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日本父母這樣教孩子負責 > 第五章 品德教養:為孩子的品格負責,培養孩子優良的思想品德 >

第五章 品德教養:為孩子的品格負責,培養孩子優良的思想品德

1.注意!不許孩子欺負別人

三歲的林林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生活,是家裡的「小皇帝」,他說什麼就是什麼,爺爺奶奶對他百依百順,這讓他越來越肆無忌憚,即使在外面,也一副「我說了算」的架勢。

一次,班裡的小朋友一起排隊滑滑梯,林林滑了一次,覺得不過癮,還想再玩兒一次,但後面有好多小朋友等著,他一把將排在後面的小華推到一邊,又滑了一次。小華看林林又高又壯,也不敢吱聲,安靜地在後面繼續排著隊。

沒想到林林還沒玩兒夠,小華剛要上前,林林又擠到了前面。老師看到後,過來問林林:「林林,你為什麼不排隊呢?」

林林說:「我想玩兒,就得讓我先玩兒!」

「你看其他小朋友都在排隊,而且小華已經讓你多玩兒了一次,不能欺負其他小朋友哦!」老師溫和地跟他商量,「去後面排隊吧,很快就輪到你了!」聽到老師這麼說,林林不情願地跑到了後面。

第二天林林奶奶送他上學,老師告訴林林奶奶他滑滑梯不排隊的事情,奶奶不僅沒有批評林林,還覺得是老師事兒多,晚上林林放學回來,奶奶還自豪地說:「我孫子真厲害,凡事肯爭先,長大了肯定吃不了虧。」

在奶奶的縱容下,林林變得更加肆無忌憚,和其他孩子玩兒的時候,不是推倒這個,就是搶了那個的玩具;在公園玩兒鞦韆的時候,不管上面有沒有人,只要他去了,就會把鞦韆上的人趕走自己先玩兒。

這樣的性格,讓林林很快失去了所有的朋友,因為沒有小朋友敢和他在一起,這讓他變得十分孤獨。

不少孩子在年幼的時候,常常會做出一些「欺負」其他人的行為,比如突然打旁邊孩子一巴掌,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或破壞遊戲規則等。對於這些行為,有些父母不以為然,覺得這是因為孩子小,不懂事,等他長大了自然就不會這樣了。

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欺負他人的壞毛病,長大後習慣成自然,會覺得誰都不怕,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欺負別人也沒什麼了不起,甚至還會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釀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通常情況下,低齡孩子是不會故意使壞、欺負別人的,很多時候都是因為別人妨礙到他,或者惹他不高興,這種情況下,父母的引導就變得極為重要。引導正確,孩子從此會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引導失當,孩子則會誤入歧途。比如林林奶奶的這種引導,不僅會讓孩子失去朋友,變成「孤家寡人」,還有可能毀了孩子的一生。

這樣的情況在日本是不會出現的,因為日本父母認為,年紀小的孩子動手打人,完全是無意識的,但只要他有欺負其他小朋友的行為,無論是否故意,都必須加以制止,因為習慣的養成需要一點一滴的潛移默化,只有從小讓他牢記這一禁區,他才能擁有良好的品德。

在山本小朋友的家裡,幾個小朋友一起在玩開汽車遊戲。江崎開著「汽車」把智子的「汽車」撞倒了。智子立刻大聲對江崎說:「你不可以撞我的車!」江崎沒有搭理智子,再一次發動了「襲擊」。這時,智子對江崎大喊道:「聽見沒,你不能撞我的汽車!我真的要生氣了!」江崎依然沒有說話,他笑著叫山本一起對智子發動攻擊。山本開始的時候還猶豫了一下,接著接受了江崎的「邀請」。於是,江崎和山本一起去撞智子的汽車。智子眼見自己心愛的「汽車」被撞翻在地,於是氣憤地拉住山本的胳膊,閉著眼睛狠狠地咬了一口。這時正巧趕上智子的媽媽過來了,看見眼前的一幕,她急忙阻止:「智子,馬上停止你現在的行為!」

聽了媽媽的話,智子馬上鬆開了山本,默默地低下了頭。智子媽媽十分氣憤地指著山本胳膊上兩排整齊的小牙印,訓斥智子:「智子,你怎麼能咬其他的小朋友呢!」經過短暫的沉默,智子的媽媽接著說,「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智子和山本都悄悄地低下了頭,沒人敢說一句話。過了一會兒,智子媽媽又指著山本胳膊上的牙印對智子說:「你自己來瞧一瞧,你都把山本的胳膊咬破了。要是山本的媽媽看見多心疼呢!你來想想是不是,如果受傷的是你,你說媽媽是不是很心疼呢?」

智子低下了頭,輕聲細語地說:「是。」智子媽媽說:「這樣想就對了。快對山本說『對不起』。」智子揉搓著自己的手,一聲不吭。媽媽又要求說:「快向山本道歉,說『對不起』!」智子又停頓了一會兒,才對山本說:「對不起。」山本回答說:「我也有不對的地方,我不該和江崎合夥兒撞翻你的小汽車。」智子媽媽看兩個孩子都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很是欣慰。溫和地對智子說:「再也不能下口咬人,聽見了嗎?」智子點點頭。「嗯,和山本一塊玩吧!」

也許有人會說,看到孩子欺負別人,可以嚴厲地批評他,讓他知道自己錯了,如果太過分,還可以打一頓,讓孩子長長記性。其實,當孩子激烈地發脾氣的時候,和他說過多的道理或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一通都是沒有用的,這樣的時刻,日本父母會給孩子一些相對獨立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有時間能夠冷靜下來思考自己的行為。當他冷靜下來之後,父母再向孩子解釋清楚,為什麼這樣做是不對的,幫助孩子找到錯誤的原因所在,而且給孩子申辯的權利,並在孩子解釋之後表明自己的立場。如果引起的原因是其他孩子,日本父母就會引導孩子尋找最佳的解決方案,讓他知道打人並不是解決矛盾的好辦法。

如果已經造成打人的後果,日本父母一定會帶著孩子給被打的孩子道歉,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保證不再打人。

要是一時之間,孩子的這個壞習慣難以改正,日本父母就會利用剝奪其他權利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限制,讓孩子慢慢意識到這樣做是錯誤的,不被大家喜歡的,只有不打人,小朋友們才願意和你一起玩。

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父母會時刻關注孩子的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並及時給予鼓勵。在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孩子就會逐漸意識到打人是錯誤的,有錯就改才能得到父母的喜歡。

慧言慧語

在日本父母眼中,孩子之間的交往,不是出現嚴重的衝突,他們是不會插手的。日本父母更相信孩子們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更希望孩子能借此得到足夠的鍛煉。

只有這樣,就算沒有父母的照顧,孩子也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決問題。當孩子向父母求助,父母也可以給出適當的建議,給他們做參考。

日本父母在出面幫助孩子處理事情的時候,從不會強化孩子的痛苦。如此一來,孩子就不會感覺那麼委屈,起爭執的兩方也不會受到嚴重影響。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家長。」只要父母堅持科學的教育觀念,相信你的小寶貝一定能改掉打人的壞毛病!

