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法國父母這樣教孩子樂觀 > 第六章 有效溝通:架起與孩子間的橋樑,和諧對話快樂親子 >

第六章 有效溝通:架起與孩子間的橋樑,和諧對話快樂親子

1.孩子打碎花瓶,父母從不著急「問罪」

在某雜誌論壇上看過這樣一個例子:

情景一:

有一個小男孩很貪玩,什麼東西他都擺弄,有一次把家裡的花瓶打碎了,嚇得手足無措。小男孩以為這次得受到嚴厲地批評,沒想到他的母親走過來,並沒有責怪他,而是說:「今天我高興,打碎一個花瓶算什麼!」

後來,這個男孩養成了愛摔東西的毛病,因為他認為摔東西不是犯錯的表現,直到後來,變得更加肆無忌憚起來,有一次竟把商場裡的一個商品給摔了。

情景二:

有一對雙胞胎男孩,兩個孩子在一起玩耍,不小心將客廳裡的花瓶打碎了,孩子的媽媽看到後非常生氣,走過來,不問緣由,直接打了兩個孩子的屁股。

後來,這對雙胞胎男孩長大了,幹什麼事情都縮頭縮腦的,不敢闖蕩,沒有擔當。

情景三:

有一個小男孩,不小心把家裡的花瓶打碎了,嚇得不敢出聲,縮著頭走到一旁,他的母親看到這種情況,說道:「孩子,沒事,花瓶打碎了沒關係,下次小心就是,但是你仔細看看被摔碎的花瓶,能從中發現什麼嗎?」

小男孩看到媽媽並沒有責怪自己,便也不再害怕了,於是走到碎掉的花瓶跟前,俯下身,將碎片一片一片撿起來,發現瓶子裡面竟然也寫著字。自此,小男孩無論幹什麼事情都是如此,思前想後,為什麼會碎?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並從中受到一些啟發。後來,這個小男孩成了遠近聞名的瓷器專家。

通過打碎花瓶這一件事情,不同的父母有不同的反應,父母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孩子的發展和成年後的性格、習慣,甚至是事業是否成功。所以說,孩子的「打碎花瓶」後的處理方式,家長應該要慎重更慎重。

塞德斯曾說過:「人如同陶器一樣,小的時候就形成一生的雛形。」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孩子幼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就像製造陶瓷器的黏土,給什麼樣的養分就形成什麼樣的雛形。的確是這樣,孩子幼年時期的教育對他們的成長有很大影響。

法國父母是這樣做的,孩子犯錯誤,他們不會先著急「問罪」,而是先問清楚情況,根據不同原因、不同性格的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法國父母給孩子解釋的機會,從來不會粗暴地對待孩子,發生類似事情他們會先搞清楚狀況,聽孩子講完,然後再做決定。

喬治生活在一個普通的法國家庭裡,他聰明開朗,喜歡踢足球和賽車,還很喜歡幫助別人,是個興趣廣又善良的孩子。對於這些,喬治的父母都給予孩子很多支持和鼓勵。

一個週末,喬治寫完作業,就在院子裡玩起了足球,一會兒用頭頂,一會兒用腳踢,足球被喬治操縱得很「神氣」。可沒想到,有一腳球沒控制好,球「嗖」地飛了出去,只聽見「咚」的一聲,喬治看到足球砸碎了鄰居家的玻璃。

喬治頓時心「砰砰」地跳了起來,他很怕媽媽會批評他,為掩蓋自己闖下的大禍,喬治四處看了看,發現沒有人看到他在這兒踢球,於是抱起球慌張地跑回了屋子。

鄰居家的人回來後,看到自家玻璃碎了,便到喬治家裡來問,因為他們知道,喬治經常會在附近踢足球,喬治的媽媽很瞭解自己的兒子,媽媽想:不是喬治能是誰?她知道打碎玻璃事件十有八九跟喬治有關,但她沒有急於責罵喬治,而是在送走鄰居後才把喬治叫出來,想問個清楚。

喬治媽媽並沒有大發雷霆,而是切了一盤水果端到喬治面前,問喬治是否來點?喬治搖了搖頭,示意不吃,這時,媽媽才開始問喬治:「你知道鄰居家玻璃碎了是怎麼回事嗎?」喬治似乎早就想好了怎樣應對,他想了一下,然後說:「我也不知道,反正不是我。」但說完這句話時,頭很自然地低了下去。

從喬治的表現來看,媽媽可以完全肯定鄰居家的玻璃就是喬治打碎的。於是,媽媽笑呵呵地用一隻手指指著喬治的鼻子說:「寶貝,你難道不知道說謊話鼻子會變長嗎?你看,你的鼻子都長了!」說完大笑起來。

喬治趕忙摀住自己的鼻子,沒敢多停留,趕緊跑到鏡子前去看是否真的長了,當他意識到媽媽在和他開玩笑時,小臉一下子紅了起來。

最後,喬治鼓起勇氣,對媽媽說道:「媽媽,對不起,鄰居家的玻璃是我打碎的,但我不是故意的。」喬治媽媽欣慰地點了點頭,說:「勇於承認錯就是好孩子,你不是故意的,媽媽當然知道,所以不怪你,下次注意就好了。不過,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找鄰居阿姨道歉去,然後買一塊新的玻璃給人家裝上……」

法國父母懂得照顧孩子的情緒,體諒孩子的過失,同時做到遏制自己的情緒,凡事以平常心來對待,包容孩子的過失,同樣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更容易形成包容別人的可貴品質。尤其是孩子的偶然性過失,法國家長更不會斥責。

所謂偶然性過失就是指孩子無意間所犯的錯誤。中國有句古話:「不知者無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對待這樣的孩子,法國父母通常是體諒,幫助孩子分析原因,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避免下次再犯。如果孩子是故意而為之,他們也會寬容孩子,但絕對會先給孩子講清危害,並督促孩子改掉此類毛病和習慣。

相反,我們很多中國的家長性格急躁,從來不給或者很少給孩子解釋的機會,通常的做法是先將孩子打罵一頓,目的是為了緩解自己的情緒,並認為這樣就能讓孩子長記性。但事實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本來就需要犯錯的,因為只有在不斷犯錯誤的同時,他們才懂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這樣,在錯誤中成長的孩子,更具有日後披荊斬棘的精神。

但是在沒有長大之前,孩子就像是一朵嬌嫩的花骨朵,需要呵護、澆灌,需要父母合理指導,而不是父母發洩情緒的出氣筒。「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犯錯誤不要緊,重要的是家長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在未來的道路上少犯錯誤,才能更好地成長。

所以,中國父母要向法國父母學習,用真誠的心去包容孩子,用優秀的教育指導孩子,用恰當的方式處理孩子的問題,讓孩子更加積極樂觀地成長!

