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日本父母這樣教孩子負責 > 第三章 逆境法則:為孩子的意志力負責,鍛煉孩子的耐力和毅力 >

第三章 逆境法則:為孩子的意志力負責,鍛煉孩子的耐力和毅力

1.就算颳風下雨,照樣帶孩子散步

春風撲面,讓人感覺暖洋洋的,人們衣服的顏色也變得豐富起來,孩子們早已將身上厚厚冬衣脫了下來。但是,走在大街上依然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穿得很厚,難道這就是老人們所說的「春捂秋凍」嗎?

北京媽媽張慧並沒有因為春天的到來而感到愜意,因為自入3月以來,女兒晨晨已經連續3次感冒了。為此,張慧向單位請了一個星期的假。張慧一直都想不明白,自己和丈夫的體質都很好,為什麼女兒的體質卻這麼差呢?

的確,張慧一直都把女兒照顧得很好,夏天不讓她熱著,冬天不讓她凍著,不讓她跟生病的孩子一起玩,怕被傳染。每當她看到女兒跑跑、跳跳、玩水或者玩沙子的時候,她就會在後面追著叫:「晨晨,慢點!危險……」

在別人的勸說下,晨晨4歲才上幼兒園。一到幼兒園,晨晨像變了一個人一樣,因為離開了形影不離的媽媽,晨晨感到焦慮和不安,整天情緒低落,什麼事情都不做,更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幼兒園老師為了讓孩子更健康,每天都會抽出半個小時的時間,帶著班上的孩子們一起散步。

後來,張慧從老師的口中得知,女兒跟班上的其他同學每天都會散步半個小時。起初,張慧對於老師的做法還是很支持的,因為她知道散步有利於女兒的身體健康。但很快,張慧改變了女兒散步的計劃。情況是這樣的:

與往年相比,北京今年的雨水來得早了一些。那天,張慧和往常一樣,把晨晨送到幼兒園以後就去上班了。上午10點鐘的時候,天空突然變暗了,可能過一會兒就會下雨。張慧開始焦躁不安,因為女兒的體質太差,如果在雨中散步肯定會生病。一想到女兒生病吃藥時的痛苦,張慧就有些不忍。為了防止女兒生病時受苦,張慧決定去幼兒園把女兒接回家去。

和料想中的一樣,張慧到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正打算帶孩子們出去散步。張慧感到十分慶幸,因為她擔心的事情還有發生。於是,她趕忙走到老師面前,說:「老師,我想把晨晨帶回去。」

「帶回去?」老師面帶疑惑,看了看晨晨,說,「晨晨這次沒有生病啊,難道是家裡出什麼事了嗎?」

張慧知道自己的要求有些過分,但她還是堅持說:「是這樣的,晨晨從小身體就不是很好,尤其是到下雨天的時候,經常生病。你看,天都這麼陰了,這孩子不能在戶外活動,所以我想把她帶回家。」

面對張慧的「無理取鬧」,老師好脾氣地說:「晨晨媽,你不希望孩子生病,這種心情我能理解。我也知道,晨晨的體質不是很好,但你想過沒有,晨晨為什麼老生病,其實這跟你對她的過度保護有很大的關係。現在只是陰天,如果晨晨連這樣的天氣都應付不了,那麼她遇到暴風雨的時候,又該怎麼辦呢……」

由於愛女心切,張慧根本沒有認真聽老師的話,一心想的念的都是在大雨來臨之前,把女兒帶回去。看著老師還在碎碎念,張慧打斷道:「對不起,老師!我希望你能理解一位母親的心情,天越來越暗了,我必須得帶晨晨回去。」邊說著話邊拉著晨晨走了。

從此以後,每逢天氣不好的時候,張慧都會阻止晨晨跟其他孩子一起去散步,並強行將其帶回家。她原以為,不讓女兒在惡劣的天氣裡活動,就是對女兒好,可她錯了。張慧發現,女兒很難適應天氣變化,身體不僅沒有見好,反而越來越差,生病的次數更是只增不減。除此以外,晨晨做事沒有毅力,總是半途而廢。

張慧意識到,可能自己在對女兒的教育上出現了問題。情急之下,她只好向自己的好朋友李玉玲求助了。

李玉玲和張慧是大學同學,兩人關係非常好。畢業之後,張慧留在了北京,李玉玲跟男朋友一起去了日本。現如今,兩人都已經是孩子的媽了。雖然分隔兩地,但她們的友情並沒變淡。而且她們通話的時候,又有了新的共同語言——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因此,當張慧發現自己在對晨晨的教育上出現問題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李玉玲。

聽了好友的訴苦之後,李玉玲瞭解了好友的糾結所在,於是,她將自己在日本的見聞告訴了好友。她說:「我曾經跟你一樣,記得媛媛3歲以後,保育園『散步』的活動越來越多。每月月初,保育園就會定好散步的日期,不管那天是颳風還是陰天,只要沒有下雨,就不能稱為『惡劣』天氣,老師會按照計劃帶孩子們去散步。我當時覺得日本人死腦筋,這種『笨』做法太不可理喻了,天氣預報上說今天大風,明天天氣晴好,或今天風和日麗,明天陰天,難道就不能把散步的日期推遲或者提前一天嗎?為什麼非要在天氣不好的時候散步呢?真是死心眼!

「如果僅僅是天氣惡劣也就算了,可保育園規定的散步路程太遠了——兩、三站地的路程,走去走回,而且還要在公園裡玩一個小時!僅僅是散步就要花費一上午的時間,還不能穿外衣!但媛媛說一點都不冷,還出汗呢。

媛媛現在已經6歲了,兩歲前後經常感冒,甚至有一次還引起中耳炎。可自從進了保育園,有了『散步』的活動以後,她的體質越來越好。」

聽了李玉玲的話,張慧疑惑了:「散步竟然有這麼大的好處!看來,這一切都是我阻止晨晨散步惹的禍啊。」

許多時候,父母都低估了孩子的身體素質,正如張慧低估了晨晨的身體素質一樣。事實上,孩子的自身熱量完全超出了父母的想像。孩子之所以體質差,是因為他很少參加「散步」活動的緣故。如果孩子能夠經得起颳風下雨天氣的考驗,那麼,他就會變得更加結實。

在國內,父母總是對孩子過度保護,捨不得他累著,捨不得他凍著。可最後呢?孩子成了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身體變得越來越嬌弱,只要稍一被風吹著,就會大病不起。如果一個孩子連颳風下雨的天氣都不能應付的話,試問一下,這樣的孩子能應付得了什麼呢?

