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法國父母這樣教孩子樂觀 > 第七章 拉近關係:給孩子一個擁抱,陪孩子快樂成長 >

第七章 拉近關係:給孩子一個擁抱,陪孩子快樂成長

1.孩子可以直接喊爸爸的名字

在擁有濃郁浪漫氣息的法國首都巴黎的街道上,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們在街頭漫步、嬉戲,有時,某位媽媽會突然拉起孩子的手;有時,某位爸爸會突然將孩子舉過頭頂,讓孩子騎在自己的肩頭;有時,某對夫妻突然一起加快腳步,把孩子落在身後,然後等待孩子邊喊邊跑地追上來……

如果此時有幸正在他們不遠處,就能夠聽到孩子與父母的說話聲,作為中國的父母,當你在法國聽到孩子直呼父母的名字時,千萬別奇怪,因為在法國,孩子是被允許直呼父母名字的,尤其是爸爸,這個同時又是孩子朋友的具有特殊身份的人!

阿隆的家在法國波爾多周邊的一個小鎮上,他是波爾多一家葡萄莊園的園主,也是一所酒莊的老闆。

阿隆的家庭是個大家庭,他有三個女兒,一個兒子,在他的母親去世以後,他便把父親接到家與他們一起生活。

在阿隆的「指揮」下,全家人相處得非常融洽。阿隆是個非常熱情的人,他雖然工作很繁忙,但一有時間就會陪四個子女玩耍,帶他們去公園、遊樂場或是去葡萄莊園體驗生活等。阿隆在第一個孩子誕生後不久,就像大多數法國父親那樣,決心給孩子最大的平等與自由。當然,孩子能夠對他直呼其名就是其中一個表現。

一次,阿隆在葡萄莊園舉辦了一次全體員工的大聚會,阿隆的小兒子有幸陪爸爸一同參與,那年小兒子只有6歲。

別看兒子年紀小,但他和爸爸一樣,西服革履,腰板挺得筆直,絲毫不遜色於爸爸,儼然一個「小老闆」,氣場十足。然而那天吸引所有人眼球的還不是阿隆兒子的老闆氣場,而是他與阿隆的一段有意思的對話。

在進餐的過程中,阿隆拿著話筒做了一段發言,發言之後,他便和大家說:「請大家盡情地用餐,當然,還有我們最美妙的幾款葡萄酒,如果某位同事還需要其他一些東西,請提出來,我幫大家解決。」

說完後,大家都表示這個聚餐已經很美好了,不必再準備其他東西,然而阿隆的小兒子卻站出來,小大人般地整了整衣服,然後走上台,問爸爸:

「阿隆先生,我有一些要求要提,請問我能否提出來?」

「當然,請問你有什麼要求?」

「在場的各位都有享用紅酒的權利,為什麼我只能喝葡萄汁?我希望和大家有一樣的待遇!」

「你也想品嚐一下美味的紅酒?」

「當然,阿隆先生!」

「我很高興你能夠對這個莊園裡的葡萄釀造的紅酒感興趣,但是,享用紅酒的人都是對這個莊園有過貢獻的人。如果你也願意對莊園做些貢獻,我也會允許你享用紅酒的,當然,只是享用,而不是喝得酩酊大醉!因為我不想聽別人說我的兒子是個酒鬼!」阿隆先生的幽默,引得大家大笑起來。

「我很願意為莊園做貢獻,更希望阿隆先生給我機會,當然,我也不願意被別人稱為『酒鬼』……」這句話說出後,又引來一陣歡笑。

法國就是這樣,孩子是可以直呼爸爸名字的,這樣更加能夠拉近與爸爸的關係,和爸爸像朋友一樣的生活,這樣,大大減少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隔閡。

現代社會,平等、自由是人們一直在追求的生存條件,世界的人們,有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民族,並且性別也不同,但不管是哪個人,他有多麼的「與眾不同」,都需要受到社會各界的平等禮遇。不僅如此,在一個家庭中也需要這種體現,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家裡的小寶貝,都需要平等的生活。

在中國,小孩子是家裡的寶貝,不僅父母對其疼愛有加,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更是視其為掌上明珠,倍加寵溺。然而,看似幸福的孩子,家長們依舊感覺和孩子有距離感,難道給予孩子全部的愛,依舊換不回他的心嗎?

事實上是,中國家長雖然給了孩子非常多的愛,卻並沒給孩子足夠的平等。中國家長很少有像法國家長那樣,給孩子對自己直呼其名的權利,反而,中國的家長為了顯示出自己的家長地位,經常向孩子闡明「我可是你的長輩」的身份,要有老幼尊卑,說話有大有小,這樣,讓孩子很自然地和家長保持一定的距離。

敏敏是一個13歲的中國小朋友,她在一本課外讀物中瞭解到法國的小朋友可以直呼爸爸的姓名,並把這種和爸爸交流的「特殊」方式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也就是說,法國的孩子能夠真正地和爸爸成為朋友!

這讓敏敏羨慕極了,要知道,她多麼希望也和法國孩子一樣能和爸爸媽媽成為朋友啊!有心裡話就和媽媽說,有難題就找爸爸幫忙解決,可是,目前她無法這樣做,她怕爸爸媽媽認為她沒禮貌。於是她就期望,如果自己的爸媽能像法國父母那樣就好了。

敏敏很聰明,她突然想到一個辦法,也許這個辦法能夠將她的意願表達給爸爸媽媽。

一個週末,媽媽去公司加班了,敏敏和爸爸兩個人在家,爸爸懶得做飯,就打電話叫了敏敏最愛吃的外賣,吃飽後,爸爸還主動將電視讓給敏敏,自己則在一旁看起了報紙。敏敏看出爸爸今天心情很不錯,就跑到自己的屋子裡,把她之前看到過的有關法國孩子能夠直呼爸爸姓名的雜誌拿給爸爸看,在爸爸細心看的過程中,敏敏還「漫不經心」地說了句:「您看人家的爸爸多有親和力啊!」

敏敏爸爸看過後立即明白了孩子的心意,他當即就拍板說:「咱們家也不是死板的家庭,如果你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更適合你,爸爸願意做出『犧牲』,不就是直呼名字嘛!哈哈,爸爸准了!」

敏敏也是個懂事的孩子,她在家裡時不時就直呼爸爸名字一下,她懂得,在自己家裡,叫爸爸名字沒什麼,但是在親朋好友面前她還是很克制的,因為畢竟在中國,這種做法還不能讓大多數人接受。

但即使只是在家裡這樣稱呼爸爸,敏敏也感到和爸爸的關係一下子拉近了很多,她覺得爸爸並不是高高在上,是和自己一樣的,有時候也會高興地不能自已,有時候也會情緒低落。這樣,敏敏更加理解爸爸了,她和爸爸的感情越來越好。

中國的父母,總是會希望、要求孩子體諒父母,但事實上,孩子其實對父母並不瞭解,不知道父母在想什麼,也不知道父母做事情都有什麼樣的目的。這樣,又如何做到體諒父母呢?

