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英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信 > 第四章 讚美效應:積極正面地評價孩子,不設限才能言行自在 >

第四章 讚美效應:積極正面地評價孩子,不設限才能言行自在

1.獲得認可,增強做事信心

我們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認可,而對孩子來說,這些就更重要了。父母的認可和欣賞,能夠使孩子不斷增強做事的自信和勇氣,從而主動地發展。

英國父母認為,自己對孩子認可的語言和行動,猶如一縷溫暖的陽光,能給其內心注入無窮的力量。通過自己的努力,孩子在學習或某些比賽中取得好成績,這是多麼值得父母賞識和認可的事情啊!這時,英國父母就會為孩子感到驕傲和自豪,並及時給予孩子熱情的賞識和肯定。

貝琳達是個剛上小學一年級的英國小姑娘,與很多中國孩子不同,她非常喜歡彈鋼琴,從來不需要父母的督促,她總是說:「我一天中最快樂的時光就是坐在鋼琴面前演奏,因為爸爸媽媽非常愛聽。」

有一次,貝琳達正在房間裡練琴,屋子裡靜悄悄的,彈完以後,貝琳達一回頭,發現父母就站在門口靜靜地聽著,爸爸的眼裡還含著淚水。貝琳達不明所以,膽怯地問道:「爸爸,你怎麼了?我做錯什麼事了嗎?」

爸爸摸摸她的頭,笑著說:「不是的,爸爸是被你的琴聲感動的。爸爸媽媽最喜歡聽你彈琴了,只要聽到你的琴聲,我們一天的疲勞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貝琳達沒想到自己的琴聲能有這麼大的魔力,非常引以為傲。因此,練琴也越來越努力,從來不用父母催促,總是寫完作業後,心甘情願地坐在鋼琴前練習。有時還是父母看她辛苦,勸她休息一會兒,她才肯停下那躍動在黑白鍵上的手指。

其實,在貝琳達的成長過程中,像這樣的肯定已經不計其數,但她還是很享受這種認可。

雖然貝琳達現在還是剛上一年級的小學生,但她不但能夠照顧自己的起居生活,而且還能幫助父母摘菜、洗些小件的衣物、打掃一些衛生等,而在中國,恐怕連大學生都未必能做得了這些。這與父母賞識和認可的教育方式不無關係。

貝琳達第一次做事,是在2歲半的時候,她看見媽媽正在洗碗,覺得很好奇,於是也想參與進來。媽媽就把她抱到了洗碗池上。貝琳達馬上跳進洗碗池幹了起來。雖然說是洗碗,但也等於在洗澡,渾身上下全都濕了,碗不但沒洗乾淨,還打碎了兩個。

但是,媽媽並沒有斥責她,而是對她說:「寶貝,你第一次洗碗就很像模像樣呢,雖然打碎了兩個,但是和媽媽小時候比起來強多了,媽媽第一次洗碗的時候比你大很多,還打碎了3個碗呢。下面媽媽教你怎樣洗得又快又好,好不好?」

貝琳達當時雖然才2歲半,但已經能夠知道媽媽是在肯定自己、誇獎自己,所以便欣然同意了媽媽的建議。媽媽給她換完乾淨衣服後,再次把她放到洗碗池的旁邊,然後,在貝琳達的注視下,把碗一個個地洗乾淨,並教給她什麼時候放洗碗劑,什麼時候用清水沖。接著,便把貝琳達的玩具碗筷放到了水池裡。

這一次,貝琳達在洗玩具碗筷的時候,衣服只濕了一半,而且碗也比上一次洗得乾淨多了。此時,媽媽對她豎起了大拇指,說:「你真棒,已經掌握了一些洗碗要領,第二次就做得這麼好,相信下一次,你一定會洗得更乾淨,我們家這個洗碗的重大任務就交給你嘍!」

得到媽媽的認可,貝琳達非常高興,覺得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心中自信滿滿。

就這樣,小小年紀的貝琳達慢慢地學會了自己疊被子、整理衣物、洗衣服……因為不管她做什麼,都會得到父母的認可和肯定,所以她做事的自信心越來越強,自然什麼事情都能做好了。

哪怕是現在上了小學,在學習或在其他愛好方面,父母都會及時給予她肯定和賞識,貝琳達覺得自己的勇氣倍增,即便是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她也不會退縮,總是自信滿滿地衝向勝利。

在貝琳達第一次洗碗的時候,將衣服全都弄濕,並打碎了兩個碗,如果是中國父母,肯定會大發雷霆,責罵之話脫口而出:「不讓你洗你偏洗,看看把衣服都弄濕了吧,還得給你洗衣服,真是討厭!」「你會洗什麼啊,看看還打碎了兩個碗,沒傷著你就不錯了,快點下來該幹嘛幹嘛去吧!」說不定還會朝著小屁股打上兩巴掌。

但是貝琳達的媽媽卻沒有用這樣的言行來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是首先對其作出了肯定,讓她有信心把碗洗得更乾淨,然後一步步地教給她洗碗的要領,這樣,在精神鼓勵的作用下,貝琳達自然而然地更加信任自己的能力,覺得自己一定能做好,自然也就做得越來越好。

