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法國父母這樣教孩子樂觀 > 第四章 享受自由:給孩子一片天空,讓他們張開翅膀快樂飛翔 >

第四章 享受自由:給孩子一片天空,讓他們張開翅膀快樂飛翔

1.女孩可以穿媽媽的高跟鞋,塗媽媽的口紅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喜歡美的事物,也有這樣一種心理傾向,特別是女孩子,愛美是她們的天性。

你是否注意過:當你在鏡前梳妝打扮時,你的女兒正偷偷地打量你?你有沒有發覺:你衣櫃裡的高跟鞋和裙子被「動過」?不要驚訝,也許你孩子才2歲,也許你覺得她還不懂事。其實這和年齡大小無關,愛美是女孩的天性,就像人們喜愛美食,欣賞美女一樣,是不由自主的,是一種條件反射。

女孩子的愛美天性在童年時期就已經表現出來了,當你的孩子越來越多地停留在鏡子前,當你的孩子在乎她穿的衣服好不好看,她已經對美有所要求了。

不得不承認,女孩子天生喜歡漂亮的衣服,喜歡可愛的洋娃娃,喜歡美麗的花朵,喜歡悅耳的鋼琴曲,這些都是她們愛美的表現。

有位法國全職媽媽發表過這樣的文章:

我是一位全職媽媽,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了女兒身上,她還是個不到3歲的小孩子。讓人不可思議的是,這麼小的孩子,愛美之心就已經展露無遺了。看來「愛美是女孩子的天性」這話一點兒都不假。

每天還不到洗澡時間,女兒就開始提醒:「媽媽,我該去洗澡了,身上好臭啊!」然後我就準備熱水給她洗澡,孩子還不停要求用牛奶味道的沐浴露,頭髮洗好必須要吹乾,然後紮起小辮,戴上她的蝴蝶結髮卡。

不僅如此,女兒對她要穿的衣服也有很高的要求,例如穿裙子,一定要配淺色上衣,而且她最喜歡的就是紅色皮鞋。每次逛街,女兒的眼光總是「瞄」那些漂亮衣服,有時甚至還會拿起來在自己身上比劃,常惹得店員們哈哈大笑。

每次穿好衣服,女兒總喜歡在鏡子前照來照去,轉個圈啊,還經常問我:「媽媽,你看我漂亮嗎?」

「漂亮,女兒真是太美了!」幾乎每次我都這樣回答,然後就能看到女兒臉上掛滿燦爛的笑容。

有時候,女兒在街上看到那些穿漂亮衣服的姐姐們,她也會情不自禁讚歎:「瞧,那位姐姐真漂亮!」語句裡滿是羨慕。

正是受女兒愛美的影響,連我這個平時不怎麼注重形象的全職媽媽也開始追求起時尚來。如今,我們母女已成為家裡的一對「姐妹花」。

在我們中國,和文中法國媽媽允許孩子「愛臭美」的事情並不多見。很多中國家長總會找借口阻止孩子臭美,認為小時候就如此,長大了還得了?其實這樣只會造成孩子的審美觀念停滯不前,還很有可能對孩子日後的發展產生不良影響。

尤其是進入青春期的女孩,她們對美醜極其敏感,希望自己是最美的女孩,渴望得到他人的讚美。而美,能讓她們找到自信,對生活充滿希望。

允許孩子臭美,從一定意義上說是允許孩子發展天性,因為愛美就是女孩的天性。法國家長很理解孩子,他們尊重孩子,允許孩子自由發展,展現天性,女孩可以公然穿媽媽的高跟鞋,塗媽媽的口紅。

正是因為法國家長不壓抑孩子的個性,對孩子進行疏導,順著孩子的特性讓其發展下去,並在這個過程中,對孩子加以正確地引導,所以法國女孩普遍都有著極高的審美標準。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小,愛美的心可以理解,但有時候對美的認識卻不是那麼客觀和正確,甚至不懂什麼叫真正的美。

美不僅是一種外在的東西,它還是一種內在的氣質。美是客觀存在的,同樣也是可以創造的。女孩子穿漂亮衣服是美,幫老奶奶推車也是一種美。

因此,家長應該學會引導,教孩子認識美、欣賞美、感受美。讓孩子知道,美有很多種,呼吸新鮮空氣,這是大自然的美;生活中真心待人,贏得尊重,這是生活美。當然,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心靈美,讓你的孩子成為內外兼修的「小美人」。

家長應該怎樣培養引導孩子美的觀念呢?

