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二章 品格教育:父母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優秀品格不馬虎 >

第二章 品格教育:父母以身作則,培養孩子優秀品格不馬虎

1.愛護小動物,善心開始發芽

愛護小動物,是大多數德國孩子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課。在小孩子剛剛踉踉蹌蹌學會走路時,很多德國家庭就專門為孩子餵養了小金魚、小狗、小貓、小兔子等小動物,並讓孩子親自養,在此過程中讓他們學會體貼入微地照顧更加弱小的生命,也正是由此,德國父母將愛植入孩子的內心,並讓孩子的善心開始發芽、結果。

德國的幼兒園更像是動物園,因為那裡也飼養著各式各樣的小動物,孩子們輪流負責餵養它們,老師還要求孩子注意觀察小動物的成長、發育情況,看它們如何遊戲、進食,還要做好「飼養記錄」。

等孩子們上學後,他們的作文裡常常會出現關於小動物的描寫,優秀的作品還會被當作範文發表。

除此之外,德國父母還鼓勵孩子用儲蓄的零花錢到動物園中「領養」動物,或者捐款拯救瀕臨滅絕的動物,這些都成了德國小學生熱衷的活動。

艾布特是個德國小學生,他的有關小動物的作文就曾被當成優秀作文貼在學校的壁報上,他這樣寫道:

4歲時,爸爸送給我一條雪白的小狗當生日禮物,它有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圓圓的黑鼻子,爸爸讓我給它起個好聽的名字,我覺得它長得這麼漂亮,一定是個小女孩,所以我叫它艾倫。

可能是因為我總是給它好吃的,所以它和我特別要好,我要是外出不帶它,它就好不高興。我回到家,它會第一個衝過來,圍著我興奮地轉來轉去,我一把它抱起來,情不自禁地轉上幾圈,還在它的額頭上獎勵給它一個大大的吻,它則吐出一截紅紅的舌頭喘著氣,我想,它肯定害羞了。

別看艾倫是個女孩子,可是它很調皮,總是在客廳跑來跑去,我說它是我的妹妹,爸爸樂壞了,說自己有了一個乖女兒,媽媽也認同了我這個漂亮的妹妹。

可是,艾倫太小了,根本不懂得去洗手間,總是隨地大小便,將家裡弄得又臭又髒,沙發和床上沾滿它的毛。愛乾淨的媽媽打掃衛生時,總是不高興,有一次還抱怨爸爸說:「真是給我添麻煩,艾倫太不講衛生,太調皮了。」

媽媽一向很節儉,自從有了艾倫,每個月它要吃的糧食也是一筆開支,假如艾倫生病了、感冒了,耽誤媽媽的時間不說,還要給艾倫去醫院看病,艾倫還要洗澡、修指甲……

媽媽終於忍不住了,朝爸爸大喊大叫,還要把艾倫送給別人,這可不行,我抱著艾倫一邊哭一邊說:「媽媽,求求你不要把艾倫送走,我保證一個月內教會它大小便,保證幫媽媽一起打掃房間,保證不亂花錢,將省下的零花錢給艾倫用!我保證!」

我勝利了!

半年後,艾倫果然不再隨地大小便,而且很通人性,長得越來越好看,連我最好的朋友都誇它是個「迷人的姑娘」。媽媽也越來越喜歡艾倫,時不時給它改善一下伙食,還讓我和它一起為艾倫做了兩套漂亮的衣服,每天傍晚,爸爸會帶著我和艾倫出去散步,大家簡直太愛艾倫了。

尤其是爸爸,自從艾倫成了我們家的一員,他就很喜歡艾倫,我要是犯錯,爸爸會不高興,可是艾倫咬壞了他的新皮鞋,啃壞了傢俱,用它的小爪子破壞了剛剛刷好的牆,將他的文件弄得髒兮兮的……他從來不大聲呵斥艾倫,還親暱地叫它「小可愛」。

昨天下午,我放學回家,看到爸爸坐在院子裡,艾倫依偎在他身邊,爸爸一邊看書,一邊喂零食給艾倫吃,金黃色的陽光照在他們身上,好美麗、感人的畫面啊!

從艾倫的身上,我更加深刻體會到了爸爸、媽媽的愛,我們是一家人,誰也不能將我們分開。

等艾倫長大了,我要娶它!

「愛護小動物,養一隻寵物,與孩子一起付出愛,同樣也收穫著快樂」,艾伯特的爸爸這樣說。

的確,要培養孩子的愛心,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與孩子一起從愛護小動物開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珍愛小動物到珍愛大自然,珍愛自己與他人的生命。

在德國,愛護小動物的孩子不但收穫了一份良好的品質,還會收穫來自父母與他人的讚美,收穫小動物給予他們的愛與溫暖。

一般而言,大多數孩子都喜歡小動物,尤其是小狗小貓,很多孩子看到這些小動物都要忍不住摸摸它們,跟它們一起玩兒。

可是,滔滔就不喜歡小動物,總是嫌它們髒,走在路上看到小動物就拿小石塊丟它們,甚至打它們。小動物們都被嚇跑了,要不就朝他狂叫,還有些小狗反過來襲擊他,有幾次把爸爸媽媽給嚇壞了,幸好有驚無險。

以前,媽媽為了培養滔滔的善心,為此在家裡養了一隻貓,可是滔滔竟然總是抓著小貓的尾巴使勁扯,還拔小貓身上的毛,弄得小貓慘叫不止。漸漸地,小貓特別怕滔滔,見了他就跑。

一次,媽媽帶著小貓出去散步,小貓再也沒有回來。

為此,媽媽不止一次地教育滔滔一定要愛護小動物,「小動物是人類的朋友」等道理,起碼不要招惹小動物,否則會傷害自己,可是無論媽媽怎樣說,滔滔依舊我行我素。

其實,像滔滔這樣的孩子在中國有很多,他們彷彿與小動物是天敵,或者嫌棄小動物,儘管有些父母像淘淘媽媽一樣苦口婆心地教育孩子,卻無濟於事。

在德國,也有這樣的孩子,但虐待動物的孩子輕則受到家長與老師的批評,重則還會受到父母的嚴厲懲罰,假如效果不好,還很有可能被送去做心理治療,因為德國父母認為,這種行為比孩子成績下滑更要嚴重,屬於「品德問題」。

德國父母,包括大多數德國人之所以在這方面如此重視,絕非小題大做,如今越來越多的德國人也達成了這樣的共識:孩子小的時候以虐待動物為樂,不利於他們成長,會產生嚴重的暴力傾向。

因此,虐待小動物一定要引起父母的格外注意,以防讓惡的種子在孩子內心滋生,不利於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

所以,家長一定要注意,讓孩子從小就學會愛護小動物,並且要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的榜樣,假如你不喜歡小動物,當著孩子的面虐待小動物,往往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家庭「教」育不是「叫」育,父母一定要身體力行,用行動來影響和教導孩子,就如某教育專家所說的那樣,教育就是「習育」和「化育」,所謂習育就是「習得→習慣→習服→習性」,而化育就是「靈魂的建設」。

