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美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立 > 第五章 理財法則:鼓勵孩子做自己的財政部長,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 >

第五章 理財法則:鼓勵孩子做自己的財政部長,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

1.一塊兒吃飯,AA制嗎?

在美國人眼中,「飯後爭著搶著買單」是中國人的做派,相反,在中國人眼中,「家庭成員吃飯總是AA制」是美國人的標誌。

有人說,美國人對孩子是多麼狠心,多麼冷漠,就連一家人一起出去吃個飯,也要AA制。其實,AA制在美國,一般會在父子、母女、兄弟姐妹下飯館時用。父母在生活中實行AA制的方式是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觀、消費觀,不為孩子大包大攬,比如想吃什麼想買什麼要單獨付賬,以避免孩子在生活中養成花錢大手大腳、好吃懶做、好佔小便宜的不良習慣。

有位中國爸爸曾講述過這樣一件事:

有個朋友從美國回來,大概有十多年沒有吃過正宗的家鄉菜了。於是我找了個飯店為他接風洗塵,以盡地主之誼。但是到了結賬的時候,他卻拿出了錢包,非要AA制,讓人更加奇怪的是,他也讓孩子自掏腰包。

以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我當然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這讓我感到很難堪,怎麼能讓客人付錢。我拼盡全力阻撓,但是一向隨和的朋友卻執意要如此,我只好作罷。

回賓館的路上,我很是不理解,問他:「你要AA制也就算了,怎麼還讓孩子也AA制,難道你和我這個朋友也這麼見外嗎?」

他說:「AA制在美國很普遍。」

我說:「這個我知道,但回到自己國家了,就應該客隨主便,再說美國也不一定都是AA制吧?」

朋友笑了笑說:「這是孩子必須學會的,不然他永遠要依靠父母。」

見到我還是很疑惑,朋友還給講起了故事,以證明他的做法的正確性。

在密蘇里的一所中學,一個中國孩子和一個美國孩子結伴去夏威夷遊玩。中國孩子去之前,他的爸爸給了他400美金。但僅僅過了3天,這個中國孩子就打電話跟爸爸說:「爸爸,我的錢好像不夠用,怎麼辦?」

父親很詫異,400美金雖然不多,但吃住不會用掉多少,怎麼會才3天就用完了呢?孩子告訴父親,這是因為他買了幾樣貝殼紀念品,花掉了不少。

貝殼飾品不是只有夏威夷出售,在美國其他地方的商店買要便宜很多,可孩子卻千里迢迢用掉大部分的錢來買這種無用的東西,爸爸很是生氣,但還是忍了下來。

「那你的朋友夠嗎?」爸爸接著問他。

「夠,他帶了600美金呢,除了吃住還沒怎麼用。」孩子口氣裡明顯帶著不滿,好像在抱怨父親給他的錢少了。

「那向你的朋友借吧,孩子,到時你再還給他。你朋友帶的錢是他自己賺的,他沒有向父母要一分錢,對吧?」

朋友說到這裡,突然停住了,我忽然發現他的孩子已經低著頭羞得滿面通紅。突然,孩子看著我,對我說:「叔叔,那個中國孩子就是我。」

「那個美國孩子為什麼錢夠花了呢?你知道嗎?」朋友忽然問我,我搖搖頭。

朋友說:「其實說起來,原因簡單得讓人無法置信,只因為美國人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出去吃飯都是AA制。他們從小就知道如何理財,每個美國孩子都有自己的小金庫,少的有十幾美元,多則數百美元。那這些零花錢是從何而來的呢?是父母給的嗎?當然不是。你知道,美國孩子的零花錢是自己賺的,他們想要什麼,必須自己努力才能得到。正是因為自己賺的每一分錢都不容易,他們消費之前會思量思量,所以這個美國小孩沒有亂花除了吃住以外的一分錢。

所以,在美國,子女們的消費並不是由家長包辦的,孩子們從小便開始樹立對錢的支配意識。這個美國孩子提前為這次旅行做好了預算,而且還多預備了一些。而中國孩子則受到過父母太多的幫助,飯來張口,衣來伸手,遇到經濟問題,如果沒有父母就不知道怎麼辦。

我總算明白了美國父母和孩子AA制的目的。要換做中國父母,一家人努力掙錢都是為了孩子,從出生到上學、工作、成家、買房,父母一直在為孩子服務著,這樣的事情在美國不成立。他們只負責孩子的一部分教育費用,到了成年以後,就該獨立謀生。

吃飯AA制付賬本是一件小事,卻展現了美國人經濟獨立的一面。即使是家人,也做到了『親兄弟,明算賬』。我們的孩子也應該明白,只有自己掙的錢才是自己的,沒有人會替他買單!」

美國家庭中有時父母與子女在花錢方面也實行AA制,各付各的賬。比如,孩子陪媽媽一同去逛商場,他看上了一樣非常喜歡但媽媽並不看好的商品,那麼沒辦法,儘管他的媽媽很疼愛他,也不會親自為他付賬。如果他很想要,就得自掏腰包。但一般這個時候,孩子就會猶豫了,到底是買還是不買呢?因為他不願意輕易就把自己掙來的錢花掉。所以有時候,AA制也讓美國孩子學會了節儉。

這在美國十分常見,他們不會因為父母沒有為自己買單而大哭大鬧,而是已經習慣了自己賺錢買東西。在中國,孩子因為父母沒有為自己買下喜歡的商品而哭鬧不止的現象很常見,不少父母最終向孩子投降。

孩子沒有理財觀念,愛亂花錢買東西,是因為他對錢財的處理權出現了問題,不知道怎麼控制花錢的衝動,父母從小就沒有教他們如何看待金錢。

如果沒有AA制,孩子一定認為花錢是理所當然的,不知道怎麼存錢,怎麼省錢。他們當然也不願意通過做家務、出去打工為自己賺取零花錢。美國父母與孩子實行AA制,讓孩子明白自己有責任掙錢,也有權利處理金錢。

所以,中國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向他灌輸理財的重要性,適度地讓孩子先通過自己的勞動賺取零花錢,然後讓他自己決定如何用,讓孩子成為金錢的主人。不要簡單地認為孩子就應該花父母的錢,現在亂花,長大後就不會亂花錢。事實恰好相反,孩子沒有理財的經驗,長大後一有錢就不懂節制,那時才是真正的麻煩。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還可以告訴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社會中經濟越獨立,越能贏得別人的尊重。

