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記 > 怎樣給孩子讀歷史(之二) >

怎樣給孩子讀歷史(之二)

讀出歷史的妙處

為了讓哲哲喜歡上歷史,在切入方式上,我習慣於首先激起他的興趣。例如,哲哲在語文課上學了「狗尾續貂」這個成語。晚飯後,我問他是否知道這一成語的由來,他說只知道是什麼意思。於是,我翻開《寫給兒童的中國歷史》的一章,輕聲讀給他聽:「晉朝的司馬倫一做皇帝,就把自己同黨的一夥人,全都封了大大小小的官職。當時官戴的帽子都用一種叫作貂的名貴動物的尾巴作為裝飾。由於一時封的官太多,官庫裡的貂尾都不夠用了,只好找些狗尾巴來充數……」

讀過之後,哲哲覺得很好玩,讓我接著往下讀,亂糟糟的晉朝在他看來很值得看看熱鬧。以前我說「咱們讀中國歷史吧」,他常常扭扭捏捏,並不熱切配合。從那以後,再讀歷史故事,他總是給予肯定回答,趕緊去洗漱。我問「昨天咱們讀到哪裡了」,他連忙回應:「爸爸,昨天講了祖逖聞雞起舞,打敗了北方的壞人。今天該講驕傲的公雞了。對了,爸爸,為什麼叫驕傲的公雞呢?歷史書也教怎麼養雞嗎?」

不理會小傢伙的惡搞,我翻開書繼續給他讀歷史。讀了一個多月,漸漸發現自己經歷的歷史教學存在太多的誤區。例如,把各個朝代割裂來看,缺少一種高屋建瓴的視角;很少與現實生活相結合,而且距離孩子的生活經驗過於遙遠;過於關注政治更迭,而缺少對文化、民俗等方面的關注……於是,給哲哲讀歷史的時候,我盡量避免這些弊病,試圖借助優秀的歷史書還原一個多彩多姿的古代世界。

讀到努爾哈赤重振女真族時,我找出地圖,給哲哲講了女真族當時活動的大致範圍和東北地區經歷的歷史變遷:在春秋時期屬於燕國,就是荊軻刺秦的那個燕國;五代十國的時候叫作幽州,有個叫石敬瑭的賣國賊把幽雲十六州賣給了遼國;後來,金國取代遼國,元朝又打敗金國,佔領了東北地區……

「對了,爸爸,媽媽說她是半個滿族人,你是滿族嗎?」「我不是,你知道嗎,清朝建立以後,有個叫多爾袞的人,下令嚴禁漢人進入東北,使東北變得非常富饒。清朝末年,大批中原的人從山海關進入東北,逃避戰亂,就像電視劇《闖關東》講的那樣。中原人與滿族人通婚後,才有了許多媽媽那樣的半個滿族人。」「那我是不是四分之一個滿族人呢?」剛剛學完分數的小傢伙開始活學活用,讓我感慨是歷史激活了他的創造力。

讀歷史,從孩子感到親切的地方入手,孩子會覺得歷史就在身邊,是鮮活的、好玩的。一直以來,我們習慣於把歷史看得過於遙遠,總覺得歷史就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無關現在,學與不學無關痛癢。殊不知,歷史就在我們身邊,就像台灣學者陳衛平所說,讓孩子記錄下他的一天,這就是他自己的歷史;孩子自己的家族與血緣關係,同樣是歷史。歷史的來源總與當下的現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把歷史人物或事件與孩子的生活聯繫起來進行拓展閱讀,歷史會變得更熟悉,有溫度,也可謂最好的歷史啟蒙。

當歷史走進孩子的生活,與現實結合在一起時,歷史上的人與事就如往事般歷歷在目。有專家指出,歷史的作用之一,在於能提供一種「臨場感」。而這種臨場感的獲得,就是以靈活的形式,依循孩子的生活經驗,使之走進歷史的深處。由於身臨其境和古今對照,孩子能更好地理解生活在彼時的人為什麼那樣生活、那樣思考,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選擇,從而明白了學歷史的著力點與意義。某種程度上,讀歷史與其說是在讀人、讀故事,不如說是在讀自己。

讀歷史還拓寬了孩子的知識面。對歷史上人與事的評論,也能反映出孩子的觀察、思維和判斷能力,從而「洩露」其內心世界和價值觀。而父母的引導,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活動。從形形色色的歷史人物和千奇百怪的事件中,引導孩子深入思考。潛移默化中,孩子會明白更多為人處事的道理,諸如從戰國四君子身上看到交友的重要性,從劉邦身上看到選人用人的哲學,從隋煬帝楊廣身上看到沒有德行的下場……

一天回家,看到哲哲埋頭製作讀書海報,上面寫著:「春秋戰國打打打,秦朝帝國罰罰罰,楚漢相爭殺殺殺,三國時代詐詐詐,還是現在中國好,每天都和平安穩。」字寫得雖然不那麼工整,但讓人佩服的是小傢伙對歷史有了自己的看法,初步形成了歷史觀。在海報的右下角,他還列出了一個小提問:「汗血寶馬是神話中的還是現實中的?」

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去,也是讀歷史的應有之義。不知道哲哲的同學能否答得上來,說實話我也答不上來,看來還要再次去書中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