家長是建設孩子靈魂的工程師,你的心裡和手中繪製了一張怎樣的「圖紙」,決定鑄造一棟怎樣的「大廈」,你用心去畫一幅好的「圖紙」,這座大廈必定雄偉堅固,反之,就是豆腐渣工程,終將倒塌。

濃情智語

德國人做事不但嚴謹,而且助人為樂也蔚然成風,這就是德國父母對孩子「憐弱教育」結下的果實。除此之外,同情和幫助弱勢群體也是德國父母對孩子進行「善心教育」的一堂重要課程。

在德國,父母們經常帶著孩子去敬老院、貧民區等地方,讓孩子幫助老人打掃衛生、洗衣服,為貧困的人買禮物、接濟給他們食物等,以此引導孩子關注弱勢群體、幫助弱小生命。

德國的大街小巷還有很多「協管員」與老年志願者,這都是孩子們自發組成的,他們幫助盲人過馬路,為遊客領路等。一個7歲的小男孩由於把上門乞討的老人給轟走了,結果男孩的學校為此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批鬥大會」,通過啟發,全校同學都認識到了:弱者也同樣受尊重,關愛弱者是一個人、一個民族善良心靈美好的表現!

2.男孩不玩刀槍,不在心裡埋暴力種子

眾所周知,德國是引發兩次世界大戰的「元兇」,但是德國人如今很是能夠深刻反思這段歷史,甚至因此更加格外重視對於孩子品質的培養,並將其列為德國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德國父母不希望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暴力的種子。

章小飛是一名德國留學生,春節期間曾回了一趟國,親戚得知他回來,都帶著孩子去他家聚會,一大家子人,好不熱鬧。

小飛有個表哥,前幾年生下一個兒子,小傢伙3歲了,長得很討人喜歡,虎頭虎腦的,在客廳拿著一把槍跑來跑去。小飛見他很可愛,忍不住想抱抱他,可是小傢伙突然用槍口對著他的腦袋說:「打死你!」

小飛搞不懂這孩子為何對自己產生這麼大的敵意,孩子畢竟是孩子,他也不計較,在場的所有人聽後也就是笑笑而已,有人還覺得挺好玩兒。

在一天的相處中,小飛發現,這個小傢伙不單單是對他,對其他人也是這樣,動不動就拿著玩具槍對著別人「掃射」,或者拿出包裡自帶的「寶劍」,亂砍一氣,口中唸唸有詞「我要將你們統統消滅掉」、「我要殺死你」、「砍死你」……

這讓小飛心裡多少有些不舒服,表哥表嫂都是中學教師,也算得上知識分子,上一輩老人也都是老實巴交的人,怎麼就造就出了一個「殺人成性」的後代了呢?

他想起剛到德國時,與其他同學免不了遊遍德國的著名景點,逛逛德國的商場,吃吃德國的美食。

一天,他們來到德國圖林根森林,那裡有一條非常著名的「玩具之路」,周圍市鎮幾乎生產了世界上最多的名牌玩具,很多德國人都將這條位於德國中路的道路上的旅行稱之為「夢幻之旅」。

在這裡,徐小飛見到了他一生中從未見過的玩具,琳琅滿目,果真是非常「夢幻」,光積木模型就看得人讚歎連連,音樂毛絨玩具更是做得精緻並深受德國兒童喜愛,那裡還有「木馬的搖籃」、「洋娃娃之鄉」等。

但是,讓徐小飛感到頗為奇怪的是,在這條包羅萬象的「玩具之路」上,竟然沒有發現一家生產塔克、槍炮等玩具的廠家,他不禁好奇地問他的德國同學原因。

同學告訴他,在德國,槍炮、坦克等都被人們稱為「暴力玩具」,他們從小父母就教育他們,假如他們總是喜歡用這些玩具「殺人」,長大後就不可能成為和平人士,因此德國玩具廠家生產的都是健康的玩具,或者益智玩具。

這讓徐小飛深有感觸,在中國卻不一樣,他從小到大,只要去玩具店或者商場,映入眼簾的,肯定是一些刀槍、大炮、坦克等類的玩具,且這些玩具深受他這樣的小男孩的喜愛,只要拿到手,就學著電視上的「英雄」打打殺殺,彷彿一下子變成了無所不能的人。

在很多中國家庭裡,一看玩具的類型就能判斷出這家的孩子性別,有男孩的家庭,家裡肯定少不了「刀光劍影」,親戚送禮物給男孩子,更是喜歡送一些手槍、機關鎗、坦克等。

而在德國就不同,在德國老師的家中,徐小飛發現,他們家有一個十四五平方米的玩具間,裡面擺著各種工作台及各式各樣製作玩具的工具,還有五花八門的玩具,可是,在這些玩具中卻不見手槍等玩具,儘管老師家有個叫本尼的3歲小男孩。

老師一家人除了茶餘飯後帶著本尼親手製作玩具之外,他們還送給本尼自己小時候玩過的玩具。今年本尼收到的生日禮物就是他的媽媽們兒時玩過的樂高拼插玩具和50多個可愛的藍精靈。

德國人認為,玩具不止是給孩子一個人玩的,而是給大家玩的,這樣有助於教育孩子和家庭的團結,每到週末,德國很多地方都有舊玩具交易所或者玩具跳蚤市場開放的時間。

男人天性尚武,我國自古崇尚「男耕女織」,上戰場打仗,商場做生意,朝廷做官的都是男人,男人天生就喜歡玩刀槍,「暴力」、「武力」似乎成了男人的代名詞。

男孩子想當英雄沒有錯,但是不能在孩子的內心埋下暴力的種子,在這一點上,嚴謹的德國人就很重視,即便是暴力玩具,也不能讓孩子接觸。

此外,德國人還十分重視「反面題材」的教育,孩子如果總是欺負弱小,與其他人打架,首先父母就會對孩子做出嚴厲的懲罰。在學校,如果哪個孩子成了喜歡欺負人的「小霸主」、「孩子王」,學校的態度非常鮮明,只要超過兩次仍不悔改,校方就會果斷地開除,接著再將其送到「不良少年管教部門」進行管教。

而在中國,大多數父母都認為,男孩子「玩這樣的玩具才像個男子漢!」在玩具店,清一色的小男孩更是樂滋滋地擺弄著心儀的「絕殺武器」,然後將自己「武裝」成英勇的「X戰警」、「變形金剛」、「江湖大俠」……他們還喜歡將這些「武器」帶到學校,因為同學們會很羨慕,他們也覺得很神氣,誰也不敢欺負。

男孩子爭強好鬥無可厚非,但是暴力玩具往往會使得孩子跟其他孩子去「比劃比劃」,不但容易傷到人,且將暴力傾向潛移默化地植入孩子的內心,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

其實,鍛煉男孩子英雄氣質、男子漢氣概的方式有很多,給他們講講英雄的故事,為鍛煉他們的勇氣,帶他們去玩一些「男人」的遊戲,做一些男子漢該做的事,這樣孩子長大後才會有膽量且敢擔當。

濃情智語

德國製造的武器之精良舉世聞名,但是德國人一直反對玩具商開發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尤其是男孩與玩具槍炮、坦克為伴。因為,很多德國教育研究者經過多年的研究證實,孩子小時候如果經常使用玩具「模擬殺人」,長大後會有暴力傾向,不利於社會和平發展。

此外,還有很多聯邦議員也指出:讓德國男童少與玩具槍炮為伴是「明智」之舉,或許還能有效防止德國重蹈歷史覆轍!