第一,家長要樹立「孩子愛美不是罪」的觀念,從心理上接受孩子各種臭美行為,甚至和孩子一起臭美,要逐漸認識到愛美是孩子的天性,作為家長,要鼓勵孩子天性的發展。

第二,嘗試做孩子愛美的「指導老師」。這一點尤其是針對青春期比較叛逆的女孩,她們往往因為愛美會嘗試大膽、開放的髮型和衣服,如果家長接受不了,與其對孩子進行無效地批評教育,倒不如放低家長的姿態,走近孩子的心理,成為孩子穿戴和形象設計的指導老師。

第三,引導孩子學一門藝術,例如美術、音樂等,這些是逐漸提高孩子的審美標準和鑒賞能力的好幫手。特別是美術,色彩能激起孩子對美的追求,而作品鑒賞則是培養孩子認識真正美的有效手段。

第四,教孩子認識到其他方面的美,例如美德和人性的光輝美。讓孩子認識到美不僅是外在的,還可以逐步由外往內深化的。讓孩子認識到親情、友情和愛情之美,認識到大自然之美、思想和心靈之美。

快樂妙語

美是一種感官上愉悅的體現,是視覺的心理衝擊行為。美是大多數人追尋的目標,大家都喜歡美的事物,尤其是女孩子。

法國家長允許孩子「臭美」,因為這是女孩子的天性,他們尊重並支持孩子的天性發展,所以允許女孩穿媽媽的高跟鞋,塗媽媽的口紅。

瑞吉歐人曾說過:「與其牽著兒童的手,倒不如讓他們靠自己的雙腿站著。」因此家長不要以孩子年齡小為借口,不尊重孩子的天性發展,或者對孩子正常的天性行為過分干涉,繼而扼殺孩子的好奇心。

天性發展有很多好處,可以讓孩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讓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長,日後才可能成為具有「天性」的優秀人才。

要注意的是,家長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的愛美觀念,不能讓孩子愛美觀念有失偏頗,甚至是以丑為美,讓天性順其自然發展。

想讓你的孩子更懂得欣賞美嗎?想讓你的孩子成為優秀人才嗎?那就向法國父母學習吧,不要限制孩子的天性,愛穿高跟鞋就穿,想塗口紅就塗!

2.尊重孩子的隱私,不偷看他的日記

中國的孩子一般沒有隱私權,父母可以隨意干涉孩子的隱私,隨便進孩子的房間,偷看孩子的日記。若有人提出抗議,想必父母還會振振有詞:「孩子是我生養的,我看一下怎麼了?他有什麼可向我隱瞞的?」

曾看過這樣一個故事:

森林裡,有一隻老虎,閒來無事,便在山洞中小睡。突然,一隻討厭的蒼蠅跑到它的脖子和耳朵邊「嗡嗡嗡」地叫著,將熟睡中的老虎從夢中吵醒。

老虎很不情願地爬起來,由於蒼蠅打攪了它的美夢,老虎非常憤怒,於是便到處尋找蒼蠅,但搜遍了整個森林,卻不見蒼蠅的蹤影。

這時,一隻路過的狐狸看見了,對老虎說:「你是一隻了不起的老虎,難道也怕一隻小小的蒼蠅?」

老虎說:「我並不是怕蒼蠅,我只是恨它太親密而無禮!」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空間和隱私,如果父母為了表示親密而不時去「侵犯」孩子的領域,妨礙孩子的自由,絕對會讓孩子感到不愉快,因為未獲對方同意,父母的侵犯便是一種「無禮」的行為。很多法國父母不理解為什麼中國家長要干涉孩子的自由?

法國父母認為房間是孩子自己的領域,即使是有什麼事情需要進去,他們也會事先敲門,徵得孩子的同意後方可進去。

這是因為法國人在住宅內講究個人活動空間,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空間和領域。

不僅如此,法國父母還很注重孩子的喜好和自由,所以孩子的房間是什麼顏色,或者如何在房間內玩耍,父母都不會干預孩子,孩子擁有絕對的主導權。

一位法國媽媽曾分享過她和女兒的交流:

我的女兒羅拉讀初一了,她活潑開朗,積極向上,並且還養成了寫日記的好習慣。

我非常尊重我的女兒,對於她的私生活從不干涉,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她總是悶悶不樂,所以我必須得知道她到底怎麼了?是與同學相處不順?還是學習壓力大?或者是感情受挫了?