2.食物來之不易,灌輸孩子惜食的觀念

榮澤是神戶一所幼兒園的小朋友,今年4歲了。今天下午放學的時候,榮澤的媽媽剛剛走進教室,就看見老師迎面走來。老師向榮澤的媽媽反映,榮澤中午吃飯的時候花費了大概40分鐘的時間,還險些耽誤上課。老師希望回到家的時候,媽媽能夠好好教導一下榮澤,幫助他改掉吃飯不專心,尤其是浪費糧食的壞習慣。

回到家以後,媽媽照例到廚房準備晚餐,榮澤則在自己的小書房寫作業。作業寫好的時候,媽媽的晚飯也正好上桌。媽媽叫了爸爸和榮澤一起用餐,給榮澤盛好一碗飯讓他吃,榮澤一把搶過碗筷,哈哈笑道:「我現在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我能自己吃飯,大口大口吃飯,要是還讓爸爸媽媽幫忙,多沒面子呀!」說完,榮澤就低著頭吃了起來。剛剛吃了幾口,他期待已久的動畫片開演了,榮澤明顯有些坐不住,手和口在吃著飯,但是眼睛和心思卻完全沒有用在吃飯上面。只見榮澤用筷子夾了一口米飯,張開嘴,還沒遞到嘴裡的時候,米飯就掉在了地上。榮澤這樣的吃飯方式大概持續了將近20多分鐘。他有些坐不住了,端著碗跪在椅子上,一個不小心碗掉在了地板上。

直到這個時候,榮澤才如大夢初醒,看看自己的前面,呀,桌子上、地板上全都是飯菜,衣服怎麼也髒了一大片,就連臉、鼻子也粘著好多飯粒。榮澤的媽媽皺皺眉頭說:「吃飯就像一個小漏斗。」榮澤還調皮地摸著自己的下巴說:「媽媽您看我的下巴哪裡有漏?你這是在亂講。」媽媽說:「你知不知道你這樣吃要浪費多少糧食?」這時候爸爸過來,說:「你先收拾碗筷吧,讓我和榮澤溝通一下吧。」

於是,爸爸把榮澤叫到了跟前,對榮澤說:「你自己看看你的衣服,是不是很髒?你自己看看你身上的這些米粒,這些糧食都是經過很多日夜、辛勤勞動換回來的,怎麼能因為你的貪玩就浪費這麼多呢。」榮澤低著頭說:「我不浪費了,我好好吃飯,我不想讓小朋友們看見我滿身飯粒的樣子。」爸爸又說:「這些糧食是很多人頂著烈日、風雨換回來的,你可以想像有多辛苦。除此之外,媽媽每天早上那麼早就要起來為我們準備早飯,也是很辛苦的,如果你沒有珍惜是不是覺得很慚愧呢?」聽了爸爸的話,榮澤更是覺得不好意思,臉開始一陣陣發燒……

為了更好地幫助榮澤改正浪費糧食的壞毛病,爸爸特地找來了一首中國古詩《憫農》讓榮澤學習:「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除了找來這首詩之外,榮澤的爸爸還找來了農民伯伯在炎炎烈日之下勞作的圖片,榮澤看完之後哭了起來。他說:「爸爸,我再不浪費糧食了,我還要告訴其他的小朋友,應該珍惜農民伯伯的勞動成果!」

這樣的事情,在中國父母看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畢竟現代社會,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我們的生活水平也呈階梯狀上升,浪費那麼一點糧食,有什麼關係呢?於是在中國,孩子們浪費糧食也成了一件很普遍的現象,經常可以見到孩子們將沒有吃完的饅頭隨地丟棄,特別是學生食堂,剩飯剩菜多得讓人心驚。

當然,並不是所有中國父母都這樣做,有些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但面對孩子浪費糧食的行為,他們仍然不停地找借口:「我們也不想讓孩子浪費呀,可是他們動不動就浪費,我們能有什麼辦法?」

事實上,在日本父母看來,孩子的這些不恰當的行為都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改正的。日本父母深深地意識到,孩子們不能愛惜每一粒糧食,並不是他們不懂「珍惜糧食」這一道理,而是因為還不知道糧食的重要性。

現在,很少有孩子能夠參與農業活動,所以不能將糧食的珍貴與辛勤的勞作聯繫起來。在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得出,榮澤的爸爸就是先讓榮澤將農民的勞作與收成的珍貴聯繫起來的,還專門找到了生動的圖片,讓孩子用更加直觀的方式明白,節約糧食的重要性。

即便是那些看起來不聽話的孩子,只要父母耐心加以勸導,也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正是因為日本父母堅持這樣的教育,所以,當你和日本人一起吃飯的時候,幾乎不會聽到「這頓飯難吃死了」之類的話。更令人驚訝的是,沒有一個日本人會將餐盤裡的糧食剩得一片狼藉。

在日本,孩子很小的時候,父母就開始對孩子進行飲食方面的觀念教育。日本人和中國人一樣,都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對孩子進行教育,要珍惜糧食,珍惜難得的勞動果實。然而,在中國,雖然幾乎每一個人都能把那首《憫農》倒背如流,但更多的只是將這種珍惜糧食的教育停留在口頭上,而在日本,更多的教育是通過實際行動來進行的。

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飲食教育佔據著很大的比重。這不僅僅是因為日本人更看重營養的搭配和飲食的多樣化,更是因為日本由來已久的對糧食的重視程度。在日本學校,幾乎所有的配餐都包含了世界上有名的菜餚,這樣做的目的,除了讓孩子們更多地瞭解飲食的多元化,還希望能通過菜餚來刺激孩子的食慾,爭取不會造成糧食的浪費。

