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長的密碼: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賦 > 不要辜負孩子的愛 >

不要辜負孩子的愛

今天,我們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說法:和另一個人結婚相伴一生是件需要勇氣的事。事實確實如此,但有時這樣的結論又未免過於草率。有些人成功了,證明這是可行的;另一些失敗的人則發現即便不成功,他們還能選擇分開。離婚讓人痛苦,但也不失為一個選擇。男人可以將妻子稱為前妻,並向新女朋友坦白自己曾結過婚,但世上不存在前任孩子或前任父母這樣的概念。父親永遠是父親,母親也永遠是母親,一輩子都不會改變。

並不是每個人都必須選擇這種終生的聯結關係。當代社會是個靈活的社會。雖然建立家庭是件美好的事,但事實上一個人也能過得很好。現代社會使獨自生活成為可能。選擇不結婚、獨自生活、獨自旅行的人不會再被當成異端,也不再是多餘的。這些人不需要考慮別人的感受,也沒有義務向任何人匯報自己的生活。他可以做一切他想做的事。也許有一天,他們會感到厭倦,這無疑是種沉重的負擔,於是他們開始渴望和另一個人建立聯結。但接著,我們又會開始懷疑自己是否還需要滿足這種對安全和親密的需求,是否還需要學習承擔另一個人的情緒和缺點,接納它,熱愛它。這種矛盾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太過熟悉了,因為我們可以選擇,所以總是陷入這樣的糾葛中。

作為父母,從承擔這個角色開始便意味著已經決定被人期待,被人需要。而事實上,在做出這個決定的同時,大部分人都還抱著這樣的期望,即孩子能少惹麻煩,並按照父母所期待的樣子成長。他們最好不需要父母花太多的精力去照顧,能迅速地適應環境,並盡可能早地學會獨立,讓父母還能過自己的生活,同時,他們還要對父母和教育者的培養心懷感激。

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呢?今天,很多家長都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相處。他們或許想採取和自己父母不同的方法,卻不知該怎麼做。我們已經習慣了規劃自己的生活,使未來可以預見,但在面對孩子時,這是完全不可行的。今天,即便在現代技術和所謂的早期診斷的幫助下,准父母們踏上的也仍是一趟不可預知的冒險。要掌控自己複雜的生活,處理好人際關係,應對自己情緒的起伏,這一切本身已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而突然間,一個陌生的小傢伙出現了,我們還必須承擔起對他的責任,這著實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探險。孩子會健康嗎?他長得怎麼樣?他能帶來快樂嗎?或者會讓人煩惱嗎?

我們有尋找朋友和伴侶的自主權,卻無法選擇孩子。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就像一個未解的謎語。他們是小小的樞密顧問,我們必須謹慎地破解他們的密碼和手勢。因為他們還不懂語言,所以只能用身體說話。當他們喊叫時,我們就會不安,因為我們無法一眼分辨出他們的需求。孩子是需要什麼嗎?還是在抱怨什麼?或者是餓了,需要幫助?我們什麼都不知道,我們必須學習,向我們的孩子學習。同時,還要愛他們。

今天,我們以各種形式討論著愛,卻很少把愛和教育聯繫起來。書店裡有各種關於如何與孩子相處的建議和指引類書籍,告訴家長在孩子不睡覺、不聽話、不順從時該怎麼做。市場上總是有各種新的來自所謂的教育專家的建議,它們會引起一時的轟動,然後人人效仿,之後又都成了過去。狡猾而幸運的孩子,他們在這一場場鬧劇的間歇中悠閒地期待著自己的「品質時光」。

只有愛未曾受到這樣的討論。如果有人想知道我們應該如何描述家長對孩子的愛,他所能收穫的或許只有不解。父母當然愛他們的孩子。我們會這樣說:愛當然是必不可少的,這毫無疑問。

許多父親和母親都堅信自己的父母是愛他們的。因為事情必須是這樣,其他的情況都不可接受。但也許我們都忘了,曾經我們的眼淚換來的不是安慰而是憤怒,而我們的不快樂也只會因此加深。我們不能表現自己的憤怒,不能拒絕不想做的事,也不敢說出反對的話。在我們還是無法站穩腳跟的小樹苗時,我們是否就總聽到像「不乖的孩子什麼都得不到」這樣的話?我們的成長是否總伴隨著命令、服從和負罪感,但我們卻完全不知道為什麼?沒有人能在成長過程中避免傷害和失望,但我們從不承認父母不愛我們。這樣的事實太過傷人,沒有人能承擔這個後果。

同樣,我們大部分人也無法確定自己的父母是否瞭解我們的需求。當我們哭泣時,他們是否曾將我們擁在懷中?當我們害怕時,他們是否溫柔地點著頭給我們勇氣?當我們想澄清事實時,我們剛剛做過的事是否還能被允許提起?

