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七章 社交智慧:教孩子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交際圈 >

第七章 社交智慧:教孩子掌握人際交往技巧,允許孩子有自己的交際圈

1.自己的社交問題,自己解決

在美國漫畫《父與子》中有這樣一個場景:兩個孩子不知什麼原因扭打在一起,聞聲趕來的爸爸把孩子們拉開,然後兩個爸爸爭吵得不可開交,繼而打了起來,結果,在這期間兩個孩子不知什麼時候又高高興興地一起玩了。

孩子與孩子相處,發生摩擦很正常,也許是我們的孩子吃了虧,也許是別的孩子吃了虧,這在孩子當中經常發生。孩子思想單純,不會記仇,過一會兒又和好如初了。大人一旦參與進來,就會將問題搞得很複雜,不但傷了和氣,還會對孩子產生不良的影響。

既然孩子間的衝突不可避免,父母要做的不是為孩子「報仇」,替孩子去解決與他人之間的衝突,而是學會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馬克先生是典型的美國男人,他有一個可愛的兒子叫丹尼爾,丹尼爾的舅舅送了他一輛非常漂亮的藍色自行車,小夥伴們都非常羨慕他,希望可以借他的小車在花園裡轉上幾圈。

可是,丹尼爾很討厭別人碰他的自行車,不捨得借給人家騎。所以,每次丹尼爾騎自行車的時候都是一個人玩,生怕別的夥伴向他借車。

一次,大家一起玩時,鄰居家一個叫艾麗莎的小姑娘趁丹尼爾不注意,偷偷騎上他的小車一溜煙跑了。丹尼爾發現後十分生氣,坐在地上又哭又鬧,見沒人搭理,他就跑去跟爸爸訴苦。

爸爸當時正和別人下棋,聽了兒子一把鼻涕一把淚的訴說之後,居然就拋給丹尼爾一句話:「這是你們之間的事,爸爸可管不了。」丹尼爾只好無奈地走了。

過了一小會兒,艾麗莎騎著丹尼爾的小車回來了。丹尼爾看到她後,迫不及待地跑上前一把將她推到,並搶過小車,艾麗莎坐在地上傷心地大哭起來。馬克先生見狀,走過來哄了她一會兒,艾麗莎便擦乾了眼淚又和別的孩子玩了起來。

過了一些日子,很多小夥伴都不喜歡和丹尼爾玩了,也沒人想騎他的小車了。

而此時,丹尼爾對自行車的新鮮感也過去了,他很想像以前一樣和夥伴們瘋玩,也想把自行車借給大家騎。可是孩子們似乎並不領情,沒人願意理他,丹尼爾為此很失落。

孤獨的丹尼爾再次受到小夥伴的冷落後,跑回家和爸爸說:「爸爸,小夥伴都躲著我,不和我玩了,你去幫我和他們說一聲好嗎?我願意把自行車借給他們了,我還想玩麥克的小汽車,珍妮的洋娃娃。」

馬克聽了立刻就拒絕了丹尼爾的請求,說:「這可不行,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自己的問題要自己解決。你想要和他們一起玩,應該主動跟小夥伴求和,一次不行就多試幾次,你會成功的。」

丹尼爾遭到了爸爸的再次拒絕,只好垂頭喪氣地向小夥伴們道歉,希望和他們一起玩。孩子畢竟是孩子,不會記仇,彼此之間的關係不像大人間那樣複雜,很快,孩子們又打成一片了,大家相互交換玩具玩得很開心。

馬克先生的做法很到位,如果在中國,孩子在外面被別人排斥,或者遭到別的孩子欺負,父母的反應通常有兩種:一種是找人家去算賬,一種是逃避,讓孩子永遠不和欺負人的孩子玩。

大人以自己的方式過多干涉孩子的社交,讓孩子的社交能力越來越差,不知怎麼處理和他人的關係,導致孩子常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長大後經常因為不會處理人際關係而大傷腦筋。

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庭,是由各種關係組成的,如果一個人不會與他人相處,在人生的道路上,會產生更多的障礙和困難。很多時候,並非孩子性格問題導致人緣差,而是父母過多的干涉讓他們從未養成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果孩子在衝突中處於「劣勢」,父母該怎麼處理呢?在這一點上,丹尼爾的媽媽也是讓孩子自己處理。

星期天,媽媽帶著丹尼爾去公園玩。很快,丹尼爾就和兩個女孩兒玩起了過家家,在地上擺起塑料小鍋、盤子、小碗、勺子、鏟子。

玩著玩著,忽然,調皮的丹尼爾冷不防拿起小鏟子,使勁地在一個女孩的頭上敲了一下,女孩兒愣了一下,隨即大哭起來。另一個小女孩不知怎麼回事,見此情形,也跟著大哭起來。

大概丹尼爾也不知道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站在一旁,一聲不吭。媽媽走到跟前,搞清楚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後什麼都沒說,拿起小鏟子敲了一下丹尼爾的頭,丹尼爾沒反應過來,一屁股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起來。

媽媽問丹尼爾:「痛嗎?」丹尼爾點了一下頭,「那下次還這麼做嗎?」丹尼爾拚命地搖著頭。這次教訓是要告訴丹尼爾,與人交往一定要和平相處。然後,丹尼爾主動跟小女孩道了歉,小女孩很快停止了哭泣,幾個孩子又高高興興玩兒了起來。

一天,丹尼爾和小夥伴湯姆去踢球,兩位媽媽坐在旁邊一起聊天,突然,丹尼爾大喊著跑到媽媽面前:「媽媽,湯姆踢了我一腳,好痛。」

「不,是丹尼爾先罵我的,他罵我是大笨蛋!」湯姆也不甘示弱。

丹尼爾此時已經委屈得眼淚在打轉,希望媽媽替他撐腰。但媽媽並沒有安撫他,也沒責怪湯姆,湯姆的媽媽同樣什麼都沒有說。丹尼爾的媽媽問清了事情的經過,然後看著丹尼爾,「你有什麼好的主意?」

「我不知道,他把我踢痛了。

「那他為什麼要踢你?」

「因為……他把球踢偏了,我罵了他。」

「那好辦了,接下來,該怎麼辦,丹尼爾,你自己解決吧。」

丹尼爾不知道說什麼,媽媽提醒他:「上次的教訓你忘了嗎?為什麼因為一點小事就要吵?小男子漢,媽媽把這個問題交給你了。」

丹尼爾已經不哭了,他拉著湯姆的手說:「湯姆,我們還能繼續玩球嗎?我保證我們能把球踢得更好。」

「當然了!」說完,湯姆和丹尼爾手拉手又去玩了。

丹尼爾的媽媽並沒有為孩子做出決定,而是問他怎麼辦,「你有什麼好辦法?」「你覺得這事應該怎麼做?」,讓孩子感到自己也有權利去解決問題。

孩子在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與矛盾,因為缺乏交往經驗不知怎麼處理,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會很難過,甚至逃避。作為父母,不應該再責怪孩子,也不要著急幫孩子解決問題,可以告訴孩子解決方式,並鼓勵他多和不同的孩子相處。慢慢地,孩子就能在社交中適應過來,戰勝心理恐懼,社交能力越來越熟練。孩子長大後,有了一定的社交技巧,可以先嘗試從身邊的陌生人開始,讓他體會到社交的樂趣。