如今社會競爭壓力非常大,父母都忙於工作,努力掙錢,從而忽略了與孩子一同成長的重要性,這也是導致孩子不和家長敞開心扉的主要原因。與其這樣,家長不如主動先向孩子示好,先打開自己的心,再用真誠融化孩子的心,與孩子一同成長。

而讓孩子直呼自己姓名,就是方法之一。姓名只是一個代號,孩子叫爸爸和爸爸的名字,意義其實是一樣的,然而,如果能夠叫爸爸名字,那麼就多了一層含義,就是把爸爸當成是自己的朋友,從而增加和爸爸的親密關係。

家長怎樣做才能和孩子成為朋友?

第一,要平等對待孩子。朋友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家長只有對孩子平等對待,才有可能成為孩子的朋友。

第二,家長要尊重孩子。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重視的,這樣,孩子自然就願意和家長親近了。

第三,家長要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和愛撫。例如,平常生活中,對孩子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關心的語言,讓孩子「如沐清風」。

第四,家長要善於誇獎孩子,正確看待孩子的優缺點。生活中有很多家長總是看不到孩子身上的閃光點,總是以高姿態示人,孩子又怎麼能和你成為朋友呢?

第五,做孩子忠實的聽眾。當孩子失敗沮喪時,靜靜地聽孩子講述煩惱;當孩子成功欣喜時,要對孩子表揚和鼓勵,分享孩子的喜悅。

第六,在他人面前,家長要給孩子留面子,不要當著別人的面訓斥孩子,即使他犯了錯誤。

快樂妙語

在法國,孩子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他們認為這樣是增進親子關係,並且還是體現出民主、自由的一種方式。那些從法國遠道而來的客人,在中國聽到孩子們稱呼他們爺爺、奶奶、叔叔、阿姨以及哥哥、姐姐等,會感到很不適應,因為他們覺得,如果直接喊他們的名字,會顯得更加親切些。

這個現象雖然是中、法兩國的文化差異造成的,但是,直呼名字確實能夠拉近親子關係,對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起到促進作用,中國家長何樂而不為呢?

2.夜晚來臨,躺在地上與孩子一起數星星

父母與孩子是依戀關係,在孩子的世界裡,父母就是他小小心靈的一部分,孩子需要父母的關照、保護和愛護,只有在父母的懷抱中,孩子才感覺自己是最安全、最幸福的。

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幾乎沒有不害怕黑夜的,因為在黑暗之下,他們往往會感到恐懼、無助和孤獨,然而,就是因為這些情緒,能夠很好地幫助孩子的心理迅速成長,從而使適應力和獨立能力不斷增強。

縱使孩子們多麼希望父母永遠陪在自己身邊,但父母卻不能任由孩子的需要而那樣去做。法國父母就很有一套,他們可以既能夠鍛煉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又能夠維護好和孩子的良好關係,那就是——夜晚來臨時陪孩子數星星。

可以想像一下,在夜晚來臨時,父母歡歡喜喜地在房頂鋪上一塊大毯子,然後再歡歡喜喜地把孩子們邀請過來,一起躺在上面數星星,這是多麼愜意的一件事啊!這種行為能夠滋生濃郁的家庭情感。

艾伯特夫婦可以說是一對幸運的夫婦,但如果換一種想法,他們也是不幸的一對,因為他們的孩子是三胞胎。

起初,艾伯特從醫生那裡得知妻子懷的是三胞胎後,興奮得大吼大叫,並在第一時間跑到還在做檢查的妻子那裡,把這個喜訊告訴妻子,當然,他的妻子也是非常高興,他們覺得無比幸福!畢竟,懷上三胞胎是件非常幸運的事情,至少他們是這樣認為的。

艾伯特妻子經歷了超乎正常人的艱辛與痛苦,終於順利把三個寶寶帶到人間,帶到自己的家庭中,並為他們的成長做著各種努力。然而在孩子們3歲大的時候,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便顯現出來,就是陪三個孩子睡覺的問題。

艾伯特的妻子總是習慣性地將老大和老二留在自己的床上,而把老三交給奶奶,其實她並沒有多想,不是因為她不喜歡老三。起初,是因為老大和老二脾氣很大,每件事情都喜歡「抓尖兒」,如果把他們中的一個給奶奶,定會引起他們大哭大鬧。但是老三就不這樣,他從小就什麼都不爭,大人怎樣安排他就怎樣去做,這樣,艾伯特的妻子就總是想也不想地將老三給奶奶帶。

直到有一天,艾伯特妻子突發奇想,問了老三一句:「你喜歡媽媽嗎?」老三的回答讓她心裡很不是滋味。老三說:「不喜歡,兩個哥哥喜歡,而我喜歡奶奶。」艾伯特妻子馬上流出了眼淚,她在第一時間給丈夫艾伯特打電話,向丈夫反思最近是如何忽視老三的,並希望丈夫幫助她重新擁有老三的喜愛,同時,還要在不傷害老大和老二的基礎上。

就在那個週末,艾伯特買了一個大帳篷,把它支在家門口的空地上,孩子們對這個新奇的東西充滿了好奇。

吃過晚飯後不久,滿天繁星像一盞盞燈一樣掛在天空中,艾伯特夫婦沒有像以往那樣和孩子們做睡前嬉戲,而是帶著孩子們來到帳篷裡躺下。孩子們都興奮不已,不知道爸爸到底要做什麼,他們充滿期待,安靜地躺著,等著爸爸帶來的驚喜。艾伯特看他們都已經躺好了,他慢慢將帳篷的天窗開啟,這時,美麗的星空赫然呈現在眼前……

