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日本父母這樣教孩子負責 > 第四章 尊重原則:為孩子的選擇負責,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 >

第四章 尊重原則:為孩子的選擇負責,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

1.不在公共場所罵孩子,給孩子尊嚴

如果你的孩子做錯了事情,你會不會當眾責罵孩子,抑或是抄起傢伙對他進行「棍棒伺候」呢?

中國有句古訓,叫做「人前教子」。古人認為,孩子小的時候做錯了事情可以當眾問罪,這樣父母還能落一個家教嚴明的好名聲。但日本父母卻認為,「人前教子」並不可取。他們認為,在眾人面前訓斥孩子是不符合禮儀規範的行為,而且還會傷害到孩子的自尊。

這跟中國大部分父母的認識截然不同。中國有的父母甚至總覺得孩子表現不好是因為自己的父母權威沒有樹立起來,所以對孩子的過失總是沒完沒了地重複批評,在公共場所也照「批」不誤。

事實上,這些父母並未意識到,孩子也有自尊心,在父母看來一個很小的玩笑,在孩子那裡並沒有什麼可笑之處,甚至會覺得是對他的羞辱。在別人面前給孩子留些面子,只有這樣,孩子才有尊嚴去面對自己所犯的錯誤,進而改正過來。

在日本,如果孩子在公共場所犯了錯誤,父母通常不會當眾訓斥孩子。日本父母會容忍孩子的不良行為,等到回家以後再點評孩子的行為,或者給他一些懲罰。日本父母甚至還會為孩子的不良表現找借口,如「他心情不好」、「他沒有午休」、「他有點累了」等。

當然,如果孩子的不良表現是故意而為之,那麼勢必會受到一定的懲罰。日本父母懲罰孩子的方式有許多,如進行適度的體罰、取消帶孩子野營的計劃、餓孩子一頓等。在日本父母看來,懲罰是一門藝術,並不是罵孩子幾句、打孩子幾下那麼簡單。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懲罰,是愛孩子的表現,同時也是規範孩子行為的有效手段。

小光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自從家裡買了電腦以後,小光就迷上了網絡遊戲,玩到興起的時候經常連飯也顧不上吃,更不用說幫媽媽分擔家務了,每天晚上都會玩到很晚,如果媽媽不催促絕不上床睡覺。不僅如此,更加令人擔憂的是,小光的成績也從年級的前五名逐漸下降到十名之後。

面對這些變化,小光的媽媽十分生氣,每次看到兒子都會數落他一遍。每當家中來了親戚朋友,問及小光的狀況時,小光媽媽總是毫不留情地將小光批評得「體無完膚」。為此,小光經常紅著臉躲到自己的房間裡,不肯出來見人。

漸漸地,小光完全把自己封閉在網絡世界中了,因為他覺得,只有在網游的世界裡他才能躲開媽媽的批評和謾罵,唯有在這個虛擬的世界裡他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和讚賞。就這樣,小光開始逃學,不想面對父母、老師和同學,學習成績更是一落千丈。

小光的班主任韓雲也發現了他的變化,眼看著小光馬上就要升初中了,可學習成績卻只退不進,韓雲感到十分擔憂。她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好學生竟然成了一個愛逃學的孩子。

後來,韓雲為了幫助小光,向他的爸爸媽媽瞭解了一下情況。從小光媽媽的口中知道,小光之所以會逃學是因為迷上了網絡遊戲,至於他為什麼會沉迷於網絡遊戲,小光媽媽卻是全然不知。韓雲發現,她從小光父母口裡並不能得到什麼有用的信息,看來她只能親自問一下當事人了。

接下來,韓雲又找了小光。在小光眼裡,韓雲是一個溫柔的老師,從來不會發脾氣,即使再生氣也會跟人講道理。如今看到老師這樣關心自己,他的心裡暖烘烘的。於是,他開始向韓雲大吐苦水,他說:「老師,你知道嗎?在媽媽的眼裡,我一直是一個壞孩子,不聽話、不愛做家務。爸爸給家裡買了電腦之後,我喜歡上了網絡遊戲,但那時我並沒有成癮。都是媽媽,每次家裡來了人以後,媽媽就會跟他們說我的不好,一點都不給我留面子。就因為這樣,我開始躲在房間裡不出來,終日裡玩網絡遊戲,我在現實裡得不到的尊重和讚賞,在網游的世界裡可以得到。現在,媽媽看我網絡遊戲成癮,對我的批評更加毫不留情了,不過,我已經習慣了。」

小光的話使韓雲想到了她在日本的留學經歷。在國內,她經常見到父母在大街上責罵孩子,而在日本她很少見到這種情況發生。對此她感到十分好奇,莫非日本父母從不呵斥孩子,抑或是日本的孩子都很乖?和日本同學在一起的時候,韓雲忍不住問出了心中的疑問。日本同學回答說:「在我們日本,父母不會當眾訓斥孩子,因為孩子也有自尊心。所以,父母在別人面前給足孩子面子。小時候,我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在公共場所罵過我,就算我犯了錯,他們也會忍著,等回到家以後再單獨教育我。」

韓雲發現,日本同學跟父母相處得十分融洽,而且日本同學對自己的名譽十分看重,並一直努力去維護別人對他的好評。韓雲認為,這跟他的父母不在公共場所罵他有很大的關係。

於是,韓雲對小光說:「小光,老師知道你不是一個壞孩子,你放心吧,老師會找你爸爸媽媽談一談,相信以後他們不會再當眾說你了。問題解決以後,老師希望你能回到現實中來,好好學習,你的基礎很好,我相信你的成績很快就會趕上來。」

接下來,韓雲再一次找到了小光的爸爸媽媽,將日本父母的教子經驗告訴了他們。小光的媽媽這才意識到,原來讓兒子沉迷於網絡遊戲的罪魁禍首竟然是自己,她沒想到當眾揭兒子的醜對他造成了這麼大的傷害。小光媽媽後悔極了,而如今再後悔也沒有用,她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力補救。

和小光的班主任談過話後,小光媽媽變了,親戚朋友來家裡的時候,她不再揭兒子的醜,開始表揚兒子的優點。小光發現了媽媽的變化,從媽媽的口中,他知道自己其實並不差。現在,小光再也不是那個自卑的小光了,他變得越來越自信,再不會躲在網游的世界裡了,值得高興的是,他的學習成績也趕上來了。

日本父母認為,如果父母不大肆宣揚孩子的優點,孩子就會越看重自己的名譽,並且會努力去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反之,如果父母大肆宣揚孩子的過錯,孩子就會無地自容,進而對自己及父母感到失望。這樣一來,孩子會覺得,既然自己的能力及品質都得不到父母的肯定,那麼他們也就沒有必要採取什麼補救的措施了,因此在未來的生活裡,孩子不僅不會尋求進步,反而會繼續放大錯誤的做法,錯上加錯。

孩子也有自尊心,越是在人前,日本父母就越給孩子留面子,而不會一味地否定孩子。日本父母擔心當眾揭孩子的傷疤會使他喪失信心,絕望之下會破罐子破摔,從而偏離了正確的軌道。

孩子的成長和發展應該是全面的,除了學習知識、發展智能以外,還應該形成優良的品質以及健康的心理。父母要維護孩子心理健康,使他的心靈不受傷害,所以一定不要在公共場所批評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生活和學習。那麼,父母應該如何做才能做到在不傷害孩子心靈的同時,又能達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呢?

