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德國父母這樣教孩子嚴謹 > 第三章 自律原理:謹言慎行,教導孩子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

第三章 自律原理:謹言慎行,教導孩子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1.做完作業再去玩,大家都這樣

美國心理學家曾在研究青少年犯罪問題時發現,不少走上歧途的孩子大多來自於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之所以會如此,大多是由於總是能輕易獲得一切,以至於心底沒有「界限」的概念,不知道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在他們頭腦中缺乏一種清醒的認識。對他們來說,自律根本是不可能的。

然而,這種界限的概念和對事物的理性反應能力在德國孩子身上卻非常顯著。某位在德國定居的教育學者經過長期地觀察和實踐,發現同樣一個場景之下,德國孩子更能做到自律和謹言慎行。比如當看到窗外的景色很美,其他國家的孩子可能會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面玩一會兒,而德國孩子則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去玩。

對於天性喜愛玩耍的孩子來說,這要有多麼強的克制力才能做到,為什麼德國孩子有如此強烈的約束能力呢?這跟他們所受到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活潑可愛的小吉瑞是一名三年級的小學生。他的父親是位中學教師,對吉瑞的教育非常嚴格,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吉瑞犯下多麼微小的錯誤,都會被父親嚴厲地訓斥一頓,這讓他一直很怕父親。

吉瑞最喜歡母親,因為母親的管教風格和父親截然相反,出生在德國中產階級猶太人家庭的母親性格開朗活潑,燒得一手好菜,為人處世和藹可親,富有幽默感,閒暇的時候常常會給吉瑞講一些有趣的故事。每次吉瑞在嚴厲的父親那裡受了委屈或者挨了訓斥,總會不由自主地跑到母親身邊尋找安慰,而母親每次都會讓他破涕為笑。

一天放學後,吉瑞和兩個同學一起回家,因為晚上有他們最愛看的球賽,快到家的時候,同學建議:「要不咱們先去看完球賽再回家吧!」吉瑞便將書包扔在離家不遠處的小雜貨鋪,讓老闆幫忙看著,和兩個同學跑去看球賽了。結果,因為看得太入迷,吉瑞居然忘記了寄存書包的事情,看完球賽後直接回了家。

一到家,吉瑞就看到父親變了臉色,他小心翼翼地往屋子裡走,父親卻還是發現了他,並質問他:「你的書包哪兒去了?」

吉瑞小聲地撒謊說:「我晚上在同學家做功課,把書包放在同學家裡了。」

沒想到,父親從桌子底下拿出了書包,謊言瞬間被揭穿了。

原來,父親去那家雜貨鋪買東西,一眼就看到放在櫃檯旁兒子的書包,馬上猜到了怎麼回事,於是將書包拿了回來。

吉瑞猜測馬上又會有「暴風雨」襲來,於是躲在母親的身後。但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母親居然一點兒也沒有要袒護他的意思,而是一改往日慈愛的面孔,嚴厲地對他說:「你認識到自己錯了嗎?」

吉瑞不明白為什麼母親的變化這樣大,頓時驚慌失措起來,低下頭說:「我錯了!」

「告訴我,你錯在了哪裡?」父親大聲吼道。

「我不該撒謊說在同學家寫作業……」

父親把書包放在桌上,問吉瑞:「說實話,作業寫了嗎?」

「沒有……」

父親伸出手想打吉瑞,母親攔住了他,使了個眼色給父親,於是父親放下了手,轉身出了門。母親看著吉瑞委屈驚恐的表情,摸著他的頭,溫和地說:「我知道你肯定會覺得,我為什麼突然和你父親一樣嚴厲地對你,這是因為今天你做了兩件很讓我失望的事。首先,作為一個學生應該以學習為重,做完作業才能出去玩耍,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其次,做錯了事還撒謊,這更不好。」

聽完母親的話,吉瑞低著頭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從那以後,他每次都先做完功課再出去玩,還不忘告訴媽媽一聲:「媽媽,今天的作業我做完了。」

在德國父母看來,「做完作業再去玩」的好習慣十分重要,不僅有助於孩子建立「自律」體系,還可以幫他養成良好的習慣。

對孩子來說,很多時候他並沒有很好的時間概念,所以有的孩子會說:「時間還早,不著急」,因此形成了拖延的壞習慣;有的孩子則說:「沒有時間了,來不及了。」於是形成了急躁和馬虎粗心的不良習性。

此外,不少孩子會因為不懂得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玩累了再寫作業,這會使孩子因為精力不足而頻頻犯錯;還有孩子為了著急玩遊戲或看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沒有心思做作業,心猿意馬。這些都是因為沒有自律性造成的。

自律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十分重要,因為一個意志薄弱、不懂得節制的人,很難掌握主動權,並主動承擔職責和責任。所以一個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成為堅定、理智和值得信賴的人;只有懂得自律,才能擁有責任感和條理性,最終獲得人生的成功。

自律必須要在孩子年幼時就開始培養,只有這樣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礎。德國父母在這一點上就做得很好,他們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不僅讓孩子先做完作業再去玩兒,還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自律能力。那麼德國父母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針對孩子的現實情況,德國父母和孩子一起制訂時間計劃表,讓孩子在製作計劃表的過程中就形成時間觀念,瞭解自己的時間是充裕還是緊張,是長還是短。

當然,時間計劃表並不是制訂完了就達成任務了,這張表制訂出來之後孩子必須要按照計劃嚴格執行,期間可以有一定的靈活度和寬容度,但只要沒有十分特殊的情況,比如生病、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做,一般這一計劃不能打亂,因為這相當於孩子對個人時間使用的承諾。