不被愛的人也能生存下來,區別只在於方式。如果人們自己都未曾感受過愛,不知道愛是什麼,是怎樣發生的,又該如何把愛贈予他人?愛是留在我們腦中的第一個印象。多年來,科學家在多個項目中研究了人類對愛的體驗,研究對像包括從孩子到成年人的各年齡段人群。結果表明,我們早期的經歷會決定我們今後的觀念和行為。真正感受過被愛的人能將這種愛繼續傳遞下去,而期望落空的人則會絕望地在生活中尋找其他任何能給予他支持的東西。

當孩子還小巧可愛時,我們自然會毫不猶豫地愛著他們。但當他們開始講話、走路並大喊大叫,而且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時,這種愛就沒那麼簡單了。這時我們會想要尋找一種訣竅來擺脫這種令人不快的處境。我們經常會聽到這種說法:孩子在挑戰我們。這是對的,但問題是,我們是否要接受這種挑戰?我們是否要站出來,和他們對峙,堅決不避開?或者我們應該像馴獸師在籠中馴服獅子一樣,安撫它,給它吃的,然後邊做出一副溫和的表情邊凶狠地打它?但這並不是孩子真正想要的。

因此,我們有必要仔細想想,當我們說愛自己的孩子時,這究竟意味著什麼。愛是否意味著給他們所有他們想要的東西?愛是否意味著不懲罰他們錯誤的行為?愛是否意味著你要去關心兒子整天在電腦前做什麼,女兒又和什麼人出去玩了?愛是否意味著我們要幫助孩子避免做出令人不快的決定,不讓他們嘗到失望的滋味,不讓他們面對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愛是否就意味著我們家長應該成為最受孩子喜愛的人?

確實,要讓孩子準備好迎接生活並不容易。現在的教育環境已經和家長們童年時的環境大不相同了。我們成長的那個世界早已成為過去。城市變得更加擁擠,自由的空間越來越少。如果孩子更喜歡蹲在家裡,通過點擊鼠標從電腦屏幕上瞭解這個世界,誰還會讓他去外面玩呢?家庭也分散了,很少有人還會在自己成長的地方工作。來自職場的挑戰改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有的追求似乎都不如工作重要。只有工作才是有意義的,其他的都不值一提。生活沒有固定的秩序,它就像一塊打滿各種補丁的地毯。磨損的過程異常緩慢,是否發生推動幾乎無法察覺,更不必說會對整個過程產生影響。我們是靈活機動的,理論上,我們隨時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發生聯繫。「在今天這個時代,」瑞士哲學家迪特·湯美(Dieter Thom?)說,「生育孩子的人顯然是與社會整體趨勢相悖的。在這個社會中,人們的外表朝氣蓬勃,而內心則是不安且多變的,他們將逃離視為最終目標,責任只是一時的。」

同樣,和孩子共同生活的條件也從根本上發生了改變。僅僅幾百年前,離開生活的地方外出工作的男男女女還相對較少。1/3的人都靠農業生活。當他們在田間和畜棚中工作時,孩子就在身邊,那時,大人和孩子都住在一起。在農村,一家幾代人都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如果母親出去工作了,就由祖母來帶孩子。教育不僅是父母的責任,同時也是所有親戚、朋友和鄰居的義務。當父母過度操勞時,鄰居的維爾納叔叔和多麗絲阿姨就會把孩子接去他們家住一兩個晚上。街上到處都是孩子,出去玩絕對不會孤單。