父母要收起自己的食指。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就算父母再生氣,也不要用食指指著孩子大罵,接著再向孩子訴苦,自己是如何含辛茹苦將他養大的。應該像日本父母那樣,坐下來,和孩子的視線保持在同一個高度,和他心平氣和地聊天,這樣他才會虛心接父母的教育。

父母當著別人的面,不要說太多。當父母接孩子放學的時候,孩子和其他同學出校門晚了,一定不要當著同學們的面,呵斥孩子:「出來這麼晚,是不是被老師留下了?」另外,親戚朋友來家裡做客的時候,父母一定不要批評孩子,或者揭孩子的醜。因為,批評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場合,最佳場合是在家裡,且是沒有外人在的時候。

慧言慧語

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情,父母也盡可能不要「人前教子」,尤其是在公共場所更應該掌握分寸。如果迫不得已,父母一定要揭孩子的醜,那麼在揭醜的同時要恰當地為他的某些錯誤遮一下丑,這樣不僅尊重了孩子的人格,維護了孩子的自尊,還給了孩子自覺改正錯誤的機會。

父母不在公共場所罵孩子,會使孩子感到父母是真正可以信賴的,不僅可以促進親子間的感情,還會使讓孩子虛心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2.孩子的隱私,千萬別觸碰

一提起隱私,許多父母會認為是大人的事,與孩子沒有關係。他們會說:「小孩子能有什麼秘密?他身上的每一個特徵,每天的一舉一動都在我的眼裡,難道還有隱私嗎?」事實上,孩子的年齡雖然小,但也有許多不能說的秘密。父母不僅不能隨便觸碰孩子的隱私,而且應該好好保護孩子的小秘密。

在這一點上,日本父母非常值得國內父母學習。日本父母認為,孩子的隱私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身體的缺陷,如眼小、色盲、臉丑等生理上的缺陷;某些「丟人」的毛病,如尿床之類的毛病;某些心理疾患,如多動症、孤獨症等與心理有關的疾患;不好的經歷,如被罰、被罵、被打等經歷;曾經的過失,如某次野營出了洋相、某次遊戲得了最後一名等;獨處的小天地;保存的「私房錢」……

日本父母普遍認為,尊重並保護孩子的隱私,其實就是尊重並保護他的自尊心。平日的生活裡,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事先在大腦中「過濾」一遍,一定不能在信口開河中隨意揭露孩子的隱私,否則會嚴重損害到孩子的自尊心,進而對他的心理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青木美莎是一個日本女孩兒,家住大阪。嬰幼兒時期,美莎所有的事情都依賴爸爸媽媽;少年時期,美莎把爸爸媽媽當成了學習和模仿的榜樣。每次放學回到家,美莎都會把學校裡發生的事情告訴爸爸媽媽,比如,某某同學上課被老師發現了,某某同學考試考了第一名,某男生給某女生寫信了等等。

雖然美莎很乖,所有的事情都會告訴青木先生和妻子,但是他們並沒有因此而感到高興,因為,這意味著女兒還沒有長大。

現在,美莎進入了青春期,已經是一名六年級的學生了。最近一段時間,青木先生和妻子發現女兒變了,變得不愛跟他們匯報學校的情況了;經常和別人進行短消息的來往,有時還會莫名其妙地偷笑;每次出門之前,都會照一照鏡子;漂亮的日本記帶上了鎖,並藏到了床底下,不讓爸爸媽媽看……

發現女兒的隱私意識變得越來越強,青木先生和妻子十分高興。女兒在他們眼裡,再也不是那個毫無保留地在爸爸媽媽和別人面前訴說自己內心感受的那個傻丫頭了,現在女兒已經開始走向成熟了。

美莎用的是青木先生替換下來的寫字檯,青木先生主動把寫字檯抽屜的鑰匙交給了女兒,讓她學會保護自己的小秘密。後來,美莎收到了一些同學的來信,包括男生的來信。青木先生在教育美莎怎樣和同學搞好關係,和男生交往中應該注意的問題時,囑咐女兒一定要妥善保管這些信件,一定不能遺失在外面,以免給自己和別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說實在的,美莎對爸爸媽媽十分放心。她知道,就算她的日記本沒有帶鎖,爸爸媽媽也不會偷看她的日記。在美莎心裡,青木先生和妻子是好爸爸好媽媽,因為他們十分尊重女兒,從來不碰觸女兒的隱私。

日本父母一般不會碰觸孩子的「隱秘世界」,也正因為這樣,他們贏得了孩子的愛戴和敬重。那麼,日本父母是怎麼對待孩子的隱私的呢?

日本父母會主動以平等的態度跟孩子談話。日本父母會把自己與孩子同齡時的一些所思所想告訴孩子,甚至還會談一些自己當初的隱私,然後傾聽並徵求一下孩子的想法和建議,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段時間以後,孩子將十分樂意將自己內心的小秘密告訴父母。如此一來,日本父母就會全方位地瞭解孩子,從而給予孩子必要的指點和教育。

日本父母尊重孩子的隱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以及獨立性人格的形成,他的保密意識也逐漸增強,如日記本加鎖,和同學的交往以及談話的內容不向父母報告。這個時候,日本父母會主動找孩子談話,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情感溝通,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寬鬆、理解的家庭氛圍,從而讓孩子感覺到,他和父母除了是血緣上的親子關係以外,還應該是生活中值得信賴的好朋友。如此一來,孩子才會將自己的小秘密告訴父母。

日本父母不會千方百計地窺探孩子。有的中國父母發現孩子有了隱私以後,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偵察,如偷看日記、私拆信件、翻抽屜,甚至對其進行打罵訓斥。卻不知道,這些做法會使孩子的自尊心大失,對其造成沉重的心理壓力,引起孩子的反感,從而採取各種防備措施,進行全方位的信息封鎖,導致親子間的關係惡化。

日本父母會從蛛絲馬跡中瞭解孩子。現代社會的環境越來越複雜,一些不良因素正在悄悄腐蝕著孩子的心靈。比如,早戀、和社會上不良青年交往、晚間外出甚至整夜不歸以及養成抽煙、喝酒的不良習慣等心理動態和品行變化,一旦日本父母發現並掌握了孩子的「隱秘世界」的一些蛛絲馬跡,便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使其走上正途。