如果每次孩子在遇到社交難題時,父母都出面幫他解決,使孩子的需要在父母的幫助下得到最大滿足。久而久之,孩子的心裡就形成了「父母能幫我解決一切」的觀念。在包辦式的愛中,孩子變得不講道理,自以為是,朋友會越來越少,他也越來越孤獨,脾氣變得古怪,雖然很想融入集體,卻不知道怎麼和別人相處。

替孩子解決社交問題,一味偏袒、保護孩子,實則是在害孩子。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使他不能正常認識自己在社交中和他人的關係,不懂得合作和謙讓,導致孩子人格扭曲。社交是孩子的事,成長也是孩子的事,父母無法替代。

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不能脫離社會生存。孩子從一出生,就成了這個社會中的一員,在成長過程中,他需要不斷學習、發展和完善,孩子的自我完善離不開大人的支持和幫助。

所以,父母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有意識地讓孩子獨自處理社交問題,培養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智慧心語

人際交往是人和人之間相互聯繫、相互溝通的一種行為方式。沒有人際交往關係,人們就與社會脫了節,即使自身條件很優秀,也會漸漸失去生活的勇氣和信心,成為社會中的弱者,最終被生活所淘汰。

2.個性有「刺」,所以被孤立

個性獨特、行為霸道的孩子通常讓父母束手無策,不知道怎麼辦才好。這樣的「刺頭」孩子,經常命令別人以自己的方式相處,久而久之,就會受到別人的疏遠,被大家排斥。孩子沒有朋友,如果社交能力受挫,這比學習成績糟糕還可怕。美國家庭裡也出現過「個性有刺」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孩子,美國父母是怎麼處理的呢?

7歲的鮑比個頭比同齡孩子要高,如果誰不順從他,他就會伸出小拳頭顯示權威。父母批評過他很多次,可就是改不了。附近的孩子基本上都挨過他的打,看到他來,都躲得遠遠的。漸漸地,沒有人願意和他一起玩了。

鮑比在異常無聊時,就在家摔玩具,搞各種小破壞。

不僅在家是這樣,在學校也是如此,他脾氣古怪、個性自私、行為蠻橫,儼然一個小霸王,沒有同學願意和他玩。

一天,鮑比告訴媽媽他再也不想去上學了,當媽媽問他原因時,他說:「上學一點意思也沒有。」在媽媽的繼續追問下,他終於告訴媽媽,在班裡他沒有朋友,誰都不願意理他,所以他覺得很孤單。

鮑比被孤立了,是因為他太強勢,把別人都傷害了,所以沒有朋友。媽媽當然知道這一點,可鮑比似乎並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和美國大部分父母不同,鮑比的媽媽很愛孩子,而她最寵愛的就是這個小兒子鮑比。而這也有一個特殊原因,鮑比患有先天性兔唇,雖然已經醫治,但能看到明顯的傷疤,這讓鮑比一直以來都很自卑,所以在他成長的七年裡,媽媽對他傾注了更多的愛,甚至到了溺愛的地步。這也讓鮑比的脾氣越來越壞,性格極其傲慢無禮。

記得在他3歲生日那天,媽媽給他買了一個玩具「蜘蛛俠」。那天,他帶著「蜘蛛俠」和「奧特曼」兩個玩具去社區的廣場上玩耍。他把「蜘蛛俠」放在地上,手裡拿著「奧特曼」向「蜘蛛俠」進攻,玩得不亦樂乎。

一旁的小朋友麗貝卡看見了,興奮地跑過來說:「鮑比,咱們一起玩吧。」她剛伸出手去拿「奧特曼」,鮑比就沖小姑娘大喊起來:「這是我的奧特曼,誰也不許動!」說著狠狠地從麗貝卡手裡把玩具奪了過來。但是貝麗卡並沒有生氣,她眨了眨眼睛,溫和地說:「我們是好朋友,好朋友當然可以一起玩玩具。」

鮑比瞪著貝麗卡,說:「那也不行,我的玩具誰都不能碰!」麗貝卡無奈地搖了搖頭,找其他小朋友玩去了。看到這裡,媽媽趕忙走過去勸說鮑比,讓他和小朋友一起玩,他卻死活都不肯讓步,這讓媽媽很尷尬,也很難過。

不僅玩具不許讓人碰,他的零食、畫冊以及任何東西都不和他人分享,並且,他還很喜歡欺負哥哥姐姐,所以在鄰居的眼裡,鮑比就是個壞孩子。

只有媽媽和他的關係最好。

鮑比的媽媽知道兒子並不壞,相反他也有很善良的一面,鮑比很會照顧家裡的寵物狗布丁,還經常照顧那些流浪貓和流浪狗,從這點就能看出,他只是個被慣壞了的孩子,而現在的他,無比渴望獲得一份友情。

面對這些情況,鮑比的媽媽決定和鮑比好好談談。

媽媽找到鮑比說:「有時間聊一聊嗎?我想和你討論一下『沒有朋友』這個問題。」鮑比沒有說話。媽媽繼續說:「這個事情不但讓你不開心,也讓媽媽不開心。鮑比,每個孩子都應該有很多好朋友,不是嗎?況且我的鮑比是個非常善良的孩子,一定也會有很多朋友的,相信媽媽!」鮑比低下頭,非常沮喪,他說:「我不明白小朋友為什麼不和我玩,我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聽鮑比這樣說,媽媽感到很難過,那天,媽媽直接跟鮑比說是他的壞脾氣,把朋友都擋在了心門之外,她告訴鮑比,交朋友需要付出,而不是用自己身上的刺去傷害朋友。沒有人願意被傷害。最後,媽媽希望鮑比能夠積極起來,勇敢地向同學們示好,並保證鮑比一定會收穫很多好朋友。

媽媽的話說進了鮑比的心裡,最後經過努力,他終於擁有了許多好朋友。

中國的父母,其實很喜歡自己的孩子個性霸道,因為這樣意味著孩子不會「吃虧」。在生活中,經常碰到霸道的小孩,在公共場所佔用玩具不讓別的孩子玩,很不講道理。而遺憾的是,有的父母親眼看見自己孩子的霸道行為,不但不加以糾正,反而覺得很得意,似乎在說:看!我的孩子厲害吧!這是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一個嚴重誤區。

設想一下,生活中有哪個孩子願意和這樣的人交朋友呢?

面對有這樣個性的孩子,父母必須嚴肅地告訴他,沒有人喜歡被呼來喝去,也沒有人願意受到無情的指責和欺負。

父母要懂得抑制孩子的霸道行為,首先要幫他認識到霸道、專橫的態度必然會失去朋友。為什麼那些樂於分享、幫助、關心別人的孩子,能受到那麼多人的歡迎,並與同學合作得很愉快?是因為,他們絕對不會對朋友持霸道態度。

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父母可以直接告訴他:「今天我發現和你一起玩遊戲的孩子當中有一些很不高興,知道為什麼嗎?因為你一直傲慢地讓他們這樣做、那樣做,讓小朋友們都不愛和你玩了。」「你沒有顧忌別人的感受,對你的好朋友說出那樣傷人的話來,這真讓人傷心。他還會理你嗎?」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固執,不容易被說服,那麼要改變他顯然不是很容易的,這時就要對他做出的一點進步表示肯定,並告訴他,很欣慰他的這種變化,這樣他才會繼續這麼做。比如和孩子說:「我發現,你主動把自己的遙控汽車拿給朋友們玩,你的態度很好,他們都很開心。」「你說話的口氣越來越像個大人了,大家聽了都很舒服。」

父母就是要用這種方式來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讓孩子在和別人交往中,學習到「不能過分」的主觀思想,多替別人著想,不做無理的要求,也不過分支配別人。只要持之以恆,孩子就會磨去稜角,變得友善。