英國的父母大多都會像貝琳達的父母一樣,非常注重對孩子自信心的呵護和培養。他們認為多給孩子希望,才會收穫希望。世界上但凡成功人士,在回憶童年的時候,都有一個共同點: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肯定和賞識「你做得很好」、「你下次一定會做得更好」、「你以後一定很有出息」。他們從這些認可中看到了希望,並為之奮鬥,最終取得了人生的成功。

詹姆斯以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英國的牛津大學。談起自己的成長過程,他深有感觸。

從小父母就給了詹姆斯非常民主的成長環境。父母雖然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但是他們知道,如果經常給兒子提出過高的期望,就會帶給他很大的壓力,如果做不到的話,會使其喪失自信心,從而不利於他的成長。

所以父母不會給他提出太高期望,而是用肯定的方式來教育詹姆斯:「兒子,你這次考試只有一科不及格,說明你還有很大的潛力,下一次這一科一定會及格。」「什麼?在運動會上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績,你真是太棒了!」「口語比賽排在了第五名?你真是太能幹了,爸爸媽媽真為你感到自豪。」……父母對詹姆斯諸如此類的認可簡直是數不勝數,他們從不介意詹姆斯的一次成功或偶爾的失敗,重要的是他能學到東西。

詹姆斯的成功,源於父母對他的教育。父母對他提出合理的期望,給他必要的認可,從而使他信心倍增,最終取得成功。

在孩子自信心形成的過程中,父母的態度是打擊還是認可、是貶低還是賞識,會直接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孩子做事的信心會由父母的認可而建立,也會由父母的忽視而消失。詹姆斯的父母就抓住了這一點,從而培養出這樣優秀的孩子。

放眼國內,大多數父母都沒有意識到對孩子認可的重要性,大多用否定、限制或挑剔的詞語來打擊、貶低孩子。他們認為誇獎、讚美會讓孩子產生驕傲心理,所以總是用這些消極的詞語來打擊孩子,即使孩子取得了驕人的成績,也會故作冷淡。

殊不知,這樣會形成一種「負信息」,強化孩子的不足,讓孩子看不到希望,使其萌發自卑心理,產生悲觀情緒,損害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引發孩子產生焦慮等心理問題,最終讓他用否定的態度對待自己,從而對自己失去信心,甚至長大後都難以適應社會。

所以,父母應該對孩子做出積極的認可和肯定,無論他做什麼都應該給予鼓勵,而不是打擊和貶低,這樣他才能充滿信心,勇往直前。

智慧錦囊

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孩子對某一門課程感興趣,很大原因是他們放學回家後,父母願意瞭解他們的學習情況,並給予必要的認可。有的孩子說:「我喜歡美術課,因為回家後可以給爸爸媽媽畫畫,他們說我畫得可像了。」有的孩子說:「我喜歡語文課,因為我朗誦的詩歌,經常得到媽媽的誇獎。」如果父母對孩子的表現採取不聽、不看、不認可、不肯定的態度,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嚴重打擊,做其他事情也會喪失信心。

事實證明,孩子需要父母的認可和賞識,這樣才能激發出孩子的潛能,增強其做事的信心。

2.將積極評價自己,當成孩子必學的本領

幫孩子學會做積極的自我評價,重視自己的感受,是增強孩子自信,避免孩子過分依賴外部評價的重要措施,也是幫助他們發展興趣,形成獨立人格並敢於對自己行為負責的重要方式。

英國一位教育專家說:「積極評價自己是孩子心靈成長的根基,3歲之前是培養孩子自我肯定感的最佳時期。」

現在很多中國的父母比較關心孩子的身體健康和學習成績,卻往往忽視心理健康。而積極評價自己,是讓孩子意識到「我的存在是有價值的,是被人需要的,只要做我自己就可以了」。

因此,英國父母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給孩子灌輸「自己就是最棒的」的信念,這無疑能夠使其產生自信,而自信又會產生動力,動力會促其成功,成功又可以激發自信。這就是賞識教育所產生的良性循環作用。

布魯斯家裡的櫥櫃上擺放著一個非常醒目的紅色餐碗,而更醒目的是上面刻著「我是最棒的」5個字,如果誰做了一件獲得全家人讚賞的事情,就可以用這個碗吃飯。

有一天,布魯斯將好朋友約翰帶回了家,約翰騎著一輛嶄新的漂亮自行車,那正是布魯斯想攢錢買的。約翰得意地對布魯斯說:「我這次測驗及格了,這輛自行車是我爸爸獎勵給我的。」其實,布魯斯這次的測驗不但及格了,而且分數還比約翰高出10多分,但他仍然需要自己存錢買車。

媽媽擔心他會覺得這樣很不公平,於是對他說:「看到約翰的自行車,你是不是心裡有點不舒服啊?媽媽很理解你的心情,你平時學習就很用功,而且這次測驗的成績還很優秀,這些都是我和你爸爸感到驕傲的地方,所以,你有足夠的資格用那個紅碗吃飯。」

