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日本父母這樣教孩子負責 > 第六章 禮儀教育:為孩子的言行負責,教出有修養、有禮貌的孩子 >

第六章 禮儀教育:為孩子的言行負責,教出有修養、有禮貌的孩子

1.回家或外出打招呼,禮儀學習從小事開始

張娜和丈夫王波只有一個女兒,名叫新桐,今年5歲,平時嬌生慣養,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想做的事情爸爸媽媽也絕對不會勉強。但張娜發現,他們對女兒的好很有可能會害了她。

一次,張娜帶著新桐去商場,剛一出門就遇到了鄰居王姐,張娜打了聲招呼:「王姐,你是剛出去還是剛回來啊?」

「我剛從外面鍛煉回來。」王姐笑著答道。這時她看到了一旁的新桐,便拉著新桐的小手說:「小桐桐要出去玩啊?」

可是新桐只是看著手中的玩具,根本不理人。張娜感到特別尷尬,於是她蹲下來,對女兒說:「新桐,快叫人啊!」可不管媽媽怎麼說,新桐還是理都不理。

回到家以後,張娜把這件事告訴了丈夫,她跟丈夫一致認為,一定要讓新桐學會跟人打招呼。經過商量後,他們覺得應該讓女兒從回家或者外出打招呼開始做起,當然了,在此期間,他們要給女兒做一個好榜樣。

第二天,王波要去上班,在走之前,他跟正在吃飯的新桐告別:「寶貝,爸爸上班去了,乖乖地跟媽媽在家。」但新桐沒理睬爸爸,繼續吃她的飯。

一連幾天,每次王波出去跟女兒打招呼,都得不到她的回應。

王波跟張娜知道,日本十分注重禮儀教育,如果把新桐送到日本,讓她親身感受一下,或許會對她有很大的幫助。萬般無奈之下,王波打算把女兒送到自己身在日本的妹妹王歡家裡。

王歡已經在日本待了10多年了,嫁了一個日本男人,丈夫的名字叫大田顧森,婚後,王歡生了兒子大田誠彥。現在大田誠彥4歲了,已經上幼兒園了。

到了日本以後,新桐依然跟在自己家裡一樣,見了人不願意搭理。王歡知道哥哥跟嫂子把新桐送到日本的意圖,她覺得自己有義務教好新桐。她認為,要想讓新桐學會禮儀,可以讓兒子給她做一個榜樣。

一次,王歡帶新桐跟誠彥一起去海洋公園。臨出門時,新桐一下子就衝出門離開了,而誠彥則有禮貌地和爺爺奶奶告別:「爺爺奶奶再見!」

晚上回家,誠彥一進家門就高興地和爺爺奶奶打招呼:「爺爺奶奶,我們回來了!」打完招呼以後,誠彥就開始興致勃勃地給他們講在海洋公園看到的美景。新桐呢?新桐一進家門就打開食品找零食吃,老人家讓她洗完手再吃,她假裝沒有聽見,拿起一塊巧克力就丟進了嘴裡。

但漸漸地,新桐被誠彥感染了,開始模仿誠彥。看到誠彥跟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打招呼,新桐也有樣學樣,在回家和外出的時候也開始跟姑姑一家打招呼。

在電話裡,張娜跟丈夫知道女兒的變化以後非常高興。他們決定將新桐從日本接回來。

令他們感到高興的是,女兒去了一趟日本以後,果真不一樣了。看到女兒變得這麼懂事,張娜的心裡別提多開心了,她告訴新桐:「爸爸媽媽和新桐是一家人,所以回家或外出時都要向家裡人打招呼,報平安。新桐對於爸爸媽媽很重要,爸爸媽媽對於新桐也同樣重要。現在看到你這樣懂事,媽媽心裡十分高興。」

新桐把媽媽的話都記在了心裡。如今,她出門和回家的時候,都會跟家裡人打招呼。不僅如此,新桐看到認識的叔叔、阿姨也會叫人,再也沒有出現以前那種尷尬的情況了。

其實,國內有許多孩子跟新桐一樣,回家或外出時不跟家裡人打招呼,養成習慣以後,看到認識的人也不會打招呼,以至於經常出現尷尬的情況。

日本父母認為,3~6歲是開發孩子智力潛能的關鍵時期,同時還是培養孩子文明禮儀的奠定時期。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外出的機會越來越多,外出的時候需要和父母告別,回家的時候需要和父母打招呼。

在日本,為了讓孩子養成外出或者回家時打招呼的習慣,父母會給孩子講外出或者回家打招呼的常識。日本父母會教育孩子:「外出時需要跟父母告別,回家時需要與父母打招呼。」一方面是將自己的行蹤告訴父母,讓父母知曉,從而放下心來;另一方面也是尊重父母的表現。

日本父母會舉例孩子出門和回家時候的情景,分別描述反面和正面的事例,然後引導孩子判斷哪些孩子做錯了,哪些孩子做對了,而且說了判斷對錯的理由。日本父母正是通過鼓勵孩子判斷對錯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明辨是非,理解深刻,長久記憶,從而指導孩子以後的行為,讓他不至於明知故犯。

另外,日本父母會在客廳中設計各種各樣的情景,比如:孩子去幼兒園、海洋世界、公園、博物館等以及回家後的情景。孩子會按照父母設計的情景,來表演外出、回家打招呼。在遊戲中,日本父母會對孩子的表現進行及時的評價和反饋,以達到鞏固強化教育效果的目的。

慧言慧語

日本的孩子在回家的時候會說一聲:「我回來了!」而我們的孩子呢?回家的時候不說話,甚至會直奔廚房找吃的。父母應該讓孩子養成主動向家裡人打招呼的習慣。

其實,「我走了」與「我回來了」這兩句話很簡單,就跟孩子小時候學習喊「爸爸、媽媽」一樣簡單,時間一長,孩子就會養成習慣。

如果孩子在出門和回家的時候不打招呼,父母可以採取適宜的教育對策,培養他文明禮儀的意識,從而養成外出或回家打招呼的習慣。

2.餐桌上也有禮儀,教導孩子守規矩

中國可以稱得上是「禮儀之邦」,然而在餐桌禮儀方面,做得卻遠遠不夠。在中國父母看來,孩子小時候不懂事是正常的,等長大後自然就會懂得,尤其是在吃飯問題上,只要孩子能吃飽吃好,不耽誤長身體,父母就很滿足了,根本想不到去教孩子餐桌禮儀。

然而事實上卻並非如此,很多小事兒累計起來就是大事兒,很多禮儀小時候不學,大了更不可能學會,尤其是一些餐桌禮儀,如果小時候不養成良好的習慣,長大後很有可能會成為孩子成功路上的絆腳石。

對於這件事,日本父母的看法與中國父母截然不同,他們認為,想讓孩子長大後變得有禮貌、守規矩,必須要在很小的時候就進行教育,並潛移默化地在教育中幫孩子成長,因為沒有一個人能夠在一夜之間明白所有的事情。

曾在日本上過研究生的張敏深知國內父母對孩子的驕縱,有些孩子吃頓飯甚至都要家長「求爺爺、告奶奶」,哄半天才能吃一口。為避免這種情況,張敏在生下女兒樂樂後,一直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飲食習慣,教育她懂禮儀,守規矩。

這樣做的成果很不錯,樂樂將近1歲時就可以做到吃飯時不哭不鬧,媽媽給她什麼就吃什麼了。為此,張敏很開心。但她的喜悅之感,在拜訪自己老同學時卻消失了。

木村是張敏的大學同學,為感謝張敏幫他完成一個困難的課題研究,木村在家裡設宴請張敏一家吃飯。木村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大兒子3歲,小女兒正好和樂樂的年齡差不多,只有1歲多。