正巧,這週末女兒沒有和朋友出去玩,我知道她把這些都記在了日記裡,我想了很久,決定趁此機會好好與她談談。

「咚咚咚……」我敲了幾下女兒敞開的房門。

「誰啊?有事情嗎?」羅拉說。

「我是媽媽,我可以進來嗎?」我答道。

「可以,請進吧!」羅拉一邊答應,一邊把日記本合起來。

我沒有直入主題,而是說了句:「又在寫日記啊?」

「是啊,不准偷看哦!」羅拉撒嬌說道。

「傻孩子,媽媽不看,這是你的隱私。其實媽媽小時候也像你一樣,喜歡寫日記,還會拿個小鎖把日記本鎖住。」我撫摸著羅拉的頭髮說道。

「那你的日記裡寫了什麼?你擔心有人會偷看你的日記嗎?」羅拉好奇地問我。

「就是一些不順心的事情,例如學習、感情方面的,我日記本上雖然有鎖,但你外公外婆也很尊重我,所以我知道他們不會偷看,一點兒也不擔心。」我笑著對羅拉說。

「可是我的日記裡有好多不快樂。」羅拉對我說。

「我知道,其實媽媽很希望能分享你的憂愁。不過媽媽會尊重你的意願,不會偷看你的東西!」我對女兒說。

沒想到,我剛說完,羅拉反而不避諱了,她說:「媽媽,我不快樂,你願意分享我的憂愁嗎?」

「當然,媽媽願意。」

就這樣,羅拉給我讀起了她的日記,我發現孩子確實有很多不開心的地方,於是,我對她進行疏導,羅拉的「陰影」很快就消失不見了。

相反,中國父母並沒有法國父母那樣尊重孩子,別說給孩子自由或者是進屋前敲門了,大多數父母都會干涉孩子的隱私,並有偷看孩子日記的習慣,完全不在乎孩子的感受。

在某心理咨詢室,一個男孩這樣說道:

我有寫日記的習慣,經常在家裡寫日記,我的喜怒哀樂全都會寫在裡面。可以說,日記是我的另一種發洩方式,也是我的另一個「生命」,它裝載了很多我的生活記錄,所以我並不想讓別人看到。可是我的媽媽似乎總是會偷看,因為我常常發現放在抽屜裡的日記本有被挪動的痕跡。

有一次,我正寫日記,媽媽連門都沒敲,直接闖進來,然後一把將我的日記本拿走,頓時我覺得受到了侮辱。我覺得委屈,跟她爭辯,但是她卻不以為然,說生養了我,看看日記本有什麼?

我不懂為什麼她每次都有那麼多理由,難道就因為她是我媽媽就可以不顧及我的感受,隨意翻看我的日記嗎?

上述中國媽媽的做法就很不可取,日記是一個人獨立思考,是孩子表達感情或自省其身的一塊天地,父母怎麼能隨意翻看呢?更何況,還那麼理直氣壯。

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隱私權,需要空間,他們也會有自己的「小秘密」,有不想被別人發現的快樂或者悲傷。如果父母總是以自己是長輩或者以對孩子的關心為由,去偷看或者用野蠻的方式翻看孩子的日記,這樣會造成孩子的反感,甚至是心理上的反抗情緒。

孩子和大人一樣,是有自尊心和人格的,也應該有自己的自由或秘密。如果父母任意為之,侵犯孩子的隱私權,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有害的。

親愛的父母,請不要輕易去觸碰孩子的底線,粗暴干涉孩子的心靈世界,這樣只會讓孩子離你越來越遠。父母不如換種方式,走近孩子,多溝通交流,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解決他們的煩惱,還給孩子一片快樂純淨的心靈樂土!

家長該怎樣尊重孩子的隱私呢?

第一,不要隨意翻看孩子的日記、短信、通話記錄等,除非在經過孩子允許的情況下方可為之。如果家長隨意翻看孩子這些東西,這種不尊重孩子的做法,一定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嚴重的還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第二,無意間窺探到了孩子的隱私時,要懂得理解、尊重孩子。即使是看到了孩子的隱私,也不能隨意打壓,著急給孩子下命令,不允許孩子做一些事情等,這是錯誤的做法。父母可以找孩子聊天,用一個朋友的口吻和心態去瞭解、關愛孩子,讓他們感覺到其實父母是可以信賴的朋友。

第三,在尊重孩子隱私的情況下,家長要學會引導孩子。雖然孩子的隱私神聖不可侵犯,但是如果發現孩子的隱私是阻礙其發展,對他的成長極為不利的話,家長一定要學會引導。青少年時期的孩子還不成熟,人生觀、價值觀等還很模糊,並且缺乏毅力,是非觀念也不強,很容易迷失自己而誤入歧途,所以家長要學會循循善誘地引導孩子。

快樂妙語

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增強,不喜歡別人窺探他們的隱私,如果家長總是窺探孩子的隱私,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生活是時刻被監視的,這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相信周圍的人。

孩子是獨立的個體,有獨立人格,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隱私權,不能隨意窺探。孩子房間的門即使是開著,也不能隨意進出,更不能翻看孩子的東西。有些家長進孩子房間前不敲門,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不尊重。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孩子只能對父母產生反感,彼此之間距離越來越大,長此以往,將不利於父母和孩子感情的培養。所以中國的父母們,向法國父母學習吧,給孩子足夠的空間和自由,給他們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讓他們自由自在地飛翔!

