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英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信 > 第五章 獨立原則:鼓勵孩子鍛煉獨立能力,自我補給成長的甘露 >

第五章 獨立原則:鼓勵孩子鍛煉獨立能力,自我補給成長的甘露

1.獨自睡覺,從4個月大時就開始

壯壯的早教班裡有個來自英國的小朋友——艾西,比4歲的壯壯小半歲,但是獨自睡覺的「歷史」已經有差不多快3年了,這個小姑娘從4個月開始,父母就在自己大床旁邊放了一個小嬰兒床,每次餵奶後,媽媽再將其放回到小床上。

艾西斷奶後,父母便精心給她設計了一個很漂亮的嬰兒房,開始培養她自己睡覺。因為之前雖然是分床睡的,但還是和父母在一個房間。現在讓她一個人睡在單獨的房間,艾西對黑夜產生了恐懼心理,父母就給她買了一些毛絨玩具,來驅逐她對黑暗的恐懼,同時在床頭點一盞很小很暗的燈,用以增強她的信心。

每天晚上到了睡覺的時間,艾西的爸爸媽媽就會將她帶到她的房間,分別給她一個吻,並說:「寶貝,爸爸媽媽一直在你身邊,不要怕,我們是愛你的!做個好夢吧,我們明天早上又可以一起吃早餐了。」

這樣反覆幾次後,到了睡覺的時間,艾西的父母就會提醒她到自己的房間睡覺,小姑娘也會自然而然地回到自己的兒童房,抱著毛絨玩具安然入睡。直到現在艾西已經不用點燈就可以自己睡覺了。

而且進入早教班後,老師發現,這個英國的小姑娘與中國孩子有很大的不同,她能夠在沒有老師協助的情況下做很多事,比如到教室後,自己拉出椅子坐在課桌前;午睡的時候自己主動上床;能夠自己端著飯碗到老師面前打飯;還可以自己和自己玩耍,和自己說話等。

而相比之下,已經4歲的壯壯的獨立性卻非常差,很多事情都要依賴父母和老師才能完成。壯壯的媽媽說壯壯從一生下來,父母就和他同睡一張床,覺得這樣可以給他安全感,沒想到卻養成了他嚴重依賴的不良習慣。父母也試過讓他自己睡,但壯壯一哭鬧,父母就心軟,以至於形成了惡性循環,使他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聽說了艾西獨睡的經歷後,壯壯的媽媽很是羨慕,後悔沒能盡早培養孩子獨睡的習慣。為了糾正孩子依賴的習慣,媽媽決定從培養壯壯獨睡開始。於是他找到艾西的媽媽討教經驗。

艾西的媽媽告訴她,對於壯壯這樣的孩子,要給他一個緩衝期,不可能要求一個已經和父母同睡好幾年並成為習慣的孩子,能夠立刻自己單獨在一個房間睡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父母的耐心和愛心,父母可以試著在白天小睡的時候,讓孩子在單獨的房間睡覺,然後逐漸地讓他在晚上一個人睡。

當然,這麼大的孩子剛開始肯定會不斷地起床,並自己走出房門,為此,艾西的媽媽建議壯壯媽媽不要對其大吵大嚷,而是要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不停地重複一句話:「你已經長大了,不能和爸爸媽媽一起睡了。」當然,父母也需要給孩子一些心理安慰,比如可以給他一個甜蜜的吻,或者是做出一定的讓步,坐在床邊,看他睡著後再離開,並給予他鼓勵,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成為習慣,樹立起自己睡覺的信心。

聽完這番話,壯壯媽媽回去後便按照艾西媽媽的話一步步地做,沒想到一個月後,壯壯完全可以自己獨自睡覺,也不用父母在床邊陪著入睡了。壯壯的性格也慢慢獨立起來,在家裡不但可以自己疊衣服、疊被子、吃飯,在幼兒園裡,當其他小朋友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還會主動幫忙。對於兒子的種種表現,壯壯的媽媽非常欣喜,也對英國父母的教育方式佩服得五體投地。此後,還經常與艾西的媽媽聯繫,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英國的父母在培養孩子獨睡的時候,大多會採取從「獨床」到「獨房」的方式,而中國的父母則更傾向於與孩子同床而眠,認為這樣更方便照顧,隨時知道孩子的需求。

但英國的父母卻不贊同這樣的觀點,從生理角度看,父母呼出的氣體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這樣會讓孩子吸入,從而造成其大腦供氧不足,影響身體正常發育,而且大人翻身會有傷到孩子的危險;而從心理角度看,培養孩子從小獨睡的習慣,有利於其降低對父母的依賴,對日後進入幼兒園排除分離焦慮也是大有裨益的。

王敏的兒子小巴特是一個中英混血兒,中國媽媽和英國爸爸的結合讓小傢伙漂亮極了,人人見了都稱其像個洋娃娃。當時由於工作的原因,懷孕後的王敏便回到了東北的娘家,一家老小對於這個「洋娃娃」的到來欣喜若狂、寵愛備至。為了更方便地照顧孩子,自從孩子出生後,王敏一直與他同床而睡,她覺得這樣餵奶更方便,摟著孩子睡覺會讓其更有安全感。

兩年後,為了和丈夫團聚,她辭去了中國的工作,帶著孩子飛回了英國。2歲的巴特看起來更是可愛至極,讓這個英國爸爸「愛不釋手」。到了晚上睡覺的時候,王敏將巴特放到了夫妻二人的大床上,看到這一幕,這位英國爸爸有些驚訝,問道:「親愛的,為什麼要把孩子放在我們的床上?他應該到自己的房間睡覺才對啊!」

「可是他生下來就是和我一起睡的,這樣我才能更好地照顧他。」

「什麼?怎麼沒聽你說過呢?難怪我看他事事都很依賴你,剛才吃晚飯的時候還要你喂,這樣會影響他獨立能力的。你有沒有想過他以後上幼兒園怎麼辦,你要和他一起上嗎?」這位英國爸爸很不理解妻子的行為。

聽完丈夫的話,再想想巴特日常的表現,王敏覺得丈夫說得不無道理。「可是現在要讓他自己睡,他能願意嗎?」王敏小聲問道。

「沒關係,你交給我好了。」

這位英國爸爸將巴特帶到了嬰兒房,看到有著淡藍色的牆壁,像一條大軍艦一樣的小床,以及很多自己喜歡的玩具的房間,巴特開心地說:「這個房間好漂亮啊!」顯然,第一步成功了。接著這位英國爸爸說:「寶貝,你想不想做個勇敢的小男子漢?」

巴特不明所以地點點頭。

「那首先就要自己睡覺,不能讓爸爸媽媽陪著,這樣才是勇敢的孩子,才能讓人豎大拇指呢!你敢嗎?」

「我當然敢,我今天就一個人睡。」小巴特「中計」了。

第一天晚上,巴特抱著自己心愛的玩具熊很快就睡著了,但是到半夜的時候,巴特似乎被噩夢驚醒,開始哭鬧,王敏聽到兒子的哭聲,趕快起來要把兒子抱過來,但是被英國爸爸制止了,他告訴她這樣做會前功盡棄的。

之後,這位英國爸爸走進兒子的房間,安撫他躺下,用手撫摸他的背部,用嘴親吻他的臉頰,並對他說:「寶貝不要怕,爸爸就在身邊,好好睡吧。」很快小傢伙又睡著了,而且一覺睡到大天亮。由於巴特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的獨睡,爸爸一大早便做了他最喜歡吃的三明治,以資鼓勵,從而增強了他獨睡的信心。