布魯斯若有所思地看看那輛自行車,再看看約翰,然後湊到媽媽的耳邊說:「媽媽,我很喜歡那只紅飯碗,因為那是我努力得到的。」說完,就開心地和約翰出去玩了。

布魯斯的父母用紅飯碗吃飯來刺激他,通過孩子積極地自我評價來化解外界物質對他的影響,目的是培養布魯斯對自身行為的正確認識。可見,積極評價自己是習慣內化的結果,孩子需要的不再是父母的誇獎和物質獎賞,而是對自己努力的肯定。

當孩子在某方面取得成績時,英國父母給他最大的獎賞就是告訴家裡人,分享這份榮譽和喜悅。他們認為,作為父母,雖然可以不斷地表揚孩子、讚美孩子的優點,但最終他還是要靠自己的力量來強化自己的行為。

而讓孩子多做積極自我評價的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就是變更對孩子做出的讚揚的主語:只需要把「我」改成「你」就可以了。這種方法能夠更充分有力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正確性,從而起到一種增加對孩子讚賞的效果。比如:「你能用積木搭建起這麼高的大樓,我真為你感到驕傲!」改成:「你能用積木搭建起這麼高的大樓,你一定為自己感到驕傲!」畢竟孩子不可能永遠依賴別人的讚美來成長,只有依靠自己內心的動力前行才是明智之舉。

如果一個孩子完全依靠父母的讚許才能前進的話,那麼他連如何認可自己都不知道了。當這個孩子長大後,就可能在人生的前進過程中,每走一步都要看看父母或其他人的表情,自然就無法成為一個出色的人。

因此,英國的父母總是會告訴孩子別人的評論不重要,關鍵是要給予自己肯定,積極評價自己。這樣才能使其擁有努力學習和提高素養的慾望。

亨利是一個性格比較內向的小男孩,他現在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但卻從沒有擔任過班幹部,難免有些自卑心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非常羨慕那些可以擔任班幹部的同學,哪怕只是一個小組長,只要能為同學服務,也是光榮的。

爸爸知道了他的心思後,就對他說:「你很想擔任班幹部,為同學們盡一份力是不是?」

「是啊,我很期待那個時刻的到來。」亨利眼中閃爍著光芒。

「這有什麼難啊,你可以在同學和老師面前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告訴他們你有這個能力,請他們給你這個為大家服務的機會。你要相信自己是可以的。」爸爸握著他的小手給他傳遞著正能量。

亨利用力點了點頭。

終於等到了這樣的機會,在一次全班選舉小隊長的競選會上,老師讓大家推舉自己心目中的小隊長人選。等大家都七嘴八舌地說得差不多的時候,亨利站了起來,雖然小臉漲得通紅,但還是激動地懇求道:「我知道自己各方面的表現還不是很好,但是我有一顆熱誠的心,我想為同學們服務,盡一份自己的力量,請大家相信我的能力,投我一票吧!」

面對亨利自信而真誠的呼喚,同學和老師都報以熱烈的掌聲,一致同意亨利擔任小隊長的職務。上任後,亨利對工作盡職盡責,表現得非常出色,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

面對自卑內向的亨利,他的爸爸並沒有像好多中國父母那樣因為放心不下孩子,而給孩子做出一些諸如「你能行嗎?」「就你這樣的還想當班幹部?」這樣的負面評價,而是給他發出「我能行」的信號,讓孩子大膽去嘗試,即便是失敗了,也是一次值得回憶的經歷,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其實,很多中國孩子之所以變得越來越自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總是對孩子做出過高的要求,孩子經常被批評或埋怨的聲音所包圍,久而久之,自信便會消失殆盡。不管做什麼事,他的潛意識中都會對自己做出這樣的否定和懷疑:「我不行」「我很笨,這件事我做不了」「別人不會喜歡我的」……

孩子都需要從心理上不斷地積極評價自己,來獲取前進中必不可少的原動力。而對於自卑的孩子來說,這種原動力就更重要了,只有擺脫自卑的陰影,才能樹立自尊和自信。

因此,在面對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孩子時,父母應該降低自己的要求。比如孩子畫了一棵樹,那麼你就不要過多地挑剔這裡不好、那裡不像,而是應該對孩子的每一處成功做出由衷的讚賞:「這棵樹的樹葉真的很茂密,一看就是生命力很強。」或「你給這棵樹塗的顏色非常漂亮,綠油油的,讓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

當然,鼓勵孩子多做積極自我評價,並不意味著讓他「濫用」這種自我肯定。積極評價自己也應該有個度,也就是要分時間、場合,更需要一定的原則和標準。再好的良藥也不能下得太多,因為孩子將積極自我評價用過了頭,就很可能變成一個自負,甚至是唯我獨尊的小霸王。

智慧錦囊

一位英國的兒童心理學家說過:「每一個孩子都是小天才。」因為每一個孩子在某些方面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長,他們身上的潛能是巨大的,只是很多父母不善於發現而已。

在英國的家庭教育中,父母除了會對孩子進行積極正面的評價以外,還會引導孩子做積極的自我評價,從小就灌輸給他「我能行」「我可以」「這次我做的不錯」這樣的自我肯定觀念,並將其視為孩子必學的本領,從而培養出孩子的勇氣和自信。

