一個思考模式,他知道需要向哪些地方求助,也知道如何去完成任務。

很多中國父母會說,孩子太小了,就算出國旅行,他能記住?其實這是個誤解。

金鑫初中畢業,考了全班第一,全家都為她高興。遠在新加坡的姑姑打來電話邀請她去玩,可父母沒時間帶她去。姑姑說:「爸媽只要把你送到機場就行,你到了我去接你。」

金鑫太高興了,一口就答應了下來。可父母卻不同意,擔心孩子沒出過遠門,平時膽子又小,萬一遇到問題怎麼辦。

金鑫很失望。她說自己都13歲了,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很想去看一看,更何況坐飛機爸媽送,下飛機有姑姑接,能遇到什麼問題呢。

雖然金鑫父母對女兒的擔心和愛可以理解。但其實,一個優秀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好,還應該性格獨立、意志堅強。

通常情況下,看一個人獲得或失去了什麼,會通過他的改變去判斷。但對於一個生理和心智發展還不成熟的孩子來說,他的改變很難讓人判斷他是否有所收穫。所以大人總是肯定地認為,孩子年齡小,對他來說沒用。

也許對一個只有幾歲的孩子來說,旅行中他可能真的不能記住什麼,但這對他的成長而言並非一文不值。

讓孩子獨自去旅行,是對他的一種信任。只要能讓孩子在不一樣的環境中,勇敢地去看、去做、去感受,就是一種成長。

孩子在獨處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提高某些能力,他會提前做好準備和計劃,無形中就培養了其獨立性和勇氣,為今後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個從小就獨立的孩子,養成了吃苦耐勞、勇敢自強的品質,長大以後往往比別人更有勇氣、膽量。那些在父母的保護傘下長大的孩子,習慣了等待和依賴,即使學習也不錯,卻失去了更多融入社會的機會。

試著讓孩子獨自去旅行吧,不一定要出國,但要告訴他旅行中的精彩。作為父母,要學會放手。有捨才有得,只有捨得,孩子才有收穫。

智慧心語

孩子是家庭的中心,每個人都在用全部的愛來關心、呵護他。父母就像一棵參天大樹,保護著身下的小樹苗。可是,小樹苗也有終成大樹的一天,要獨自面對狂風暴雨。所以,父母在愛護孩子的同時,也要豐富孩子的見識,讓他適應社會的發展。

5.去打工,大家都這樣做

讓孩子出去打工,這在中國父母看來,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一方面,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太溫情,誰會忍心讓自己的「心頭肉」出去受罪?另一方面,弄不好會被人看成「最狠父母」,會遭到社會輿論的指責,且國家規定各單位不能用「童工」。

與中國不同,美國父母普遍重視孩子的吃苦教育,為了磨煉孩子的意志力,培養孩子吃苦耐勞及自理能力,經常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去打工。

美國家庭的孩子會幫父母粉刷牆壁、修剪花草、修理傢俱等。此外,最好的鍛煉方式是出去當雜工,付出勞動,比如夏天替人割草坪,秋天幫人掃落葉,冬天幫人清除門口的積雪等。

美國父母為什麼希望孩子出去打工呢?眾所周知,大部分美國家庭生活水平比較高,絕對不會承擔不起孩子的開銷。

美國父母認為,只有親身體驗勞動,才能明白生活的意義,只有出去打工,才能真正接觸社會。家庭和學校活動空間有限,而打工的地方能接觸到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人交流、相處。

有一位到美國學習的中國學者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一天,學者正在家中的搖椅上小憩,突然聽到有人敲門,開門一看,門口站著一個8、9歲模樣的女孩和一個5、6歲的女孩,大一點的女孩對他說:「先生,您家需要保姆嗎?我是來應聘的。」

學者頭一次遇到這種事,覺得很有意思,好奇地問:「你才這麼小,都會什麼呢?」

女孩挺了挺胸大聲告訴他:「我不小了,已經9歲了,而且我還擁有14個月的工作經驗。不信您看,這是我的打工記錄。我可以幫您照看小孩,給他輔導功課,和他一起玩……」

女孩看到學者沒做出回應有點著急了,又繼續說:「您給我一個月的試用期,不要工錢。只要您給我開個工作證明就可以了,這樣有助於我將來找工作。」

學者又指指那個5、6歲的女孩問:「她是誰?你工作也要帶著她嗎?」

女孩的回答更令人驚訝,她說:「這是我的妹妹,她也是來求職的,她可以用小車推著孩子去散步,而且工作是免費的。」

多麼可愛的孩子呀!不嬌氣、不懶惰,自己打工!也許是為了好看的連環畫,也許是想要買正在流行的玩具,不管怎麼說,他們正用雙手創造著財富!