爸爸說:「今天我們一起數星星吧!」孩子們都表示贊同,在艾伯特夫婦的帶領下,孩子們開始數了起來,只是由於年齡較小,他們會經常數錯,但依舊非常開心!不僅如此,艾伯特還給他們講了很多關於星星的小故事,讓孩子聽得非常入神。他還給孩子們講了很多關於黑夜的故事,讓孩子們對黑夜有些瞭解,並且盡量做到不懼怕黑夜。

當艾伯特宣佈「數星星」活動要結束時,孩子們都有種沒盡興的感覺。這時,艾伯特妻子和孩子們說:「你們今天聽到了很多關於黑夜和星星的故事,所以,你們可以不用害怕黑夜了,有星星的陪伴,以後你們要自己睡覺了,不要再找媽媽和奶奶了。但我和奶奶會在夜裡看你們的,所以不要害怕哦!」

之後,三個孩子就被安排在一個真正屬於他們自己的屋子裡,每人一個小床,起初他們都很不適應,但是在艾伯特夫婦的堅持下,這個「規定」延續了下來。在晚上,艾伯特夫婦和孩子的奶奶,會輪流對他們看護,幫孩子們處理喝水、蓋被子、尿尿等問題。

此外,只要是好天氣,艾伯特夫婦都會和孩子一起數星星,有時是躺在帳篷裡,有時直接躺在草坪上,可以說,一起數星星成為艾伯特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項集體活動。

陪孩子一起數星星這件事情看似簡單,但是,很少有家長這樣去做。

這項活動不僅能夠很好地增進父母與孩子間的關係,培養雙方情感,還能對孩子智力的開發起到積極作用。同時,家長可以像艾伯特那樣,利用數星星這個契機,給孩子講一些關於黑夜的故事,讓孩子對懼怕已久的黑夜,產生全新的、正確的認識,從而有利於身心健康成長。

在中國,父母總是會用「趕緊睡覺,否則有大灰狼把你叼走」之類的話來嚇唬孩子,讓孩子帶著恐懼心理入睡。雖然孩子睡覺後家長能夠暫時得到安靜,但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都存在著嚴重的弊端。

這種嚇唬會讓孩子更加害怕黑夜,從而不敢獨自睡覺,而中國的父母也不鼓勵孩子在很小時就離開自己獨自睡覺,這和法國父母的想法截然不同。在中國家長這種養育模式下成長的孩子與法國孩子相比顯得幼稚許多,並容易形成情緒糾結。

當家長結束一天的繁忙工作回到家中,看到自己疼愛的孩子時,一定會覺得付出一天的艱辛是很值得的。但是,工作確實能夠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距離,為了彌補這一缺憾,家長要積極起來,多利用睡前這段時間與孩子接觸。

這種互動式的活動對孩子感情的發展極為重要,父母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捕捉到孩子的興趣點,而孩子也會從父母那裡獲取到更多的知識。

父母怎樣做才能與孩子更親近?

第一,多抽一點兒時間陪孩子玩。現在很多父母忙於工作,而忽略和孩子相處的時間,多跟孩子接觸,增強親子關係,再忙也要陪孩子。

第二,經常與孩子擁抱,互道晚安。事實證明,家長經常與孩子擁抱、互道晚安,能增進與孩子之間的感情,讓孩子和家長的心貼得更近。

第三,與孩子一起做遊戲。孩子喜歡玩什麼,家長應該支持鼓勵,並陪孩子一起玩,這樣親子之間就會減少隔閡。

第四,答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做到。父母承諾給孩子什麼,就要做到,不能不講誠信,否則孩子便不會再信任你。

第五,尊重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當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分歧時,父母不要做出將想法強加給孩子的做法。只有這樣,才能避免孩子和家長之間產生隔閡,從而更加親近。

快樂妙語

每個家長都要珍惜這短暫又可貴的「親子時光」,要知道,孩子已經等了很久,才等到了這段時間的到來,他們想趁著睡前好好與父母親近親近!

這時候的家長不要嫌孩子煩,更不要做出打擊孩子積極性的事情,相反,家長要努力做能夠把控好孩子情緒的強者,帶領孩子一起做些活動,如一起看星星,一起講故事,一起道「晚安」……陪孩子一起成長。

3.牆上又髒又亂的塗鴉,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創作的作品

在白白的牆壁上畫上一些彩繪,不僅美觀,還能夠提升整個家庭的格調。但如果在白白的牆壁上進行一些隨意的塗鴉,這種大作,想必大多數中國的父母都不會喜歡,並且也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

經過研究表明,每個人在大約1歲半時就會表現出喜歡塗鴉的行為,雖然此時年齡尚小,很多事物還不能理解,但卻可以利用身邊一切可以畫出顏色的東西,如蠟筆、粉筆、磚塊等物進行塗鴉。當然,塗鴉在什麼地方就要「看心情」了,哪個地方也許都是理想的地方!

父母在面對自己辛苦裝修的房子被孩子塗鴉得面目全非後,肯定心疼萬分,所以,再看到孩子下狠手時一定會在第一時間搶過孩子手裡的筆,緊接著就是一頓訓斥,告誡孩子不要再進行破壞了。

相比之下,還是法國的父母更加「寬容」一些,他們不但允許孩子進行塗鴉,還會陪孩子一起塗鴉出共同的作品!