在日本人看來,將食物吃光不僅僅是對別人勞動成果的尊重,更是高素質的最好表現。在日本,吃光盤中的飯菜更是一個不成文的規矩,是每一個日本人都必須遵守的。

其實,父母們要想幫助孩子養成珍惜糧食和勞動成果的好習慣,也是非常簡單的。父母可以將平時孩子吃飯的情況,和幼兒園的剩飯剩菜都拍攝下來,對比地播放給孩子看,讓孩子知道,一個人掉了幾粒米或者多剩下了幾口飯,就會積少成多。當孩子看見自己在鏡頭前將糧食灑出來的情景,再與盛滿泔水桶的剩飯剩菜進行對比,相信孩子一定會驚叫:「太多了,真是浪費!」

當父母們讓孩子理解了《憫農》這首詩的深刻含義之後,還可以讓孩子學習進餐方法的小詩歌,如:「小小手,真靈巧。一手拿勺,一手扶碗。挺起胸膛,輕靠桌子。一口飯,一口菜。不灑不漏,送到嘴邊。」還可以搜集一些古今中外的有關糧食的故事給孩子看。這些對孩子愛惜糧食的觀念培養都是很有幫助的。

事實上,要培養孩子愛惜糧食的觀念的方法是非常多的,榮澤的爸爸採用的聯想式的教育方法就是值得學習的一種。在學校的時候,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學校組織的愛惜糧食宣傳活動,未嘗不是一種好途徑。

愛惜糧食的好習慣不是在一朝一夕就能夠養成的,所以父母們一定要注意,在生活中利用點點滴滴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愛惜糧食觀念的指導和教育。要相信愛惜糧食的小小種子一定能夠在孩子的心田發芽、開花結果的!

慧言慧語

「糧食真的很缺少嗎?我們是不是需要節約糧食?」經常有孩子產生這樣的疑問。平時,孩子們都生活在幸福、富足的環境之中,並不能體會到糧食的重要性。因此,在生活中,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孩子有浪費糧食現象的時候,一定要出言相勸,也可以利用互聯網資源,在網上尋找一些受難地區的生活視頻,讓孩子切身感受到,我們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同時,還有很多的孩子掙扎在飢餓與死亡的邊緣。

父母們一定要將這些生動的例子應用到對孩子的教育中,從孩子不愛惜糧食的壞習慣延伸開去,一步步延伸到其他孩子身上,還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節約糧食的好辦法,一定不能只進行空洞的說教。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在平時生活中,節約糧食不僅是一種美德,更是孩子需要養成的好習慣;這不僅僅是對糧食生產者的尊重,更是培養孩子良好品德的基石。

3.毅力!讓孩子從小事中磨煉

日本的父母很看重對孩子毅力的培養。他們認為,孩子具有毅力,就可以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勇敢地克服困難,並達到理想的彼岸。

有很多孩子,正是缺乏堅持不懈的毅力,當遇到困難的時候,就開始自己打退堂鼓,不能讓自己迅速走出困境。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為一個勇敢並且有毅力的孩子,那就應該從小事開始,磨煉孩子的毅力。

故事一:

來自日本的栗山千明是一所大學計算機專業的老師,3年前,他帶著自己的夫人和7歲的女兒栗山美加來到了中國,三口之家一直在中國生活著。

平時,栗山老師很注重對女兒美加的培養,美加也很喜歡和爸爸交流、溝通。前幾天爸爸專門給美加買了一個滑板車,希望她能在緊張的學校生活之餘有輕鬆的課餘生活。

當天晚飯後,只有10歲的美加拿著爸爸剛為她買的滑板車,跟著爸爸的同事張敏一起到離家不遠的後山公園玩。美加是個很聽話的孩子,張敏也很喜歡美加,美加對張敏很有好感。所以,栗山老師囑咐美加一句「注意安全,要聽阿姨的話」後,就任憑美加跟著張敏蹦蹦跳跳地向公園走去。

大概過了一個多小時,栗山老師接到張敏打來的電話:「栗山老師,美加受傷了,你快過來看一下,我們正在趕往社區醫院的路上。」栗山老師急忙趕到了社區醫院。剛到社區醫院門口,栗山老師就發現在門口圍了一群人。栗山老師走過去一看,正是自己的女兒美加,她正在幾個阿姨的攙扶下努力向前走著,一邊走還一邊說:「阿姨,疼,阿姨,疼!」

栗山老師走過去,看見美加的臉上、胳膊上、腿上都受了很重的摩擦傷:「美加,這是怎麼了?」美加還是喊著「爸爸,疼、爸爸,疼」。等美加被送到了急救室進行急救,栗山老師這才聽張敏複述了當時的情況。

張敏和美加到了後山公園之後,玩得很開心,不一會兒工夫,兩個人就走到了山頂,在山頂上停留了很短的時間,她們就開始往下走。在下山的路上,張敏又見到了幾個同事,於是幾個人一邊聊天一邊往山下走。當時美加滑著滑板車,要比幾個阿姨走得快一些,美加跟張敏打好招呼,說要先走,要到山下去等張敏。但是美加剛走出去沒多遠,就遇見了一個陡坡,滑板車下滑的速度很快,美加一個不留神,沒有踩住剎車,由於受到了強大的慣性,翻到了路邊,幾個阿姨急忙把美加送到了社區醫院,並且給栗山老師打了電話。

栗山老師看著躺在病床上的女兒,女兒幸好只是皮外傷,沒有傷及筋骨,但是美加似乎馬上就要哭出來了,一直發出痛苦的呻吟。栗山老師自是十分心疼,但是他不像中國父母一樣,問長問短,關懷備至,而是說:「現在美加都是五年級的大孩子了,怎麼還能一直喊疼呢?你是不是忘了,你剛上幼兒園時候的事情了?」「什麼事?爸爸。」

栗山老師捋了捋美加的頭髮,接著說:「你剛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正是3月,那時候天氣還很冷呢,幼兒園規定每個小朋友都不允許穿很厚的衣服。剛開始的時候,美加還很不開心,說自己太冷了。但是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堅持要美加穿很少的衣服,沒幾天,美加就感冒了,但是在爸爸媽媽的鼓勵下一直堅持上幼兒園,後來,抵抗力也增強了,再也沒有感冒對不對?」