智慧心語

如果對個性孩子實施以暴制暴的過激反應,就等同於和孩子犯了同樣的錯誤,不但加劇了孩子和同學、父母間的矛盾,還會把孩子在如何處理人際關係這個問題上,引向一個錯誤的方向。因此對待個性獨特的孩子,父母應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對他進行教育。

3.你喜歡被讚美,別人也喜歡

曾經有一位媽媽在某網站上講述了自己家孩子在學校遇到的情況,她說,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績不錯,對人也很有禮貌,積極參加班裡的活動,深受老師喜歡,按說這樣的孩子,在同學之間也應該很受大家歡迎的,但孩子卻說自己並不開心,因為學校根本沒人和她玩,她沒有什麼朋友。

從這個學生身上不得不讓人想到了一個問題:孩子學習好,也很積極活躍,為什麼沒有朋友呢?一位美國媽媽做出了這樣的回答:「這可能是父母沒有引導孩子多與同學溝通,使得孩子只一味接受讚美,而缺乏欣賞和讚美他人的習慣。」真的是這樣嗎?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多朋友,這對孩子的成長十分重要。可有時事情並不像父母所期待的那樣,如何才能讓孩子交到更多的朋友,是每個父母都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常言道:予人玫瑰,手有餘香。作為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學會欣賞和讚美別人,這樣做不僅能取悅別人,也能取悅自己,更是贏得朋友的最好方式之一。

有一天放學,老師送同學們去坐校車,9歲的傑克和幾個同學,在一起嘲笑班上一位長得比較胖的女同學,傑克帶著大家起哄,稱呼對方「小肥豬」,那女孩聽了當然非常生氣,就衝他們嚷道:「你們這些可惡的傢伙,我以後再也不和你們玩了!」

「傑克!你在幹什麼?」老師嚴肅地瞪著傑克說。

「我沒有幹什麼呀!」傑克這個調皮鬼做錯了事情還不承認,乾脆鑽進車子,躲避老師的追問。那天放學,老師把傑克一天的表現告訴了傑克媽媽,這讓傑克媽媽也很生氣,她打算找傑克好好談談。以下是具體談話內容。

「傑克,媽媽現在很不高興,你知道為什麼嗎?」媽媽問。

「我可能知道。」傑克猜到媽媽知道了他嘲笑同學的事,他也有些心虛。

「如果有人這樣笑話你,你心裡是什麼感受,你想像一下?」

「我……」

「其實,媽媽見過那位女同學,是莉莉對不對?她看上去是胖了點,可這掩蓋不了她的優點,你沒發現嗎?她的眼睛彎彎的,和月亮一樣,特別可愛!」

「哦,我想想,好像真和月亮似的,而且她的睫毛很長,確實很可愛!」

「你再想想,她還有哪些優點讓你印象深刻?」

「嗯……莉莉是個大胃王,胃口特別大!上次我們去野遊,我的香腸吃不下了,她竟然都拿過去,一口氣就給解決了。」

「哦,是嗎?還有嗎?」

「還有還有,她的手工課非常厲害,雖然她的手胖乎乎的,但很靈活,老師經常拿她做好的小玩意給我們看,我們都羨慕得不得了。」

「原來莉莉有這麼多優點啊!那為什麼不學著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她呢?如果你經常讚美她,她一定會願意和你做朋友,這樣,你就多了一個朋友。而且,你要學著發現別人的長處,並且進行學習,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你就會變得越來越出色。」

「真的是這樣嗎?」

「當然了,你喜歡被讚美,別人也是啊!好吧,再說說你的同桌,他有什麼值得你欣賞的地方?」

「讓我想想,他呀,他足球踢得最好了,我們都比不過他……」

最後,傑克主動向莉莉道了歉,莉莉也很快就接受了他的道歉,他們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

經常教育孩子欣賞、讚美別人,讓孩子以一顆平和、寬容的心去面對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的孩子肯定不是驕傲自大、自私自利的人,而且生活得很快樂!比如,經常引導孩子對同學說,你寫的字真漂亮!你搭的積木真高啊!對鄰居小朋友說,你穿的衣服真漂亮!你金黃色的頭髮真好看,我也想要這樣的頭髮!

父母要告訴孩子,會讚美的孩子讓人覺得親切、可愛,這樣的人怎能不受他人的歡迎呢?

讓孩子先學會如何發現別人的優點,這樣孩子才能發自內心地去讚美別人,而不是「拍馬屁」。孩子在讚美別人的過程中也獲得了對方的喜愛,同時也要讓孩子比較一下,向對方的優點學習。久而久之,這種良好的行為就會成為一種自然的習慣,成為孩子性格中特殊的閃光點。隨著孩子思想的逐漸成熟,這種讚美雖然很「外在」,但很重要,它會逐漸轉向內在美的一面,也賦予了更多特殊的意義。

另外,讓孩子學會欣賞和讚美他人,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做個榜樣。在孩子成績進步、遇到挫折、知錯就改時,父母都要及時給予表揚,對於孩子任何善意的舉動,哪怕是微小的,父母也別忘了給孩子一句讚美。

當然,學會欣賞和讚美他人,並不是要孩子見到誰都要讚美一番,這樣容易養成講假話、講空話的壞習慣。欣賞和讚美他人一定要發自內心、真情流露,千萬不要言不由衷、虛情假意。父母要告訴孩子,欣賞和讚美別人,會獲得對方的尊重,也會獲得對方的友誼。在別人取得好成績時,不管是哪方面,都要由衷地進行讚美。

欣賞能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真實情感,再加上讚美,就會獲得一個好朋友。俗話說,朋友多了路好走,有朋友的路上,就有關愛和幫助,人生就少了一點風雨,多了一點陽光。

教育孩子學會欣賞和讚美,就是在不斷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擁有一個陽光健康的心態。心中充滿陽光的人就是擁有愛的人。讓孩子用愛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一切,只有用愛感受一切,才能學會用欣賞和讚美跟別人打交道,這樣的孩子在人生路上一定會結交真正的朋友。

智慧心語

培養孩子從小學會欣賞別人、讚美別人的良好品質,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必備條件之一,有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進步,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每個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因為這是別人對自己的一種最直接的肯定。反過來,讚美他人、肯定他人,也會贏得對方的尊重,同時也是在肯定自我。

4.幽默感,你有嗎?

幽默感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覷的,美國心理學家凱瑟琳說:「如果你能讓一個人對你產生好感,那麼,你就有可能使你周圍的每個人,甚至全世界的人,都對你有好感。只要你不是只用和人握手,而是用你的誠意、友善和幽默去認識對方,那麼距離感就會消失。」

幽默的語言能緩解氣氛,促進交流,在許多美國父母看來,培養孩子的幽默感對他今後的人際圈子非常有幫助。兒童心理學家保爾麥基認為:幽默感能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懂得幽默的孩子,童年時代就善於社交。

幽默的特點就是讓人愉快、發笑,化解尷尬,把這些特點用到社交中,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國是一個崇尚幽默的國家,從這個例子中就能體會到他們的「幽默功力」。

一次,美國前總統裡根在白宮演講時,他的夫人南希不小心連人帶椅子跌倒了。正講話的裡根看到夫人沒有大礙,便幽默地調侃道:「親愛的,我和你說過,只有在我沒獲得掌聲的時候,你才可以這麼表演。」頓時,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裡根的幽默,不僅化解了夫人南希的尷尬,也讓現場氣氛輕鬆愉快。