當這種信念在孩子心中根深蒂固的時候,他也就真正地成長起來了。

3.表揚優點,讓缺點不好意思發作

一位英國的家庭教育專家指出,經常被父母表揚的孩子,更願意為自己設立更高的目標,身上的缺點也在逐漸減少。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果呢?因為孩子期望表揚和鼓勵,猶如植物渴望溫暖的陽光,這種源自成人世界的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會使孩子迸發出強烈的努力和成長的願望,從而使其內心的潛在能量得到充分的發揮和實現。所以,表揚便成了英國人非常倡導的家庭教育方式。

但是在中國,批評孩子的缺點在家庭教育中是一種司空見慣的現象。因為中國父母喜歡追求完美,思想中有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並進行批評,使其得到改正,而不是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進行欣賞和讚美。

中國父母大多習慣於批評,而吝於表揚,甚至認為表揚是對孩子的溺愛與縱容。正是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的心理發育和良好親子關係的形成才產生了不利的影響。

一位英國爸爸在對自己家庭教育的反思中,這樣寫道:「當我剛剛成為父親的時候,只要孩子一犯錯誤,我就會立刻抓住不放,我覺得自己有絕對的義務——不,是重大的責任去糾正她一切的不良行為。直到有一天,我突然發現自己給孩子傳遞了一個這樣錯誤的信息——贏得爸爸關注的最好方法就是做錯事。

「我開始意識到自己教育上的失誤,教育孩子的基本任務不是發現孩子身上的缺點,再讓她改正;相反,我們應該努力捕捉孩子身上的優點,表揚她做的正確的事情。於是,我開始改變自己。我為自己定了一個目標,那就是每天在孩子身上至少找出兩個值得我欣賞的地方,然後對這些優點報以讚賞。

「重要的不是找不到表揚孩子的理由,而是作為父母需要訓練自己,讓自己養成這樣一種好習慣。比如,以前我常常批評女兒把髒衣服扔得到處都是,後來我改變了策略,當發現她把髒衣服放進洗衣機的時候表揚她。我驚喜地發現,我越是能發現到並且抓住她正在做的正確的事情,然後對其表揚和讚賞,她所犯的錯誤竟然越來越少,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想找都找不出來她身上的缺點。」

事實證明,表揚是家庭教育中需要父母養成的一種重要的教育習慣,因為它可以激發孩子的內在潛力,增強孩子的自信,從而使孩子自然而然地改掉身上的缺點和錯誤;而批評會起到一種抑制的作用,孩子會想盡各種辦法來逃避父母的批評,而並不能如父母所願地去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因此,學會表揚孩子的優點,能夠使父母擺脫教育的困境,從而發現教育的美好。

英國父母就從中有所體會,他們覺得表揚孩子的優點,能夠使其感受到父母發自內心的關愛和喜悅,給孩子帶來愉悅的心理感受,強化他們的正面表現,使其增強自信心,從而改掉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之處。

這一點,到英國已經生活一年時間的成成媽媽是深有體會的。

父母從小對成成的教育就非常嚴格,只要發現他身上的一點錯誤就會大加指責,令其馬上改正。可是對成成身上的優點卻閉口不談,唯恐他產生驕傲情緒。可是這樣的教育令小成成越來越自卑,做什麼事都誠惶誠恐,身上的缺點不但沒有明顯的改正,優點反而越來越少。

去年9月份,成成隨著父母移民到了英國,當時他剛滿5週歲。到了英國以後,他們與艾洛剋夫婦成為了鄰居,艾洛剋夫婦得知來了個中國的新鄰居,非常興奮,因為他們去過中國,對中國的文化和美食也都很喜歡,所以對成成一家非常熱情,經常邀請他們去自己家做客。

艾洛剋夫婦有個7歲的小女兒,但是與成成不同的是,這個小女孩的眼睛裡透露著自信的光芒,樂觀開朗,敢於嘗試自己從未接觸過的事物,經常帶著成成一起玩。在一起的時間長了,成成的媽媽發現艾洛剋夫婦總是喜歡讚揚孩子。即便是孩子犯了自己眼中「不可饒恕」的錯誤,艾洛剋夫婦也能從中找到孩子的優點,並大加讚揚。

有一次,成成媽媽在從幼兒園接兒子回家的途中,看到了這樣一幕:艾洛克太太與女兒在公交站等車,這時突然刮起了一陣大風,把艾洛克太太的圍巾差點吹跑,於是她想按住圍巾,可是手裡還拿著包,非常不方便。