「是的,爸爸,老師還誇我,說我是班裡面進步最快的一個小朋友呢!」

「那現在,美加能不能堅持住,撐過去呢?」

「嗯!爸爸,我能,我不喊疼,我也不哭,好嗎?」

故事二:

由佳是日本一所幼兒園中班的一名小朋友,在由佳進入中班以後,聽老師說,美國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會下國際象棋,心中十分羨慕,回到家裡,由佳認真地和媽媽轉述了在學校聽老師說的故事。爸爸媽媽見由佳對國際象棋很感興趣,就在離家不遠的地方給由佳找了一個國際象棋老師,每兩周上一次課。

剛開始到老師家上課的時候,由佳還是挺喜歡的,在很短的時間裡,由佳就認識了象棋並知道了規則。但是,在老師給由佳講解開局,並開始練習下棋的時候,由佳卻忽然對媽媽說,自己現在不喜歡國際象棋了,其他小朋友下棋的時候,由佳就躲到一邊,不參與他們的活動。

媽媽當時並沒有對由佳進行過多的指責。回到家中,媽媽仔細考慮這件事情,到底是為什麼,可能和象棋班裡的同學有關係吧,8個孩子中,只有兩個小女孩,平時由佳就有些怕生,在練習的時候,一開局男孩們就來勢洶洶「吃」這個「吃」那個,難怪會有些害怕!

媽媽想,學不會下象棋是小事,要是讓由佳養成這種三分鐘熱度的壞習慣,以後做什麼事情都沒有長性,不能堅持下去。於是,媽媽耐下心來問由佳:「由佳,你為什麼不喜歡下國際象棋了呢?」

「我怎麼也下不好,老是輸。」

「哦,沒關係的,由佳,你現在是你們班裡年齡最小的,那些哥哥姐姐都八九歲了呢!媽媽相信等你到了八九歲的時候肯定會比哥哥姐姐們厲害好多!」

由佳睜大眼,愣了愣,媽媽又接著說:「由佳,媽媽告訴你一個小秘密哦,其實我也不會下國際象棋,我想,你肯定下得比我好吧。你再接著到老師那裡和哥哥姐姐們一起練習,以後回到家中教媽媽好不好?」

由佳笑著點點頭:「好的,媽媽,我肯定會贏你的!」在媽媽的鼓勵之下,由佳的情緒總算穩定了下來,也找回了自信心。後來幾節課,她逐漸能和比自己大幾歲的孩子一起下國際象棋了,棋藝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在這件事情之前,由佳還有另一個壞習慣。每次由佳看書的時候,經常不能善始善終,總是這個翻兩頁那個瞧兩眼……但是在這件事之後,由佳終於能踏踏實實地讀完一本故事書了。

日本的父母很擅長在生活的小事中尋找到恰當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教育,並幫助孩子養成堅持不懈的毅力!

而在中國,父母們卻很少考慮這一點。比如孩子要學繪畫,父母帶著孩子去上興趣班,一旦孩子因為剛開始的時候接觸到的都是比較枯燥的繪畫基本知識而產生退縮,繼而「罷學」,父母也就跟著不了了之。如果孩子心血來潮,又要學古箏、鋼琴、書法,父母也會欣然同意,但過不了幾天就會重蹈覆轍。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跟孩子說:「這次你一定要堅持學下去才行。」但當孩子叫苦連天時,就馬上心軟下來,放任孩子半途而廢。試想,孩子對興趣尚且如此,以後的學習、生活中,又怎能持之以恆呢?

在日本,父母則會抓住生活中的這些小事,不遺餘力地培養孩子的毅力。他們認為,孩子做事缺乏毅力,一則是因為外界吸引孩子的東西太多,孩子對同一事物失去了興趣,二則是孩子還沒有學會「延遲滿足」。想要培養孩子的毅力,首先就要從這兩方面入手。

對於前者,日本父母會考慮如何為同一事物添入新元素,把原本枯燥的事情變得好玩。比如,孩子學繪畫,日本父母會和孩子一起畫各種他感興趣的東西,並將其編成故事,以此增加孩子對繪畫的興趣,激發孩子的內在動力。

中國的偉大教育家孔子,在兩千多年前就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不管孩子做什麼事,只要父母引導他發現其中的樂趣,孩子就自然而然會持之以恆。這樣,孩子的毅力也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磨煉了。

而對於後者,更是磨煉孩子毅力的關鍵所在。只有當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增強自我控制能力,才會真正地成為有毅力的人。

中國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有求必應、百依百順,這就使孩子頭腦中形成了一個思維定勢,認為只要自己想要什麼,馬上就會有什麼。這樣就很難使孩子養成堅強的毅力。

日本父母深深地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開始,通過「吃苦」來磨煉孩子的毅力,比如讓孩子多參加體育活動,遊戲、登山、攀巖、釣魚等。即便孩子在這過程中遇到困難,父母也不會馬上幫忙,而是刻意「延遲」提供幫助,讓他適當地獨自承受,到萬不得已,才對其伸出援助之手。

當然,日本父母也並沒有因此而忽略孩子的情緒變化。當孩子因困難或挫折而意志消沉時,他們會在旁給予鼓勵,和孩子一起加油,引導孩子鼓起勇氣度過難關!

總之,日本父母在培養孩子毅力的過程中,更多的考慮的是如何利用更多的生活小事,對孩子進行引導,讓孩子學會堅持,學會持之以恆。

慧言慧語

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始終堅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影響孩子。日本父母認為,父母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孩子做事的態度。如果一個孩子有一對做事懶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父母,他就很難成為一個有毅力的人。

在孩子做事的過程中,父母監督也是非常重要的。在日本,如果孩子說要每天畫畫半個小時,父母就會不遺餘力地對孩子進行監督,如果哪天孩子因為其他事情忘記了,父母就會給孩子提醒,不讓孩子因為其他事情耽誤練習。這種做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孩子培養毅力。

4.打破花瓶說實話,教育孩子要誠實

有的時候,孩子會向父母撒謊,但不管是善意的撒謊,還是惡意的撒謊,都是不好的行為。如果孩子養成愛撒謊的習慣,會貽誤他的一生。

2010年4月8日,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公佈了一項中日韓美四國高中生的調查結果:中國高中生上課時打盹的比例為4.7%,而日本高中生打盹的比例最高,為45%。

假設每個班有50名學生,那麼中國的高中課堂上只有2個人在打盹,而日本則有22個人在打盹。從而可以得出一條結論:比起日本高中生,中國學生更加愛學習。就此可以得知,中國學生對學習的態度十分積極,而日本學生的課堂學習行為是最消極的。

事實是否真的如此呢?凡是經歷過高中時代的人都知道,不管是普通學校、普通班,還是重點學校、重點班,課堂上僅有2個人打盹的情況是十分罕見的。由此可見,4.7%的「打盹率」並不可信。這說明,中國孩子在接受調查的時候說謊了。

事實上,當接聽一個電話調查,或者一份調查問卷擺在面前的時候,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一個誠實答案和一個標準答案。具體來說,上課打盹是誠實答案,而認真聽講則是標準答案。在接受調查的時候,中國的學生更加傾向於選擇標準答案。所以,45%的日本學生選擇的是誠實答案,而4.7%的中國學生選擇了誠實答案。那麼,日本學生為什麼會誠實地回答問題呢?

