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長的密碼: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賦 > 不要剝奪孩子的自我意識 >

不要剝奪孩子的自我意識

不能做這個,不要做那個,放著別動。我們成年人總是忽略孩子自己的意志和努力,指使他們去做我們認為正確的事。我們要求孩子盡早開始既定的學習,而且進度越快越好,因為什麼都不做是無法掌握知識的。選擇托兒所、幼兒園和學校也幾乎發展成了一門科學。國家甚至還出台了適合「0~10歲兒童」的「教育計劃」。在孩子尚未出世時,人們就已經幫他們決定了什麼時候要做到什麼。德國的教育政策制定者認為,孩子必須懂得正確使用各種資源,成功地應對危機,從創傷性事件中快速康復,並很好地處理壓力。不同州還有長度不同(16~480頁不等)的最佳學齡兒童指導手冊可供下載,讀起來像招聘廣告一般冷漠乏味。

人們對孩子總有著各種各樣的期望。例如,年輕父母最希望的就是他們的孩子晚上能盡快入睡,不管孩子是真的困了還是正玩得開心。對孩子來說,生活中似乎總有那麼多新鮮的東西等著他們去發掘,或許在父母希望他們上床睡覺時孩子真正想做的其實是重溫一遍白天發生過的大事。但父母從不關心這些,在我們的教育類書籍中,如何讓孩子學會睡覺反倒成了最重要的課題。如果孩子不肯睡,應該允許他們哭鬧多久?是否應該把時間記錄下來?應該什麼時候把孩子抱起來?

這些內容所要傳達的信息是:不要把孩子慣壞了,不要讓孩子來決定你的生活節奏,制定規則的應該是你,你必須盡早讓孩子學會按規定行事。我們只能說,這種教育方式實在太過殘忍,正確的教育方式應該是它的反面。在孩子成長的最初幾年中,他們需要的就是無盡的寵愛,這樣孩子才能健康地長大,並獲得在未來獨自掌控生活的力量。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通過制定規則,用懲罰和獎勵來規範孩子的行為並不能讓他們掌握紀律,他們學會的只是單純的順從,而今天的德國早已不再需要這種品質。

對有些家長來說,和孩子相處就像一場陣地戰:互相窺視,佔領地盤,然後再被迫放棄領地。他們需要解決那些從沒有人能夠回答的問題,例如一個孩子到底需要幾個家長?他們需要多少時間用於睡眠?當孩子太活躍時我們該怎麼辦?如果孩子的意志太過強烈,或者當孩子變得令人厭煩,使教育成為一種負擔時,我們能做點什麼?我們想要孩子堅持做自己,卻又經常無法忍受他們真的變成那樣。

孩子的自我意識是對他迄今為止所獲得的獨立思想、感受和行為的表達。孩子當然需要學會適應,學會遵循社會生活的規則,但他們自己的思想、意志和行為也不應受到壓制。如果孩子只有在順從他人時才能得到肯定,如果他只能說別人所想的內容,做其他人認為正確且重要的事,他怎麼可能發展出獨立、自信的人格?在家裡或許並無大礙,因為孩子會認為這樣做可以讓爸爸媽媽高興。但如果孩子在幼兒園和學校裡也只想讓所有人滿意,他就只可能成為一個順從而無趣的人。我們的社會顯然已經有了太多這樣的人。

如果孩子不敢在家裡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只做爸爸媽媽認為正確的事,那是因為他害怕失去父母。他不相信別人會接納他真實的樣子。因此,為了融入一個團體,他會隨時準備好克制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意願,以後,在幼兒園和學校,這樣的孩子也會格外在乎他人的意見和評價。

「什麼是自我意識,」赫爾曼·黑塞曾提出這樣的疑問,「自我意識,就是有自己的意願。這是所有生命的基礎。每一株植物都只按照自己的意願生長,它們只感自己所感,行自己所願。對它們而言,世界充實而又美好。」「地球上」只有兩種「可憐、可憎的生物」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甚至死亡。「只有人類和被他們豢養的動物受罰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他們必須遵循人類設定的各種規則,並時時留心規則是否改變。」

並不是所有家長都能成功地讓孩子體會到自己的獨特之處。有的家長根本沒時間去關注自己的孩子,他們處在各種重壓之下,只希望孩子能夠聽話。他們想要的是順從,而不是固執。意志強大的孩子會反抗、拒絕,這讓許多父母茫然無措。他們試圖施加更多的壓力來讓孩子服從。終有一天,孩子會放棄表達自己的意願。他們會感到挫敗,並試圖通過別的方式來發洩這種挫敗,折磨那些比他們更加弱小的人。

如果每個孩子都能體會到自己的獨特,以真實的自己得到關愛,童年就不會成為一場只是爭做最佳孩子的競賽。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悅納自己,他們就會愉快而不懈地致力於開發自己的能力,熱情地學習,把他們掌握的所有知識和技能帶入他們所在的集體中分享。他們會樂於逐步開發自己的多種才能,在不同的情境中嘗試他們已經掌握的技能,使之不斷完善,並發展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價值觀。

因此,能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一直是那些固執的人。那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秩序,或者能堅持自己價值觀的人總讓我們欽佩不已,而這些人就是能在童年時保留自我意識的幸運兒。

當然,孩子的不順從會引發我們的思考,或許,我們還會因此害怕這些固執的傢伙。因為他們就像一面鏡子,裡面站著的是我們夢想的卻未能實現的自己,如果我們還保留著自我意識該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