父母要具備以下幾點才能做到正確看待孩子犯下的錯。

第一,父母要學會適時沉默。如果總是批評孩子,這會讓孩子在心理上承受不了,與其批評孩子,不如找個時間和孩子心平氣和地談一談,這比直接的批評更有效。

第二,父母要學會寬容。每個人都會犯錯,人都是在錯誤中成長的,犯錯並不要緊,重要的是要在錯誤中吸取教訓,避免再次犯錯。

第三,父母還可根據不同孩子的特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的孩子適合說教,但有的孩子就適合鼓勵,還有的孩子適合激將法。父母要根據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採用不同的方式來糾正孩子的錯誤。

第四,適當讓孩子體驗犯錯的「後果」。事實證明,有些孩子只有在受到懲罰後才能「長記性」,所以父母應該適當給孩子一些壓力,督促孩子更好地去改正錯誤。

第五,引導孩子彌補自己的過錯。做錯了事情後孩子要想的是怎樣盡力彌補,將錯誤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小,父母要讓孩子擁有這方面意識,不要做不負責任的人。

快樂妙語

溝通是一座橋樑,能架起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誤會,溝通是人類進步的開始,是這個世界上最美的語言。

法國父母非常注重和孩子的溝通,所以,他們可以和孩子更加融洽地相處。這一點非常值得中國父母去學習,在中國,父母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孩子犯了錯,即使很想和父母承認錯誤,但一想到父母的威嚴,就會打消孩子的「溝通」慾望,這是不利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的。

2.父母做錯了,向孩子真誠道歉

古話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處會有很多摩擦或者是無意的冒犯,例如:擠公交車不小心踩了別人一腳,吃飯時碰倒了別人的筷子,工作中和同事意見產生分歧,錯怪了別人等。

上述這些,大多數人在得知自己是錯的那方後,都會和對方真誠地說聲「對不起」,而正是因為這聲「對不起」,人與人之間才能更加和諧融洽地在一起。表達歉意是一種高尚的修養,家長對待孩子也應當如此。

有心理學家說:「父母錯了或違背自己許下的諾言時,如果能向孩子說一聲『對不起』,可以幫助孩子建立自尊,同時能培養孩子尊重人的習慣。」法國父母就是這樣做的,他們若是做了對不起孩子的事情,一定會鄭重其事地給孩子道歉,直到贏得孩子的原諒為止。

但是在中國,很多父母卻因為放不下自己的面子,不願意跟孩子道歉,覺得給孩子道歉,是件難以啟齒的事情,所以即使「得罪」了孩子,他們也絕不嘴軟。

但法國父母不這樣認為,他們覺得孩子和家長一樣是平等的,家長犯錯誤要是不跟孩子道歉,這是明顯地對孩子不尊重,這樣一定會深深傷害到孩子的心靈,損害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法國父母認為,一個有人格魅力的家長,一定是敢於向孩子承認錯誤的人。

保爾是法國阿爾比市有名的神經科醫生,救過無數個患有神經性疾病的人,他在當地威望很高,誰也沒有想到,原來他在小時候,也是個異常調皮的孩子,甚至是外人眼裡的「壞孩子」。

保爾小時候愛玩彈弓,經常自己研究製作,而且他做的彈弓威力很大,有一次,他不小心射擊,將鄰居家的小夥伴打傷了,由於傷勢重,鄰居小夥伴住了幾十天醫院,而保爾也因此闖了大禍,鄰居將他告到法庭,他的父母被罰了款。

保爾的媽媽得知後非常氣憤,所以當她的兒子帶回家後,這位大學教師的媽媽忍不住把保爾好好教訓了一頓,為了懲罰他,不准他讀書了,而是讓他去農莊裡反省。就這樣,保爾在農莊住了半年時間。

後來,他的媽媽越來越覺得自己對他的處罰過於嚴重,也對自己進行了多次反思,認為孩子雖然犯了很大的錯,但是沒有必要受這麼大的懲罰……

思前想後,這位母親決定把孩子接回家來,讓孩子繼續上學讀書,並鄭重地給孩子道了歉,她說:「媽媽的做法太欠考慮了,實在對不起,我不應該因為你犯錯就私自終止你的學業,請你原諒媽媽的魯莽,媽媽保證下次不會這樣對你了。」

一直以來,保爾都知道自己的錯實在太大,所以並沒有怪媽媽,而媽媽如今這樣真誠地和他道歉,他有些受寵若驚,並且更深一層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此後,他潛心學習,考上了理想的醫科大學,最終成為了一名很有作為的神經科醫師。

上述事例說明,父母認為向孩子道歉這件事情,會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但這位法國媽媽告訴我們,這種擔憂是多餘的。家長做錯事,要和孩子一樣,勇敢地表達出歉意,這樣,孩子才會服從父母的管教。

在我國,有很多名人也是這樣做的。

聞一多是我國著名的大詩人、民主戰士。有一次,他因某些事情太過煩心,所以動手打了還不懂事的小女兒,一巴掌甩過去,女兒臉上落下了很深的印記。

這一幕恰好被剛從外面走進來的兒子看到了,兒子認為父親做得不對,於是便挺身而出,斥責父親不該打小妹,並表示無論是出於什麼原因,都不該打一個還不懂事的孩子。可是,兒子認為這樣批評父親還不夠,他又說:「你自己是搞民主運動的,天天在家裡家外講民主,你怎麼能動手打人呢?我要告訴你,我對你的做法很不贊同。」

聞一多聽後先是一愣,然後,他坐下沉思起來,他越想越覺得兒子說得有道理,也認識到了打女兒確實不對,於是,便走到兒子面前,神情十分嚴肅認真地說:「我錯了,不該打你妹妹,請你們原諒我!」

接著,聞一多又說道:「我小時候父母就是這樣管教我的,所以我也用這樣的辦法來對待你們。希望你們記住,將來不要用這樣的方法對待你們自己的孩子。」

這樣的道歉,肯定會使父親在孩子們心中的形象頓時高大起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影響著孩子日後為人處世的方法以及做人做事的態度,而且這種影響是深遠的,也是潛移默化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長難免會犯錯,有時候會冤枉錯怪了孩子,這時家長應真誠地向孩子道歉。通常這種時候,孩子也一定會願意原諒家長的。如果家長從不向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孩子就會產生牴觸心理,家長對孩子的教誨,孩子也會置之不理,甚至會反駁父母。

在對孩子做錯事後,家長能鄭重地向孩子認錯、道歉,孩子就會懂得承認錯誤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就會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嘗到原諒別人的甜味。相反,如果家長不想或者認為沒必要向孩子道歉時,這在心理承受能力上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後果,容易使孩子的自尊心受挫,這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非常不利。

很多父母都認為跟孩子道歉就沒有威信了,其實不然,父母做錯了,向孩子真誠道歉不僅不會降低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還有助於提高父母勇於認錯的正面的、良好的形象。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這是一種豁達的表現。錯怪孩子了,對孩子說:「對不起,請原諒我」而不是一味地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

父母教育孩子,傳授孩子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如果被孩子發現家長並不是這樣做的,你覺得以後家長的那些話對孩子還有說服力嗎?久而久之,就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地位不平等的觀念。而父母以身作則,是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

父母應該怎樣才能做到真誠地向孩子道歉呢?