再早一點,就像我們在歷史書上讀到的那樣,孩子是和成年人一起在部落中群居的,這是人類數萬年來一直沿用的生活方式。一個女人絕對無法想像要獨自撫養她的孩子,孩子永遠是部族共同的責任。在分配獵物時,或者當人們在吃東西時,如果有孩子出現,父母和親戚都會毫不吝嗇地慷慨解囊。今天,在相對原始的社會中人們還繼續沿用著這種模式。例如在非洲的某些部族中,每個新生兒都會得到十位女人共同的哺育和愛護。而對於年長的兄弟姐妹來說,照顧弟弟妹妹自然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像我們今天這樣的小家庭(父親、母親、孩子)是過去200年間隨著人們對隱私的追求才開始發展起來的。但現在,連這種最小的集體也受到了衝擊。大城市中有許多孩子是單獨由父親或母親撫養長大的。今天,人們在結婚前都應考慮到永遠不變的誓言或許只能持續幾個夏天。平均每兩對夫妻中都有一對會在3~7年後離婚。於是,孩子成了拖油瓶,遊蕩在母親和父親的世界間。而且,隨著家庭的破裂,祖父、祖母、阿姨、叔叔、侄子、侄女都從孩子的世界中消失了。數百萬單親者必須完成此前由兩人分擔的責任。這種情況以前只在發生戰爭時才出現過。那時父親得上戰場,而今天,父親只是單純從家裡搬了出去。

成年人為家庭奮鬥的熱情消失了,孩子的需求卻沒有變。今天的孩子和他們數萬年前甚至更早時候的兄弟姐妹並沒有多少區別,無論是那時在寒風呼嘯的洞穴中出生,還是今天躺在設計款的嬰兒床上吮著手指,他們的期待和恐懼都是一樣的。他們不想晚上一個人待著,他們害怕孤獨和黑暗,他們需要確定父母就在身邊。

為了應對所有的挑戰,今天的家長必須同時進行多項任務。母親邊推嬰兒車邊打電話,而站在紅綠燈前的父親則在抱著孩子的同時編輯短消息。我們試圖同時做完盡可能多的事,因為在速度上我們似乎已經達到了極限,為了做得更多,我們只能一心二用。因此,孩子從小就體會到了這種一切都必須快速運轉的焦慮。

我們的孩子不是時鐘,他們無法被調快。就算他們的身體能快速成長,他們的心理也需要更多的時間來適應生活。他們不想讓任何人節約時間,他們希望父母能「浪費」時間,和他們一起慢慢地生活,這才合乎自然規則。

如果要愛一個人,你就不能簡單地按照自己習慣的方式去做。你必須自問,事情還可能以怎樣不同的方式進行。但想要有所不同,我們就必須改變自己,必須對我們固有的價值觀提出質疑。而且,我們還要摒棄那些早已習慣成自然的舊生活方式。如果孩子能感受到他們真實的自我是被接納的,他們屬於那個他們所信任的團體,而且他們能自由地展示自己的能力,那麼,他們就不會在成長過程中喪失愛的能力,並一直保留與他人的聯結。

在我們的社會中,孩子早年獲得的卻經常是相反的體驗。這會造成他們的痛苦。當成年人需要和一個他不喜歡或者只想利用自己的人共同生活時,他可以選擇離開,或者將那人關在門外。他們也不需要和兩個經常吵架並惡語相向的人共同生活,他們甚至還能對此發表意見。但孩子不行。他們必須忍受所有的無情、苦口婆心和所謂機智的建議,以及沒有說出口的期望和責備,而這些,都來自他們心目中最親密的人。除非扭曲了對自己的認知,否則成年人也無法承受這樣的壓力,但孩子能做到。必要時,他們會嘗試在心中脫離這些他無條件愛著的人。於是,當媽媽、爸爸或者其他任何他們本想深情擁抱的人對他們發表意見時,他們不再順從。他們不再回答,也不再投入對方的懷抱,不再想和他們一起做任何事。他們選擇躲進自己的世界,或轉而尋找其他能給予肯定的人。他們承受著內心的煎熬,因而變得執拗、憤怒和沮喪。

所有這些經驗都將保留在大腦前額葉中,發展成我們成年人所說的態度和立場。有過這樣不利的經驗並形成了相應態度的孩子長大後,至少能做到忍受一個沒有愛的世界,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像我們所做到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