其次,時間表的制訂要以孩子為主。這說明兩點,第一點德國父母會讓孩子自覺自願地制訂時間表,除非孩子向父母求助,不然不會評頭論足;第二點德國父母會在孩子制訂時間表前給予正確指導,制訂好之後給予正確評價,以求制訂出完善合理的時間表。

這樣做的目的是尊重孩子的意願,充分發揮孩子的自主能力,讓他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而父母所做的就是酌情提出參考意見或修改意見。比如孩子可以計劃先做作業再去玩,這就有些犒勞自己的意味,但不必強硬要求每次一定要這樣做,假如有特別重要的活動時可以先滿足孩子的需要,再讓他學習,這樣也許能讓他更加安心投入,反而事半功倍。

濃情智語

在德國父母看來,做完做作業再去玩是天經地義的,所有學生都應該如此。然而這一點有時在中國家長眼中卻不是硬性的規定,以為孩子還小,想學就學,不想學可以先玩一會兒。

實際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並不是說要對孩子多麼嚴苛,而是必須讓他有自律意識,學生回到家就要做完作業出去玩,制訂好的規則就一定要認真遵守,因為孩子只有學會自律,才能有更好的未來。

2.約法三章在前,事後決不妥協

不少父母總抱怨孩子不聽話,管不住自己,無論事前說得如何好,一旦到了事兒上,總會出岔子,不是撒潑耍賴,就是死活不聽話,讓父母頗為頭大,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情況歸根結底都是父母自己造成的。

4歲半的強強非常喜歡看電視,每天的少兒節目是必看的,這個節目演完了,接著換另外一個節目,如果沒有盡興,還要放光盤繼續看。媽媽很擔心強強看電視的時間太長,影響視力,對健康有損害,但如果不讓他看,強強就又哭又鬧,這讓媽媽十分苦惱。

無奈的媽媽在單位談起這件事,有個從德國借調過來的同事看她愁眉苦臉的樣子,問怎麼回事,聽完她的訴苦後,德國同事說起了自己和小兒子之間的故事:

我兒子比你家強強小一歲,他也很喜歡看電視,我知道小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差,電視節目中不斷變換的畫面和卡通人物誇張的聲音,有意思的劇情,都很容易讓孩子欲罷不能,但看電視多了對孩子是有傷害的,雖然我知道如果阻止他,一定會讓他不開心,但為了他的健康,我還是給了他一定的限制。

我考慮著跟他說看電視的事兒,必須得有點兒鋪墊。一次電視上出現了一個戴眼鏡的孩子,於是我就問他:「你喜歡戴眼鏡兒嗎?」他說不喜歡,我問他為什麼,他說一點兒也不好看,然後我趁機告訴他,戴眼鏡不止不好看,天很熱或者下雨啊,有蒸汽的時候,都會很不方便,而且還會壓的鼻樑疼,眼睛還容易變形。

說到這裡,他很奇怪地問我:「那為什麼小朋友還要戴眼鏡呢?」我趁機告訴他:「因為他視力不好,不戴眼鏡就看不清楚,而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就是看電視太多,不注意保護眼睛。」

說完這些,他開始若有所思,在他看電視時我再催他,有時他就會乖乖地離開電視機,不過有時也會犯倔,我感覺這不是長久之計,於是有次趁他壘積木玩兒得很開心的時候,我跟他說:「寶貝,你是大孩子嗎?」他點點頭,我說大孩子都得有規矩,要不咱們約法三章怎麼樣,他很好奇問我什麼叫「約法三章」,我跟他解釋說:「我們制訂一些彼此都要遵守的約定,然後作出承諾,誰遵守得好就有獎勵,不遵守就要接受懲罰。」他覺得很有意思,於是答應了。

在和他商量之後,我們寫下了這樣的約定:每次看電視時間不能超過半小時,每到半小時必須休息10分鐘,幹點兒別的事兒,誰犯規誰就要挨罰,而且鄭重其事地跟他「拉鉤」,誰也不許耍賴。

每次他要看電視,我就會用鬧鐘設定好時間,鈴聲一到就要離開電視,他堅持了幾天,但有次電視上播放了他最愛看的節目,半小時沒有演完,他想耍賴,我不允許,他便又哭又鬧,我狠狠心把電源關掉,然後躲進了另一個屋子,聽著他哭了好久,心都要碎了,還是忍住沒管他。

過了好一會兒,他啜泣著跑過來找我,我一把摟過他,然後說:「男子漢說話要算數的,我們拉過勾,你還記得嗎?」他有點兒慚愧地點點頭,臉上的淚還沒擦乾,然後對我說:「說到就要做到,這才是講信用的好寶寶!」

從那之後,他再也沒有因為看電視耍過賴。有一天,電視上播了個很有意思的動畫片,我和他一起看電視,忘記定鬧鐘,結果一不小心多看了10分鐘,還是他先發現的,他自得地看著我,我說:「咱們超時了,當然這事兒怪我,是我忘了定時,我接受懲罰,你說怎麼罰吧,聽你的!」

兒子讓我從一樓爬到10樓,我二話不說就照做了,他在我後面跟著走,我問他為什麼,他說:「因為我也犯規了,所以咱們要一起受罰!」

聽完德國同事的話,強強媽媽陷入了沉思,約法三章不難,但事後照做卻並不容易,她承認,是自己心太軟,只要強強哭鬧,就忍不住打亂規則,甚至主動犯規,這可不好,她暗下決心,回去也得照做。

說到給孩子「約法三章」,德國媽媽還提出了這樣幾個注意事項,她告訴強強媽媽,制訂規則不能僅憑大人的意願,還要徵求孩子的意見,而且必須做到以下幾點,「約法三章」才會奏效。

第一,約定的事情必須具體明確,內容單一。

比如孩子不喜歡收拾東西,屋子裡雜亂不堪,收拾完很快就會一片狼藉,做完作業書和本子攤滿桌,脫下衣服隨手一扔,起床後床鋪亂作一團等等,此時可以跟他約定:如果一周內每天堅持收拾床鋪、把衣服放在指定位置、做完作業及時整理好書本,作為獎勵週日就能到遊樂場玩半天。

這種目的明確的約定很容易讓孩子做到,並堅持下來。當他瞭解到達成目標可以帶來好處,自然就會願意去做,而且對於不喜歡父母嘮叨的孩子來說,只要自己做到了就能少聽嘮叨,何樂而不為呢?