智慧心語

當今社會出現了一個新名詞——啃老族,就是指那些已經到了自力更生的年齡,卻還以種種借口躲在家裡依靠父母養活的年輕人。

靠山山會倒,靠水水會流,靠人人會跑,只有自己最可靠,靠父母不是長久之計,他們終有離開的一天。

孩子終究有一天要獨立,其中,經濟獨立尤為重要。雖然美國父母的AA制做法讓不少人難以接受,但這正是美國父母教孩子學會理財和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

2.這月超支,下月收利息

相信許多父母都會給孩子零用錢,但如何花卻很少有人重視。在美國,父母從孩子三四歲開始就對他們進行理財教育,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和能力。美國父母對孩子使用零用錢還有這樣一項規定:你可以自由支配零用錢,但如果超支了,下月就要收利息,和銀行對信用卡超額消費的政策一樣。

從小讓孩子明白賺錢不容易十分重要。這樣他在花每一分錢時才會深思熟慮,減少超支。但畢竟孩子理財觀淡薄,花錢沒有分寸,超支的情況經常發生。「超支收利息」的方法也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貸款。通過對零用錢的管理,讓孩子體會金錢的價值,幫助他樹立正確的理財觀。

今年42歲的戴維·馬丁森是波士頓一家雜誌社的主管。一直以來,他都很想讓孩子學會理財,卻一直未採取任何措施。受經濟危機的影響,雜誌社要縮小規模,他才意識到,是時候讓孩子明白理財的重要性了。

沒想到和兩個孩子一番交流,他發現,原來,孩子們對理財非常感興趣。

其實,不只馬丁森一家,很多美國父母都在盡全力教孩子學會如何儲蓄、節省開支以及貸款、投資等理財知識。

「關於怎麼教孩子理財,父母們都有點六神無主,」華盛頓一家電視台的經理勞拉·蒙特斯說,「很多父母不夠自信,覺得自己不合格,但孩子們大部分的理財觀念都是從父母那裡學來的。」

勞拉說,教孩子理財,得先讓他們有錢。她建議每週給孩子的零用錢不能超過他年齡的一半。另外,怎麼花不能規定得太死。在買玩具和零食這些小開支上,讓孩子自己決定如何花這些錢。不能忽視的一點是,讓孩子學會理財就得讓他會選擇。

勞拉總是和孩子說:「嗨,記住了,如果你買了一樣東西,那就沒錢買另一樣了。」她想讓女兒認識到,如果她每天在那些沒用的小玩意上花錢,那就得不到需要的大玩意。

勞拉還曾嚴肅地對女兒瑪瑞莎說:「國家現在正在經歷金融危機,許多小朋友的父母損失慘重,不得不搬家,你的好朋友們也不得不退出原來的兒童俱樂部。難道你也想這樣嗎?你現在必須清醒地意識到應該選擇怎麼做。

「讓媽媽給你講一個故事,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衰退,我的祖父同樣遭遇經濟危機的重創,變得非常拮据,只能節省著過日子。他出身貧寒,一生都沒有享受到什麼財富。在我出生時家庭條件還不錯,但我缺少對金錢的處理能力。所以,我希望你能重視金錢,既不貪戀它也不鄙視它,怎麼樣?」

瑪瑞莎聽了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

為了控制孩子過度消費,勞拉每天只給女兒1美元,這1美元只能按四種方式處理:一是作為每天的零花;二是存起來;三是用於投資;四是做慈善。

和許多父母一樣,在花錢這件事上,勞拉是孩子的監督員。每次帶瑪瑞莎一起購物,她都得替孩子把關。比如,瑪瑞莎喜歡的玩具太貴了,因此對孩子的需求不能妥協。去年,瑪瑞莎想要打耳洞,勞拉認為她太小了。不過,她一時心軟,就告訴瑪瑞莎如果把錢存起來,有錢了就可以打。

勞拉給幫她做家務的瑪瑞莎發「工資」,要求她把工資分配好,哪些是要花的,哪些是存起來的。因為瑪瑞莎只有10歲,在理財方面還不成熟,在花錢方面把握得不是很好。

之前瑪瑞莎用媽媽的錢時相當大方,現在一旦要動用自己的「小金庫」,她的購買慾望就會降低。

如果孩子的零用錢沒有支配好,父母無需再提供額外的玩具費、零食費。孩子若想要更好的商品,讓他自己儲蓄,比如參加勞動或打零工等。

理財初期孩子都會碰到超支的情況,這時可以告訴孩子,要麼忍著,等下個月的零用錢補這個月超支的錢,要麼提前借用下個月的零用錢,但要收取利息。如果連續兩個月出現超支情況,就要警告罰錢了。

對於十幾歲的大孩子來說,如果花費超過規定的零用錢,就要支付額外的利息,這個利息將從下個月的零用錢裡扣除,這樣孩子會因此懂得什麼是貸款。

除此之外,在對零用錢使用的總結過程中,勞拉和瑪瑞莎主要討論了以下幾個問題,以供我們學習:

1.這個月是否按消費標準實行?

查看零用錢是有盈餘還是超支。分析原因,若有盈餘可以額外獎勵。

2.這個月的消費帶來了什麼收益?

總結一個月的消費給自己帶來了什麼,如果是缺點,請指出來,特別是超支的原因。

3.下個月的零用錢準備如何花?

計劃下個月的消費,「想要、需要及存錢」三項的大約比重各佔三分之一就十分理想。

4.如果這個月超支該怎麼懲罰?

如果瑪瑞莎的花費超過了規定的零用錢,那麼媽媽勞拉需要扣掉她下月的一部分零花錢,再收取一定的利息。

「媽媽,怎麼收取利息呢?」瑪瑞莎想知道媽媽要扣掉她多少零花錢,她很關心這個問題。

「每超過1美元,就收你5美分的利息,怎麼樣?」

「哦,那好吧。可是,為什麼要收利息呢?我下個月可以少花點嘛。或者,我還可以打零工。」瑪瑞莎撅著小嘴問道。

「親愛的,如果你這麼想,那人人都會這麼想,可事實呢,卻並非如此。人的慾望是無法滿足的。這個月花超了,下個月你又碰到喜歡的東西,你真的很想買,於是你買了,錢又不夠了。這樣的話,你每個月都會超支,將來就會變成一個花錢大手大腳的敗家子。你要打零工和這是兩碼事。」

「嗯,媽媽,但是我可以借錢啊,到時再還。」

「你很有想法,很多人都是這麼做的。如果你想買一樣東西,可是你的資金相差太多,你可以貸款,但不是現在,等你長大18歲,我可以為你申請信用卡。到那時,你可以提前買想要的東西,但你超支了,銀行一樣會收你的利息,如果經濟危機,那利息會很高。」

