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人為什麼要開會:運用規則獲得自由 > 十二怒漢 >

十二怒漢

雷夫老師的教室圖書館裡,除了書,還有上百張電影DVD。每週五,電影俱樂部成員(班裡每個同學都是)可以申請借一張DVD回家。這個週末,阿當和湯迪打算借一張《十二怒漢》,記得雷夫老師說過,這部五十多年前由悉尼·盧曼特導演的電影,當年獲得了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而且,看了這部電影,就能真正明白「辯論」的重要。

阿當填好了「霍伯特·莎士比亞電影卡」(1),領取了DVD和一張問卷。問卷上有十二個問題,是雷夫老師設計好的,要求觀賞完電影之後,認真回答問卷上的問題,再把DVD和問卷一起裝在透明塑料袋裡交回。

《十二怒漢》(12 ANGRY MEN)

爸爸媽媽小時候就看過這部電影,爸爸打趣說:「這部電影舊得快發霉啦,做好心理準備哦,黑白片,單聲道,單調得離奇啊。」爸爸越這麼說,阿當和湯迪反而越想看一看了。晚飯後,四個人坐在一起,靜下心來看《十二怒漢》。真沒想到,九十多分鐘的老電影,竟是這樣的生猛鮮活,看得四個人都屏息凝神,心潮起伏。結束之後,湯迪輕聲說道:「我從來沒看過這麼精彩的電影!」讚歎一番之後,阿當和湯迪一起填寫問卷上的問題。

1.故事發生在什麼時代的哪個城市?

答:20世紀50年代的紐約市。

2.影片主要的場景有幾個?

答:影片只有一個場景,就是一間陪審團的休息室,把邊上的小廁所計算在內也不會超過四十平方。

3.影片中的少年被指控犯了什麼罪?有哪些證人和證據?

答:影片中的少年被指控在午夜用彈簧刀刺死了父親。證人一(樓下的老人)親耳聽到少年大叫:「我要殺了你!」接著看到少年跑下樓梯;證人二(街對面公寓樓的婦女)目擊少年舉刀殺人。凶器為一把彈簧刀,雜貨店老闆確認了少年曾經在他這裡買過一把這樣的刀。

4.除了目擊證人們的證詞,還有什麼原因讓大部分陪審員認為少年有罪?

答:少年聲稱自己和父親爭吵後離家去看電影,回到家後發現父親已經遇害,但是他說不出當晚所看電影的名字和演員。加上出身貧民區的他有過前科,十五歲時曾進過感化院,所以大部分陪審員認為他有罪。

5.為什麼大部分陪審員想盡快達成一致,結束這個案子的討論?

答:刑事案件的表決比例,需要陪審團「全體一致」——一致認為「被告有罪」或一致認為「被告無罪」。一方面因為案件本身已是鐵證如山;另一方面因為屋子很小,天氣又很悶熱,每個人都汗流浹背;也有個別陪審員惦記著自己的生意和晚上的球賽,所以大家希望盡快達成一致,結束陪審工作。

6.陪審員總共有幾位?他們總共經過了幾次表決?表決的形式分別有哪些?每次的統計數據是怎樣的?

答:陪審員總共有十二位。總共經歷了九次表決,表決方式有書面表決、舉手表決、口頭表決三種。「認為有罪」與「認為無罪」的統計數據,分別是:

第一次:11︰1

第二次:10︰2

第三次:8︰4

第四次:6︰6

第五次:6︰6

第六次:3︰9

第七次:4︰8

第八次:1︰11

第九次:0︰12

7.上一個問題中的表決統計數據不斷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民主是否等於少數服從多數?

答:在影片中,起初只有八號陪審員認為被告無罪,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辯論,越來越多的陪審員們加深了對案件的理解,轉變了他們最初的看法,到最後全體都認為被告無罪。數據的變化,體現了理性的辯論的作用。

民主並非是少數服從多數,而是要保障每一個人說話的權利,要服從於事實和理性——這正是開會的目的。

註釋

(1) 詳見《第56號教室的奇跡:讓孩子變成愛學習的天使》,第154頁。「霍伯特·莎士比亞電影卡」是雷夫老師設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