去木村家的路上,張敏跟老公說:「不知木村家裡兩個孩子,平時吃飯會不會很操心呢!」老公笑笑說:「你看看就知道了。」

當張敏和老公到了木村家門口,木村帶著夫人和兩個孩子站在門口列隊歡迎,讓張敏感到驚訝的是,木村家的兩個孩子表現得非常懂事,不僅能大大方方地用中文向張敏說「你好」,並且在他們進屋後,還熱情地給張敏和老公搬椅子、拿水果。和木村的兩個孩子相比,樂樂顯得有些「怯場」,從他們手中接過水果時,甚至連一句最基本的「謝謝」都沒有說。

「這兩個孩子都這麼懂事,你們平時是怎麼培養的?」聊天的過程中,張敏向木村的夫人請教道。

「哦,謝謝誇獎!在我們日本,孩子不懂禮貌,要想在社會上立足是十分困難的。所以我和木村從孩子出生就有意識地培養他們禮儀,套用一句你們中國人的話就是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木村夫人笑著說。

「這麼小的孩子,怎麼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呢?」

「舉個例子吧,孩子們在一塊玩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什麼是謙讓;出門拜訪別人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怎麼樣向主人問好……當然,我們一開始教孩子學習禮儀是從餐桌禮儀開始的。」木村夫人用手指了指餐桌。

這時擅長廚藝的木村已將午飯準備好,馬上就要開飯了。當食物端上餐桌時,張敏看見那個只有1歲大的孩子自己搬來了椅子,在3歲多的哥哥的幫助之下坐到了椅子上,她的面前擺著一個小盤子,裡面裝著一些食物。

「孩子還這麼小,自己能吃飯嗎?」張敏暗自想著。她發現,儘管1歲大的女孩兒還不能熟練地用餐具吃飯,有時候甚至是在用手抓,但的的確確是在自己吃飯,而不是讓爸爸媽媽餵飯。吃飯過程中,還向自己的爸爸媽媽要這個要那個。當爸爸媽媽將食物放進她前面的餐盤裡的時候,她總是微笑著對爸爸媽媽說「謝謝」。

而3歲大的哥哥,早就自己坐在餐桌邊,和大人們一起,用正式的餐具吃飯。吃飯的過程中,木村夫婦還不斷告訴孩子們,餐具該怎麼樣使用,吃飯時嘴裡不能發出聲音、腿不能亂動,更不能發出古怪的聲響等等。

看到木村家的兩個孩子,張敏才意識到,自己對樂樂的教育還遠遠不夠,回去一定要更加用心才是。

在日本,禮儀被看作是衡量一個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要是一個人的禮儀知識不夠好、品德不佳,即便他擁有再高的能力,也沒有人願意和他一起合作,想要成功根本是不可能的。

幾乎所有日本家長都認為,要想讓孩子養成守規矩、懂禮儀的習慣,就要從孩子最常接觸到的餐桌開始。

在日本留學的萬琳接受導師的邀請,到其家裡做客,恰好導師的女兒9歲的美子和同齡的侄女靜子都在家。

「萬琳老師,準備吃飯!」

「好,馬上就到!」

當萬琳在餐桌前坐下來的時候,才發現靜子與美子都沒有落座呢。

「靜子、美子,你們也趕緊過來吃飯吧!」萬琳看見兩個孩子還在忙前忙後地端菜,覺得十分不好意思。

「沒有關係的,萬琳老師,您先稍坐一下,我們馬上就好。」

等菜全部都擺上桌子的時候,靜子與美子才開始落座。

「大家都不用客氣,趕緊吃飯。尤其是萬琳老師,入鄉隨俗,喜歡吃什麼請自便。」靜子客套地說道。

萬琳看著餐桌上的菜,既有日本本土的風味,也有中國傳統的菜色,看得她胃口大開,但萬琳依然要求自己溫文爾雅,注意吃相。她慢慢拿起自己的筷子,緩慢地伸向餐桌上那讓人很有食慾的色拉。

「萬琳老師,那就不客氣了,先吃了。」靜子向萬琳客套後,也開始用餐。

「媽媽,那就不客氣了,先吃了。」雖然是在自己家,美子也像靜子一樣彬彬有禮。

「她們一直都是這麼客氣嗎?」日本的禮儀程度讓萬琳老師再一次大跌眼鏡,因為在中國時,飯菜上齊,孩子們早就不客氣地去搶自己喜歡的東西了,有的孩子還會很不禮貌地用手去抓,甚至有的父母乾脆將孩子喜歡吃的東西夾到孩子面前的餐盤裡。

「沒有規矩,怎能成方圓呢。即便是在家裡,也應該讓孩子多注意餐桌上的禮儀。事實上,當你對孩子要求的次數多了,就會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潛意識,他們就會逐漸養成習慣,並且願意遵守規矩!」看萬琳吃驚的樣子,美子的媽媽解釋道,「我們吃晚飯之後再詳細地說這個問題吧,現在,馬上吃飯。萬琳老師,希望你下次還能來,到時候我讓你嘗一嘗美子的廚藝。」

「啊?難道你想讓美子去學廚師?」萬琳有些吃驚地看著美子的媽媽。

「準確地說,我想讓美子去學廚藝。在我們日本,有很多專門為孩子開設的廚師學校,主要是培養孩子獨立、動手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廚師學校能學到很多的餐桌禮儀。」

「我們中國可沒有針對孩子的這種培訓班,倒是一些英語、奧數培訓班的廣告滿街飛!」

不一會兒,所有人都吃得差不多了。兩個孩子的餐盤裡,吃得乾乾淨淨。靜子的餐盤也是乾乾淨淨的。因為在日本人看來,到朋友家裡做客,把自己餐盤裡的東西吃乾淨,是對主人的尊重。

這頓飯吃了將近一個小時,整個過程中,兩個孩子都非常安靜,自己吃著飯,爸爸媽媽很少照顧他們,這讓一直生活在中國的萬琳大開眼界。這要是在中國,父母必須得等孩子吃完飯下了桌子,才能安安靜靜地吃頓飯。

中國和日本的距離僅僅是一海之隔,但兩個國家的孩子在餐桌上的表現可以算得上是天壤之別!這是因為日本人比較注重對孩子餐桌禮儀進行教育,更重視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養成有禮貌、不給其他人添麻煩的好習慣。

差不多到了6歲的時候,日本父母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禮儀了!在6歲之前,日本父母一般會教給孩子很多忠義獻身的故事,讓孩子明白什麼是義務和責任。隨後,就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在與父母同桌吃飯的時候,父母就要給孩子傳授餐桌禮儀了,比如怎麼喝粥,吃西餐有哪些重要的規則,當來客人的時候要如何與客人同桌吃飯,吃菜的先後順序以及進餐時應該穿什麼樣的衣服,怎麼和客人進行交流,這些都會被一一告知。

日本人向來是很注重禮儀的,尤其是對「進餐禮儀」十分在意。在日本人的眼中,一個沒有禮貌的孩子,不僅僅是沒有修養的,同時也說明了缺乏家教,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以後,也是很難立足的,長大之後要想有所成就也是非常困難的。

在日本,有的家庭要對孩子進行餐桌禮儀的教育,還會請來專門的禮儀教師,教孩子相應的餐桌禮儀。所以,日本的孩子在差不多3歲的時候,就知道,當用餐的時候,應該像「紳士」一樣有禮貌。

餐桌禮儀教育,不僅能夠鍛煉孩子,還能幫助孩子提高自身的修養,相應的,也能夠幫助父母減輕家務方面的負擔,在孩子成長的路上,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性格,為孩子的未來打下堅實的基礎。

慧言慧語

當你的孩子到了3歲之後,就可以開始培養餐桌禮儀了,很多父母在這時候都會覺得無從下手。其實,家長只要從最簡單的餐桌禮儀開始就可以,比如在吃飯的時候,邀請大家先到桌子前面來;其他人沒有吃完的時候不允許離開桌子。另外,需要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用刻意要求孩子使用什麼樣的餐具,或者去講解餐具應該怎樣使用,只要家長正常使用餐具,孩子就一定能夠學習到正確的使用方法。

