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一種有趣的孩童經濟學 > 勤勞就能致富嗎 >

勤勞就能致富嗎

中華民族一向被認為是勤勞的民族,一些歌曲啊,電影啊,小說散文啊,都在歌頌中華民族的勤勞勇敢。對於這一點,爸爸是贊同的。其實爸爸覺得自己有時候也很勤勞,不過這麼說,要被媽媽嘲笑的,因為爸爸不喜歡拖地板洗衣服,這些都是由媽媽做的。爸爸回憶小時候,爺爺奶奶的勞動,那就真的要用勤勞這個詞語來形容了。爸爸覺得,爺爺奶奶以及那些鄰居村民,都是最勤勞的浙江人。爸爸小時候,天濛濛亮,被樓下的聲音吵醒,就知道爺爺奶奶已經摸黑起床,開始一天的勞動了。

不過呢,菜蟲還有一個疑惑,這個疑惑也是爸爸以前的疑惑:為什麼中國人這麼勤勞,可是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人卻是因為貧窮而出名的。爸爸曾經跟菜蟲講過,爸爸小時候,從來沒有菜蟲現在這麼優越的物質條件。爸爸小時候沒有這麼多玩具,沒吃過這麼多巧克力,也從來沒有這麼漂亮的衣服。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同樣的勤勞,卻有不同的結果呢?

這裡有很多原因,首先是勞動生產力的原因。技術進步可以使勞動生產力得到提高。我們假設「中國人」自古以來都是一樣的勤勞,那麼他的勤勞,在不同的朝代,能換來的收入是多少呢?按照美國著名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給出的數據,在公元元年時,一個典型的中國人一年到頭辛苦勞作,得到的收入大約等於今天的四百五十美元;到明朝中期時,由於生產能力稍有增長,這筆收入變成了六百美元(可以多換一些菜蟲喜歡的玩具了);這之後的三百多年,一直到1820年,中國人的勞作所得也沒有多少變化;然後,由於戰爭的折騰,到1913年時,人均收入降到了五百五十二美元。而現在,由於工業化的深入發展,財富的創造有了迅猛的增長。按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DP在2006年為兩千零四十二美元,已經超過兩千美元。

除了現代工業技術之外的重要原因,是全球化的貿易市場體系,現在全球的物資流通已經非常方便,這也使我們的溫飽不再有問題,具備這種生產、製造「東西」的能力之後,以「製造東西」、「種植糧食」為核心的傳統意義上的「生產」活動已不再是價值創造的主旋律了。菜蟲知道,舅舅和大伯公司的產品都是賣到國外去的,這就是全球化的市場體繫帶來的商機,我們沒法想像,如果現在還是三十年前那種和世界交流的模式,舅舅和大伯還能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

另外,經濟制度的原因也非常重要。關於制度對財富創造的影響,已有許多學者作過論述,中國過去一百五十多年的風風雨雨也足以說明這一道理。就這一點,中國的財富大師王永慶的一席話非常值得我們深思,他說:「一根火柴棒價值不到一毛錢,一棟房子價值數百萬;但是一根火柴棒卻可以摧毀一棟房子。可見微不足道的潛在破壞力,一旦發作起來,火焰攻堅滅頂的力量,無物能御。」這句話是說,那些不好的社會制度,就是鼓勵燒燬這棟房子的始作俑者。

當然,制度對財富的作用不只是負面的,良性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勵財富創造。這一點,我們來看看爺爺奶奶的生活遭遇好了。爸爸出生於1973年,那時候,「文革」還沒結束,大家都在生產隊裡幹活,打下來的谷子,只能留下每個人的口糧,剩下的都上交給國家。大家早出晚歸,做辛苦的農活,但生產積極性都不高。1980年代以後,在農村,一方面包產到戶了,這就是當年所說的大包干,大家都意識到,現在勞動所得歸自己了,於是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提高,勞動生產率自然提高了。另一方面,1980年代中期之後,爺爺奶奶所在的鎮子,開始工業化了,爺爺成了較早下海做生意的人之一,也賺到了不少的錢,我們現在回老家,看到爸爸小時候住的三層的樓房,就是爺爺那時候賺錢建起來的。

同樣是勤勞的爺爺和奶奶,在被政策束縛在土地上的時候,他們勤勞而貧窮,當他們獲得了制度釋放的自由之後,就成了成功的商人。所以,爸爸要告訴菜蟲,勤勞儘管是重要的良好品質,但光憑勤勞,卻不一定能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