3.西點師、皮具設計師、陶藝師、星空觀察家,你自己選

紀伯倫曾說過:「理想與熱情是航行的靈魂的帆和舵,假如你的帆或舵被破壞了,只能漂流在海上。」

有一個哲學家,他外出散心,不知不覺走進一家成人畫室,看到一群正在為孩子、老年人和青年人畫自畫像的年輕人,這位哲學家便走過去,問這幾位年輕人在幹什麼。

第一個為老年人畫自畫像的年輕人回答:「這是我的工作,不為別的,養家餬口混口飯吃。」

這位哲學家又走到第二個年輕畫師身邊,問了同樣的問題,第二個畫師說:「我在做一份很有意義的工作,為他們留下美好的容顏。」

哲學家走到第三位年輕畫師面前繼續問同一個問題,這位年輕人答:「我正在畫世界上屬於我的第一件偉大的藝術作品。」

這三個年輕畫師,雖然做著同一份工作,但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也可以看出,人生目標的不同,人生境界也不盡相同。

同樣的道理: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優秀,希望孩子每次考試都能取得優異的成績。其實,雖然孩子學習成績重要,但樹立遠大的理想,確立正確的學習目標要比成績更重要。

中國的家庭教育最大的誤區就是家長不重視為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甚至是干涉孩子的興趣愛好,強迫孩子按照自己設定的方向和目標前進。可結果呢?大多數家長發現,孩子不僅信心全無,還主動放棄,果真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不開。」

相反,法國父母卻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法國父母善於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優點,並且支持鼓勵孩子,盡一切可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讓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很多法國父母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把孩子一天到晚關在家裡,不讓孩子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這樣的孩子怎麼能進步呢?

法國父母注重培養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他們認為有理想才有人生的奮鬥目標,有了奮鬥目標,人才能快樂地生活,才會覺得幸福。

法國父母常常教育孩子說:「理想人人都可以擁有,在理想面前人人平等,理想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所以西點師、皮具設計師、陶藝師、星空觀察家……你自己選。」

法國父母尊重並鼓勵孩子的任何或遠大或渺小的理想,他們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認為孩子的理想太遠大而勸孩子學會務實,並質疑孩子是空想,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他們相信平凡可以成就偉大,並不是只有偉大人物才能擁有遠大理想。

在一所中學裡,班主任上了一堂政治課,政治課的主題就是:你的夢想是什麼?

在寫下這個題目之後,班主任老師從班級裡的最後一名同學開始,一直到第一名同學結束,問了個遍。

中間大多數同學都選擇了比較平庸的夢想和職業,例如老師、醫生,少數同學選擇了畫家、作家、科學家等。

班級裡只有一位同學說:「老師,我的夢想是當國家主席。」可想而知,這位學生話音剛落,全班響起各種嗤之以鼻的怪聲。這位班主任也忍不住笑了,接著又說了很多「勸告」的話,大意是要切合實際,不要異想天開。

在中國,大多數父母的做法就是和這位老師一樣,不鼓勵支持,甚至還有意打破孩子的夢想。無獨有偶,一個去法國遊玩的女士,曾耳聞目睹到法國父母是這樣教育孩子的:

布拉格是法國某市一個小鎮上的孩子,他非常懂事,學習成績很好,但不幸的是他患有先天性失明。

布拉格平日最大的愛好就是畫畫,他常常憑自己的感覺和爸爸口中的描述畫那些天上飛的鳥兒,水裡游的魚兒,儘管兒子憑想像畫得和實際有很大差別,但布拉格的爸爸從來沒有說他畫得不好,反而總是鼓勵他。

有一天,布拉格起床後突然對爸爸說:「爸爸,我將來想成為一個優秀的盲人畫家!我要畫出這個世界上最美的風景,最漂亮的動物。」布拉格的爸爸聽後很激動,他認為兒子一定能做到,並表示不管是在精神上還是物質上,都會給予布拉格最大的支持!

先天性的條件不足,也可以擁有遠大理想,這就是法國人和中國人對待孩子的區別。法國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肯定,但並不是讓孩子盲目自大,他們會有意無意地告訴孩子一些現實的東西和將要努力的方向,讓他們相信一切都是可以實現的,而不像中國家長那樣直接否定。

確實,理想是高於現實的東西,然而要將理想變為現實,是需要努力和積極奮鬥的。法國父母深知這一點,所以他們甘願做孩子的領路人。

法國的家庭教育也是民主的教育,法國父母尊重子女選擇的權利。生活中,子女與父母會產生很多分歧,例如,晚飯吃什麼,房間怎麼佈置,學習計劃的制訂以及思想上的不同。

與孩子有不同見解時,法國父母會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並讓他們自己選擇這些事情應該怎麼做,如果自己的權益被孩子剝奪了,他們也不會無動於衷,而是和孩子商量,在親切的交談中判定出各種方案,從中取優。

一個教師說的話:

「在我的職業生涯中,我教過無數個學生,其中有一位男生讓我印象深刻,他非常優秀,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發現他的家庭教育有一個很大特點:無論什麼事情,儘管剛開始和父母意見有分歧,但最後都是他自己拿主意。