這就是美國人的幽默。

具有幽默感的孩子通常很樂觀、豁達,喜歡製造歡笑,讓周圍的人感到愉快。這樣的孩子也比較有自信,因此容易獲得友誼。

教授琳達是位很溫柔的美國女士,她為人幽默,和周圍的鄰居相處得很好。一天早上,琳達要出門去買東西。她的兒子奧斯卡,見媽媽要出去,就問:「媽媽,您要去哪裡啊?」媽媽說:「我去買點老鼠藥。」奧斯卡驚訝地說:「媽媽,我們家的老鼠生病了嗎?」聽完後,媽媽睜大眼睛做誇張狀,說:「是啊,寶貝,老鼠生病了,媽媽要去給它們買藥,你乖乖在家,媽媽很快就回來。」

奧斯卡點點頭,然後坐在地板上歎氣:「老鼠生病了一定很難受,我要給它準備一個舒服的窩,吃完藥就好好睡一覺,就像我生病時一樣。」他認真的樣子好笑極了,看來,他已經從媽媽那裡學會了幽默的本領。

奧斯卡最好的玩伴是一個叫簡的小姑娘,同時,簡也是他姑姑家的妹妹。一天,奧斯卡遇見了簡,並邀請她來家裡玩,他們在客廳玩得很開心。不一會兒,媽媽過來清理冰箱,發現了一顆橙子,可能時間較長,表皮有點皺,但應該還可以吃,奧斯卡和簡也過來湊熱鬧,看媽媽在吃什麼,然後奧斯卡對媽媽說:「這個橙子不新鮮了,壞了嗎?」

「還沒有,但可以吃。即使死掉,我這麼善良的人也會進入天堂,而不是地獄。」媽媽開玩笑地說。

「我也是善良的人,媽媽一個人去天堂太孤單了,我陪你一起吧。」說著,奧斯卡也拿了一顆橙子,簡見狀,又拿了一個蘋果,兩個小傢伙開心地吃了起來。

不久後,在聖誕夜那天,奧斯卡和簡這對好夥伴之間竟然發生了一段小插曲。原來,他們竟是為了一隻烤雞腿。聖誕節那天,全家圍在一個長方形的大桌子上舉杯慶祝,接下來,開始切烤雞了,爺爺把兩隻雞腿分別給了奧斯卡和簡,這時簡偷偷瞄了一眼奧斯卡的雞腿,發現他的比自己的要大一點,便撅起了小嘴,嘟囔著:「我的怎麼有點小呢?」

「簡,這怎麼可能呢?這是同一隻雞身上的腿,乖乖吃吧。」簡的媽媽催她快點吃。

簡又看了看奧斯卡盤子裡的雞腿,再看了一眼自己的,確實,奧斯卡的雞腿就是要大一些,但這只是巧合,爺爺並沒有偏向奧斯卡。此時,全家人都不說話,抿嘴笑著看他們兩個怎麼解決。

這時,奧斯卡發話了:「簡,你知道嗎?這隻雞平時喜歡單腿站立,這是真的,我認得它,我每天都看它是這樣的。你的那隻雞腿是它經常抬起的那隻,我的這只是立在地上的,所以,我的這隻雞腿由於經常站立而比你那只要健壯許多。」說著,奧斯卡還從椅子上站起來,來了一個「金雞獨立」。

屋子裡爆發出一陣笑聲,大家都被他的舉動逗笑了,簡也指著他大笑起來,低頭啃起了自己的那隻雞腿。

看,奧斯卡用自己的幽默化「干戈為玉帛」。從此,兩個小傢伙的關係更好了。

幽默的力量確實不可低估。

美國專家認為,幽默是情商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幽默感的形成三分靠與生俱來,七分靠後天培養。所以,許多美國父母在孩子剛出生一個月後就對他進行獨特的幽默訓練。實際上,不少嬰兒在這個時候已經具備幽默的氣質。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當父母抱著孩子故意做「下墜」動作時,嬰兒表現出的並不是懼怕,而是心領神會地認為大人在逗他玩,並且臉上露出笑容。除此之外,美國父母還喜歡和孩子玩捉迷藏的遊戲。比如,用雙手或枕頭摀住自己的臉,然後猛地打開,或做個鬼臉,反覆做這個動作,孩子就會發出開心的笑聲。這樣的孩子就具有天生的幽默感。

等到孩子長到五六歲時,已經懂得了幽默的含義。他們喜歡講笑話、聽笑話,即使有些笑話聽起來沒那麼好笑,大人們也應該做出反應。如果有些玩笑開得過了頭,讓大人感到不快的話,也應以寬容的心去包容,不應粗暴對待孩子或批評他。否則,那些調皮的孩子會用笑話和惡作劇捉弄別人,來平衡自己的心態。

父母應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粗俗,什麼是真正的幽默。

孩子再長大一點時,就會習慣於把自己碰到的有趣事情講給父母聽,美國父母常常傾聽孩子的故事,並在聽故事的同時發出會心的笑聲,這是對孩子的幽默感做出的肯定。此外,美國父母還常常鼓勵孩子自編幽默的故事,或改編故事、電視劇的情節等。

其實,孩子的習慣、性格、語言以及世界觀的形成和家庭成員極為相似,所以,要想使孩子更富有幽默感,父母自己先要做一個幽默的家長。在家庭中,父母應保持樂觀豁達、幽默風趣的性格,向孩子展現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情趣的自己。切忌嚴肅呆板,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與孩子相處。

只有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係,才能讓孩子在輕鬆活潑的家庭氣氛中感到自由和愉快,平時父母的對話對孩子也是一種影響,盡量多說些幽默的話,使孩子受到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影響。

這樣,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成長,會使他體驗到快樂,促使他以快樂的心情去為人處世,有利於幽默感的形成。如果父母再加以培養,讓孩子成為一個幽默的人並不難。

總之,孩子一旦形成幽默的性格,對其一生都具有重要的影響。有幽默感的孩子往往受到大部分人的喜歡,人際關係自然也要好過那些不具幽默感的孩子。

智慧心語

社交在生活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社交,簡單地說就是指人和人之間的交往,其實需要一定技巧。社交的成功,說明雙方相互信任、相互幫助,彼此有更多的話題和默契。而要想在社交方面取得成功,方法固然很多,但幽默的功效是任何其他方法都無法與之比較的。總之,幽默是社交成功的重要法寶之一。讓孩子善於運用幽默的力量,獲得成功的社交。

5.選擇朋友,你自己來吧

中國有句古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和好的人在一起,你會變好,和差的人在一起,就會變差。這個擇友標準也成了很多父母限制子女交友的標準,擔心他們交友不善,影響一生。

美國的米勒夫婦也遇到了同樣的苦惱。最近他們寢食難安、憂心忡忡,因為他們的兒子朱利安結交了一群看上去並不怎麼好的朋友。這群朋友不僅奇裝異服、打扮古怪,還個個刺了文身,穿了耳洞。朱利安經常和他們到處閒逛,參加各種聚會。

米勒夫婦想禁止兒子和他們來往,但如果兒子反感,結果會適得其反,他們陷入了既想讓孩子選擇好朋友又想保護他的矛盾之中。

於是,米勒夫婦只好向一位研究心理學的朋友請教。在瞭解了米勒夫婦的來由之後,這位朋友告訴他們:別輕易干涉孩子的社交活動,孩子要結交什麼樣的朋友,讓他們自己來吧。只有孩子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父母才可以干涉。但前提必須是要有充足的理由,不能憑借一己之見就強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執行。