第一,注意態度。父母給孩子道歉不能過於嚴肅,當然也不適合調侃,因為前者容易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距離,後者過於輕描淡寫,則容易讓孩子誤以為父母並不當回事。只有用真誠、平等的態度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歉意才合適。

例如,媽媽不小心碰到了女兒的書,可以這樣說:「女兒,對不起,媽媽不是故意的,沒事吧?」這樣,孩子就會理解並且能感受到家長的關心和真誠,而家長也在無形之中教育了孩子。

第二,父母要學會放下自己的面子。每個人都會犯錯,既然犯錯是家常便飯,那麼犯錯後道歉也是理所應當的,家長向孩子承認錯誤並不是沒面子的可恥之事。

第三,家長不要覺得是小事就不給孩子道歉。孩子的世界裡,沒有大人這種紛繁複雜的觀念,他們看事情都是一樣的,所以在孩子眼裡,事無大小,家長做錯了,就應該道歉。

第四,向孩子道歉一定要及時,態度要誠懇。父母道歉態度不誠懇,直接影響到孩子向他人道歉的態度。所以,父母在給孩子道歉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不為錯誤找理由。

言傳身教很重要,孩子的天性模仿力很強,所以父母的作風在無形之中就為孩子打開了一道門,如果家長能給孩子做個好榜樣,這種榜樣的作用絕對大於說教。

快樂妙語

妮可·基德曼曾說過:「跟孩子說聲『對不起』不是那麼難。」尊重孩子就是愛孩子的表現,沒有人是完美的,人人都會犯錯,犯錯並不可怕,但是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是每個人都需要注意的事情。家長教育孩子也是如此,自己應該以身作則。

有人說:「有其父必有其子。」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但是也充分說明了家長對於孩子的影響力。父母做錯了,勇於向孩子承認錯誤,這雖然需要勇氣,但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必要。人人平等,向孩子道歉並不會損害家長的尊嚴。

父母給孩子道歉,既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對孩子的成長還具有激勵作用。

3.從不一味地反駁孩子的錯誤觀點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麻煩,這給很多中國家長帶來了困擾,他們總是竭盡全力想去糾正孩子的錯誤觀點,盡力培養孩子成為自己的驕傲,成為一個有出息的人。

法國家長認為孩子自己犯錯,接受點兒教訓,自然就會改正了。況且,孩子犯錯的過程,本身就是他們成長的過程。如果不犯錯,孩子永遠都不可能有進步,所以他們從不一味地反駁孩子的錯誤觀點。

事實也證明,人只有在不斷地犯錯和改正中才能長大,犯錯不僅不會阻礙孩子的發展,還會促成孩子身上不可多得的財富和品質。

與之見解不同的中國家長則認為,只有對孩子實施懲罰措施或者嚴加管教,孩子才能吸取教訓,有所進步。然而事實並不是這樣,父母採取這種措施,也許在短期內有一定的成效,但不能長久。

小雲是家裡唯一的孩子,今年7歲了,讀小學一年級,平日裡算得上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好孩子,但是那次的「果汁」事件卻讓小雲的媽媽非常生氣。

一天早晨,小雲在喝果汁,由於起床晚了,所以媽媽一直在旁邊催促她快點兒。也許是太著急了,小雲不小心將果汁灑在了餐桌上,看著浸在餐桌布的水漬,小雲覺得很好玩,於是故意將杯子裡剩下的果汁都倒在了桌子上。

小雲的媽媽看到後很生氣,立即斥責道:「你要幹什麼?你怎麼這麼調皮?以後再這樣我就要打你了。」說完趕忙收拾桌子。可是,讓媽媽不理解的是,沒過多久,小雲又故伎重演,這次媽媽氣壞了,直接打了小雲的屁股,小雲很生氣,躲進臥室大哭起來。

媽媽也不想理小雲,任由她自己哭泣。可沒想到,小雲沒哭一會兒就又跑了出來,指責媽媽:「為什麼不讓我做『實驗』,我在做用布吸水的實驗,壞媽媽!如果是爸爸,他會讓我做實驗的。」

後來,媽媽才知道,爸爸是給小雲做過這樣的實驗,只怪自己沒多聽小雲解釋,導致小雲受了委屈。

孩子小,成長過程中就是要不斷地犯錯誤,然後不斷地改正。不然,孩子又怎麼能夠成長呢?法國家長深深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願意聽孩子解釋,在孩子犯了錯誤後,父母並不會憑藉著自己的想法,急於將孩子的錯誤推翻。

喬治喜歡玩悠悠球,每次媽媽給的零用錢他都用來買悠悠球,但過不了幾天悠悠球就沒有了,喬治要求再買。

喬治媽媽很奇怪,以往買了那麼多的悠悠球,都莫名其妙消失了,喬治媽媽覺得很奇怪。媽媽先將喬治叫過來,問他:「你買的那些悠悠球呢?」喬治看著媽媽的眼睛,心虛起來,支支吾吾半天都沒說出是怎麼回事。看到兒子閃爍不定的眼睛,喬治媽媽繼續說:「沒關係,把你的原因說出來,媽媽不怪你。」

這時喬治才鼓起勇氣,說道:「為了能和同學一起玩,我送給他們了。」媽媽又問:「就是為了維繫友情嗎?」喬治聽後,點點頭。

「原來是這樣,你做得很對,想贏得同學之間的友誼。但是你有沒有想過,或許用其他的方式會更好一點兒呢?班級裡那麼多同學,你都要一個一個送嗎?」媽媽語重心長地說道。

後來,媽媽教喬治摒棄用「賄賂」的方式來維繫友情,而是以一顆坦誠的心,並且去結交和自己玩得來的朋友。很快,喬治就懂得了友情的真正含義。

上述這個案例講述了孩子想擁有同學的友誼,但又不知怎麼辦才好,於是便選擇用物質去維繫。顯然孩子的想法、行為是錯誤的,這時候,媽媽並沒有因此而責怪孩子,反而幫助孩子想辦法,最終讓孩子獲得了真正的友誼。

特別是有些孩子調皮、性格暴烈固執的時候,家長就更不應該採用不恰當的管教方式。有的孩子做錯了事,可能他們已經很自責了,家長再不斷「旁敲側擊」,埋怨孩子,只會讓孩子對父母產生隔閡心理。

小浩過生日的時候,爺爺送了他一塊手錶,價格對於小孩子其實很不適宜,因為它太昂貴!果然有一天,小浩回到家,發現胳膊上的手錶不見了。

小浩很難過,將此事告訴了爸爸,爸爸很生氣,再加上他本來脾氣就不好,於是將小浩大聲斥責了一頓,說:「你就是這麼笨,連手錶都能丟,以後也別指望誰再送你東西了,你也不要再要了。」