勞拉看著若有所思的瑪瑞莎,接著說:「別擔心,你懂得了什麼是貸款,這不是一件壞事。有時候,人不得不貸款。」

「嗯,媽媽,我會對自己的錢有個好的計劃的。」

「這月超支,下月收利息」的懲罰建議主要是想讓孩子明白理財的意義。一方面,是讓他們知道貸款的概念;另一方面,是讓他們學會控制消費,合理理財。同時,還能約束孩子的行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無論做得好與不好都是自己決定的。還有,父母也可以用同樣的原則來處理家庭經濟收支,以身作則,讓孩子對理財一目瞭然。

智慧心語

如果是大人,在控制花錢、正確理財方面都不一定能做到。但每個人都明白,這些做法對一個人是有好處的,就看能不能堅持。

孩子與成人不同,沒學會理財之前,他們是一張白紙,可以隨意描繪,所以,從小學會理財對孩子的成長大有益處。如果有的父母已經習慣給孩子太多零花錢,那麼,從現在起,對孩子執行「這月超支,下月收利息」的標準。

3.孩子大了,可以用信用卡了

美國人錢包裡花花綠綠的不是大把的鈔票,而是各種各樣的信用卡。人們的生活離不開信用卡,可以隨時用信用卡購物,到月底結賬,美國人的作風一貫如此。

超前消費是美國人經濟生活中主要的一部分,例如買房子,先交20%的房款,餘額每月分期付款,這樣就能先住進寬敞的大房子裡。無論富人還是窮人,上飯館吃飯一般都會使用信用卡,到了月底再和銀行結賬。美國人覺得,提前消費,能刺激經濟發展,也能讓自己過上舒適的生活。

很多美國父母也會讓孩子使用信用卡,不過在18歲以前,都是父母和孩子一起用。信用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交學費、住宿、吃飯、購物、付小費等等,都需要靠信用卡來完成。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有必要讓孩子瞭解信用卡在房屋貸款、購買汽車以及其他貸款中的用途和影響。

在使用信用卡的過程中,父母會瞭解孩子的消費情況和理財是否妥當。由於信用卡的特點,父母應提前讓孩子瞭解過度消費帶來的後果,即債務及其利息的嚴重性,避免被巨大的債務纏身。如果有不良的信用記錄,將會給以後的各種貸款帶來麻煩。父母教育孩子理財的底線是:良好的借貸信用象徵著一個人的信譽度。

父母首先要告訴孩子,什麼是信用卡,使用信用卡可以向特定的單位購物和消費,持卡人有一定的信用度,可以在一定範圍內提前消費,再付款。如果持卡人消費需求超過了支付能力,可暫時向銀行借錢消費,但借的錢要按時還,否則銀行會收取高額利息。

孩子上大學了,許多父母都會給孩子申請一張信用卡,讓他們在監督下使用,從而真正體驗理財的重要性。

美國大多數家庭都鍾情於信用卡,大學教授卡麗·瓊斯家也不例外,她們家大到房子、汽車、家居,小到電視、鍋子、燈泡、毛巾,往往都依賴信用卡,一張不起眼的信用卡能讓他們過上比實際收入更富有的生活。這是美國人的習慣,而且父母也是這樣教育子女的。

卡麗說,她希望兒子約翰在學會開車以後盡快申請到信用卡,以便他在路上遇到緊急情況能派上用場,況且他已經快18歲了。另外,兒子每月收到賬單,他們一家人還可以坐下來一起探討哪些消費超標了。

很快,約翰就要進入大學學習了,而在高中暑假期間他也學會了開車,卡麗終於如願以償,幫約翰到銀行申請了一張信用卡。

這是一張消費額限制在300美元以下的信用卡,也就是說,這張信用卡以300美元為最高限制消費,如果月底前付清就不用付利息,否則就要罰20美元,還要加上欠款的20%作為利息。如果沒法一次性還清,可以分幾次還,但也要交利息。

拿到信用卡的這一天,父母鄭重地對約翰講:「約翰,聽著,你現在雖然有錢了,但得時刻謹慎,肆意揮霍不值得驕傲。雖然我們允許你自由消費,但做「卡奴」真是一件很煩惱的事。如果不想給自己增添煩惱,就給自己做個消費計劃。一旦你欠了債,爸爸媽媽可不管你。」

「嗯,這沒什麼問題,我會做到的,我向你們保證。就算欠了債,我會自己還清的。」約翰很自信。

大二那年,約翰想買一輛小汽車,覺得開車去上學是一件瀟灑的事情,徵得父母的同意後。他使用信用卡只交了幾百美元,就買了一輛漂亮的小車,剩下的餘款需要他在四年內付清。

接下來,約翰的生活就全在這一張卡上了。給汽車加油、和同學聚會、買衣服、付小費,他都在用信用卡。這樣一來,沒過多久,約翰就感覺可能要遇到麻煩了。

由於過度消費,約翰很快就欠了債,雖然不多,可對於不工作的他來說很有壓力,他必須通過自己的雙手把這筆錢還了。

此後,他每天五六點鐘就起床,從送報貨車上卸下報紙,挨家挨戶地送,送完報紙,抓緊回宿舍洗個澡,換上乾淨衣服,趕在八點半之前去上課。由於他服務態度好,每家幾乎都會給他一份小費,這樣一來,過了一個月,約翰總算把欠的錢還清了。

卡麗說:「孩子每月的消費賬單都應該拿來看一看,雖然你無法阻止他買什麼,但要告訴他如果沒有按時間償還欠款,就得自己還。」她說,「這和教孩子開車一個道理,你得讓他們在自己的監督下學習。」

正如卡麗一樣,父母應該讓孩子認識到信用卡危險的一面。這個危險指的就是,持卡人沒按時間把所欠貸款還清而出現的危機。信用卡中的「信用」二字就是要求持卡人應講信用,不良的消費記錄會對以後的消費造成影響。

另一方面,如果長期處於過度消費中,而又沒有及時還貸,貸款會越欠越多,讓孩子陷入還貸的漩渦中,成為「卡奴」。

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超額消費是使用信用卡很嚴重的弊端。如果在使用信用卡時,見到喜歡的東西就買,而不顧實際購買能力,那麼就會出現還貸難的情況。而後產生的高額利息,會進一步加重還貸負擔。這就等於降低了信用卡的價值。

父母要告誡孩子,使用信用卡一定要控制消費慾望,以免超額消費讓孩子小小年紀就背上沉重的債務負擔。

如果孩子自控能力比較差,可以讓孩子每個月為自己的消費情況做記錄,每月按時結清賬單,這樣還能享受到信用卡的優惠,充分享受信用卡帶來的好處。

另外,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必迴避使用信用卡。應讓孩子盡早明白,信用卡是一種先進的金融工具,是一種支付手段,也就是自己買的東西超出了支付能力,可以向銀行借錢,按時還清就行。