看到這種情形,女兒主動說道:「媽媽,我來幫你拿這個包吧。」聽到女兒這麼說,艾洛克太太高興地將包遞給了女兒,自己開始整理圍巾。

沒想到這時又刮起了一陣強風,小女孩一不小心,把包掉進了旁邊的小水溝裡。小女孩馬上撿起了包,惶恐地看著媽媽。

這要是發生在成成身上,肯定會遭來一頓呵斥,弄不好,他的小屁屁還會遭到幾下重錘。

可是艾洛克太太並沒有這樣做,她先從孩子的手中拿過包,然後從兜裡掏出一張紙,將其擦乾淨,溫柔地對女兒說:「沒關係,你看,這不就擦乾淨了嗎?」

「媽媽,你不會怪我吧,我不是故意把包掉在水溝裡的。」小女孩怯怯地說。

「媽媽當然不會怪你了。你看到媽媽不方便,主動幫我拿包,這說明你很有愛心,對於有困難的人願意伸出援手,媽媽真為有你這樣的女兒而驕傲。」艾洛克太太摸著女兒的頭說。

「可是皮包還是掉進了水溝裡。」小女孩對自己的行為還是感到有些後悔。

「這並不是你的錯,每個人都有失誤的時候,媽媽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不過經過那一次之後,媽媽就會更加小心謹慎了,相信我的寶貝也會吸取這樣的教訓的。」

「嗯,我以後會注意的。我還想幫你拿包,可以嗎?」

「當然可以,媽媽求之不得呢!」說完,艾洛克太太將包遞給了女兒。

這一情景讓成成媽媽目瞪口呆,她想不到英國父母是這樣教育子女的,她由此才恍然大悟,想到自己的教育是多麼的失敗。回家後,她開始試著改變自己,不再對兒子橫挑豎揀,而是每當發現兒子身上一點優點的時候就會大加讚揚,對那些微不足道的小錯誤也不再窮追不捨,而是會經常對成成說:「成成很有音樂天賦,能自己穿衣服和鞋子,字寫得很漂亮,你身上有這麼多優點,爸爸媽媽真為你感到高興。如果能改掉身上的一點點小問題,那麼你就是一個很了不起的人,別人會對你另眼相看哦!」

每次聽完媽媽這樣說,成成都會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久而久之,成成身上的毛病果然越來越少,性格也變得更加開朗樂觀、積極向上、充滿自信。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孩子渴望表揚猶如人類渴望陽光和空氣一樣強烈。艾洛剋夫婦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優點,充分發揮正面、有效的教育作用,讓孩子在自信中成長。面對女兒,艾洛剋夫婦能夠發現並放大她身上的閃光點,並進行真誠的表揚和讚美,使其成為孩子改掉不良行為的動力,使孩子樹立自信,邁向成功。這就是英國人的育子之道。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在表揚孩子的時候,要中肯、適度,不能誇大其詞,也不能無端縮小;表揚要具體到哪一點,不能太籠統;要把握好時間、場合,根據孩子的個性和年齡特點,需要當面表揚的就進行當面表揚,需要採取暗示的就採取暗示,要講究一定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長。

智慧錦囊

沒有一對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只是大多數中國父母不善於表達自己的喜歡和欣賞,吝嗇讚美之詞,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表揚是建立信心的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英國父母總是能用「放大鏡」去觀察孩子身上的優點,並對其進行由衷的讚美。因為他們知道表揚是非常好的鼓勵方法,具有鮮明的強化作用,可以使孩子增強向好的方面發展的動力和信心,是培養積極成功孩子的有效手段。

所以,父母們請記住,表揚是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父母越是能夠積極發現並表揚孩子身上的優點,就會驚喜地發現,孩子具有了越來越多的優點,而缺點也慢慢地因不好意思而藏了起來。

4.進步再小,也值得獲取表揚

有人說,好孩子是表揚出來的,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父母不可忽視讚美和表揚的作用,這是培養孩子自信心,幫助他們取得進步和成功的重要環節。一位著名教育工作者說過:「一個微笑,猶如燦爛的陽光照耀孩子的心田;一句讚美,猶如熊熊燃燒的火炬點燃孩子的自信之光;一次鼓勵,猶如溫暖的春風揚起孩子遠航的風帆。」

讚揚的力量是巨大而神奇的,它能夠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有利於培養其堅強的意志。英國的父母會把「你又進步了」「你每天都有進步」掛在嘴邊,哪怕進步再小,也會把那微不足道的進步放大了來表揚孩子。這對孩子來說是一種積極的鞭策,他們能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欣賞和關愛,從而更加有恆心和熱情取得更大的進步。

期末考的測驗成績下來了,巴德考了第20名,而他的同桌卻取得了第1名的好成績。

巴德的情緒有點沮喪,回家後,他問媽媽:「媽媽,我覺得自己腦子很笨。我和同桌一樣聽老師講課,一樣認真做作業。可是為什麼我考了第20名,他卻能考第1名呢?」

媽媽摸著巴德的頭,說:「你比上個學期進步了兩個名次啊,媽媽感到很欣慰。只要努力,以後一定會越來越好。」

在第二學期的期末考中,巴德考了第15名,而他的同桌依然取得了第1名。巴德還是想不通,又問了媽媽上一次的問題。媽媽還是告訴他:「你比上學期又進步了5名,是非常不錯的表現呢,媽媽感到很欣慰。只要努力,以後就會越來越好。」