聽了爸爸的話,小浩傷心極了,本來就很自責的他越來越想不開,最後,他竟然怪罪在爺爺身上,說爺爺明知道自己這麼小還送這麼貴的東西,導致他挨罵……

案例中的小浩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反應,主要責任在於爸爸的蠻橫,不理解小孩子的脆弱心靈,只知道否定斥責孩子,這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孩子人格的侮辱。所以,在心理上給孩子造成了很大壓力。

對待這類事情,法國家長就不會這樣做,孩子犯了錯,他們會先問清楚原因,在瞭解事情原委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孩子,讓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改正錯誤觀點,並用理解和尊重的態度對待孩子。

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聽到有中國家長這樣訓斥孩子:「你說錯了!」、「不是這樣的!」、「小孩子懂什麼!」等等,這些都是直接否定孩子的話,不給孩子留一點餘地的做法。

法國父母會用孩子的眼光看待這些觀點,會充分考慮到孩子的稚嫩身份,會用一種寬容和理解的態度來欣賞孩子,讓孩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父母要知道孩子還小,他們對世界有著獨特的理解,雖然有時候這樣的理解和觀點是錯誤的,但這也是他們對世界的一種探索,包含了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性在裡面。

親愛的家長,要學會理解孩子,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要一味地反駁孩子的錯誤觀點,即使是孩子犯錯了,也要讓孩子在充滿愛和寬容的氛圍中健康成長!

父母不急於反駁孩子的錯誤觀點,要做到哪幾點?

第一,保持心平氣和。父母不要急於向孩子發脾氣,因為這不僅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作用,甚至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第二,孩子小,心理成長還不健全,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對此,家長不要抓住孩子的「小辮子」不放,而是要認真指導,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幫助孩子改正錯誤觀點。

第三,尤其是那些意志力不堅定,個性調皮的孩子,他們會重複同樣的錯誤,所以常常折騰很久。對此,家長不可失去耐心,更不可對孩子失去信心。

快樂妙語

凡事都要看到好壞兩面,孩童時期犯了錯,如果及時改正,那麼在以後的人生中就會避免犯這些錯誤。所以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犯錯了,就否定孩子的其他方面。

作為家長,應該給孩子足夠的信任,正確引導孩子。事實證明,正確的教育方式能讓孩子更加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

4.長大想當總統,爸媽先給孩子「投一票」

你的孩子有什麼理想?當老師、警察、科學家,還是當總統、總理、主席?抑或是當西餐服務員、油漆工、公司白領?在孩子有限的認識裡,他們對理想的概念也會很另類,所以,他們的理想很有可能不是父母期待的那樣。

遇到這種情況,法國的父母只有一個表現——支持。

對於理想非常遠大的孩子,即使只有萬分之一能夠達成的可能性,父母也會非常支持,而不是打擊孩子,甚至嘲笑、譏諷孩子。如果孩子的理想很渺小,父母也不會指責孩子沒志氣,同樣是非常支持,並會想辦法讓孩子擁有為此努力的積極性。

在中國,情況正好有些相反,即使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也會「情不自禁」去為孩子設計理想,並從小開始,一步步為理想而鋪路,讓孩子為理想而一步步前進。為了能夠實現理想,父母不得不為孩子挑選學校,挑選專業,甚至是挑選朋友。

如果孩子對父母的安排有不滿情緒,或是不服從,而是想要走「自己的路」,後果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全盤否定。

莫嘉娜出生在法國一個普通家庭中,她是個長相平平,學習平平,也沒有什麼突出性格特點的平凡女孩,莫嘉娜是家裡唯一的孩子,雖然她在外人眼裡是如此的「不起眼」,但是在莫嘉娜家人眼裡,她卻是掌上明珠。

莫嘉娜從小學習就不刻苦,但因為頭腦靈活,她通常花費少許精力就能夠得到一個一般的成績,並且從來都是「一般」,沒有下降過。家人對莫嘉娜的成績,也從來都不勉強。

但是,在莫嘉娜剛上高中後,她就對媽媽說:「媽媽,我以後想要考取索邦大學!」媽媽聽到後感到非常震驚,要知道法國索邦大學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每一個文科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學校。而女兒一直以來的學習狀態與成績,想要考那所學校真有些無稽之談的意味。

雖然媽媽是這樣想的,但她並沒有這樣說,反而,她鼓勵女兒說:「你有這個理想真讓我高興,雖然你的成績一般,但是我知道,我的女兒天生就有一顆聰明的頭腦,只要努力,考上索邦大學並不是一個夢,我希望你能夠成功,並且,如果我能夠起到幫你實現願望的輔助作用的話,我也會很開心的!」

莫嘉娜又說:「是的媽媽,我成績並不理想,但是我已經想過了,我目前所在的學校,各方面條件都很理想,只要努力,成績一定能夠大幅度提高,考上索邦大學應該不是問題!」

原本莫嘉娜就很自信,再加上媽媽的鼓勵,使得她更加相信自己能夠考上,此後,莫嘉娜努力學習,她的聰明才智就是她提高成績最好的武器。當家裡的其他人都知道了莫嘉娜的遠大理想以後,也都表示非常支持,他們都堅信莫嘉娜經過努力會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果然,自從莫嘉娜決心考索邦大學之後,她就開始努力起來,她提高得很快,每隔一段時間,她的提高都非常明顯。最終考取了理想的索邦大學。

每個孩子的潛力都很大,只是能夠發揮出來多少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身邊人對自己的賞識就是一種能夠吸引她努力的強大魅力,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會萌生很多想要積極努力的想法,但是大多被父母們的不理解而斷送。

莫嘉娜的父母在聽說孩子有考重點大學的願望後,雖然清楚地知道這實在有些難以實現,但依舊對孩子大力支持,同時,願意為孩子實現願望而做出任何幫助。莫嘉娜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首先堅定了她自己的決心,並且很想證明給家人看自己是可以的!