孩子的餐桌禮儀,需要大人從生活小細節方面著手對孩子進行培養,餐桌禮儀是孩子學習禮儀的第一步,更是為以後的禮儀學習打下良好基礎的開端。只有學好更多的規矩,好的習慣才會逐漸變成人格特質在孩子身上長久停留。

普普通通的一張餐桌,就成了日本人見縫插針的家教課堂。對於我們來說,不能不思考。

3.將垃圾帶回家,讓孩子遵守社會公德

社會公德這個話題,說起來很大,但做起來卻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入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幾乎所有父母都會提到社會公德這個話題,也會對孩子進行一定的社會公德教育,但具體操作起來,有些事情往往大人也會忽略。

三歲多的曉梅和媽媽坐公交車去姥姥家,因為路程比較遠,還沒走到一半,曉梅就口渴了。媽媽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酸奶,曉梅馬上喝了個精光,然後順手把酸奶盒子扔在了車上。

「寶貝兒,怎麼能到處亂扔垃圾呢?這是公共場所,我們要講究社會公德!」媽媽連忙把酸奶盒子撿起來,一邊對曉梅進行教育,一邊打開車窗,順手扔到了路上。

作為父母,懂得垃圾不能隨便扔在公交車上,破壞公共衛生,這當然沒錯,但打開車窗扔出去,就不會破壞公共衛生了麼?只要自己眼前的公共場所不被破壞,就算遵守社會公德了,這樣的想法其實並非曉梅媽媽一個人有,很多中國父母都或多或少地有這樣的念頭。

實際上,這是非常錯誤的,無論車內車外,只要不是在家裡,每一寸地方都是公共場所,都不能亂扔垃圾,更不能故意破壞。如果孩子從小就接受這種錯誤的教育,長大後將很難變成一個主動遵守社會公德的人。

在這一點上,日本的教育就做得非常到位,他們提出的「把垃圾帶回家」的理念,對孩子起到了很好的教育和引導作用,也為公共衛生做了良好的表率。

王青第一次瞭解大阪這個城市還是在一個文學網站上面,當時他有個日本的網友,兩個人在網絡世界裡彼此交換著對世界的態度和看法。若干年之後,王青到日本留學,終於如願以償地來到了大阪這個城市。

王青早就知道大阪是日本第二大經濟中心、也是全日本第一大工業城市,但令他驚訝的是,在大阪,天空永遠是澄澈的藍色,絲毫沒有被污染的痕跡。實際上,大阪潔淨如新的不僅僅是天空,還有乾淨的道路,以及行走在上面的車輛。

「哇,原來大阪這麼乾淨,竟然有些不食人間煙火的樣子!」剛到大阪的王青像剛進大觀園的劉姥姥一般,面對眼前的景色大驚小怪,甚至吸引了全車人的目光。為了避免給國人丟臉,王青十分識相地沉默起來。車繼續前行,車外一閃而過的是讓王青熟悉又陌生的風景。

車在附近的一處公園停下,公園裡的櫻花正是怒放的好時節,這裡真是賞櫻花的好去處。當然,在眾多櫻花開放的時候,也會有一些櫻花凋落。

「呵呵,大阪這樣乾淨,肯定是因為人家重視環保!」下車以後,定居日本的表姐麗麗邊走邊與王青談論日本的環保問題。

「是的,現在我們對環保也是十分重視啊,北京現在的環境比以前強多了。」王青高興地說。

麗麗緊接著說:「是的啊,我去年回北京的時候,帶孩子去玩兒,真的感覺北京和原來相比進步了不少。不過,我還是認為,現在日本人的環保意識要比我們國人更強,他們每一個人都很重視環保!不,確切地說,是重視社會公德。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教育孩子要將『垃圾帶回家』,引導孩子遵守社會公德,但是在我們中國,我們的父母幾乎沒有這樣教育孩子的。」

「什麼?『垃圾帶回家』?」王青有些驚訝。

「對呀,這其實是件小事,但體現的是日本人對社會公德的重視:每條大街上本來是沒有垃圾的,之所以會產生垃圾都是因為人的存在,所以父母會讓孩子們明白,自己產生的垃圾就應該帶回家裡進行處理。你看前面那群春遊的孩子,他們正在吃午餐!如果你觀察他們的行為,肯定又會大吃一驚!」麗麗故弄玄虛地告訴王青。

倆人穿過一叢叢粉色、白色的櫻花,向那群正在吃午餐的孩子們走去。他們在孩子們身邊的一棵櫻花樹下停下,不近不遠地望著他們。

「表姐,為什麼他們每人身邊都準備了一個小紙袋?」王青有些疑惑不解。

「這些孩子吃的是父母事先為他們準備好的冷飯團,那些小紙袋子就是專門用來放垃圾的,比如吃剩下的雞骨頭、剩菜什麼的,他們都會裝到裡面!」麗麗認真地講解道。

王青又問道:「接下來,這些孩子就會將裝著垃圾的小紙袋拿回家?」

「的確,這是必須的。孩子們回到家,父母會讓他們把不同種類的垃圾分別放置在不同的垃圾桶中進行分類處理,因為這裡的垃圾是必須要進行分類存放、處理的。清潔工在進行清理的時候,也會定期把不同的垃圾進行回收。」王麗麗說。

「哇,這樣多麻煩啊!」王青忍不住想起在國內倒垃圾的時候,大家都是一股腦裝進垃圾袋,然後扔到垃圾桶就了事。

麗麗點點頭,說:「的確是有些麻煩,但是這樣做能很好地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更能進一步引導孩子形成良好的公德意識,自覺遵守社會公德。」

「確實如此,這次,我真的大開眼界了!」王青受益匪淺。

日本父母對孩子的「公德意識」教育相當重視,他們善於利用身邊每個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外出的時候,他們會告訴孩子,將垃圾帶回家;旅行的時候,他們也會告訴孩子,應該遵守公共交通規則等公共道德……

在日本,無論什麼場所,都可以變成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的課堂。在餐桌上,父母會告訴孩子,什麼是環保餐具,什麼是不環保的、應該減少使用的;在公園裡,父母會告訴孩子,不應該大聲喧嘩,以免影響到別人;在路上,父母也會告訴孩子,要想有舒適的生活環境,需要靠每個人來維護,亂吐痰是不對的;在廚房中,產生的垃圾,父母都會要求孩子們進行分類。

從這些一點一滴的教育和潛移默化的影響中,日本孩子從小就養成了良好的社會習慣,懂得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對待世界,怎樣遵守社會公德。這讓孩子們長大後得以更好地在社會上立足,做出更多貢獻。

在這個方面,日本父母的教育方式十分值得借鑒,因為唯有如此,孩子才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成為一個具有社會公德的人。

慧言慧語

其實,我們中國的爸爸媽媽想要讓自己的孩子養成好習慣也是非常自然的。但是,父母們應該明白的是,社會公德意識的培養不是一時一刻、一天一月的事情,在我們的生活中,父母要幫助孩子盡量多地養成一些好的生活習慣,相信社會公德意識就會深深植入孩子的大腦了!

4.地鐵上的禮儀,你的孩子會嗎?