父母擔心孩子交友是正常的,但如果因為保護孩子而盲目限制孩子交友並不是明智之舉,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孩子結交朋友是自我認識的表現,他們需要與朋友建立另一種關係。父母不能剝奪孩子學習獨立社交的權利,過分阻止,只會引起孩子更嚴重的逆反心理或依賴性。

另一方面,有的父母擔心孩子交不到朋友,主動為孩子找朋友。結果兩個人「玩不到一塊兒」,孩子也因此變得膽小害羞、自卑沉默,這樣也不利於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因此,選擇朋友的事,還是交給孩子自己處理為好。

沒有哪位父母不愛孩子,不同的是,美國父母和子女之間相處得就像朋友,很少干預彼此的生活。然而在中國父母的眼裡,孩子就是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放手。

即便是在美國的華裔家庭,父母對孩子的教育觀念仍然保留著中國的傳統。

一位在美國愛達荷州上學的華裔學生李思哲,在談到華裔父母和美國父母教育子女的不同時,講述了一段關於交友的親身感受:

從小到大,他一直是個愛學習、聽父母話的好孩子,在學校是學生會主席,社團隊長,同學的好幫手。在家裡他是個孝順懂事的好兒子,他做的每一件事,都令父母感到滿意。直到高中畢業前夕,他和母親說:「媽媽,我交了一個女朋友。」

「嗯?」還沒等母親完全反應過來,李思哲又說:「她學習很好,是女同學裡的第一名。」

「那她是中國人還是美國人?」母親忍不住要一問究竟。

「她是美國人,來自猶太家庭。」

「什麼?她不僅是美國人,居然還來自猶太家庭!這不行,我們是中國人,不適合找一個外國人當妻子,你必須找一個中國女孩結婚。」

「媽媽,我們現在只是正常交友。」

「可你們是男女朋友啊,不考慮後果怎麼行!」

「可是媽媽,她非常聰明,非常善良,她很好。」

「她好不好我不知道,但我們中國人思想傳統,容忍不了你找一個外國人做妻子,這件事我堅決不同意。」

李思哲聽了這些話非常難過,他愛父母,所以每件事都做到完美,讓父母高興。可是他現在長大了,想要為自己做一件事時,卻得不到父母的支持。

李思哲想起第一次去心儀的女孩家裡做客,那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女孩的父母並沒有反對他們交友,而是像對待成人一樣,和他聊天說笑,談愛好,談理想。

女孩的母親為了迎接思哲的到來特地準備了豐富的大餐;女孩的兄弟姐妹對思哲也十分友好,把他當成自己的夥伴;女孩的父親對思哲更是坦誠相待,還微笑著對思哲說:「我們是猶太家庭,相信我們兩個家庭在宗教文化和生活習慣上有很多不同之處,這也是我們當初有所顧慮的地方。但你知道嗎?每當看到女兒和你通話時那麼興奮,看到她認識你之後是如此愉快,我們也同樣感到愉快。現在我們一點顧慮都沒有了,你們兩個在一起那麼開心,做父母的,當然要祝福。」聽到孩子父親的這番話,思哲很感動。

思哲不理解,同樣是父母,為何只是因為國籍的不同,對待同一個問題,反應差別如此之大。

這是來自兩個不同國籍不同家庭的父母對於孩子交友問題的態度,一個家庭是嚴格干涉、阻止孩子父母認為不適合的、不對的、不是按照他們的想法去做的;另一個家庭是認為只要孩子高興,孩子愉快,對方也很不錯,就可以自由交友,甚至戀愛。

如果不同意孩子結交某個朋友的理由只是基於你個人的舊思想和喜好,或者對他朋友的家庭有看法,那最好保持沉默。

然而當孩子存在一些不明智的做法時,比如,孩子交的朋友曾經惹過小麻煩或有過不良記錄,雖然只是「無傷大雅的小事」,但作為家長,思想比孩子成熟,也應關注孩子的交友情況,並把自己的擔心和想法告訴孩子:「我們對你現在交的這個朋友感到不放心。」並給孩子做出必要的解釋,「我們只是給你提個醒,如果沒遇到任何麻煩,我們不會干涉你。」讓孩子明白父母的心情,他交友時就會更謹慎。

如果孩子交的朋友是一個惹是生非的傢伙,或者,你的孩子在他的帶領下也參與了一些壞事,那你就要出面阻止他們來往了。例如,孩子交的朋友經常打架,有過犯罪記錄,或者是個吸毒的不良少年。你要對孩子做出嚴重警告,即使孩子也跟著一起做了壞事,也不應把一切都歸咎於他人,付出了友誼的沉重代價也給了孩子深刻的教訓。

讓孩子自己選擇朋友是對孩子獨立人格的一種肯定,是尊重孩子的一種表現,有利於鍛煉他的交往能力,更是培養孩子獨立、堅強的好方法。這樣的孩子在眾人面前表現自如,人緣廣泛;遇到挫折時,不害怕,不退縮,敢於承擔責任;性格獨立,自強。

智慧心語

父母要明白,有朋友的孩子不孤獨,在學習和生活上能互相幫助、取長補短。父母不能給予他的,朋友可以。干涉孩子交友不如幫助孩子交友。如果孩子性格有些內向,不妨多鼓勵他和一些性格開朗活潑的孩子玩;如果孩子天生膽小,就讓他多和勇敢大膽的孩子在一起;對於嬌慣、任性的孩子,建議他多和懂事乖巧的孩子相處。

孩子的社交活動屬於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在允許的範圍之內,放手讓孩子自己去走吧。在父母的關心下,他們會認識值得交往的好朋友,從朋友身上學到有益的東西,處理好自己的社交生活。

6.一起玩情景劇,教你社交

美國人善於交際,向來也比較注重社交能力的培養,對孩子更是如此,這是因為,他們希望孩子將來能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很好地生存。

美國父母培養孩子社交能力給出的建議是:先建立孩子的自信心,有了自信才能克服羞怯的心理,才敢於主動和別人打交道。其次,讓孩子學會善解人意,在和別人發生矛盾時,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美國父母很聰明,從不直接指出誰對誰錯,而是言傳身教,用玩情景劇的方式,讓孩子自己感受其中的道理。

喬治每天下午放學回家,總是飛快地奪門而入,一邊把書包往沙發上一扔,一邊大聲喊叫:「媽媽,我回來了!做什麼好吃的了?我好餓呀!」

但是那天,他卻很反常,沒有像往常那樣興奮,也沒有和媽媽打招呼,而是耷拉著腦袋,悶悶不樂地推開房門,逕直走進了自己的小屋。媽媽凱蒂猜想他一定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不愉快的事情。於是,她來到喬治房門前,輕輕地敲了一下門。「哦,請進吧。」聽到回應,媽媽閃進身,調皮地衝他擠了一下眼睛,從身後掏出一個小玩偶,小玩偶嘴巴一張一合地說:「喬治,喬治,你怎麼了,發生什麼事了?和小朋友打架了嗎?還是誰搶了你的新畫筆?為什麼垂頭喪氣的?」

喬治看著小玩偶撲哧一聲樂了:「討厭,別亂猜了,哪個都不是。」

「告訴我吧,我很想知道,沒準我能替你排憂解難呢。」

「嗯,好吧,您知道,珍妮是我的同桌,我們平時相處得不錯,雖然有時也會鬧彆扭,可是很快就會和好,但今天我惹怒了珍妮,她真生氣了。但壞人不是我,珍妮抽屜裡的青蛙是傑克偷偷放進去的,可珍妮想也不想就一口咬定是我放的,她被嚇哭了,還說以後再也不理我了。」