其實,不管孩子的理想是多高,還是多低,家長都要尊重孩子的意願,不能將自己的理想強加於孩子身上,要知道,每一種人生都值得驕傲。

曾經的美國總統杜魯門在位的那段時間裡可謂是個風雲人物,大大小小的聚光燈總是圍著他轉,不僅如此,杜魯門的家人也跟著備受關注。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不同國家的友人去拜訪杜魯門的母親。

有一天,訪客對杜魯門的母親真誠地讚歎道:「您有一位值得驕傲的兒子,我們很羨慕您!」杜魯門母親聽後笑道:「是的,有這樣的兒子我真的很驕傲,但是,我的另一個兒子同樣讓我感到很驕傲,他此時應該在地裡挖土豆呢!」

杜魯門的母親沒有開玩笑,她說的另一個兒子是個農夫,每天都要在田地裡種植農作物。雖然杜魯門令他的母親感到很驕傲,但是另一個農夫兒子同樣讓她驕傲。因為不管是誰,都在用雙手去實現自身價值,都值得尊敬。

杜魯門的弟弟對總統哥哥也是十分尊敬和崇拜,但他認為自己也生活得很有價值,因為,他用雙手賺取生活的費用,並且,同樣能夠將父母養活得很好。

杜魯門的弟弟之所有這麼有自信,即使哥哥和自己彷彿不是一個世界裡的人,他依舊很自豪,並不覺得比哥哥渺小,這種心理,就是源自於母親的支持、賞識。對於孩子來說,給予他們精神上的支持,比給予他們物質上的滿足更加重要。

雖然杜魯門是個美國人,但他的母親賞識孩子、不打擊孩子理想的教育方式與法國人如出一轍。對於法國人來說,支持、鼓勵,並且陪伴孩子度過漫長的學習過程是最重要的,結果反倒是可以忽略不計。

孩子擁有自己的理想非常難得,即使那個理想看起來是那麼的高不可攀,但如果還沒有來得及去實踐,就將理想的生命遏制住,實在不是明智之舉。所以,就算孩子的理想非常不切實際,家長也不要將其毀滅,因為,看似是毀了孩子的一個理想,實則毀的是孩子的一生。

玲玲在12歲時隨父母定居法國,離開生活了12年的祖國,到一個陌生的國家開始新的生活讓玲玲感到很不適應。

到法國以後,不僅家是新的,課程也是新的,還沒有了朋友,雖然在中國時玲玲學習了很長時間的法語,但她依舊不敢和真正的法國人交談。為了能夠讓玲玲很快融入到法國的生活中,媽媽給玲玲找了一個小夥伴——鄰居朱莉。

朱莉和玲玲同齡,第一次見面朱莉就表現得非常主動,她拉著玲玲的手給玲玲介紹這個地區的各種事情,還邀請玲玲到自己家做客。雖然對朱莉的話,玲玲有很多都聽不懂,但是朱莉每次都耐心地給玲玲反覆解釋,於是,兩個人很快成為好朋友。

一天,朱莉在玲玲家給玲玲輔導功課,兩個人學習完畢後,就開始聊起來,朱莉問玲玲長大後要當什麼,玲玲不好意思地說:「我以前想當時裝設計師,但是媽媽說,那個好難,還要學畫畫,學色彩搭配,最好還要學習幾種外語,我一聽就沒有信心了,就不想當了。我現在也不知道以後要當什麼。」

朱莉聽後很遺憾地說:「這樣啊,其實我也沒有想好要當什麼,但是聽你說時裝設計師感覺挺不錯的!」她們二人簡單聊天後,朱莉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學,朱莉看到玲玲後,迫不及待地跑到玲玲身邊說:「玲玲,聽了你說服裝設計師以後,我也很想當,於是,我昨天和我媽媽說這個事來著,我媽媽非常高興,她還說,在法國時裝這一行非常有前景,實現願望雖然沒有當服務員那麼簡單,但也不會像當總統那麼難,很值得為此努力!所以,我們一起努力吧!」

玲玲聽朱莉說完,也非常興奮,她又重拾了以前對時裝的熱愛之心,她想和朱莉一起努力,為理想奮鬥!

當孩子向家長表明自己有什麼樣的理想後,家長不要因為理想過於遠大而打擊孩子,給孩子前進的道路上增設諸多荊棘,讓孩子還沒有實踐就不敢向前了。這不僅會毀掉孩子的自信心,還會將孩子打擊得不再敢有「高目標」的想法,從而沒有底線地對自己降低標準。這樣的孩子,又如何能夠有大出息呢?

孩子需要尊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類心靈的每一個領域裡成為主宰者,不能在活動和成就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沒有感到自己作為一個創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頭來走路,那麼個性就是不可思議的。」

當然,尊重孩子的理想,並給予孩子足夠的支持,並不代表父母要無條件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而不管是否合理。

父母對孩子的支持,要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上,如果孩子的理想有些「偏」,父母要及時引導,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批評和命令。因為在孩子眼裡,他雖然抱有很大的理想,但是對理想不是很瞭解,這需要父母來幫助瞭解,對理想有更深入的認識,從而正式確立理想,並為理想而做出努力。

家長怎樣支持孩子的想法?

第一,在精神上支持。孩子有什麼想法,家長一定要在第一時間表示欣賞,耐心傾聽,讓孩子明白父母是支持他、相信他的!

第二,有能力的家長,在物質上給予支持。孩子的想法如果要實施,家長一定要「給力」,用實際行動來證明自己是支持孩子的。

第三,如果孩子的想法有失偏頗,家長可以在先肯定讚揚的情況下,慢慢引導孩子走向正軌,脫離錯誤的軌道,走回正道!

快樂妙語

法國的父母,對待有理想的孩子時,會表現出很大的耐心,他們首先會肯定孩子是個有理想、有抱負並值得誇獎的人;其次,會幫助孩子對理想做出具體分析,讓孩子更加瞭解自己的理想,從而得出這個理想是否能夠繼續。最後,父母會根據孩子情況,給予孩子全方位地支持,幫助孩子向著理想的方向前進。

5.蹲下來跟孩子聊天

法國家長尊重並理解孩子,把孩子當作一個獨立而有尊嚴的人來看待,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思想和意願強加給孩子,而是蹲下來,平等地和孩子聊天。

威廉·哥德法勃曾經說過:「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以無限的關愛。」

在法國的家庭中,孩子和家長一樣有人格尊嚴,可以提出他們的任何想法和意見,而家長也會說出他們的理解和建議,平等地和孩子交流,只商討,不爭吵。

一個從法國回來的人給一位中國媽媽講述了她在巴黎時的所見所聞:

於麗作為中法交流生到法國巴黎讀大學,在一次聊天中,她給一個中國媽媽講述了法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這讓我很受啟發。

於麗說:「有一次,我跟朋友在飯館吃飯,看到坐在我們對面的一個法國小女孩站在餐桌前悶悶不樂,我覺得很好玩,仔細聽後才知道,原來是因為哥哥坐到她心愛的位置上,所以她很不高興,在鬧脾氣。」

中國媽媽聽後,趕緊補充道:「小孩子都這樣,她哥哥肯定起身將位置讓給她了!」

於麗說:「沒有,起初我也以為是你說的這樣。就在這時候,我看到女孩的媽媽蹲到她面前,輕聲說,這兩個位置是一樣的,但既然哥哥已經坐下了,那就不是你的了,你沒有權利讓哥哥起來。如果下次有機會,一定讓你先選,好嗎?」

「她媽媽為什麼一定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還有,那小女孩同意了嗎?」中國媽媽問道。

於麗笑了笑,接著說:「女孩眨了眨眼睛,看了看媽媽和哥哥,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然後坐下來,高高興興地吃飯了。」

這就是法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蹲下來和孩子講話,並且尊重每一個孩子,不會因為誰大誰小就要屈尊讓誰。

法國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就是這樣,法國人認為:與孩子交流,當然要蹲下來,與他們站在同一個水平線上。孩子年齡太小,身高也很矮,如果父母不蹲下來,怎麼與他們平等地聊天呢?

