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 > 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 >

中國人為什麼用筷子?

中國文化不僅體現在語言上,還表現在各種日常行為中。「吃」是最日常的行為,也是中國人認為最為重要的行為。中國有一句古話就叫:「民以食為天」。所以,在這一方面,中國人花了很多心思,創造了相當獨特的文化。

吃的工具——餐具,是有講究的。餐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就是筷子。阿源兩歲多的時候就被要求學著用筷子夾菜吃飯。一個中國人,如果長大了還沒有學會用筷子吃飯,那是要被人嘲笑的。只有小小孩才用調羹(北方話叫「勺子」)吃飯呢!用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是一種技巧,需要通過訓練才能熟練掌握。會用筷子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大標誌。

我們去吃肯德基,那裡面是沒有筷子的,食物都用手抓著吃,因為肯德基是洋餐,我們可以暫時像外國人一樣吃。西餐也有餐具,那是刀和叉。

我們說任何工具都是為實現人的某些想法而產生的。獨特的餐具,表明中國人對吃也是有獨特的想法的。筷子跟刀叉的最大區別是筷子有「夾」的功能,能夠將食物從餐桌的各個方向「夾」到每個人的碗裡。刀叉就缺乏這種搬運食物的功用。所以,西餐總是每個人獨自守著自己的盤子吃,而中餐卻是大家圍著一桌子碗碟吃,而且吃的過程中還要相互夾菜,不光夾到自己嘴裡,還要夾到人家碗裡。所以,「筷子」實現了中國人希望大家一起享用食物的想法。「希望大家在一起」,希望個人融合在群體裡,這也是中國文化的特色。阿源很小的時候就知道,如果飯桌上人還沒有坐齊,是不能動筷子的。這就是很中國化的表現啊!

所以,我們可以說,使用筷子的過程,也是體現中國人想法的過程,也就是一個人越來越成為中國人的過程。

媽媽知道阿源喜歡吃蝦,媽媽就將蝦夾到阿源的碗裡,阿源覺得媽媽真好。

但有時候筷子夾來夾去也讓人感到痛苦。阿源到外婆家去做客,吃飯的時候,外婆將很多菜和一個大雞腿夾到阿源的碗裡。阿源並不喜歡吃雞腿,就很為難。而外婆還要說:「快多吃點,就像自己家裡一樣!」看著自己碗裡堆得像小山一樣的肉菜,阿源感到很痛苦。

阿源想要不吃,媽媽就說:「要吃的,外婆夾給你,不能不吃。否則外婆要不高興的。」為了讓外婆高興,阿源就只能硬著頭皮啃雞腿。如果外婆問:「好不好吃?」阿源最好的回答是:「好吃!」那樣就大家高興,媽媽會表揚阿源懂事。

有時候,阿源將雞腿夾還給外婆,說:「外婆你吃!」外婆也很高興說:「阿源真懂事!」但最後,又將雞腿夾了回來,說:「阿源吃,吃了長得更高!」

我們明白了,在飯桌上夾來夾去都是「為他人著想」。因為想著他人「喜歡吃」或者「吃了有好處」就夾給人家;因為想著他人「希望我吃」,所以,即使不喜歡也勉強吃了。這就是中國人。

但正如在「夾來夾去」中表現出來的一樣,凡事為他人著想,有時是一種高尚的品格,讓人感激,但有時也是一種煩人的行為,讓人痛苦!我們中國人其實就是這樣一種矛盾體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