第二,約定的事情做不到,要及時懲罰。

孩子因為年齡較小,長期記憶比較差,比如早上吃飯慢的事情到了晚上可能會忘記,因此對孩子的懲罰一定要切實可行。如果父母的話對孩子是個不切實際的威脅,那麼對孩子來說起不到任何警告。

因此立規矩的時候必須要將他不遵守的後果明確告訴他,比如吃飯慢的事情,早上起床時就要提前告知,30分鐘內必須吃完,不然端走。吃飯途中可以再提醒一次,告訴他還有多長時間。還可以提出一些額外的條件,比如按時吃完可以給予獎勵,不按時吃完取消某個獎勵等。

第三,立下的規矩必須遵守。

不管時間地點場合,只要立下的規矩,就一定要遵守,比如在家不許隨地吐痰,在外面也不可以。不要在這裡和在那裡規矩不一樣,否則會讓孩子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去做。

其實任何規矩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的,父母也需要嚴格遵守,以身作則。比如讓孩子在飯桌上講究禮儀,父母首先必須舉止規範,不挑食,不浪費;比如讓孩子懂禮貌,父母首先要對所有人使用文明用語。

第四,只要約定好,事後決不妥協。

只要是事先約定好的事情,一旦孩子犯錯,就不能妥協,這是原則性問題。在孩子的思維中,如果某次他犯規了你不執行約定,那麼下次他還會犯規,久而久之,這一規則就不會再有效果。

無論孩子在哪一方面觸犯規則,都必須承擔後果,比如要求孩子晚飯後10分鐘內整理好桌椅,完成了就可以玩半小時電腦,如果孩子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去做,那麼這一「福利」必須取消,讓孩子接受懲罰。

第五,目標設定是力所能及的,同時循序漸進,有彈性。

有效地約法三章,必須是孩子能夠做到的內容,同時有一定彈性,假如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必須及時調整和修改,否則孩子總有挫敗感,不僅不利於把事情做好,還會使他喪失自信。

比如孩子不喜歡背誦課文,可以跟他約定每天放學回來將當天老師教過的課文讀兩遍,就能得到一張卡通貼紙;當孩子能夠通順地讀好後,可以將約定改為每天大聲朗讀課文,可以看一集動畫片;當這一目標達成後,可以將約定改為朗誦時有語氣和表情,逐漸達到背誦的目的。假如一開始就要求孩子每天背誦課文,孩子因為很難做到,可能就會知難而退,甚至對學習產生厭惡情緒。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認為,雖然約法三章不過是種形式和過程,但效果十分顯著,因為這一做法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學會自我控制。成功的約法三章能夠給孩子的行為提供一個外在協助的力量,讓孩子逐步走向自我控制。

學好「約法三章」,做到事後不妥協,不僅能夠和孩子建立有效的約定,讓約定起到恰如其分的作用,還能為孩子奠定良好的自律基礎,讓孩子有更好發展。

3.凡事先來後到,才有禮貌

媽媽看到女兒坐在一個男人懷裡,十分吃驚,於是對她說:「親愛的,馬上站起來!」

女兒抬頭看了看媽媽,不動聲色地說:「不,媽媽,是我先到這兒的。」

這是一則德國小笑話,博人一笑的同時,我們還能從中看出一點,那就是德國人很注重先來後到。

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先來後到的原則確實是德國特色,走在德國街道上,你會發現這樣的情形:無論在麵包房,還是在超市的收銀台,或車站售票口、公交站台前,不管是只有兩個人,還是前面有無數人,所有人都會自覺排隊,而且在前面人辦事時,後面的人總會自覺地與其保持幾步遠的距離,為的是尊重他人隱私。

這種先來後到的原則性是從小養成的,德國人認為凡事講究先來後到不僅是有禮貌的表現,還能培養孩子自律的習慣,讓孩子從小懂得秩序的概念。

瀟瀟的父母都在德國留學,當時因為照顧不了瀟瀟,於是把她寄養在國內的爺爺奶奶家。瀟瀟4歲的時候,父母時間稍微寬鬆了一些,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於是將她接到了德國。

剛到德國的時候,因為語言不通,瀟瀟很不習慣,在幼兒園經常一個人躲在角落裡,不說一句話。隨著時間的推移,瀟瀟逐漸學會了德語,和小朋友之間的交流也多了起來,人也變得活潑了不少。

一天,媽媽去幼兒園接瀟瀟回家,發現瀟瀟正在和小夥伴們一起玩滑梯,五六個孩子圍在一個滑梯前井然有序地排著隊,等候前面的孩子往下滑,瀟瀟也在後面安靜地等著,看到媽媽到了,不慌不忙地說:「媽媽,等我一下好嗎,馬上輪到我了,我滑一次咱們就回家。」