從第二天晚上開始,巴特恐懼的症狀就好了很多。慢慢地,巴特不再留戀媽媽的溫床,開始願意自己獨睡,因為他想做個勇敢的小男子漢,不被人恥笑。從此以後,王敏驚奇地發現,巴特在很多事情上也開始有了獨立自主的意識,開始學著自己吃飯,吃完飯還主動地幫忙收拾碗筷。在很多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巴特都拒絕父母的幫忙,爭取自己完成。

轉眼間,巴赫就到了上幼兒園的年齡,在他三歲半的時候,父母給他找了一個離家近而且教學質量還不錯的私立幼兒園。第一天到幼兒園,剛開始還都挺好的,孩子們互相見面都覺得很新鮮,又從來沒見過這麼多的小朋友,都很開心。可就在和父母分開的一瞬間,幼兒園裡的哭聲「響徹雲天」。

巴赫剛開始也是拉著王敏的手說:「媽媽,你不要走好不好?我不上幼兒園好不好?」

王敏蹲下身子,摸著巴赫的頭說:「寶貝,你都可以自己單獨睡這麼長時間的覺,還怕和媽媽分開一天嗎?要知道,你可是個『天不怕地不怕』的小男子漢呢。這裡有這麼多的小朋友可以一起玩,還有老師教你唱歌跳舞,多好啊!你要不要留下來呢?等到了下午,爸爸媽媽一起來接你回家好不好?」

聽媽媽這麼一說,巴赫似乎也察覺到了自己是個男子漢,所以不能害怕上幼兒園,因此他比較愉快地和媽媽揮手再見。在老師的引導下,巴赫很快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其實這與他一年半的獨睡經歷是分不開的。

後來,在跟老師的溝通中,王敏得知,那些沒有獨睡經歷的孩子經常會從踏入幼兒園門口開始,一直哭到下午。沒有父母在身邊,中午也無法獨立睡覺,即便是睡著了也會時不時地驚醒過來,然後繼續哭,嚴重的還產生了嘔吐的生理反應。這就是典型的「幼兒園分離焦慮」的症狀。

聽到老師說的這些情況,王敏有種不寒而慄的感覺,慶幸從小培養了孩子獨睡的習慣,才使他不這麼依賴父母。

獨自睡覺有利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避免孩子長大後對父母過度依賴。這位英國爸爸知道,要想培養孩子獨立的人格意識,就要從獨睡開始。孩子經常一個人睡覺,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當成一個獨立的、與父母分開的個體。所以在他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可以獨立做很多事情。

這在巴赫進入幼兒園之後表現得尤為明顯。因為之前就一直和父母分開睡,所以巴赫並不是十分依賴父母,即便是在剛入園的時候有些生疏和恐懼,但在父母和老師的開導下,也能夠很快的調整過來,並融入到新環境中。而其他沒有獨睡經歷的孩子就沒有巴赫的這種有利條件,所以在初次和父母分開這麼長時間的時候,才會產生「分離焦慮」。

事實上,「幼兒園分離焦慮」只是很輕微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孩子長大後,感到孤獨寂寞時,兒時個人獨處的歷練會幫助他們快速適應周圍環境,有利於心理健康。

因此,中國父母們請放開你們慈愛的雙手,還給孩子一個自由的空間,為了他們的身心健康,讓其盡早獨自睡覺吧!

智慧錦囊

內心是否獨立是孩子能否正確認識自我的一項重要標準。英國的一項調查研究顯示,孩子的獨立有著從形式到內容的過程,所謂形式是孩子的一些行為方式,而內容則屬於孩子的內心行為。

2歲以後的孩子就能夠意識到自己的獨立性,對周圍的事物也有著自己童真的想法。如果每天和父母在同一張床上睡覺,接受著無微不至的照顧,孩子的心理依賴感就會如同卵蟲一樣,慢慢地滋生、長大。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變得離開了父母這根「拐棍」便無法走路,甚至長大後會產生戀父、戀母的情節。

因此,英國父母會抓住關鍵期,從孩子4個月開始,給其一個獨立的睡眠空間。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周圍環境的互動會有所反應,便於培養他行為上的獨立,從而逐漸使其內心變得獨立、強大。自然也不會產生「分離焦慮」的狀況。

要想讓孩子的內心盡快獨立起來,就從培養他的獨睡行為開始吧!這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2.分配零用錢,誰的金錢誰做主

一個人的理財能力與他今後的事業能否成功、家庭能否幸福是息息相關的,因此,英國父母非常重視從小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理財能力。英國人提倡理性消費,鼓勵勤儉節約,所以,他們善於在各種規定中尋找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作為發達國家之一,英國人的這種勤儉節約並非是生活所迫,雖然在英國人們所繳納的稅率和市場上的物價都比較高,但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卻並不低,折合成人民幣計算,每個人的月工資能拿到3萬多元。但是他們認為胡亂花錢是很愚蠢的行為,尤其是那些英國女性,她們會在年輕的時候積攢錢財,用來購買房產,以便在退休後,把多餘的房產租出去或賣掉,從而獲取收入來養老。

當然,英國父母也會把這種理財觀傳遞給下一代。英國政府從2004年起就教導孩子如何理財,分配自己的零用錢。雖然這些課程目前還沒有被強制列入教材中,但這已經說明英國人十分重視對孩子理財能力的培養。

英國政府還做出了這樣的規定:孩子從3歲開始學習辨認錢幣;從4歲開始學習用錢買些簡單的用品;從5歲開始學習錢是怎麼賺來的,都有什麼樣的用途;從7歲開始學習如何支配自己的金錢,怎樣利用儲蓄以備日後的需求;再大一點的孩子就要學習理解影響人們使用金錢、儲蓄金錢的各種因素,以便使他們學會怎樣支配零用錢,控制預算,並善用金融服務。

因此,英國父母從小就讓孩子學著分配自己的零用錢,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孩子強烈的理財觀念,還能夠鍛煉他們自由支配的能力。

奧蘿拉的父母是中國某大學請來的英國外教。他們很注重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從奧羅拉上幼兒園開始,就開始教她辨認錢幣,並給了她一些零花錢,但因為她還比較小,對錢沒有什麼概念,所以給的很少,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她認識錢,告訴她這是用來買東西的。

奧蘿拉在一所私立雙語幼兒園上學,所以有很多中國孩子。奧蘿拉的父母發現,由於很多孩子剛開始都不願意上幼兒園,又哭又鬧,所以中國父母都很心疼孩子,為了犒勞孩子上了一天幼兒園的「辛苦」,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都會在幼兒園門口給他買一些玩具或零食。

但是奧蘿拉的父母卻從來不會這麼做,除非是一些特殊的日子,比如孩子受到獎勵或是生日等,父母才會滿足她一些合理的要求。久而久之,奧蘿拉就形成了不亂花錢的良好習慣。

奧蘿拉到了5歲的時候,便會自己用錢了,父母便定時定量地給她零花錢,並完全交給她管理,之後不再干涉。因為父母之前就培養她不亂花錢的習慣,所以奧蘿拉平時不會隨便給自己買零食或玩具,她會把那些零花錢攢起來,買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書本、文具,或是等好朋友過生日的時候買個小禮物表達自己的友誼。

上了小學以後,父母給她的支配權就更大了,每年的壓歲錢都由她自己保管,這在中國恐怕不行,孩子的壓歲錢都是由父母代管的,說是「代管」,其實很多父母已經將其納為己有,不尊重孩子意見,完全由自己支配。