在美國家庭教育中,美國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為把孩子培養成一個能夠自食其力的人。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父母就讓孩子明白勞動的價值。但他們和中國父母不同,中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什麼都不讓他們做,等他們大了以後,指揮孩子做這做那,這樣極易引起孩子的反感。

美國父母讓孩子從小在勞動中體會快樂,教會他們學會修理電器、安裝零件、參加社會勞動等。即便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也免不了要自謀生路。總統的孩子找不到工作,也不會接受父母的安排,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侮辱,美國學生有個這樣的口號——要花錢,自己掙!

聖保羅中學是新罕布什爾州一所非常著名的私立學校。每年的學費和寄宿費用都很昂貴,所以能夠來這所學校的孩子都是家庭比較富裕或者其他國家的孩子。埃文就在這所學校就讀。

埃文很貪玩,經常因忘記做作業而被老師懲罰,把他關進類似中國學校的「小黑屋」裡,督促他完成作業。

埃文的家境非常好,因為他有一個做CFO的媽媽。但是埃文給人的印象永遠是,背著一個大大的書包,裡面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有作業本、童話書、畫夾,還有髒兮兮的襪子,沒蓋好蓋子的顏料。

埃文是個聰明的小孩,從他的畫就可以看出來,他的繪畫水平很不錯。但埃文卻經常完不成作業,因為他每天放學後先運動一會兒,接著還要出去打工。比如最近,他正在給一個高爾夫球場做球童,每小時有10美元的報酬,因為他想得到一台筆記本電腦。

有人禁不住要問了,為什麼埃文的媽媽不給他買呢?不就是一台筆記本電腦嗎?頂多也就1000美金吧,那麼高的學費都交了,還在乎一台電腦嗎?

埃文對此是這樣解釋的:「媽媽說想要電腦,必須自己掙錢去買,只有自己勞動,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才能自食其力。媽媽只管負責我的學費,連書費都要我自己掏。暑假我打工掙了2000美金呢,不過都交書費了,所以現在沒錢買電腦了。」

埃文的母親是一個非常有個性的美國婦女,是位不折不扣的成功女性,家庭條件這麼好,能給孩子交得起學費,卻不捨得給孩子買台電腦,而是讓他自己去掙錢,這讓很多中國父母理解不了。

母親有個性,孩子也同樣有個性。埃文希望長大以後做個rancher,這與中國孩子長大想當「科學家、音樂家」理想完全不同,rancher即農場工人。為什麼埃文喜歡這樣一個不體面、又辛苦的工作呢,他說:「每天待在農場裡,種好多的莊稼,養好多的牛,這樣的生活多愜意啊!」

埃文所說的和所做的不禁讓人陷入了沉思。和中國的孩子相比,埃文很特殊,但他又是眾多美國孩子中普通一員。他們不喜歡學習,但運動很在行;他們不怎麼勤奮,但是生活又很獨立;他們生活條件優越,似乎沒什麼宏大的理想,嚮往的不是成就一番事業,而是隨心所欲地走向理想之路。父母的教育告訴他們:任何事得靠自己努力,做個獨立的孩子,出去打工吧!

中國父母認為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孩子長大後可以培養的,但美國父母認為,知識什麼時候學習都不晚,但能力只有在小時候培養,才能成為一種不易改變的性格。

智慧心語

好逸惡勞是人最大的敵人,閒散安逸的生活會埋下墮落的禍根。要剷除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隱患,就要為他埋下「勤勞」的種子。

「勞動最光榮」,「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這些至理名言得到了世界的公認,不同的是,美國父母將它落實到生活中,讓孩子付諸實際行動中,而中國的父母只是拿這些話說給孩子聽,僅此而已。

大道理人人都懂,但是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格,就要真刀實槍地去幹,就要忍得下心把孩子推出門,讓他們從現實中得到磨煉,唯有如此,孩子才能長成為獨立抵抗風雨的參天大樹。

6.「驚險」的戶外運動,孩子敢參加嗎?