不僅如此,在德國,無論是父母還是老師,都格外注意引導孩子用「批判」的眼光來審視影視節目當中頻繁出現的暴力鏡頭,讓孩子懂得哪些是正義的,哪些是不應該去效仿的。

3.說到就做到,父母作表率

在中國父母們的觀念裡,孩子說謊是一種很不懂事的表現,認為等孩子長大後,自然就懂得講誠信,會說到做到。

事實上,說謊並非僅僅是不懂事的表現,而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品質問題,而產生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父母教育不到位,更有可能是,父母說到卻做不到,總是撒謊,孩子也會跟著學。

著名兒童教育家馬爾庫沙說:「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一樣,一直在注視著您。」

父母的一舉一動均是孩子模仿的對象,如果你要求孩子說話算話,你必須對孩子說話算話。即便你確實因為某些原因無法兌現承諾,也要給孩子一個合理的解釋,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誠信這一概念產生深刻的印象。

所以,要想培養一個誠實守信的孩子,父母必須從自身做起,做出表率,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諾,說到做到。否則,孩子很難對你信服。

誠信是走遍世界的通行證,丟失了這個證件將寸步難行。

囡囡的父母都在德國留學,後留在了那裡,囡囡也出生在那裡。

在德國的幼兒園,老師很少給孩子佈置家庭作業,偶爾會有一些動手實踐的作業會讓孩子回家完成,比如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像畫出天堂的模樣,或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做一棟別緻的小房子、一隻可愛的小動物等。

起初,囡囡很喜歡這樣的作業,回到家後立即開始動手按照老師的要求寫作業,媽媽很高興看到囡囡這些積極、認真的表現,所以總是表揚她。

然而,一段時間後,媽媽卻發現,儘管作業很少,囡囡回到家後,第一時間不是做作業,而是看動畫或者玩兒自己喜歡的玩具,當父母催她趕緊完成作業,她才極不情願地坐下來。

一次,老師讓小朋友觀察蜜蜂是如何採花粉的。第二天是週末,天氣非常好,花園中的蜜蜂飛來飛去,媽媽就叫囡囡趁著這個大好機會,趕緊出去觀察。可是,媽媽催了好幾次,眼看就要到傍晚,小蜜蜂都要回家了,囡囡卻一邊說:「我一會兒就去」,一邊坐在花園的樹底下玩著積木。

為此,媽媽很生氣,對她說:「你剛才不是說一會兒就出去觀察嗎,半天了都不動彈,小孩子不能說話不算話!」

「那大人就能說話不算話嗎?」囡囡突然抬起頭,反問媽媽。

「媽媽從來都是說到做到,不像你。」媽媽說。

「不對,上個月你答應過給我買的新衣服呢?上周你答應給我做的披薩呢?還有,昨天你答應給我講故事,你怎麼到現在也沒講給我聽?」囡囡理直氣壯地說。

見囡囡跟自己強嘴,媽媽的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抬起手就想給囡囡一巴掌。

此時,鄰居梅夫太太扶著花園的柵欄喊道:「請住手,你不能打孩子。對不起,我不該干涉您教育孩子,我在花園裡聽到你們的談話,我必須告訴您:囡囡是對的,錯的是您,您應該向孩子道歉。」

「我要向她道歉?為什麼呢?難道我讓她完成家庭作業是錯的嗎?」聽到梅夫太太的話,媽媽覺得莫名其妙。

「孩子貪玩不做作業,做媽媽的管教管教,難道還要向孩子道歉,這是什麼邏輯?」媽媽想。

梅夫太太來到囡囡家的花園前,說:「您知道囡囡為什麼不做作業?不聽您的話嗎?那是她對你的失信表示反抗,您答應她的事情沒有做到,那麼她答應您的事情為什麼要做到呢?誠信是相互的,您不守信,如何讓對方守信?您是囡囡的媽媽,您的一舉一動正在影響著她。難道,您不該為今天的事情負主要責任,並向囡囡道歉嗎?」

媽媽被梅夫太太的話說的啞口無言,蹲下來問囡囡:「告訴媽媽,你是故意不做作業的嗎?是不是像梅夫太太說的那樣,你在怪媽媽說話不算話?」

「是的,我就是要告訴媽媽,你答應我的事情必須做到。」說完後,囡囡跑回房間,拿出一個筆記本讓媽媽看。

筆記本上全記著媽媽的「不誠信」事件,一件件、一樁樁,雖然有些字不太會寫,但羅列地很清晰,讓媽媽感到萬分羞愧。

從這之後,只要答應囡囡的事,媽媽再也不敢食言了,而囡囡也成了一個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的、講誠信的小姑娘了。

媽媽對梅夫太太甚為感激,因為如果沒有當初梅夫太太的「訓斥」,媽媽也不會對此體會得如此深刻。

很多父母喜歡對孩子許下諾言:只要你在幼兒園聽老師話,週末就帶你去遊樂場;下次數學成績提高10分,就給你買你喜歡的玩具汽車;先把作業做完,然後帶你去廣場玩兒滑梯……

孩子對你的話信以為真,於是開始認真努力照你的話去做,希望能達到最終目的,然而,當孩子取得成功之後,父母往往不去兌現諾言,要麼是週末加班,要麼說玩具汽車影響孩子學習,要麼說家裡來了客人不能去廣場……

孩子覺得被大人欺騙了,久而久之便對父母失去信任,甚至也學著父母的樣子去騙人,最終誤入歧途,此時家長悔之晚矣。說話不算數,毫無疑問,是一種不講誠信的表現。

總之,父母一定首先要認識到講誠信的重要性,不但在社會上與人相處要講誠信,還要注意在家庭內部講誠信,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下一代的順利成長,大意不得。

吉哈德對自家院子裡另一棟非常古樸的老房子很感興趣,但是為了建一個漂亮的小花園,爸爸決定拆除這座小房子,吉哈德告訴爸爸:「等拆房子時,一定要告訴我,我要看看房子是怎樣拆的。」

爸爸滿口答應了下來。

很多天過去了,一天吉哈德放學回到家發現房子不見了,他難過極了,跑去質問爸爸。爸爸突然想起了對吉哈德的承諾,說:「對不起,爸爸錯了。」

數天後,爸爸居然在院子裡蓋起了一模一樣的小房子,然後當著吉哈德的面將它拆除,終於兌現了諾言。

這就是一個德國爸爸,為了給孩子樹立誠信的榜樣做出的舉動,你是否感到不可思議,覺得大可不必因為孩子勞師動眾?其實不然,建一座房子遠比培養孩子講誠信的品質要容易得多。