山本齋籐是一名二年級的學生,他從小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經常弄壞家裡的東西。一個週末,媽媽帶齋籐去小姨家做客。活潑好動的齋籐一不小心把小姨家的一隻花瓶打破了,只是當時除齋籐以外,沒有其他人在場。

很快小姨發現了碎花瓶,於是問幾個孩子:「誰把花瓶打碎了?」

幾個孩子都說:「不是我。」齋籐害怕說出實話會遭到小姨的責備,因此他跟其他孩子一起大聲回答:「不是我。」

可是,齋籐的表情全部落入了媽媽的眼中,媽媽知道是他打破了花瓶,因為小齋籐十分淘氣,在家裡也常常發生這樣的事情。但即使這樣,每一次,齋籐都會主動承認錯誤,從來不說謊話。

齋籐的媽媽心想:「兒子可能是因為在小姨家做客,害怕遭到責備才不說實話的吧?但不管怎麼說,撒謊都是不對的,該怎麼處理兒子撒謊這件事呢?」

齋籐的媽媽知道,如果她直接揭穿這件事,並對兒子進行處罰是最簡單的解決辦法。但她並沒有這麼做,她希望想出一個辦法教育兒子犯錯後要主動承認錯誤,做一個誠實的好孩子。

於是,齋籐的媽媽裝出一副相信兒子的樣子,在半個月之內一直沒有提起這件事情,但她卻利用給兒子講故事的機會,給他講了許多誠實守信的故事。她之所以這麼做,就是希望有一天兒子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對自己的錯誤行為感到羞愧。

從打破花瓶那件事情以後,齋籐的媽媽明顯地感覺到,兒子不如以前那樣活潑了,好像有什麼事情在困擾著他。

一天晚上,媽媽又像往常一樣,一邊摸著齋籐的頭,一邊給他講故事。誰知,小齋籐突然放聲大哭起來,他說:「媽媽,我沒有說實話,騙了小姨。小姨家的那個花瓶是我打破的,可是我當時撒了謊。」

聽著兒子羞愧的述說,媽媽抱過兒子,耐心地勸慰他,說:「寶貝,你做得很好,你能夠主動向媽媽承認錯誤,還勇於悔過,媽媽原諒你了。你現在趕緊給你小姨打個電話,向她說明事情的真相,承認錯誤,你小姨一定會原諒你的。」

於是,在媽媽幫助下,小齋籐給小姨打了一個電話,向小姨承認了自己的錯誤,承認花瓶是自己打碎的,並懇請小姨的原諒。在電話裡,小姨不僅原諒了小齋籐,還稱讚小齋籐是一個誠實懂事的好孩子。

得到小姨的原諒以後,小齋籐十分高興,又像以前那樣活潑開朗了。他悄悄地對媽媽說:「還是做一個誠實的人好,心裡踏實,也沒有心理負擔。」

聽著兒子的悄悄話,媽媽開心地笑了。

欺騙是一種習慣性行為,一旦孩子養成了撒謊的習慣,那麼將來會對同事、上司或者妻子(丈夫)撒謊。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國家認為品德是小事,不重視培養誠實的良好品德,那麼,整個社會將會變得多麼可怕。

日本人正是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誠實教育」幾乎貫穿了孩子的一生。在家裡,日本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要撒謊」;在學校裡,日本老師教育孩子「要誠實」;在公司裡,「以誠實為本」是普遍的經營理念。

孩子撒謊其實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撒謊的時候,父母不能夠做出正確的處理。在日本,為了防止孩子撒謊,並培養他誠實的美德,日本父母會分辨孩子的謊言。一般而言,孩子有著豐富的想像力,十分愛幻想。其實,孩子的幻想與謊言之間,僅有一步之遙,年齡稍小的孩子就很可能無法將兩者區分開來,如何防止他跨出這一步,完全得靠父母的正確引導。日本父母認為,一味反對孩子的想像力,只會扼殺了他天生的能力;一味讚許孩子的想像力,只會養成他撒謊的習慣。因此,日本父母不會阻止孩子發揮他的想像力,而是幫助他分辨什麼是幻想、什麼是現實。

日本父母懂得以身作則。父母是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如果父母都做不到對人、對事真心誠意,那麼孩子又如何能坦誠待人呢?因此,日本父母不會在孩子面前撒謊,即便是善意的謊言,也會避免。

找出孩子說謊的原因,這也是日本父母必做的。當孩子已有足夠的能力分辨是非,卻依然說謊的時候,日本父母會找出原因。許多時候,孩子之所以說謊是因為害怕受到處罰,正如上述案例中的山本齋籐一樣,這時日本父母會給孩子安全感,讓他誠實以對。

按理說,孩子做錯了事情,就要受罰。可日本父母卻反其道而行之,他們不僅不會懲罰犯錯誤的孩子,反而會獎勵承認錯誤的孩子。當孩子不小心打碎了花瓶後,敢於將事情和盤托出,不但不會遭到責備,還會因為誠實而受到表揚。但如果孩子撒謊,甚至嫁禍給別人的時候,就會受到重罰,有的時候,日本父母會強行要求孩子把壓歲錢或者零用錢作為賠償。在孩子說謊的問題上,日本父母賞罰分明,從而讓孩子從小就在心中樹立起「以誠實為本」的信念。

總之,面對孩子的謊言,父母一定要認真地研究,並作出分析,找到孩子撒謊的原因,對症下藥。只有這樣,父母才能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和教育。