幼兒園的滑梯是循環型的,十分長,滑一圈兒下來需要三四分鐘,為了安全起見,老師規定,前一個孩子如果不從滑梯上下來,後面的孩子就不能上去。

可是這天,瀟瀟家裡恰好來了客人,幾個從國內過來的朋友被安頓在家,媽媽就急匆匆地來接瀟瀟了。

媽媽看到瀟瀟前面還有兩個孩子,而他們的父母都沒來,於是跟排在前面的一個孩子商量道:「麗莎,可不可以讓瀟瀟先玩一圈,我們家今天來了客人,她需要趕快回家。」

沒等麗莎回答,瀟瀟馬上阻止了媽媽:「媽媽,我們老師說不可以插隊,麗莎先來的,所以我必須排隊,輪到的時候才能玩兒。」

看到瀟瀟一本正經的樣子,瀟瀟媽媽有點慚愧,她耐心地等著瀟瀟排隊玩滑梯,玩完後才帶著瀟瀟離開。

回去的路上,瀟瀟媽媽陷入了沉思,德國的教育果然厲害,幼兒園的孩子都如此嚴謹,讓孩子來德國接受教育就對了。到家後,她跟朋友們道歉,解釋了回來遲的原因,有個阿姨接著說:

「瀟瀟是個好孩子,她做得對!我家孩子在國內也遇到一次這樣的情況,那次我們去遊樂場,有兩個孩子在玩跳跳馬,他也想玩,我告訴他等別人玩完了再去玩,然後我們等啊等,有個孩子玩夠下來去玩別的,他高興地跑過去剛要坐上去,結果從別處跑來個高個子男孩,二話不說就推了他一把,自己坐了上去。

當時我親眼看到這孩子的媽媽就跟在後面,看自己兒子搶了人家的跳跳馬,什麼都不說,這孩子看我兒子不情願的表情,還威脅他說:你盯著我幹什麼,想找打嗎?我很生氣,但在孩子面前也不好多說什麼,回來的時候兒子不停問我,玩玩具不應該排隊嗎?我只能告訴他,咱不跟他們一般見識。其實我真不知道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哎,要國內的家長都能跟德國父母這樣教育孩子,我就不犯愁了。」

幾位朋友對此又感慨了一番,看到瀟瀟從廚房端來了水果,並禮貌地說:「各位阿姨,吃水果吧!」更是對德國教育羨慕不已。

德國人的嚴謹總會表現在各種細節上,先來後到這個事情,在他們看來就是天經地義的,從小培養孩子這種習慣不僅會讓孩子看上去更有禮貌,而且還能讓孩子從小遵守規矩,學會等待,在未來社會中更具競爭力。

那麼作為中國父母,如何才能讓孩子養成這樣的好習慣呢?

首先,從孩子懂事起,父母就要注意培養孩子先來後到的習慣。很多中國家庭,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總是抱著「孩子第一」的念頭,覺得孩子小,是家裡的寶貝,什麼事情都要讓著他,飯先給孩子吃,水果先讓孩子挑等。

殊不知,這種一味謙讓的習慣只能讓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覺得「我就是最大的,你們誰都得讓著我!」一旦這樣的想法根深蒂固,孩子就會養成從小高人一等的錯誤思想,長大後不但不容易交到朋友,還會造成性格上的缺陷。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孩子的正面榜樣。想讓孩子克服「唯我獨尊」,「凡事以我為先」的壞習慣,必須要給孩子樹立榜樣,從自身做起。比如帶著孩子出門時隨時注意開車不搶道,依次通過;買東西不爭搶,排隊付款;等待時自覺排隊,和別人相處時謙讓、自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在孩子面前,父母就如同一面鏡子,一言一行都會被孩子盡收眼底。你正確的行為會比多少說教都要管用,當孩子看到父母彬彬有禮的行為後,先來後到的理念就會根植心底。

再次,及時給孩子立規矩。作為父母,不要總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有些事情不必苛求。當然,在某些方面,不過於嚴苛是對的,但在立規矩上必須嚴厲起來,這不是苛責孩子,而是對他好。

父母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時刻遵守「先來後到」的規則,比如吃飯時誰先到飯桌前就有優先盛飯吃的權力,如果孩子總是不來,就讓他嘗一下沒有菜吃的後果;早上誰先起床誰就可以先上廁所,如果孩子起得晚就得憋一會兒,老老實實地在門口排隊等待……

只有這樣,才能逐漸幫孩子建立起「先來後到」的習慣。如果生活中很少有這種機會,也可以特意設置相關場景,讓孩子知道如何去做。

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先來後到的規則不但可以避免孩子養成自私的毛病,讓他明白當別人先拿到東西的時候,必須學會等待,還能在孩子的內心深處形成平等交往的行為模式,這對他未來的人生之路都是十分有用的。

濃情智語

在這個社會上,情商高的人總會佔據優勢,而德國父母認為,自律能力不僅是一個人必備的能力,更是衡量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準之一。一個人只有掌握自律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立足,而「先來後到」的規則也是其中一種。這一規則不但讓孩子顯得更加禮貌,還能使其更好地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進而擁有耐心。

作為中國父母,讓孩子學會守規矩,講究先來後到,同樣會對他的未來產生良好作用。

4.遲到一分鐘,也必須道歉

嚴謹的德國人十分守時,無論任何約會都不會遲到一分鐘,因為在他們看來,遲到不僅意味著自己的誠信會受到質疑,還是對別人的不尊重,因此德國父母會從小讓孩子養成約會準時到達的習慣,並告訴他們:「遲到一分鐘,也必須要道歉。」