當孩子委屈、失望時,不要一味責怪孩子不懂事、不聽話,要首先檢討自己是不是對孩子失信了,答應孩子的事情並未做到。假如有,一定不能因為愛面子而將錯就錯或者找借口去搪塞孩子,要勇於向孩子道歉,並做自我批評,承認自己的過錯,並有所作為,向孩子證明你一定能夠說到做到,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

父母不是萬能的,有些事情可能會超越能力範圍,但說到卻做不到就屬於誠信問題了,它最終的懲罰會同時落到父母與孩子的身上。

濃情智語

在德國,大部分父母都遵循這樣一個原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父母必須做好榜樣。

在德國,如果你亂扔垃圾或在沒有停車標誌的地方隨便停車,立即會有人過來阻止你,並灌輸給你遵守社會公德、為下一代做好榜樣的道理。與此同時,德國人會用社會信用記錄來監督社會成員是否遵守社會秩序。德國中央銀行還設有專門掌管社會成員,包括個人、企業信用信息的服務機構,從事信用評級、信用管理等業務,這項工作由德國信貸信用保護協會來完成。

正是因為此,德國人人都守信用、講誠信,德國父母也不例外,因為父母能夠以身作則,孩子當然也都成了講誠信的典範。

4.寫寫悔過書,父母也有做錯時

在某論壇上,孩子們列舉了父母的「十大罪狀」,而父母做錯事又不肯認錯成了他們最討厭的「罪狀」——他們總覺得自己說得對,出了錯還不許我們提出來!

幾乎所有的中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都會告訴他們,做人一定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不要找任何借口,誰都會犯錯,關鍵是要面對錯誤、改正錯誤。可是,當有些父母自己犯了錯,卻不肯向孩子道歉,尤其是在誤解了孩子,或者錯誤地批評了孩子時,更是不願意正面向孩子承認錯誤,唯恐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尊嚴與威信。

有「童話大王」之稱的作家鄭淵潔說過:「家長在感到與孩子溝通困難時,有沒有想過自己是不是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交流?如果在大人眼裡,孩子是與其平等的獨立人,那麼當大人做了錯事,就要大膽地向著孩子認錯。」

父母也有做錯的時候,做錯了也要敢於向孩子認錯,在這一點上,德國父母就做得非常到位,他們不僅鼓勵孩子頂嘴,而且還善於向孩子寫悔過書,主動承認自己的錯誤,並向孩子道歉。

在德國家庭裡,父母經常與孩子展開「辯論賽」,孩子可以自由發表觀點,質疑父母的表現,父母即便是被孩子說得「體無完膚」,也不會罵孩子,更不會覺得丟了面子,下不來台,相反父母會因此替孩子感到高興,因為孩子有了是非對錯的辨別能力。他們像對待大人一樣平等對待孩子,對於孩子的一切合理要求更是無條件尊重,即使有時候孩子的要求有些過分,父母也不會粗暴地拒絕,而是跟孩子商量,尋找協商的可能性。

鑫然媽媽在剛剛接受了鄰居雷奧尼太太關於「孩子可以爭辯、頂嘴」的觀念之後,又被雷奧尼太太的一個舉動深深震撼了:她居然向9歲的尼可拉斯寫了悔過書,還大張旗鼓地貼在了自家的大門上。

聽說此事之後,鑫然媽媽驚訝地跟在德國上學、上班多年的愛人說:「真是搞不懂這些德國人,雷奧尼太太居然向一個9歲的孩子寫什麼悔過書,還貼在大門上,搞得人盡皆知,這多傷孩子的自尊啊,簡直太不可思議了。」

可她愛人卻說:「這沒什麼大驚小怪的,很多德國父母都這樣做,雷奧尼太太做得很對,作為父母就理當如此,寫悔過書是對孩子道歉、認錯的表現,也是尊重孩子、平等對待孩子,教育孩子學會認錯的最好方式,我建議你該跟雷奧尼太太好好學學,這對你教育鑫然大有裨益啊。」

這天吃過晚飯後,媽媽帶著鑫然來到雷奧尼太太的小院子裡,一番問候之後,媽媽提起了「悔過書」的事情。

「雷奧尼太太,門口的悔過書已經貼了兩天了,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呢?」媽媽問。

「唉,我對孩子犯錯誤了,因為我的自私傷害了我親愛的兒子,因此我必須向他表示道歉,他可以要求我對他物質補償或者寫悔過書,這是他的權利。」雷奧尼太太很誠懇地說。

「媽媽,我原本想跟您要一隻足球作為補償的,可是後來我思考了一下,覺得寫悔過書更合適。」尼可拉斯小大人一樣認真地說。

「沒關係,親愛的,不管怎樣,媽媽只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雷奧尼太太摸摸尼可拉斯捲曲的頭髮繼續跟鑫然的媽媽說:「你一定覺得很奇怪,事情是這樣的,前天,菩提樹下大街開了一家鋼琴培訓班,我在很小的時候就喜歡彈鋼琴,但因為那時候家裡條件不好,買不起昂貴的鋼琴,所以至今我都不會彈。現在,我希望尼可拉斯可以幫我實現這個願望,希望有一天他可以替我坐在聚光燈下為大家彈奏一曲,所以,我沒有經過尼可拉斯的同意,當即給他報了名……」

說著,雷奧尼太太竟然像個孩子一樣臉都紅了,還羞愧地低下頭去。

「尼可拉斯,我的寶貝,媽媽錯了,是媽媽太自私了,沒考慮你的感受,對不起!」雷奧尼太太再次扭過頭對著兒子說。

「媽媽,這件事都過去了,咱們不要再提了好嗎?」尼可拉斯居然反過來懂事地安慰起了媽媽。

「好的,不提了,我也已經給尼可拉斯退了班,儘管支付了一筆違約金,但我覺得很值得。」說完,雷奧尼太太笑了。

因為沒有爭取孩子的同意,私自決定給孩子報了培訓班,所以要向孩子表示歉意,甚至寫悔過書張貼在家門口,這對於中國父母而言,的確是天方夜譚,但在德國,它就如同家常便飯。

人人都會犯錯,犯錯並不丟臉,父母也不會因為向孩子道歉而感到不好意思,相反懂得認錯的父母更值得孩子敬佩,也更能很好地促進親子關係。

李巖對此深有體會。一次,她下班回到家,看到書房裡被翻得亂七八糟,7歲的女兒正坐在地上翻著一本兒童雜誌。

李巖就想當然地認為是女兒將書房弄亂了,於是一進門就對女兒大發脾氣,還命令她20分鐘內將書房收拾乾淨。女兒起初爭辯了幾句,最後還是沒能說服媽媽,撅著嘴氣呼呼地收拾起散亂的書籍。

晚上,李巖的愛人外出回到家,李巖這才得知是愛人下午回到家找以前的舊資料,才把書房弄亂的,為此,李巖悔不當初,才知道自己冤枉了女兒。

李巖來到女兒的臥室,對悶悶不樂的孩子說:「寶貝,媽媽錯怪你了,我進來時正好看你在書房,所以……」

儘管李巖這麼說,可女兒顯然對她的這番說辭並不滿意。李巖也知道女兒想要她說什麼,但是她的擔心來了:女兒會不會從此不把我放在眼裡?以後還會不會聽我的話?