當然,在給奧蘿拉壓歲錢和零花錢的時候,父母會給她提一些小建議:可以學著記賬,「收入」多少,「支出」多少,在自己的小本子上記下來;還有就是把暫時用不著的錢放在儲蓄罐裡存起來,以備日後有大的用途。除此之外的支配權就完全就給了奧蘿拉,父母不再過問。

不過,如果父母給的零用錢在一定時間段內被奧蘿拉花超支了,那麼是絕對不可以預付下個月的,因為父母不想讓她養成透支金錢的壞習慣,這樣對她的理財能力的培養是非常不利的。奧蘿拉的父母知道現在市面上的信用卡頗多,如果孩子養成了透支金錢的習慣,那麼說不定長大後便會經常使用這樣的手段買東西,後果是不敢設想的,因此就要從小杜絕這種不良苗頭。

有一次因為同學過生日,她不想自己太寒酸,所以花了多半的零用錢給同學買生日禮物,結果自己到要用的時候就沒有了。她懇請父母給她預支下個月的,父母告訴她:「如果每個月都這樣預支的話,那就顯示不出你管理錢財的能力了。只要沒錢就向我們要,我們又何必交給你管錢的權力呢?」

奧蘿拉也知道是自己這次沒有考慮周全,有一些攀比心理,所以才會超支。從此以後,她將父母每個月給的零用錢都先做個預算,比如這個月有什麼樣的支出,應該支出多少,都會做個合理的分配,此後再也沒有超支的現象發生過。

除此之外,父母還會給奧蘿拉賺錢的機會,讓她知道錢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需要付出勞動才能換來的,讓她知道錢的來之不易,這樣她才會在花錢的時候更加慎重。因此,奧蘿拉會主動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果是打掃房間、洗衣服這樣比較費時、費力的活,父母會給她3~5元的獎勵;如果是些簡單的勞動,比如擦桌子、擺碗筷、疊衣服之類的,大多都是口頭鼓勵或表揚。奧蘿拉的父母認為不應該什麼家務活都給錢,否則以後會讓孩子在家務責任和交換關係中造成混淆,任何事情都用錢來衡量就不好了。

奧蘿拉班上就有個這樣的中國小朋友,父母給家務活明碼標價,孩子幹什麼樣的活就給相應的價錢。以至於後來讓他幫忙買個東西都要問多少錢,甚至爺爺要他遞個老花鏡都管爺爺要錢。奧蘿拉的父母得知後,連連搖頭,他們認為這樣會給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心理——金錢至上,也是得不償失的。因此,奧蘿拉的父母很注意這一點。

小學六年下來,奧蘿拉的理財觀念已經很強了,不僅會花錢,還會賺錢,不僅在家裡賺錢,還會去外面和同學一起發發傳單,到超市做促銷來賺取額外的零用錢。賺來的這些錢父母從不過問,但她也從不亂花,除了一些買必需品,或過節的時候給自己買個喜愛的物件以外,剩下的都放在自己的儲蓄罐裡,裡面已經有幾千元的存款了。這對於一個小學生來說已經是「天文數字」了。

父母準備在她上初中後,帶她走進銀行,進行投資啟蒙,讓她知道錢不僅可以用來消費,還可以用來投資,用錢生錢,給奧蘿拉的成長以更安全的保障。

英國父母認為正確的理財觀需要從小養成,這與孩子上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同樣重要。奧蘿拉的父母在孩子逐漸認識錢幣、知道錢幣的用途後,便放手讓她自己分配零用錢,幫助她學會合理地分配和使用錢,並引導她瞭解錢的來之不易,培養她正確的財富觀和財商,從而鍛煉出她獨立自主的能力。

相比之下,很多中國父母,尤其是80後的這些年輕父母,總是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給孩子的零用錢也沒有限制。特別是那些生活條件比較好的家庭,只要孩子開口,即便是比較過分的要求,也會一一滿足,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高興就行,更不用提幫父母做家務了,從而養成了孩子好逸惡勞的不良品行和胡亂花錢的壞習慣。

還有一些中國父母或許受到傳統金錢觀的影響,認為「君子不言利」,談錢就是庸俗的。而且認為孩子的心靈如此純淨,怎麼能過早的染上「銅臭氣」呢?於是在孩子面前絕口不提「錢」,更不會從小幫孩子認識錢了。因此,造成孩子根本沒有理財意識,只知道花錢,卻不知道錢是怎麼來的,更不懂得怎樣分配零用錢。這樣就抹殺了孩子獨立創造和支配財富的能力。

事實上,培養孩子的理財能力,讓他們自己管理自己的金錢,也能夠培養出他們對自己事情的責任感。這樣一來,孩子在做事的時候就會有更高的積極性,其獨立性和做事能力也可以慢慢得到增強和提高。

智慧錦囊

孩子,在中國父母的概念中往往是單純的消費者,只需要給他錢就行了。但是英國父母卻持相反的觀點,他們認為對金錢沒有任何概念會導致孩子的不理性消費,在消費時比較任意和盲目,不懂得如何支配和管理自己的財富,這對於他以後的人生之路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英國父母會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勤奮品質,以及理財觀念。希望孩子學會生存,富有責任感,懂的賺錢,更知道如何花錢。允許孩子掌管自己的錢財,因為即便是他們偶爾花得超支了,也會從中學到東西,知道超支的後果。當然,英國父母在必要的時候會給予一定的建議和提醒,傳授給孩子「選擇性」花錢的技巧。英國人將這種理財教育稱為「從幼兒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

的確,「給孩子魚吃,不如給孩子釣竿」。讓孩子「自己的金錢自己做主」,引導他樹立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培養其正確的理財能力,對孩子的獨立性是很好的鍛煉和提高,更重要的是這也是他今後生存必備的技能之一。

3.家有家規,違規者要受「處罰」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所謂「家規」,就是家庭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在無形中形成的。父母的教養方式和教育理念等對孩子的發展都有著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家規制定得好,孩子也會更容易取得成功。

英國父母認為,「家規」不等同於「家訓」,前者是針對家中所有成員而設定的大大小小的規章制度,後者則是針對孩子一方而設定的「教誨」,也就是「我們應該這樣做」與「你應該這樣做」的區別。

家規的實施在英國家庭教育中更具有普遍性。在英國,家規的制定並沒有固定的模式,主要原則就是從實際出發,簡明扼要,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恆。而且英國父母在制定家規的時候會讓孩子參與進來,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尊重孩子的意願,不會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孩子在參與的過程中,可以對家規的每一條有深刻的瞭解,會從心底有更大的認同,自然就會按照規定執行。

除此之外,英國父母在制定家規的時候,還會考慮到「角色」的意識,明確「角色」的任務,讓孩子從小就懂得有些家規需要人人做到,但有些條約父母可以做,孩子是不可以做的。當然,沒有遵守家規的人是一定會受到「處罰」的。

波頓今年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老師經常誇他比別的小朋友懂事,而且有很強的獨立自主能力,大多數事情都可以自己完成,行為習慣也很好,而且還會關心同學,幫助那些有困難的小朋友,這些都與波頓家牆上的那張「家規」是分不開的。

在波頓不到3歲的時候,父母就發現他有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比如吃飯時間不好好吃飯,過後又喊餓;看起動畫片來沒完沒了;玩完的玩具丟得到處都是,從來不放回原處……對於處在叛逆期的兩三歲孩子來說,如果對他強令指責,會讓他產生逆反心理,不但不會聽父母的話,反而還會出現「父母讓他往東,他就偏往西」的狀況發生。因此經過商量後,波頓的父母決定制定一個家規,用來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同時也是對大人的一種考驗。

