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為什麼不能把所有東西買回家:一種有趣的孩童經濟學 > 取出一把「散碎銀兩」 >

取出一把「散碎銀兩」

菜蟲愛聽故事,年幼時多是繪本,逐漸長大後,涉及的故事書就多了。有時候爸爸也給他講中國古代的章回體小說,比如有本叫做《水滸傳》的,裡面都是好漢,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些好漢到處遊歷,到了酒家,就取出一把「散碎銀兩」擲在桌上,叫上十斤牛肉十斤好酒,一頓海吃海喝。菜蟲就來問爸爸,銀兩很值錢嗎,散碎銀兩就可以買這麼多東西。這個問題可費了爸爸很多心思。

銀兩,在中國古代,是被當做錢來使用的。不過,中國古代其實最常用的是銅錢,就是菜蟲在陳叔叔家裡看到的那種外圓內方的錢幣。但是銀子作為錢幣,最早在漢朝就已經出現了。那時銀的量少,沒有大規模使用,提煉的純度也還不夠,主要還是銀錫合金,顏色是純白的。到了宋元時代,銀子開始具有部分的法償資格和濃厚的貨幣性,尤其在元朝,銀子是主要的流通貨幣。爸爸給菜蟲講的古代小說故事,都是明清時候人寫的,裡面講述的故事多是宋元時代的故事,所以裡面的人拿著散碎銀兩去酒店喝酒,就很正常啦。

那麼,銀子到底有多值錢呢?

著名的小說《紅樓夢》裡面有個劉姥姥,她去賈府攀親,看到賈府上下一頓螃蟹就花去二十四兩銀子,不禁咋舌,因為這些個銀兩,普通人家可以過一年了。劉姥姥雖然常去賈府打秋風,事實上跟普通人家比起來,劉姥姥家還算是小康人家呢,有房有地的。劉姥姥第一次上賈府得了二十兩銀子,便千恩萬謝。看來,這二十兩銀子,價值真不菲。

根據專業人士的研究,以現在的人民幣物價為標準,大概是這樣的:唐朝早期一兩銀子,約值四千一百三十元人民幣,晚唐時約值兩千零六十五元人民幣,而明中葉約值六百六十元人民幣,清朝中期約只相當於二百五十元左右人民幣了。

雖然銀兩在中國古代如此通用,但是奇怪的是,中國卻不是產銀的大國。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儒教與道教》一書中說,銀子到公元前2世紀末的漢武帝時代才成為鑄幣用的金屬,到1035年才成為中國南方諸省的稅收,這無疑主要出自技術原因。金要從沙中淘,採銅在技術上相對容易些,銀則只能實打實地開礦得來。歐洲人在墨西哥—秘魯的銀礦開工後的一個時期,大概相當於中國明朝的萬曆年間開始,大部分的銀作為絲綢、瓷器、茶葉的等價物流入中國,從此中國白銀的數量激增,從而導致白銀對黃金貶值。

明朝改變了銀錠原來的扁平狀,變為了兩頭翹起的船型,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元寶」形狀。

還有一個詞叫「元寶」,也是從明代開始有的,這描述的是銀子的形狀。明朝改變了銀錠原來的扁平狀,變為了兩頭翹起的船型,就是今天人們熟知的「元寶」形狀。

清朝銀質錢幣的名目和形式繁多。其形式大體可分為四種:第一是元寶,通稱寶銀,因其為馬蹄形,也稱馬蹄銀,其重五十兩;第二種叫中錠或小元寶,多錘形,也有馬蹄形,重約十兩;第三種是小錁、錁子或稱小錠,多為饅頭狀,重一二兩到三五兩;第四種是散碎的銀子,重量不到一兩。直到清朝,「元寶」一詞和船型的金銀錠的形象,才真正綁在一起,為人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