對德國孩子來說,不管是應邀到別人家做客,還是外出拜訪朋友,都必須要按時到達,所約定的時間一般會具體到幾點幾分,不會讓主人浪費時間等待或者提前招待客人,假如有特殊原因不能準時赴約,德國孩子一定會提前通知對方,同時表示歉意,請求原諒,這在他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4歲的米婭是個乖巧可人的德國女孩,她的父母工作都很忙,於是把她寄養在外婆家。米婭的外婆年輕時是個中學老師,從米婭懂事起就開始教她各種知識,培養她良好的習慣和品格。

因為知道年幼的孩子對時間沒有概念,米婭的外婆在日常生活中十分注意對米婭時間概念的灌輸,從最基本的看日曆、看鐘錶開始,讓米婭一點一點瞭解時間。為了讓她對時間的概念更加清晰,外婆特意買了可以每天撕一張的日曆,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提醒米婭把過完一天的日曆念一遍,然後撕下來,期待新的一天。

外婆的教導讓米婭很快熟悉了時間,並且知道遵守時間的重要性。小小的米婭不僅學會了認識時間,而且還懂得了和別人約定好時間一定不能改變,而且必須準時到達。

一天早上,米婭接到媽媽電話,說週末早上會來接她和外婆一起去公園,米婭稚氣地問:「媽媽,你們週末幾點來?」

媽媽告訴米婭:「寶貝,媽媽10點整到,在外婆家乖乖等我吧!」

週末早上,米婭不到7點就起床了,隔一會兒就看看表,然後自言自語地說:「媽媽還有3個小時就來了。」「媽媽還有不到1個小時就來了。」……

外婆發現米婭一早上不停看表,笑著跟米婭說:「寶貝,你是不是特別盼望媽媽能快點兒到呀?不要著急,你可以先畫幅畫等等她。」

米婭昂起頭,小大人兒一樣地說:「好的外婆,我可以畫幅畫送給媽媽。我確實盼著她趕緊到,但是我不著急,因為媽媽說的是10點整,我再等會兒。」

鐘錶滴滴答答地走到了10點,米婭畫了一幅小雞找媽媽的畫,安靜地坐在沙發上等媽媽,但左等右等,媽媽卻還沒有來。看到牆上鐘錶的指針指到了10點10分,米婭忍不住問外婆:「媽媽不會忘記我們的約定吧?她為什麼還沒到?」

這時,媽媽急匆匆地走了進來,一進門就不停地道歉:「米婭,真的太抱歉了,我們的車路上拋錨,為了不耽誤和你的約會,爸爸找到拖車去維修廠,我打了計程車來,沒想到還是遲了10分鐘。」

正等得焦急的米婭一頭撲到媽媽懷裡:「沒關係的媽媽,我只多等了一會兒,不過你下次可不能再遲到了!」

看到米婭對時間的概念如此清晰,媽媽十分感激外婆對她的教導,因為媽媽也是個很守時的人,如果不是因為車子拋錨,她肯定不會遲到的。

看到這個事例,不少中國父母也許會覺得,孩子一整天都沒事兒,多等會兒也沒什麼關係,不就是晚了10分鐘,有必要給孩子道歉嗎?甚至有些中國父母會覺得,德國人的這種行為多此一舉。

丁丁的爸爸媽媽都在德國留學,在丁丁6歲的時候,因為奶奶去世,丁丁回到了爸爸媽媽身邊,剛到德國的丁丁對這裡的環境十分陌生,好在遇到了迪姆這個好朋友,他很快熟悉了德國語言和生活習慣,開始了快樂的德國生活。

迪姆住在丁丁家隔壁,是個熱情快樂的德國男孩,和丁丁差不多大。自從聽說丁丁從中國來,他就每天來找丁丁玩兒,教丁丁德語,給丁丁提供了不少幫助,久而久之,兩人成了十分要好的朋友。

一天,丁丁和迪姆約好下午2點去樓下的遊樂園玩滑梯。因為丁丁有午睡的習慣,丁丁千叮嚀萬囑咐地告訴媽媽自己和迪姆約好了2點在樓門口匯合,讓媽媽一定叫醒他,媽媽順口答應之後,開始忙自己的事情去了。

等媽媽叫醒丁丁的時候,已經2點半了,丁丁一邊說:「壞了壞了,迪姆克肯定等急了!」一邊衝下樓去。

迪姆果然很生氣,儘管還是耐著性子等著丁丁,但顯然已經著急得不行。看到迪姆慍怒的神情,丁丁連連道歉,並接受了迪姆的批評,還答應作為浪費時間的補償,幫迪姆擦拭他的小自行車。

沮喪的丁丁回到家,說起這事兒來,不斷抱怨媽媽為什麼不叫他,可媽媽輕描淡寫地說:「我一直忙著看資料,不小心把時間忘了,小孩子嘛,等一下沒關係的,迪姆比你大,他應該包容你,怎麼能讓你擦拭自行車呢?」

正在看書的爸爸聽到他們的談話,嚴肅地說:「迪姆這樣做是對的,丁丁,遲到了就要道歉,哪怕只有1分鐘,因為你耽誤了別人寶貴的時間,接受懲罰也是應該的。」

丁丁記住了爸爸的話,從此無論和誰約定的時間,都會牢牢記住,再也沒有遲到過。

在德國人眼中,遵守時間是種美德,不僅對大人來說十分重要,對孩子同樣如此。在德國父母看來,嚴格遵守約定時間不僅能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還能讓孩子學會尊重他人,進而獲得他人認可。

除此之外,讓孩子擁有時間觀念,培養孩子遵守時間約定的習慣,還能讓孩子從小養成規劃時間,有序安排的良好習慣。既然有這麼多好處,那麼作為父母究竟應該如何讓孩子遵守時間呢?