這個優秀的男孩是我當時所帶班級裡的班長,還是校學生會主席並擔任廣播站站長等職務。正因為如此,他父母還為此來找過我,說孩子高三學習緊張,希望我們給孩子卸掉這些職務,讓他全身心地投入到高考的備考中。

通過和孩子的一番商量,他不同意,說自己很喜歡這些職務,他不能因為高考就成為學習的奴隸,所以不想卸任。他的父母尊重孩子的意願,還為孩子下一屆的競選出主意。

這位男孩的父母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雖然是我們的,但他畢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未來的路應該由他自己走。當然,我們會給孩子諸多意見,但最終的決定權在他手裡。」

是的,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更不能替孩子做決定,剝奪孩子的選擇權。

但大多數中國父母卻不是如此,小到孩子的穿衣吃飯,大到上學、擇業,父母都要給孩子安排好,事事都替孩子做決定,根本不管孩子喜歡什麼。中國父母對孩子的培養更多的是按自己的人生理想、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來指引的,而不是從孩子自身的素質、興趣出發,而孩子也很難做到自己做主。

久而久之,孩子就如同被人宰割的羔羊,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機會,承擔不起挫折和風雨的打擊,造成很多孩子長大後只能依靠父母的建議來解決問題。

法國孩子有獨立自主的選擇權,法國父母給孩子充分的自主空間。就像法國的小學裡,孩子們的主要任務就是玩,到了中學,才慢慢開始發掘並培養他們的興趣,大學之後才開始根據自己的興趣進行針對性的專業學習。

法國這種教育模式不同於我們國家,但是畢竟是值得借鑒的。孩子應該有一個美好的童年,應該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未來。

曾經看過這樣一個案例:

假期,一位中國媽媽帶孩子去法國巴黎旅遊。

一天,她帶著孩子到法國朋友家做客,熱情的巴黎朋友很客氣地招待了他們。正餐後,法國媽媽問這位中國媽媽想喝點什麼?

「什麼都可以的,隨便吧!」中國媽媽說道。

然後,法國女客人又問孩子:「小傢伙,你想喝點什麼?」

孩子還沒張口,這位中國媽媽就回答道:「和我一樣吧,不用問他。」

法國朋友很不理解,於是說道:「還是讓孩子自己選擇吧,他喜歡喝什麼自己知道。」但是,這位媽媽還是固執地替孩子做了決定。

孩子喜歡喝什麼這樣的小事情,應該由他自己來選擇,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孩子的自由,但大部分中國家長都像文中的媽媽一樣,想當然地為孩子作決定,而不理會孩子的感受。

孩子雖小,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問題的能力,即使不是那麼成熟,但卻是孩子的意願,所以家長應該尊重並不剝奪孩子的權利。

如果家長從小就限制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權利,長大後就容易成為優柔寡斷、遇事不知該如何處理的人,並且這樣的孩子性格也會很懦弱。相反,如果家長給孩子足夠的選擇權,孩子會逐漸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變得越來越自信。

家長怎樣科學對待孩子選擇夢想的權利?

第一,家長應該尊重孩子選擇的權利。孩子想做什麼就讓他去做,不要對孩子存有懷疑,或者直接說「你不行」這樣的話。

第二,在尊重孩子選擇夢想的權利的基礎上,引導孩子學會取捨,學會擇優。

第三,孩子在做出選擇後,如果實施過程中遇到了挫折和阻礙,家長不應指責孩子當初選擇的盲目,而是鼓勵孩子,有意識地告訴孩子既然做出選擇就要為自己的選擇承擔責任,培養孩子勇於承擔的勇氣。

父母總有一天會老去,孩子總要長大,前面的路途還未知,親愛的家長,把選擇權交給孩子吧,讓他們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讓孩子獨立面對未來!

快樂妙語

有人說,志向像一簇火種,能點燃拚搏進取的火焰;志向是一盞明燈,能照亮人生奮鬥的歷程;志向是智慧的搖籃、衝鋒的戰旗、斬棘的利劍。

同樣,選擇人生理想也極為重要,法國家長注重孩子的選擇權,興趣愛好、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都鼓勵他們自己做主,從不剝奪孩子這方面的權利,給他們足夠的自由和空間。

而中國家長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這是家長不信任孩子的開始,是對他們能力的質疑。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會失去獨立思考和獨立作決定的機會,遇到困難時總喜歡依賴別人,這樣的孩子是無法適應社會的。

4.大聲哭出來,你可以自由表達悲傷

哭是人的一種本能,是表達和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然而,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哭泣時喜歡大聲斥責孩子,使孩子嚇得不敢哭出聲來。

其實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害的,如果孩子經常處於這種狀態,容易造成孩子心理失衡,而一旦孩子得不到積極的調整就會因此而情緒低落,並且會找尋其他方式來發洩心中的苦悶,嚴重了甚至可能會危害社會。