是的,蹲下來與孩子聊天,這是人與人平等關係的象徵。孩子和大人一樣,是獨立的人,應該受到同樣地尊重與對待,這是最基本的權利。

可在中國,我們經常看到的是家長對孩子大聲呵斥:「你怎麼連這都不知道」、「你怎麼這麼笨」、「我讓你幹什麼你就得幹什麼」等,這就是中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認為只有這樣居高臨下地對孩子,用命令式的語調或者是粗暴的語言才能夠體現出自己的威嚴,讓孩子更聽話。

「砍去民主,種下家長專制的種子。」這是魏書生先生說過的一句話,用來描述中國家長再合適不過了。中國家長向來是說一不二,無論有無道理,都是強行決定孩子應該怎麼樣,或者是以「我是為了你好」的名義來當說辭,而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和需要,以此來強調家長的威嚴和權力。

其實,孩子的「視角」是一個相對很「低」的世界,他們看到的東西和成人並不相同,所以家長要理解孩子,站在和他同樣的高度,「蹲下雙腿,也蹲下心靈」來和孩子說話。

中秋節的前一天,一對夫婦帶著3歲的女兒坐火車回家。在火車上,一向乖巧的女兒總是哭個不停,無論夫婦兩人怎麼哄,給巧克力,給糖果或者是玩具等,孩子都不聽勸,仍舊傷心地哭著。

孩子父親因為煩躁索性揚手打了孩子一巴掌,母親見狀心疼了,就蹲下來抱女兒,當她蹲下來的那一剎那,她驚呆了:眼前的一切並不是火車上人的臉和車窗外的風景,而是大人們的腿和晃動的雙腳!

這一刻她明白了女兒為什麼會哭鬧,而且怎樣哄都哄不好的原因。的確,若是大人的視線範圍和孩子不同,想要知道孩子在想什麼,猜測絕對沒有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一看問題來得真切。

孩子的身高只有大人的一半,所以他們看到的世界自然和大人不一樣,所以有時候大人想要瞭解孩子,就得「蹲下來」,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只有這樣,家長才能真正理解孩子,明白孩子到底想要什麼。

蹲下來和孩子聊天,可以從孩子的思維方式和年齡受限制的範圍,去理解、包容那些所謂的父母不能接受但又符合孩子作風的事情,同時,在旁邊及時給予孩子引導和幫助,和孩子玩到一起。

有位中國爸爸就做得很成功:

小新和爸爸關係特別「鐵」,在外人看來,他們不像是父子,更像是「哥們兒」。為什麼這麼說呢?原來小新爸爸喜歡蹲下來和小新聊天。

小新爸爸曾留學法國,所以在接受了一些「法式」教育後,他對怎樣教育孩子有了更深刻的看法。自打小新出生後,小新爸爸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兒子身上,但是他選擇的方式是讓小新天性發展。

據小新爸爸說,他每次和小新交流時,總是「蹲下來」,做出一個傾聽者的姿態和小新對話,有時候父子倆打打鬧鬧,絲毫沒有做父親的架子和威嚴。

對此,小新爸爸感慨地說:「蹲下來和孩子說話,雖然它只是一種形式,但是這樣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更能夠淡化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界線,沒有陌生和疏離感,能夠與孩子零距離接觸。也只有這樣,才有益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有這樣一個比喻:說水管能夠在管道裡自由流動,完全是因為水管兩頭的高度一樣,如果一頭高一頭低,那水就只能往一個方向流了。

同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只有蹲下來和孩子聊天,彼此之間才能有平等的交流。只有平等,才能使孩子敞開心扉,與父母坦誠相待;只有平等,才能走進孩子的心裡,知道他們真正需要什麼。

每個孩子都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愛的天使,都是上帝創造的奇跡,為了延續這個奇跡,家長們,蹲下來和孩子說話吧!

日常生活中,家長應該怎樣平等對待孩子?

第一,奉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政策。很多家長常常要求孩子做「高水準」的事情,通常是自己做不到的,卻要求孩子一定要做到,這對孩子來說不公平。

第二,不要對孩子進行體罰。很多家長熱衷於對孩子進行體罰,以此來懲戒孩子沒考好試,沒做完作業,沒聽家長的話,等等。孩子是獨立的人,說教可以,但體罰就不對了。

第三,尊重孩子的想法。很多家長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常常自以為是,忽略孩子的感受。

第四,把孩子當成「大人」,孩子有權參與家庭各項事務,提出不同意見。家長要給孩子發言的權利,行動的自由。

快樂妙語

著名教育家愛莫森這樣說過:「教育成功的秘訣在於尊重孩子。」宋慶齡也說過:「讓我們做父母的真正蹲下去,只有這樣,才會真正做到把最珍貴的東西獻給孩子,才會使他們早日成為參天大樹,遠遠高於我們給予他們養分的第一任老師。」

想瞭解孩子就要「蹲下來和孩子說話」,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這樣我們才能掌握和孩子溝通的技巧。如果父母總是居高臨下,或者用威嚴的態度來對待孩子,反而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從內心對父母排斥。事實證明,家長只有「蹲下來」和孩子交流,才能贏得他們的信任。

需要注意的是:家長在和孩子交流時,不僅身體要蹲下來,心靈也要蹲下來,分享孩子的歡樂悲喜,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

6.孩子不高興,靜靜聽他講完

蘇格拉底曾說過:「上天賜人以兩耳兩目,但只有一口,欲使其多聞多見而少言。」這句話告訴我們:聽要比說更重要。

的確,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交流,需要合作共事,而會傾聽的人,不僅體現了他的道德修養水平,還關係到怎樣和別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

當然,學會傾聽孩子也是做父母應該具備的基本條件,每個人都有訴說情感的需要,尤其是孩子,他們還小,各方面發展都不健全,容易受挫折和傷害,如果家長不及時跟孩子溝通或疏導孩子,就很有可能造成孩子某些方面的極端行為,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所以,關心孩子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孩子不高興,先靜靜聽他講完。

法國某小學的三年級班主任在班級裡開設了一堂「特殊」教育課,而這堂課的核心內容就是:「你的夢想是什麼?」

有人說是醫生,也有人說是畫家,每個人的夢想都不一樣。老師注意在後牆角一個性格內向的小男孩時,問他:「你的夢想是什麼?」

男孩堅定地說道:「我要當飛機駕駛員!」

老師覺得很新鮮,接著問道:「你既然想當飛機駕駛員,如果有一天你駕駛的飛機飛到上空,但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麼辦呢?」

男孩想了想回答說:「我會用話筒通知所有的乘客和空乘人員先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打開降落傘,先跳下去。」

同學們都哈哈大笑起來,還有不少同學說他是「膽小鬼」、「逃兵」,但是這位老師並沒有笑,因為他注意到了男孩眼眶裡的淚水在打轉,他想聽聽這個男孩到底要表達什麼,於是問道:「你跳下去做什麼?」

男孩忍住眼裡的淚水,回答道:「我要下去拿燃料,我還會回來,我要救他們!」

男孩說完這句話,原本鬧哄哄的班級頓時鴉雀無聲,而這位老師已經感動得流下了淚水,為了孩子的真摯,為了這顆悲天憫人的心!