一天,父母將波頓叫到身邊,告訴他家裡要制定一些規章制度,他也可以參與進來,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期望。小波頓覺得很新鮮,便欣然同意。

「你先提一條吧。」爸爸笑著對波頓說。

「嗯……」波頓想了想說,「我希望爸爸不要在家裡吸煙,我最討厭那個味兒了。」

「就是,我們拒絕二手煙的污染。」媽媽在一旁幫腔道。

「好的,我同意,以後盡量少吸,而且決不在家裡吸煙。」爸爸信誓旦旦地做出了保證。

「吃飯的時間到了,家裡的每個人都要坐在餐桌前準時吃飯,過後就不許再吃了。你們同意嗎?」媽媽接著說。

「我舉雙手贊成。」爸爸說道。

「我也同意。」波頓似乎意識到媽媽是在說自己,有點不好意思。

就這樣,在波頓的參與下,他們制定出了下面的這些家規,並做出了違規者的「處罰」條例。

1.每個人在進屋後都要先到衛生間洗手,然後把脫下來的衣服整齊地掛在自己的衣櫃中,否則罰整理一星期全家的衣服。

2.每個人都要按時吃飯,否則過後便不許再吃,而且還要減掉下一餐的進食。

3.自己用完的東西都要放回原處,收拾乾淨,否則便給其他家人各洗一件衣服。

4.大家不可以在家裡亂發脾氣,有事情互相商量,否則發一次脾氣便罰一小時不許說話。

5.每週做一次大掃除,每個人都要參與進來,波頓還小,可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幫父母遞東西、倒垃圾等,但絕不許偷懶。否則罰擦一個星期的餐桌。

6.波頓每天晚上九點要按時上床睡覺,爸爸媽媽可以在睡前講一個小故事,講完就出去,波頓就要自己安靜入睡,不能纏著父母繼續講。否則罰三個晚上不給講故事。

7.看動畫片的時間不能超過兩個小時,否則罰三天不許看電視。

8.家裡來客人,要有禮貌,微笑問好,否則關禁閉1個小時。

9.除了特殊原因,父母出去玩的話要10點前到家,否則罰一個月不許出去玩。

10.除了突發狀況,比如父母臨時有事等,答應了波頓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否則便罰答應波頓提出的一個合理要求。

經過討論,波頓和父母暫時制定了這10條家規,以後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日常生活的改變再進行修改或添加。

由於波頓的年齡還比較小,自控能力比較差,有些改正的壞習慣他還會犯。這時候適當的「處罰」就產生了良好的效果。

一天中午,波頓因為在玩玩具,所以便說自己不餓,不想吃飯,於是媽媽提醒道:「你真的不餓嗎?那你要記住從現在開始到明天早餐前你什麼都不能吃。」

正玩在興頭上的孩子此時也聽不進媽媽的話,便說:「知道了,不吃就不吃。」

到了晚上,波頓的父母做了很多波頓平時非常喜歡吃的菜,還有在電視裡面學的中國菜「油燜大蝦」。飯菜端到餐桌之後,小波頓興高采烈地爬到了凳子上,這時,媽媽走過來,對他說:「我們的家規裡面說了,不按時吃飯的人會被減少一頓餐飯,這也是你同意了的。我們每個人都要遵守,所以你不能吃晚餐。」

看著表情嚴肅的媽媽,波頓「哇」地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現在餓了,我要吃飯。」

這要是在中國,父母一定是因為心疼孩子而妥協,家規也就變成了「形式主義」的東西。但是波頓的父母卻絲毫不心軟,夫妻倆在兒子面前大吃特吃,波頓哭累了,也就不做聲,跑到一邊眼巴巴地看著爸爸媽媽在餐桌上大快朵頤。

直到第二天一早,波頓才將自己的小肚子填飽。從此以後,每當飯點到了,不用父母催促,自己就會迫不及待地坐到餐桌前,唯恐再餓肚子。

當然,每個人違規都會受到應得的「處罰」,父母也不例外。有一次,父母出去聚會,到了晚上10點半才回家,足足晚了半個小時,信守承諾,兩個人真的一個月沒有出去玩,此後兩個人再出去玩的時候,也會考慮到時間的安排。

在家規的約束下,不僅小波頓在個人行為和習慣上有著明顯的進步,父母也逐漸變得越來越完善,這種良好的家風影響著家庭中的每個成員,對全家人的發展都非常有利。

波頓和父母一起制定的這樣一個小小的家規,不僅約束了家中成員的言行舉止,也體現了孩子的內心是渴望被尊重的,是渴望獨立的,是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

相比之下,中國父母很少會在家中制定家規,即便是制定了,對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的。在制定家規的時候,往往會忽略孩子的感受,認為家規就是父母制定,孩子來執行,這樣的「霸王條款」有失公允,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不尊重自己,是在用父母的權威壓制自己,從而就會產生牴觸心理,自然對家規也不會有興趣。

所以,英國的父母會充分考慮到這一點。他們認為不管孩子多小,他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識,大人當然不能忽略他的存在。所以英國父母制定家規是建立在尊重家庭每個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基礎上,每個成員都有表述自己意願的權力。在這樣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制定出來的家規,才會被孩子認可,孩子也會更好地執行。

父母們還需注意的是,在對違規的孩子進行懲罰的時候,要盡量與他違反的規則結合起來,這樣他才能將其記在心上。

智慧錦囊

英國父母認為,制定家規的目的是要孩子明白,自由也需要有所限制,那些不良行為和習慣是需要一些條款來制約的。而他們也懂得對孩子進行一些合理的限制,並不會讓其失去自由。

大部分家規都不僅僅是立給孩子做的,而是需要父母也嚴格遵守,只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能像照鏡子一樣學下來。所以家規的制定要合理,要兼顧到父母與孩子雙方的意願。家規是用來約束家中每一個成員的不當行為和習慣,而並不是壓制、針對某個人的條約,所以要務必禁止「霸王條款」的出現。

孩子違規要給予處罰,父母違規也不可「放過」,這樣才是真正的、合理的家規。這樣的家規能夠培養出孩子遵守紀律、自我約束的好習慣,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時刻約束自己的言行,懂得遵紀守法,形成自律意識。

4.縱容「頑皮」,讓孩子多參與活動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在我們小的時候,父母總是以誰家的孩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為榜樣來教育我們。但是在英國卻截然相反,孩子們的「頑皮」是被父母鼓勵,甚至是縱容的。他們幾乎每週末都會安排各種各樣的活動,有時候是到朋友家聚餐,通常是全家出動,父母與父母聊天,孩子和孩子玩耍;有時候是去參加朋友或同學的生日Party;有時候去參加一些戶外活動,比如游泳、爬山、踢球等。

總之,週末就是父母與孩子的互動日,他們很少待在家裡看電視,更不會強迫孩子在家看書學習。

子涵在剛滿3歲的時候便隨著父母移民到了英國,在這裡他進入了一家私立幼兒園。因為父母都成長在書香門第,所以非常重視對子涵的「規矩」培養。從小就教導他不要隨便去別人家玩耍、不要大聲喧嘩、吃飯的時候要有規矩,大人不吃自己就不能先伸筷子,等別的小朋友玩完某件玩具的時候,自己再玩……