媽媽凱蒂聽完了事情的經過,就讓喬治把當時的情景表演給她看。自己當「喬治」,讓喬治當「珍妮」,小玩偶當「青蛙」。說著,「喬治」把「青蛙」扔到「珍妮」身上(實際上這並不是喬治扔的),「珍妮」故意裝作很害怕的樣子,大聲地尖叫:「啊,嚇死我了,快走開!你這個醜東西!」突然,喬治哈哈大笑起來,他也感覺到自己的行為很好笑,他和媽媽說:「這下我知道珍妮是什麼感受了。」

「那你還會生珍妮的氣嗎?」媽媽問喬治。

「不了,而且我明天還要向她好好解釋一下。」

「好孩子,珍妮一定會原諒你的了,相信我。」

媽媽拍拍喬治的頭,招呼他去吃晚飯。

這是當今美國父母很流行的用「模擬情景劇」的方式來教會孩子一些社交的技巧,以及如何解決人際交往中出現的摩擦。

據調查,全世界,美國父母陪伴孩子的時間最長,他們每天都拿出一些時間與孩子相處,一起玩玩遊戲,一起看看電視。常常讓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父母配合孩子一起表演,讓孩子在角色中體會到不同的心情和想法,從而讓他學會換位思考,理解他人,在人際交往中採取主動的地位。

在美國,社交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素質培養。中國父母一般非常關注孩子是否吃得好,長得胖,再有就是學習成績好不好,其他的並不怎麼在乎。而美國的父母,他們更加注重孩子社交能力的培養。美國人喜歡參加聚會,開派對,所以,美國孩子從小就被父母帶到各種社交場合,和不同的人打交道。

美國父母也不注重孩子的考試分數,而是給孩子更多時間出去玩,去認識、結交朋友,因此,美國的孩子擅長交友,擅長演講,喜歡表現自我,發揮自己的特長,而不會為了學習就不去想其他的任何事情。

美國父母認為孩子應該擁有成功的社交能力和開朗的性格,他們經常陪孩子做遊戲,同時也把情景劇當作一種遊戲融入到了生活中,讓孩子在玩中學會如何社交。

針對孩子不知如何問路的現狀,瑪麗女士和兩個孩子進行了一場模擬問路的場景。她先告訴孩子事情是這樣開始的:「兩個孩子想去兒童俱樂部學習做蛋糕,一時間迷了路,這兩個孩子該怎麼辦呢?迪夫和雪莉扮演迷路的小朋友,媽媽扮演路人,時而扮演老人,時而扮演年輕人……

兩個孩子興奮地答應了。

表演開始了:兩個孩子手拉手蹦蹦跳跳地往前走,突然停下了。雪莉對迪夫說:「迪夫!這是哪裡,我們好像迷路了,該往哪走呢?」這時媽媽出場了,她快步走著。這時迪夫趕忙擋住媽媽的去路,開口就問:「嗨!夥計!去兒童俱樂部怎麼走啊?」媽媽看了看孩子們,沒吭聲,繼續往前走。

迪夫見媽媽沒說話,有些不耐煩,他追問道:「嘿!我們要去兒童俱樂部啊!」雪莉也跟著應和了一聲。

沒辦法,媽媽只好停下來,告訴孩子:「如果你這樣沒禮貌地問路,一定沒人會告訴你。即使別人知道,也不想告訴你們。孩子,你們要知道,不管對方是老人還是年輕人,你在向他們問路時,首先要有禮貌,就像剛才,你應該說『嗨,女士,對不起打擾了,我想知道小烏龜兒童俱樂部在哪?』這樣禮貌地問話,人家才會理你。」

迪夫和雪莉點點頭,說:「哦!我們明白了。」

準備好後,情景劇又一次開始了。兩個孩子還是手拉手一起往前走,這回媽媽彎著腰,扮成一位老人,迪夫拉著雪莉跑到老人面前,歪著腦袋問:「老奶奶,對不起打擾了,請問您知道兒童俱樂部怎麼走嗎?」「哦,知道,你們一直往前走,到第二個路口向左轉,會看到一處醒目的麥當勞標示,俱樂部就在它的左面。」可誰知,媽媽剛一說完,兩個孩子立刻轉身就跑了。

媽媽趕忙叫住了孩子,說:「趕快回來,還沒結束!別忘了說謝謝!」

兩個孩子才恍然大悟,然後回來和媽媽說:「謝謝老奶奶!我們走了,再見!」兩個孩子這才讓媽媽滿意。

表演結束了,媽媽問兩個孩子:「剛才媽媽告訴你們的路,記住了嗎?」孩子一時語塞。媽媽知道他們不是沒記住,而是根本就沒記,只不過是走了一遍形式。於是,媽媽又重複一遍,讓兩個孩子試著走走,孩子們立刻回答出了媽媽的問題。媽媽說:「雖然,我們剛才是在『演戲』,但是這和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是一樣的,你們一定要認真對待這件事,如果下次再碰到類似於這樣的事,就會應對自如了。」

接著,媽媽又問兩個孩子:「如果有陌生人主動給你帶路,你們怎麼辦?」兩個孩子抓抓頭髮表示不知道,媽媽告訴他們,可以這樣回答:「謝謝你,我想我可以找到!」

但是,謝歸謝,千萬不要和他走,尤其是在路上沒有行人的情況下,因為此時這個人,也許是壞人,所以孩子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對自己的安全負責。

雪莉和媽媽說:「明白了,媽媽,看來,問路也有這麼多學問啊。」

「當然了。從問路中,你們學到了什麼?」媽媽繼續追問。

「學會了禮貌,還學會了怎麼防備壞人。」雪莉搶著說。「還有怎麼說話,對每個人說不同的話。」迪夫也加了一句。

媽媽高興地向孩子們伸出了大拇指:「孩子們,你們真聰明!知道這麼多。問路時對任何人都要講禮貌,雖然熱心人很多,但要警惕陌生人,學會保護自己。更重要的是,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要學會怎麼說話,從這能反映出你的社交能力。」

如果換做是中國父母,會和孩子玩這樣的生活情景劇嗎?美國父母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借鑒。這樣的情景劇遊戲,不僅能夠讓孩子學到很多知識,還能提高孩子的處事能力,培養他的社交水平。

智慧心語

美國父母經常和孩子一起相處,相互溝通,聯絡感情,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愛的,這讓孩子同別人交往時自然而然就充滿了自信。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需要幫助時,父母千萬不能坐視不管,而應積極主動去教會孩子這些必要的社交技巧,或在當時就給孩子一些適當的提示,讓孩子在第一時間解決要面臨的社交問題。

與此同時,對每個父母來說,和孩子一起玩情景劇,絕對是減輕孩子學習社交時所持的壓力的一種好方式。

7.你需要尊重嗎?多想想

美國人如何教育孩子?從孩子一出生,父母同他交流就一直用「好嗎」、「可以嗎」等這樣的語言,孩子會講話以後,想和別人一起玩、徵求別人的意見、得到別人的幫助也要用「Please」、「Can I」、「May I」、「Thanks」等禮貌用語,和父母說話時同樣如此。

一家人吃飯,幾個孩子會安安靜靜地等著媽媽分食物,每個得到食物的孩子都會跟媽媽說聲「謝謝」,即使是剛會說話的孩子,當媽媽把食物分到他手裡的時候,他也要和媽媽說:「謝謝媽媽!」如果他不說,媽媽就會把放到他盤子裡的食物拿走。要是誰先吃完了,還想要時,會跟媽媽說:「媽媽,請您再給我來點!」