如果孩子年滿18週歲,請允許他有信用卡,只要教會他合理使用,就能對他起到好的理財教育。因為孩子使用信用卡就可以親身體會到超支、亂花錢產生的沉重代價。這樣,他會牢記使自己的消費和債務保持平衡。

智慧心語

中國父母常教育孩子要學會攢錢,而美國父母不僅教孩子攢錢,還教他們學會借錢。

家庭經濟狀況稍差的孩子會認真從父母那裡學習怎麼從政府貸款解決燃眉之急,比如貸款交學費。學校也會專門安排這樣的講座,老師指導他們如何填寫貸款表格,讓他們瞭解貸款程序,並順利得到貸款。

4.理財要趁早,會存錢更要會投資

美國暢銷書《鄰家的百萬富翁》告訴我們,想成為百萬富翁,光靠掙錢遠遠不夠,做好理財投資才能成為富翁。所以,美國父母會讓孩子從小不僅要學會存錢,懂得節儉,最重要是讓他們學會投資。

思想與時俱進的美國人意識到,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要趁早,從小就讓孩子養成正確的理財習慣,將會使他們受益終生。

美國父母和大多數父母一樣,最喜歡問孩子「長大以後的理想是什麼」。每個孩子的理想都是不一樣的,有的想成為律師,有的想當教師,有的想當消防員……接下來,父母會趁機問孩子,這些人靠什麼生存呢?孩子一時答不上來,父母會順勢告訴孩子,理想固然重要,但也要追求財富,職業理想和理財並不相衝突,無論將來做什麼,存錢和投資比掙錢還重要。

大人要學會理財,小孩也一樣。在美國,兒童投資俱樂部正在流行,越來越多的父母把孩子送進投資俱樂部,可見他們對這項工作有多麼支持。

美國父母從小就給孩子灌輸投資概念,年紀不大的小孩在理財上已經很成熟,甚至開始買賣股票。

傑弗瑞·威廉姆斯是美國一個普通的小學生,他和大部分美國人一樣,已經加入了買賣股票的行列,目的就是想賺錢為自己支付教育費用。他現在可以說是個小投資家了,手裡擁有價值1.8萬美元的股票,獲利4000美元。

傑弗瑞從小在單親家庭長大,和母親相依為命,母親從30歲才開始投資,從此他們的生活漸漸好轉。母親還開設了投資俱樂部,教孩子學投資。目前,這家兒童投資俱樂部的學員已超過30人。

這裡的老師會教孩子們玩超級大富翁的遊戲,讓他們明白如何投資和降低風險。學生家長們認為,投資俱樂部能幫助孩子長大後理財,而經濟獨立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無疑是最重要的。

美國還有一種有助於培養孩子理財的地方——兒童銀行,美國父母對它也很感興趣。

住在鄉下的約瑟夫最近閒來無事,於是去佛羅里達州邁阿密市探訪叔叔,當談到如何教育孩子理財這個話題時,叔叔提到了當地一家有名的兒童銀行。

「怎麼,竟然還有兒童銀行?這真有意思,我想去看看。」叔叔的話引起了約瑟夫的興趣,因為他的兒子要上學了,他想讓孩子在理財方面盡快成長起來。

開車大約5分鐘,約瑟夫和叔叔來到了一家名為「費爾蔡爾德小學」的門口。約瑟夫很納悶,這不過是一所普通的小學,哪裡有什麼銀行啊!

叔叔看出了他的疑惑,笑著說:「銀行就在這所學校的裡面。走,進去看看。」說著,向門衛說明來意後,兩個人就進入了校園。

進入校園內部,約瑟夫看到了一所名稱為「特威格勒特兒童銀行」的建築,它看上去大概只有100平方米,裡面設了3個櫃檯,規模也不大,十分簡潔,並不像街道上那些氣派的大銀行。不過仔細看看,這裡設備齊全,凡是銀行有的這裡都有。

叔叔對約瑟夫說:「這家兒童銀行主要就是為這所小學以及附近小學的孩子們服務的。這裡不僅受理小客戶的存款,還同時向這些小客戶發放貸款。其銀行政策、利息調整和邁阿密市各大銀行一樣。不過這家兒童銀行每週只工作兩天,工作時間只有1個小時,從下午3點至4點。這是因為孩子還要花一些時間在別的上面,銀行是為了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孩子們可以把平時多餘的零花錢存進這個銀行,需要的時候可以隨時取出來。如果哪個孩子家裡需要貸款,這個銀行也可以滿足其要求。但貸款金額要控制在2000美元以下,時間不能超過三年。

要知道,這畢竟是一所小型的銀行,流動資金不多。但千萬別小瞧了這家兒童銀行,它可是五年前美國批准開辦的第一家兒童銀行。剛開辦的時候,兒童銀行為了能籌集到2萬美元,還向父母、老師和當地的銀行出售了200張面值100美元的股票。」

此時的兒童銀行大廳內已經沒有顧客了,只剩下幾個孩子在櫃檯前忙碌著。三個可愛的小姑娘正在驗鈔,另外兩個差不多大的男孩在一旁指點著什麼,動作有模有樣。

叔叔告訴約瑟夫,這家兒童銀行自開辦以來,得到當地銀行和兒童家長的支持,學校每年會從孩子當中選出幾個表現不錯的進行培訓,教會他們一些簡單的銀行業務。孩子的父母也十分樂意將孩子送到這個小學,希望他們有機會接觸理財培訓。這些經過培訓的孩子畢業以後,還會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低年級的同學,以便兒童銀行能「後繼有人」。

孩子父母和學校老師對兒童銀行的業務活動不會過多干涉,他們擔心這樣會阻礙孩子的理財思路。但是每到年底的時候,父母會特意問問孩子有關銀行的情況,考考他們對銀行的瞭解程度,以及掌握了多少理財知識。

銀行馬上要關門了,約瑟夫和叔叔走出了這家兒童銀行。回來的路上,約瑟夫若有所思,「看來,我也要對兒子實施一番理財計劃了。邁阿密的這所小學和這家兒童銀行,似乎可以作為一種借鑒。」

孩子被要求學習理財,一點也不反感,相反,他們把投資當成一種遊戲,輕鬆地學習理財知識。

美國父母鼓勵孩子從小打工賺錢並學會如何理財,既然錢財如此來之不易,在如何處理錢財方面,孩子會細緻地做出計劃。

在美國,大部分孩子從5、6歲開始就有了小金庫。孩子手裡有了錢以後,父母會讓孩子安排零花錢的用途,幫助孩子有計劃地儲蓄和消費。

至於零花錢如何處理,則全由孩子自己決定,父母不會直接干預。如果孩子因為處理不當而出現經濟困難,父母也不會伸出援手,除非向父母借錢,還要打上欠條。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懂得理財的重要性,從而學會對自己的錯誤行為負責。