一番掙扎後,李巖鼓足勇氣第一次對女兒說:「對不起,媽媽錯了,媽媽不該不聽你解釋,現在向你表示道歉。另外,你還幫媽媽整理好的書櫥,是個好孩子,既然媽媽錯了,就該接受懲罰,至於懲罰的方式,你來選。」

女兒聽完李巖的話,終於笑了,這場小風波就此過去。

有一次,李巖跟女兒再次提起此事,問女兒:「假如媽媽當初不向你道歉,你會怎樣?」

「大人做錯了可以不道歉,那我以後做錯了,我也不道歉。不過,媽媽最後還是道歉了,我的媽媽是個好媽媽。」女兒說。

李巖感到很欣慰,原來她的擔心是多餘的。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像德國父母以及李巖那樣,多反省一下自己,不隨便指責孩子,多做自我批評,同時檢討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是不是過激、太差,如果有,要及時改正。

美國心理學家羅達·鄧尼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不僅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還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

當父母犯了錯,虛心向孩子認錯,並付諸行動,不但不會影響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反而會使孩子加深對父母的體諒和瞭解,也會使得孩子切身感受到父母知錯就改的良好品德。

有時候我們難免會錯怪了孩子,此時孩子的內心非常壓抑,假如你大聲地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我錯怪你了。」孩子就會很快原諒父母,有助於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一種坦誠相見的朋友式關係。

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父母的形象也會直接折射到孩子的心裡,父母向孩子承認錯誤,是一種無言的人格力量,足以影響孩子的一生。

濃情智語

有研究表明,父母向孩子認錯,不僅可以融洽家庭關係,還可以用現身說法的方式讓孩子懂得,每個人都會犯錯,認錯並不丟人,並不會喪失尊嚴,反而更加讓人尊重。

假如孩子見父母向自己認錯,還會產生一種「平等」的心理,感受到父母將他們當成大人一樣看待,激發他們內心「自我約束,自我限制」的自覺性,覺得父母不但可敬,而且可親可愛,如果他們有心裡話,會願意主動說給父母聽,這對孩子的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

5.嚴守紅綠燈,父母是榜樣

與德國人相處過,或者去過德國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觸:德意志民族非常講究秩序。

在德國,大到展會、慶典,小到外出購物都見不到擁擠的人群,人們都是安安靜靜地等待著或者井井有條地排隊。德國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維持秩序的標誌牌和禁令牌,事無鉅細地都有明文規定,並要求人們去嚴格遵守。

例如,商店的營業時間有著嚴格的規定,假如要求8點開始營業,店員通常7點左右開始上班,整理貨物、擦拭門窗,8點就會準時開張,甚至不會偏差半秒。此外,飛機、火車、甚至公交車也各自有著準確的時刻表,可稱得上是守時的模範。

德國父母帶著孩子上街或者去學校,總是自覺排隊,並形成了一種習慣,遇到紅綠燈更是嚴格遵守,即便另外一條車道上一輛車也沒有,也無人闖紅燈。

這是德國人嚴謹的體現,也是嚴格遵守秩序的體現,德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以身作則,無論大事小事就表現出遵守秩序的典範,從而形成了從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品格和魅力。

陳驊自認為在國內是一個做事很嚴謹,非常遵守公共秩序的人,對隨地丟香蕉皮、闖紅燈、亂插隊的人嗤之以鼻。但是剛到德國的一段時間,她卻曾經受到別人的斥責,理由竟然是不遵守公共秩序,最讓她記憶猶新的莫過於第一次闖「黃燈」的經歷了。

這天,陳驊跟好友以及她5歲的兒子去逛街,欣賞德國這座愜意小城的美麗風光,順便讓朋友帶著自己熟悉熟悉這個溫馨卻陌生的城市,免得以後生活上有諸多不便。

初到德國,到處都充滿新鮮感,看得陳驊有些眼花繚亂,三個人不知不覺來到一個十字路口,剛要過馬路,對面交通信號燈變成了紅色,儘管車流很少,車速很慢,但所有人都穩穩地停住腳步,等待著綠燈變亮,陳驊也站定在一邊。

很快,紅燈一閃一閃之後變成了黃燈,於是陳驊下意識地抬起腿向馬路對面走去,但剛邁出一步,就聽到身後傳來一陣聲音,似乎發生了十分重要的事情。

陳驊的德語水平不是很高,只聽得懂一點,她好奇地回過頭看看到底發生了什麼,她看到一個牽著小孩的德國媽媽,一會兒指指陳驊,一會兒指指自己和陳驊好友的孩子,不停地跟其他人說著什麼,一副很是生氣的樣子。

她牽著的德國小女孩,瞪著大大的眼睛看著現在發生的一切,然後抬頭問問媽媽:「媽媽,她怎麼這麼做?」而且,周圍的人也對著陳驊指指點點。

陳驊見眾人都針對自己,很尷尬,也很生氣,她覺得這個德國女人好奇怪,一是兩人互相不認識,二是陳驊並沒惹著她,她為何對著別人沒好氣地不住地大喊大叫。儘管聽不懂她在說什麼,但是通過她的表情與語氣,陳驊斷定那個德國女人是在說她的壞話。

「那位夫人指著我說什麼?」陳驊退後一步,問原地未動的好友。

「她在指責你。」好友一邊說,一邊滿臉歉意地對那個德國女人點頭表示歉意。

「為什麼?我又沒做錯什麼事。」陳驊有些疑惑。

「你闖紅燈了。」好友說。

「我沒有啊,黃燈已經亮了。」陳驊為自己辯解道。

「在德國,黃燈是提醒司機的,你剛才燈還沒變綠就要過馬路,這就算闖紅燈,就算違反了交通規則。」好友不太高興地說。

「啊?可是,可是這關那位夫人什麼事?」陳驊有些不服氣。

「假如她今天沒帶著女兒,她不會這樣做,她頂多會說你一句『沒素質』也就算了,可是因為帶著孩子,而且還有我的孩子,並且孩子們都發現了你的違規行為。她是怕孩子受了你的不良影響,以後會效仿你闖紅燈,那是很危險的,所以她不得不當著孩子的面批評你。」好友解釋道。