日本父母十分注重培養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日本父母在獲取了有關孩子隱私的信息以後,就算發現有不良因素,他們也不會驚慌失措,對孩子進行毆打辱罵。明智的日本父母會和孩子討論一些問題,如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事業、理想等,使孩子有所感悟,提高他按規範要求調整自己行為的能力。一旦孩子具備了自我教育的能力,那麼他自己就可以解決他隱私中的一些危險傾向。

如果你是明智的父母,那麼請你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每一個孩子心中都有一些不願意被別人知曉的事情,孩子內心的秘密,其實就是孩子的隱私。從本質上來說,尊重孩子的隱私,其實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只有做到這些,父母和孩子的距離才會越來越近。

慧言慧語

孩子是一個完整的人,他應該有屬於自己的隱私權。即便父母發現了孩子的秘密,也不能虛張聲勢地將他的隱私抖摟出來。如若不然,一方面,孩子會覺得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傷害;另一方面,孩子會因此而失去對父母的信任。

因此,就算父母不小心碰觸了孩子的隱私,也要替孩子隱瞞。如果孩子的隱私中有一些不良因素,父母可以通過做遊戲、講故事、舉例等方式對他加以引導。當孩子走過了青春期以後,他就會越來越成熟,越來越讓父母放心。

3.孩子與人打架?先問問原因

在中國,當父母知道孩子參與打架事件後,通常不能正確地幫助孩子處理打架後的解決事宜,而是抓住孩子打架這件事情不放,不問青紅皂白,主觀判斷孩子的對錯。

如果看到孩子正在打架,父母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處在劣勢,如果真的處在劣勢,一定會急於上前,將雙方分開,並對對方孩子進行各種呵斥或是嚇唬,說一些諸如「下次再看到你和我家孩子打架,我就修理你」或是「小心我找你家長」等話。

當雙方父母都在場時,也有可能會認為自己的孩子被別的孩子以及父母所欺負,從而也參與到戰爭中來,會出現雙方父母互打的情況,最終結成冤家。

更有一些父母對待孩子打架這件事情表現得過於偏激,認為只要參與打架就是不對的,於是無心問原因,直接對孩子進行謾罵,甚至是體罰,用「最直接」的方式將孩子的打架行為遏制住。這雖然制止了孩子的打架行為,但打架這件事情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在孩子心中的結也沒有解開,這也就為下一次的打架埋下了根苗。

這些父母的做法非常不可取,對於這個情況,日本父母做的要更好一些,他們對孩子打架這件事情的解決,表現得非常謹慎。在他們的眼裡,孩子打架行為的發生一定有原因,他們更注重幫助孩子找到爆發惡劣情緒的「點」,然後針對這個「點」,幫助孩子分析原因。

日本父母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在第一時間給孩子說出個「打架結論」。相反,日本父母在孩子打架後,最先安撫孩子情緒,當孩子平靜以後,再跟孩子一起分析打架的原因,之後,如果真的是自家孩子的不對,父母一定會清晰地指出孩子不對的地方,並鼓勵孩子主動向對方道歉,正面解決問題。

在東京一家幼兒園裡,老師帶領著孩子們在玩玩具,這也是一次家長觀摩課。有的小朋友在玩製作布娃娃的遊戲,有的小朋友在玩橡皮泥,而佐籐和山下兩個小朋友在玩搭積木。

學校的積木有很多,但是玩積木的學生比較少,山下算是個特殊的孩子,他喜歡搭積木,每次玩玩具的課程上,他都選擇搭積木,就算很多小朋友邀請他和自己玩其他一些更有意思的遊戲,山下都不為所動。老師也曾經和山下的媽媽開玩笑說過:「山下是個專一的小朋友!」

那天,佐籐因為自己平時很喜歡的橡皮泥被其他同學拿走了,無奈之下,選擇加入山下的搭積木行列。佐籐和山下說:「我看你每次都玩得很開心的,我也想玩。」就這樣,兩人一起搭起了積木。經過商量,山下準備建造一個城堡,而佐籐需要在城堡周圍修築一條公路。

兩個小孩玩得非常開心,但就在山下的城堡快要搭建完畢的時候,意外情況出現了!山下和佐籐都需要一塊長積木,這時,山下先伸出手要拿不遠處的長積木,但是長積木離佐籐更近,佐籐也需要它,佐籐看到山下要拿,立即快速拿了起來,搭在自己的公路上。山下立即火冒三丈,他站起身朝佐籐走過來,一下子就把佐籐搭建的公路給推亂了,佐籐不甘心,大哭起來,又把山下的城堡破壞掉,最後,兩人扭打在一起。

這時山下的媽媽先看到了這一幕,然後提醒佐籐的媽媽看,兩個媽媽上前,將孩子制止住。然後叫來老師處理。

老師聞訊趕忙跑過來,然後帶他們來到自己的辦公室。兩位媽媽經過商議,表示不參與這件事情的處理,因為她們相信老師自會處理妥當,她們在門外等候。

老師詢問他們到底是怎麼回事。山下說:「我先看到那塊長積木的,但是被佐籐搶走了。」佐籐嘟著小嘴,一副不情願的樣子,說:「本來就是我先拿到的,誰先拿到就是誰的。」

山下不同意佐籐的說法,和佐籐大聲喊叫起來,聲稱佐籐不僅搶了自己需要的長積木,還搶了這個遊戲,因為一直以來搭積木這件事情只有他一個人玩。

老師弄清楚原因後,耐心地給這兩個小朋友講道:「其實,你們兩個都犯了一點小錯誤,首先老師要說的是,你們搶一塊積木是很沒有必要的,為什麼不一起商量一下呢?比較一下誰更加需要這塊積木,然後就給誰,沒得到的那個人可以用兩塊短積木拼成一個長的就好了!這說明你們玩遊戲時都沒有動腦筋。其次,你們是多麼要好的朋友啊,尤其是山下,你以前總是一個人玩,現在佐籐加入了,你應該感到開心呀,兩個人玩遊戲更加有意思!」

老師說完後,笑呵呵地摸了摸兩個人的頭,又問了句:「你們覺得老師說得對嗎?」兩個人互相看了對方一眼,都笑了起來。老師又說:「既然你們都有錯,接下來該做些什麼呢?」山下聽後,先向佐籐道了歉,而佐籐也向山下道了歉,兩個人重歸於好,高興地走出老師的辦公室,又回到教室重新搭起了積木。