今年五一,家住上海的趙琪帶著女兒朵朵去日本旅遊。在日本東京期間,母女二人外出乘坐得最多的就是地鐵。

在出國之前,趙琪外出的時候,也經常帶女兒乘坐地鐵。但是,朵朵在上海坐地鐵時,說話從來都是不管不顧,問媽媽問題的時候,聲音都特別大,常常引來別人的側目。可自打從日本回來以後,琪琪學會了地鐵上的禮儀,再也不會在地鐵上大聲喧嘩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一次,趙琪和朵朵等地鐵,當時出來得晚了,時間有點緊,到了地鐵站後,一輛地鐵剛剛開走。這個時候,朵朵不停地問媽媽:「媽媽,地鐵怎麼還不來啊?咱們都等了好長時間了。」趙琪知道,女兒也等著急了,再看看周圍的日本人,他們沒有一個抱怨,都耐心地等待著。趙琪心想:「莫非他們沒有急事?」

地鐵終天來了,到站的人下車之後,朵朵第一個衝到了裡面,看到女兒進去,趙琪也只好趕緊進去,生怕注意不到女兒。進去之後,趙琪看到,日本人正排著隊進來呢,而且她發現,地鐵裡正有人用異樣的眼光看著自己和女兒,她想她知道原因了。

地鐵已經開始行進了,可趙琪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她想到了,她從未在地鐵車廂內聽到手機鈴聲,或者看到有人打手機。她感到非常奇怪,怎麼地鐵裡沒有人打手機呢?

很快,趙琪發現有很多人在點撥手機,原來是在手機上發短信。她後來才知道,日本人在坐地鐵的時候,會自覺地把手機設置為振動,以免發出聲音,沒有人在地鐵車廂裡打手機,而是改為短信相互聯繫,因此聽不到手機鈴聲。當地朋友告訴趙琪,這是為了保護公共場所的安靜,這使她由衷地感到日本人在公共場所的文明程度。

仔細觀察地鐵車廂,趙琪看到在老、弱、病、殘、孕的專座上方,還專門貼著告示,以此來提醒這些專座旁邊的乘客,要關掉手機。原來,這麼做是為了避免手機對老人和心臟搭橋病人等的輻射影響,可見日本地鐵對乘客的關心程度。

由此讓趙琪想到,在中國上海的地鐵車廂內,不僅常常聽到驚人的手機鈴聲,而且還有很多人旁若無人地大聲通話,一聲比一聲高。趙琪知道,在公共場所大場喧嘩是一種不文明的表現,當看到日本地鐵裡的各種文明表現,她對日本這個國家的印象發生了變化。

有一次,趙琪和朵朵在地鐵上看到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那天,天空下著雨,為了給這次旅行增添色彩,趙琪打算帶女兒看一看雨中的日本。

當時,趙琪和女兒在九段下坐上了地鐵,到了神保町的時候,地鐵上上來了許多人,其中有一位穿著運動裝的年輕小伙子,拿著濕漉漉的滴著水的傘上了地鐵,傘口自然是敞開的。

由於車廂內人很多,所以顯得有些擁擠。有人在移動的時候,掛住了那位年輕人的傘,傘骨被拉得彎成弓了。趙琪清楚地看到年輕人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朵朵也發現了,她緊緊地拉著媽媽媽的袖子,可能她覺得一場「戰爭」馬上就要開始了。因為她在上海看到過類似的情況,最後兩人發生了口角,而且動了手,還差點傷到她。

就在這個時候,衣服掛住年輕人傘的那個人說話了:「對不起,我的衣服掛住了你的傘。」一邊說一邊伸手摘掛。

聽了那人的話,趙琪呆住了,她以為自己會聽到「喂,你的衣服掛住了我的傘」這句話。而一旁的朵朵卻一臉好奇:「被傘掛住了衣服,為什麼沒生氣,反而主動道歉呢?」

接受了別人的道歉以後,年輕人的臉色才有所好轉。不一會兒,傘又掛住了別人的衣服。「真是活見鬼了,」年輕人小聲抱怨著,「又不是釣魚,這麼積極地釣別人的衣服做什麼……」

所幸,第二位也是一位君子,不僅說了「對不起,我的衣服掛住了你的傘」,而且朝年輕人略微做了個鞠躬的動作。看得出來,年輕人有點不好意思,於是趕緊向對方說了一句對不起。趙琪這才知道,年輕人是一位中國人,因為他的對不起是用中文說出來的,可能是來日本留學的吧。

一直站在年輕人旁邊的一個小學生,看著年輕人的狼狽相對他說:「叔叔,你應該把傘收起來。」

聽了小學生的話,年輕人白了他一眼。趙琪也覺得沒必要:「上車收起傘,下車再打開傘?如果再乘車呢?難道還要再收一次嗎?」

「叔叔,我們都是把傘收起來的,老師說,這樣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那個小學生全然不顧年輕人的臉色,說著還舉起手中的傘給他看。

年輕人聽了小學生的話後面帶愧色,可能是因為小孩子都懂的道理,而他自己卻不知道的原因吧。

趙琪並不相信小學生的話,卻還是記在了心裡。她開始悄悄地留意,發現小學生的話一點不錯,日本人的確是上了地鐵都收起傘的。

回到上海後,趙琪教育朵朵在坐地鐵的時候,要學會給自己添一點小麻煩,做個文明守禮的好孩子。

地鐵是日本人重要的出行工具。所以,日本父母通常都會教給孩子地鐵上的禮儀。比如,在下雨天乘坐地鐵時,要把傘扣起來,以免給別人添麻煩。

在日本,一進入地鐵車廂,就能聽到列車員用優美的聲音播報地鐵內的注意事項:「為了不給他人添麻煩,請在優先座位(即老、弱、病、殘專用的座位)附近的乘客關上手機電源,車上其他地方的乘客也請將手機置於振動狀態,感謝您的理解和配合。」

日本地鐵上很少聽到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當有來電的時候,日本人往往會先掛斷電話,然後再給對方發一條短信:「不好意思,我現在在地鐵上。待會兒再聯繫。」如果遇到不得不接聽的情況,日本人通常會一邊捂著嘴角一邊小聲應答,通話結束後則迅速掛斷。如果日本人在車門還沒有關閉時有電話打來,這時他們會馬上下車接電話。

除了不能打電話以外,日本的地鐵裡還禁止聽音樂和吃東西。這其實也是源於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傳統思想。試想,吃東西的時候,食物的香味四處擴散,這樣會勾起別人的食慾,這不就是給別人添麻煩了嗎?

日本地鐵車廂內,每一位乘客好像都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有的人聽音樂,有的人閉目養神,有的人看手機,有的人玩遊戲。即便是上班的高峰期,車廂內十分擁擠,也很少有人因為這個而發生口角,人們往往是把眼一閉,忍字當頭。當車廂裡不再是人頭攢動時,會看到許多人在看報紙。日本的報紙多為四開大報。為了不影響旁邊的人讀報,許多人在看的時候,往往會先把報紙對折,然後半頁半頁地閱讀。

當然了,在地鐵車廂裡,有一些年輕小姑娘會旁若無人地化妝,也有一些中老年人慢慢地品酒。但這些行為都是不被支持的。為了制止這些不被提倡的行為,東京地鐵公司專門製作了一組漫畫禮儀廣告,內容是這樣的:「化妝,請在家;吃三明治,請在店內;喝完酒就倒下,請在你家床上;一邊接電話一邊做筆記,請在你們公司做;展示剛買的服飾,請別在車上。」

日本地鐵車廂內的這些細緻規矩和提示,無一不體現出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以及不願意被別人添麻煩的思想。其實,所有的這一切,都歸功於日本孩子從小學到的地鐵上的禮儀。

瞭解日本的文化,先從坐地鐵開始。在國內也是一樣,通常坐地鐵也一樣可以瞭解中國的文化。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因此,中國父母更應該從小教會孩子地鐵上的禮儀,讓他在享受地鐵帶來的方便的同時,遵守乘坐地鐵的禮儀和規定。

慧言慧語

作為現代生活的主要交通工具,地鐵已經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地鐵裡人們的言行舉止,其實就是一個國家國民素質的縮影。人們在享受地鐵帶來的方便的同時,應該注意自己在地鐵上的文明禮儀。尤其是孩子,作為祖國的未來,更有責任去做好地鐵上的禮儀。