法國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不允許孩子哭,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孩子的個性都不盡相同,悲傷時表達的情感方式也不可能相同,有的孩子喜歡放在心裡,有的孩子喜歡大聲哭出來。

與中國家長不同的是,法國父母允許孩子自由表現他的悲傷。孩子哭泣時,法國父母從來不要求孩子憋住,也不會去勸阻,他們認為一個人盡情哭過之後,情感的鬱悶就會隨之發洩出來,這樣才可以重新恢復平靜。所以,孩子可以自由表達悲傷。

法國父母認為,當孩子哭時所表現的不理智行為,家長不要隨意干涉或者粗暴指責,而是通過其他方式為孩子提供幫助,引起孩子的情感共鳴。

如果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要求孩子停止哭泣,會使孩子不能自由地表達悲傷,心中的不快不能發洩,這對他來說是一種傷害,無論從心理上還是情感上。

小翔的媽媽得胃癌去世了,在媽媽的葬禮上,小翔居然一滴眼淚都沒掉。去參加葬禮的親朋好友都覺得很奇怪,誰也不知道這個小孩子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

「孩子,想哭就哭出來吧!」身邊的阿姨說道。

「我不能哭,我答應過媽媽,要不然她不會安心的。」小翔竭力控制住自己的眼淚。

據小翔的奶奶說,他是一個聰明、善良、心思細膩的孩子,從他媽媽生病,他一直聽從媽媽的囑咐,從來不哭,還把媽媽的去世歸到自己身上,他覺得媽媽是因為照顧他而累病的。

一個10歲的孩子,在媽媽的葬禮上,牢記對媽媽的承諾,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壓抑自己內心的悲傷和痛苦,不掉一滴眼淚,這是一個成年人都很難做到的事情。

「我想哭,可我不能哭。」這是小翔對身邊阿姨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其實,小翔如此壓抑自己的悲傷反而不好,嚴重的話會影響他的健康成長。有關專家指出,孩子竭力克制自己的情緒時,如果他的承受力不足以抗壓,很有可能會造成心理上的扭曲或做出出格的事情來。

流淚可以減輕痛苦、釋放壓力,大哭一場反而是一種解放。所以家長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而應該讓孩子盡情地表達悲傷。

某小學家長自發組織成立了一個俱樂部,他們經常在這裡進行交流活動,一起聊孩子和在教育孩子中的困惑。

「我的孩子聽不得別人的批評,稍微說重一點兒,她就絕食抗議。」小雲媽媽先挑起了話題。

「這是很正常的,別說這麼小的孩子了,就連我已經讀中學的兒子,也不懂得情緒宣洩。」小晨爸爸附和道。

這時候,一位比較有經驗的心理咨詢師媽媽問道:「平時孩子想哭的時候你們都是怎樣對待的?」

大家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最後結果統一起來,無一例外地都是對孩子進行訓斥,不允許他哭,更不允許孩子大喊大叫。

「這就是癥結啊,問題就在這裡。孩子哭和大喊大叫是情緒宣洩的一種方式,這是孩子在排解壓力,你們不允許孩子如此,他們自然學不會怎樣宣洩情緒了!」這位心理咨詢師媽媽有經驗地說道。

的確,絕大多數孩子不懂得怎樣去發洩自己的情緒,也常聽到很多人說自己孩子不愛哭、很少哭,但是卻沒有人思考過孩子為什麼不哭呢?是不喜歡哭還是不敢哭呢?家長允許他哭了嗎?

中國父母在孩子哭泣時,總是對孩子實行限制原則,不准他們任意哭泣,不准有情緒,父母經常強迫孩子收起悲傷,因而造成了很多孩子不會宣洩自己情緒,給他們心理、生理上造成了傷害。

生活中有很多家長不明白,不允許孩子表達負面情緒就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誤導」,等於間接告訴孩子,你的情緒是壞的,是不被允許的,是錯誤的。久而久之,孩子的情緒發洩不被允許,他們就無法面對失望和挫敗,很可能會因此一蹶不振。

法國父母就懂得接納孩子的負面情緒,他們願意傾聽孩子的情緒宣洩,允許孩子大聲哭出來。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有脫離負面情緒的信心,並積極地尋求解決這些負面情緒的辦法。

最可怕的是:如果一旦有了負面情緒,孩子就會緊張和內疚、手足無措,甚至不敢哭,故作堅強,這對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沒有益處的。

孩子也是人,和所有大人一樣,隨時會出現不良情緒,他們時刻需要發洩,找到一個合理的出口——大聲哭泣。

所以,作為家長,要學會接納孩子的情緒,在孩子悲傷、孤獨時,給孩子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對他的情緒,不准哭、不准發洩等等。相反,如果家長接納了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認為你說得對,會信任和感激你。

事實上,孩子的哭泣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有些是家長能看出來或者感受到的,而有些則是不容易看出來的,家長應該通過對孩子哭泣的表現找出更深一層的原因,對症下藥。例如,孩子不小心摔倒後哭泣,這個時候的「哭」是一種本能的反應,家長就不應該阻止,而是讓他自己將摔倒之後的疼痛情緒釋放出來。

同樣,如果孩子的心理受傷了,也會產生委屈的情緒,委屈之後需要釋放,而釋放之後,繼續堅強,這時家長就更不應該阻止孩子哭泣了,否則會使孩子心理產生極度不平衡的情緒,造成性格上的偏差。

孩子有悲傷情緒時家長應該怎麼辦?