而且子涵每天從幼兒園回來以後就很少有其他活動了,父母大多會讓他自己在家裡玩,不管是看電視也好、玩玩具也罷,總之,只要不出去就行,因為怕他出去學壞。久而久之,子涵變得有點自閉、不合群、不自信、與別人格格不入,而且遇到困難會第一時間想到媽媽,或求助身邊的人,而不是自己想辦法解決。

與子涵相反,同一班級的一個英國小朋友——安德烈就十分活潑開朗,是班裡十足的活躍分子,不管班裡有什麼活動,他總是第一個參加,並且表現得非常優秀。為了能夠打開子涵的心靈世界,老師讓安德烈經常和他一起玩,將他帶動起來。於是他們慢慢地變成了很好的朋友。後來才發現原來他們還是做了大半年的鄰居呢,因為父母不讓子涵出門,所以他們互相之間還不認識。

安德烈一家人非常好客,知道自己旁邊住著一個中國鄰居時,便邀請他們來家裡吃飯,雖然子涵的父母不願意讓孩子到別人家,但是因為是國際友人,盛情難卻,只好在週末的時候帶著孩子來到了安德烈的家裡做客。

令子涵父母沒有想到的是,被老師大加讚賞的安德烈居然這樣「沒規矩」,在屋子裡上躥下跳,隨便亂翻櫃子裡的物品,而且還拿著一把劍到處砍砍殺殺,而其父母卻在旁邊視若無睹,只是適時地提醒他諸如電視、電話等危險的地方不能砍後就微笑著看著,並示意子涵可以和安德烈一起玩。

顯然子涵也沒有見過這種陣勢,其實他也很想加入到安德烈的「頑皮」中,但是由於父母在身邊監視,所以「不敢發作」,只能用羨慕的眼光在一邊看著。

午餐的時間到了,安德烈的父母準備了很多英國特有的食物,大家都已經開始吃飯了,可是子涵還是規規矩矩地坐在餐桌前,安德烈一家很是疑惑,問他是不是飯餐不合胃口,他搖了搖頭。這時只見子涵的媽媽發話道:「吃吧。」小傢伙才拿起了刀叉,小心翼翼地切下來一塊往嘴裡送。可是越小心就越出事,只聽「啪」的一聲,右手的叉子沒拿住,掉在了地上。這對於出身書香門第的媽媽來說,簡直是奇恥大辱,何況還是在別人家。

於是,開始對子涵訓斥道:「我平時是怎麼教你的,要有規矩,凡事要注意,要小心。怎麼這麼笨,連個叉子都拿不住,乾脆別吃了。」此時的小予涵眼含淚水,低著頭一聲不吭。

看到這種情形,安德烈的父母覺得有些驚訝,他們認為這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只是一次失誤而已,大人有時也會犯這樣的錯誤,何況是孩子呢?他們也由此才明白子涵為何如此膽小,不敢做這個,不敢做那個,而且緊盯著媽媽的眼神行事。於是,安德烈的媽媽趕緊打圓場,說:「沒關係的,只要告訴他下次注意就可以了。我們家安德烈也會有這樣的失誤,這並不是什麼不可饒恕的錯誤。」

聽到安德烈的媽媽這樣說,子涵的媽媽也不好說什麼,把怒火強壓了下去。一頓飯就這樣不愉快地吃完了。吃完飯之後,安德烈很禮貌地詢問父母是否可以離開餐桌,在得到父母的同意後,便帶著子涵到自己房間去玩了。子涵的媽媽很驚訝地發現這樣「頑皮」的孩子居然還如此懂禮貌。

看到孩子離開後,安德烈的媽媽對子涵的媽媽說:「你經常這樣教育孩子嗎?」

「是啊,我們家教很嚴的,我就是這樣被教大的。」子涵的媽媽似乎感到很自豪。其實子涵的父母在性格上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夜郎自大、故步自封、對人冷漠、社交能力差等,但他們自己卻一直沒有意識到。

「但是,你不覺得這樣教育孩子會抹殺了他的天性嗎?你小時候不希望和大自然接觸、與小朋友玩耍嗎?」安德烈的媽媽一針見血地問道。

安德烈媽媽的話似乎觸動了子涵媽媽的那根神經,她突然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是多麼渴望參加集體活動,是多麼渴望參加同學間的聚會,多麼渴望和父母一起去野外遊玩,但這些都被父母明令禁止,認為這些都與學習無關,是「野孩子」、「沒有教養的孩子」才會有的行為。所以她從小到大的活動就是在家裡看看電視,還有就是上父母給報的各種班,至於一些課外活動,想都不要想。想到這裡,子涵媽媽的眼睛有些濕潤了。

安德烈媽媽也看出了她的動容,接著說:「我們家每週都會組織一些活動,帶孩子出去與社會接觸、與大自然接觸,讓孩子擴大視野,讓他『頑皮』的天性充分得到展現,這是家裡的任何玩具、書本、遊戲機都無法取代的。

「安德烈每週會有一次網球活動,兩次游泳活動,還有體育俱樂部之類的不定期活動。在安德烈生日的時候,他會邀請很多小朋友到家裡給他慶祝,其中也包括孩子的父母,我們會形成很大的互動。通過小朋友的活動,很多父母也就都認識了,自然也成為了朋友。之後只要有時間便會一起出去爬山、打球或是騎著自行車出去自駕游。

「每次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安德烈總是最積極、最興奮的一個,就像一隻飛出籠子的小鳥,那種開心是無法形容的。在家裡,我們也不會給他立太多規矩,只要在安全和道德的界限內,我們都不會強加干涉。就像他剛才上躥下跳,拿著劍砍來砍去一樣,我想我們大人肯定不會這樣做,這就是小孩子『頑皮』的天性。如果孩子的這些天性被束縛的話,那麼也就失去了童真,對他的心理健康是極為不利的。」

聽完安德烈媽媽的一番話,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孩子那楚楚可憐的眼神,子涵的媽媽幡然醒悟,覺得自己的言行確實傷害到了孩子幼小的心靈。於是決定回去和丈夫商量改變對子涵的教育方式。

從此以後,子涵的父母也開始縱容他的「頑皮」,鼓勵他多參加幼兒園組織的集體活動,節假日的時候也經常會帶他去參加一些社會活動,鍛煉他的人際交往能力和獨立的應變能力。同時,以前給子涵立的那些規矩,父母也做了調整,在道德標準和安全保證的前提下,不再對他的「頑皮」強行禁止。

一個月過後,父母發現子涵有了明顯的改變,不僅在性格上更加豁達樂觀了,而且心理素質和適應能力都增強了。比如以前被小朋友搶走玩具後,便會自己躲在角落掉眼淚,或是給爸爸媽媽告狀,而現在會試著和小朋友溝通,告訴對方大家一起玩才是真正的好朋友,對方也很樂於接受這種友好的方式。

此外,子涵在做事上更獨立、更有自信,很多事情也能在不依賴大人的情況下完成好。老師經常會在子涵的父母來接他時,或是在家長會上讚揚他的進步。殊不知,子涵所取得的這些進步,都要得益於安德烈的媽媽給予的忠告和勸慰。

這個案例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教育上,單靠「關」和「看」是不行的,這樣的教育方式只會讓孩子變得像魚缸裡面的金魚一樣,只等著別人來餵食,卻永遠不懂得自己去找食吃。如此一來,孩子便會對外界越來越生疏,如同井底之蛙一般,內心世界也越來越小,最後就只能看得見自己。