首先,做孩子遵守時間的榜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往往會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在為孩子制定作息制度,約定相關時間的同時,父母也要對自己提出嚴格的守時要求。不僅要保證每天按時叫醒孩子,及時接送孩子上學放學,而且在工作、生活和言行等方面都要盡量做好遵守時間的榜樣。只要答應孩子的事情,什麼時間做什麼,或者什麼時間到什麼地方去,都要準時履行,絕不拖延或改換時間。

即便是有特殊情況,非要改變之前的計劃,一定要提前跟孩子說明原因,並在事後向他道歉,讓他知道你不是故意的。通過這樣長期的教育和榜樣行為的影響,孩子遵守時間的行為習慣不但能夠得到發展和鞏固,還能讓孩子初步懂得遵守時間的重要性。

其次,和孩子一起制訂一份家庭作息表。為了讓孩子養成遵守時間的好習慣,在孩子懂事之後,可以和他一起制訂一份家庭作息時間表,比如早上6點半起床,7點半到幼兒園……下午5點接孩子回家,晚上8點上床睡覺等。

這樣的家庭作息表可以讓孩子對時間的概念瞭解得更加清晰,同時有助於增強他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最後,及時糾正孩子不守時的壞行為。如果孩子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已經養成一些不遵守時間的行為習慣,那麼作為父母,一定要下狠心將其糾正過來。比如起床時間總是往後拖,一催促就發脾氣,甚至哭鬧,此時父母千萬不能妥協和寬容,在嚴格執行時間約定的同時,耐心進行說服誘導,必要時可以採取命令的方式要求孩子。嚴格地要求也許會讓孩子一時難以理解,但久而久之他卻能收穫一個良好的習慣。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深知孩子在沒有成人之前,對時間的概念不夠明晰,時常會出現懶散、懈怠或拖拉現象,因此他們從孩子懂事開始,就不斷教導孩子,必須要遵守時間,無論做什麼,遲到都是不對的,哪怕遲到1分鐘,都必須要道歉。

這樣的習慣成就了德國人的嚴謹,也成就了德國人的優秀,作為中國父母,這一點必須要牢記心間,並學習實踐。

5.不丟三落四,旅遊忘帶吃的就餓著

有則新聞說,一個以十分優異的成績進入名牌大學的男生,剛入校半個月便申請退學,究其原因,居然是因為不習慣集體生活,無法照顧自己。

當記者對此事採訪時,驚奇地發現,這名已經18歲的大男生,連自己的內衣和襪子都從未洗過,鞋帶不會系,被子不會疊,不知道如何打飯,也不會從銀行卡取錢……最後他不得不遺憾地退學回家,重新接受「生活教育」。

這對父母來說簡直是個悲劇,這一悲劇的罪魁禍首也正是打著「愛孩子」名義的父母。當然,這只是個特例,但在中國,肩不能挑擔、手不能提籃的孩子卻不在少數。從孩子很小的時候直到長大成人,大多數中國家長都習慣於幫孩子準備好一切,不讓孩子動手,甚至不給孩子動手的機會。

這樣造成的後果就是孩子什麼事情都不會做,一旦離開父母,根本沒有任何生存能力;一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不知所措,一蹶不振,因為他們根本沒有任何抵抗挫折和超越困難的經驗。

小學三年級的玲玲是個粗心的姑娘,經常丟三落四,早上出門忘了帶書包,上體育課忘了換球鞋的事情司空見慣,媽媽經常會叮囑她,但她每次都答應得好好的,但一到正事上就忘得一乾二淨了,無奈之下媽媽只好每次都幫她準備好。

一次學校舉辦校慶活動,老師要求第二天全班統一穿校服,放學的時候老師千叮嚀萬囑咐,並規定誰不穿校服,就不允許進校門。玲玲剛放學的時候還記得很清楚,結果一到家發現表姐來了,兩人又笑又鬧地玩到了很晚,自然就把這件事忘在了腦後。

第二天,媽媽開車送玲玲上學,玲玲穿著好看的裙子到了校門口,看到每個同學都穿了校服,突然想到了校慶的事情,她一拍腦門:「壞了,老師說今天讓所有人都穿校服的!」

無奈之下,媽媽只得一路上把車開得飛快,趕回家把校服找到,又送到了學校,看玲玲換好衣服,才去上班。結果可想而知,媽媽受到了領導的批評,而且扣發了當月獎金。

下班的時候,玲玲媽媽垂頭喪氣地回到家,把玲玲狠狠地批評了一頓,玲玲保證以後一定不再丟三落四,結果沒幾天,她又把作業本忘在了學校,害得媽媽又多跑了一趟。媽媽只好安慰自己:「孩子還小,等等大了,說不定就會好起來的。」

這樣的事情在德國幾乎不會發生,孩子丟三落四,最好的辦法就是給他一些小小的懲罰,讓我們看看韋德的媽媽是如何做的。

在韋德很小的時候,媽媽就十分注重培養他的各種品格,包括做事膽大心細、不馬虎、不毛躁。但對小孩子來說,丟三落四似乎就是家常便飯,沒有哪個孩子不在這上面犯錯誤,但韋德媽媽自有辦法。

韋德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一次班裡組織到附近郊區春遊,要求孩子們準備午餐和零食,早上7點出發,晚上7點回來。出發前一天晚上,韋德十分興奮,這個屋子裡找找,那個屋子裡看看,尋覓第二天要帶的東西,對此韋德媽媽十分支持,因為她一直鼓勵韋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韋德準備好了一些吃的,興奮地拿給媽媽看,媽媽提醒他:「看看還有需要帶的東西嗎?你會不會口渴呢?」