慧言慧語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小小的謊言不會造成什麼危害,甚至還很可愛。其實不然,孩子一旦養成了說謊的習慣,那麼長大後,謊言就會變為罪惡的根源,而且,孩子這時再想去改變這種習慣,將會難上加難。

謊言說再多遍,也不會變成真理。即便是無害的謊言,也是少說為妙。因此,就算孩子打破花瓶也要讓孩子說實話,教育他要誠實。

5.信守承諾,誠信品格不可拋

明明和樂樂約好週六早上七點在學校見面,一起去看科技展。然而不巧的是,週五晚上就變天了,週六一早,風特別大,還下起了零星小雪。明明六點就起床了,嚷嚷著讓媽媽快準備早飯,要出門找樂樂。

手忙腳亂地吃過早飯,冒著風雨來到學校的明明並沒有看到樂樂。他在學校門口的公話萬給樂樂打電話,卻是樂樂媽媽接的,她不停地向明明道歉,說樂樂因為感冒去不了,忘了跟明明說。明明十分失落,只好自己去了科技館。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樂樂根本沒有感冒,而是看到外面颳風下雨,不想出門,賴在床上不肯起。樂樂的媽媽並沒有勉強孩子起來赴約,而是幫他撒了謊。她並沒有想到,這一個謊言,會為孩子的將來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在很多中國父母的眼中,孩子種種不誠信的表現並不重要,在他們看來,這些都是因為孩子小,長大了自然就會好的。這些被父母忽視的表現導致了孩子從小養成不誠信的壞習慣,長大後說話不算數,隨意許諾不遵守,甚至背信棄義,做出不道德的事情。

這是個十分嚴重的品德問題,對孩子來說,從小養成信守承諾的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長大後的種種不誠信行為,其實都是因為兒時父母的疏忽引導造成的。在日本,父母們都非常重視孩子誠信這一品格的培養。

佐籐美代子是個全職家庭主婦,丈夫是一個中國人,他們結婚前幾年一直生活在中國,直到女兒丫丫出生,加上丈夫工作的原因,全家人才搬到了日本,並為丫丫就近選擇了一家幼兒園。

在日本,幼兒園的老師幾乎不會給孩子們佈置家庭作業,但有時候會有一些動手的小功課,比如手工或畫一幅天馬行空的繪畫作品,養一些小植物等等。

剛轉到日本幼兒園的時候,丫丫對老師佈置的小功課總是充滿了興趣,每次都是一回到家裡就著手準備當天的手工了。但過了一段時間,丫丫的新鮮勁兒過去了,不僅對老師留的功課不感興趣,甚至不想去完成了,這讓爸爸媽媽有點兒著急。

這個週末,老師給丫丫留的作業是到花園裡觀察蜜蜂們是如何採集花粉的。

週六的天氣十分晴朗,花園裡的確有很多蜜蜂在「嗡嗡」地飛舞、忙碌。美代子和丈夫都知道,傍晚蜜蜂就會飛回自己的「家」裡,那時候就沒辦法進行觀察了。所以他們一直催促丫丫抓緊時間進行觀察,再利用剩下的時間寫觀察日記。

但丫丫一直在找理由推脫,一直到了太陽落山丫丫依舊沒到花園裡進行觀察。這讓美代子非常生氣,她對丫丫說:「你不是說一會兒要去觀察嗎?為什麼說話不算數呢?」

聽了美代子的話,丫丫沉默不語,美代子平靜了一下,對丫丫說:「有誠信,是我們生活最基本的法則,若是你一直說話不算數,媽媽也學你,變得說話不算數,該怎麼辦呢?」

丫丫的臉上逐漸露出了一絲慚愧之色,美代子接著說:「如果媽媽也不能信守承諾,你會有什麼感受?答應給你買的童話書不給你買,你願意嗎?答應給你做的小米粥,沒有做出來,你生氣嗎?還有,我還答應給你挪櫃子,要是我都不幫你做,你高興嗎?」

聽到媽媽這樣說,丫丫若有所思起來。趁著丫丫反思,美代子連忙問丫丫:「明天還有一天觀察的機會,你願意把握嗎?還是就此做個不守信的人,以後大家都不相信你呢?」

丫丫連忙答應媽媽,第二天一定一大早就起床去公園,認真觀察蜜蜂們的工作,並承諾不讓媽媽操心。聽了丫丫的話,媽媽放下心來。

第二天,天氣依然很好,丫丫起床後果然沒用媽媽催促,穿上衣服,背著小書包就下了樓。媽媽跟在後面,看丫丫蹦蹦跳跳地來到公園,一邊自言自語,一邊拿筆記錄蜜蜂採集花粉的過程。

很快到了中午,丫丫觀察完了蜜蜂的工作,頭上有了細細密密的一層汗,媽媽走上來幫她擦了擦額頭上的汗,遞給她一杯水。丫丫開心地說:「媽媽。原來蜜蜂是這樣採集花粉的呀,它們好勤勞、好可愛!我也要學習它們!」

看到丫丫不僅寫好了觀察日記,而且從蜜蜂身上學到了優點,媽媽欣慰地笑了。看來昨天的誠信教育沒有白費。

日本父母很看重對孩子的承諾,他們從不會因為孩子的年齡小而失信於孩子,更不會任由孩子養成言而無信的壞毛病。他們堅信,要想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有誠信的人,首先要自己遵守承諾,其次必須從小事開始,以身作則,並時刻監督孩子。

在日本父母看來,誠實信用是一種可貴的品質,信守承諾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這一品質不僅能讓孩子去除虛偽、浮躁的情緒,踏實做人,還能讓孩子成為一個值得信任的人,並為孩子贏得好的未來。因此在孩子小的時候,日本父母就很重視對孩子進行關於自然、社會及生活態度的引導,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對和錯,進而嚴格要求自己,培養正確的品德教養。

事實上,我國在很早之前就已經懂得誠信是一種十分可貴的品質,比如曾子殺豬的故事。雖然曾子的妻子原本只是戲言,為了哄騙孩子才說要殺豬,但曾子為了讓孩子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毅然決然地把豬殺了。

我們的社會,是一個團結、統一的共同體,父母們要從小培養孩子誠實守信用的好品質,將誠實守信用作為最基礎的品質來培養,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和對世界的基本認識。這樣才能幫助孩子發揚真誠的品質,塑造健康而完善的人格。