對於不懂地鐵禮儀的孩子,父母要不厭其煩地反覆提醒。最好是事前提醒,比如坐地鐵之前,把相關的禮貌行為告訴孩子。當孩子在地鐵上表現不好時,父母切忌人前教子,要顧全孩子的顏面,事後再與其進行討論。

5.榜樣示範法,父母做法決定孩子修養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一條永恆不變的真理:與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身為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要檢視自己是不是能做到,不然的話,父母在要求孩子的時候會顯得沒有說服力。即便父母這樣要求,孩子在完成的過程中,也不會心甘情願。

日本父母在教孩子道德修養的時候,就堅定地秉承這條教育規律。他們認為,父母身體力行的做法,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最有說服力的教育。

大概在每年3月份的時候,幾乎日本全部的學校都要陸陸續續地進行畢業儀式。所以,元旦剛剛一過,應屆的畢業生們就開始忙碌了起來——一邊準備升學考試,一邊為即將到來的畢業儀式進行排演活動等等。

相川也是,他今年小學畢業,也加入了忙忙碌碌的大潮之中。相川的媽媽香織說相川他們還有一項特殊的「作業」。

劉飛是相川的家庭教師,她是一名中國留學生,已經給相川做了兩年的家庭教師了,今天相川沒有課業需要輔導,但是劉飛今天沒什麼事情,準備到相川家裡看看。

劉飛早早地就來到相川的家裡,和相川的媽媽香織攀談起來。到了相川放學的時間了,相川準時回到了家裡,和媽媽、劉飛問過好之後,一頭扎進了自己的房間,並且把門關得緊緊的。不大一會兒,相川把門開了一個小小的縫隙,探出頭來問媽媽:「媽媽,等你去參加我的小學畢業典禮的時候,你想穿些什麼?」

香織愣了一下,努力地思考著道:「要是你考了一所好中學,媽媽會考慮穿漂亮衣服。」

「哦,這樣啊。」相川臉上一副不高興的樣子,轉身又關上了門,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裡。

大概過了兩個多小時,相川手裡拿著一個本子出來了,邊走邊得意洋洋地說:「終於完成了!」

劉飛看著有些茫然,於是問相川:「相川,你這個本子上寫了些什麼呢?」

「上面寫的全是我關於未來的宏圖大志啊。我給我以後的人生擬定的目標,裡面包含了我以後要做什麼工作,想娶一個什麼樣的老婆,還有能拿到多少工資、買什麼樣的房子,還有好多好多呢!我們老師說,我們全班同學都要將自己的人生計劃裝進一個叫做『記憶罐』的密封罐中,然後將這個罐子埋在校園後面的小樹林裡。我們還約定了呢,等到了30年之後,我們再回到小學裡面,一起將這個罐子挖出來。到那個時候,再看看,有多少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了。」

劉飛聽了相川的話,腦子裡馬上浮現出了電視中經常看到的類似題材的節目。那些已經成家立業或者步入中年的同學們,手裡捧著幾十年前自己親筆寫下的宏圖大志,然後一起回憶年少的時光,經常是淚流滿面,讓人無限感慨。

「這樣的事情真的很有意義,相川能不能讓老師看一下,你的人生計劃是什麼?」劉飛說。

「不可以,這是我的秘密。」

正在劉飛和相川對話的時候,相川的小夥伴來找相川出去玩,他高興地和小夥伴們跑了出去,卻隨手將自己的「宏圖大志」丟在了桌子上面。香織只是遠遠地看了一下那個本子,劉飛覺得這時候做媽媽的肯定很想知道兒子未來的理想是什麼吧。

「香織夫人,要不要把相川的本子打開來看看呢?」劉飛試探性地向香織提議。

香織皺皺眉頭:「這樣怎麼行呢?這個本子是相川的,裡面是屬於相川的秘密,沒有經過他的允許,我們是不能偷看的。」劉飛以為香織會忍不住打開來看的,但是香織根本沒有這麼做。

香織用彩色的包裝紙將相川的本子包好,又用了一個蝴蝶結做裝飾,然後將相川的本子放回了原處。

剛剛放好,就聽見相川的腳步聲,他走到香織的面前:「媽媽,原來你真的沒有偷看!」

「你不是出去玩了嗎?怎麼又回來了?」

「我剛走出去的時候,發現我的『宏圖大志』還仍在桌子上,我怕你們看我的『宏圖大志』,於是我又回來了,正好聽見了你們的對話!」

「哦,原來是這個樣子啊!」

「是的,媽媽。我以後也要像你一樣,尊重別人,不隨便看別人的東西。」

香織笑了笑,摸摸相川的頭,劉飛的臉上頓時覺得有一股灼燒感。

香織和相川的對話讓人感到十分溫馨,香織對自己兒子的隱私十分尊重,與此同時,她從兒子那裡,也得到了更多的愛與尊敬。

日本父母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疑是需要家長的呵護與指導的,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孩子更需要榜樣的力量。

要想讓孩子變得更有修養,父母平時的言行舉止都是非常重要的。就像上面的故事中,香織的做法就給了兒子相川正面的力量,香織讓兒子知道,她對兒子的隱私是非常尊重的,不會在沒有經過孩子允許就翻看孩子的秘密。

縱觀國內,很多父母雖然道理說得天花亂墜,時刻不忘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要有禮貌、懂公德,但到了自己身上,卻將那些道理都拋到了九霄雲外。這樣一來,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意識:原來道德修養只是說說而已。自然不會再去遵從,甚至會向父母看齊。再加上,原本現在的孩子就被父母祖父母寵著溺愛著,大多很任性,勢必會變本加厲,更加飛揚跋扈,沒有教養。

其實,榜樣,尤其是父母這一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榜樣,是孩子價值觀形成的標準。如果想要讓孩子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父母就要先讓自己成為有道德、有修養的人。

日本父母不會對孩子進行過多冗長的說教,說教始終是枯燥的、沒有說服力的。要想培養孩子的良好修養,父母就要積極發揮自己榜樣的力量。有一個正面、向上的好榜樣,孩子一定能成為一個有修養的好孩子!

慧言慧語

日本父母從來不將「父母」這一稱謂當作是一種威嚴的表現,而是作為給孩子學習言行舉止的標準。日本父母認為,很多情況下,孩子都會將父母作為模仿的對象。如果想讓孩子變得越來越有修養,父母就必須嚴格要求自己,不能言行不一致。否則,不僅不能給孩子以正面的力量,反而以前的種種教育也會失去作用。

古人云:「以教人者教已。」父母要想讓孩子有好修養,首先父母就應該具備這種修養。父母榜樣的力量,對孩子來說有著強有力的感染作用。

孩子就像花園裡的小樹苗,有根標尺在旁,才會更加筆直、向上地成長。所以,父母不僅應該對孩子嚴格要求,更要用自身的言行舉止給孩子立下一道可以模仿、學習的「標準」,適時給孩子正面的示範力量。

6.「江戶舉止」?6歲孩子就需學

距今約200年前,江戶是一個繁華的城市,那裡的人們十分注重彼此之間的和睦關係,由此產生了「江戶舉止」。

「江戶舉止」是一種生活哲學,至今依然很適用。越川禮子,是「江戶舉止交流會」組織者,為了將這套禮儀傳承下去,她做了許多努力和嘗試,比如「斜傘」。

「斜傘」,是指在下雨天打傘的時候,倘若和別的打傘的行人擦肩而過,那麼彼此都要把自己的傘向反方向稍稍傾斜一下,以免自己傘上的雨滴滴到對方的身上,把對方淋濕。

由於過去的「江戶舉止」,不能全都適用於現在的都市生活,因此,日本父母教育孩子不要完全模仿「江戶舉止」,而要認真領會其精神,進而開拓更為廣泛的禮儀空間。

魏美清是一位中國媽媽,在一家日企上班。那天是星期一,早晨天空突然下起了大雨。出了小區門口後,魏美清直奔車站去了。

由於每個星期一的早上交通都非常堵,公車好長時間都還沒有來,所以魏美清走到站牌位置的時候,站牌那裡已經有許多人在等車了。魏美清走到一處空間較大的地方,這個時候,她遠遠地看到兩個初中生模樣的女孩合打一把傘走了過來。