兩位媽媽看到這個場景後相視而笑。

案例中,兩個媽媽面對孩子打架這件事情並沒有大驚小怪、大呼小叫,而是非常冷靜地處理,她們先把孩子分開後,再經過溝通,放心地讓老師處理。

從案例也能看出來,日本父母覺得孩子打架很平常,能夠用一顆平常心去看待。

在日本,倘若孩子之間的衝突較為嚴重,父母都會及時制止,盡量避免雙方的肉體傷害。但是,父母卻並不直接參與解決打架事件的過程,他們會本著讓孩子自己解決為標準,站在一旁觀望,起輔助作用。

日本父母知道,孩子的打架行為不過是和同學正常交往時出現的必不可少的衝突,這也是孩子情感豐富的表現,同時還是孩子性格的體現。如兩個脾氣暴躁的孩子一起玩,必然容易發生衝突;兩個脾氣緩慢的孩子,在一起發生衝突的幾率要小很多,而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孩子選擇朋友時並不會考慮那麼多,並且對孩子來說,多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對他的成長也有幫助。

父母應該做的是在平時多下功夫,教孩子學會冷靜處理此類事件,引導孩子擁有一個豁達的心胸,對同學的「招惹」盡量不予理睬,這樣同學也會因為無趣而停止招惹的行為。當然,父母也應囑咐孩子不要輕易招惹同學,惹得同學不開心。

當然,不去計較並不代表是要「受欺負」,如果孩子的權益受到侵害,日本父母一定會引導孩子去爭取權益,對愛欺負人的同學採取治理方法,如告知老師或那個孩子的父母,因為此時孩子的能力已經不能解決這件事情了,成年人必須要介入給予幫助。

此外,就算孩子之間發生了很嚴重的衝突,雙方父母都會保持一個平常心態,禮貌、寬厚待人,為孩子做出好榜樣,以身作則感染孩子要與他人正常、和睦地交往。

孩子在每次打架之後,都會經歷解決矛盾的過程,並從中學會解決矛盾的方法。這種實踐越多,就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見解,學會如何與他人進行協調,同時對忍耐力的培養也有很大幫助,對孩子以後與他人的交往奠定堅實基礎。而其中的關鍵,就是父母對待孩子打架問題的態度!所以,父母們一定要學會以正確的態度和方式對待孩子的打架行為!

慧言慧語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打架,在不問明事實之前,就將責任推給孩子,對其進行強行壓制,會對他造成心理的傷害,特別是對他人格的損傷。當孩子得不到尊重時,會變得沒有自信,不能實行自我護衛的權利,從而變得膽怯。這對孩子以後的健康成長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孩子之間打打鬧鬧,本是一個正常的現象。通常而言,父母最好不要干預,而應該讓孩子在相互磨合中,加深瞭解,互相配合,從而成為好的玩伴。當然,有的時候,孩子間發生了大的衝突,自己無法解決,這時父母就應出面交涉。但需要注意的是,父母要先問明打架的原因。

4.想讀什麼學校,孩子來做主

一個週末,張靜去一個日本朋友的家裡。當她坐上公交車後,發現車上的人很少,於是就找個座位坐了下來。

張靜被外面的陽光照得有點犯困,想要閉上眼瞇一會兒,可是坐在她前面的兩個女人上車以後,嘴巴就一直沒有停過,聊的都是一些家長裡短。

「你家丹丹明年要考大學了吧?」

「是啊,我現在就已經開始發愁了,真不知道讓她考什麼專業好呢!」

「我兒子考大學的時候,我也是愁得上火。我兒子喜歡語言,想報中文,可是我老公覺都得中文不怎麼實用,於是就給他報了工程系。」

「父母就應該給孩子把把關,畢竟考大學是孩子一輩子的事。」

「是啊,孩子考個好大學、選個好專業比什麼都強,就算將來不能抱個鐵飯碗,但最起碼不用為生計發愁吧!」

「嗯,我以前很喜歡北京外國語大學,但兒子最不喜歡學的就是外語了。」

「我喜歡文科,我以前最大的夢想就是考上北大,結果沒考上,所以我把希望寄托在兒子身上了,可他竟然沒有考上。」

……

兩個女人聊了一路,討論的話題不外乎孩子和老公,哪一個都不讓她們省心。所以,有人說中國的女人最累了。難道日本女人也是這樣嗎?當孩子考大學的時候,日本媽媽又將如何呢?張靜帶著一肚子的疑問下了車,向朋友家走去。

張靜朋友的名字叫都記子,朋友老公的名字叫加籐健一。夫妻二人來北京將近10年了。他們剛來北京的時候,正好住在張靜家對面,很快,兩家人便成了好朋友。後來,由於工作的關係,夫妻二人搬了家。但是,兩家人之間一直保持著聯繫。

下了車,走了將近10分鐘,張靜就已走到都記子的家門口。按了門鈴,為張靜開門的竟然是好久不見的加籐健一,和他寒暄了一番之後,張靜才進門。

走進客廳,加籐家裡有兩位日本客人,男人西裝革履,女人則穿著和服。男人的相貌跟加籐極為相似,但是年紀看來比加籐稍長。

加籐先把張靜介紹給他們,然後再把他們一一介紹給張靜。張靜這才知道,他們是加籐的哥哥和嫂子。張靜曾從都記子的口中知道,加籐的哥哥經營一家進出口貿易公司,家裡的經濟條件非常好。

張靜和他們一一寒暄過後,就坐了下來。這時,都記子給張靜端來一杯熱氣騰騰的咖啡。一時之間,客廳裡瀰漫濃郁的咖啡香。

都記子笑著說:「張靜,我們有一件事情希望你能幫忙。」

「幫忙?什麼事情啊?」

「是這樣的,明年我哥哥的兒子就要高中畢業了,他想來中國讀大學,希望能進一所藝術類學院。你能不能幫我們瞭解一下,北京有哪些比較好的藝術類學校啊?雖然我跟都記子來北京這麼多年了,但是我們對北京再瞭解也不如您這樣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聽了都記子的話,張靜答道:「北京有許多藝術類的學校,但我也不是很瞭解。這樣吧,我問一下朋友,看看他們親戚或者朋友家的孩子,有沒有在藝術類的學校上學的。如果有的話,我到時候再告訴你們。」

「謝謝了,給您添麻煩了!」加籐的哥哥和嫂子用日語向張靜表達他們的謝意。

「不客氣,舉手之勞。」

一說上大學,張靜想起了剛剛在公車上那兩個女人的談話,於是問道:「冒昧地問一下,在你們日本,孩子報考什麼大學、選什麼專業,是不是都是由父母來決定的?」

「在我們日本,孩子想不想上大學,想考什麼樣的大學,報什麼樣的專業,一般都是讓孩子自己做主,我們做父母的一般不會干涉。如果是孩子自己要求我們給他把把關,我們才會參與。」為了讓張靜聽得懂,加籐的哥哥前面說,加籐隨後將日語翻譯成中文。

加籐的哥哥接著說道:「其實,這次請您幫我們瞭解北京的藝術類學校,也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他特別喜歡中國的藝術,所以是他請求我們幫他瞭解的。而他哥哥當初選擇了東京最好的商業學院,說以後要幫我管理公司。所以你看,日本的孩子都是『我的大學我做主』,我們做父母的根本不能代替孩子決定,而且我們的建議僅僅是供作參考而已。」

聽了加籐先生的話,再想想公車上兩個女人的談話,估計在孩子選擇學校的時候,那兩個女人的丈夫都沒少摻和吧。結果呢?孩子只順從父母的意願,去就讀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學校,報考一個自己不喜歡的專業。孩子的大學本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為什麼要摻和那麼多呢?