美國家庭中有六成資產屬於金融資產。如果能讓孩子合理地在股票市場進行一定的資金投資,對孩子長大以後進行其他投資將大有裨益。

美國父母教育子女投資的原則是,投資並不是要成為一個暴發戶!而是一種長期的資本聚集。以下是幾個孩子關於投資的具體實踐:

割草賺錢買股票

托伯·卡特的大兒子吉姆請求父親在他12歲生日那天送給他一台割草機,父親答應了他的請求,生日那天給他購買了一台。在一個暑假的時間裡,吉姆靠給別人割草和修建草坪,賺到了400美元。托伯建議兒子用賺來的錢做一些投資,最終,吉姆決定購買百事公司的股票,並開始對投資股市產生了興趣,也由此開始涉獵大量有關股市的書籍和主動關注這方面的信息。

幸運的是,吉姆因為把握住了時機,賺到了一些錢。吉姆的弟弟看到哥哥在10天就賺了80美元,也希望用自己的小金庫和哥哥一起投資股票。現在,兩個孩子的投資已經升值到2000美元。

吃麥當勞買股票

家住紐約的瑪麗·瓊斯說,他11歲的兒子最喜歡吃麥當勞。孩子7歲那年,她送了一股麥當勞的股票給他,以後逐年增加。現在孩子手裡持有的股票已經佔了麥當勞公司相當比例的份額。

平時,孩子會認真閱讀麥當勞公司寄給的年報。這些股票的價值不像玩舊了玩具,過完節就扔,而是能夠影響孩子一生的投資經驗。

打工買基金

聖路易斯州的約翰·史密斯有一個令他自豪的經驗:他為自己的六個孩子設立了一個共同基金,他們每賺到1美元,他就會往基金裡投入50美分。孩子們幫人修理草坪、照看小孩,還幹些別的零活。年齡大的孩子現有基金金額已經漲了3倍多。其中有4個孩子能夠用自己的基金支付大學學費。

培養理財頭腦

佛羅里達州的唐恩講述了這樣一件事,七年前,他的女兒只有15歲,卻擁有了資本家一樣的頭腦,女兒做兼職得到了人生第一筆收入,唐恩馬上將這筆錢投進了自己的退休賬戶,並向女兒介紹投資的好處。

教給孩子正確的理財觀念,不只是教他們怎樣得到金錢,還應該教會他們如何給予。讓金錢的價值不僅滿足個人慾望,還應成為幫助他人的手段。

和很多普通父母一樣,美國總統奧巴馬伕婦也鼓勵孩子按照「1/3原則」支配他們的零用錢,即將自己的零用錢1/3用於零花,1/3用於投資,1/3用來慈善。而奧巴馬伕婦十分看重用於慈善的那1/3,他們認為這樣能培養孩子的善心,讓孩子知道,金錢不但能滿足己需,還能造福他人。

在他們看來,從社會獲得財富的人,最終要回報社會,才會被人尊重。人要做金錢的主人而不是奴隸。而奧巴馬伕婦也正是用自己的行為給孩子做了一個不錯的榜樣。

總的來說,美國父母在教孩子如何發揮金錢價值的事情上比較有遠見和開明的頭腦。他們允許孩子支配自己的錢,但同時也教育他們怎樣花錢,並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理財習慣。

還有一些父母從孩子賺第一筆錢開始,就要求他們拿出一點捐給慈善機構,幫助貧困地區的兒童,讓孩子懂得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懂得分享的快樂,更加懂得金錢在生活中所發揮的價值。

相比較之下,中國孩子的零花錢是全世界最多的,父母定期給零花錢、春節還有從親戚那裡得來的壓歲錢……但中國孩子也是最不會理財的,他們花錢通常都是本著「大手大腳」的原則。

中國傳統觀念讓很多父母認為:盡可能給孩子留下更多財產是自己的職責。其實,這反而會讓孩子養成好逸惡勞的不良習慣。父母應從小向孩子傳達一個「擁有一個會理財的大腦遠比直接接受父母給予的更牢靠」這樣的觀念,鼓勵孩子自立、獨立地賺錢,發揮金錢的價值。

智慧心語

在美國富裕的家庭,孩子必須懂得一定的理財之道,為了他們以後能自力更生。美國父母以及長輩一般不會把全部財產留給孩子。

美國人認為,不讓孩子參與過程,而直接讓他們享受成果,這是最糟糕的事情。這樣做,孩子根本體會不到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更不會明白理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真正的幸福是獨立謀生。

父母如果覺得子女令人失望,且不努力時,他們寧可把公司交給有才能的人打理,也不會讓子女來經營他們的事業。

5.理財遊戲,美國孩子最愛玩

從美國暢銷書《鄰家的百萬富翁》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知道,想成為百萬富翁,光靠掙錢遠遠不夠,做好理財投資才能成為真正的富翁。所以,美國父母會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存錢、投資、節儉地過日子。但美國父母並沒有把理財教育看成是「數學題」一樣死板的學習科目,而是教孩子們玩「理財遊戲」。

什麼是理財遊戲呢?打個比方,如果媽媽帶孩子逛商場,孩子又要這又要那,根本不知道怎麼花錢。那麼,媽媽就可以陪孩子玩這樣一個理財遊戲:

由媽媽扮演超市收銀員,孩子扮演顧客。媽媽用電子剃鬚刀或是其他任何一件商品,假裝在商品上掃條形碼,掃的時候,發出「嘟」的一聲。此時,媽媽還可以問孩子:「打折商品要嗎?需要塑料袋嗎……」如果孩子說要,媽媽要提醒他打折商品不可以買太多,以免沒在保質期內消耗完畢,就等於白白浪費了錢。對購買塑料袋的孩子,媽媽要提醒他們下次購物時要記得帶塑料袋,這樣可以省下3角錢。如果每次購物都買袋子,積少成多,就是一筆不小的數目。不必要的錢最好不要花。

這樣一來,孩子下次和媽媽去超市前,就會提醒媽媽帶袋子,不管他是出於環保還是省錢,這都是理財教育一個好的開頭。

大人要學會理財,其實小孩也一樣。在美國社會,理財遊戲已經流行起來,越來越多的父母讓孩子通過玩遊戲的方式培養孩子良好的理財習慣,可見他們對培養孩子理財能力有多麼的支持。