其實,很多中國父母不明白,為什麼美國父母對孩子要求那麼嚴格,可是美國孩子和父母的關係還是那麼好。這是因為,美國父母從小就教會了孩子什麼是「尊重」,他們彼此尊重對方。

尊重,是維護人際關係的基礎,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都是以尊重和真誠為起點的。美國父母給了孩子尊重,也要求孩子在生活中學會尊重他人,因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贏得他人對自己的尊重。

歐文家旁邊搬來一個新鄰居,有個和他差不多大的孩子叫羅伯特,而且這個孩子和歐文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這讓歐文興奮極了,那幾天,歐文每天回家都跟媽媽提起羅伯特,如羅伯特的頭髮不是一根根的,而是紮成了許多小辮子;羅伯特的美式英語不太標準,有嚴重的南方口音,大家有時聽不明白;羅伯特不懂美國幽默,別人開玩笑他都不笑……總之,大家都愛圍著他說這說那的。

聽到這些,媽媽對他的匯報總是一笑了之。

星期天,媽媽帶著歐文去水上樂園游泳,為了豐富娛樂項目,他拿著一套玩沙子的玩具,游累了,就在旁邊玩沙子。那天,正好歐文的新鄰居羅伯特也來這個公園玩,歐文媽媽招呼他和歐文一起玩。

羅伯特這個小男孩性格有些內向,看上去怯怯的,這和歐文完全不一樣,可能是因為玩具是歐文的,所以歐文對羅伯特說話時總有些不客氣:「喂!羅伯特,給我小鏟子!」「羅伯特,我要那個裝沙子的卡車!」當羅伯特遞給他這些東西時,歐文卻不道謝。

面對這樣的歐文,羅伯特沒有什麼情緒反應,而是讓拿什麼就拿什麼。

回到家以後,媽媽首先表揚了歐文願意同別人分享自己的玩具,而且和羅伯特合作得很好。但是,媽媽針對歐文的不禮貌語氣,詢問了一下歐文:「你不覺得對羅伯特說話時的口氣有些不太友好嗎?你說『羅伯特,給我小鏟子!』如果是你,聽到這樣的話也很不高興吧?」歐文認真地聽著。媽媽又說:「媽媽平時可不是這麼教你的,如果我請你幫忙,你肯定不願意聽到我說『歐文,快點把杯子給我拿過來!』而是,『歐文,請你幫我把杯子拿過來,好嗎?』這樣聽起來更順耳吧?」

歐文想了想說:「是的,媽媽您說得很對,我想我錯了,我並沒有做到尊重他,我開始也覺得他是個鄉下孩子。」

歐文對羅伯特的態度轉變後沒多久,就又發生了一件事。

「羅伯特今天哭了,彼得他們嘲笑他,揪他的小辮子玩,還說他講的是鄉下話。」剛一回來,歐文就情緒低落地和媽媽說。媽媽問歐文:「告訴媽媽,你做什麼了嗎?也沒有制止他們嗎?」

「我沒有,我怕他們以後不和我玩了。」歐文的說話聲有些小。

「那你覺得他們這樣做對嗎?」媽媽蹲下拉起了歐文的小手。

「不對,」歐文搖搖頭,但又接著說,「可羅伯特確實和我們不太一樣,說話怪怪的,還有滿頭的小辮子。」

媽媽盯著歐文的眼睛,接著說:「媽媽知道你害怕別的小朋友疏遠你,這不是一件好受的事。可是大家這樣不尊重羅伯特,他心裡一定很難過。羅伯特是南方鄉下過來的,當然有南方口音,這有什麼錯嗎?上次我和爸爸帶你去佐治亞州,那裡的小朋友不也對你的發音感到好奇嗎?他們笑話你了嗎?

「沒有,」歐文聽媽媽提起那次去鄉下玩,很興奮,「他們還教我學他們那裡的口音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鄉,你的家鄉在紐約,羅伯特的家鄉在德州,不同的家鄉就有不同的發音,還有不同的風俗。」媽媽耐心地開導歐文。

「什麼是風俗?」歐文不解。

「風俗是一種習慣,比如羅伯特的小辮子就是他們民族的一種風俗,你們覺得不好看,而羅伯特覺得這樣很美,既然這是羅伯特家鄉的風俗,你們就應該尊重他,你也渴望被尊重,是不是?」

「嗯,我明白了,我們都是一樣的。就算說話不一樣,打扮不一樣,可我們也能成為好朋友,而不應該取笑自己的朋友,這樣羅伯特就不會和我做朋友了。」沒想到歐文能體會到這麼深的意義,媽媽激動地抱住歐文,說:「可是怎麼做才是尊重他呢?」歐文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媽媽站起身,對歐文說:「尊重他,就是明天上學時跟羅伯特說『嗨!夥計!你的小辮子是怎麼編的,蠻好看的。』還有,問他願不願意學標準的美式英語,如果願意的話……」

「我就教他!就像南方小朋友教我一樣!」還沒等媽媽說完,歐文就接過了話頭。

媽媽笑了,歐文終於懂得了如何尊重和理解羅伯特,這對他來說太重要了。媽媽可不希望歐文從小就學會不尊重人和排斥陌生人這壞習慣,她想讓歐文認識到,所有人都是一樣的,都需要被人尊重。

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讓他理解什麼是尊重,不是件容易的事,他們缺乏獨立性,害怕被孤立,喜歡隨大流,更喜歡用否定他人來突顯自我價值。所以,歐文在羅伯特受到別人取笑的時候選擇了沉默和猶豫,並對性格內向的羅伯特說話不客氣。如果任由孩子這樣下去,終有一天他們會認為這樣做是「對」的,而弱者和別人不一樣,所以他就是「錯」的,就該不被尊重。

也許很多中國父母不會覺得這樣對孩子有什麼大影響,其實不然,這對孩子的性格和人際關係影響非常大。孩子可能因此變得自大、偏執,以自我為中心,無法接受不符合自己標準的人,參與到排斥他人的行為中。因為受不了別人的差異,而對他們評價過低,因為不習慣從他們身上發現閃光點。這樣的孩子往往交不到好朋友,因為他沒有做到最起碼的尊重,他會因此失去很多朋友。

另外,父母對孩子的尊重也是不可忽視的。美國父母如果要孩子幫忙,他們一定會說「請你」,得到幫助以後,他們會說「謝謝」。美國父母誤解了孩子,他們一定會向孩子道歉,會真誠地說聲「對不起」。

讓孩子在被尊重的環境中成長,他自然就能學會自尊自愛,同時也以尊重換來友誼。心理學家羅達·鄧尼曾說:父母誤會了孩子,或者沒有履行諾言,如果能及時和孩子說聲「對不起」,就可以重拾孩子的自尊,同時也能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

智慧心語

孩子不是天生的外交家,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後天養成的,他不懂尊重別人,可能是他沒有學會,也可能是他沒體驗被尊重的感覺,這正是社交教育中的缺陷。只有被尊重的人才會尊重別人,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因此,父母要從小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良好品格。

8.學著聆聽,你的人緣是最棒的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一個外國小孩問爺爺,為什麼人有兩隻眼睛、兩個耳朵,卻只有一張嘴巴呢?爺爺笑著告訴他,這是因為上帝想讓人們少說話,多看、多聽啊。故事很短,哲理卻很深。

我們每天都要和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周圍的人都是我們的聆聽者,自己又何嘗不是對方的聆聽者呢?大人要聆聽孩子說話,學生要聆聽老師說話。只要我們認真去聆聽,就能感覺對方接受了自己。

讓孩子學會聆聽他人,一定會讓他收穫更多的友誼。美國父母喜歡充當孩子的聆聽者,也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做別人的聆聽者。

生活中,如果孩子和朋友發生了小摩擦,美國父母是如何教孩子學會做一個聆聽者的呢?

