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一種有趣的孩童經濟學 > 靠創意賺錢 >

靠創意賺錢

菜蟲平時一個很喜歡的娛樂,是在電腦上看動畫片。一般都是爸爸打開電腦準備工作的時候,菜蟲就過來了,先是圍著爸爸繞圈,接著對爸爸的衣服拉拉扯扯,接著就爬到爸爸膝蓋上,接著就是跟爸爸商量,然而是不容置疑的口吻:「爸爸,看一集動畫片吧!」

爸爸當然是無法拒絕的,因為這是個以溺愛出名的爸爸。為此,爸爸媽媽決定買一台新的筆記本電腦。經過商量,爸爸媽媽買的新筆記本,是戴爾。為什麼最後選擇戴爾呢?因為從性價比來看,相似的品牌,同樣的配置,戴爾最便宜,並且,戴爾的保修做得很好,爸爸媽媽信任這個品牌。這樣,當菜蟲要看動畫片而霸佔一台電腦的時候,爸爸就可以在另一台筆記本上寫作了。

關於戴爾這個品牌,它的創業過程非常有意思。戴爾的商業模式跟微軟、星巴克、沃爾瑪都不同,他靠創意,建立了新的電腦營銷模式。

現在,個人電腦幾乎家家有、人人有,可實際上電腦發展歷史很短。電腦本身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起初只是專業用的電腦,沒有大眾化的個人或家庭電腦。1977年,蘋果公司推出一種基於視窗界面的電腦,便於普及,成為第一代個人電腦。

1981年,IBM也進入個人電腦市場,推出第一代IBM個人電腦。IBM是計算機行業的龍頭,歷來以製造大型計算機而出名,它的進入標誌著個人電腦走上正式舞台。當時,IBM個人電腦商業模式是自己設計、製造,多數通過零售渠道向中小企業、個人用戶銷售。

不過,IBM公司太大,大型計算機是主業,對個人電腦的推銷力度總是有限,難以兩者兼顧。相比之下,1982年新成立的康柏計算機公司則沒有歷史包袱,只從事個人電腦的製造和銷售,輕裝上陣,很快趕上IBM的個人電腦銷售量,成為該行業的老大。

但是,由於IBM和康柏公司都是通過零售店銷售電腦,這種商業模式成本很高。

第一,從組裝電腦到銷售、再到拿到現金,這中間的時間太長。也就是說,IBM造好電腦後,先在倉庫放著,再運到各地商店,由於商店收貨後往往不能馬上賣掉,要租地方存放。不僅庫存空間需要支付成本,而且要用大量流動資金支持貨物的儲備,成本會不低。第二,電腦技術變化很快,庫存時間越長,技術過時的可能性越高,折價和報損的程度會很高,這又會增加成本。第三,由於是通過商店出售,店面本身又需要成本,所以,電腦製造商需要給代理商不低的佣金。結果,不僅IBM、康柏的贏利空間受限,而且使電腦價格太高,不利於個人電腦需求的增長。

戴爾電腦公司的機會就是這麼來的。戴爾出生在得克薩斯州。十五歲時,他出於好奇,買了台蘋果電腦搬回家,他把新電腦拆了,試試自己能否再裝好,結果試成了。沒想到的是,那次經歷鋪下了致富之路。1983年,戴爾十八歲,是得克薩斯州立大學一年級學生。那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白天上學,晚上和週末幫其他公司更新個人電腦操作系統。隨著業務的擴展,他開始僱傭員工。到1985年,在他還是大學二年級學生時,他的公司收入已達到一千六百萬美元。

在創業的過程中,戴爾發現IBM和康柏的商業模式過於呆板,既不能根據用戶的需要為用戶量體裁衣組裝電腦,同時資金周轉速度太慢,庫存電腦太久、太多,零售店面佔用太多,成本過高。於是1985年,戴爾公司改做電腦,其模式是「先拿到客戶訂單,收到錢,再組裝電腦,然後發貨」。也就是說,顧客先打電話下訂單,告訴他們所要的電腦配置、存儲器大小等,交好錢,然後戴爾電腦公司才開始組裝,裝好後寄到你家裡。

這樣,戴爾不需要太多流動資金,沒有庫存,沒有零售店面成本,更沒有電腦技術過時的風險,因此也沒有降價風險。既有滿足用戶需求的靈活性,又大大降低成本,這使戴爾有很大的降價空間,即使他賣的電腦比IBM、康柏的便宜很多,公司也照樣能盈利,而同樣的價格在IBM、康柏卻有可能虧損。有了這種「定制加直銷」模式,戴爾不勝出才怪呢。

降低成本是企業經營的核心之一。要麼有技術優勢,要麼有成本優勢,當然最好兩者都有。有意思的是,雖然戴爾的電腦業務1985年才開始,到年底,他的銷售額已達七千萬美元,1990年的銷售額為五億美元。到1999年,戴爾電腦超過IBM、康柏、惠普,成為最大的個人電腦商。對於客戶而言,他們不僅可以根據個人需要定制電腦,付出的價格也最低,而且一有問題,還能直接跟製造商交涉,而不是與零售商打交道,這很有吸引力。

20世紀90年代中期,戴爾的平均庫存時間是六到十三天,而競爭對手的庫存時間為七十五至一百天。電腦淘汰速度、降價速度一直很快,這種庫存時間優勢對戴爾的成功極為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