聽到這些,陳驊感到臉火辣辣地燙,於是很不好意思地朝那母女倆笑笑,然後稍稍鞠了個躬表示道歉。

走過路口後,陳驊儘管心裡很不舒服,覺得自己丟人了,但依舊有些疑惑,德國父母為何對這樣的一件小事如此看重。

好友以德國父母的身份向她進行了詳細地解釋:「闖紅燈絕對不是一件小事,不僅關係到自身安全,而且也關係到司機與路人的安全,關乎生命安全,怎能是小事呢?另外,闖紅燈的行為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德國人覺得,父母一定要給孩子做好榜樣,不能讓孩子學到不好的東西,可是你剛才竟然當著兩個孩子的面闖紅燈,而這兩個孩子正處於模仿能力極強的時期,萬一他們將你的行為看在眼裡,然後進行效仿,後果是相當嚴重的。最為重要的是,闖紅燈是對規則的踐踏,是對法律的蔑視。今天可以闖紅燈,明天也可以偷竊、搶劫,甚至殺人,因為這些都是對法律及其規則的踐踏,從另一方面而言,這些都是你闖紅燈的一種延展……」

「這……」陳驊聽完後更加不好意思,但還是覺得好友有些「上綱上線」,認為這件小事不至於如此吧。

回到家後,陳驊悶悶不樂地對愛人說:「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剛來德國,對德國的規則不熟悉,不知者不怪,德國人怎麼這麼死心眼兒,不近人情,我好歹是個外國人啊。」

陳驊這樣說,無非是想從愛人那裡得到一點心理安慰,她其實早就充分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畢竟被人指責的感覺不好受,更何況一個大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被眾人「圍觀」,還被好友當著孩子的面兒說了一通。

「你本來就是錯了嘛,不管是哪國人,都要嚴格遵守規則,她們的批評是對的,以後你一定要以此為鑒,不然怎麼教育孩子,給孩子做好榜樣呢?」沒想到,愛人也義正言辭地加入了「反對」陳驊的陣營。

儘管陳驊吃了「閉門羹」,但還是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跟愛人保證以後一定要牢記規則,遵守規則,一方面是為了不「帶壞」孩子,另一方面她可不想再「丟人現眼」了。

的確如陳驊所遇到的事情一樣,德國父母就是如此嚴謹,嚴以律己,以身作則,嚴格遵守各種規則,遵守公共秩序,從不闖紅燈,因為在他們看來,必須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不但如此,如果他們見到有人闖紅燈等違規行為,還會站出來嚴厲譴責對方。

在中國,闖紅燈是司空見慣的事情,隨時隨地都能看到在車流湍急的十字路口,有人或急或緩地從中穿行,只要不是交警,更無人出來阻攔。不管是公交車站、地鐵站、火車站等地方,隨意插隊的人比比皆是,有的父母上車後,還告訴孩子「趕緊去搶座」,因為擁擠,因為不遵守規則,當著孩子的面與人發生爭執的事更是不勝枚舉……

《愛與自由》一書的作者孫瑞雪說:「你幾乎在你的周圍找不到一個在自由中成長的人。」自由過了頭,就容易走向混亂、無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試想,假如人人不遵守交通規則,任意在馬路上穿行,假如坐車不用排隊,假如沒有法律約束,假如……世界將變成什麼樣子?

有時候違反規則的事情看上去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但對孩子的影響將是終身的,規則是為了社會的正常秩序而制定的,對每個人都起著制約作用,也是良好社會秩序的有力保障。

規則意識要從小培養,父母一定要讓自己成為孩子遵守規則的榜樣,千萬不要有僥倖心理。做一位合格的家長,要從做一個遵守規則的公民開始。

濃情智語

一位德國男子誤闖了紅燈,被電子警察記錄了下來,回到家後,他的妻子告訴他,房屋貸款已經由25年減到了15年,孩子就讀的學校通知取消了他的助學貸款,學費由每學期的500歐元增加到800歐元。

在德國,如果你闖了紅燈,就會像這位德國男人一樣不僅會被罰款,還會形成社會聯動的治理機制,因為這關係到違規者以及孩子的安全,還會關係到孩子成長與整個社會良好風氣的形成。

我國尚未形成如此嚴格的懲罰與治理機制,但是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如果因此而放縱自己,無視規則與秩序,最終懲罰結果會落到孩子身上。若想讓孩子守規矩,很好地約束自己,父母首先要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

6.寬容待人,養成良好品德

二戰期間,一支德國部隊在森林中與對手進行了激戰,兩名戰士因此與大部隊失去了聯繫,他們都來自同一個小鎮,因此彼此照料著,如同親人。

兩個人艱難地在森林中跋涉,相互安慰、相互鼓勵,然而十幾天過去了,他們仍然沒有找到部隊。

一天,他們抓到了一隻鹿,於是他們靠吃鹿肉又度過了幾天。或許是因為長期戰爭的原因,動物都四散逃竄或者被殺光了,此後連續幾日他們都未得到一點其他食物,僅剩的一丁點鹿肉被較為年輕的戰士背在身後。

更不幸的是,在他們飢餓難耐之時,又遇到了一股敵人,好在求生的慾望最終使得他們巧妙地避開了。

當他們自以為安全之時,只聽「彭」的一聲槍響,走在前面的年輕戰士肩膀上中了一槍,鮮血直流。後面年齡較大的戰士趕緊跑過來,嚇得語無倫次,抱著受傷的戰友嚎啕大哭,然後把衣服撕爛為戰友包紮傷口。

夜晚很快再次來臨,未受傷的戰士嘴裡一直念叨著年邁的母親,兩眼直勾勾的,因為他們的生命即將結束,儘管飢腸轆轆,他們卻誰也沒動僅剩的鹿肉。

誰也不曾知道,他們是如何在那一夜等待著死神的降臨。第二天,上帝似乎聽到了他們的召喚,部隊找到了他們。

30年過去了,那位受傷的戰士對人們說:「你們知道是誰朝我開了一槍嗎?他就是與我曾經共患難的戰友,他去年離開了這個世界。在我受傷,他來抱住我時,我觸摸到了他發熱的槍管,當時我恨透了他。我不明白,他為何要這麼幹。但是,我想他無非是為了得到我身上帶的鹿肉,無非是為了活下去,而且是因為他年邁的母親活下去,那一晚我就原諒了他。30年來,我裝作根本不知道誰朝我開了一槍,也從未跟任何人提及。戰爭太殘酷了,他的母親終究沒能等到他歸來,我與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在老人墓前,他卻跪在了我的面前,請求我的原諒,然後我們又做了二十多年的朋友。」

一個心胸寬闊,寬容待人的人,才能收服人心,成就巨大的人格魅力,這位戰士對於戰友的寬容感動了無數人。

寬容,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良好品德,寬容可以讓人感知快樂與幸福,正如古希臘某位哲人所說:「學會寬容,世界會變得更為廣闊;忘卻計較,人生才能永遠快樂。」