在這一方面上,日本父母不會把孩子關在家裡,而是將孩子推出家門。人們稱日本孩子為「風之子」,可以說,日本孩子的這個稱號並不是浪得虛名。

比起中國父母,日本父母的心更「狠」,不管天氣多麼「惡劣」,他們照樣帶著孩子散步。日本父母鼓勵孩子在風裡奔跑,鼓勵孩子勇敢。可結果呢?日本孩子不僅沒有被風雨摧殘,反而變得更加茁壯。

這樣看來,作為父母的你,又有何種理由把孩子關在家裡呢?

慧言慧語

古羅馬人在形容一個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時,曾這樣說過:「既沒有學問,也不會游泳的人,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人。」其實,既沒有學問,又不會散步的人,同樣是一個毫無用處的人。

因此,從現在起,父母們讓孩子從房間裡奔跑出來吧,讓他用肌膚親身感受風,感到季節,感受雨雪。只有孩子知道寒冷,他才能體會到何為溫暖;只有孩子常遇風雪,他才能將自身的能量釋放出來。

作為父母,首先應該相信孩子,相信他自身的能量足以抵禦風寒,因為他也是「風之子」。

2.耐寒教育?每個孩子都能做到

中國有這樣的一句古話:「欲得小兒安,三分饑與寒。」這句話意思是說,想要孩子安安穩穩的,就要讓他學會耐饑耐寒。但如今,這句話早已被中國父母拋之腦後,而在我們的鄰邦日本,父母們卻貫徹得十分好。

在網上曾有這樣的一組照片,照片裡是日本東京一家幼兒園的孩子們,他們赤裸著上身,正在操場上用乾毛巾摩擦身體。如果不告知拍攝的時間的話,可能許多中國父母會以為是在夏季拍攝的。其實,這組照片的拍攝時間是冬天。

原來,在每個寒冷的冬天,這家幼兒園的孩子們都是這樣鍛煉身體的,通過這種方式來增強抗寒能力。他們臉上所流露出來的與大自然抗爭的表情,實在是令人震撼。倘若中國的幼兒園讓孩子在寒冬裡赤身鍛煉,父母會同意嗎?在國內,孩子都是父母手中的寶,從小就被嬌生慣養,他們之中有幾個人能像日本孩子一樣,經得起如此苛刻的打磨呢?

在日本的家庭教育中,積極鍛煉孩子身體的思想意識十分明確,其中,耐寒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日本父母不想孩子將來成為「暖房花草」,所以孩子往往穿得比父母還少。與日本父母不同,中國的父母總是有各種各樣的擔心:孩子會不會冷啊,會不會熱啊,會不會生病啊,會不會累啊。他們從來沒有想過,其實孩子有時候應該冷一冷、熱一熱、累一累,適當地接受鍛煉,只是一味地把孩子包裹起來,讓孩子穿得比父母還多。

是不是父母將孩子保護得好,他們的體質就會越強,身體就會越健康呢?是不是父母怕孩子生病,他們就不會生病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父母對孩子保護得好,他們反而沒有了鍛煉的機會,相應地,孩子對病菌的抵抗力也隨之減弱了,進而導致他們的自然生存能力變差。如果父母能夠讓孩子適當地冷一冷,不僅使孩子鍛煉了身體,而且還培養了他們的意志力。

剛進入秋天,張玉就開始擔心女兒婷婷的身體,從小患有哮喘的婷婷,一到冬天就很容易犯病。如果是在國內,張玉還沒這麼擔心,只要給她裹上厚厚衣服就好,可惜她們現在在日本。這裡的孩子們,即使在最寒冷的日子,也依舊是單薄的短裙,這可怎麼辦呢?

婷婷上幼兒園的時候就曾經受過這樣的訓練,當時幼兒園就規定,上學路上必須穿短裙,到了幼兒園才可以換上體育服。天氣最冷的時候,幼兒園規定女孩兒可以在短褲或者裙子下穿連褲襪,而且如果冬天不想穿短袖體育服的話,可以在外面穿上長袖。當然,如果有孩子身體上有特殊需要,在經過老師的批准後可以穿上褲子。在去幼兒園的路上可以穿戴一些防寒用品,如大衣、手套、圍脖等,但是到了幼兒園門口的時候必須脫下來。

剛一開始的時候,婷婷經常感冒,但經過兩個寒冬的鍛煉後,她的身體狀況好多了。然而這不過是「試煉」的開始,從小學到高中畢業,才是真正的「抗凍訓練」。

不過再擔心,婷婷還是上了一年級。剛入冬,婷婷媽媽就收到學校發來的著裝通知,要求學生上學放學時必須穿規定的制服(長袖襯衫、背帶裙和制服上衣),腳著白色短襪。天很冷時,可以在制服裡面穿薄毛衣或毛背心,但進入學校後要統一換上體操服,下身穿短褲,且不允許帶任何發熱設施。後面標注著:如身體情況特殊或生病,經由班主任批准,可以穿長褲。

張玉和婷婷住的地方是日本九州最南端的鹿兒島縣,這裡跨越溫帶和亞熱帶,最冷的1月份的平均氣溫為8.3度,有的時候還會下雪。儘管地理位置靠南,但是零下幾度的時候也是不好受的,更何況婷婷在學校裡還要光著腿,這讓張玉非常擔心。

在和老師的面談會上,張玉跟老師說起了自己的擔憂,老師溫和地告訴她:「既然婷婷有哮喘,體質特殊理應得到照顧。天氣冷的時候,您可以讓婷婷穿上長褲,到了學校後穿在短褲上面。對此我會向班上的其他同學解釋一下,相信他們會諒解的。」

但當張玉提到上學放學路上,是否可以讓女兒穿個長褲,老師有些為難但堅定地告訴她:「這是學校的硬性規定,我相信孩子一定沒有問題的,還請您多多原諒。」

學校的要求自然必須服從,但她還是忍不住問老師,這種「不人道」的規定,到底是誰制定的。老師告訴她:「如今家家戶戶都有爐子、空調等取暖設施,每家每戶都很暖和。但過去,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沒有這些,如果孩子想舒舒服服,在家裡就行了,學校裡還是要保持過去一樣艱苦的環境,只有這樣,在寒冷的環境裡孩子的身體和意志才能同時得到鍛煉。」