韋德一拍腦袋:「對了,需要帶兩瓶水和一個水杯!」媽媽又問:「有沒有可能遇到一些障礙,會不會受點兒小傷?」

韋德找出爸爸上次買來的多功能小刀和手電筒,帶上了小巧的小藥箱,裡面有創可貼和部分應急藥品。

第二天,有同學到門口叫韋德一起出發,韋德背起背包和同學一起出了門。爸爸突然發現韋德裝著零食和礦泉水的食品袋沒有拿,正準備出去給他送,卻被媽媽攔住了。

「親愛的,你為什麼不讓我送去,食物和礦泉水都是郊遊的必需品啊!」對於媽媽的行為,爸爸表示不解。

媽媽笑著說:「不要緊張,放心吧,他自然有辦法解決這些問題,如果真的想不到辦法,一天也不至於餓到或者渴到他,頂多玩得不盡興罷了,我就得讓他改改丟三落四的壞毛病。」聽到這裡,爸爸恍然大悟。

傍晚,韋德準時出現在門口,耷拉著腦袋,一到家還沒洗手就拿起媽媽準備好的水,咕咚咕咚地喝了個乾淨,然後四處找吃的。媽媽一邊讓他去洗手,一邊端出了豐盛的晚餐,韋德馬馬虎虎地洗了洗手,大叫一聲:「餓死我了!」然後狼吞虎嚥地把面前的食物一掃而光。

等韋德吃完最後一塊麵包,打了個飽嗝,媽媽微笑著問:「寶貝兒,今天的春遊感覺如何?」

「一點兒都不好!」韋德一邊說,一邊喝了口牛奶。

「為什麼呢?你不喜歡他們選的春遊地點嗎?可是我看你的小夥伴都玩兒得很開心呢!」媽媽故意這樣問。

「不是的媽媽,是因為我早上走得匆忙,忘了帶食品和水,雖然路上朋友們都給了我一些吃的,但是後來我實在不好意思再吃他們的食物,於是就假裝不餓,其實我都快餓死了!」

聽到這裡,媽媽眼淚都快流出來了,卻還是拚命忍住了,她鎮定地告訴兒子:「你現在吃飽了嗎?吃飽了咱們來分析一下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好不好?」

韋德點點頭,認真地對媽媽說:「其實在回來的路上,我就已經想到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我在出發前太馬虎,沒有認真檢查一下所帶的東西,以至於餓了一天,以後肯定不會這樣了,媽媽,你相信我!」

媽媽讚賞地摸了摸韋德的腦袋,說:「寶貝,我當然相信你,而且還相信從此在其他事情上,你也能改掉丟三落四的小毛病。」

韋德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從那之後,他果然沒有在類似的問題上犯過錯誤。

和德國父母比起來,中國父母在很多時候要遜色很多,很多父母在得知孩子要去春遊,或參加學校活動時,總會親自幫孩子收拾東西,想到所有問題,無微不至地安排好他的一切,這不僅不利於讓孩子養成細心、不丟三落四的好習慣,還無法培養他的獨立能力。

想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未來,從小培養他良好的生活習慣十分重要,尤其是讓他懂得做事的條理性,不馬虎、不大意、認真細緻、不丟三落四。只有這樣,他才能在人生中少走彎路,更快地到達成功的彼岸。

濃情智語

德國父母一致認為,自己的事情自己就要負責,無論多大的孩子,只要他願意外出旅行,那麼他就有責任安排好自己的一切,而不是依靠父母提醒,如果忘記帶吃的,就只能餓著,如果忘記帶穿的,就只能凍著。

這並不意味著德國父母不愛孩子,而是他們希望能通過這樣的鍛煉,讓孩子養成獨立、細心、不丟三落四的良好生活習慣,因為這一習慣將伴隨孩子的終身,並幫他在未來的生活中獲得更多優勢。

中國父母一定要學習德國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因為唯有如此孩子才不會在將來獨自生活的時候不知所措,吃盡苦頭。

6.買個記事本,記下生活日程

在德國,人人都有自己的記事本,包括家庭主婦和老年人,裡面記載著近期和遠期的大大小小的約會、計劃以及各種生活日程。由於這一習慣,很多人將德國稱之為「記事本社會」,因為這裡的人們在做任何決定前都會參閱一下自己的記事本。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按部就班的日子太過枯燥,還有人會認為這一習慣很沒有必要,但在德國人看來,這種習慣不僅能夠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更關係到對待生活的認真態度。

在這樣的環境熏陶下,德國孩子也都擁有屬於自己的記事本,因為德國父母認為,讓孩子擁有記事本,能夠培養他們更加準時、守秩序、愛清潔和做事有條不紊的習慣,同時還能讓他們對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能夠準確鑒別。

威爾的爸爸是一名銀行家,由於工作需要,思路清晰的他無論任何事情都會事先安排好,在筆記本上記錄下來,然後依照順序一個個完成,為了讓兒子威爾也繼承這一良好習慣,在威爾很小的時候,他就開始讓威爾將記事本充分利用起來。

活潑聰明的威爾很小的時候就會寫不少單詞,在他4歲生日時,爸爸買了一本十分精緻的筆記本,準備送給他做禮物。媽媽看到後奇怪地說:「給孩子買這麼好的本子做什麼呢?他還不懂事,很可能把本子毀掉。」