有一年的聖誕節前夕,一位中國學者應邀拜訪了美國費城的富爸爸——布德·戈登教授,並有幸從這位父親那裡得到了一些理財教育方面的經驗。

談話就從他們從話劇團回來的路上開始了,布德一路上談笑風生,十分健談,他有些自嘲地說:「我是一個對音樂著迷的人,希望把子女培養成音樂家,可惜他們在藝術上沒有天賦。」

布德有過在中國遊學九年的經歷,所以,他是個中國通,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他頗有些得意地說:「我堅持認為教育就要從孩子小時候培養,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哪個都不能少。我一方面培養孩子學習藝術,一方面培養他們學習理財,但是最後,他們中一個藝術家也沒有,卻成了理財專家。」

布德本身就是理財方面的高手,二十年來,他通過個人的理財經驗已經成為了一名跨國公司的高層領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富人。不過他謙虛地說:「我的成績沒什麼了不起,我希望下一代能更懂得理財。」

對於如何培養孩子理財,他自有一套方法。

用布德的話說,理財習慣是可以傳染的。他還用了一句中國百姓常說的話「上樑不正下樑歪」,來形容理財的「遺傳性」。他認為,成年人的一舉一動都在影響著孩子的行為,如果現實中父母屬於「理財白癡」,那麼他的理財習慣也會傳染給子女。例如,如果孩子看到家長毫無節制地花錢,他可能誤以為錢會源源不斷地從取款機裡流出來;如果父母經常透支信用卡,債台高築,又怎麼能期望孩子節省開支呢?

布德的看法就是:沒有財商的父母,也往往養育出沒有財商的子女。

「理財教育看似簡單做起來卻不容易,培養孩子正確的理財習慣,你們是怎麼做到的?」學者提出這樣的疑問。布德爽朗地笑道:「我們的方法很簡單,教孩子玩理財遊戲!給兩個孩子開了一個專屬銀行。」

「什麼?開辦銀行,這簡直不可思議。」學者有些不太相信。

原來,布德說的銀行並非金融機構,而是專為孩子設置的家庭銀行,參與者都是家庭成員。由布德的太太做「行長」,「儲戶」則是家裡的兩個孩子。大女兒和小兒子每週都能從父母那裡得到固定的零花錢,還有他們幫父母做家務以及在社會上打工得到的額外收入,全都儲存在家庭銀行的個人儲戶中。

這些錢將作為教育儲蓄用於他們的學費,剩下的用於公益和個人開銷。銀行的存折很有意思,是媽媽用硬紙卡製作的,孩子每存入或支出一筆錢,就由媽媽用彩筆記錄存入和支出詳情。此外,兩個孩子還各自準備了一個賬本,記下了自己平日的花銷和未來一年的計劃。這樣,孩子小小年紀就明白了花錢要多做計劃。

學者不禁好奇地問布德:「那孩子手裡有錢了,你不怕他們亂花嗎?比如說他們如果肆無忌憚地買玩具怎麼辦?」布德說:「家庭銀行有辦法控制孩子們消費。如果孩子將錢用到和學習有關的方面,銀行採取免稅的鼓勵政策,如果孩子要買沒必要的玩具和奢侈品,就需要交一部分消費稅。」

學者又問:「怎麼,連學費也要從自己的賬戶裡支出嗎?那『儲戶』還不破產了呀!」布德先生說:「家庭銀行可以貸款給孩子們呀!不過,貸款利率要比儲蓄利率高,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知道破產是多麼可怕,他們會通過勞動把欠款還上。」

學者終於明白布德的良苦用心,布德的一對兒女連學費都是自己攢下來的,這個情況與中國父母對兒女有求必應的現象截然相反,美國父母確實很有遠見。

布德接著說:「孩子除了打工賺錢外,等他們到10歲以後,他們還有一個讓存折進賬的方法,那就是投資股票。這個股票交易所就是布德自己設立的,而且股票都是以當地股票真實的漲跌幅度為依據,孩子們可以通過買賣股票來獲得收益。」

讓孩子投資股票,這在國內幾乎很少見,然而讓學者不明白的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怎麼能正確分析股票的好壞情況呢?布德的回答還是:教孩子們玩遊戲!用遊戲的方式交孩子認識股票市場,不過這個遊戲是在網上進行的。

在大女兒索菲亞15歲時,布德給女兒推薦一個「經營大亨」的網上虛擬遊戲。這個比時下流行的「超級大富翁」遊戲複雜許多,孩子們可以在遊戲中買賣股票,還能模擬近乎於現實的商業市場,來經營自己的公司。

通過玩網絡理財遊戲,索菲亞明白了經營企業並非易事,以前都是父母指導自己選擇哪只股票,現在她能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選擇值得投資的績優股了。

學者問布德:「這些理財經驗都是你自己總結出來的?」布德大笑起來:「我可沒那麼聰明,是從理財教育的書籍中學到的,我學到了這些理財知識,就可以培養孩子們理財了。」

美國這個移民國家,由於歷史很短暫,美國人頭腦中傳統的思想也比較少,比較容易接受新鮮思想,思考問題比較有遠見。同樣,在教育子女理財方面,美國的父母大多能把孩子當做獨立的個體對待,給他們一個模擬成人理財的環境空間,讓孩子們學習到理財的好處和樂趣,這樣孩子們在長大後就自然而然的不好存在理財方面的困擾了。

智慧心語

在美國的家庭中,孩子們從小就學習一些理財之道是必須的,這是為了他們以後能在理財方面游刃有餘。他們不會直接把自己的財產交給沒有理財能力的孩子打理,即使自己晚年,如果孩子在理財方面毫無建樹,他們情願把財產捐獻出去。他們認為不讓孩子參與過程,而直接讓他們享受成果,這是最糟糕的事情,孩子根本體會不到什麼是成功什麼是失敗,更不會明白理財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所以,美國父母想到用和孩子一起玩各種理財遊戲,讓孩子擁有理財技能,可謂是用心良苦。

6.做家務,是個賺錢小門道

在中國,讓孩子做家務獲取報酬的做法還比較少見,但這種做法在美國已經十分普遍。瞭解一下美國父母的做法,或許對我們有一些啟發。

美國人的思想不像中國人那麼保守、傳統,不喜歡中規中矩。同樣,在教育子女理財方面,習慣今天花明天的錢的美國人也很獨特。美國父母希望孩子從小就明白自立、勞動和金錢的關係,他們自豪地稱這種理財教育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

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在接受美國一家雜誌採訪時說:「我們的女兒已經到了可以打工的年齡,零花錢可不是白給的。要做家務,才能得到。她們要干的活包括清洗餐具、清洗汽車、打掃房間等等。」

美國總統奧巴馬也透露:「女兒做這些家務,每週可以從我這裡得到1美元的零花錢。記得有一次外出,一回來,女兒瑪麗亞就衝我嚷嚷:『嗨,我說老爸,你已經欠我10美元的零用錢了!』」

