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爸爸陪伴孩子的秘密手記 > 第一篇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 >

第一篇 讓教育回歸美好生活

給孩子好的教育,首先要瞭解孩子,然後把教育還原為具體的生活。清晨上學一起認識街邊的花花草草,是教育;放學路上一起聊聊班級裡的事兒,是教育;睡前共讀一本書、共做一件事,也是教育……只要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我們的一言一行,哪怕一個親切的笑容,都是最合適的教育。

是癩蛤蟆不是青蛙

存款機

帶哲哲去北師大校園跑步,路過銀行,順便存點錢。

看我存完錢,哲哲問我:「爸爸,你把錢存在那個機器裡面,是不是就不擔心被小偷偷走了?」「你為什麼這麼想?」「你看,那個存款的機器是鐵做的,多結實啊!小偷即便偷走了,也打不開,對吧?」說完,他得意地嘿嘿笑了笑,像破了案的福爾摩斯。

「嗯,你真聰明,爸爸都佩服你。」我狠狠地表揚了他。孩子天生喜歡思考,當有趣的想法蹦出來的時候,父母別忘了鼓勵。

為什麼

跑步回來,許是跑興奮了,哲哲一口氣追問了好幾個問題:「爸爸,你說為什麼蝙蝠倒著睡覺?剛才在跑道上看到的蟲子是什麼蟲?為什麼宇宙是無邊無際的?即使是宇宙大爆炸,也不會炸到沒有邊際吧……」我回答不出來,於是和他一起上網查資料。慢慢地,我也學到了不少知識,如果《開心辭典》節目還在,我將直面王小丫的挑戰。

孩子天生愛提問,是因為他們在開動腦筋。在他們對事物充滿好奇的時候,我們要呵護好那顆好奇心,最好和他們一起尋求答案,解答他們心中的為什麼。當「為什麼」越來越多,孩子就走上了探究之路,距離科學家也就不遠了。

那片雲

週末,秋高氣爽,朵朵層雲。

看著一個條狀的雲朵,哲哲問我:「爸爸,你說那片雲像什麼?」「嗯,有點像一把尺子。」「喊——」哲哲不屑:「一點兒也不像尺子,像一條剛出鍋的帶魚。」又問:「那朵呢,你說像什麼?」「圓圓的,有點像籃球吧。」「不對,像一個勁脆雞腿堡。」

指著另一片白白的雲,小傢伙再問我:「爸爸,你看那邊有個橢圓形的,像什麼呢?」明白了哲哲的心思,我回答:「像肉鬆麵包。」這次得到哲哲的表揚:「爸爸,你說對了,真厲害,我看你就是個神童。」

每個孩子都有著非凡的想像力,做父母的要多加保護,儘管背後有成為超級吃貨的意思。

魔尺

上了小學之後,哲哲玩心不減。

由於課堂表現好,哲哲的課本上貼了一排排小紅花。湊足47個後,在班主任那裡換了一個禮物——魔尺,其實就是一把能折疊的塑料尺。

多麼幸福的獎勵啊!哲哲高興得不得了,放學路上坐在自行車後座上玩了一路。可惜還沒到家,魔尺不小心被掰斷了,小傢伙很傷心。痛定思痛,他決定從頭開始,繼續積攢小紅花。

本想批評他為什麼不愛惜東西,轉念一想,孩子就是好奇這把能折疊的尺子,才愛不釋手。我們還是以寬容待之,更何況他要繼續攢小紅花,這不是最好的學習動力嗎?

頭髮簾

上小學一段時間後,哲哲在鏡子前停留的時間明顯變長,還時不時用梳子沾點兒水,打理成「酷酷的髮型」。

見他頭髮長了,哲哲媽帶他去理髮。理發之前,小傢伙鄭重地叮囑小師傅:「哥哥,你別把我的頭髮剪得太短,前面要留長一點兒,那樣才好看。」結果,頭髮簾還是沒他想像中的那麼長。他一下子不高興了,給出差的我打電話,說頭髮理得不好看,有點傷心。

我回來後,問哲哲:「同學對你的髮型都有什麼反應嗎?告訴我:「沒有說好看的,也沒有說不好看的,就是戴戴同學說不如以前看著順眼了。」戴戴是哲哲比較喜歡或者說比較在意的同學,她的意見應該是說到了哲哲的痛處。

想起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因為理了一個鍋蓋頭,像《阿呆拜壽》裡劉青雲的扮相,不敢去上學。不過,彼時我12歲,正上初一。而哲哲這麼小就愛美,是不是這一代都早熟呢?