父母要知道,孩子之所以喜歡進行「塗鴉破壞」,是因為塗鴉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表達心中所想的一種寶貴方式,這個行為對孩子身心發展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如果父母只是為了保護好家裡的精美裝修,就將孩子表達自我的行為遏制住,實在有些本末倒置。

安德魯的女兒快2歲了,在一次吃午飯的時候,安德魯發現女兒拿著叉子在大盤子裡不停地畫圈圈,因此,盤子裡的飯菜都散落在了桌子上,安德魯並沒有著急制止女兒這一行為,而是耐心觀察女兒的一舉一動。

女兒其實還不會使用叉子,她搶過爸爸手裡的叉子也不過是把它當成了一種玩具,女兒用叉子在盤子裡折騰了半天,又將叉子拿出盤子外,在桌子上繼續作畫。安德魯問女兒:「寶貝,你能告訴爸爸你在畫什麼嗎?」女兒看了看安德魯,並沒有回答,只是專心地亂畫著。安德魯知道,女兒這個表現也證明了她已經吃飽,便將女兒抱到客廳裡那片專屬於女兒的區域裡。

安德魯找到一張硬紙和兩根蠟筆,來到女兒身邊,對女兒說:「和爸爸一起畫畫怎麼樣?」女兒高興得拍起手來,歡呼著說:「好啊,好啊!」

就這樣,兩個人高興地在紙上畫起來,女兒其實只會胡亂塗鴉,她還不能將自己想像中的東西很好地表達出來,但是安德魯總是能夠引導有方,他會先詢問女兒想要畫什麼?然後在女兒畫完之後,再在女兒的畫作基礎上進行加工,幫助女兒完善畫作。

這件事情大大激發了安德魯女兒的作畫興趣,從那之後,女兒總是拿著小畫筆作畫,家裡的地板、牆壁、桌子等地方,都是她的作畫地點。

但這實在讓安德魯的妻子很發愁,因為她憑空多出了很多工作——把畫作清除乾淨。妻子雖然也很贊同讓孩子發散思維盡情塗鴉,但是繁重的工作通常令她疲憊不堪,為此,安德魯想了一個辦法,就是給孩子歸置出一間「畫室」,在這間屋子裡,女兒可以盡情作畫。

女兒很喜歡這間只屬於自己的「畫室」,並將很多的玩耍時間都放在了這間畫室裡。直到多年後,安德魯還留著女兒當年幾張比較具有代表性的畫作,並且打算就這樣一直珍藏下去,給女兒留下一份美好的回憶。

在女兒4歲時,安德魯經常帶女兒去戶外「作畫」,他們經常來到離家不遠處的公園裡,將準備的一些物品在廣闊的草地上擺出各種想要的圖形,他們的傑出作品總會吸引公園裡的人們駐足停留,並且對他們讚不絕口。

安德魯女兒的「畫室」存在了3年時間,直到女兒5歲時,安德魯才將此屋進行大整理,安德魯將這個屋子改扮成了一個小書房,因為此時的女兒已經不再喜歡作畫,而是喜歡上看小人書了!

雖然孩子會因為塗鴉問題而影響整個家庭的整潔,但是安德魯夫婦並沒有因此就阻止孩子,還想了辦法,給孩子一個專門的作畫空間,實在是用心良苦。在孩子作畫時,安德魯還拿出最大的耐心對待女兒,陪她一起畫,幫助她把心中所想更加完美地表現出來。這種做法對孩子的智力開發有很好的效果。

大部分孩子都對各種各樣的圖形感興趣,這是因為他們能夠與圖形和顏色產生感情,在作畫的過程中,能夠將這些圖形和顏色與生活聯繫起來,如喜歡上某個顏色的孩子,他會希望自己的衣服、玩具都是這個顏色的。這樣,非常有助於孩子認識身邊的事物。

當然,父母不要因為知道了塗鴉有助於孩子身心成長就強迫孩子去進行塗鴉,每個孩子所喜好的東西都不盡相同,也許有些孩子對塗鴉這件事根本沒有興趣,那麼,父母強加給她的塗鴉活動只會讓他異常反感。

張小潔曾經是一位法國留學生,在學習期間認識了一位法國教師阿爾瓦,兩人很快墜入愛河,在張小潔畢業後,他們便結婚了,並在結婚第二年就有了一個寶貝兒子。

阿爾瓦在和小潔結婚後,繼續在那所學校任職,而小潔自畢業後一直沒有找工作,把全部心思都用在照顧家庭和孩子上,這一點也令阿爾瓦非常感動,在教育寶貝兒子的問題上,阿爾瓦答應小潔會當她最得力的助手。但是不久後,他們就因為教育孩子的觀念不同而出現情感危機。

小潔雖然很早就受西方教育,思想算是比較開放的,但她畢竟是在中國長大的,很多教子理念都和阿爾瓦的法國式教子理念不同。

在小潔的兒子2歲半時,她聽說鄰居家的孩子在這麼大時已經開始進行「塗鴉訓練」了,就這樣,小潔也有計劃地讓兒子接受這方面的訓練。她每天都拿出1小時時間陪兒子畫畫,最初那兩天兒子還挺喜歡,但不久就沒興趣了,之後就開始對畫畫這件事情非常反感,甚至出現毀壞紙張畫筆的行為。

阿爾瓦看到兒子這樣的表現便提議取消「塗鴉訓練」的計劃,但是小潔不同意,為此二人爭執不下。小潔一氣之下一個星期都沒有搭理阿爾瓦。

羅恩菲爾德是著名的美術教育家,他把兒童塗鴉細分為四個階段。第一,無序、無控制地運動,畫面常出現混亂和無組織狀態;第二,線形塗鴉,重複動作,建立起一些動作活動的協調性和控制感;第三,圓形塗鴉,對動作表現出更高的控制能力,這需要更多的運動能力和更複雜的動作;第四,命名塗鴉,兒童把動作與想像經驗聯繫起來,從單純的肌肉運動轉向想像思維。這四個階段分別表現出了孩子對自己身體控制力的問題。

塗鴉對孩子的成長有著重大意義,通常情況下,孩子從18個月大時開始出現這種塗鴉慾望,大約到4歲時結束,這和孩子的視動經驗有關,關係著孩子是否能夠很好聯繫、發展精細動作控制欲整合運動的過程。

家長怎樣保護孩子的塗鴉行為?