英國的父母大多都會像安德烈的父母那樣,給孩子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間,盡可能地讓孩子去接觸外界事物,參加各種各樣的活動,而且父母會在徵得孩子同意的情況下,和他們一起互動,其實這是孩子求之不得的。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注和引領,希望父母成為自己的引路人,而不是獨裁者。

因此,父母們儘管縱容孩子的「頑皮」,釋放他們的天性吧!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加獨立,充滿自信。

智慧錦囊

英國父母會培養孩子的「頑皮」,鼓勵並帶動孩子參加一些集體活動,有利於他們成長的天性。不被父母束縛在家裡做「乖寶寶」的孩子人際交往能力很強,可以獨自面對並解決很多突發事件,有著很強的計劃和學習能力,而且還能在各種活動中積累很多豐富的閱歷和資源。

由此可見,中國父母不要過於束縛孩子的自由,那樣只能給孩子獨立性格的形成造成重大障礙。而是應該像英國父母那樣,鼓勵孩子多參加一些活動,並和孩子形成互動,以自己飽滿的情緒去感染孩子,激發他的活動興趣。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孩子可以逐漸學會自己做主,這十分有利於他獨立能力的培養。

5.學習生存技能,父母是「身外之物」

父母們一定都還記得,自己第一次握著孩子的小手,使其往前挪動小腳的瞬間。父母們當時不僅是因為孩子的進步而感到萬分驚喜,還有很多是身為父母的成就感。但是父母也都知道,自己不可能一直握著孩子的手走路,總有一天,他要獨立行走,不靠任何外力。

英國父母認為,學習走路,只是孩子整個成長過程中一個很小的縮影。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真正學會走路;同樣的道理,父母只有放手,孩子才能學會真正的成長。

縱觀國內,很多父母卻對孩子溺愛過度,不管孩子出現了什麼樣的問題,總是在其背後及時伸出援助之手。在家裡,父母更是對孩子大包大攬,以至於導致孩子連最基本的自理能力都沒有。

一部國產電視劇中曾經播出過這樣一個鏡頭:一位年輕的中國媽媽和兒子往公交車站走。兒子非常生氣地對媽媽說:「都怪你,我上學要遲到了,老師會說我的。」「我昨天晚上加班到很晚,所以今天早上起晚了。是媽媽不好,一會兒我和你們老師解釋一下就行了。」媽媽趕忙解釋道。

這就是孩子不能獨立生存的典型事例。中國父母在過分呵護孩子的時候,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你不能永遠為孩子保駕護航,更不可能牽著孩子的手走一輩子。從一定意義上來講,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會使其人生存在狀態變得越來越不健康,甚至呈現病態。沒有與外界緊密聯繫的、健康的廣泛關係,會直接影響孩子的生存能力。

英國父母卻很注重對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因為英國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社會成員需要具備這種能力。在英國,家庭教育是以培養孩子富有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能夠成為一個有生存能力的人為出發點的。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英國父母就會引導他們認識到勞動的價值,讓他們自己洗衣服、洗碗、收拾屋子,自己動手修理家裡的家用電器。農民家庭的孩子還要幫助父母割草、耕田種地,做些簡單木工修理等活計。此外還要到外面做些雜工,比如替人割草、鏟雪、掃落葉等。目的就是不讓孩子成為「寄生蟲」,成為無能之輩,從小培養他們自食其力的精神,以免長大後獨立面對社會生存時束手無策。

一位剛移民到英國的中國新婚夫婦對此深有感觸,雖然他們還沒有孩子,但是他們覺得應該學習英國父母的教育方式。

他們居住的城市郊旁有一家農貿市場,這個市場是利用時間差設置在一家公司停車場上的,在英國是絕無僅有的。每天早上6點開始到8點結束。這裡的果蔬都是附近的農民一大早從果園和菜園裡摘來的,上面都還帶著晶瑩剔透的露水,看起來非常新鮮。居民們都吃膩了超市裡面冷藏的果蔬,所以都很喜歡到這個市場來挑選。

所有的果蔬都擺放在與汽車車廂連接的可折疊的木板上,到了8點便馬上打掃乾淨,恢復停車場的功能,所以去晚了就趕不上了。

這對中國夫婦是在一個週日的早上特意去那裡買果蔬,其實主要是想看看這個「番邦」農貿市場的現場。

就在快要收市的時候,這對中國夫婦發現在一個角落裡,有一對擺攤賣板栗的小姐弟,覺得很可愛,就過去與他們閒聊。原來這個姐姐今年10歲,弟弟7歲,他們的父母是經營果林場的,有幾個很大的蘋果園、葡萄園,還夾雜著種一些板栗和山核桃等。

「你們是和父母一起來的嗎?」中國妻子覺得這麼小的孩子出來賣東西有點不安全,便擔心地問道。

「父母沒有來,他們還有別的活要干。我們是搭著親戚的車過來的。」姐姐爽快地回答道。

「那你們自己來賣東西不怕被人騙嗎?為什麼來這裡賣東西呢?」中國先生好奇地問。

「怎麼會被人騙呢?我們也不是第一次來賣東西。我剛滿7歲的時候就經常幫助爸爸媽媽賣東西,當時爸爸媽媽會在旁邊指導,現在這些買賣我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完成了。而且我會做很多工作呢。每天完成功課以後,我就會帶著弟弟幫助爸爸媽媽打掃院子、粉刷牆壁,幫他們割草收園。」小姑娘自豪地說道。

「我還會自己洗衣服、做飯、修理桌椅板凳呢!」弟弟在一旁也不甘示弱,搶著展示自己的才幹。

「修理桌椅板凳?7歲就能修理桌椅板凳?」中國夫婦幾乎是異口同聲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這沒什麼,我們家孩子也會,這是我們英國孩子必備的生存技能之一。」旁邊的果農聽到中國夫婦與英國姐弟的談話後,信誓旦旦地說。

「其實這次我們來賣板栗是因為想買市場上最近出的一種新款遊戲機。爸爸媽媽說我們學習和生活上的用品大部分都是由他們負責,而玩具是需要我們自己掙錢買的。」姐姐繼續說道。

「那你為什麼把板栗的殼剝掉啊?」中國妻子有些納悶。

「有些人在吃板栗的時候很討厭剝外面的殼,所以我們提前就剝好了,這樣的板栗也可以多賣點錢。」弟弟回答道。

中國夫婦沒想到年紀小小的他們還有這樣的經濟頭腦。

兩個小時的早市下來,這對姐弟已經賺取了「不小數目」的一筆錢,足夠他們一人買一個遊戲機了。他們還說父母的生日都在下個月,想用剩下的錢一人準備一份小禮物,給他們一份驚喜。

相比之下,中國的那些「小皇帝」和「小公主」,不用說自己出去賣東西了,就連穿衣、疊被、洗手洗臉這樣的基本自理能力都沒有。四五歲的孩子跌倒後,趴在地上大哭大鬧,還需要大人扶才會起來。這都是孩子缺乏獨立性的表現,究其根源還在於父母的教育。

而在英國,像上面姐弟倆獨立自主的身影卻是隨處可見。父母對孩子的事情從來不包辦代替,孩子自己的事情向來都是自己完成。孩子到了13歲後就要承擔家裡的一些義務,比如幫家裡人擦皮鞋等。就連富貴人家的女兒,只要初中一畢業也要去有教養和涵養的人家做一年女傭,邊上課,邊勞動。這樣做可以鍛煉他們的勞動能力,尋求獨立謀生的出路。