有人認為奧巴馬太摳門了,身為總統,給女兒的零花錢太少。為此,還建議奧巴馬多給女兒點,可奧巴馬認為,不管他是誰,他終歸是個父親,他有責任教會孩子賺錢。

提起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無人不知。這個家族的財富之所以繁盛了六代,和教育之道有很大關係。為了避免子子孫孫被家族的耀眼光環所寵壞,不管是老約翰·洛克菲勒還是小約翰·洛克菲勒,在教育子女理財方面花了不少心思。

父親經常鼓勵孩子們做家務,做家務才可以有零花錢。比如,捉住100只蒼蠅,可以得到1角錢;捉住閣樓上的一隻老鼠,可以得到5分錢;砍柴、劈柴、修剪草坪、打掃衛生都有勞動報酬。

7歲的勞倫斯和9歲的哥哥納爾遜,還包攬了替全家人擦皮鞋的活計,擦一雙皮鞋2分錢,長筒靴每雙1角錢。

洛克菲勒家族的教育方式告訴我們,通過勞動讓孩子賺錢,對培養孩子的財商有很大好處。

還有赫赫有名的摩根家族。老摩根是靠開雜貨鋪起家的,小有成績後依然保持了簡樸的風格,對子女要求非常嚴格,規定孩子的零花錢必須要靠勞動才能獲得。於是,幾個孩子都搶著做家務。但小兒子總也搶不到活幹,所以花錢非常節省。

老摩根並沒有同情他,對他說:「你省錢是沒用的,錢也不會多。應該想想怎麼才能多幹活,這樣才能有錢。」

老摩根的話提醒了他,於是他設法多找些活幹,零花錢慢慢多了起來。

北京的李先生2005年到美國加州定居,10歲的兒子浩然到美國後繼續讀小學四年級,開始了不一樣的生活。為此,李先生還用博客記錄下兒子在美國的生活片段:

浩然到了加州轉入了一個新學校。我們擔心兩國學校制度的巨大差異會讓他不適應,但結果證明這種擔心是多餘的。因為美國小學的課程和在國內簡直是天壤之別,沒什麼太大難度,低年級的學生甚至不用背書包去上學。

由於這裡的老師幾乎不佈置家庭作業,所以浩然回來以後不是看電視就是出去玩,而在中國傳統教育熏陶下的我和他媽媽憂心忡忡。

朋友安德魯對我的憂慮不可理解,他無奈地聳聳肩膀說:「難道非要孩子天天讀書,你才會開心嗎?與其做那些無聊的功課,還不如讓孩子幹一些家務活。擦擦地板、洗洗汽車,這不是很好嗎?不過孩子做家務,你需要支付報酬,這樣孩子既體會到了勞動的樂趣,又有了零花錢,他一定會非常開心的!」

我卻不以為然地說:「這麼小的孩子,就讓他學會掙錢,那他還不變成了拜金者,這樣做不合適。」

安德魯瞪大眼睛看著我:「不不不,你的理解有問題。追求金錢這本身沒有什麼不對。你要知道,在美國社會,人們會以一個人擁有的財富來衡量他的價值,誰會賺錢這說明他有本事,理所應當受到社會的尊重。」

安德魯接著補充了一句:「在美國家庭,父母都會讓孩子做家務賺錢,有錢人家的孩子也不例外。」

安德魯的話讓我陷入了沉思,原來,和中國傳統的金錢觀念相比,美國人竟然理直氣壯地鼓勵孩子追求金錢。

後來,我把這個事情和浩然提了一下,正如安德魯說的那樣,沒什麼學習負擔的兒子聽說干家務活可以有錢賺,立刻來了精神。原來他早就聽說同學們做家務或出去打工賺取零花錢的,比如他的同學托比,父母對他的家務工作這樣規定:洗全家的衣服可以賺3美元,擦地板也是3美元,修剪草坪、打掃庭院的報酬分別為4美元和5美元。

我很快也專門為浩然制定了一個勞動計劃:週一洗碗、週二擦地板、週三替鄰居割草,週四取報紙,週五洗一盆髒衣服。慢慢我發現孩子的可塑性確實很強。

來美國之前,浩然什麼也不會,也什麼都不做。現在,他已經學會了使用洗衣機、割草機,還學會了擦汽車。看到兒子一絲不苟專心勞動的情景,我覺得他可愛極了。

一個月下來,浩然依靠自己的勞動賺到了72美元,他花了9美元為自己買了一輛漂亮的大卡車,非常開心。

安德魯對我說,做家務可以讓孩子知道賺錢的不容易,要獲得它必須付出辛勞。但只知道賺錢當然還不夠,還應該學會如何利用這些錢。

李先生的博客讓我們看到了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特別方式,也生動地記錄了他的孩子在美國教育的感染下的改變。

在中國,大多數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十指不沾陽春水」,甚至有的孩子「油瓶倒了都不扶」。人都有惰性,沒有獎勵和回報,孩子做家務的積極性就不高,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

「做家務賺錢」在許多國家都很普遍,大部分美國孩子都熱情地參與到家務勞動中來,用勞動換取零花錢,這在美國稱為有償勞動。

當然,美國的父母為孩子付出的勞動給予合理報酬外,更加尊重孩子的勞動成果。在孩子圓滿地完成任務以後,父母會讚揚孩子,還會真誠地感謝孩子為這個家庭所付出的辛苦。這種鼓勵會讓孩子積極地成為父母的好幫手。

美國的父母不僅鼓勵孩子們在家多做家務,還提倡孩子給鄰居做家務。比如幫鄰居取報紙、割草、洗車、倒垃圾、哄孩子等,孩子同樣可以從鄰居那裡得到報酬。

雖然孩子做家務所得的錢並不多,但真正讓他們體會到了金錢的來之不易,培養了他們對勞動和金錢的意識。

智慧心語

讓孩子通過勞動獲取金錢,這是鍛煉孩子自立性的好方法,但是有些父母扭曲了金錢的意義,讓孩子做家務也變了味。有的孩子洗個碗一塊錢,掃地二十塊錢,如此不合理的報酬制度,讓孩子認為隨便幹點活就可以得到很多錢。

讓孩子做家務掙錢,應衡量勞動的量和價值給以報酬,而不把錢作為獎勵的籌碼,也不是把勞動看成是「了不起」的作為。只要掌握好獎勵的分寸,讓孩子通過做家務賺錢培養孩子對金錢的價值觀,對孩子一生有益無害。所以,讓孩子通過「做家務事賺錢」,家長應因勢利導。