10分鐘後,公共汽車還沒有來。可能是害怕遲到吧,兩個女孩著急地跺了跺腳,其中一個女孩子不停地轉動著傘把。傘轉動的時候,雨滴不會滴到兩個女孩的身上,可是雨滴四處飛濺,濺到了周圍人的身上。

與兩個女孩挨得很近的魏美清也受到波及,畢竟是大人了,魏美清不想跟兩個孩子計較。可是,她不計較,並不代表別人也不計較。

站在兩個女孩右邊的那位染黃發的女孩不依了,她怒瞪著兩個女孩,生氣地說道:「轉什麼轉啊?沒看到旁邊有人嗎?我的衣服都被你們弄濕了。」

聽到別人的指責,兩個女孩又不樂意了,嘟著嘴不情不願地說:「我們又不是故意的。」可以想見,兩個女孩在家中嬌生慣養,否則也不會在做錯了事之後還不知錯了。

染髮的女孩本打算聽到「對不起」之後了事的,可看到兩個女孩依然不知悔改的樣子後,更加生氣了,她指著其中一個女孩的鼻子說道:「什麼?不是故意的?我看你們就是故意的,告訴你們,如果你們不道歉,就別想離開。」

看到對方急眼了,兩個女孩感到很害怕,她們向來都是被家裡人寵著,哪裡受過這樣的氣啊。聽到染髮女孩的狠話之後,嗚嗚嗚地哭了起來,邊哭邊說:「我們不是故意的,為什麼要向你道歉啊?我媽都沒這麼說過我,你憑什麼啊?」

聽了小女孩的話,圍觀的人不禁搖了搖頭,都十幾歲了怎麼還這麼不懂事啊?正當眾人感慨之際,公車來了,圍觀的人都離開了,魏美清也跟著眾人一起上了車,只有吵架的3個女孩還留在原地。

車開走了,離站牌越來越遠,透過車窗,魏美清看到那幾個女孩依然爭執不休。看到這種情況,魏美清不禁想到了自己的女兒影影,她想:「如果是影影的話,她會那樣打傘嗎?如果她也轉動了傘,使雨滴濺到別人身上,她會連一句『對不起』也捨不得說嗎?」

魏美清曾經聽朋友說過,日本非常注重對孩子的禮儀教育,而斜傘禮讓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為了讓影影學會打傘禮儀,避免因為不懂斜傘禮讓而與人發生爭執,魏美清認為,親自去日本見識一下日本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未嘗不是一個好辦法。

說起來還真巧,魏美清剛有這麼一個想法,機會就來了。她剛到公司以後,領導就找了她,說要派她到日本去出差,為期一個月。魏美清一聽去日本出差,馬上高興地答應了。

到了日本,呼吸著不一樣的空氣,見著不一樣的人,這讓魏美清感到十分新鮮。其實,不止這些,還讓魏美清感到新鮮的是,走在日本的大街上,她從來沒有聽到大人訓斥孩子的聲音,沒有看到有人吵架,她看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睦,人與人之間的溫暖。

那是一個週末的早晨,魏美清出去買早點,當時天雖然有些陰,但還沒有下雨,加上路程有些近,她就沒有帶傘。不幸的是,在她付完錢,剛要走的時候,暴風雨就來了,不想冒雨前行的她,只好先找一個地方躲雨。於是,這樣一個躲雨的機會,反而讓魏美清見識了日本人的打傘禮儀。

那是一群背著書包的中學生,他們每個人都打了一把傘。迎面而來的是幾個拎著公文包的上班族。就在他們「狹路相逢」的時候,魏美清看到他們為了避免傘之間的碰撞,或者被水淋到,所有人都把傘向和對方相反的方向傾斜了一下,動作一致,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事先排練好的呢。

當地人告訴魏美清,這叫「斜傘禮讓」,是代表了江戶時代商人們氣質的江戶舉止之一,同時也是一種生活的哲學。「斜傘禮讓」源於彼此之間的尊重。大家見面都帶著愉快的心情,可能對方無法領會,因此傾斜一下傘好了。如果每個人都懂得「斜傘禮節」,那麼周圍的氣氛就會變得融洽。

魏美清還從當地人口中得知了打傘的方法。日本人認為,朝向上面打開傘的時候,傘的頂端如果跟臉的高度相同,極有可能傷到自己以及周圍人的臉,如果是自動傘的話,那就更危險了。所以,日本通常會在確認了周圍的情況之後,把傘尖向下傾斜,然後再打開。

在關閉傘的時候,倘若從自己的角度橫著關閉傘,傘尖會指向別人,極其危險。因此,日本人往往會先觀察一下周圍的情況,再把撐著的傘稍微收縮,然後才會把傘朝下,並完全收攏。

下雨天,倘若把傘呼啦呼啦地不斷開閉或者拿著傘滴溜溜地轉,那麼傘上面的雨滴就會四處飛濺,濺到周圍人的身上。所以,日本人把關閉著的傘的頂端收攏緊握,然後再將傘尖輕輕地甩動。

當地人說,當孩子滿6歲以後,父母就會把這些教給孩子。另外,日本父母還會教孩子要灑脫地撐著傘步行,因為把傘放在肩上行走的話,不僅雨滴會淋濕自己的衣服,還會擋住後面的人的視線。

魏美清不禁感歎:「兩國教育的差別是如此之大,怪不得在日本看不到因打傘而發生口角的事情呢。看來,我回去以後要把『江戶舉止』裡的斜傘禮節教給影影了,我可不想她因為打傘的問題而跟別人發生爭執。」

其實,適用於現代社會裡的不僅僅是上述案例中的「斜傘」,還有「一拳之儀」。

「一拳之儀」,是指以前擺渡船的時候,先上船的每個乘客都要向裡面挪一拳頭的位置,這樣就可以再騰出一個人的位置。事實上,「一拳之儀」仍然可以適用於現在的許多交通工具。比如,在坐公交的時候不要搶座,給老、弱、病、殘、孕讓座的時候,除了優先座位以外,普通座位也應該主動讓座。

另外,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不要妨礙到別人的通行,不在門口附近的位置站著,否則,會影響別人上下車,向車輛後部走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側著身子前行等等,這些都是禮儀的基礎。

日本父母在孩子6歲的時候,就會教孩子「江戶舉止」。除了上面的「斜傘」和「一拳之儀」,日本父母還會教育孩子:開門時要輕輕帶上門;上下電梯的時候,不爭不搶,要禮讓他人;幫助老人特別是年輕的女性提重物;通過狹窄通道的時候,要「收肩」,即收起自己的手臂和肩膀,為別人通行提供便利;看到坐輪椅的人有困難的時候,要伸出自己的援手。

在日本父母看來,不管自認為是如何關心別人的熱心人,倘若不會表達,那麼自己的一片熱心就無法傳達。因此,日本父母告訴孩子,關心別人不應該是想好後再付諸行動,而應該是一種自覺地關心別人的行為。日本父母從小就培養並教育孩子,使其養成良好的習慣,讓良好的教養內化為孩子身體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在江戶時代被稱為「六歲教養」。

在國內也是一樣,父母在孩子6歲的時候,就要通過言傳身教,使其學會這些教養。讓孩子知道,做人做事不要只顧自己,還要有對身邊的人的關心和體貼之心,而且還要把這種關照的心情用行為表現出來,從而真正領會江戶舉止的精神宗旨。

慧言慧語

雖然,「江戶舉止」中有很多東西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但是在父母教導孩子學習城市生活禮儀,以及養成有禮貌的行為舉止方面還是許多可借鑒的地方的。父母要讓孩子踐行隨時隨地原諒他人,不出現令別人不悅的言行舉止。