美國父母普遍重視培養孩子的戶外運動能力,他們認為孩子參與鍛煉越早,意志力就越強,長大以後不但能成為喜歡鍛煉的體育愛好者,還能對他們今後性格的塑造以及社會經驗的塑造有更多幫助。

大部分美國的孩子都非常喜歡戶外運動,運動就和吃飯、睡覺一樣,是每天的「必做功課」。這和中國孩子有明顯區別,中國孩子喜歡待在家裡做「宅男奼女」。

父母要讓孩子知道,想要做成功一件事,前提是必須意志堅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能夠頂得住挫折。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爾·蓋茨上小學時,有一年夏天,學校組織了一次長達一周時間的徒步活動,有些學生家長擔心孩子會累壞,或是受傷,於是反對參加,但是比爾的父親卻對他說:「這是一次難得的鍛煉機會,只有這個時候才能看得出誰是真正的男子漢!」參加活動前,母親特地為他買了雙新鞋,在父母的鼓勵和支持下,比爾參加了這次徒步活動。

活動開始後,因為新靴子還沒有磨合,有些磨腳,第一天大約走了8英里以後,比爾的腳趾頭被磨得有些紅腫,腳後跟也磨破了皮。第二天,他又繼續上路了,剛走到一半,他的腳就磨出了血泡,鮮血從傷口中流出來。老師和同學們都勸他不要再繼續行走了,但比爾堅決不掉隊伍。

老師很心疼他,給他的父母打電話,讓他們勸勸自己的兒子,並在比爾和父親通話時,老師開始為比爾收拾背包,以為他的爸爸會馬上讓他回去。讓老師沒想到的是,沒過一會兒,打完電話的比爾一瘸一拐地回來了,微笑著告訴老師不用收拾了,他不會回去的,並且他的爸爸也支持他堅持下去,除非自己認為不能在行走為止。

就這樣,比爾又堅持走了兩天,直到第五天他實在走不動了,才由父母接回家。

比爾的意志力如此頑強,與父母的鼓勵和徒步活動不無關係。雖然並不是為了大有作為才需要意志力,但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意志力和獨立性。比爾的自我肯定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再來看看美國的男孩尼可的故事,中國父母也許會從中得到啟發。

尼可並不是個勇敢、獨立的人,他是個懶鬼,還是個膽小鬼,在小學讀寄宿學校時,他從來沒有自己洗過衣服,也不喜歡思考問題,遇事只會依賴爸爸媽媽。有一次,兒童體育俱樂部要舉行一場攀巖比賽,聽說很刺激。尼可的父母希望孩子可以來一次冒險,於是鼓勵他參加這項運動,但尼可卻不太情願,直到聽說參加比賽就有小禮物贈送後,他才決心去試一試。

尼可的態度很不認真,他很草率地像壁虎一樣「趴」在了巖壁上,但因為沒有看好下一步如何走,導致他「趴」在那很久,最終還是掉了下來。尼可經過三次失敗後,最後離開了比賽場地……

週末來了,尼可無所事事,就在自己的屋裡打遊戲,但爸爸媽媽覺得他不應該整天待在家裡。

「孩子,想不想參加刺激一點的戶外運動?」爸爸問。

「什麼驚險的戶外運動?」尼可回答。

「比如滑板、漂流、衝浪、登山、滑索、滑雪,好多好多。很新鮮,很刺激,當然也是很恐怖的,只要你敢去。」爸爸說。

尼可知道爸爸又在「刺激」他,他當然不會承認自己不敢!便欣然答應了。

爸爸先為尼可選擇了野外自行車,因為尼可小時候經常帶著妹妹海倫和鄰家的孩子在社區裡騎自行車,這對他來說應該還不算太難,並且自行車是美國最常見的運動工具。在尼可戴上頭盔和護膝以後,儼然就是一個職業的自行車賽手。爸爸開了一句玩笑說:「請問尼可先生,你是下屆環法自行車大賽的冠軍嗎?」尼可擺了個很酷的造型,說:「你說對了!」