7.父母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大多美國人都沒什麼儲蓄觀念,有錢就花,過著今天花明天錢的生活,喜歡「提前消費」,年輕人也是如此。但如今,美國人正在悄悄扭轉這種消費觀念,學會了未雨綢繆。

美國人的財富多自來艱苦創業,而不是從父輩那裡繼承,這使得他們對財富很珍惜。雖然美國父母不希望孩子成為守財奴,但也不希望他們成為敗家子。那麼,在生活中美國父母又是如何培養孩子理財的呢?這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父母為孩子做好榜樣。

試想一下,如果父母花錢大手大腳,不善於理財,那麼孩子耳濡目染,也會養成同樣的習慣。孩子對金錢的認識最早源於父母對金錢的處理方式,他們會從父母身上學到合理或者不合理的理財經驗。

兒童的模仿能力比較強,所以他們學習某樣東西不是看父母說了什麼,而是看父母做了什麼。因此父母培養孩子理財能力的最好方式是以身作則,在花錢上不要過度消費和肆意揮霍。父母的行為孩子自然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教育孩子理財父母一定要身體力行。

奧巴馬對兩個女兒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花錢或者借錢去買對自己根本沒什麼用處的東西,純粹是浪費。我們要學會的是存錢,而不是欠債。」

美國總統奧巴馬是世界經濟強國的領導人之一,但他的節儉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

「不管你掙多掙少,都必須省著花。」這是奧巴馬的外祖母對他的諄諄教誨。奧巴馬在單親家庭長大,媽媽撫養他成人很不容易,他從小沒多少零花錢。

回憶起童年,奧巴馬說:「有時同學來我家裡玩,他們甚至抱怨我家裡沒有零食。」

長大後的奧巴馬儀表堂堂,生活依然還是很節儉,他經常光顧的一家洗衣店的老闆回憶起奧巴馬仍忍不住稱讚他:「奧巴馬生活非常節省。他當選總統之前,經常送洗一些在雜貨鋪買的襯衫。雖然他現在身為總統了,但他的衣服沒多少名牌。就在去年,奧巴馬還來過我這個小店,他的一件外套內襯磨破了,拿來這裡縫補。像這樣的外套,一般家庭早就扔了。」

奧巴馬入住白宮以後,也沒有增添什麼新的傢俱,前任總統用過的舊毛毯,他也沒有換掉,他給的理由就是「沒必要花冤枉錢」。

就連奧巴馬的夫人米歇爾也一樣。米歇爾出身平民,父母是普通工人。如今,她已是美國「第一夫人」,除了參加宴會,她身上沒有名貴衣服和珠寶,就連美國老百姓都說:「米歇爾穿的衣服和我們平時穿的一樣。」

誰也無法想像,奧巴馬的生活竟會如此樸素。儘管身為總統,奧巴馬的薪水卻不高。他也和普通人一樣,有些額外收入,他提倡投資,也出書,他說:「錢要花在那些可以增值的東西上。」

奧巴馬和米歇爾的節儉行為也給一對女兒做出了表率,他們從不對女兒嬌生慣養,而是讓她們人格更加獨立,其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教育他們形成良好的理財觀。

奧巴馬和米歇爾的大女兒叫瑪麗亞,小女兒叫莎夏,她們住在白宮裡,讓很多女孩羨慕,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兩個就可以養尊處優。他們和很多孩子一樣要做家務,要出去打工。

2010年瑪麗亞生日時,奧巴馬伕婦竟然一件禮物都沒有送給女兒。有朋友開玩笑說他們是一對「不稱職的父母」,但米歇爾一本正經地說:「我們請她的朋友一起聚餐,已經花了幾百塊,這樣就夠了,用不著再花錢買禮物。」奧巴馬則更直接:「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從小就懂得,花錢不能過度,鋪張浪費的行為是可恥的。」

奧巴馬曾經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他正在教兩個女兒如何做到「增加收入,節省開支」。

此外,奧巴馬還安排兩個女兒做小保姆,學會掙錢。他認為,自己掙的錢才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掙錢才知道勞動的辛苦,才會重視掙得的每一分錢,這也是他培養女兒理財的第一步。

身教重於言傳。美國父母對孩子的理財教育從娃娃抓起。為了幫助孩子能夠承擔自己的未來,一些美國父母還讓青少年承擔一部分家庭開支,比如自己的電話費。孩子懂事以後,父母會翻開賬簿,告訴孩子平時的消費情況,讓孩子心中形成理財觀念,瞭解如何掌管家庭財政。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做好榜樣和對他們幫助,而不是全部代勞,合理的關愛和幫助,才能培養出獨立自主的人格。俗語說:「孩子不要怕流汗,流汗的孩子不會倒,流汗的錢不會跑。」這說明一切都要靠自己的勞動所得,勤儉堅強的孩子才能有立足之地。

由於現在的消費和儲蓄方式和以前相比有所改變,孩子不能清楚地看到父母如何處理錢財。因此,父母可以專門為孩子提供「透明」的理財習慣,比如把零錢、硬幣存在儲存罐裡,讓孩子體會積少成多的感覺。同時,父母在孩子面前應避免因金錢而發生矛盾,別讓孩子產生拜金傾向。

父母每次給孩子零花錢不宜過多過勤,同時讓孩子給自己記一筆賬:每個星期得到多少零花錢,用在哪裡,每樣東西的價格是多少。要對孩子記賬的好習慣給予鼓勵,如果孩子花錢還是毫無節制,也不記賬,應對他提出警告。

還應該讓孩子知道,在得到想要的東西之前,應該多進幾家商店,比較質量和價格,質量相同要選擇價格便宜的,這樣才能買到物美價廉的東西。

要淡化孩子的名牌意識,不買奢侈品,這樣做是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消費觀。慢慢地,孩子就會養成節儉購物的習慣。

當你的榜樣做好以後,收到的效果就是,孩子看到一件商品,他比你還精打細算。以前他也許會說「我就要這個,必須給我買下來」,現在他會改變態度,「這個有點貴,其實便宜一點的質量也不會差,省下的錢還可以買點別的」。這說明,他已經有自己的理財觀了。

其實,理財和說話、走路、吃飯一樣,孩子從小就要學習。理財並不是必須等到有了錢再學習,正確的金錢觀、價值觀和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都需要從小培養。

智慧心語

理財既是一種金錢觀念也是一種對金錢的管理方式,理財的恰當與否會影響到一個人或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情況。正確的理財觀念、合理的理財方式會讓一個家庭的收入保持正常而不是陷入財政危機。

一個優秀的理財高手善於處理金錢而積累更多的財富,成為富有的人。擁有正確的理財觀念,能使人正確地發揮金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