第一,「塗什麼」讓孩子自主決定。孩子的想像力豐富,孩子的世界是大人所不知曉的,所以家長要注意不要隨意干涉孩子的塗鴉行為,他們喜歡「塗什麼」就塗什麼。

第二,家長注意激發孩子的塗鴉興趣。孩子小,性格中具有不穩定因素,容易「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等三分鐘熱度的行為,家長一定要做好這方面的心理準備,嘗試各種不同的手段激發孩子的興趣。

第三,家長可以買些孩子感興趣的畫讓孩子在塗鴉中臨摹。例如,男孩子可以買一些線條簡單分明的手槍、子彈讓孩子臨摹。而女孩子則可以買一些簡單的糖果紙、手絹等來讓孩子進行臨摹塗鴉。

第四,要及時誇獎孩子,給孩子自信心。自信是一個人的底氣,因為自信才能使人堅持下去,對孩子也不例外。家長一定要及時鼓勵、肯定孩子,多誇獎孩子。

快樂妙語

在父母眼裡,孩子那些沒有意義的亂塗亂畫實在惹人煩,之所以這樣想,其實是對孩子的不瞭解。孩子的塗鴉就是一種表現自己的方法,和聾啞人的手語是一樣的。

孩子隨意畫出的線條,想要表現出的也許是花兒綻放、小鳥飛翔、小朋友在做遊戲等,只是,孩子年齡尚小,能力有限,並不能夠清晰繪製出來,但這掩飾不了孩子正在逐漸「意識覺醒」。

還有一些塗鴉,同樣是看似簡單,但卻是對自己情緒表達的一種表現。這種塗鴉一定會讓兒童在早期就對書寫能力進行鍛煉。

4.鬧鐘拆了沒關係,爸爸跟孩子一起組裝

法國孩子的動手能力是很強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從小手就很勤快,父母總是會給他們很多動手的機會。在孩子剛會走的時候,媽媽就會派給他們一些小任務,如幫忙拿一些力所能及的小物品等。長大一些後,就會增加任務的難度和數量,如幫忙擺放餐具、買東西、打掃衛生等。

在法國父母的意識中,給予孩子一些動手能力的機會十分必要,他們絕對不會因為擔心孩子累著而剝奪孩子的動手機會。

希伯來是個調皮的小男孩,他雖然已經14歲,但還總是像小時候那樣,手不能閒著,非要擺弄一些東西才好。

平時,家裡的拖把壞了或是桌椅壞了,都是希伯來來修理,因為他喜歡這項工作。按理說,這些都應該是希伯來爸爸的工作,但是為了滿足兒子的修理慾望,爸爸從來都不和希伯來爭,當然,對於這件事情,爸爸還希望如此呢!

有一次,希伯來在整理屋子的時候,發現一個老式鬧鐘,希伯來拿出來仔細看了很久,儼然這是一個已經壞掉了的鬧鐘。希伯來沒有急著把它拆開,因為一直以來,希伯來都是個有「職業素養」的修理工,他看這個鬧鐘的老舊程度,估計出它是有一定歷史的,所以不敢輕易下手。於是,他把鬧鐘小心翼翼地又放了回去。

等到爸爸晚上回來時,希伯來迫不及待地跑到爸爸身邊,問爸爸家裡那個古老鬧鐘的事情,並和爸爸申請能不能試著修理修理。

經過詢問才知道,這個鬧鐘是爸爸的爺爺留下來的東西,爸爸對這個鬧鐘非常珍惜,只是偶爾拿出來看看,生怕把鬧鐘弄壞,因為鬧鐘寄托了爸爸的一種深厚情感。

但是,希伯來爸爸看到希伯來也這麼關注這個鬧鐘,並且強烈希望能把鬧鐘修理好,於是做出決定,要和希伯來一起修理這個鬧鐘。

希伯來細心地將鬧鐘進行「肢解」,爸爸在一旁邊看邊做指導,由於鬧鐘內部的零件有些都生銹了,希伯來異常小心,生怕把爸爸這份情感寄托給毀壞了。在拆開鬧鐘後,希伯來看出鬧鐘的很多零件已經不能用了,問爸爸能否買一些新的零件裝上,得到了爸爸的同意,爸爸還為希伯來寫好零件的名稱。希伯來便快馬加鞭地去購置零件,其中幾個零件十分難找,為此,希伯來跑了好幾家鐘錶商店,幸運的是,零件總算都湊齊了。

希伯來高高興興地回到家中,和爸爸一起組裝這個鬧鐘,大約1個小時,他們就把鬧鐘弄好了!希伯來為了幫助爸爸延續這個情感寄托而做出的這份努力,讓爸爸感到非常欣慰,而希伯來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他愛爸爸,他說:「雖然爸爸一直支持我修理各種物品,當然,也包括一些多餘的修理,但是,這次是唯一一次和爸爸一起做一件事情,有爸爸的關注和支持,我自己也收穫到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並且,能夠以這種方式向爸爸表達我對他的愛,這種感覺真是棒極了!」

大多數家庭都和希伯來的家庭相似,爸爸一心工作,和孩子溝通的時間很少,雖然對孩子的想法和做法都很支持,卻總是少了一份行動上的支持,讓孩子感覺缺少點兒什麼。

確實,孩子從呱呱墜地開始,到蹣跚學步,再到更大一些,幾乎都是媽媽在照顧。在中國,養育兒女一直以來都是媽媽的責任,媽媽要對孩子進行無微不至地照顧,寸步不離地調養等。而這時,爸爸總會被「晾」在一邊,只是關切地看著,卻插不上手。

美國耶魯大學在早期發佈過一項研究結果,雖然大多數孩子都是由媽媽帶大,但事實上,那些由爸爸帶大的孩子會更加聰明一些。

首先,爸爸們大多不拘小節,不會刻意要求孩子必須去做什麼,這樣孩子會更加無憂無慮地成長。其次,爸爸給孩子講故事時,不會拘泥於書本上的故事,而是能夠自編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能夠促進孩子想像力的發展。再次,爸爸們都很懶,孩子要吃飯、要喝水、要玩耍等各種事情,只要孩子能做到的,爸爸肯定不會代勞。

這樣,孩子的手腦同時得到發展,想不聰明都不行!