只有度量大的人,才有積極、穩定、健康的情緒,而只有這樣的情緒才可以讓一個人得到真正的快樂。

對他人寬容是處理人際關係,獲得好人緣的有效手段,也是自然人向社會人過渡的必備品質,是社會人必須擁有的良好品格之一。

有研究顯示,一個人的性格特徵主要在兒童、青少年階段形成並基本定型的,早期性格對人的一生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所以,父母一定要格外重視和培養孩子寬以待人的良好品格。

壯壯是家裡的寶貝疙瘩,無論做什麼事情,家人總是對他寵愛有加,捨不得罵,更下不去手打,這使得壯壯很是自私、霸道。

一天,壯壯在幼兒園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兒「老鷹捉小雞」的遊戲,結果在壯壯前面的樂樂不小心倒退了一步踩了壯壯一腳,在壯壯新買的運動鞋上留下了一個黑黑的腳印。

樂樂很是懂事,趕忙說「對不起」,還蹲下身用小手一點點擦去壯壯腳上的髒土,可是壯壯對此不依不饒,當即大哭大鬧,非要在樂樂的腳上也踩上一腳,搞得遊戲無法進行下去。

如今,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很容易產生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很少考慮他人的感受,就如壯壯一樣,心胸狹隘,得理不饒人,這會嚴重影響孩子良好人際關係的建立,從而影響到學習及以後的人生道路。因為一個人只有學會了寬容,才能擁有融洽的人際關係和好人緣。

來自德國的戴爾特與壯壯在同一所幼兒園,而且是同一個班。他的父親是駐華大使,去年跟隨父親來到中國的他,中文說得不是很流利,但由於他聰明伶俐且活潑開朗,所以無論是老師還是小朋友都喜歡他。

一次,戴爾特玩兒得太累了,於是在學校的滑梯格子間中睡著了。幼兒園放學的時間到了,孩子們紛紛被家長們接走了,可是媽媽遲遲等不到戴爾特,於是找到了老師。

大家都以為,戴爾特可能因為調皮,去學校的其他地方玩兒了,所以幼兒園讓幾個老師和媽媽一起在學校找了很長時間,卻還是沒找到,天漸漸黑了下來,老師和媽媽急得眼淚就要掉下來了。

半個小時後,滑梯的格子間傳來了戴爾特的哭聲,大家聞訊而至,才看到抹著眼淚,臉上髒兮兮的,嚇得發抖的戴爾特。

媽媽心疼得要命,如果換成是中國媽媽,肯定劈頭蓋臉地教訓老師一通:「你們太不負責任了,孩子一個人睡在了這裡居然沒發現,孩子著涼了怎麼辦?嚇著了怎麼辦?摔下來怎麼辦?」甚至有可能因此為孩子換一所幼兒園。

可是,當老師向這位德國母親道歉時,她卻一邊哄戴爾特,一邊寬慰老師說:「戴爾特,聽著,不要哭了,已經沒事了,老師找不到你急得都快哭了,她很難過,也不是故意的,你不能怪老師,懂嗎?媽媽也跟老師一樣著急,可是媽媽看到老師因為你睡在了這裡,如此焦急,老師這麼喜歡你,這麼替你擔心,你該親親老師,安慰一下她。」

只見戴爾特擦擦臉上的眼淚,踮起腳尖,輕鬆地在老師的臉上親了一下,還拍拍老師的肩膀,笑著說:「老師,戴爾特很好,已經沒事了。」儘管他臉上還掛著一滴淚珠。

此情此景,讓在場的所有人心中有了一絲寬慰,一絲感動,對德國母親的寬容也有了一絲敬佩。

「寬容待人」被德國人普遍認為是一個人「善良品質」的重要一部分,富有寬容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很善良、性情溫和、很惹人喜愛,而缺乏寬容之心的人大部分性情怪誕,容易走極端,不容易被他人所接受,因而人際關係往往不是很好。

我國某教育機構曾經對中小學生做過一次抽樣問卷調查,其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對於過去欺負過你或嚴重傷害過你的人,你會怎麼辦?

結果顯示,只有29.9%的孩子選擇會原諒對方,但有24%的學生表示無法原諒或者絕不會原諒,其餘的孩子表示可以原諒,但永遠不能忘記。這樣的數字讓人觸目驚心。

因為父母的嬌慣和在為人處世上的自私,以及不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導致很多中國孩子自以為是、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就如壯壯一樣,受不得一點委屈,非要原原本本還回去,甚至要加倍還回去。相比壯壯,戴爾特這個德國小男孩要更加可愛,那位德國媽媽更值得人尊重,她的教育方法也更值得中國父母借鑒。

讓孩子學會寬容尤其重要,這不僅僅是為了讓孩子能與夥伴處理好關係,更是為他們將來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基礎。

濃情智語

德國人認為,孩子的寬容之心主要來源於父母,要培養孩子寬容的良好品德,父母必須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表率,同時抓住教育契機善加引導,使孩子具有良好的心態與應對各種環境的能力。

為人父母,若能寬容、遇事不斤斤計較、大度,與同事、鄰居之間融洽相處,孩子就會模仿父母,以同樣的方式處理朋友、同學等之間關係,同時變得好善、寬容、樂於助人。

相反,如果父母不具備自身修養,沒有寬容之心,孩子也會潛移默化地受到影響,從而變得自私自利,在以後的生活中會困難重重。除此之外,父母要教會孩子理解他人,也可以用名人故事培養孩子的寬容心。

你是想培養一個心胸豁達、寬以待人的孩子,還是想培養一個心胸狹窄、無法容納他人的孩子,這完全取決於你。

7.禮貌用語不離口,父母言傳身教

德國近期對一些孩子的家長做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禮貌有加、舉止文明」已經成為44歲以下德國年輕父母對孩子最大的期望,甚至超過了以前德國父母格外看中的勤儉持家、恆心與毅力等品質。

有位記者曾採訪過某德國學校的校長凱梅爾博士,他說:「行為文明是衡量一個社會、一個民族的文化層次和文明程度高低的一個標準。」

如今,大多數德國父母也認為行為文明比法律更為重要,缺乏行為文明被看成是嚴重的國家問題。

在德國,由於生活給孩子們帶來的巨大壓力,很多時候他們的心情比較差,無法做到維持文明的習慣,再加之不良影視等的影響,很多孩子也出現過不少不當行為,比如見到長輩、老師等不打招呼;上課嚼口香糖;朋友、同學之間相互起綽號;隨便亂說髒話等。

為此,很多德國學校都增加了「人際交往和行為禮儀」課程,每週上兩個學時的課,孩子們通常從最基本的禮儀常識學期,例如見面要相互問候,進屋前先敲門,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感謝」,給他人造成了不便要說「對不起」等。等孩子們掌握了這些基本的禮儀知識後,老師會逐漸再傳授給他們人際交往和言談舉止的必要知識。

然而,僅僅讓孩子懂得講禮貌、會交際還是遠遠不夠的,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的大部分習慣還來自於對父母的效仿,所以,德國父母不僅僅很支持學校的做法,還非常注重言傳身教,即便是家庭成員之間,也非常講禮貌,在進孩子的房間前,總是先敲敲門,得到孩子的允許後再進入等。

