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叛逆不是孩子的錯:不打、不罵、不動氣的溫暖教養術 > 大喊大叫的諸多原因 >

大喊大叫的諸多原因

既然你意識到了大喊大叫是多麼具有破壞力,現在是討論父母大喊大叫最為普遍的諸多原因的時候了。這裡列出來的原因並未包括所有的原因,只是其中主要的。

遭受強烈挫折的反應

對於許多父母而言,對孩子大喊大叫是其遭受強烈挫折的一種反應。作為父母,你面臨著許多衝突、壓力和要求、遭受挫折非常普遍。當你的孩子不斷地對你作出挑釁行為時,你就不可避免會對其大喊大叫。但要記住,大喊大叫一般只會讓家裡的緊張氣氛升級,製造更多更為叛逆的問題,而不是讓問題得到解決。對你而言的挑戰是,處理好你的挫折感,學會用新的更加健康的方式來代替大喊大叫。在本章結束時,我會提供一些策略,來減少你的挫折感,幫助你避免大喊大叫。

我父母對我大喊大叫過,我也這樣做了

我們許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多次受到過父母大喊大叫的待遇。一些父母認為:「我必須解決大喊大叫的問題,否則孩子就會學我的樣。」也有許多父母感覺孩子這些天是太不像話了,對孩子大喊大叫可能會讓他們步入正軌。

看一下過去的歷史你就會發現一些特別有趣的事情。讀了下面這段文字,你就會發現,人們改變得越多就越會有更多的共同點。

現在的孩子喜歡奢侈;他們對長者不尊重;在鍛煉時喜歡閒聊;孩子是家裡的暴君而不是僕人;當長者進入他們的房間時他們不再站起來;他們與父母矛盾重重……吃飯時不講風度,蹺二郎腿;對老師專橫無禮。

兩千多年前的蘇格拉底就注意到「孩子超越了可接受行為的限度已有很長時間了」。無法無天的小孩就是暴君形象。現在來看一看另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做的智慧表述,他對「不健康」下的定義是:「反反覆覆做同一件事情,卻要期望不同的結果。」非常清楚,孩子給你帶來的挑戰行為是長時間造成的後果,長年對他們大喊大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大喊大叫成了一種習慣

作為父母,我們給孩子傳遞的信息一定要清楚明白,而且要非常有感染力。我們想要孩子注意和傾聽我們。我總是非常驚訝,許多叛逆孩子的父母告訴我,只有對孩子大喊大叫才會引起他們的注意。在現實中,父母通過大喊大叫引起孩子的注意其實是轉瞬即逝。這些父母想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來讓孩子聽到,雖然算不上是傾聽,但至少是被聽見了。那些對大喊大叫總唱反調的人認為,一旦你開始對孩子大喊大叫,你就會習慣性地這樣做。這就是我所說的「父母條件反射」。在不少的英語國家裡,大喊大叫已經成了一種習慣。這種習慣帶來的問題是,你能夠預計你的孩子會有什麼反應,他們開始等著你大喊大叫。令人悲哀的是,大喊大叫變成了一個有毒害性的習慣。當我向父母示範用低聲細語來代替大喊大叫時,許多人都非常驚訝。與大喊大叫相比較而言,低聲細語通常更有助於抓住和維持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本章中詳細描述了25種代替大喊大叫的策略方法。

大喊大叫看起來是我的唯一選擇

當許多叛逆孩子的父母說「他聽我的唯一情況就是在我大喊大叫的時候」,他們真的非常相信這一點。可事實是他們這樣做孩子未必就會聽。這裡有一個例子,朱妍就是這麼感覺的。她第一次來咨詢時,她一邊抽泣一邊向我描述了那天早上她大喊大叫的後果。她向我轉述了那天早上的情境。她10歲的兒子躺在地上,此時她的女兒正坐在她前面的一個椅子上。當時安靜得針掉在地上都聽得見似的,這讓朱妍意識到一定會發生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情。當她的兒子把書包摔向牆壁然後朝自己房間跑去時,這個寂靜被打破了。

與許多父母一樣,朱妍的「心結」是兒子完成家庭作業的致命態度(在下一部分,我將給你提供應對家庭作業噩夢的策略)。朱妍是單親媽媽,她今天上午告訴我,她的兒子小恩頭一天晚上沒有完成他的家庭作業。小恩是五年級的學生,患有注意力缺失多動症(ADHD),他把家庭作業本忘在學校了。朱妍告訴我說:「我不喜歡對小恩提出過多要求。我還是忍不住發脾氣了,對他大喊大叫了一通。我是想最終得讓他改變這樣丟三落四的壞習慣。」與其他許多父母一樣,朱妍覺得大喊大叫是她的唯一選擇。幸運的是,朱妍能夠學習不用大喊大叫的其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