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成長的密碼:如何探索孩子的天賦 > 天賦從何而來:貓咪天生就會捉老鼠嗎 >

天賦從何而來:貓咪天生就會捉老鼠嗎

我們相信,擁有這種能力的人一定有著與生俱來的天賦。我們認為,他們的腦中一定存在某種特別的神經網絡。因為我們不知道這種特殊的連接是如何在孩子負責相關能力的大腦區域中建立起來的,我們便又把這一切歸結於基因。這似乎很合理,因為在有些家庭中會頻繁地出現同一種天賦,這似乎就證明了天賦是可以遺傳的。如果這樣的能力能夠遺傳,我們又會自動認定是某些特定的基因和基因群將父母的相關特徵傳遞給了下一代。幾乎所有人都在中小學時學過孟德爾遺傳定律,遺傳就是這樣發生的。我們以為,豌豆和家兔的遺傳法則應該也同樣適用於人類特殊天賦的產生。畢竟,人類的其他特徵,如虹膜的顏色,也是可遺傳的。若不加以深究,這種說法似乎很符合邏輯,而人們也確實對這個解釋非常滿意。它簡單、合理,而且方便。至今似乎都沒有人想過,兒童的大腦並不是豌豆,那裡進行的生理過程也不像家兔獲得其特定的毛色那樣簡單。

今天我們已經知道,基因只能控制細胞的性能,而不能控制它們的共同作用。大腦中最重要的不是神經元能產生哪些獨特的蛋白質或完成哪些特殊的過程,而是它們如何產生共同作用,如何互相連接,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它們如何在大腦發展的過程中互相連接,定期激活某個特定的大腦區域中早期存在的神經元連接,並由此使其穩定下來,而哪些原有的神經元連接又會被棄置不用,最終弱化並被重新打散。這些,都是基因所無法控制的。

這種現象被稱為「由使用或經驗決定的神經可塑性」。過去幾年中,發育神經生物學家脫離目前主流的基因研究,經過大量艱辛的工作對大腦發育時神經網絡的形成進行了不懈的研究,這就是他們的成果。簡而言之,大腦的發展是由人們的使用情況決定的。在發育早期,大腦會從胎兒的身體接收到第一批信號模式,並在這批信號的基礎上在最早成熟的大腦區域建立起最初的連接模式。這些信號包括來自身體表面、不同身體器官和不同肌肉群的刺激模式,例如,當孩子在母親體內抽動手臂時,大腦中就會產生一種特定的刺激模式,這種模式建立的頻率越高,其穩定性也就越強。大腦中的神經網絡越是能協調地控制手臂的動作,手臂動作也就越加精準。在懷孕末期,人們可以觀察到,孩子在這種以使用為基礎建立起來的控制手臂動作的神經網絡的幫助下,可以準確地將拇指放入口中。因此,如果孩子沒有手臂,他的大腦中自然也就不會建立起這種用來控制手臂動作的神經元連接。

如果孩子在出生前就四肢粗壯,他的大腦便會從最初存在的連接中發展出最適合控制這些粗大的手臂和手的神經網絡;如果一個胎兒的四肢相對較為瘦弱,他的大腦則會發展出另一種最適合控制這類四肢的神經網絡。孩子出生後,人們就能發現,這兩個孩子所能抓取的東西各不相同。上幼兒園後,人們也能觀察到他們的區別,例如,其中一個孩子能比另一個更好地根據模板用剪刀剪紙。由於手的實際抓取能力是此後思考理解能力發展的初始階段,到一定時候,學校的老師就會發現,兩個孩子對複雜和抽像事物的理解能力也有所區別。如果和孩子的母親討論這個問題,聽完一席抱怨後,人們很可能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的遲鈍是遺傳自父親的。但事實上,孩子從父親那裡遺傳的其實並不是導致人遲鈍的基因,而是會形成粗大四肢的基因群。

因此,每個孩子出世時,其大腦中就已經建立起了最適合自己身體的神經網絡,而且,由於身體傳遞到大腦中的信號模式和最適合這種信號的應激模式兩者的作用,這些神經網絡已在大腦中穩定下來。又因為每個孩子在其基因組的作用下都有著獨一無二的身體,所以他們的大腦也都是唯一的,除了同卵雙胞胎,因為他們的身體特徵非常相像,所以大腦結構也極其相似。