德國父母對待禮儀方面嚴以律己,孩子更是潛移默化地學會了講禮貌,禮貌用語從不離口,最值得中國父母學習的還有他們的餐桌禮儀教育。

在妮妮還沒出生之前,她的媽媽就總是看到很多家長一到飯點兒就雙手端碗,追在孩子屁股後面跑,想方設法給孩子喂一口飯。孩子吃頓飯,沒有一個小時根本不解決問題。

妮妮媽媽可不想這麼累,所以在妮妮還在肚裡時,她就思考著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妮妮出生後更是積極幫她培養獨立吃飯的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妮妮剛1歲時,她就會自己吃飯了,為此媽媽還沾沾自喜。

但是,不久後,她的這種喜悅很快在拜訪一個德國家庭的時候消失了。

施瓦克是妮妮爸爸的好友,人很熱情,喜歡熱鬧。一次,施瓦克在家裡擺宴,請妮妮一家來吃飯。

施瓦克有兩個孩子,較大的一個4歲,而較小的孩子只有2歲,跟妮妮差不多大。

車子剛剛到門口,施瓦克一家就帶著夫人和兩個孩子站在門口迎接他們,令妮妮媽媽很是驚訝的是,施瓦克的兩個孩子相當有禮貌,不僅很大方地用生澀的中文跟他們說「您好」,還在他們進屋之後,又是搬椅子,拿水果,又是拿玩具給妮妮玩兒。

相比之下,妮妮顯得有點「怯場」了,不僅話都不敢多說一句,在接過德國小孩遞過來的玩具之後,甚至忘記了說「謝謝」。

「孩子這麼小就這麼懂事,你們是怎麼培養的呀?」聊天時,妮妮媽媽不禁問施瓦克的夫人。

「謝謝您的誇獎,在德國,如果孩子不懂得講禮貌,長大後就很難在社會上立足。所以,我們總是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禮儀,而且以身作則,給他們做示範,同時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施瓦剋夫人說。

「比如,在孩子們玩耍的時候,我們會教會他們懂得謙讓;去別人家做客時,我們會讓他們學會與主人問好……我們最初的禮儀教育是先從餐桌禮儀開始的。」施瓦剋夫人說著指了指餐桌。

恰好,廚藝頗好的施瓦克此時已經做好了飯,晚餐即將開始。果不其然,在餐桌上,妮妮媽媽見到了驚人的一幕:只有2歲的德國孩子將自己的椅子費力地搬到餐桌旁邊,並在4歲哥哥的幫助下坐了上去,他的面前擺著一個小盤子,裡面盛著一些食物。

「才2歲的孩子能自己吃飯嗎?」妮妮媽媽有些擔心。

但是,她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在吃飯時,2歲的小伙子儘管餐具用起來有些不習慣,甚至用手去抓,但他從未向父母求助,確確實實是自己在吃飯,且在吃飯中不停地要這要那,父母將食物放在他的盤子中,他總是會笑著說「謝謝」。

而那個4歲的孩子已經可以很正式地與大人們坐在一起用餐了,在他吃飯的過程中,施瓦剋夫婦還不停地示範給他,餐具如何用,吃飯的時候不能吧唧嘴,腿不能亂踢等。

2歲的小傢伙很快吃完了飯,打算離開餐桌時卻被施瓦克叫住了,並告訴他:「等一會兒寶貝,在別人還沒吃完的時候,你不能離開你的座位,這是對客人的尊重,懂嗎?」

儘管小傢伙有些不樂意,並戀戀不捨地看著沙發上的玩具,但還是回到了座位上,並耐心地等所有人都吃完。

而妮妮呢,儘管也是自己吃飯,但是當施瓦剋夫人給她添加食物時,她只羞澀地低下頭,卻沒有說一個「謝」字,即便媽媽說「你要說謝謝」,她還是一聲不吭,而且吃飯期間見媽媽盤子的東西好吃,就跟媽媽「搶」食物,兩隻腳也總在椅子腿上左踢一下右踢一下,吃完後還不顧媽媽的阻攔,跑去看電視了。

晚飯後大人們坐在一起聊天,兩個孩子則跟妮妮一起玩兒,施瓦克說:「在德國,禮儀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如果一個人品德不好,不講禮貌,即便再有能力,再有才華,也沒有人願意與他合作,自然也就無法成功了。」

聽了他的話,妮妮媽媽心裡不禁一緊:妮妮需要加倍努力才好啊。

中國是禮儀之邦,但在禮儀教育方面,由施瓦克一家的舉動,以及兩個德國孩子和妮妮的差別就能看出來,由於中國父母與德國父母之間的認識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導致孩子的舉動也有著天壤之別。

很多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小時候不懂禮貌沒關係,長大了就懂事了,但德國父母認為,要讓孩子懂禮貌、講禮儀,必須在他們剛出生時進行影響與教育,不能指望他們長大後一夜之間就全部懂得。

據德國聯邦健康教育中心統計,由於德國父母格外重視禮儀教育,近年來德國青少年的犯罪率普遍下降,青少年煙民也越來越少了。

讓孩子養成講禮貌的好品質,父母言傳身教是重中之重,在德國,家長如果讓孩子幫忙做事,從不用生硬的口氣與語句去命令孩子,而是說「請你幫我……好嗎」,孩子做完事,家長從不會忘記說「謝謝」。

此外,德國父母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會與孩子商量,比如父子一起看電視,父親想換一個節目,總是事先對孩子說:「寶貝兒,我可以換個頻道嗎?」

對於不文明的孩子,德國社會也有相應的懲罰措施,比如孩子逃學,國家就規定其家長必須接受罰款,如果情況很嚴重過,就要被判處監禁,而家長會將這種懲罰再落實到孩子身上,以便讓孩子改正。

德國有句諺語說:「你怎樣沖森林叫嚷,森林就會給你怎樣的回聲。」德國的文明教育就驗證了這種「回聲定律」。

在與孩子相處時,不僅要記得教會孩子講禮貌,也不要忽視給孩子做最好的榜樣,以身作則,這樣,孩子才能給你美妙的「回聲」。

濃情智語

談到如何培養孩子的行為文明習慣時,教育專家凱梅爾博士總結了五個詞語:榜樣、解釋、勸誡、環境、體驗。

所謂「榜樣」就是,讓孩子善於發現身邊的榜樣,其中父母的榜樣最為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表率。

「解釋」即看到身邊講禮貌的人或者事,讓孩子從中得到啟發,滿足孩子的好奇心。

「勸誡」即對孩子進行激勵與規勸,孩子講禮貌的好行為,父母一定要給予表揚,不講禮貌的行為要進行勸告甚至懲罰。

「環境」即在家庭內部給孩子創造良好的道德教育氛圍,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望,感受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

「體驗」即教給孩子助人的技能,有計劃地為孩子安排與他人的交往活動,讓孩子體驗各種道德觀念,比如帶孩子乘車先買票,排隊上車,主動讓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