張靜心想:「等以後小鑫考大學的時候,我一定讓他自己做主。」

晚上,張靜回到家以後問丈夫:「老公,你的朋友當中,有沒有誰家的孩子在北京上藝術類學校啊?」

「我到時候問一下,具體的我也不太清楚。誰家的孩子想考這樣的學校啊?真不知道從這類學校出來的孩子能做什麼。」

「是加籐哥哥的孩子。你管這麼多做什麼?讓你問你就問。」

「行!我問一下,這事不能急。我最近工作比較忙,你別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你自己也打聽一下。」

這個時候,張靜拍打了一下自己的腦袋,笑著說:「我想起來一個好主意,我QQ裡有好幾個群,我直接到群裡問一下,說不定他們的孩子就在藝術學校呢。」

說做就做,張靜在群裡喊了幾嗓子,馬上就有人回復了。原本有人回復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可是張靜卻說了一句:「氣死了!」

當問及為會這麼生氣時,張靜氣憤地說:「哪有這樣的家長啊?他的女兒明年要高考,每次模擬考試都考600多分,群裡的人都說這孩子成績不錯,可是這個男的竟然說不夠,非要讓她考上北大不可。老公你說,是他女兒上大學,還是他上大學呢?為什麼非讓他女兒上他喜歡的大學?」

聽張靜這麼說,老公笑著說:「是不是人家女兒學習好,你嫉妒了?」

「才不是呢!是因為他不讓女兒自己做主,剝奪了孩子選擇大學的權利。」說完話後,張靜又接著看聊天內容去了。一會兒,她又開始樂了,她說:「老公,你知道嗎?就剛剛那個爸爸正在發愁呢,因為他發現女兒最近老去網吧,這肯定是他女兒消極抗議的一種方式。老公,以後咱們兒子考大學,你可不許替他做主。孩子喜歡上大學就讓他上,不想上也不勉強,至於考什麼大學、報什麼專業也都要由他自己來決定。」

「你說得對,孩子有他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做父母的一定要支持。」

的確,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負,它們是孩子心靈世界的燦爛陽光。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想要讀的大學,父母一定要支持。

在中國,絕大部分的父母在選擇學校的問題上,從來不讓孩子自己做主,正如上述案例中張靜在QQ群裡遇到的那位爸爸一樣,置孩子的意願於不顧,只為給孩子選擇一個好大學,以便他將來找一份好工作。

為了讓孩子順利通過高考獨木橋,很多中國父母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為孩子選擇學校,為的就是讓孩子能夠考一所好大學。而在擇校的時候,許多父母更加傾向於選擇名校。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一些父母為了給孩子上名校提供便利,甚至還上演了一部部現代版的「孟母三遷」。

然而,在中國的近鄰日本,父母卻不必為孩子選擇學校的問題犯難。因為,日本父母將選擇的權利交給了孩子。這裡說的「選擇」,並不僅僅是說選擇哪一所學校,還包括選擇上大學,抑或是不上大學。

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只有上了大學,將來才會有出路。而日本父母則不同,他們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上大學,在他們看來,上不上大學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最終的選擇權在孩子的手上,他們只求孩子學些實用的東西,將來可以謀生就行了。或許正因為如此,日本孩子的夢想才不那麼「偉大」,比如他可能只希望長大後當幼兒園老師、木匠、護士或者開個飲食店等等。

在日本父母看來,上不上大學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上什麼大學也是孩子一個人的事。因此在日本,孩子喜歡什麼大學,喜歡報考什麼專業都可以,父母不會強迫孩子讀哪一所大學。在選擇學校的過程中,日本父母只是孩子的參謀,給孩子提供建議,比如,加籐的哥哥幫兒子瞭解一下北京藝術類的學校,或者專業,但最終的選擇還是在孩子自己。日本父母為孩子謀劃設計的理想大學,不是強迫式的,更不是命令式的,而是指導性、協商性的。

除此之外,日本父母還會提醒孩子腳踏實地。倘若孩子平時的學習成績不是很理想,卻非要報考北京大學,這就是好高騖遠了。這個時候,父母要提醒孩子,讓他根據自己的成績去自由報考相應的大學。

慧言慧語

尊重孩子的父母會把選擇的權利交給孩子,這裡所說的選擇的權利自然也包括選擇學校的權利。畢竟,上學的是孩子,而不是父母。父母強迫孩子上哪一所大學,甚至將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強加給孩子,這些做法都是不對的,是父母對孩子不尊重的表現。

其實,父母尊重孩子的選擇,與孩子尊重父母的選擇並不矛盾。在一個民主的家庭中,尊重是相互的。父母要善於聽取孩子的合理主張,尊重他的意見和選擇,因此,在選擇學校的問題上,父母不妨試著讓孩子來做主,這樣他才會愛學校、愛學習。

5.處理孩子舊玩具,先聽孩子意見

日常生活中,父母經常抱怨道:「最怕帶著孩子逛超市了,每次他都會鬧著買玩具,家裡已經有一大堆了,可他還是嚷著要買,如果玩具也可以回收或者互換就好了……」

對孩子而言,玩具可是寶貝。現如今,獨生子女越來越多,越來越嬌慣,每年父母僅僅為孩子買玩具就要花很多錢。父母知道,給孩子買了玩具後,他一定會很興奮,可這種興奮往往持續不了多長時間。幾個星期,甚至幾天以後,孩子對玩具就會失去興趣。這個時候,父母就會發現,那些玩具早已被孩子遺棄在某個角落裡。之後,孩子又開始尋找他的下一個新玩具。

玩具少了,孩子會嚷著買玩具;玩具多了,孩子會喜新厭舊。在他尋找新玩具的時候,那些被冷落的玩具就會變成家庭的累贅。面對堆積如山的舊玩具,父母會如何處理呢?是扔了,還是送給福利院?