但真實的發展更加激動人心。我們可以確信,所有孩子尚未出世時就已經在母親體內有過各種不同的經驗。他們對自己的珍視就是其中一種,這種情感在孩子出世後會變得更加強烈。在大腦原始區域中的神經元連接主要用來控制所有重要的身體功能,但在出生時得到進一步強化的並不僅僅是這些連接,位於所謂的邊緣系統中的情感中心也已經有了很好的發展。孩子一出生就能識別害怕和舒適的感覺,而早在出生前,他們就已經學會了手舞足蹈、轉身、翻身,甚至包括用嘴吮吸大拇指。協調所有這些動作所需的神經元連接便是在孩子不斷重複這些動作的過程中互相結合併穩定下來的。

因此,嬰兒能很好地感知自己的身體。而且,他們也已經獲得了一系列關於「外面的」世界的經驗,並在大腦中留下了相應的代表物(神經元連接):他們能分辨出母親(父親)的聲音,他們最喜歡的歌和曲子,而且還能分辨出母親的氣味(因為羊水中也含有這些芳香物質)。他們喜歡搖擺,節奏最好和心跳相同,因為這是他們最熟悉的律動。但大腦皮質前端更高級的區域(腦前額葉)發展非常緩慢,此時還尚未建立起穩定的連接,因此,嬰兒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了哪些事情。

科學家利用剛孵出的小雞、小鴨和小鵝做了一個實驗,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學習過程是如何進行的。人們將這些幼小的家禽放進一個房間,房裡放了三個擴音器,分別播放母雞、鴨子和鵝呼喚幼雛的聲音,所有幼雛都各自跑向播放它們曾在某種意義上聽到過的聲音的擴音器。隨後,實驗組改為在孵化器中孵化的幼雛,雖然它們從未聽到過各自母親的叫喚聲,但這個現象仍沒有改變。起初,我們會以為這是遺傳作用,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由於幼雛在破殼而出前就已經能發出相應的叫聲,因此,人們需要通過一些方法,例如黏住它們的喙,來阻止這個過程。為此,實驗者在蛋殼上破了一個小洞,然後將喙貼住。果然,經過這番處理後,它們無法再辨別出相應的叫聲。它們的大腦會把自己發出的吱吱聲當作種群特有的叫聲,等破殼後,這些幼雛會跑向所有聲音和它們在蛋中發出的吱吱聲相近的東西。因而,對它們來說,母親的叫喚聲包含了一些和這種吱吱聲非常相像的頻率。由此可以得出結論,雖然這個過程看似遺傳,事實上卻是在現實中習得的,只不過它們在「出生」前便已經掌握了這種能力。

每個孩子在出世時,大腦中就已經構建起了一定的神經網絡,這些神經網絡不僅完全適應孩子的身體,而且可以通過感官印象以及母親和她的身體反應對孩子造成的影響來加強或改變神經元連接。因此,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其大腦結構也是唯一而獨特的。在今後學習某些特定的技能時,有些孩子天生就具備了更加優越的條件,但在其他領域,他們就沒有那麼高的天賦。然而,這還不足以完全解釋那些我們稱為天賦的才能。

尚未出生的胎兒在母親體內就可能獲得某些與情感有關的體驗。例如,當母親對父親產生畏懼時,胎兒也能感覺得到。在發生爭執時,母親的腹壁會收縮,壓力激素隨之釋放,進而導致心跳加速。孩子的身體受到擠壓,他能聽到母親加快的心跳聲和父親的咆哮聲。胎兒受到驚嚇後,這種經驗就會保存在大腦中。胎兒自身受到擠壓,同時聽到父親的吼叫聲而被激活的神經網絡也會彼此連接。出生後,一旦父親提高嗓門,孩子便會自動陷入類似的驚懼中。

相反,人們可以想像,每當莫扎特的父親彈奏音樂時,他的母親就會感到幸福,即便在緊張時也能得到放鬆,肚子裡的小莫扎特因而也就有了更多的活動空間,母親的呼吸和心跳也會更加和諧。或許,她還會滿懷著愛意撫摸並晃動自己的腹部。所以,對她尚未出生的孩子來說,音樂就和這種愉快的感覺聯繫在了一起。自然,在莫扎特出生後,當他聽到音樂時,便又會回想起這種幸福的體驗,並重新為之陶醉。同樣,一位女士在懷孕期間如果喜歡跑步,而且在跑步時感到輕鬆、愉快,那麼她的孩子在出生後也會喜歡被人抱著搖晃的感覺,並愛上運動。