倒著坐車

每天接送哲哲,他都是雄赳赳地站著。某一天,他想來點新花樣。

開始是他坐在鞍座上,我坐在後座,他掌舵,我駕駛,因為這樣「很刺激」。儘管有點冒險,但看著他渴求的眼神,一心軟就答應了。於是,一路回家,看到不少人異樣的眼光。

再後來是我騎車,哲哲倒著坐在後座上,說有兩個好處,一來避風,二來適合看風景。記得自己小時候也喜歡倒著坐車,看著碧綠的農田慢慢地被甩在身後,那感覺確實很好。突發奇想,假如能和哲哲時光互換,我是孩子,他是爸爸,那該是怎樣有趣的情景呢?

女廁所

放學接哲哲時,他向我匯報班級重大新聞:「我們班的涵涵同學今天進了男廁所。」「啊,涵涵不是女生嗎,怎麼進男廁所了,這也太那個了。」「沒事。其實啊,我也很好奇女廁所是什麼樣子的!」哲哲的表情很淡定。

「那你去女廁所看過嗎?」「沒有!」我逗他:「真的沒有?」哲哲嘿嘿一笑:「爸爸我只看了一眼,發現啊女廁所沒有小便的地方,我猜啊,她們一定是尿在地上!」

性教育專家胡萍說過,孩子對異性以及跟異性有關的一切感到好奇,不是壞事,更不必大驚小怪,只要引導孩子有一個科學的性觀念、正向的性道德,就是最好的性教育。

自己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女廁所好奇的呢?我怎麼想也沒想起來。不過,哲哲的猜測讓我忽然發覺,小傢伙開始好奇與異性有關的一切,而我們要做好準備給孩子科學的性教育了。

不知羞

哲哲繼續播報班級新聞:「爸爸,我們班的山山同學真夠淘氣的,總是追著做眼保健操的大姐姐。」「怎麼追啊?」「就是每次做眼保健操時,有一個六年級的大姐姐來我們班做示範。山山同學喜歡上了人家,總是纏著大姐姐,讓她跟自己玩,真是不知羞。」

「嗯,是不太對。你們班還有什麼好玩的事嗎?」「有啊,凡凡同學總跟我要牛肉乾。」「哦。對了,你就沒有什麼羞事?」聽我這麼一問,哲哲歪著腦袋,專心致志地想。不一會兒,他告訴我:「有一件,就是啊,一次上課,我摸了摸桌洞,你猜怎麼著,我摸到了一塊糖,趁老師沒注意,我就把糖放嘴裡了,還挺香的。」說完笑了兩聲。

「不至於吧,一塊糖讓你這麼高興?」「你不知道,上課時吃糖跟在家裡吃糖,感覺不一樣。」看哲哲洋洋得意的表情,好像撿了一個天大的便宜。想逗他,轉念一想,對孩子而言,幸福也許就包在那一張小小的糖紙裡。

又斷了

期末考試完,哲哲班裡發獎品,獎勵某方面表現好的同學。

由於認真聽講,人緣好,哲哲得到了一把小尺子。但一回家就告訴我,他的心情很不好。原來是他特別喜歡那把「憤怒的小鳥」的尺子,一高興就想看看尺子結不結實,和上次那把魔尺的命運一樣,都被掰斷了。說完,他特意附加了一個兩手攤開的動作。

我理解哲哲的心情。想起自己小時候,費了很大的勁捉到一條半斤多的鯉魚,捧著魚高興地往家跑。走到半路,擔心魚渴死了,就手握魚尾,讓它在河邊喝點兒水,沒想到手一滑,魚掉進河裡不見了。一路哭啼啼地回家,就像此時的哲哲。