老師的話,張玉半信半疑,她每天都擔心婷婷會感冒或者犯哮喘,有時還忍不住問婷婷:「寶貝兒,今天在學校穿長袖體服了嗎?」婷婷搖搖頭,張玉問:「那你冷嗎?」「一點兒都不冷,每天早上我們跑步,我還熱呢!」婷婷高興地說。

冬天終於過去了,張玉懸著的心也終於放下。整個冬天,果然如老師所說,婷婷真的沒問題,她從沒感冒過,更沒有犯過哮喘,抵抗力也增強了很多。她開始慶幸當初帶孩子來了日本,經過這次的「耐寒教育」,婷婷再也不會懼怕寒冷。

在日本北海道生活著一種狐狸,它們深知自然環境的嚴酷,為了讓孩子在寒冷而又漫長的冬天得以生存,狐狸將各種生存技能都教給孩子,從如何捕食到遇見天敵時如何逃身。當小狐狸長到一定階段以後,老狐狸就將其趕離自己身邊。開始時,小狐狸不捨離開,老狐狸為了將其趕走會採用咬的方式。

可以說,日本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正如北海道的狐狸一樣,溫柔與嚴厲並存。這是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以後或許會有許多困難在等待著孩子。為了讓孩子能夠一個人應付變幻莫測的未來,日本父母覺得只用溫柔培養孩子還遠遠不夠。在日本父母看來,在孩子的心中植下堅強的信念,並培養孩子擁有一個健康強健的身體,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愛。

在生活中,日本父母會隨時注意對孩子進行鍛煉。比如,當孩子剛學會走路的時候就讓他光著腳走路,冬天讓孩子用冷水洗臉洗手,帶孩子在玩雪地上玩雪、和他一起打雪仗,當他稍微大一些的時候教他溜冰。日本父母平時不會給孩子穿太多衣服,會讓他露一露頭,露一露脖子,露一露小手,露一露小腳,吹吹風,曬曬太陽;讓孩子玩泥巴、玩沙、玩水;帶他走進大自然,讓他接受各種刺激,經歷日曬等。久而久之,孩子才不會怕冷,才不會容易生病,其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才會得到真正的提高,他也才會真正健康。

冬天的公園裡,露著雙腳的日本孩子隨處可見。60多歲的日本老人,在零下N度的氣溫裡,竟然能夠穿著泳衣在冰水中游泳。為什麼日本人可以呢?其實,日本孩子耐寒能力是靠培養出來的,並非是天生的。耐寒教育?每個孩子都能做到,中國的孩子一樣可以。

慧言慧語

對孩子進行耐寒鍛煉並不是單純受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耐寒鍛煉要循序漸進,一定不能急於求成。戶外活動的時間應該逐漸由短到長,衣服應該一件一件減少,水溫也應該一點一點降低,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鍛煉的目的。

耐寒鍛煉應該從小做起,根據孩子的年齡選擇適合他的方法。孩子1~3歲的時候,可以在寒冷的室外走一走,但是時間最好控制在5~10分鐘。孩子3~6歲的時候,在寒冷的冬天,也可以帶他在戶外遊戲、追逐,活動的時候可以脫掉一件衣服,活動結束後再穿上。

耐寒鍛煉以不產生寒戰、不流鼻涕、不打噴嚏為宜。父母帶孩子外出鍛煉的時候,應該把握好「凍」的度,最好不要讓孩子「動」得大汗淋漓,尤其是在隆冬的時候,最好在孩子週身微熱、尚未出汗的時候停止鍛煉。

3.跌倒碰傷很常見,讓孩子自己面對

生活中經常看到一些父母在孩子跌倒碰傷的時候,小題大做地疼惜或者急於將他扶起來,這樣一來,反倒讓孩子覺得跌倒碰傷是一件糟糕的事情,是一件令人難以接受的事情。更有一些父母因為孩子摔倒哭泣,會在孩子面前拍打地板來安撫其情緒,卻不知,這樣的行為使孩子形成了不當的觀念,即攻擊、報復是解決困難最好的辦法。

父母在孩子跌倒碰傷的時候能否正確處理,是塑造孩子將來是否能夠勇於面對挫折和困難的關鍵所在。日本父母深知這個道理,所以當孩子跌倒、受挫的時候,他們不會急於伸出援手,會試著讓孩子自己面對。此時,他們的身份僅僅是一位鼓勵者,除了口語或者非口語的鼓勵之外,在必要的時候還會協助孩子找出辦法來解決問題。

週六,趙靜早早地起床,煮粥、熱饅頭、煎雞蛋、切鹹菜,做完這些之後,她就開始喊了:「開飯了,周周起床吃飯了!」

誰知,趙靜剛喊了幾聲,兒子周周就從房間走出來了,「哇,莫非太陽從西邊出來了?」看到媽媽一臉的驚訝,周周笑著說道:「今天當然要早起了,昨天晚上媽媽不是說要帶我去鳥巢嗎?」

趙靜沒想到鳥巢的誘惑力這麼大,於是她便對周周說道:「那你以後就當每天去鳥巢,每天都早起!」

吃完飯,準備好吃的喝的以後,趙靜帶著周周出發了。當他們趕到鳥巢的時候,已經將近10點了。遠遠望去,奧林匹克公園早已人流如織。

趙靜和兒子一邊走,一邊拍照。當他們走到水立方的時候,剛好遇到了正野夫人和兒子正野一健。趙靜的丈夫和正野先生是同事,在公司的年會上,趙靜見過正野夫人,兩人就這樣認識了。

趙靜看到正野夫人的時候,她正在給正野一健拍照。大家禮節性地寒暄了一番。周周看著正野一健,目光中充滿了好奇。但不一會兒,他就開始主動找正野一健說話,兩個孩子很快就成了朋友,並一起玩了起來。而趙靜則和正野夫人聊天。

周周對正野一健手中的風箏十分感興趣,於是他對趙靜說:「媽媽,我可以跟一健哥哥一起去放風箏嗎?」

「可以,但是要小心些,一定不能亂跑。」

「知道了,媽媽!」周週一邊答應著,一邊拉著正野一健跑遠了。

看到兩個孩子遠去,趙靜提議道:「正野夫人,不如我們找個地方休息一下?」於是,她們便找了一個可以看到兩個孩子的地方,坐了下來。

兩人剛一坐下,周周就氣喘吁吁地跑了過來,邊跑邊喊:「媽媽,哥哥摔倒了。」聽了周周的話,趙靜向遠處一望,果真看到了正坐在地上的正野一健。於是,她趕忙說道:「正野夫人,我們過去看一下,看正野一健摔傷了沒有?」