「江戶舉止」很講究說話技巧。同樣的一件事,有的人說的又巧又妙,有的人則說的令人難堪。因此,父母除了「斜傘」和「一拳之儀」之外,父母還應該教孩子學會說話的技巧。

7.接打電話,也有一套禮儀規範

電話被人們公認為最便利的通訊工具,在平日的生活裡,使用電話的語言非常重要,它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聲譽。因此,日本父母從小就開始教孩子接打電話的禮儀。

接打電話的時候,彼此都看不到對方,因此極易因為一些不當的細節而造成誤會。所以,日本人非常注重接打電話時的語氣、措辭等禮儀。與其他國家的人們比起來,日本人在接打電話的時候,十分希望在電話中得到對方的回應,從而讓他有一種被尊重、被理解的感受。對日本人而言,這種感覺十分重要。

瑤瑤是一位可愛的小女孩,3歲多的時候,她開始對爸爸媽媽的手機感興趣,經常拿到手裡把玩。

有一次,電話鈴聲響了,瑤瑤恰巧接了,並按在了免提鍵上。正在廚房做飯的劉艷芳一聽是上司的聲音,趕緊跑到客廳,而瑤瑤卻對著電話「喂喂喂」了幾聲後,就掛斷了電話。當時,劉艷芳只當是小孩子玩耍,於是打電話和上司道歉後,就把這件事給忘了。

劉艷芳在一家日企上班,一天,她帶著瑤瑤去一位日本同事家做客。同事的名字叫卿顏,她和丈夫旅居中國多年,已經可以說一口流利的中文了,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雖然也用中文,但依然遵循日本的教育方式。

劉艷芳和瑤瑤到卿顏家的時候,卿顏和兒子精市都在。看到有客人來,卿顏趕忙去洗水果。就在這時,叮鈴……電話鈴響了。精市拿起電話聽筒問:「喂,您好!這裡是森村家。請問您找誰?找我爸爸呀,對不起叔叔,我爸爸不在家,您有什麼話需要我轉告的嗎?」

在對方說完話後,精市有禮貌地說:「叔叔再見!」然後,輕輕地掛斷了電話。

看到小精市接電話,而且還那麼有禮貌,劉艷芳在心裡感歎一句:「真懂事!」這個時候,卿顏端著水果從廚房走出來了,劉艷芳說:「剛才有電話打來,是精市接的。精市還麼小,讓他接電話你就這麼放心啊?」

卿顏笑著說:「精市接電話我是一百個放心,因為早在他3歲的時候,我跟先生就開始教他如何接打電話了。」

「可是孩子還這麼小,萬一說錯話怎麼辦?」

「這個不要緊,對他來說,接打電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他能從中學到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對方知道接電話的是一個有禮貌的孩子,我想他是不會生氣的。其實,在我們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學習接電話的禮儀了。瑤瑤開始學了嗎?」

「沒有。上次有人打電話來,是瑤瑤接的,我沒當回事。看來,我也該教她學習電話禮儀了。」

回到家後,劉艷芳問女兒:「瑤瑤,如果有人打電話找媽媽,你知道怎麼接電話嗎?」

瑤瑤想了一會兒說:「喂?你是誰?」

劉艷芳搖搖頭說:「不,在接電話的時候,無論對方是誰,我們都要先說一聲『你好』。媽媽教你一個兒歌吧,學會了它你就會接電話了。」

「叮鈴鈴,電話響,按下綠鍵放耳旁,喂喂喂,你好呀,我的名字是瑤瑤,請問你找哪一位?」這是劉艷芳改編過的一首兒歌。

瑤瑤很快就記住了。

第二天,劉艷芳看到瑤瑤正在把玩手機,於是她偷偷在QQ上告訴朋友打一個電話過來,給瑤瑤來一個「實戰演練」。電話響了,瑤瑤按了綠色的通話鍵以後,說:「你好,你找誰啊?我是瑤瑤,你是誰?」

雖然瑤瑤問的順序不太對,但是在一旁偷聽的劉艷芳感到非常滿意。因為她相信,只要假以時日,女兒肯定能學會接打電話的禮儀,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

「兩個小娃娃呀,正在打電話呀。喂喂喂,你在哪裡呀?哎哎哎,我在幼兒園。」許多父母都會唱這首兒歌,因為孩子們在幼兒園裡都會學到。

現如今,電話已經走進了千家萬戶,並且還身兼二職,它不但是父母的通訊工具,而且是孩子的玩具,幾乎所有的孩子對電話都很感興趣。在孩子看來,電話的鈴聲突然響起來,拿起聽筒就會傳來清晰的聲音,而且還能聽出對方是誰,簡直太神奇了!

孩子往往喜歡琢磨,把玩座機和手機,他非常關注父母如何接打電話,與父母搶接電話。幾乎每個家庭都發生過這樣的一幕:電話響了,孩子趕緊跑過去,搶在父母之前接起電話,嘴中還會吐出「喂」、「啊」、「哦」等詞,一副嚴肅認真的樣子,就跟一個小大人似的,其實他根本就不知道這些詞的意思是什麼。

現代是一個信息化時代,電話早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溝通工具。在今後的生活中,孩子有許多需要打電話的場合,甚至是人生的關鍵時刻。

日本父母認為,雖然通電話的時候,看不到對方的面容和行為,但是一個人的言談舉止、禮貌、修養等基本素質卻可以通過電話傳播出去。所以,當孩子開始對電話感興趣的時候,日本父母就會給予孩子電話禮儀的教育,在興趣的基礎之上,使孩子養成習慣。日本父母經常會創設一些情境,利用電話遊戲和孩子進行互動,從而讓孩子學會接打電話的禮儀。

為了讓孩子學會電話禮儀,一些日本父母會辦理互相通話免費的業務,只要一有時間,他們就會和孩子進行「電話聊天」,為的就是訓練孩子學會電話禮儀。

有的日本父母還會給孩子編電話兒歌,比如:拿起聽筒說你好,自己名字要先報,問問對方找哪位,找對人選好寶寶。如果孩子找到了對的人,日本父母會給他一個深深的擁抱,或者是甜甜的親吻,以示鼓勵。

電話禮儀是公共關係禮儀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孩子小時候不會接打電話,長大後往往不知道如何與人打交道,更不知道給予他人尊重。因此,父母一定不要忘了把接打電話的禮儀規範教給孩子。

慧言慧語

接打電話是反映一個人是否具有禮儀的窗口,因此父母應該適時地對孩子進行電話禮儀教育。

一般而言,孩子都非常喜歡接電話。因為拿起聽筒說「你好」十分簡單,而且能清晰地聽到電話那頭的回應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其實,這也是孩子最早的成長機會之一。

起初,父母應該教孩子緩慢、清晰、禮貌地接打電話,讓他學會講「你好」、「請稍等」、「請問」等禮貌用語。另外,別人打電話時不插話,以及打電話的時間等都很重要,這都是孩子必須學會的。如果你想教出有修養、有禮貌的孩子,那麼就從電話禮儀開始吧。

8.社交禮儀,孩子從小就學起

從呱呱墜地的那一刻起,孩子就被身邊無所不能的成年人包圍住了。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孩子什麼事情都不用做,他唯一的任務就是做一個乖孩子,給身邊的人帶來歡樂。

可是,人類是群居動物,不管孩子在家中如何受寵,他早晚有一天會走出家門,與別人打交道。這時父母的焦慮通常會成倍增加,因為他們發現,這個他們好好保護的小寶貝,竟然不會社交禮儀!他不願意跟熟人打招呼,拒絕向人問好;他拒絕與其他孩子分享,還伸手打人;他害羞、認生、自私、沒有禮貌……