第一,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的心理是脆弱的,他們悲傷時也許只是需要一個好的聽眾來排解心中的苦悶。孩子的悲傷來得快去得也快,所以家長只需要靜靜地聽孩子講述就可以了。

第二,家長要理解孩子的感受,不要隨意打斷或者評論孩子。家長要做的,就是讓孩子知道自己有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不是什麼不可解決的困難。

第三,家長要正確認識孩子的悲傷情緒,及時給孩子做出指引。孩子悲傷情緒達到一定極限時,家長要告訴孩子方法,讓他們懂得怎樣去緩解或控制情緒,不能因為自己的不良情緒給他人帶來不便。

快樂妙語

孩子和大人一樣有感情,有情緒狀態,有恐懼、喜悅、悲哀、憤怒等心理,當他們覺得委屈後,就會選擇一種情感發洩,而哭則是孩子最原始,也是最擅長的表達情感的方式。

父母要尊重孩子,允許孩子表達悲傷的情緒。如果一個人不懂得怎樣表達自己的情緒,那這個人只能是麻木空虛的人,是沒有感情的人,更是不利於身心發展的。

當然,如果孩子在情緒發洩時需要父母的幫助,父母應該及時安慰孩子,用「感同身受」的心情理解孩子的情緒,並從中指導、鼓勵孩子,早日走出悲傷的不良情緒。

5.零用錢讓孩子自己支配

眾所周知,法國是個富有浪漫氣息的國家,美麗的塞納河兩岸、埃菲爾鐵塔、凱旋門、愛麗捨宮、凡爾賽宮、巴黎聖母院等等,無一不在人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然而,除此之外,法國還是個崇尚消費的國家。

大街上,你可以看到很多法國女性,她們穿過一條又一條街道,在服裝和化妝品櫃檯前駐足,刷卡的金額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女性。

也許正是因為如此,法國人在教育孩子上也非常開明,零用錢都是讓孩子自己支配。有人說,法國孩子的零用錢是其他國家孩子的幾倍,這一點兒都不誇張,法國孩子受父母的影響,同父母一樣,有著很高的消費慾望。

雖然法國父母零用錢讓孩子自己支配,但是他們也絕不是讓孩子成為拜金主義者,而是讓孩子懂得怎樣去自主安排自己的金錢,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如何去認識和運用金錢,去創造財富。

中國父母一般不給孩子零用錢,他們生怕孩子養成亂花錢的習慣,所以通常會幫助孩子花零用錢或者直接限制孩子花錢。其實這樣做不僅不能達到教育孩子的初衷,往往還會導致孩子對金錢的慾望更加強烈。

法國父母不能理解為什麼中國父母會有這樣的想法,而他們認為孩子雖小,但也有消費的需要,因為孩子也需要交朋友,和成年人一樣需要開銷,父母應該予以尊重和支持。

但是中國的父母一般認為孩子還小,沒有理財觀念,也許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所以他們通常由自己來代勞,為孩子管理零用錢。中國父母喜歡為孩子做好一切,小到鉛筆、橡皮,大到升學、結婚,他們總喜歡替孩子做決定,所以一切都在父母的掌控之下,孩子怎麼可能會學會理財呢?

即使是交朋友需要,中國父母也不重視,認為會耽誤孩子學習,是孩子成長的阻礙。但在法國父母看來,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

法國父母不僅讓孩子獨立消費,甚至還會專門為孩子在銀行設立賬戶。一般來講,法國父母在孩子升入小學時就開始為孩子設獨立賬戶了,而且這筆獨立賬戶的數目也非常可觀,絕不僅僅只是區區幾百法郎而已。

有一對年輕的法國夫婦,他們生活在浪漫之都巴黎,他們相戀6年,第7年時終於修成正果,不久後就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夫婦倆決定為兒子設立屬於他自己的「獨立賬戶」,決定為兒子存入5000歐元。

時間一天天過去了,轉眼間兒子已經讀三年級,由於他有屬於自己的賬戶,所以這些零用錢自然由他自己支配。

一年過去了,這對法國夫婦得到銀行方面發來的信息,得知兒子的賬戶上還有3000歐元。儘管兒子的消費觀念並不合理,但這對法國夫婦並沒有因此批評兒子,他們對孩子的消費做了更詳盡的統計。雖然兒子的消費有「超前」行為,但是生活的總體質量還不錯。