英國人認為,長期依靠父母生活的人,是會被人恥笑的。而且父母是「身外之物」,沒有任何人能夠和父母過一輩子,所以盡早放手,給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勵,才能讓他們盡早學會「走路」,勇敢地邁出人生的第一步。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關心和愛護。

智慧錦囊

小鳥慢慢地長大後,逐漸有了離開父母懷抱和暖巢的能力。如果此時不讓它獨立飛行,它就可能永遠失去了飛行的能力。

英國父母認為,自己放手讓孩子獨自去做事,它的意義不只在於讓孩子做事本身,更是為他的將來打下堅實的基礎。從小培養孩子自食其力的能力,完全可以培養出孩子獨立自主的品格,能讓他擁有在社會上生存的必備能力。

所以,身為父母,請時刻牢記,你們只是孩子的「身外之物」,只有提早放開牽絆孩子的雙手,才能讓他走出自己的一條路,你的孩子才會傲立於世。

6.策劃家庭宴會,這次你最大

不管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上,凡是孩子可以自己做的,英國父母絕不會越俎代庖。他們往往會堅持這樣的原則:孩子能幹的,自己絕不會替他干;孩子不會幹的,自己教他干;孩子需要父母干的,自己還要考慮該不該干。因為英國父母認為如果永遠不給孩子獨立做主的機會,就會使其產生嚴重的依賴感,而依賴性是自強自立最大的敵人。

獨立意識是健康人格的表現之一,它對孩子的學習、生活,以及長大成人後的事業和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兒童期是孩子從完全依靠父母逐漸向獨立轉變的階段,是培養和鍛煉孩子獨立能力的重要時期。可是大多數中國父母對孩子過於寵愛和保護,所有事情都包辦代替,從而導致孩子缺乏獨立意識,生活自理能力低下、依賴感強、意志薄弱。

其實,孩子從需要被照顧和呵護,到自己獨立生存,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只有放開自己保護的臂膀,讓孩子去想、去做、去努力,才能使孩子逐漸形成獨立的觀念,並以豐富的經驗和堅強的意志去迎接今後的各種挑戰。英國父母正是這樣做的。他們會逐漸克服自己的「愛心」,讓孩子自己決定每天穿什麼衣服,讓他自己拿錢去買需要的物品,讓他自己往返學校與家中。不僅如此,英國父母還會給孩子策劃家庭宴會的權力呢。

英國人的休閒生活豐富多彩,舉辦家庭宴會就是其中之一。不僅成年人如此,英國父母還會允許孩子邀請鄰居家的小朋友和同學到家裡聚餐,並將宴會的策劃任務交給孩子全權負責。這在辛西婭的家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辛西婭剛上幼兒園不久,因為性格開朗活潑,不管是生活還是學習上都有很強的自主性,對待同學也很熱情,所以深受老師和同學的喜歡,自然也結交了很多好朋友。小傢伙經常會看到爸爸媽媽邀請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到家裡來聚會,那個場面非常熱鬧,大家邊吃邊聊,邊聊邊笑,令辛西婭很是羨慕,所以她也很想舉辦一次這樣的家庭宴會。

於是,在安東尼太太從幼兒園接女兒回家的路上,辛西婭對媽媽說:「媽媽,我現在有很多好朋友了,我也想在家裡舉辦一次家庭宴會,你說好不好?」

「好主意,這樣還可以增進你和朋友間的感情,媽媽支持你,相信爸爸也會支持的。不過,這次家庭聚會要完全由你來做主,怎樣策劃,怎樣佈置,都由你來負責。當然了,你實在不懂或忙不過來的時候,我們會幫你的。」安東尼太太答應得十分痛快。

聽到媽媽這樣回答,辛西婭真是高興極了,她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了。

於是,第二天她就邀請了自己的好朋友在這週末到自己家裡參加聚會,朋友們都欣然應允。雖然辛西婭沒有辦過這樣的家庭聚會,但是耳濡目染爸爸媽媽在聚會前的各種操辦,大體上也有所瞭解了。

因為年齡還比較小,所以在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是安東尼太太陪著去的,但是所有的食品和裝飾品都是辛西婭自己挑選的,安東尼太太只是給了一些小小的建議,是否予以採納還要看辛西婭自己是怎麼想的。

她首先想提前裝點一下家裡,讓家裡看上去更有聚會的氣氛,所以選擇了很多彩色氣球懸掛在家中的上空,然後還用彩筆在紙上畫了很多卡通人物和小動物,貼在牆壁上,製造一些溫馨的氣氛。招待小朋友的菜品也是辛西婭自己去超市挑選的,她很瞭解朋友們的口味。

聚會當天,辛西婭和媽媽一起下廚,做出了很多美味可口的小食品,主食是麵包,菜餚有蔬菜沙拉、煎三文魚、番茄牛肉,還有薯片、胡蘿蔔條、黃瓜條、草莓、蘋果、葡萄等蔬菜水果,並以自助餐的形式呈現在餐桌上,因為辛西婭覺得這樣每人吃多少就取多少,可以減少浪費。

小朋友們來到辛西婭的家裡後覺得她設計的房間很漂亮,有種節日氣氛,吃得也很開心,之後他們還輪流表演了唱歌、跳舞、朗誦詩歌等節目,當然這也是辛西婭的主意,大家都玩得不亦樂乎。

看到女兒如此懂事大方,而且有很強的自主意識和動手能力,安東尼夫婦都覺得讓她自己策劃宴會是一個十分明智的決定。

除了先天智商等因素以外,其實大多數孩子的想法和意識都差不多,關鍵在於父母怎樣引導和培養。在辛西婭剛有自主意識的時候,父母就會放手讓她去做,讓她通過實踐來完成自己的意願,等她稍大點,有能力策劃宴會了,又把宴會的策劃大權交給她,這就大大增強了她的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

然而在中國,孩子想要自己打理生活可以說是一種奢望,很多中國父母替孩子拿主意、替孩子做事已經成為習慣,認為這是自己應該應分的,如果凡事讓孩子自己動手、做主,反而是父母的懈怠和偷懶,久而久之便使孩子變得自卑、怯懦,面對事情拿不定主意。曾經中國有一名大學生在考場上找不到准考證的時候,還要求回家找父母問問怎麼辦。這樣的孩子即便學習再好,恐怕以後也難以在社會上立足生存。

而英國父母非常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鍛煉孩子的獨立能力。給其「當家做主」的機會,實際上也是給孩子表現能力的機會,讓他把自己的能力充分展現出來。人的潛力是無限的,如果不給予開發和培養,父母就永遠不會知道孩子有多大的能力,就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多麼的優秀。如果孩子和父母一樣,也不知道自己的優秀和潛力的話,就會缺乏自信,從而影響他以後的成長。

因此,聰明的父母,何不輕輕鬆鬆地把責任放到孩子的手中,讓其自己做主,運用自己的能力來完成事情,久而久之,你會發現,那個在你翅膀下面弱不禁風的雛鷹,終有一天變成了可以自己在天空翱翔的雄鷹。

智慧錦囊

父母是帆,孩子才是掌握船隻航行方向的舵手。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只需要為孩子把握一個大體的正確方向,充當一個「參謀」的角色即可,讓孩子來親自駕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這樣他才會知道人生的旅途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才能學會戰勝這些苦難,獨立而堅強地成長。

英國的父母就很好地做了孩子身邊的「帆」,他們給了孩子足夠的自己思考、自己做主的權力,讓他自己去選擇、去實踐,也許在有些事情上孩子還不會判斷,但也會在困難和挫折中健康成長。