正野夫人的臉上看不到一絲擔心,她只說了一句:「沒事的,一會兒他會自己爬起來的。」正如正野夫人所說的那樣,正野一健自己站起來了,看他走路的樣子,並沒有什麼大礙。

「趙太太,我帶著一健再逛一會兒,你們慢慢逛。」說完之後,正野夫人便帶著兒子離開了。

說實在的,趙靜對正野夫人的行為感到十分不解,她不明白,為什麼一位母親在看到兒子摔倒之後不上前扶一把,而非要讓兒子自己站起來。因為在中國,每當孩子跌倒碰傷的時候,父母會以百米衝刺的速度跑過去,之後會抱起孩子對他又拍又哄。為什麼日本媽媽會如此「冷漠」呢?

趙靜不願再糾結這個問題,因為她今天的目的是帶兒子遊玩。想到這裡,她帶著兒子繼續前行了。她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景物為背景,給周周拍了許多照片。

中午的時候,天氣有些熱了。看到賣冷飲的攤位前擠來擠去的人,趙靜不禁慶幸自己的先見之明,在出門前把吃的喝的都帶齊了。

就在這時,趙靜看到一個跑向攤位前買水的小女孩摔倒了。小女孩看起來5歲的樣子,可能是由於跑得太急,所以一下子趴在了地上。小女孩後面跟著一位30歲左右的女人,可能是小女孩的媽媽,慢慢走過來,看到摔倒在地的女孩,她沒有伸出自己的手,只是對著女孩笑笑說:「笑笑是個勇敢的孩子,站起來走走!」

小女孩沒有哭,她慢慢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

看到這裡,趙靜不禁誇獎道:「你家孩子雖然是女孩,但是一點兒也不嬌氣。」

女人自豪地說:「是的,多從小就教育她『摔倒了自己爬起來』。朋友們都說我女兒像男孩兒,一點兒也不嬌氣。」

「你在國外待過嗎?」

「是的,我在美國待過,但是,我在日本待的時間比在美國還長!日本人不像咱們中國人,看見了孩子摔倒了就馬上跑過去,對他又拍又哄。在日本人看來,孩子跌倒碰傷很常見,讓他自己面對,只有這樣,孩子才不會養成依賴他人的習慣,才會變得更加獨立。更重要的是,孩子只有記住了這個教訓,之後他才不會犯同樣的錯誤。」

這位媽媽的話讓趙靜詫異不已,再想起剛才正野夫人的反應,趙靜陷入了深思,以前周周跌倒的時候,她比孩子還要緊張。她一直以為愛孩子就是讓他遠離傷害,現在看來,讓孩子遠離傷害才是對他最大的傷害。

在對待孩子跌倒碰傷的問題上,日本父母的教育態度與中國父母截然不同。在他們看來,如果在孩子摔倒時馬上去扶他、幫他、哄他,往往會使他產生一種想法:「我摔倒了、碰傷了,別人必須要扶我或者幫我。」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產生依賴心理,就算沒有摔疼,他也會指望別人去扶。因此,孩子摔倒了,如果不是十分特別嚴重,日本父母都不會去扶他,而是在一旁給他鼓勵,給他勇氣,給他力量,讓他知道,跌倒了要自己站起來。

除了正確的教育態度以外,日本父母還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孩子需要保護,但是保護不是限制,也不是束縛,更不是對孩子自由的剝奪。日本父母會將危險的存在告訴孩子,使其存在防範意識。之後,他們會試著放手,讓孩子參加一些活動,從而培養勇敢、克服困難等優良的品質。

另外,日本父母還會為孩子創造挫折的機會。讓孩子承受過去的苦日子顯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為孩子提供承受挫折的機會卻是父母可以做的。受挫的機會是為孩子打下勇於面對困難的預防針,使其變得更加勇敢,與此同時,還可以提高孩子受挫的免疫能力。比如,父母可以將某件事情交給孩子,通過完成該項事情來考驗孩子的各項能力,鍛煉其耐力和毅力。

孩子的一生中會遇到許多不如意的事情,跌倒碰傷十分常見。如何使孩子從失敗中獲得經驗教訓、健康成長,是父母應該協助孩子知道的。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自己去面對,在他遇到困難、解決困難的過程中,樹立起信心。唯有擁有信心的孩子才能擔負起自己所要面對的每一項重任。

如果父母看到孩子摔倒,大驚小怪,十分緊張,對其又拍又哄,最終將只會使孩子成為溫室裡的花朵,風吹不得,雨打不得。這樣的孩子又如何能擔負起輝煌的人生呢?

慧言慧語

孩子經常遇到跌倒碰傷的情況,父母如何安慰孩子,其中包含有一個教育理念的問題。不同的安慰方式會產生不同的教育效果:如果父母採用擁抱或者撫摸的方式,往往會使孩子產生依賴的心理;如果父母採用拍打物品的方式,往往會使孩子產生好鬥、攻擊、報復的心理;如果採用鼓勵的方式,則會使孩子養成堅強、勇敢的優良品質。

父母都希望孩子成為堅強、勇敢的人,但是,堅強、勇敢品質的培養需要正確的方法。當孩子跌倒碰傷的時候,父母適當地安慰下就可以了。鼓勵孩子,讓孩子自己戰勝疼痛,並勇敢地面對自己所遇到的一切,這才是最為明智的做法。在這種方式的教育下,孩子的年齡越大,其堅強、勇敢的品質就會越強。

4.「遺憾教育」,磨煉孩子耐力

琳琳是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漂亮的她很討大人喜歡,但她有個小毛病,太貪心,而且耐力不夠。平時家裡去了別的小朋友,除非她十分喜歡,不然絕對不會讓對方玩自己的玩具,就算自己不喜歡的玩具,也不肯給人。而且即便小朋友和她一起玩兒,一段時間後,她也會覺得沒意思,非要自己玩兒。