在2011年年底,巴黎路易大帝中學舉辦了一次特殊的大賽——拆卸電視大賽。參賽的學生共有20名,學校為此準備了20台液晶電視。

這次大賽,學生們要按照要求將指定的零件拆卸下來,並且重新進行組裝,沒有出現失誤的學生才能得獎,最後,再從無失誤學生當中,挑選出用時最短的來評優勝獎。比賽過程中,校方的機械課老師會在一旁觀戰,以保證學生們的安全。

當選手們站在桌子前,看到一系列工具和那台嶄新的電視時,心情激動極了,不由得各個眼睛放光。

校方舉辦這次比賽,不單是想鍛煉孩子們的動手能力,還想借此機會,讓參賽選手以及觀戰的學生們能夠更加瞭解電視的內部構造,以及瞭解圖像原理等知識。

在主考官給孩子演示完整個拆解、安裝流程後,便吹響了比賽開始的哨聲。

選手們緊鑼密鼓地行動起來,在拆解過程中,他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電視的內部構造,所以很快理解了「電視是如何播放的」這一問題,學生們一直認為電視的構造會是非常複雜難懂的,但看過裡面的構造之後才恍然大悟,不過就是由影像處理電路板、電源電路板及液晶面板模塊等組成,根本沒有想像中那麼複雜。

如果不是以這種方式,而是繼續用老套路傳授孩子電視內部構造以及成像原理等知識,恐怕花費的時間要更多一些。

沒有一個老師不想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孩子學到最多的東西,這也是路易大帝中學的教師之所以舉辦這次活動的主要原因。而家長也是如此,看到自己的孩子進步絕對是件值得高興的事情。

在人的大腦中,有一部分區域是非常特殊的,它具備一些積極又富有創造性的思維,但是它需要手的精巧動作去刺激,才能得以表現出來,否則將永遠處在沉睡的狀態中。

手和思維相互聯繫,手在動,信息便會傳到腦子裡,而大腦又會將思維傳送到手上,如此循環往復……

這也是俗語經常說的「心靈手巧」的意思。

家長怎樣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第一,在生活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可以教孩子自己的房間自己打掃、自己的衣服自己洗等。小一點兒的孩子,自己動手吃飯,整理玩具,家長可以負責看著,但盡量不要幫助孩子。

第二,在遊戲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例如,給孩子買一些積木、橡皮泥,讓孩子自己動手搭建小城堡,用橡皮泥捏小玩偶等等。

第三,在繪畫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給孩子買一些繪畫用的紙,讓孩子在上面塗鴉,盡情揮灑,畫圖案,畫線條。

第四,在手工操作中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些畫紙,然後準備不鋒利的剪刀,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指導孩子做一些手工勞動。

快樂妙語

每個孩子對不瞭解的東西都會產生強烈的好奇心,於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就會動手「實驗」一下。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家長都不會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奇心,而讓孩子肆意對家裡值錢的物品下手,因為孩子知識能力有限,很多物品拆解後無法復原。

但是,如果家長能夠以培養孩子動手能力,並讓其從中學到知識為考慮問題的出發點,那麼對孩子這種動手慾望便可以酌情處理。電視雖然貴,但如果家裡或是親戚家裡有破舊的電視,不妨大方地給孩子嘗試一下。

5.一起捉迷藏,遊戲帶給孩子無數歡笑

一個孩子對待外部世界的態度,是他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反映,那些最快樂、最有創造力、最富有洞察力的孩子,往往來自於那些懂得分享快樂的家庭。作為父母,怎樣才能幫助孩子去欣賞這個世界的神奇與美妙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法國人會告訴你:想要與孩子分享快樂,最好的辦法就是和他們一起「遊戲人生」。因為在法國家長眼裡,遊戲本身就是學習的一種方式,是孩子獲取經驗、發展智能、探索世界的途徑之一,也是激發孩子創造力、好奇心、想像力、冒險精神和未來處事方式的有效方式。

一個春天的早晨,在法國尼斯的一個公園裡,噴泉噴出的水珠在陽光的照耀下形成了一道絢麗的彩虹。這時,從噴泉邊的小路上走來一對父子,當這個小男孩看到這美麗的一幕時,他張開了雙臂大聲喊著:「爸爸,你快來,看!這裡有多麼漂亮的顏色!」

父親伸出手去拉兒子的手著急地催促道:「快走,再不走我們就要錯過演出了,我們快要遲到了。」但當看到孩子臉上洋溢的快樂時,他突然領悟到了什麼,於是溫柔地說道:「好吧,我覺得演出的開始階段或許並沒有那麼精彩。」他蹲下去摟著兒子時,他的臉上寫滿了慈愛和溫柔。

這種神態,只有當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在一起分享美妙的事物時,才能表現出來。後來,孩子把那天在公園見到的一幕畫成了油畫,在畫裡,爸爸拉著孩子,望著美麗的彩虹。這一幕也成為孩子和爸爸溫暖的記憶……

有一些家長,為了家庭,把賺錢當作唯一的目的。在奔忙與勞碌中追逐金錢和名利,沒有時間和精力駐足瀏覽這個美麗的世界。其實,在這個五彩繽紛的世界,快樂的因子往往隱藏在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地方,而孩子卻經常能夠在遊戲或者閒暇時刻注意到這些美妙的事物。

對孩子來說,當父母親和他們一起遊戲,一同分享他們自己的發現之時,他們就會長久地記住這一溫馨時刻。尊重孩子的熱情,不僅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更能放鬆自己的心情。

從上述事例可以看出,法國的家長,更是十分重視對孩子的分享教育。

納斯裡問他的兒子:「如果你有5塊蛋糕,你會怎麼做?」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先吃掉1塊,或者2塊,然後將剩下的放進冰箱。」納斯裡微笑著對孩子說:「你想知道我的答案嗎?親愛的!」孩子點點頭。納斯裡說:「如果我有5塊蛋糕,我會自己吃掉1塊,剩下的4塊分給朋友。」孩子詫異地問道:「為什麼?」納斯裡回答道:「我吃掉1塊蛋糕,能品嚐到蛋糕的味道,吃5塊蛋糕依然是相同的味道。

與其這樣,還不如與別人分享,讓別人也嘗到蛋糕的味道。這樣,5塊蛋糕的味道就變成了1塊蛋糕的味道和4份快樂,何樂而不為呢?」

其實,與孩子一起遊戲的過程,也是分享快樂的過程。這也能讓孩子體會到,與別人分享快樂,並不是在減少快樂,而是在增加快樂。為人父母,要多關注孩子的成長,而共同遊戲,則是瞭解孩子心思的最佳途徑之一,通過遊戲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僅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尊重的,家長也會發現孩子的喜好並欣賞孩子。