無論父母是如何處理舊玩具的,在處理之前一定要先聽聽孩子的意見。否則,孩子在將來的某一天,突然想到他的舊玩具的時候,父母就會沒法交代,然後還要再重新給他買個一模一樣的玩具。其實,給孩子重新買一個玩具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選擇,讓孩子為他自己的選擇負責。

在日本,父母一般不會擅自處理孩子的舊玩具,在處理之前,他們往往會先問過孩子。在尊重孩子的同時,日本父母還教會了孩子一個道理,即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不做讓自己後悔的事情。

李秀麗的寶貝女兒今年兩歲,作為家中的長孫女,家人對她愛護有加,玩具自然少不了。

李秀麗和丈夫都在外地工作,每次休假回來,他們都會給女兒買些玩具,比如小兔子、小熊、毛毛蟲、音樂盒、講故事機、不倒翁等,疼愛孫女的爺爺奶奶也經常給她買各種各樣的玩具,家裡各種玩具早已堆成山。但對於孩子來說,每個玩具玩不了幾天,要麼是不感興趣了,要麼是摔壞了。

李秀麗說:「我和先生不能經常陪在女兒身邊,所以只能用玩具來逗她開心,這樣也能拉近我們跟女兒之間的距離。如果我們回來沒有給女兒買玩具,總覺得虧欠了她什麼。現在,女兒的玩具已經有很多了,估計6個箱子都裝不下,不是缺零件了,就是沒有聲音了。」

對於這些玩具的處理問題,李秀麗表示很無奈。因為許多玩具都是壞的,即便是好的也不好意思送人,畢竟現在的生活水平都高了,父母們願意花錢給孩子買新玩具,相信沒有幾個父母願意讓孩子玩舊玩具。

李秀麗的好友、來自日本的真田夫人也有一個女兒,6歲了,也是家裡的獨女。李秀麗知道真田夫人也經常給女兒買玩具,相信她有比自己更難解決的「玩具問題」,但一經瞭解才知道,真田夫人絲毫不會為如何處理孩子舊玩具的問題所困。這讓李秀麗非常疑惑。

真田夫人告訴她:「以前,我整理房間的時候,把女兒小時所有玩過的、現在又不願意玩的玩具,特別是塑料的玩具,都收了起來。那時候女兒才3歲,但她的玩具卻有很多,她的小房間都能開一個小兒童樂園了。對於女兒的這些舊玩具,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這麼多玩具,扔了怪可惜的。如果不扔,放在家裡又覺得佔地方,而且孩子現在也不玩了,她以後還會有許多玩具,到時候越積越多,估計該沒地方放了。如果送給別人,人家也不會要呀。真矛盾!」

「那你後來是怎麼解決的呢?」李秀麗充滿了好奇。

原來,後來真田夫人決定先看看那些玩具有沒有可以改進後繼續玩的可能,如果有,就留下來。對於那些需要處理的舊玩具,她一開始則是自作主張扔掉了。

但隨後,問題就出現了。一開始,女兒發現自己的玩具少了,就開始找一些很久都不玩的玩具,得知被媽媽扔掉之後,開始大發脾氣,認為媽媽擅自處理她的玩具,做得太過分了。為此,女兒好幾周情緒都很低落,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常不搭理真田夫人,甚至處處跟真田夫人作對。這讓真田夫人十分震驚和懊悔,她意識到自己觸犯了女兒的權利,未經女兒許可,就擅自處理女兒的玩具,讓女兒感到自己沒有受到應有的尊重。

之後,真田夫人改變了策略。她決定先徵求女兒意見,免得她以後想起來又要找,或者又「仇視」自己。在徵求了女兒意見的基礎上,真田夫人帶女兒一起把舊玩具送出去,比如送給親戚朋友的孩子或者送到福利院一類的地方,培養她的愛心。

沒想到這樣的做法還真有成效。自從把舊玩具送給福利院以後,小傢伙再也不隨便亂扔玩具了,當她不想要某個玩具時,會先把玩具洗洗,用消毒液消一下毒,然後再送給福利院。而且,每當遇到一些捐贈活動的時候,小傢伙就會把自己不想要的舊玩具捐出去,毫不吝嗇。

通過處理舊玩具這件事以後,真田夫人不禁慶幸起自己的英明來了:「我事先徵求了孩子的意見,給予了孩子足夠的尊重,在處理了舊玩具的同時,還培養了孩子的愛心。如果當初我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仍然擅自處理孩子的舊玩具,孩子極有可能產生逆反心理,這樣就得不償失了。」

這位日本媽媽的用事實告訴了世界上所有父母一個道理,那就是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將孩子置於一個平等的地位。「我說的話沒錯,你得聽我的!」「你這樣肯定不行!」「我說怎麼做你就得怎麼做!」……這些話是對孩子的不尊重,父母最好不要用這種溝通方法。

日本父母就很明智,他們懂得尊重孩子的每一個想法和意願,讓孩子擁有自主決定的權利。不管做什麼事,只要跟孩子有關,他們都會事先徵得孩子的同意,讓孩子享有選擇權,然後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給予他正確的引導。這樣的父母才能稱得上是民主的父母。

哪怕是處理舊玩具這樣的問題,在父母看來可能是小事,但對孩子來說卻是大事。日本父母在決定之前,會先聽一下孩子的意願和想法,尊重孩子的選擇。就算孩子說得不對,就算孩子的想法幼稚可笑,日本父母也不會嘲笑和打擊他。日本父母不會用大人的思維來要求孩子,而會讓他說下去。當日本父母知道孩子真正的想法,走入他的內心世界以後,就會及時糾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錯誤,將其引入正途中來。

慧言慧語

孩子懂事以後,就開始思考世界,思考他遇到的每一件事情,並逐漸有了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在處理舊玩具一事上也是如此,孩子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對此父母應該尊重。所以,父母在處理舊玩具的時候,不妨聽聽孩子的意見。

孩子的世界觀和父母的世界觀不一樣,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在為向父母靠近而努力。對於舊玩具的處理,是孩子向父母靠近的一個方法,因此父母必須好好處理,千萬不要親手將孩子推離自己的身邊。

6.遇到事情多商量,讓孩子學會平等協商

在對孩子的教育問題上,中國父母往往會陷入兩個誤區:

一個是一味順從孩子意願,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孩子說什麼就是什麼,一切以孩子為中心,無論孩子提出什麼要求,是否過分,都會想盡一切辦法來滿足孩子,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小公主」;另一個則是一言堂,家長制,家長說什麼就是什麼,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意願,更不希望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只要服從就好,就是乖孩子,孩子一旦反駁,就會被認為「不聽話」。

然而在日本,這兩種情況都不會出現,因為在日本父母看來,孩子無論多小,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維方式,有自己做決定的權利。日本父母能夠明確分清平等協商和放任孩子的差別,他們知道尊重是相互的,當父母尊重孩子意見的時候,孩子自然會感受到這份尊重,進而對父母有所回饋。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中,遇到事情多多商量,這才是和諧的親子關係。對於這一點,在日本留學的肖飛深有感觸。