一次,幼兒園組織孩子和家長一起去野外採摘李子,還制定出了比賽規則,看哪個家庭摘得最多,哪家就獲勝。

第一次自己摘水果,琳琳非常高興,看著滿園的李子,她興奮地告訴媽媽:「我要摘好多好多,我要得第一名!」媽媽看女兒興奮的樣子,連連說:「好的寶貝兒,咱們好好努力吧!」

剛開始,琳琳興致勃勃,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摘李子,但因為總要伸長手向上夠,不一會兒她就累了,可看著自己籃子裡李子比其他小朋友的少,開始不樂意了,她嘟著小嘴,跟媽媽說:「媽媽,我想要好多好多李子,但我不想摘了,太累了!」

聽到女兒的「號令」,媽媽只得親自上陣,幫女兒摘李子。夕陽西下的時候,琳琳看著滿籃子的李子高興地跳了起來,讓媽媽都帶回家。

腰酸背疼的媽媽跟琳琳商量:「寶貝兒,幫媽媽提一些好嗎?」琳琳以胳膊疼為由,拒絕了媽媽的建議,媽媽只好一個人把李子提回了家。

其實像琳琳一樣的小朋友還有很多,大多數孩子都不能從頭到尾自己摘李子,不是中途放棄,就是求助於父母,最後回去的時候,幾乎都是父母幫孩子拎著,很少有孩子自己拎。很顯然,他們既想得到更多,又不想自己動手。

這樣的情況不能不讓我們擔憂,因為孩子總會長大,等到孩子長大,父母老去,很多事情再也無法大包大攬,如果孩子始終抱著這種想法,又不肯自己努力,不僅無法成為未來的棟樑,還有可能連最基本的自力更生都做不到。這該如何是好呢?

我們來看看日本幼兒園是如何做的吧!日本電視台曾播出了一期名為「需要遺憾的人」的節目。這個節目跟蹤拍攝了這樣的一件事情:

秋天來了,川崎市麻生區一家幼兒園的老師們組織了一項活動,即帶著園內的孩子們一起去郊區挖紅薯。

當孩子們聽說老師要帶著他們去挖紅薯的時候,十分高興。早晨,孩子們背上背包和水壺,在老師的帶領下向郊區出發了。換乘了幾趟電車以後,他們終於到達了目的地。

在此之前,孩子們從來沒有參加過這樣的活動,至於挖紅薯更是頭一回。由於孩子正處於興奮之中,挖得很歡,一會兒的時間他們便挖了許多。

回家的時間到了,孩子們十分不捨。老師又怎麼看不出孩子們的心思呢?於是,老師告訴孩子們:「老師知道你們很不捨,但是以後參加這種活動的機會還很多。咱們該回去了,今天挖出來的紅薯你們可以隨便拿,拿多少都可以。但是你們要知道,回家的時候需要步行兩個小時,不僅如此,在此期間你們還需要爬48級台階。所以,你們要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

孩子們從來沒有送過媽媽什麼禮物,因此當他們聽到可以隨便拿的時候十分高興,因為他們要多拿,以便送給媽媽。一些孩子將背包塞滿了,裝著的紅薯竟有10斤重,但是他們並不覺得有多重。

剛開始往回走的時候,孩子們很興奮,邊走邊聊。可是,沒過多久,那些背著10斤紅薯的孩子就已經開始感到累了,話變得漸漸少起來。當回幼兒園的路走了不到一半的時候,背紅薯過多的孩子的步伐開始變得緩慢起來。試想一下,一名幼兒園的孩子背著10斤重的背包,怎麼可能感覺不到重呢?

又走了一段路之後,背包過重的孩子再也走不動了,一屁股坐在了地上。當他們看到48級台階的時候,他們感到絕望了,因為他們的腿早已抬不起來了,有的孩子甚至開始放聲大哭。

老師走到大哭的孩子面前,問道:「需要幫忙嗎?」大哭的孩子一邊哭一邊搖頭,因為這10斤重是他自己選擇的,他必須對自己的選擇負責到底。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比較強壯的孩子,一把拉起了那個坐在地上大哭的孩子,大家一起手牽著手,相互加油,爬完了48級台階。

最後,孩子互相手牽手,繼續向前走,堅持走回了幼兒園,沒有一個孩子掉隊。

幼兒園的老師們感到十分欣慰,雖然孩子為自己的貪心感到了懊悔,但他們依然堅持到了最後。這次的「遺憾教育」,磨煉了孩子們的耐力、韌勁和責任感,這比平時的說教來得更加深刻。

由此可見,「遺憾教育」對孩子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它不僅可以教會孩子懂得取捨,在適當的時候做出正確的選擇,而且可以讓孩子變得更有耐力,更具責任感,學會擔當,想要的東西自己努力,想做的事情自己爭取。

人生百年,孰能無憾?沒有幾個人會喜歡遺憾,然而,遺憾的的確確是生命中的收穫。遺憾既可以成為痛苦的煎熬,也可以成為人生中美好的回憶,它將帶給孩子更多、更深刻的感悟。正是因為有了遺憾,生命才更加值得回味,值得稱頌。

想讓孩子從小得到這樣的鍛煉,作為中國父母,不妨學習日本幼兒園的「遺憾教育」,為孩子開設一節這樣意義深刻的課程。

慧言慧語

有時候,「遺憾」和「懊悔」也有可能會變成好事。只要孩子能夠正確面對,「遺憾」和「懊悔」就會滋生出好事。比如背10斤紅薯回幼兒園的孩子,雖然為自己的貪心感到了懊悔,但是他們並沒有輕言放棄。通過這種「痛苦的遺憾」,磨煉了孩子的耐力,其深刻程度遠遠勝過父母的任何說教。

因此,父母應該最大程度地利用孩子的「遺憾」,對其進行「遺憾教育」,以此來達到磨煉其耐力的目的。

5.端盤子、洗碗不丟人,鼓勵孩子打工

日本父母十分重視自立教育。跟父母一起旅遊的時候,日本孩子不管年齡大小,身上都會背著一個背包,背包裡都是他們自己的生活用品。中國父母對此可能會有一些疑問,為什麼要讓孩子自己背背包呢?日本父母給出了這樣的回答:「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當然應該由他們自己來背。」

其實,日本孩子不僅生活自立,就連經濟上也很自立。日本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有這樣一句名言:「除了陽光和空氣是大自然賜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過勞動獲得。」很多日本父母都鼓勵孩子長大一點,就利用課餘時間在校外打工掙錢。