曾聽一個法國太太說,她家的庭院外有一座小山丘,上面長了很多植物,這位太太有個可愛的女兒,她給孩子準備了一個放大鏡。在草木繁盛的時候,只要抽出時間,她就會帶著孩子來到山丘,陪伴孩子探索放大鏡下的微觀世界。冬天放大鏡還可以看清雪花,發現蝴蝶的翅膀上美麗的花紋。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這位媽媽顯然是十分用心的,她帶著遊戲的心態與女兒一同去發現這個世界的美妙,是值得讚揚的。

還有一位叫杜加裡的法國父親,他的做法也值得稱道:

他的孩子萊昂是個小胖子,非常不愛運動。經常窩在家裡看電視,杜加裡看到孩子的狀況十分擔憂。他想了一個辦法來改善兒子的生活。

一天,小萊昂又坐在沙發上看卡通片。杜加裡並沒有像有些家長一樣訓斥自己的兒子,而是拉著他的手,對孩子說:「在我小的時候,還沒有那麼多好看的電視。那時,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跟你爺爺去漂流。你爺爺扎的木筏又結實又漂亮,沿河而下,聽著嘩嘩的流水聲,就像小河在給我們唱歌。岸上的小鳥飛來飛去,像為我們護航。河岸上的薰衣草一片一片的,像紫色的大海。在木筏上,還能看到河中的水草肆意舞動,魚兒在腳下,親吻我們的腳丫……」

見萊昂聽得入了神,杜加裡又說道:「孩子,不如我們明天就去你爺爺的農場。」男孩歡呼雀躍。第二天,杜加裡帶著兒子來到農場,給孩子紮了一個木筏,然後順流而下,小萊昂在木筏上興奮得又唱又跳,顯然已經忘記了看電視的事情。後來,杜加裡又在農場裡給孩子紮了一個風箏,還買了個漂亮的足球,這樣在農場裡,小萊昂擁有了木筏,有了風箏,又有了足球,就有了事做。

以後,一有空閒時間,小萊昂就吵著要爸爸陪著他來農場玩耍,孩子看電視的時間也就減少了。而每當杜加裡和兒子在農場裡玩耍之時,他就有一種重溫童年的快樂……

與孩子共同遊戲,除了開發孩子的智慧,融洽家長與孩子的關係外,從健康的角度來看,想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尤其是要預防高血壓、冠心病、癌症、糖尿病、類風濕關節炎等這些重大疾病的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和親人在一起,如果全家經常在一起玩耍,那麼成員得重大疾病的概率就會降低。

除了猜謎、過家家、捉迷藏等遊戲外,還有很多遊戲如做實驗、學音樂、黏土、雕刻……這些都可以在平時用來激發孩子的智慧。

法國家長也經常用與孩子共同觀察生活的方式來啟發孩子,他們通過讓孩子觀察草木的生長,或馬鈴薯發芽的過程,來瞭解生物界的奧妙;從觀察影子的變化,學習科學概念;參觀各種展覽、表演、戶外郊遊,讓孩子們瞭解世界和社會。

在與孩子共同遊戲時,他們還會注意個別遊戲與團體遊戲兼顧,用來培養孩子社交及合作遵守團體規範的行為。

在陪孩子一起玩親子遊戲的過程中,父母可以參照以下的意見來促進和孩子之間的親密度:

第一,陪孩子玩他感興趣的遊戲。如果孩子對這個遊戲沒興趣,遊戲當然不好玩,也不愛玩。孩子心靈敏感,勉強帶他玩他不感興趣的遊戲,很容易讓遊戲中止。與其這樣,不如和孩子商量,玩大家都喜歡的遊戲。父母陪孩子玩遊戲時,一定要真誠投入,樂在其中。

第二,孩子都喜歡爸爸媽媽時刻關注自己,他們會因此更開心。傾聽孩子是對孩子表達關注和愛意的最好方式。孩子在遊戲中表露出的情感真實自然,父母要多花些心思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你感受到的也許就是孩子想說而不敢說的心裡話。在傾聽中,用心領略孩子的世界。

第三,和孩子一起演繹童話故事。孩子喜歡大人反覆給他講他喜歡的故事,哪怕他早已爛熟於心。這時父母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孩子玩扮演故事角色的遊戲。這樣的遊戲百玩不厭,一定會讓孩子樂此不疲,而且還會不斷地改編創新呢。

快樂妙語

在談到陪孩子的問題上,很多中國家長都會說「我的工作很忙,我的事情很多,為了家庭我需要努力賺錢……」。但是我們發現,在大多數成功的法國人生命裡,往往都會對家庭付出比較多的精力。

家庭可能是孩子最好的學校,一些瑣碎細小的事,都或許潛移默化地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在與孩子共同接觸中,父母一定要抓住機會,讓孩子領略喜悅、忍耐、自律和責任的意義。

6.一起去看電影,父母也喜歡《哈利·波特》

2004年,在7000多萬人口的法國,短短兩個月時間裡,已經有850多萬人進入影院觀看了一部名叫《放牛班的春天》的電影,就像電影台詞中說的:「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羅傑斯說過:「愛,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電影中的主角做到了這一點,他理解和尊重學生,他把學生當成同自己一樣有血、有肉、有尊嚴的平等的人來看待,會在滿足學生作為正常人類的基本需要的前提下,對他們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所以他得到了學生的尊重。

沒錯,「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還有,「教育不僅僅是為了知識,愛才是果實!」家長想要教會孩子以樂觀的角度去面對人生,就必須帶著一顆童心,深入孩子的世界,以他們的角度去看待問題,思考問題,因為只有這樣,家長才能體會兒童世界中的酸甜苦辣。

在繁忙的工作之餘,或許可以抽出幾分鐘的時間,和孩子聊聊他們最近喜歡的音樂、電影、書籍、動畫片,這樣不僅能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還能讓孩子感受到尊重和理解。