爸爸笑著說:「如此精美的本子,他怎麼捨得毀掉呢?我要從現在開始教他記錄生活中的點滴。」

媽媽還是不太理解,問道:「他才會寫幾個字啊?你這樣做能行嗎?」

威爾生日那天,媽媽在生日蛋糕上插上了4根蠟燭,一家人圍坐在桌前,爸爸說:「威爾,你是大孩子了,對嗎?」

威爾鄭重地點點頭:「是的,爸爸。」

「我要送給你一件德國大人們都有的禮物,你喜歡嗎?」

「爸爸,是什麼呢?」威爾興奮地想要馬上知道。

爸爸從背後拿出那本精緻的筆記本,威爾高興地跳了起來:「太棒了爸爸,我也可以和你一樣在好看的本子上寫字了,對嗎?」

「是的,兒子,你真聰明!你不是一直好奇爸爸在筆記本上到底寫了些什麼嗎?爸爸現在就告訴你,爸爸寫下的是對生活的計劃,以後你也可以寫下你對生活的安排和想法,這樣在做什麼事情的時候,你就不會茫然了。」

「可是,我要怎麼寫下計劃呢?爸爸,你可以教我嗎?」

「當然了,威爾!比如說今天,你可以寫寫你對生日的安排,或者明天你想要去做什麼。」

威爾馬上打開了筆記本,用稚嫩的筆跡和不成熟的句子寫下這樣一句話:「今天我生日,收到一本筆記本,以後我要記錄我的生活和計劃。」看到兒子對此興致勃勃,爸爸媽媽都欣慰地笑了。

在媽媽的指導下,威爾會寫的字越來越多,他在筆記本上寫下的內容也越來越多,在他6歲的時候,已經能在前一天晚上安排好第二天所有日程,並熟練地寫下來,第二天按照記事本的記錄去做了。

日子過得飛快,眼看威爾就快要上中學了。一天,威爾告訴爸爸他想去山裡參加為期兩天的野營活動,報名參加這次野營活動的大多都是中學生,爸爸發現威爾是當中年紀最小的,但因為覺得他的獨立能力很強,於是欣然同意。

報上名之後,學校向威爾等人介紹了營地的一些情況,並給他們提出了不少意見,提醒他們應該如何準備,威爾聽完後認真地記在了筆記本中,並回家準備營地的生活用品。

看到威爾手忙腳亂地整理物品,媽媽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他自信滿滿地說:「放心吧媽媽,該準備的東西我都想好記在本子裡了,現在只要按照上面的記錄準備就好了,我能夠照顧好自己。」

第二天出發前,不放心的媽媽還是偷偷檢查了威爾的行李,看完後媽媽欣慰地笑了,因為每個小細節威爾都做得非常好。

兩天後,威爾興高采烈地回到了家,媽媽連忙問道:「怎麼樣,玩得開心嗎?」

「太棒了媽媽,我玩兒得非常開心!」

爸爸問他最大的收穫是什麼,他高興地說:「這次野營我不僅學到了很多知識,還交到了好朋友。」

原來,有兩個同行的男孩因為準備不夠充分,少帶了食物和衣服,而威爾恰好有備用的,於是慷慨地分給了他們,後來通過深入交流,威爾和這兩個男孩子成了很好的朋友。

這時爸爸開始慶幸,自己從小對威爾條理性和計劃周密地教育果真沒有白費,不但讓孩子思路清晰,將生活安排得有條不紊,還對他的社交起到了良好的幫助。

這種用筆記本記錄生活日程的方法不僅能讓孩子更好地改掉做事丟三落四的壞習慣,還能讓孩子做事養成良好的條理性,知道這一步該做什麼下一步該做什麼,進而對人生有更好地規劃。

作為中國父母,讓孩子擁有隨時記錄生活點滴的習慣也十分重要,正如中國有句俗語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早上出門忘記戴紅領巾,週末出去玩兒把東西落在別處,做事雜亂無章,像個無頭蒼蠅……其實只要在事前將這些注意事項記錄下來,到時就不會忘記,條理性也自然而然地就能培養出來。

那麼具體在操作上應該如何去做呢?我們不妨借鑒德國父母的做法:

第一,讓孩子看到父母的做法。父母是孩子的最佳模仿對象,父母怎麼做,孩子就會怎麼學,因此作為父母必須擁有屬於自己的記錄本,有隨時記錄生活日程的習慣,以身作則,做事情前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認真對待工作和生活,做重要事情之前先寫下來,整理一下思路,然後再去做,這種習慣不但能讓生活更加明晰,更能讓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學會效仿。

第二,培養孩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隨時留心觀察孩子,看他做事的秩序性如何,是否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如果發現他這方面比較差,要馬上為他指出來,並告訴他正確步驟是怎樣,如何才能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第三,鼓勵孩子記錄生活。想讓孩子養成好習慣,父母必須要有足夠的耐心,堅持要求、反覆強化並不斷鼓勵,加以督促和引導。先讓孩子對記錄生活點滴產生興趣,然後教他如何計劃生活日程,讓他知道先規劃再執行的好處,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隨時記錄,並有條不紊地去做的好習慣,將筆記本當成不可或缺的好夥伴。

濃情智語

德國人認為,想讓孩子更有秩序和條理地生活,必須從小培養他學會過有計劃的生活,比如分配零用錢、支配時間、完成學習任務、發揮興趣愛好,並讓這些形成井然有序的關係。他們覺得筆記本更有助於孩子將這一切做得更好。

事實證明確實如此,孩子在周密地設計時間「規劃圖」的同時,也開始了對自身生活的周密設計。由此可見,德國人幫助孩子確立面對生活的立志觀念,並不是將他們限制在條條框框當中,而是讓他們更充分地發揮天賦才能,達到實現自我價值的更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