慧言慧語

「要做事先做人」。只有學會做人才能更好地做事。在這裡,我們所說的「做人」,是指做人的基本素質:心地善良、真誠待人、真誠對世界。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裡說的真,指的就是真誠,這也是誠信的基礎;「真」體現出的是善良,是誠信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要求孩子們在平時的生活中,能夠嚴格要求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實為依據。父母們更是要在孩子們的心裡播種真誠,孩子有好的品質、性格,就能有好的收穫,這也是孩子們要獲得成功的必要保證。

6.養養小寵物,培養孩子責任心

久美是幼兒園中班的小朋友,在她還沒有出生的時候,爸爸媽媽就一起來到了中國工作,不久久美就出生了,他們一家也一直居住在中國。

這天,久美放學之後和媽媽一起到菜場買菜,回家的時候經過寵物市場,非要進去看看不可。到了裡面,久美一直東瞧瞧西看看,最後在一個攤位上發現了一隻長得很像小老虎的貓咪,她站在那隻小貓咪面前一直不走。

媽媽問久美:「久美是不是很喜歡這隻小貓咪?」

「是呀,媽媽。」久美用滿含期待的眼光看著媽媽。

「但是久美你知道嗎?你要是養了這隻小貓咪,就意味著你要對她承擔責任了!」媽媽看著久美,認真地說。

「責任?」

「對呀,因為你要是把她領回家,你就是貓咪的主人了,如果它不開心了,你要哄它開心,它生病的話,你還要照顧它。而且,你還要給它洗澡,最重要的是陪它玩耍,不讓它感覺到孤獨!」

「媽媽,我會對她負責任的!咱們把這隻小貓領回家吧!我喜歡它,我會好好照顧它的!」久美幾乎是在用哀求的口吻和媽媽說話。媽媽看著久美那樣的眼神,就幫久美買下了那隻貓咪,並且對久美說,「一定記住你說的話,你要對它負責!」

「知道了,媽媽!」

買了這隻小貓咪之後,久美和媽媽又在附近的寵物商店買來了一些貓咪平時的生活用品,比如貓砂、貓爬架,還給它買了一個很溫馨的小窩。

回到家中,久美一邊安頓新來的小傢伙一邊說:「媽媽,你看這隻小貓還沒有名字呢,你說我們叫它什麼好呢?」

媽媽若有所思,「今天是週一,還是1號,不如我們就叫它一一吧!」

「哇!一一!好棒的名字,媽媽真厲害!」

「那麼,現在,媽媽就來教你平時怎麼幫一一打掃衛生,好不好?」

「好的,媽媽!」

「這個是貓砂,每兩天更換一次,一一平時上廁所都是在這裡哦!這一桶是一一的沐浴液,洗澡的時候要將這個放在一一的澡盆裡,幫它洗乾淨毛。還有這兩個小塞子,在給一一洗澡的時候,放在她的耳朵裡,不要弄濕一一的耳朵,會損傷聽力的,明白了嗎?」

「哇!這麼多注意事項哦,媽媽!」久美的樣子有點為難。

「對呀!不要忘了,在寵物商店媽媽對你說過的話,既然你把它買回來了,你就要對它承擔責任哦!」

「那媽媽,現在我們開始給一一洗個澡吧!」

久美長這麼大還是第一次餵養屬於自己的小動物,多少有些興奮和忙亂呢!

在以後的日子裡,久美每天都按時給一一倒好貓糧和清水,也能堅持給一一更換貓砂,偶爾有幾次,久美因為看動畫片忘記給一一放吃的東西,一一就會站在久美腳下喵喵叫,蹭蹭她的褲腳。這時候,久美就會顯得十分愧疚,輕輕地拍打著一一的頭說:「啊,真不好意思,忘記了要給你開飯,咱們走吧!」

有一次,住在久美家對面的阿姨和媽媽說話,一不留神,她家的狗就衝進了久美家的客廳,和一一撞了個正著。一一看見對方是一條大狗,嚇得渾身的毛都豎起來了,竟然跑到了沙發底下再也不敢出來了。還是久美一直安慰一一,才在幾個小時之後,將一一抱了出來。

久美的表現讓媽媽十分滿意,久美果然是按照答應媽媽的話那樣去做的。

自從一一到來以後,久美身上漸漸地發生了很多變化:以前久美掃地掃得丟三落四,現在根本不用媽媽提醒就可以做得很好;以前久美玩完玩具扔得遍地都是,現在卻會自己收拾、整理好;以前做錯了事,久美的第一反應就是找各種理由推卸責任,現在卻會主動承認錯誤,自我檢討……

這讓很多瞭解久美的人十分詫異,久美的媽媽則笑著說,這些都是一一的功勞,是一一讓久美有了責任感!

很多父母肯定都有久美媽媽這樣的經歷,孩子在路邊或者別人家裡看到可愛的小寵物,就會說也想養一隻。但是看著孩子那迫切的表情,父母們是如何決定的呢?據調查,在中國,70%的家庭一旦有了孩子就不會再養寵物,因為他們認為寵物會危害孩子的健康。

而日本,幾乎每家都會養寵物,對於他們來說,寵物既是孩子的玩伴,又是孩子的「老師」,會「教」會孩子何為責任感。當然,他們更多的是按照孩子的喜好而非父母的喜好來選擇寵物。

當孩子提出想要養某個寵物的時候,日本父母就會帶著孩子去寵物商店,並根據孩子的喜好和年齡挑選寵物。比如,1~2歲的孩子,還完全不懂事,不知道如何跟貓狗等相處,很容易被咬傷,且此時他們的免疫力較低,容易被傳染疾病,所以父母會給他們選擇小金魚、烏龜、螃蟹、蝌蚪、蟈蟈等適合觀察的寵物;3~4歲的孩子,選擇兔子、松鼠等乖巧的小型寵物;5歲以上的孩子,就可以飼養貓、狗等大寵物了!

在正式養寵物之前,日本父母會先讓孩子明白,養寵物是個長時間的工作,不像玩玩具,玩夠了可以隨意丟棄,一旦開始養了,就要把它當成家裡的一員、自己的朋友,永遠照顧它、呵護它!

一開始,父母可能會幫忙分擔一部分工作,但隨著孩子的漸漸長大和對工作逐步熟練,父母就會逐漸把工作完全交付給孩子,比如餵食、清理、洗澡等,讓他除了把寵物作為自己的玩伴以外,同時肩負起寵物「監護人」的職責,從而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事實上,除了培養孩子的責任感,養寵物還能給孩子「挫折教育」,因為孩子可能隨時都要面對寵物的死亡,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很有好處的,會讓他更加尊重生命,更加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負責!