野外自行車並不是一件簡單的運動,因為野外道路並不平坦,經常會有運動員摔倒在路途中,甚至受傷。

社區和少年俱樂部常常舉行自行車比賽,這次,爸爸就是鼓勵16歲的尼可報名參加此次青少年自行車比賽,才有了上文的那一幕。

這一天,尼可戴上頭盔,並細心把新自行車裝飾得非常帥氣,此次參賽的學生年齡是14~18歲,選手們一同等待出發命令。當哨聲吹響,站在一旁的爸爸看著尼可的身影漸漸遠去……

結果,尼可的成績並不理想,一共有50名選手參賽,尼可的排名為32名。但可貴的是,尼可第一次騎行那麼遠的路程,並且堅持騎到了終點,雖然只拿到了32名,但爸爸依舊非常高興,他表揚了尼可的出色表現,還特地帶他吃了一頓法國大餐,作為對尼可的獎勵。從那以後,尼可知道了,參與戶外活動的重要性和有意思之處。

之後,爸爸又鼓勵尼可參加一些其他的戶外運動。又一次,爸爸給尼可準備了一副帶有鯊魚圖案的衝浪板還有一套泳衣,一起去了海灘。海灘人很多,很多孩子在衝浪,最小的只有5、6歲。但尼可並不會衝浪,爸爸請了一個教練指導他怎麼踏上衝浪板,身體保持什麼姿勢,怎麼讓踏板加速等。尼可試了好幾次都沒成功,他站在衝浪板上身體卻不敢動,以致被巨大的浪頭打倒好幾次,還為此喝了一肚子海水。

爸爸給尼可提出建議:「尼可,你可以先練習游泳。」尼可說:「我會游泳啊,爸爸,為什麼還要練習?」爸爸幫助尼可指出衝浪不成功的原因:「你的耐力和身體協調能力還不夠。」

在爸爸的建議下,尼可每天在游泳館練習兩個小時的游泳。經過一個月的練習,他不僅各種游泳技術大有長進,還學會了潛水。

之後他又一次參與到衝浪活動中,在教練的指導下,他掌握了很多衝浪技巧,最終成為少年俱樂部衝浪隊年紀最小的隊員,還先後參加了兩次少年組的比賽,並且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尼可敢於拚搏的精神,著實讓爸爸媽媽為之自豪。

說起那些刺激的戶外運動,中國的父母們自己想想就有些害怕,更何況是讓一個孩子去參加呢?但美國父母卻不這樣想,他們願意放手讓孩子大膽去做,希望他們可以建立起個性獨立而勇敢的一面。

與美國父母相比,中國父母不願意孩子去參加這些「危險」運動。就連孩子在玩滑梯、蕩鞦韆的過程中,父母也會在一旁用手接著、扶著孩子,這無疑限制了孩子參與活動的量,而且對孩子起不到什麼鍛煉作用。

所以,中國的孩子依賴性普遍較強,並且缺乏一定的探索力,意志力也不夠強大。

人的肢體動作要受大腦支配,肢體能力的發展也會影響智力的發展。而智力又包括思維能力、想像力、觀察力等。經過一次次的摸索前進、挫折、失敗、嘗試,最後取得成功,孩子的主觀思想才會變得逐漸成熟,抗挫能力也會大有提高。

如果生活中沒有意志力的支撐,再平凡簡單的生活都很難維持下去,沒經過痛苦的磨煉,也無法體會到真正的幸福。在戶外運動中,孩子還可以多結交一些愛運動的小夥伴,不僅提高他鍛煉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還對孩子們互幫互助的團隊意志力有所提高。

智慧心語

大部分美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超然的,他們懂得包容和關愛,接受孩子的全部,包括缺點。他們希望孩子更堅強些、勇敢些,而不是為了把他培養成一個在他人眼裡必須是個優秀的人!

美國父母只是希望孩子能在將來的道路上走得更平坦一些,所以,他們很注重孩子的獨立性培養。積極參與戶外活動,就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好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