日本父母認為,孩子做家務是應盡的義務。倘若孩子參加勞動,父母付錢,就是對家庭關係的一種扭曲;倘若孩子考了好成績,父母賞錢,是一種賄賂。在日本父母看來,在物質生活條件過於優越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往往沒有毅力。所以,日本父母十分注重鍛煉孩子的吃苦能力,鼓勵孩子外出打工,比如端盤子、洗碗等。他們並不像中國父母那樣,把端盤子、洗碗當成是多麼丟人的一件事情,相反,他們覺得,對孩子來說,這是值得驕傲的工作。

週六早晨,吃完早飯,程芳將洗碗的工作交給兒子亮亮之後,就開始忙別的了。正當她打掃客廳的時候,門鈴響了。一開門,原來是對門的鄰居晨晨媽。

「大早晨的沒有打擾到你們吧?」

「沒有,我們一家人都起床了。」

晨晨媽感到十分驚訝:「亮亮也起來了?在哪兒呢?」

「在廚房洗碗呢。」

晨晨媽往廚房一看,亮亮果真在廚房,一邊洗碗一邊玩水,玩得不亦樂乎。看著亮亮,晨晨媽想到了自己正在睡懶覺的女兒晨晨,晨晨每次進廚房都會不高興,嫌廚房裡髒,到處都是油煙。

程芳知道晨晨的性格,於是她提議道:「晨晨不是快放暑假了嗎?你可以讓她找一個飯店去打工,不僅可以接觸社會,還可以學習一些做飯的基本常識,這樣不是很好嗎?」

不料,程芳的提議馬上遭到了晨晨媽的反對,晨晨媽說:「去飯店打工?一個大學生去飯店端盤子、洗碗,別人知道了還不得笑話我們?還以為我們晨晨找不到好工作了呢!再說,別的孩子在飯店端盤子、洗碗,要麼是因為家裡經濟條件不好,要麼是因為沒有上大學。我還是覺得晨晨應該打一份比較體面一點的工,她是英語專業的,可以做點翻譯類的工作,也可以找份家教類工作。如果她找不到工作,可以在家裡待著,或者我也可以給她點兒錢,讓她和朋友們一起去旅遊。」

見晨晨媽這樣說,程芳實在無話可說了。可能是見程芳話少了,晨晨媽感覺無聊,坐了一會兒之後就回自己家了。

「有這樣的媽媽,孩子能好得了嗎?」程芳感慨。

丈夫勸道:「你也別感慨了,你過會兒不是還要教井上貴子學中文嗎?別人家的事我們管不了,管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

程芳收拾好東西之後就向井上貴子家出發了,為她開門的正是井上貴子本人。程芳剛要準備上課,井上貴子就把她拉到了一個房間,說:「程老師,我侄子暑假要來北京,這是我為他佈置的房間,你看一下,夠不夠中國化?」

程芳一進房間,感覺自己好像進入了中國的明清時代,因為這個房間不僅擺著古色古香的桌椅、文房四寶、景德鎮的瓷器,還擺放著一張木式的仿明清樣式的大床,以及緞質面料的被褥。

看出程芳臉上的驚訝,井上貴子好心地解釋道:「這些都是我侄子要求的。」

「買這些東西花了不少錢吧?」

「是的,按你們中國人的說法,這些東西都是他買單。我只是暫時替他墊付了,等他來中國以後會把錢還我的。」

「他的錢是他父母給他的吧?」

「不是,他的錢是他自己打工掙的。在日本,只要一有時間,他就會去飯店打工。來中國後,或許他還會去飯店工作。其實,他之所以選擇在暑假的時候來中國,就是想一邊打工一邊學習漢語。」

程芳接著問道:「他是去飯店端盤子、洗碗嗎?冒昧地問一下,你侄子的家庭條件不好嗎?」

井上貴子笑著答道:「他爸爸開了一家公司,家庭條件非常好。」

「那他為什麼不去自己家的公司打工呢?」

「那孩子不喜歡在自己家的公司打工,在飯店打工讓他感到非常愉快,而且他爸也支持他去飯店打工。」

「作為公司的負責人,他爸不會覺得在親戚朋友中沒面子嗎?」

井上貴子解釋道:「為什麼會感到沒面子呢?在日本,許多孩子會在課餘時間到飯店打工。到飯店打工在日本十分常見,怎麼會感到沒面子呢?」

「在我們中國,有的父母就會覺得沒面子。今天早上,我的一位鄰居就對我說過這樣的話。」

「這種想法真是令人難以理解,去飯店打工也沒什麼不好啊。在飯店端盤子、洗碗其實就跟做家庭教師、售貨員是一樣的,都是通過勞動掙錢,一點都不丟人。程老師,如果你兒子長大後,想要去飯店打工,你會覺得丟人嗎?」

「或許以前會有這種感覺,但是現在不會了。」

的確,只要孩子喜歡,去飯店端盤子、洗碗又怎麼了?沒什麼可丟人的。只要對社會無害,孩子喜歡就讓他去做吧。

在國內,萬千家庭,特別是城市家庭往往有這樣的一種思想,即「誰捨得讓孩子吃苦?」獨生子女已經成為一種越來越普遍的現象,許多家庭的養育模式為「6+1」,即父母、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關注一個孩子。在養尊處優中,孩子度過了自己的童年時代和少年時代,根本不識苦滋味。

在零花錢的問題上,中國父母給孩子零花錢的現象十分普遍,給的方式也十分隨意。因此,中國的孩子從不缺錢花,或許正是因為這樣,他們通常沒有打工意識。而日本父母則不同,他們秉持著「要花錢,自己掙」的原則,鼓勵孩子去外面打工。

更為可貴的是,即便父母再富有,日本孩子也願意到飯店端盤子、洗碗,鍛煉自己。對此,日本父母並不覺得孩子給自己丟了面子,因為這些工作一樣要付出勞動,最重要的是,通過在飯店打工,不僅培養了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他的意志力和毅力。與培養孩子的能力相比,父母的面子又算得了什麼呢?