巴德小學畢業了,成績也沒有趕上同桌,但是他一直在進步,哪怕只前進一個名次,或某科的分數只提高了一分,媽媽也不會吝惜自己那句「你又進步了,媽媽感到很欣慰」的表揚。

暑假的時候,媽媽帶著巴德去看海,他們坐在海灘上,看那些在海邊爭搶食物的海鳥。她們發現,體型比較小的鳥起飛的速度會更快;而體型大的鳥,比如那些海鷗卻顯得非常笨重,起飛也很慢。這時,媽媽對巴德說:「海鷗雖然起飛比較慢,但是能夠真正飛躍到大洋彼岸的還是它們。」

進入初中以後,巴德的成績已經在班裡名列前茅,而上了高中後,他在全校的成績都是數一數二的,最後以優異的成績進入英國的一所名牌大學。

這個故事值得很多中國父母深思。其實,每個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都會有一些讓父母不滿意的地方——成績沒有別人優秀,做事沒有別人到位,腦子沒有別人聰明,但是,只要他一直在進步,就是好現象,就值得父母表揚和鼓勵。

巴德的媽媽隨時都能看見孩子的進步,尤其是在孩子表現不是很好,或成效不明顯的時候,從來不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和自信心,而是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哪怕是進步再小,也會對孩子的表現給予鼓勵,對孩子的進步給予賞識,這會讓孩子建立起做好事情的信心和勇氣,從而一步步地走向成功。

有這樣一段精彩的話:如果你的孩子無法長成參天大樹,那就讓他做一棵鬱鬱蔥蔥的小草吧,他一樣可以給你帶來春天的生機盎然;如果你的孩子不能成為汪洋大海,那麼就讓他做一朵小浪花吧,他一樣可以帶給你跳動的喜悅;如果你的孩子當不成名人,那麼就讓他做一個平凡而不平庸的人,只要他誠實、正直、善良、上進,有良好的品行,父母們就都應感到驕傲,因為你們培養出來的孩子只要可以自食其力、對社會有用,就足夠了。

英國父母正是這樣做的,他們並不強求孩子取得多麼驕人的成績,並不要求他們的腦子有多麼聰明,而是會在孩子們通過努力取得的一點一滴的進步時,給予適時、適度的表揚和讚賞,從而給孩子積極的期望,使其向更大的進步努力。

布蘭琪是一個年輕的英國媽媽,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沒有太多經驗,在兒子安迪3歲前的成長過程中,她也經常會因為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而對其訓斥、責備,這樣一來,孩子就很難看到自己的進步,變得越來越沮喪,做什麼事情也沒有信心了。

直到安迪上幼兒園以後,布蘭琪意識到了自己在教育上是存在問題的,但又不知道怎樣改正。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一本育兒書上看到了「進步表」這個自己之前從未聽過的名詞,就是將孩子每一個進步都用一張表記錄下來,並給他必要的表揚,這樣可以提高孩子前進的積極性。

於是,布蘭琪就將安迪叫到了身邊,告訴他要給他做一張「進步表」,在上面畫紅花。安迪聽了很興奮,似乎有點急不可耐的架勢,巴不得馬上就開始實施。看到兒子這麼高興,布蘭琪開始在表格上列項目,並以圖畫的形式表現了出來:早上起床自己穿衣服,放學後自己完成作業,晚上自己洗漱,睡覺的時候自己把被子蓋好……

就這樣,每當安迪做好一項,布蘭琪都會在相應的地方畫朵大紅花。如果一天的各個項目中都有紅花,布蘭琪就會獎勵安迪晚上可以多聽一個故事;如果一周的紅花超過了20個,布蘭琪就會獎勵他可以自己選擇一個玩具(一定價錢內的)或到公園玩。

孩子的潛能有時候是大人無法預估的,自從定了那個「進步表」之後,安迪再也不用媽媽在屁股後面督促了,總是會自覺地完成每一項內容。當然,布蘭琪也沒有忽視口頭上的表揚,每當安迪完成的內容比上一次更好的時候,布蘭琪更會大加讚賞兒子的進步。比如,安迪這一次的衣服比上一次疊得更整齊了,這一次刷的牙比上一次更乾淨了,這一次的錯別字比上一次更少了……布蘭琪都會對兒子豎大拇指:「安迪真棒,這次又進步了。」

有了這個「進步表」以後,布蘭琪發現自己和老公也在進步,每次看見安迪回家後將衣服疊得整整齊齊的時候,他們也不好意思將脫下來的衣服亂扔了。布蘭琪沒想到,一個小小的「進步表」,居然能夠讓一家人並駕齊驅地取得進步。

事實證明,孩子是需要賞識和表揚的,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等待打造的璞玉,都有成才的可能,而這塊玉以後是否可以大放光芒,就要看父母怎樣教育了。布蘭琪,這位年輕的英國媽媽能夠及時改正自己不當的言行,用做「進步表」的方式提高孩子的自覺能動性,隨時隨地都能看見孩子的進步,並給予讚揚,激發他的潛能,這種教育方式是非常值得中國父母學習的。