每個人的童年都有難忘的事,當時雖沮喪,但長大後回憶起來也許會心一笑吧。

是癩蛤蟆不是青蛙

週末,哲哲媽和哲哲一起,拿著漁網去積水潭玩。

捉完魚後,哲哲往前走,看到一隻青蛙,一把抓在手裡。然後,跑來向媽媽邀功。哲哲媽看後,撲哧一下樂了,這哪裡是青蛙,分明是癩蛤蟆。於是告訴哲哲,這是蟾蜍,和青蛙一樣愛吃蚊子,是對人類有益的益蟲,但它身上的小突起能分泌白色的毒液,有點危險,趕快把它丟掉吧。

哲哲仔細一看,手裡的「青蛙」果然渾身疙疙瘩瘩,飛快丟掉的同時,小臉嚇得白白的。

小傢伙的這一行為讓我突然明白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真正含義——不是因為牛犢膽子大,而是不知老虎為何物。也許,孩子正是因為有過這樣的經歷,逐漸瞭解了萬事萬物,才能成長成才,讓人刮目相看。

雪糕師傅

晚飯前,哲哲湊上來:「爸爸,嘗嘗我發明的雪糕。」納悶這小子何時成廚師了。

只見他拉開冰箱,從冷凍層裡拿出凍冰塊的盒子,裡面滿是乳白色的奶酪一樣的東西。原來他把酸棗奶冰凍起來,美其名曰超級美味、非常好吃、吃了還想吃的酸奶雪糕。

拿出一顆,放在嘴裡,涼涼的、酸酸的,還有一點兒甜,看來小傢伙已經從愛吃雪糕升級為雪糕師傅了。

每個古怪的發明背後,有著最原始的欲求,我們多支持孩子或與他一起嘗試,就會發現比雪糕還要甜的是童心的秘密。

一場比賽最重要的是什麼

吃完晚飯,抽空瞄了一眼激戰正酣的籃球比賽。

一旁的哲哲發問:「爸爸,你覺得一場籃球比賽最重要的,也就是不能缺少的,是什麼?」「當然是勝利了,贏球最重要。」「不對。」「你的答案是?」「我覺得啊,最重要的是觀眾。」「為什麼?說說理由。」「你看,一場球如果沒人看,就那幾個人跑來跑去,多沒意思啊?」「難道打球是為了給別人看?」「不是,但那麼好看的比賽,像這場北京和東什麼銀行的比賽,沒人看,多可惜呀。」

我先想到的是結果,哲哲的第一反應是過程;我看重的是個人的收穫,哲哲考慮的是別人的感受;我站在球員的角度,哲哲站在球迷的角度。兩相對比,他更有一顆博大的心。第N次,我被哲哲搾出衣衫下的「小」來。

拆筆專家

晚上想寫點東西,一看筆筒裡的簽字筆一支都沒有了。

問哲哲:「你看到我的筆了嗎?」他怯怯地告訴我:「都被我拆了。」然後,他從抽屜裡拿出一個個小零件:「有一個彈簧在床底下,我夠不著。」一時惱怒,很想批評這個破壞分子。但最終還是沒有發作,也許這樣做,就和那個斥責女兒將蚯蚓剪成兩段做研究的母親一樣,打擊了一個孩子探索科學的好奇心。

轉而,我委婉地提出要求:拆筆可以,但最後要盡量恢復原狀。如果裝不上,爸爸和你一起裝。小傢伙很高興把東西都拿出來,然後爬到床底下,費了半天勁找出小彈簧,說:「爸爸,那我們現在就開始組裝吧。」回答他:「好的,現在開始。」

發火或斥責孩子之前,父母們不妨先冷靜想一想結果會怎樣,否則真的可能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一加一等於三

組裝完簽字筆,哲哲給我出了一道題:「爸爸,你說一加一等於幾?」

一想,肯定是在考驗我的智力。告訴他,有很多答案,可以等於2,也可以等於王,也可以等於3。他追加一句:「爸爸,那你說在什麼情況下等於3?」我拿出小品裡趙本山的口吻:「當然是在算錯的情況下!」「不對,一個男人加一個女人就等於3。」

這個答案讓我一驚,都說別看孩子小,心裡想得並不少,這次可算得到驗證了。問他從哪裡得到的這個答案,回答是全班的同學都知道。

啊!難道是集體早熟?現在的孩子愈發讓人無法捉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