並且,對兒子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兒子並不算花錢多的,這又讓這對父母放心很多。

這對法國夫婦根據孩子的不同消費觀念,提供了合理的消費指導,他們認為,超前消費固然不可取,但是不懂享受生活質量的節儉也是不可取的。

最後,這對法國夫婦總結了一個觀點,讓孩子明白:要學會做金錢的主人,而不要做金錢的奴隸。

法國父母為孩子設立賬戶不僅僅是給孩子消費提供方便,更是讓孩子在消費中學會科學、理性的理財方式,由此可見一斑。

確實,正確培養孩子的消費觀念對孩子的成長十分有利。但是在中國,對於不愛花錢的孩子,父母大多數會誇讚鼓勵孩子節儉。雖說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這並不是正確的消費觀念,不值得提倡。如果孩子只知道省錢,卻得不到享受,體驗不到花錢的樂趣,也鍛煉不了他的消費能力,甚至還有可能會變成傳說中的「守財奴」。

在法國,孩子得到的各種獎勵金錢都由自己支配,無論是買頭飾還是買電動玩具車,都是孩子們自己說了算。但在中國,即使是孩子春節得到的壓歲錢,很多父母都想方設法從孩子手裡「騙」過來。

中國父母這樣的做法雖說是「防患於未然」,但未必是好事,一味限制孩子合理使用零用錢的話,那麼,孩子該什麼時候才能學會管理金錢呢?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不懂得合理支配金錢,父母在一定地「放權」之後,孩子得到的卻是無窮的益處。

下面這則例子就很好地論證了這個觀點:

小新是個很會理財的孩子,他的父母從小就為他設了「獨立賬戶」,上面所有的錢小新都可以自由支配。

儘管剛開始小新看到自己的「獨立賬戶」時有點兒自我膨脹的感覺,也買了不少玩具槍和零食,但當他看著賬戶上的錢一點點少去後,小新便主動反思起來了,他想起媽媽告訴他的「消費要適度」。

小新自己也感覺到消費有些超前了,而這些被花掉的錢似乎大部分沒用在有意義的事情上。所以小新決定「痛改前非」,開始認真審視自己哪些錢是合理消費,哪些是不必要的支出。

經過一番研究,小新總結出了自己的那些無謂的「浪費」,開始設定目標,然後一點一滴地去執行。一段時間下來,果然減少了不少支出。

而這些經驗也讓小新慢慢懂得了怎樣合理消費以及怎樣理財的樂趣。

所以說,父母應該適度放權,為孩子的合理消費提供實習機會,作為一種教育手段,從中鍛煉孩子對金錢的支配能力。

父母應該怎樣培養孩子的理財觀念?

第一,定期給孩子零用錢,讓孩子自由支配,自主管理。父母應該放權,讓孩子自主打理零用錢,在消費中懂得錢的價值和用處,懂得金錢的概念。

第二,讓孩子學會花錢,並養成隨時記賬的習慣。華爾街的金融大亨摩根就是一位記賬的高手,目的就是為瞭解自己的消費用途,隨時檢查消費偏差,及時糾正自己的錯誤消費。

第三,培養孩子的存錢觀念,為孩子設立一個理財模式。讓孩子學會存錢,是為了激勵孩子的儲蓄觀念,避免過度、不合理地消費。

第四,用金錢來作為賞罰的工具。例如孩子做了家務,並完成得非常好,適當給孩子一些金錢上的獎勵,目的是讓孩子明白勞動是可以掙到錢的。相反,如果孩子犯了錯誤,作為懲罰,也可適當扣除孩子的零用錢,目的是讓孩子明白,犯錯誤也是需要付出代價的。

第五,適當讓孩子體驗金錢帶來的快樂。例如可以帶孩子去消費,買他喜歡的玩具,滿足孩子的消費慾望。父母正確引導,讓孩子從小擁有賺錢的觀念,並為此奮鬥。

第六,父母要以身作則,在金錢方面為孩子做個好榜樣,正確、合理地消費,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金錢觀。

快樂妙語

父母要灌輸給孩子正確的消費觀,如果孩子很難或者不能從父母那裡得到零用錢,孩子可能會試著採取非正規的手段來獲得金錢,這樣孩子很可能會誤入歧途。

如果父母放縱孩子,也會讓孩子養成在生活上揮霍無度,不會合理利用金錢,導致孩子形成錯誤的金錢和消費觀念。

中國父母應該多向法國父母學習,教會孩子合理花錢和儲蓄,讓孩子懂得金錢的價值,培養孩子對金錢的使用技巧、正當投資以及金錢和人格的關係。孩子有了良好的金錢意識,將來才有可能成為有精明的經濟頭腦和管理能力的人。孩子會花錢,才能享受到駕馭金錢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