中國父母往往會無視孩子的進步,尤其是孩子所取得的進步不明顯或沒有達到自己心中理想的目標時,就會將孩子的成績全盤抹殺,這是對孩子的一種巨大的傷害。也許在不經意間,父母過高的期望會葬送掉一個偉大的科學家或藝術家。

英國父母則都很珍視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微不足道」,他們也會為孩子感到高興,並對其進行表揚和鼓勵。孩子受到什麼樣的對待,就會變成那樣的人。一旦孩子受到的是能喚起他積極情緒的語言,便會感到一種寬容和推助,從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成果。

由此可見,當孩子取得進步的時候,即使是很小的進步,父母也應該不失時機地給予表揚和鼓勵,激發他們的上進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孩子堅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所以,面對孩子微小的進步,父母們千萬不要吝嗇你的表揚,因為它是孩子取得更大成功和進步的階梯。

智慧錦囊

英國父母會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人看待,與孩子保持平等的關係,瞭解他們的心理需求。沒有一個孩子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讚揚,所以,英國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會把讚揚的原則貫穿於施教的始終。在孩子心甘情願地接受教育的同時,也享受到一種成就感和被欣賞感。

當孩子取得每一個小進步的時候,父母可以適度放大他的優點,對孩子的長處「小題大做」地讚揚一番,對孩子的缺點則寬容以待。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則要就事論事,站在朋友的角度,平心靜氣地提醒並鼓勵他們改正。

父母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在提醒孩子錯誤的時候,全盤否定孩子所取得的成績,更不能對孩子進行「心罰」,這樣會給孩子心靈造成無法癒合的創傷,從而影響他今後的成長。

5.父母從不說孩子「你真是糟糕透了!」

如果說孩子的肌膚如水一般,嬌嫩無比、吹彈可破,那麼孩子的心靈就像玻璃一樣,晶瑩剔透,卻經不起一點傷害。微風掠過水面,即便是激起層層漣漪,也最終會恢復往日的平靜。但是玻璃一旦破碎,就無法再癒合。肉體上的傷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淡忘,但如果心靈受傷,將會給孩子的一生帶來嚴重影響,它的危害遠遠超過溺愛、嬌慣,甚至是嚴厲的體罰。

比爾·蓋茨的父親曾經出過一本關於他如何教育兒子的書,裡面有這樣一句話:「身為父母,你什麼都可以對孩子做,但只有一件事不可以做——貶低孩子。」

然而,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精神懲罰卻普遍存在。父母們經常會恨鐵不成鋼地痛罵孩子:「你真是糟透了!」甚至為了讓孩子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糟糕」,動輒就拿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相比:「張阿姨家的明明多會說話啊,就你像個悶葫蘆一樣。」「隔壁的壯壯都認識那麼多字了,你還傻玩呢!」「你看嘉嘉多乖,誰像你似的什麼也不會,就知道要玩具!」……希望以此來激發孩子上進。

殊不知,此時孩子的自我意識還不是很成熟,父母的這種貶低,會讓他覺得自己比其他孩子遜色很多,甚至一無是處,久而久之就會喪失所有自信。這樣的孩子以後也很難有所成就。

而英國的父母卻從來不會如此貶低孩子,更不會拿自己孩子的短處與別人孩子的長處相比。他們認為自尊心和自信心對孩子的成長是相當重要的。

奧德莉從小到大,父母從來沒有罵過她很糟糕或很笨,也不會盲目地拿她與其他孩子進行比較。在幼兒園的整個時期,奧德莉雖然不是最出色的,但也會經常聽到老師對她的讚揚,說她頭腦聰明,有很強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當然,老師的語言中多少有些鼓勵的成分,但這也說明奧德莉是受老師喜愛的孩子。

奧德莉的班裡有個中國小朋友叫做亮亮,他的父母都是在英國念的大學,畢業後便留在了這裡。奧德莉與亮亮的興趣愛好比較接近,因此成為了很好的朋友。因為孩子的緣故,父母之間自然也就經常往來。

有一次,奧德莉的媽媽帶著她到亮亮家做客,兩個孩子玩了一會兒玩具後便開始畫畫,亮亮的媽媽看到自己兒子畫的畫不如奧德莉畫得好,就有些生氣。可能是因為亮亮比奧德莉還大了幾個月,還畫得不如比自己小的孩子,讓她臉面有點掛不住,便開始責罵孩子:「你看看自己畫的是什麼啊,亂七八糟的,奧德莉比你還小,都畫得比你好,你真是笨死了!」

看到這種情況,奧德莉的媽媽有些驚呆,她不理解媽媽怎麼會這樣貶低自己的兒子,但也不好當場反駁亮亮的媽媽。於是,趕緊對亮亮說:「亮亮,其實你畫得也很不錯呢,只要你用心一些,就能和奧德莉畫得一樣好。」

奧德莉的媽媽之所以沒有說:「只要你努力就會超過奧德莉的。」是考慮到對自己女兒的影響,她不想讓奧德莉覺得自己不如別人,所以只是說會畫得和奧德莉一樣好。

還有一次,亮亮只知道那天留了作業,但不記得具體是什麼作業了,於是媽媽帶著他到奧德莉的家裡問作業,奧德莉便告訴了他需要默寫哪幾個單詞,還要背誦一小段詩。這時,只聽亮亮的媽媽開始責罵起來:「人家奧德莉都知道,怎麼就你不知道?」奧德莉告訴她是老師寫在黑板上的,亮亮的媽媽又問她:「是媽媽幫你記下來的嗎?」奧德莉說不是,是自己記下來的。