肖飛在日本上完博士後留日工作,還把國內的妻子和四歲多的女兒接到了日本。一天傍晚,肖飛一家到小區附近的公園散步,遇到了研究所的同事井本先生,井本先生熱情地邀請他們一家週末到家裡做客,因為之前邀請過一次,肖飛找理由搪塞過去了,這次再拒絕不太好,肖飛只得答應了邀請。

其實肖飛有自己的顧慮,如果不帶孩子去,孩子沒人照應;帶著去呢,又擔心孩子淘氣,給別人家惹麻煩。肖飛和妻子商量許久,終於決定帶著女兒歡歡一起去做客。

週末的上午,肖飛全家到了井本先生家裡,歡歡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一樣東瞧瞧、西看看,要不是爸爸拉著她的手,恐怕她早就自己去探索了。正在幾個人說話的時候,井本的兒子一郎回到了家。歡歡見到跟自己年紀相仿的一郎更是坐不住了,一旁的媽媽看她很不老實,在她腿上擰了一下,歡歡開始不依不饒地哭了起來。

「不許哭!你要是哭的話,再也不帶你出來了!」肖飛嚇唬歡歡。

但是歡歡絲毫不理會,還是一直哭,讓肖飛一家尷尬得很!看到歡歡哭,井本與夫人也並未表現出緊張,也沒有要幫肖飛哄孩子的意思,這讓肖飛有些後悔,不應該帶歡歡出來。

「歡歡,要不要跟哥哥去廚房玩?哥哥馬上要到廚房幫阿姨做飯呢。」歡歡哭的聲音小點兒的時候,井本夫人試探著問。

「嗯,想。」

「一郎,讓歡歡妹妹去給你幫忙,好不好?」

「好啊,媽媽,我這就帶她去吧。」

歡歡和一郎到廚房去了,肖飛和丈夫則在客廳和井本先生、夫人一起喝茶、聊天。一會兒,井本夫人去廚房拿東西,回來後肖飛趕忙問:「孩子們在廚房還好吧,沒有打架吧?」

「怎麼會,兩個人都很高興地忙著洗菜呢,你們不用這樣擔心,你們家的歡歡很好啊,不僅會洗菜,也會做簡單的飯菜,在中國的小孩中,是很少見的!」

「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太強了,什麼都感興趣,也太淘氣了。」

「孩子們擁有好奇心很正常啊,要是孩子想瞭解以前沒有接觸過的東西,你們應該感到高興才是,這說明她開始長大了。」

「對了,剛才讓歡歡去廚房,為什麼還要和一郎商量呢?」肖飛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當然應該商量了,只要事情是與孩子有關係,他都擁有發言權的,這是對孩子最基本的尊重!當孩子有意見的時候,家長就應和孩子一起坐下來,進行平等的協商啊!」

「平等協商?萬一你們的意見是完全相反的,要怎麼進行協商呢?」

「要是這樣的話,我們就會考慮孩子的意見是不是合理,要是孩子的意見合理,當然要按照孩子的意願來。」

「那如果孩子的意見不對呢?是不是也應該拒絕?」

「如果只是簡單、粗暴地阻止孩子,告訴孩子一個確定的結果,不僅會傷害他的自尊心,還會讓他形成不好的意識——什麼事情都是爸爸媽媽做主,我說什麼他們都不考慮,以後我不說了。最好的辦法是和孩子商量,跟他講明利害,只要你心平氣和地跟他說,他一定會理解的。」

肖飛和妻子恍然大悟,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有多麼「不科學」,肖飛對妻子說:「今天出門的事情,也應該早跟歡歡商量一下的,那樣她肯定會更聽話!」

吃完飯,井本一郎神神秘秘地將井本夫人和歡歡拉進了他的房間。不一會兒,歡歡出來,懷裡還抱著一大堆的玩具。

「爸爸,一郎哥哥有好多玩具呀。」歡歡開心地說。

「你拿著哥哥的玩具幹什麼?」肖飛覺得孩子有點兒不懂事兒。

「爸爸,這些玩具都是哥哥送給我的。」

「歡歡,玩具是哥哥的,你可以在這裡玩一會兒,但我們走的時候你就要把玩具還給哥哥,知道嗎?」

「肖老師,一郎的確將這些玩具送給歡歡了。這些都是我以前買給一郎的,他一直留著沒捨得丟棄!不過呢,要是一郎沒有說將這些舊玩具送給別人,我們是不會將這些玩具轉送給別人或丟棄的。」

肖飛顯得有些不好意思:「歡歡以前也有很多玩具,都是我們做主扔掉的。為此,歡歡每次都會跟我們鬧好幾天的彆扭。看來,我真的得跟您好好取取經,學學應該怎樣更好地教育孩子才行!」

在日本,父母們絕對不會出現肖飛這樣的「中國式」做法,而是通過平等協商來達成一致。就拿一郎送玩具給歡歡這樣的事情來說,大部分的日本父母都會採取井本夫人的做法。他們認為,孩子的玩具,即便現在不玩,以後也有可能想玩,要是自作主張將孩子的玩具扔出去,則是對孩子的極大不尊重,會使孩子在將來的交往中,無法很好地與同伴交往,遇到問題可能只想著按照自己的方式來進行解決。這樣對孩子的將來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在日本,當孩子們有不玩的舊玩具,或者有暫時不看的舊書之類,爸爸媽媽都會將這些東西收好。即便是想送人或者進行其他處理,在處理之前,也一定會徵求孩子的意見。如果孩子不同意對自己的物品進行處理,父母絕對不會自作主張。他們都會等孩子自己作出決定,等孩子有些決定之後,再幫助孩子處理。

慧言慧語

當父母遇到與孩子有關的問題的時候,一定要學會多和孩子進行平等的協商。比如週末要到哪裡遊玩,或者希望報什麼興趣班,要將孩子的意見納入考慮的範圍之內。

當父母的意見與孩子意見有很大分歧的時候,一定要靜下來,幫助孩子分析其中的緣由,爭取找到一個最合理的解決辦法。

在家中,父母遇到問題的時候多和孩子商量,孩子逐漸就能夠明白,當出現分歧或者產生矛盾的時候,要考慮雙方面的意見,不能獨斷專行,更不能使用暴力解決問題!