慧言慧語

父母應該建議孩子到校外去打工掙錢,但是,如果孩子不喜歡到飯店去打工,不要硬逼著他去,可以讓孩子找一份他喜歡的工作。社會上有許多職業,總有一份是他願意從事的。

如果孩子找到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就算是比在飯店裡端盤子、洗碗還要累的工作,父母也應該雙手贊成,一定不要因為孩子做的工作太過低級,而感覺丟了面子。當然,如果孩子打的工作不太適合他,父母可以委婉地提醒他一下。

6.堅持爬山爬到最後,為孩子加油

最近有一段視頻爆紅網絡,南京市的一位爸爸,在氣溫達-13℃的情況下,讓4歲的兒子在雪地裡裸跑。該爸爸被人稱為「鷹爸」,走紅之後,人們對他的教育方式進行了瞭解。原來,為了鍛煉兒子的意志力,「鷹爸」在兒子2歲的時候,就經常帶著他一起爬紫金山,累了就歇一歇,不抱他,讓他自己堅持爬到山頂。2012年9月,「鷹爸」甚至帶兒子攀爬了日本富士山。

「鷹爸」的教育方式得到了一些父母的支持,他們認為「孩子就該從小鍛煉,日本孩子冬天都是單衣跑步,而且在爬山時堅持爬到底,人家的孩子能行,我們的孩子也能行!」那麼,日本父母究竟是如何對孩子進行爬山訓練的呢?

3月份,暖暖的陽光讓大島一家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晴朗的周天,大島先生提議去爬山,大島夫人和4歲的兒子大島俊一致響應。

吃完早飯,大島一家人換上運動服,準備好吃的喝的以後,就出門了。經過半個小時的車程,大島一家來到了離家不遠的一座山腳下。抬頭仰望,遠遠地看到矗立於山頂上的高塔,大島夫人指著山頂對兒子說:「寶貝,今天我們要登上這座山的最高峰,你一定要加油喲!」

大島一家沿著通往山頂的小路行走,大島先生在前面帶路,大島俊高興地又蹦又跳。山中怪石嶙峋,十分幽靜,大島俊看到什麼都覺得很新鮮。興奮的大島俊拿著棍子去拍水,玩得不亦樂乎,直到爸爸在一邊喊:「兒子,咱們要繼續出發了,不然什麼時候才能到山頂啊?你不是想看美麗的風景嗎?美麗的風景還在上面呢,如果你想看的話,就趕緊往上爬吧!」聽爸了爸的話,大島俊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大島一家人繼續向前走,眼看山路越來越陡,大島先生緊緊地拉著兒子的手走在前面,大島夫人則緊緊地跟在後面。此時的她早已累得氣喘吁吁了,兩條腿就像灌了鉛似的,走起路來越來越吃力,再看看父子倆,兒子早已脫掉了外套,小臉熱得紅撲撲的,丈夫也已是汗流浹背了。這個時候,大島俊嚷著說:「爸爸,我累了,想休息一下!」

看到兒子實在是走不動了,大島先生和妻子決定休息一會兒,再接著上路。於是,他們就地坐下,大島先生和妻子互相打氣,並給兒子加油鼓勁,鼓勵他要堅持。很快,大島俊又重新站起來,繼續往上爬。

經過幾次休息,大島一家終於爬到了山頂。大島俊看著遠處的河流和公路,開心得手舞足蹈,大聲呼喊:「我成功了!」

置身於山頂,一家人享用了午餐,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美好。向遠處眺望,只見山中一片朦朧,清靜而又幽雅,令人心曠神怡。吃完午飯以後,大島一家三口沿著崎嶇的山路,一路歡歌地下了山。

後來,大島先生和妻子只要一有空,就會帶著兒子去爬山。爬山,使大島俊收穫頗多,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增長了見識,更重要的是鍛煉了他的意志,正如大島俊所說的:「堅持,堅持到底就是勝利!」

大島先生和大島夫人是日本父母的一個典型,通過鼓勵孩子爬山來鍛煉他的意志力和耐力。

意志力也稱毅力,是一個孩子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對孩子來說,意志力越弱就越容易出現半途效應,即在激勵過程中達到半途的時候,孩子由於心理因素及環境因素的交互作用而導致的對目標行為的一種負面影響。所以,鍛煉孩子的耐力和毅力,培養其不拋棄不放棄的「許三多精神」,是為其日後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風浪做好準備,更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可惜的是,現在國內的許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處處都為孩子代替包辦,或者過度溺愛孩子,結果導致孩子沒有抵抗挫折的耐力、堅持不懈的毅力以及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未來的日子裡,這樣的孩子會碰見各種各樣的問題,甚至會因為一次小小的挫折和磨難就一蹶不振。因此,如果父母足夠明智,就應該從小培養孩子堅強的意志力,給他的成長上一道保險。

在這一點上,日本父母就是非常明智的,經常帶著孩子去爬山,在欣賞美景、陶冶情操的同時,磨煉孩子的意志力。

為了讓孩子爬山爬到底,在爬山之前,日本父母會提醒孩子在到達山頂前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讓他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而當孩子真的遇到困難時,比如半途累了不想爬了、山路不好走等,日本父母會為孩子加油打氣,使他在幫助和支持下鼓起勇氣堅持下去。如此這般,孩子的意志力就會像打鐵似的,得到有效的錘煉。

日本父母經常把一座大山數量化、具體化,讓孩子一段一段地爬。這樣,孩子在不斷達到目標的喜悅心情下,變得更有自信,從而充滿信心地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地去努力。

日本父母會以身作則。許多時候,父母做事的態度影響著孩子做事的態度。在鼓勵孩子爬山爬到底的時候,日本父母也會堅持到最後,為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在爬山的過程中,父母還起著監督的作用,使培養孩子堅持不懈的精神不至於變成一句空話。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父母不會為孩子選擇太沒難度的小山坡,否則達不到訓練意志力的目的,他們也不會為孩子選擇太過陡峭、攀爬難度太大、太高的山,因為當孩子遲遲爬不到山頂的時候,很容易就會放棄,這樣一來,鍛煉就會變成打擊,同樣達不到訓練意志力的目的。

爬山是一項強身健體同時又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所以,父母應該鼓勵孩子自己爬山,並堅持爬到底,爭做一個「爬山小勇士」。對孩子在爬山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意志努力,父母要給予積極的鼓勵和肯定,讓他在喜悅的心情下,信心更加堅定。

慧言慧語

不管孩子遇到什麼困難,父母要想盡一切鼓勵他,讓他堅持一下,再堅持一下,直到取得勝利。爬山也一樣,父母要在一邊為孩子鼓掌加油,讓他爬山爬到最後,以此來鍛煉他的耐力和毅力。