兒子:「我真想打史格特一巴掌!」

父親:「孩子,發這麼大火,你很生氣嗎?」

兒子:「你知道那個壞傢伙幹了什麼嗎?他竟然把我在美術課上捏好的小泥人弄碎了。我放在桌子上的,去了趟廁所,回來就看到它碎了。」

父親:「你認定就是他幹的嗎?」

兒子:「是的,因為我回來後看到他正擺弄小泥人,並企圖把它弄好,可這根本辦不到。」

父親:「那史格特怎麼說?」

兒子:「他說不是故意的,是皮特把他推倒在桌子上,才碰掉小泥人的。」

父親:「哦……」

兒子:「我才不信呢?他本來就是個討厭鬼!」

父親:「可是,為什麼你不願意聽他解釋呢?也許他真不是故意的。」

兒子:「我才懶得聽他說。」

父親看到兒子這種態度,便給他講了一個關於美國最偉大的推銷員喬·吉拉德的故事,希望他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幾年前,喬破產了,為了生存下去,他去做一名汽車推銷員,也就是在那時,他從一個到他所在的汽車經銷店來買車的一位顧客那裡,學到了人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一課。

當時,那個顧客挑選了好一陣子才決定要買,喬要做的工作就是讓他走進自己的辦公室,簽一紙合同。

當他隨喬往辦公室走時,他開始向喬談起自己的兒子。他十分自豪地說兒子即將進入美國一所有名的大學,他說:「吉拉德先生,知道嗎?我兒子想成為醫生。」

「那很不錯!」喬順口說道,他們繼續往前走,喬一邊看著其他推銷員幹得怎麼樣了,一邊聽那名顧客說話。

「吉拉德先生,我兒子很聰明吧?」他繼續說,「當他還是個小不點時,我就發現他相當聰明。」

「哦,是嗎?成績很優秀吧?」喬說,順便又看了看外面。

「他的成績一直是班裡最好的。」那位顧客又說。

「那他高中畢業後要做什麼?」喬問道。

「我剛才告訴過你,吉拉德先生,他即將進入最好的大學,打算學醫。」

「不好意思。學醫啊,那太好了。」喬有些心不在焉。

這時那名顧客意識到喬可能完全沒有聽清他在講什麼。

「好吧,吉拉德先生,我想我該走了。」就這樣,他並沒有簽下合同,一轉身就走了。

下班後,喬回到家,整理今天的業績情況,分析他做成功和失敗的交易,他開始重新考慮白天和他聊天的那名顧客。

第二天上午,喬給那個人打電話:「您好,我是喬·吉拉德,有空來一趟嗎?我這有輛好車很想賣給您。」

「哦,吉拉德先生,我想我已經不需要了,因為,我剛剛已經從別人那裡買了一輛車。」那位先生說。

「是嗎?」喬有些遺憾地說。

「是的,我從一個肯聽我說話、欣賞我的人那裡買到的,當我向他提起我的兒子吉米時,他放下手中的工作,認真聽我說著,沒有感到一絲厭煩,這一點讓我很感動。」

隨後,他停了一會兒,又說:「吉拉德先生,對你來說,我兒子上哪所大學,能不能成為醫生並不重要。但我必須告訴你的是,當別人向你講述他的事情時,你要聽著,認真地聽。讓對方感覺到你是多麼重視他。」頓時,喬才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他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多麼愚蠢的事。

從此以後,喬的工作似乎好了起來,因為每個走進店裡的顧客,他都是笑臉相迎,每一個顧客說的每一句話,他都會認真聆聽,從不打岔,一直聽顧客說完,所以,顧客們都喜歡他,因為他們感覺喬很關心他們,也很重視他們。並且,喬和很多顧客成為朋友,他的好人緣也為他贏得了不少生意。

父親:「故事講完了,孩子你明白了什麼嗎?」

兒子:「爸爸,我是不是也應該聽聽史格特的解釋,我想他可能真不是故意的,因為他當時還哭了,可是我沒有理他,傾聽他。」

父親:「這個問題需要你自己解決,去試試吧,也許你會收穫一個好朋友。」

我們看,這位父親並沒有急於打斷孩子的話,而是先聽孩子把話說完,然後給他講了一個故事。他沒有告訴孩子那樣到底是對還是錯,而是通過一個故事讓孩子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這位父親的做法是要讓孩子明白,要想得到和諧的人際關係,先要學會聆聽。因為,聆聽有時比說話更重要。

如果想要孩子學會聆聽他人,父母先要做到這一點,才能在生活中感染孩子。而中國父母,更多的時候是表現出正好相反的態度,他們不喜歡聽孩子說。

一個小孩回到家中,對正在看電視的爸爸抱怨:「爸爸,小偉今天打我了。」

「哦……」父親頭也不回地說。

「爸爸,你在聽嗎?」

「我能一邊看電視一邊聽你說。」

「你根本就沒有,還是算了吧。」最後,孩子垂頭喪氣地離開了,這位父親嘴上說在聽,其實心思都在電視上,孩子因為不被重視而感到很失落。

如果換成是美國父母,他們會這樣做。

「爸爸,湯姆今天打了我。」

「嗯。」父親轉過身,看著孩子講述這件事。

「所以我也打了他,他又打我,真令人討厭!」

「親愛的,爸爸不得不跟你說,打人可不對……」

這位父親在與孩子說話交談時,及時放下了自己的事,而且耐心地聽孩子說,然後給孩子提出意見,這讓孩子知道到父親此刻正在感受他當時的處境,與他產生共鳴。即使父親沒說什麼,但被聆聽的孩子和不被聆聽的孩子的心情肯定是不同的。被聆聽的孩子得到了理解,也能學會寬容,這樣,他平時也能以這樣的態度去對待別人,這樣的孩子又怎能沒有朋友呢?

學會聆聽是取得良好人際關係的第一步,那些人緣好的人總是能夠很圓滿地處理好人際關係。善於聆聽別人說話,並且不要在別人面前高談論闊自己如何如何,否則,阻斷別人說話的同時也就阻斷了和別人成為朋友的可能,如果能做到在和別人說話時少講話,耐心地聆聽,才會讓人願意接近你。

事實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聆聽他人,更多的時候,每個人都在極力並急於表現自己,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中喋喋不休。這樣的人聽不進任何人說話,反過來,任何人也會對這樣的人避而遠之。

不懂聆聽的人,比別人少了一份溝通,也就多了一些隔閡。這就是善於傾聽的人和不善於傾聽的人的差別。那些有好人緣的人,走到哪裡都有好朋友,因為他們往往都是善於聆聽的人。父母應該讓孩子懂得聆聽,贏得好人緣,就要在和別人相處時做一個耐心的聆聽者。

智慧心語

聆聽別人,是向對方展示一種善良、尊重的好品格,對方也會非常感激你能夠做他的聽眾,從而信任你,喜歡你。無論任何時候,父母都要讓孩子盡可能多的為別人考慮,聆聽對方的心聲。這樣的孩子,便可以獨立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