慧言慧語

日本父母一致認為,責任感是上天給予孩子的特殊營養,責任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和成才。在平時生活中,日本父母很看重對孩子責任感的培養,他們會拿出時間和耐心,積極地預防自己的孩子「營養不良」。

日本父母在培養孩子責任感的時候,會更多地給予孩子一些承擔責任的機會,會讓孩子通過親身經歷來體會,究竟什麼才是責任感,責任感對於我們到底有多麼重要。餵養一隻小寵物就是一次不錯的鍛煉方式。

日本的父母通常是非常嚴厲的,他們允許孩子犯錯誤,卻不能容許孩子沒有責任感。當孩子犯下錯誤之後,父母不會允許孩子為自己的過失尋找理由和逃避責任,而是積極地鼓勵孩子,讓他們有足夠的勇氣為自己犯下的錯誤承擔責任。當然,這裡所說的承擔責任,是建立在孩子力所能及的前提之下的。日本父母總是會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意識——自己應該肩負起屬於自己的責任。

7.常帶孩子坐公交,讓孩子學會讓座

惠子是一個可愛的日本小女孩,今年6歲,馬上就要成為一名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了。為慶祝女兒即將升入小學,惠子的爸爸媽媽決定帶她到中國旅行。惠子有一位小姨嫁給了一名中國人,之後,小姨就一直生活在中國。在惠子還沒放假的時候,小姨就給她打電話,希望她能在暑假的時候來中國玩兒。

惠子的小姨住在安徽合肥。當時,合肥正在啟動「與志願者同行,向世界說你好」的文明禮儀推廣行動之「公交讓座」活動。參加該次活動的志願者們走上合肥街頭,發放公交讓座愛心卡,以鼓勵文明行為。初次來到合肥的惠子,就得到了一張愛心卡。

那天,惠子和小姨去明珠廣場玩,她們在公交站牌處等226路公交車。等了將近5分鐘的時候,車終於來了,可是,當她們上去以後才發現,車上早已沒座位了,她們只能站著了。

經過下一站的時候,車上上來許多人。由於天氣十分悶熱,再加上車上人群的擁擠,惠子有些暈車。公交車飛快地向前行駛著,突然綠燈變成了紅燈,公交車趕快剎車,由於停得太過突然了,車上的人都晃了一下。惠子一下子摔倒了。

這個時候,後排的一位老爺爺站起來了,親切地說:「小女孩,你坐吧!我下一站就下車了。」

看著老爺爺眼睛裡透露出來的一絲絲溫暖,惠子笑了笑,可由於語言不通,她不知道老爺爺說的是什麼。小姨告訴她:「爺爺馬上就要下車,要把座讓給你,快謝謝爺爺。」

惠子向老爺爺鞠了個躬,謝了謝爺爺,然後才坐下。惠子剛要坐下,公交車進站了,上來了一位滿頭白髮的老奶奶,這時惠子馬上站起來,主動將自己的座位讓給了老奶奶。看到這裡,小姨摸了摸惠子的頭,用日語說道:「惠子,你為什麼要把座位讓給老奶奶啊?」

「老爺爺把座位讓給我了,他覺得我需要那個座位。而老奶奶已經老了,我覺得她比我更需要那個座位。」聽著惠子稚嫩的聲音說出這樣的話,小姨笑了。之後,隨車的志願者送給了惠子一張讓座愛心卡,惠子別提多開心了。

回到家以後,小姨將在公交車上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姐姐和姐夫,惠子的爸爸媽媽聽說了以後,心裡頭暗自豎起大拇指。他們沒想到,一次坐公交的經歷,竟會使女兒學到這麼多。

回到日本以後,只要有機會,惠子的媽媽都會帶著惠子坐公交。通過坐公交,惠子學到了許多東西,如,看到老人、小孩子、孕婦、殘疾人要讓座,看到別人快摔倒時幫忙挽扶一下,看到別人提重東西幫忙提一下等。

爸爸媽媽曾經告訴她:「每個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每個人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在公交車上看到老弱病殘,主動讓出自己的座位,何樂而不為呢?」現在,每當惠子在公交上看到需要幫助的老弱病殘孕,總是會主動讓出自己的座位。

不僅如此,惠子把自己在公交車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了生活和學習當中。每當同學或者朋友需要幫助的時候,惠子總是會毫不吝嗇地伸出自己的雙手。現在的惠子別提多得意了,正是因為她的助人為樂,使她交到了許多朋友。

通過坐公交車的親身經歷,惠子懂得了更多與人相處之道。一幕幕溫馨的讓座鏡頭,使惠子感觸頗深。她發現,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竟可以如此美好。隨後,她還將在公交上學到的東西應用到了生活當中,從而交到了許多朋友。更重要的是,惠子的父母利用坐公交的經歷,培養了她優良的思想品德。

公交車是人們出行用的較多的交通工具。按理來說,公交車的座位是誰先上誰先坐。但是,如果後來者是老弱病殘,在車上已經沒有空座的情況下,公交車在剛剛啟動或者行駛的過程中,由於慣性作用,他們就極有可能會發生傾斜,從而使人身安全受到威脅。因此,公交車上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座,實際上是做了一件好事。

日本父母經常帶孩子坐公交車,讓他看到公交車上一幕幕溫馨的鏡頭,用真人實事來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孩子主動給別人讓座,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孩子的品格如何。

「贈人玫瑰,手留餘香。」讓座看似是一個很小的事情,但是在一讓一坐之間,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溫暖了被讓座者的心。許多時候,如果孩子能夠有一顆樂於助人的心,時時刻刻都能發自內心地幫助別人,主動讓座給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那麼,當孩子心累的時候,別人也會變得溫暖起來。

慧言慧語

公交車就像一個流動的大家庭,司機、售票員以及每一位乘客都是大家庭的一員。如果這個家庭充滿尊重,充滿關愛,那麼它就會變得和睦、溫馨。

在公交車上主動讓座表面看起來是一件小事,但它卻是人類的一種美德,是做人的基本品德,更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以前別人為孩子讓座,現在讓孩子學會讓座給別人,其實是社會公德的延續。因此,父母不妨經常帶孩子坐坐公交車,通過給別人讓座,培養他優良的思想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