在巴黎,有位叫亨利的商人,由於工作繁忙,不僅要花費大量時間加班,還要經常出差。因此,他也很少有時間與妻子艾莉婕和兩個孩子馬盧達和洛思在一起。在洛思4歲生日前,他剛結束一段出差生活回到家中。

有幾次,他都是連續出差,中間只有短暫的時間回家取些換洗的衣服。那次,他駕車帶著洛思從超市穿過鄰近街區回家,在後排座位上的女兒突然問他:「爸爸,你的家住在哪條街上?」他當時以為自己聽錯了,直到女兒再次問道「你的家住在哪兒」時,他愣住了。

雖然女兒知道他是自己的爸爸,但小洛思卻不知道她住的房子也是爸爸的家。

亨利想道:我雖然可以讓小女兒相信我們住在同一屋簷下,但是我在她生活中的位置是非常模糊的。這種不確定的情感體現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要是劃破了手指,她會含著眼淚跑向媽媽求助,而不是自己;如果在幼兒園有了新鮮的經歷,她要等上好幾個小時,直到媽媽在的時候才會與媽媽分享。

終於,在一個夏夜裡,一切都有了改變。洛思正試圖在家中的幾百張影碟中找到媽媽給她買的全套《哈利·波特》影碟,但是儘管費了好大的力氣,《哈利·波特與阿茲卡班的囚徒》以及《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這兩部還是沒找到。

夜幕降臨時,洛思本該輕鬆一下,準備上床睡覺。但當她試圖把影碟整理好,並放到高處的櫃子裡時,卻一不小心將影碟紛紛弄落,後來洛思哭了。

亨利趕忙停下手中的策劃案,跑過去對她說:「洛思,你知道它們藏在哪兒了嗎?」她搖搖頭說:「藏在哪兒?」亨利回答:「影碟店啊,趕緊穿鞋上車!」他們開車走了三四英里,才找到一家商店買到了影碟,但卻只買到了《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由於商店都已關門,他們只能放棄努力,亨利抱歉地對女兒說:「寶貝兒,還差一張,我想它或許被媽媽放在閣樓了,回家我們再去找找。」洛思開心地點了點頭。回到家,父女倆來到了閣樓,仔細地在每一個角落尋找著,但是這裡的東西很多,亨利想這樣找下去也許會用上整個晚上。

洛思一邊說著:「爸爸,不要著急。求求您,慢慢兒找。」一邊坐在一大堆舊書和舊影碟裡,仔細地尋找著,她一點兒也不著急。這時,亨利才恍然大悟,原來女兒希望用掉整個晚上來找那張缺失的影碟。其實,他們父女難得有這樣單獨相處的機會。亨利知道,女兒只是想要留住這個時刻。

亨利背靠著一個書架,深深吸了一口氣。洛思在耐心地尋找著,一張接一張。她顯然放鬆多了,並開始跟爸爸聊天,興高采烈地跟爸爸講《哈利·波特》的故事,她喜歡吃的東西,她的學校,她的同學和老師,以及將要上的芭蕾課。

亨利終於明白,我們雖然是在這裡尋找影碟,但事實上,我們正在尋找曾經丟失的親密感情。

從那天之後,亨利領悟到了洛思媽媽已經知道的那些溝通小技巧:怎樣和洛思一起看不想看的卡通片,怎樣和她在一起的時候不看新聞和雜誌,而是全身心地陪伴她,怎樣和她一起做甜點。亨利漸漸明白,女兒需要他不是為了我為她做些什麼,帶她去哪兒旅行或和她一塊兒玩兒什麼。她需要的是自己,是父親。

亨利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漸漸從疏遠變得親密,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會抽出時間陪孩子。塞納河畔,經常迴盪著全家人的笑聲。洛思也慢慢變得更加開朗和樂觀。

有著樂觀向上心態的法國人一般都會認為:如果一個人與自己的孩子關係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就會給孩子帶來極大的負面影響。

在《小飛俠彼得·潘》中寫道:「每個嬰兒第一次笑出聲來時,就會有小仙子降生。而每當一個孩子說他不再相信小仙子時,就有一個小仙子死去。」孩子童年時代的幻想、童真是他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之一,也是他們樂觀的源泉,每一位家長,都有責任用和諧的家庭環境,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想像力的童年。

只有深入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並體察他們的心理狀態,才能給予他們最深層次的心靈關懷!

因此,很多法國家長喜歡和孩子在一起,和他們一起欣賞這個世界的神奇與美妙,這並不僅僅是為了孩子,雖然主要受益的是孩子,但父母也同樣有著收益。因為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也會享受到重回童年的樂趣。

陪孩子看電影,是增進雙方感情的好時機,這個時候,父母該對孩子做些什麼呢?

第一,陪孩子看他喜歡的電影。也許孩子喜歡的電影無非就是那些動畫片和科幻片,但要靜下心來和孩子一起感受氣氛。看《狂蟒之災》,他尖叫你也尖叫;看《小鬼當家》,你們一起哈哈大笑;看《鳥的遷徙》,你和他一起沉醉在大自然美麗的畫面中。

第二,看電影的過程中,順勢提問孩子一些問題,當然,對孩子的提問也要認真回答。比如,看《侏羅紀公園》,孩子問你侏羅紀是什麼意思,你就可以給他講述地質時代的三個階段都發生了什麼,精彩的回答一定會引起孩子的興趣。

第三,看到電影中感人的地方,不失時機地在孩子額頭上吻一下,或者緊緊抱著他,又或者拍拍他的肩膀。通過肢體語言傳遞父母給予孩子的愛。一切彷彿盡在不言中。

快樂妙語

法國人是浪漫的,這種浪漫源於他們的童真。

其實,成熟與童真之間,並不是對立的。成熟是一種狀態,而童真是另一種心態。法國人的人生態度,也給自己的家庭教育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想要維護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嚴肅、認真與不苟言笑,並不是唯一的籌碼,如果一味地樹立自己的權威地位,還會適得其反。在適當的時候,要放下架子,走近孩子的世界,與他們一起玩泥巴、看動畫、打電動、讀故事,只有這樣,家長的形象才會更豐滿;只有這樣,家長才能拉近與孩子心靈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