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的大腦是在對正常的身體或大腦發展不利的條件下成長起來的。這些孩子會在之後的成長中發現,他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才能學會某些其他孩子可以毫無困難習得的技能,而且這種學習還受到一定的限制。他們生來就是有障礙的,我們則輕率地將他們統稱為「殘疾人」。例如,由於在出生前遭到藥物沙利度胺 [1]的損害,有些人沒有胳膊,或只有部分殘肢。你看到過這些孩子僅憑他們的腿和腳能做到什麼嗎?這一切簡直不可思議,完全可以被稱為一種獨特的天賦。你觀察過那些聾啞人和盲人能實現哪些成就嗎?這些孩子為了彌補他們的殘疾,為了在這個世界上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而開發出的才能,難道不足以令人驚訝嗎?而又有多少這樣的孩子,後來經過不懈地努力,成為了讓我們震驚的天才發明家、藝術家和科學家!

我們經常看到,那些不同凡響的天才一方面可以輕鬆地解開許多專家花費多年時間仍徒勞無功的難題,但另一方面,他們卻無法融入正常的生活。他們生來也帶著另一種殘障,他們缺乏對情感的感受能力,他們在還是孩子時就很難理解他人的情感,而作為彌補,他們擁有非同尋常的分析思考能力。愛因斯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所謂的學者綜合徵人群中,即精神病專家口中受自閉症影響的人中,這種現象更加普遍:他們能很好地觀察周圍的一切,卻無法融入社會生活。如果要說的話,這也算是一種特殊的天賦。

雖然孩子的大腦可能在各種不同的條件下開發成長,但每一種獨特天賦的形成都必須遵循一條基本原則,即對尚處於胎兒階段或幼兒早期的孩子來說,獲得這種能力,並在大腦中建立起控制這種能力的神經網絡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為了理解特殊才能的產生,我們必須提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對這個孩子來說,在他迄今為止的成長過程中,什麼事對他特別重要?是什麼給他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使他的大腦中能形成這種特殊的連接,並進而為他最終獲得這種獨特的才能奠定了基礎?

除了來自孩子身體的信號,以及他們在母親體內時來自母親的信號,對孩子來說,在表象之下發生的,並引起其感覺變化的過程也非常重要。關於這點,我們成年人也有同樣的體驗。而在這些過程中,我們需要尋找到的不僅是什麼問題、哪些障礙或威脅引起了這種感覺,更加重要的是我們找到的解決問題或排除危險的辦法,以及我們試圖用來處理好自己生活的方式和方法。

每當我們成功地排除了這種障礙,大腦便也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秩序」。神經生物學家將其稱為「相干性的重新建立」。他們指的不是別的,正是所有在經歷了混亂後重新恢復正常與和諧的神經網絡。每當我們通過自己的「反向調節」成功地調和了內心的平衡,為自己的問題找到解決方法時,我們大腦中的情緒中心就會被激活。情緒中心是中腦區的神經網絡,其神經元突觸能一直延伸到其他大腦區域。當這塊情緒中心受到刺激時,神經元釋放神經遞質,並在大腦的更高層區域解決問題。隨後,那塊區域的神經元就會開始生產更多的蛋白質,以促進突觸的生長與穩定,並鞏固不同神經元間的連接。因此,可以這樣說,我們為自己的問題找到的解決辦法能鞏固並改善大腦中相關的連接模式,這種解決辦法又可成功地牢牢印入我們腦中。因此,不僅對我們,對幼小的孩子來說也一樣,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體會到的快樂越多,就能越好地發揮自己的天賦。但這種快樂既無法通過強制命令產生,也不能無端地製造。每個孩子都只能靠自己去感受,只有當孩子真正找到某件對他們來說重要且有意義的事時,他們才能體會到這種快樂。

[1] 沙利度胺:原文為Contergan,為20世紀50年代的一種鎮靜劑,可減輕婦女懷孕早期的噁心、嘔吐等反應,但導致了不少新生兒先天四肢殘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