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是中國人:在古老的土地上嶄新地生長 > 中國有哪些重要的傳統節日? >

中國有哪些重要的傳統節日?

阿源最喜歡過節,因為節日能放假,而且能夠吃到很多好東西。但是,節日不是為了放假。中國人創設了很多傳統節日,每個節日的背後其實也同樣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文化。

春節

王安石的《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寫的就是春節。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是春節,又叫陰曆(農曆)年,俗稱過年。

舊歷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吃年夜飯(團圓飯)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離家在外的人們都要趕回來,全家老少一起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中國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就有相聚團聚的意思。而在中國南方有過年吃團圓果、年糕、粽子的習慣。團圓果是一種米粉做的像包子一樣的點心,顧名思義就是象徵闔家團圓;甜甜黏黏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蜜蜜甜、步步高;粽子,則象徵「種種有」。另外,阿源還知道蓮藕象徵「路路通」(藕中有很多孔洞);魚,象徵「年年有餘」;而吃年夜飯也要剩一點在碗裡,表示年年有「富餘」;等等。吃了年夜飯,大人會給阿源這樣的小孩壓歲錢,保佑平安過年。然後大家要熬夜守歲,現在通常的節目是大家一起看「春節聯歡晚會」。

待新年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正月初一,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新裝,在門口貼上春聯和福字,慶祝新年。初二、初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

春節融合了中國人注重親情、尊老愛幼、追求團結和諧、嚮往嶄新未來等多種美好的想法。

清明

阿源很小就能背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中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很多人都要去掃墓。每年清明節,阿源都要跟隨家人,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山上墓地,先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要燒紙錢給先人,還要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表達了中國人孝敬祖先、注重血緣親情的傳統理念。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又一個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賽龍舟、吃粽子,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卻不見了屈原的蹤跡。從那以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划龍舟來紀念他。人們希望借划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並將粽子投入江中餵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宋代大詞人蘇軾寫過一首《屈原塔》:「楚人悲屈原,千載意未歇。精魂飄何在,父老空哽咽。至今倉江上,投飯救飢渴。遺風成競渡,哀叫楚山裂」,表達了中國人對屈原這樣高潔自好、忠於祖國的精神品質的讚美和肯定。

中秋

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中秋節也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這時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節」。這一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遊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阿源很熟悉的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寫的就是中秋夜詩人對家鄉的思念。

中秋賞圓月、吃月餅,寄托了中國人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而「八月十五月兒圓,中秋月餅香又甜」,這句名諺道出的是中秋夜人們吃月餅的習俗。月餅最初是用來祭奉月神的祭品,後來人們逐漸把中秋賞月與品嚐月餅作為和家人團圓的一大象徵,慢慢地,月餅也就成了節日的必備禮品。

中秋賞圓月、吃月餅,寄托了中國人對家人團聚的美好願望。

所以,過節不是為了放假,也不是為了有好東西吃,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節日,我們都更瞭解和接受了中國人某些共同的願望和想法,從而自己也變得更是一個中國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