所以,父母要努力做到對孩子的事情不隨便插手,除非他徵求你的意見時,你才可以適當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但是否採納還要由孩子決定。這樣做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也增加了他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7.明辨是非,做事講求「心中有數」

在中國,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當蹣跚學步的孩子摔倒後,為了安慰孩子和止住他的哭聲,父母常常會拍打著路面或旁邊的障礙物,說:「都是它讓我們的寶寶摔了一跤,媽媽(爸爸)幫你打它。」

如果經常用這種處理方法來教育孩子,就會讓他形成一種錯誤的條件反射——只要發生了讓自己不愉快的事情,孩子不會先想到是否是自己的問題,而是先覺得委屈,進而埋怨他人,甚至發展到蠻不講理的地步,從而混淆他的是非觀。

如果是英國父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會向孩子說明是因為自己剛剛學走路,走得還不穩當才摔倒的,以後多加練習和注意,便會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當孩子對一些現象感到不理解或迷惑的時候,英國父母總會及時地把正確的是非觀灌輸給孩子,引導並啟發他去思考、探究事情的對錯、好壞和美醜,讓孩子知道什麼事情應該做,什麼事情不應該做,應該做的就要積極努力地去做,不該做的堅決不做,從而讓孩子形成一個正確的是非好壞的評判標準,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也能做到「心中有數」。

喬治父母從小就培養他明辨是非的能力,告訴他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而且往往都是從身邊小事開始的。

喬治的家裡每週要進行一次大掃除,家裡的每個成員都要參加,4歲的喬治當然也不例外,而且他也已經具備了這個能力。

喬治和媽媽負責收拾兩個臥室,爸爸負責書房和客廳的整理。喬治把自己的玩具和書本都收拾整齊後,便跑去書房找爸爸,爺倆在書房高興地玩鬧著。過了一會兒,喬治從書房跑了出來,這時聽到喬治的爸爸喊道:「喬治,你把爸爸的文件夾拿哪去了,快給我拿回來。」

「我沒拿。」喬治大聲回答道。

「怎麼不是你拿的,我剛才明明看見你動了,快給我拿回來。」聽得出,喬治的爸爸對兒子拿文件夾的事顯得很肯定。

「說了沒拿,就沒拿。」喬治也不像在說謊。

聽到父子倆的對話,喬治的媽媽趕緊從臥室走出來,並沒有看到喬治的手中拿有文件夾。於是問老公:「親愛的,你真的看到喬治拿你的文件夾了嗎?」

「是的,我看見了。」喬治的爸爸說。

「我們再回書房找找吧。」喬治的媽媽建議。最後他們在書房的夾縫中找到了那個文件夾。原來喬治的爸爸確實看到喬治動了自己的文件夾,只是他沒看見喬治順手又扔了回去,卻不小心掉到了桌子的夾縫中。

這件事情看似已經結束了,但是喬治的媽媽並不這樣認為,她覺得應該趁這個機會告訴兒子一個道理。於是,她走到喬治的身邊坐下,問道:「你知道爸爸為什麼首先想到是你拿了他的文件夾,而不是媽媽呢?」

喬治迷惑地搖了搖頭。

「因為你平時會經常動爸爸的物品,而且大多數情況下都是沒有經過爸爸同意的。還有就是你拿完爸爸的東西又沒有將其放回原處,所以爸爸找不到自己東西的時候,就會第一時間想到你。這回你明白為什麼爸爸會誤解你了嗎?」媽媽循循善誘地引導喬治的是非意識。

「明白了,媽媽,我以後再也不會亂動爸爸的東西了。」喬治邊說邊擺手。

「所以以後你再想動別人東西的時候,首先要徵求對方的同意,而且用完後要及時放回原處,或是直接交到對方手裡,這樣別人就不會誤解你了。知道了嗎?」

「知道了,媽媽。」說完,喬治又高興地拉著媽媽幹活去了。

但是對於4歲的孩子來說,自控力還是比較差的,有時候可能會忘記媽媽的忠告而犯類似的錯誤。所以媽媽便在喬治的書桌前貼上了這樣一條:不要隨便拿別人的東西。每當喬治坐在書桌前的時候都會看到這樣的提醒,久而久之,「不經別人同意不可以拿別人東西」的是非觀就在他的小腦袋裡根深蒂固了。

一次週末,爸爸帶喬治去公園玩,可是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於是爸爸開始招手打車,好不容易來了一輛空車,他剛想帶著喬治坐進去,看見他們身邊有位老人也在招手打車,於是,喬治的爸爸將那輛出租車讓給了那位老人,老人對他們很是感謝。

這時,喬治問爸爸:「這個車是我們先打到的,為什麼要讓給那位老爺爺呢?你平時不是教我要有先來後到,不管幹什麼都要排隊嗎?」

「對啊,排隊是沒錯的,不過你也說了那是位老爺爺,他腿腳不靈便,身體不如我們健壯,所以把車讓給了他。除了懂得先後順序,我們還要懂得尊老愛幼,當別人幫助了你的時候,你還要對其表示感謝。那位老爺爺就是這樣做的。你想想是不是這樣啊!」爸爸耐心地解釋道。

「哦,我明白了,因為對我們來說,他是弱者,我們要愛護弱者。」喬治大聲地說道。父子倆的對話贏來了周圍人贊許的目光,都誇喬治是個懂事的好孩子,這就更加深了喬治尊老愛幼的觀念。

其實,在喬治和父母之間,像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生活中的很多現象都能成為父母教育他明辨是非的引子。久而久之,喬治明辨是非的能力也在逐步形成,比如在幼兒園要團結友愛,在公車上要給老人讓座,在家裡要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隨地扔垃圾,不能亂花錢等這些事情,他已經有了很強的是非觀,什麼該做,什麼堅決不能做,喬治的心裡都是很有數的。

喬治的父母認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判斷事物的標準,還是以父母對此事的態度和情感來作為自己的參照物。只要是父母或家裡其他大人肯定的東西,他就會認為是正確的,否則,他也會否定它。因為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識還不是很深刻,缺乏概括能力,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判斷標準,而他的是非標準就是從父母那學來的。

在這個階段,父母經常重複一些正確的是非觀,就會逐漸成為孩子自己判斷事情的標準,所以,小喬治慢慢地就可以獨立判斷出是非的標準。而隨著孩子認知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閱歷的積累,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的增強,他就會舉一反三,從而推斷出眼前事情的正確性。

此外,英國父母還很注重言傳身教,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提高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只有這樣,孩子長大以後,才會多一些科學和理性,少一些迷信和盲從,穩固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和良好的行為習慣,最終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智慧錦囊

現在很多中國父母的教育重心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上,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優秀,其他的都無所謂,比如是非觀、道德觀和責任感等,都可以忽略不計。這樣做只能培養出一個「高分低能」的考試機器,孩子除了學習好以外,其他一概不知,從而無法適應社會,最終得不償失。

而英國父母認為孩子道德行為的形成,關鍵是對是非與善惡的分辨,孩子具備了這方面的能力以後,才擁有了形成良好道德品質的基礎。而道德是人生之基,所以英國父母會把培養孩子正確的是非觀放在首位。

由此可見,父母們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年紀小,等長大了再告訴他也來得及,要知道,等孩子混淆了是非觀,把錯的當成對的,將對的誤以為是錯的時候,再想扭轉這種局面,恐怕就很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