孩子的社交活動是從他出生的那一天開始的,而父母就是他的首任社交對象。一般而言,孩子與他人的交往模式,通常會先在父母身上得到演練,因此父母如何跟孩子打交道,那麼孩子就會怎樣跟其他人打交道;父母如何處理和孩子間的衝突,那麼孩子就會怎樣處理他和別人之間的衝突。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父母是孩子社交行為的模板,更是他社交能力的訓練師。

日本父母非常注重教孩子體會他人的情緒、接納他人的行為、認可他人的存在。可以說,日本父母是一個非常好的社交行為模板,更是一位優秀的社交能力訓練師。

上原忠信是一個可愛的日本小男孩,今年7歲了。按理來說,有一個可愛的兒子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上原繪裡香看到這樣一個兒子卻有些發愁,因為她發現兒子竟然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一次,有客人來了家裡,忠信對客人態度十分冷漠,好像不歡迎客人似的。和客人打了招呼之後,就一個人躲到自己的房間裡去了,直到客人離開之後才出來。期間,客人還曾問過忠信,繪裡香為兒子有這樣的表現而感到很尷尬。

客人走後,繪裡香陷入了沉思,她想:「我應該怎樣教兒子接待客人呢?我又該如何利用這個機會培養他的交往能力呢?如果不讓孩子從小學習這些,長大後再學可能就晚了吧。」

由此,繪裡香想到了自己小時候,當時父母教導她和其他兄弟姐妹學習社交禮儀。那個時候,父母教他們的不僅僅是「謝謝」和「請」等禮節,還教會了他們如何成為善談的人。直到看到兒子的表現,繪裡香才知道父母這樣做是有目的的。

繪裡香記得,每當父母舉行晚會或者聚會的時候,她和其他兄弟姐妹在開始的頭幾個小時都會在場,而且每個人都有任務。有的時候需要和父母一起迎接客人,並說:「您好!我幫您拿大衣好嗎?我會把它放在客廳裡。」另外幾人的任務包括把壽司和茶水遞給客人,或者把用過的杯子收走。

繪裡香的父親說這些都是他故意安排的,他說:「如果讓孩子們充當一個角色,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有拘束感了,這樣父母很容易就能把孩子們吸收到對話中去。」同時,繪裡香也學會了,與人對話的時候要注視著對方的眼睛。

現在,繪裡香打算用同樣的方式來教導忠信。繪裡香希望他對別人的生活表現出興趣,並給人講關於身邊的人的有趣故事,督促他向這些人提出問題。

一次家庭婚禮上,繪裡香告訴忠信說有3個在場的親戚剛剛做了一件有趣的事。「你知道籐原姑姑一家三口最近徒步穿過蘇格蘭嗎?」繪裡香悄悄地對兒子說,「你為什麼不去問一問他們旅行的情況呢?」

接著,繪裡香遠遠地看著忠信走到那3個人身邊。「嗨,忠信,你好!」籐原夫人說。「你好!」忠信回答,然後就迫不及待地說,「姑姑,我聽說你們一家前一段時間去蘇格蘭旅行了!玩得怎麼樣啊?」

籐原夫婦顯然因忠信的熱情和興趣而大吃一驚,隨後他們開始給忠信講旅行途中的各種奇遇和令人難以置信的故事。不一會兒,其他孩子也湊了去。各種稀奇古怪的事情讓他們驚得睜大了眼睛。

繪裡香除了教兒子說「請」和「謝謝」以外,還教他對自己周圍的人感興趣。如果有人從大阪到他們家來,繪裡香就拿出地圖給忠信看,指出大阪的位置,並介紹一些那裡的情況,從而引起他的興趣。要是繪裡香帶著忠信和一個信神道教的同事一起旅行,她就會給兒子講有關神道教的知識,結果兒子的頭腦裡裝滿了問題。

繪裡香的母親說,當初之所以會嫁給現在的丈夫,是因為在她眼裡,丈夫是一個偉大的人。很明顯,繪裡香的父親的偉大之處在於,他對每一個人都很感興趣。要是他剛剛坐火車回來,他經常對接站的人說:「你們知道我在火車上遇到誰了嗎?」接下來,他就開始講糕點師、木匠或者肉販子。

現在,繪裡香也這樣教兒子接收周圍人的故事,走自己的人生之路。

日本父母特別擅長利用招待客人的機會,培養孩子的社會禮儀。比如,繪裡香的父母利用晚會或者聚會的時機,讓孩子充當某一個角色,與別人進行對話,並在說話的時候看著對方的眼睛。這樣一來,孩子的社交禮儀就會得到很好的培養。

在客人來之前,日本父母會告訴孩子,什麼人什麼時間要來,來幹什麼,客人與父母的關係,以及如何稱呼對方,以便讓孩子有心理準備。而且,日本父母在做接待客人的準備工作的時候,也會讓孩子參與其中,比如讓他為小客人準備玩具、圖書,或者準備糖果、點心、飲料等,和孩子一起創造迎接客人到來的氣氛。

除了身教以外,日本父母還十分注重口頭教育。比如,客人來了時,日本父母會提醒孩子熱情地打招呼,並請客人坐下,拿點心請客人吃。尤其是在招待小客人時,除了拿糖果、點心、圖書、玩具以外,還可以請小客人參觀自己的房間或者遊戲角等。日本父母鼓勵孩子與客人交談,必要的時候還會提供詞語,以此來幫助孩子提問或回答。倘若孩子有美術、彈鋼琴等特長,日本父母還會鼓勵孩子為客人表演。

在招待客人一事上,日本父母通常不會逼迫孩子做他不願意做的事,而會根據孩子自身的特點行事。因為如果非要膽小怯弱的孩子去跟客人交談,只會使孩子變得更加膽小怯弱。日本父母知道,2~3歲的孩子在社交場合往往會感到不自在,跟別人不常見面,又不是很瞭解對方,所以不知道說什麼好。這時,日本父母會給予孩子幫助和指導,盡量使孩子主動開口說話。

有的孩子總是「人來瘋」,在家裡來了客人時,好表現自己,以此來引起客人的注意。對於這樣的孩子,日本父母不會當著客人的面訓斥或者責罵他,而是找一個恰當的理由讓他暫時離開,等他冷靜下來以後再跟大家在一起。待客人離開之後,日本父母會及時評價孩子的表現,肯定他的好表現,指出他的不足,並提出改進方法,逐漸提高孩子的待客能力。

由於在家比較自由,孩子會充滿信心,因此為了提高孩子的社交技巧,日本父母會在家和孩子做角色扮演的遊戲。比如,日本父母充當乘客,孩子充當售票員,進行乘公共汽車的遊戲。倘若孩子遲疑不決,日本父母會交換角色,或者換另外一種角色遊戲。日常生活中,日本父母會向孩子提出各種日常問題,如「我們要出門,你想穿紅衣服,還是花衣服呢?」或者「你的玩具娃娃叫什麼名字啊?」並鼓勵孩子回答問題。

此外,日本父母還會給孩子提供學習社交的機會,比如,帶孩子拜訪親戚朋友時進行問候,去商店買東西時和售貨員交談,在家中招待客人,去公園玩時和別的父母打招呼等。日本父母總會抓住一切機會,因勢利導,培養孩子交往的主動性,提高他與人交往的能力和技巧。

慧言慧語

父母對孩子進行的禮儀教育並非一般的禮貌教育,而是一種道德修養。父母加強對孩子的社交禮儀教育,有助於他形成健全的人格。

如果孩子不懂社交禮儀,不講究社交禮儀,那麼在一定的情境下,就會因為失禮而出醜,進而影響他的個人形象和交際效果。

擁有好的交際能力,有利於孩子日後與外界建立良好的人際合作關係。因為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這個世上,而自信地與人交往會讓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並認知世界。如果你想讓你的孩子盡快長大,那麼現在就給人插上成熟的翅膀,教他學習社交禮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