不得不說,這位老師是一個非常懂得傾聽的人,他不輕易下結論,而是讓孩子先把話說完,一句「你跳下去做什麼」讓孩子有了表達自己感情的機會。是的,作為一個傾聽者,我們就該有這樣的耐心和平和,讓孩子靜靜把話說完。

然而,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中國家長通常不會讓孩子把話說完,也許他們只聽到「我打開降落傘,先跳下去」就開始訓斥孩子,根本不給孩子表達的機會。

法國家長就不這樣,他們關注孩子的心理需求,無論工作多忙,都會抽出時間來與孩子交流,傾聽孩子的喜怒哀樂,尊重並平等對待孩子,創造與孩子之間更多的交流機會。

法國家長還喜歡聆聽,他們認為聆聽是表示關懷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可以使親子間形成良好的關係,並能與孩子建立友誼,獲取孩子的信任。

心情沮喪時,我們都渴望有人能夠坐下來聽自己說話,孩子也一樣,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忽略了傾聽孩子的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學會傾聽不光只是聽孩子講話的內容,還要注意他說話的語氣和表情,觀察孩子的情緒,並表示諒解和同情,對孩子的想法要肯定,對不同的感受或意見不要作出輕率的結論。

許多家長感到苦惱的是為什麼孩子不信任自己?平時在家什麼話都不愛說。其實這不怨孩子,父母也有很大的責任。如果家長能夠敞開心扉,坐下來真正與孩子談心交心,還會發生這種情況嗎?

當然不會。這樣一來,孩子就會逐漸信任家長,親子關係自然也就更加和諧了。

看過一位老師在某論壇上發表過這樣一個例子:

小溪剛升入重點高中,是一個品學兼優的孩子,她的爸爸是文化局局長,媽媽是一名外企經理,家庭條件非常優越。

小溪也是個活潑開朗的女孩,愛幫助同學,喜歡在各種場合表現自己,唱歌、跳舞都很不錯。但是這段時間以來,班主任發現她的性格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僅不表現自己了,連同學之間的交往都很少了,成績更是下滑得厲害。

班主任覺得很不正常,於是找了一個時間,去小溪家做了一次家訪。做過這次家訪後她才知道,原來小溪是長期被父母忽視造成的。

小溪的爸爸是個局長,常常忙得不可開交。而她的媽媽,更是如此,在外企工作,長期飛往國外,根本沒時間照顧小溪。

這次小溪的班主任特意坐下來,讓小溪和父母對話,發現這個孩子對父母之間的談話很反感,沒聊幾句,她就藉故離開了。

這時,小溪的父母才發現女兒的變化,因為以前的小溪總是纏在爸爸媽媽身邊,從來沒有這麼冷淡過。

小溪的父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班主任走後他們開始商量著怎樣試著與女兒進行交流。

晚飯後,小溪媽媽來到她的房間,輕輕敲了敲門,隨著一句「請進」,小溪媽媽走到這個很久都沒有來過的房間,發現小溪正在床上看書,於是坐在床邊開始和她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

看到小溪仍舊無精打采不想繼續話題後,小溪的媽媽開始運用策略,話鋒一轉,說道:「今天你的班主任誇你了!」

小溪媽媽知道肯定是因為自己和愛人工作忙,忽視了小溪,所以導致孩子不願意和他們溝通,心裡有怨言,所以故意將話題引到這上面來。

小溪警覺地看了看媽媽,說道:「誇我什麼了?」

「她說你很聰明,學習努力,喜歡交朋友,在班級人緣很好!」小溪媽媽說道。

看到小溪放鬆了心情,小溪媽媽說道:「孩子,爸爸媽媽的工作忙,所以這段時間忽視了你,是爸爸媽媽不對,請你原諒我們。」

小溪聽到媽媽這樣說,再也忍不住了,於是咬著嘴唇說道:「你們都不理我!」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

兩個月前的一次期中考試,小溪考了班級第一名,老師特別誇獎了她,說她很有機會考上重點大學。回到家,小溪將此事告知父母,但是爸爸媽媽都忙著自己的事情,根本沒聽清小溪說什麼,只是「嗯、啊」的就過去了。

還有一次,小溪和同學吵架了,心情非常不好,想回到家跟媽媽找點兒安慰,還沒開口,媽媽就說自己玩去吧,我現在很累,沒時間聽你說話。小溪聽了媽媽的話,知道自己即便說出來,媽媽也不會搭理自己,所以心中的鬱結越來越深,性格也越來越孤僻。

聽到女兒這樣說,小溪媽媽才感到了事情的嚴重性,知道自己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更沒有學會傾聽孩子的情感,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化。

所以,家長一定要學會與孩子溝通,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當孩子有話要說時,家長一定要認真傾聽,不要插嘴,靜靜聽孩子把話說完。

很多家長都不明白,通過聽孩子說話來瞭解他們的感受其實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也不論孩子要說的事情是好還是壞,家長都要盡可能找時間去傾聽,從而瞭解孩子,而不是因為自己工作忙就拒絕孩子的開口。

當孩子遇到挫折和困難時,最需要的就是家長的耐心傾聽,因為這樣能帶給孩子安全感,給他們挑戰自我的信心。

因此,作為家長,一定要學會傾聽,用心去感受孩子的喜怒哀樂,瞭解孩子,寬容孩子,分享他的快樂和悲傷,為孩子的進步豎起大拇指,引導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親愛的家長,不要再指責孩子了,這樣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向法國父母學習,做孩子的傾聽者,花點時間和耐心,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傾聽孩子,給孩子最貼心的關注,這是愛的最佳途徑!

家長在傾聽孩子訴說時要注意什麼?