孩子的一生中,不管是生活中還是學習上都會遇到許多難以預料的困難。當孩子在爬山過程中意志力得到鍛煉以後,他就會明白,認準一件事以後就要全力以赴,只要有意志力,只要能堅持到底,那麼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7.去野營?孩子又有磨煉的機會了

為了培養孩子強悍健壯的體魄和頑強堅韌的意志,日本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參加野營之類的活動。

近些年來,日本的一些學校對孩子進行了一種「無人島教育」,也就是將孩子送到荒島上生活幾天,島上沒有人煙,孩子在島上必須自搭帳篷、自己做飯。對孩子來說,這種教育可能是一個很難的適應過程,但是經過磨煉以後,孩子通常會變得更加熱愛勞動,性格也會變得更加頑強。

「無人島教育」反映了日本對下一代負責任的態度。現在的孩子在物質條件優越的環境裡長大,但這過於優越的環境卻使他在面對艱難困苦的時候,沒有了意志力和毅力。因此,如何保證孩子不被養成溫室裡的花朵,是現代教育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野營就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六年級學生真田晴彥在即將放暑假時,跟班上的男生約好去野營。這些孩子平時很少參加活動,為了鍛煉自己,他們決定野營一個星期,而且不讓父母隨行。

早在放假前的一個星期,晴彥等人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了,他們買了帳篷,甚至列好了食物清單,細緻到對7天中每一頓的菜譜,都進行了討論。計劃細節甚至細緻到準備多少壽司,畢竟這不是自家過日子,而是一個團隊活動。

暑假第二天,睛彥等人就出發了,他們的目的地是一個沒有人煙的荒島。奔波了4小時,他們終於到達營地。這裡沒水,打水的話需要步行幾百米。在這裡,他們沒有人可以依靠,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他們自己。然後他們開始學搭帳篷。

對沒有任何經驗的他們來說,搭帳篷可是個大挑戰,之前出去玩兒都是父母幫他們搭,這次只能按照說明書上寫的,學習如何組裝和使用帳篷配件。這件事他們從下午2點一直幹到傍晚6點才完成。

之後,他們開始找柴生火。這件看似簡單的事情也費了不少周折,因為原來這些事兒從來不用他們自己動手。篝火終於點燃,當天晚上,孩子們興奮得睡不著,幾個人擠在帳篷裡不停地說話。

野營是個計劃性很強的事情,一切都要計劃好,比如一個星期要吃多少壽司,帶少了挨餓帶多了浪費。第一天下來,孩子們就發現再周密的計劃也難免疏漏,因為運動量大,大家比平時吃的都多了,食物很可能會不夠。

另外,礦泉水浪費也是很大的問題。他們打開一瓶礦泉水往往沒喝完就不喝了,渴了再拿一瓶,有孩子甚至用礦泉水洗手。後來,面對日益減少的礦泉水,孩子們飯前洗手都要跑到幾百米以外才能完成,這讓大家對水的認識有了改變。

這一周,孩子們和爸爸媽媽斷絕了通訊聯繫,一切生活問題都由他們自己想辦法解決。一周的艱難生活下來,他們開始習慣動手勞動,自己管理自己,還學會了關心他人。許多孩子認為,這將是一生中最難忘的一周。

這是晴彥首次離家參加野營,在他離開家的一個星期裡,真田夫人體驗了「骨肉分離」的感受。真田家有3個孩子,晴彥是家中的老大,他下面還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作為哥哥,晴彥平時不像其他孩子一樣參加各種野外活動,所以真田夫人覺得特別對不起孩子。

這次得知兒子要跟班上同學一起野營之後,真田夫人舉雙手贊成。可當她把晴彥送到集合地點後回家的路上,就開始後悔沒有把手機留給兒子,以便知道兒子的情況。

真田夫人跟丈夫當天晚上就失眠了,他們擔心兒子會不會想家,會不會遇到困難。對他們來說,這一個星期實在是太漫長了,到了兒子凱旋的時候,全家大小集體出動,前往匯合地點接兒子,像是迎接英雄一樣。

野營回來,真田夫人覺得兒子懂事了許多,不僅經常幫家裡做家務,還學會了珍惜糧食和水。真田夫人沒想到,一次野營竟使兒子變化這麼大,她決定以後只要有野營的活動,她一定給兒子報名。因為她相信,經過野營的磨煉,兒子會成長得更快、更好。

在中國,孩子缺乏勞動鍛煉的問題已經變得非常嚴重。據調查,中國某大城市孩子每天的勞動時間僅12分鐘。這樣看來,中國父母應該像日本父母那樣,對孩子進行中國式的「無人島教育」方法。這樣孩子才不至「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這種教育方法有以下幾點好處:

首先,可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團隊意識。野營看上去是遊戲,但實際上需要團隊的相互協作和每個孩子的認真負責。只有每個人都盡職盡責,相互協調,以團隊為家,共同承擔責任,面對困難,解決困難,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

其次,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在野營的過程中,孩子們通過嘗試,學會了原來不會做的事情,比如生篝火、搭帳篷、找水源等,孩子會發現原來自己有能力完成很多事,不必事事依賴父母,這對他們自信心的培養有著很大幫助。

最後,讓孩子養成解決問題的能力。野營途中必定會遇到困難和挫折,但克服這些的過程,本身就是成長過程,這不僅能夠讓孩子學會遇到困難不急不躁,耐心解決,還能磨煉其意志,對未來的學習和生活起到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小小的野營,也能成為鍛煉孩子的渠道。不少中國父母,以為溺愛是為孩子好,事實上,這是對孩子的不尊重,更是對孩子權利與意志的剝奪。為了不把「愛」變成「害」,從此刻起,父母們不妨試著放手,把權利歸還給孩子,鼓勵孩子去野營,從中磨煉他的意志。

慧言慧語

中國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一帆風順,並且總是伸手幫助他擺脫困境。也就是說,中國父母對培養孩子堅韌頑強性格一事並不那麼關心,不捨得讓孩子吃一點點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這種意識自始至終都貫穿其中。

雖然中國父母也教育孩子要不怕困難、勇敢堅強,但這只是口頭教育,是象徵性的,很難產生真正的效果。僅僅靠說教是培養不出堅韌不拔的性格的,只能通過具體的教育方式將它一點一滴地注入到孩子的心靈當中。而野營,就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