7.鼓勵孩子為「渺小」的理想奮鬥

8歲的露露由爸爸媽媽領著到醫院看病。露露剛上小學二年級,但是已經有3年鋼琴的學習經歷了。

露露媽媽對醫生說:「醫生,你看看我女兒到底是怎麼回事?她一進老師的家門就哭,剛開始練琴就淚流滿面,還可憐巴巴地告訴我,她不想學鋼琴。看到女兒這麼痛苦,我心疼得不行,可是她爸爸非要她學琴,而且還把特長跟升學聯繫在一起,覺得學成後她就有機會成為特長生,還說在小升初的時候可以加分。」

歇了一口氣之後,露露媽接著說:「鋼琴老師給露露佈置了家庭作業,每天必須練習5首練習曲才行。如果她彈得不好,她爸就會拿手指戳她的頭,還會大聲訓斥她。這樣的日子一共過了3年。終於有一天,露露再也扛不住了,她開始頻繁地擠眼睛、努嘴巴、聳肩,而且她的胳膊和腿也經常不由自主地亂動。她的班主任也曾對我說,露露上課的時候總是擠眉弄眼,有時還會突然發出尖叫,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差。」

聽了露露媽的話以後,醫生點了點頭,因為她已經知道露露變成這樣的原因了,她說:「露露患的是抽動症,她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主要是因為你們做父母的太不尊重孩子的理想了,強迫她學琴,致使她精神壓力過大,內心受到壓抑,這才誘發了疾病。」

隨後,醫生把自己在日本的經歷告訴了露露媽。

醫生名叫林葉婷,在日本拿下了碩士學位。在日本,林葉婷認識了日本女孩愛田美莎,兩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一個週末,愛田美莎說要帶林葉婷去一個地方。到了之後,林葉婷才知道好友說的地方就是幼兒園。美莎解釋說,她的哥哥和嫂子有事不能參加兒子在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了,所以只好由她這個姑姑來代為參加了。

雖然只是一個幼兒園的畢業典禮,但對孩子們來說,卻是他們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因為這表示他們即將告別幼兒園的生活,進入小學了。因此,比起大學畢業典禮的隆重與儀式的莊重,幼兒園的畢業典禮竟毫不遜色。

林葉婷發現,參加典禮的父母、老師及孩子們,都身穿正裝禮服,就連應邀前來的政府議員也身著深色禮服,以示對該典禮的重視。

幼兒園畢業典禮的流程十分簡單,先是園長講話,接著是政府議員講話,然後是家長代表講話。由於孩子沒有耐性聽完很長時間的講話,所以講話的時間通常不會超過10分鐘。

講話結束以後,就是畢業典禮的重頭戲了:園長站在講壇上,按照班級的順序,一個一個地高喊出孩子們的名字,被叫到名字的孩子會從自己的座位中站起來,走過典禮會場上長長的紅毯,走上講壇,先向園長鞠躬,接著再雙手接過幼兒園頒發的「幼兒園畢業證書」,並將手中的證書高高舉起,大聲說出自己的理想,然後才會走下講壇。其中,孩子大聲說出自己的理想,可以說是畢業典禮上最令人感動、最令人感覺快樂的一幕。

男孩子們的理想大都是這樣的:

「長大後開一家拉麵店!」

「長大後當一名消防隊員!」

「長大後當一名新幹線的司機!」

而女孩子們的理想大都是:

「長在後當一名稱職的家庭主婦!」

「長大後當一名糕點師!」

「長大後當拉麵店裡的店員姐姐!」

當孩子們說出自己的理想時,林葉婷心想:「日本的孩子怎麼這麼沒出息呢?」事後,她問美莎,美莎是這麼說的:「父母們都望子成龍,可最後真能當上『將軍』的又有幾人呢?其實在我們日本,不管孩子的理想有多麼『渺小』,父母都會尊重並支持他的理想,這才是最重要的。」

直到現在,林葉婷依然記得美莎的話。看到「受壓迫」的露露,林葉婷想到了自由擁有夢想的日本孩子,她對露露媽說:「抽動症可以治癒,但是,我希望你們做父母的能夠尊重一下孩子的理想,一定不要強迫她學她不喜歡的東西。」

聽了醫生的話,露露的爸爸媽媽才知道他們當初犯了一個多麼嚴重的錯誤,沒想到,他們自以為對女兒好的事情竟然害了女兒。現如今,他們再也不會強迫女兒學鋼琴了,他們知道,女兒一直希望將來當一名糕點師,他們發誓,等女兒病好了以後,一定不再阻止她往廚房跑了。

世上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前途,給孩子過大的壓力,最後孩子只能是不堪重負,甚至會走上極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就太遺憾了。正如上述例子中的露露一樣,她的理想是當一名糕點師,可是父母非逼著她學鋼琴,希望她成為鋼琴家,可最後呢,露露不僅沒有如他們所願,反而還患了抽動症。

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能夠成為一名「將軍」,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最後真正當上「將軍」的又有幾人呢?歸根結底,父母剝奪孩子自由擁有理想的權利,其實是對他的不尊重。

在日本,父母十分尊重孩子的理想。日本父母在培養孩子業餘愛好的時候,最先做的就是徵求孩子的意見,知道他的真正需要,理解他的理想,進而尊重他的理想。可能有時孩子的理想會與父母設計的有所偏差,但即便如此,他們也會心平氣和地與孩子進行溝通,在尊重孩子理想的基礎之上,與其進行商討,讓孩子知道他們的良苦用心,最後再把選擇權交給孩子。

與國內孩子閃閃發亮的前景相比,日本孩子的理想顯得十分樸實,其實這與日本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有很大的關係。在中國,如果一個孩子的理想是當麥當勞的店員,極有可能被認為是沒有出息,而在日本,即便孩子的理想再「渺小」,也會得到父母的尊重和支持。

在大多數日本人的觀念裡,謙虛是最珍貴的美德,這種思想自始至終都貫穿於對孩子的教育中。在日本學校裡,當一名班幹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而在選擇班幹部時並不重視孩子的個人能力,而是看孩子是不是願意為大家服務;同樣,在日本家庭裡,父母看重的也是孩子是否願意為大家服務。

因此,孩子在選擇理想的時候,通常會把眼光放到他最容易接觸的行業之上,進而根據他自己的喜好去制定自己的目標,選擇自己的未來。在這個過程中,日本父母給予孩子的沒有其他,只有尊重。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其實,不管孩子的理想是什麼,將來從事什麼樣的職業,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都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才是最重要的。當孩子向你表達他的愛好和理想的時候,你只要說「我支持你」,簡簡單單的4個字就已經給了孩子莫大的動力,讓他對心目中的理想職業充滿憧憬。這樣一來,即便孩子的理想再「渺小」,他也會成為那個「渺小」行業裡的「將軍」。

慧言慧語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喜歡給孩子設計理想。從幼兒園開始,父母就已經開始規劃孩子的未來,甚至想到了孩子將來要就讀哪所大學、報考什麼專業。為此,他們置孩子的愛好與理想於不顧,逼迫孩子放棄自己的理想,按照他們設計的軌道發展。其實,這是父母對孩子最大的不尊重。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尊重孩子。當父母發現孩子所愛好的理想時,正確的做法是鼓勵孩子,鼓勵他為了理想而努力。另外,在孩子建立理想的初期,父母一定不要給他太多壓力或者警示,這樣極易打擊孩子的積極性,父母應該以孩子的現實準備為基礎,對他進行適當的啟發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