第一,傾聽時一定要認真。認真傾聽孩子的訴說,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尊重,不能表現出不耐煩的表情。要用眼睛看,用心聽。

第二,傾聽孩子訴說時,不要隨意妄加評論。孩子的世界是成人不理解的,他們的思想還沒有深入到怎樣去解決問題,所以有時候只需要大人傾聽就可以了,無需表達你自己的看法。

第三,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話。先聽孩子講完,自己有什麼想法和意見最後說。有的家長喜歡打斷孩子的話,其實這不是一個好聽眾應該有的表現。

快樂妙語

傾聽,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傾聽,是一種優良的品質和修養;傾聽,是人與人之間最好的交流方式。

古時候,齊王聽取鄒忌諫言,才能號令鄰國;唐太宗傾聽魏征諫言,才有貞觀之治。所以,傾聽能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會傾聽,是一種藝術,一種修養,能幫你贏得友情、親情和愛情。認真傾聽孩子,能讓你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父母,更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教會孩子怎樣平等待人。

上帝給了我們一張嘴,兩個耳朵,就是為了讓我們學會傾聽,學會從傾聽中瞭解別人,尊重別人,真心實意地關心別人。

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用真誠的心來感知孩子的心靈,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排解孩子心中的苦悶,你將是孩子心中最優秀的父母!

7.直接告訴孩子「我愛你」

愛是什麼?這是千百年來人們爭相討論的一個話題。有人說,愛是「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也有人說,愛是「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還有人說,愛是「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誠然,上述這三種愛有愛情、手足情和母子情,中國古代人用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愛。現如今,作為21世紀的家長,該怎樣對孩子表達愛呢?

在法國,你常常會看到「寶貝,媽媽愛你」或者是家長吻著孩子的額頭或親吻孩子的臉頰道「晚安」,通常孩子也以同樣的方式回敬家長。但是中國家庭的父母和子女很少有這樣的表達方式。

法國家長崇尚直白的情感表達方式,他們會隨時隨地對孩子表達「我愛你」。他們認為年幼的孩子無法理解家長含蓄的愛,不直白地表達,孩子就會對父母的愛無動於衷,或者怕孩子擔心父母根本就不愛自己。

喬治是一個非常可愛的小男孩,他今年才3歲,是我們全家的「小天使」。

每天早晨,喬治起床後,都會笑盈盈地敲我們的房門,然後用他那稚嫩的聲音說道:「爸爸媽媽早安!我愛你們!」

小傢伙每天起床特別早,正好整治了我和丈夫睡懶覺的「惡習」!小傢伙每天都會對我們表達愛意,很惹人喜歡。我知道,這主要是我們都善於用這種方式表達愛意。

每天早上,我都會對他說:「早安寶貝,媽媽愛你!」晚上關上房門前也會用同樣的方式表達!耳濡目染的,小傢伙自然也會對我們如此。

愛孩子就要大聲告訴孩子「我愛你」,不需要羞羞答答。但我們中國父母就不是如此,這和我們的文化有很大關係,中國人的表達方式通常是含蓄和內斂的,無論是父母還是子女,都喜歡把對別人的愛用在實際行動中,忽略語言表達,甚至是不會表達,難以開口。

其實,這種忽略語言的方式並不好,尤其是對孩子,因為孩子對家長比較依賴,若是父母不表達,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有被輕視、被遺棄的感覺,由此引發的後果也會比較嚴重,容易導致孩子親情意識變得淡薄,不利於孩子的身心發展。

有這樣一個例子:

小剛是個聰明又乖巧的男孩,他的爸爸媽媽工作特殊,又都身居高位,收入高,自然工作也很繁忙,所以很少有時間照顧他。

隨著小剛一天天長大,轉眼就到了要讀幼兒園的年齡,需要上下學接送,但是夫妻倆又都沒有時間,所以商量著將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

為了不讓小剛知道以免他哭鬧,所以媽媽對小剛說要去爺爺奶奶家玩,小剛就很樂意地跟爸爸媽媽去了,小傢伙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要被留在那裡。

到了下午,小剛的爸爸媽媽瞞著小剛偷偷溜走了,等孩子反應過來時,家裡就只剩下了爺爺奶奶,小剛一直哭個不停,爺爺奶奶勸了好長時間才把他勸好。

以前在家裡的時候,小剛的父母常常會對孩子說「我愛你」之類的話,但是爺爺奶奶雖然慈祥,但是為了教育小剛,表現得還是比較嚴厲,更不會對小剛說「我愛你」之類的語言,所以,在爺爺奶奶家生活的小剛越發變得沉默寡言了。

一段時間後,小剛的父母來看孩子,發現小剛變化很大,對他們也不親近了,反而越來越疏離。

小剛在這樣的氛圍下心情得不到釋放,爺爺奶奶不會表達,小剛以為不愛他,加上被父母寄養,感覺到自己被拋棄,父母不愛他了,所以才變得越來越自閉。

每個孩子都渴望父母的愛,而孩子的感受是直觀的,他們不懂得父母和爺爺奶奶那「含蓄」的愛,所以容易造成孩子對親人的誤解,認為他們不愛自己。

而很多家長以為,只要對孩子嚴厲,給他買好看的衣服、好吃的零食,就已經表達了對孩子的愛。其實不是這樣,孩子心智尚不健全,他們就像一張白紙,需要的是直觀地表達,簡單的是說「我愛你」,如果不說,他們是難以感受到的。

很多中國父母為養孩子含辛茹苦、無私奉獻,卻不知道該怎樣對孩子表達自己的愛。其實對孩子表達愛很簡單,孩子做了一件讓你開心的事,不妨說一句「我愛你!」或者是在沮喪時,也可以說「我愛你、相信你、支持你!」

對孩子表達直接的愛,能夠讓孩子心靈的承受力增強,不僅可以增強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係,還能增加孩子的自信,更好地展現自己。

每個家長都應該記住,孩子是需要關愛的,是需要父母對他們表達「我愛你」的,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體會到父母的關心,才能更加積極樂觀地去面對生活。

直接告訴孩子「我愛你」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以啟齒,那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觀念應該摒棄,多對孩子表達「我愛你」。

家長向孩子表達愛意,除了直接地說「我愛你」,還有哪些途徑呢?

第一,多擠出一點兒時間與孩子相處。例如,帶孩子去公園散步,在相處過程中與孩子談心。

第二,鼓勵和表揚孩子,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家長信任、相信孩子,這是對孩子表達愛意最恰當不過的方式了。

第三,瞭解孩子的興趣,支持孩子的決定。

第四,多送孩子一些小禮物表達心意。孩子收到家長的禮物,肯定會心滿意足,歡呼雀躍。對於孩子來說,含蓄的愛也許他們並不能理解,相反這種直接的表達方式會讓孩子印象深刻。

快樂妙語

台灣作家張曉風曾對他的孩子這樣說過:「我愛你,我答應你,永不在我對你的愛裡摻入不純潔的成分,你就是你,你永遠不會被我們拿來作比較。」

父母的愛都是偉大的,是世間最寶貴的情感,是孩子人生最重要的財富。所以說,父母對孩子的愛,是兒童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

法國父母愛孩子,他們會直接表達出來,告訴孩子「我愛你」!親愛的家長,向法國父母學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