亮亮的媽媽聽到後更是火冒三丈,對亮亮訓斥道:「你真是糟糕透了,人家奧德莉都知道記下來,你怎麼就不知道呢?」而亮亮當時低著頭,眼裡噙滿了淚水。為了緩和當時的氣氛,也為了讓亮亮的心理不受到更大的創傷,奧德莉的媽媽趕緊摸著亮亮的頭說:「媽媽這樣說,並不是認為你真的糟糕,只是因為你沒有記下作業,她太著急了,怕你因為完不成作業而受到老師的批評,你能理解媽媽嗎?」

亮亮抬眼看了看奧德莉的媽媽,點點頭。

「寶貝,其實你並不笨,也不糟糕,媽媽還和阿姨說過,你能把自己的衣服疊整齊呢,這說明你的自主能力很強啊,所以記作業這樣的事對你來說也不是那麼難,對吧?只要你用心聽老師講話,下次一定也可以做到。」

從這以後,亮亮真的把每次作業都記得清清楚楚,有時候奧德莉還會去問他呢。亮亮的媽媽覺得很奇怪,便趁空閒的時間去找奧德莉的媽媽討教經驗:「怎麼你的三言兩語就可以使他有這麼大的改變,而我一再督促、管教都沒用呢?」

奧德莉的媽媽笑了笑,說:「我們英國人從來都不會責備和貶低孩子,更不會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孩子作比較,當眾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因為這樣會給他造成錯覺,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從而不思進取,對自己採取自暴自棄的態度。即便是他真的比別的孩子差一些,我們也會以鼓勵為主,讓他知道自己並不比別人差,只要努力就一定可以趕上,甚至超過別人,這樣才能使他樹立起自信心,向更好的方向努力。」

聽完奧德莉媽媽的話,亮亮的媽媽如醍醐灌頂,才意識到自己一直陷在中國傳統教育的誤區裡,從此以後,她再也沒有貶低或責罵過兒子,而是經常用積極正面的語言來評價他,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兒子居然變得越來越「聰明」,學習成績也越來越好了。

事實證明,貶低、責備孩子與鼓勵、讚揚孩子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奧德莉之所以在畫畫和記作業方面都比亮亮強,並不是因為她比亮亮多聰明,而是由兩位媽媽的教育方式導致的。因為奧德莉的媽媽從來不故意輕視、貶低孩子的能力,所以她從小就信心滿滿,覺得自己會把事情做好、把學習學好。

而亮亮卻一直生活在「被貶低」的家庭氛圍中,一點小錯誤就會被父母戴上「笨蛋」「糟糕」的帽子,久而久之,就產生了自卑意識,缺乏自信心,認為自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在不知不覺中變得越來越「糟糕」。

其實,每個孩子都希望成為父母眼中的佼佼者,希望取得令父母為之驕傲的成績,父母眼中的「糟糕」很可能是孩子費勁九牛二虎之力才換來的「最好」,也可能只是一次小小的失利。因此,父母在對待孩子,尤其是面對孩子身上的缺點和錯誤的時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進行貶低和責罵。否則對孩子的傷害是永久的,後果非常嚴重,不僅會讓孩子失去自信,還會是他越來越厭惡父母,從而不利於親子關係的發展。

所以,我們應該多向英國父母學習,經常給孩子期待,適當降低要求,用積極、鼓勵的語言讚賞孩子,這樣一來,會促使孩子改掉缺點和錯誤,激發孩子的上進心,提高孩子做事和學習的興趣,對他們的成長更是大有裨益。

智慧錦囊

英國人認為「你真是糟糕透了」這樣的話語是一種「精神懲罰」,對孩子的傷害是不可估量的。所以他們不會拿比孩子「強」的人來刺激他,更不會把孩子貶到卑微的地位上,因為這樣做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更談不上促使他更改錯誤、取得進步了。

因此,父母要學會給孩子正面的肯定,這樣才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培養。孩子的心理是敏感的、脆弱的,如果你經常拿他和別人比,貶低、譏諷他,孩子會認為你的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別人身上了,會讓他抬不起頭,從而自暴自棄。

親愛的父母們,收起你們的「惡言惡語」,給孩子更多的鼓勵和讚揚,你會發現,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

6.批評時請注意「技術含量」

批評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家庭教育方式,因為在被批評的過程中,孩子能夠學會明辨是非,學會區分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後,父母不管不問,那這樣的父母就是不稱職的,孩子也不會有什麼長進。

英國的兩位心理學教授做過這樣的實驗:他們隨機挑選出12名小學生,分成A、B、C三個小組,然後給這些小學生進行考試。兩天之後,又進行了一次同樣的考試。而不同的是,在進行第二次考試前,先給A組的學生一些獎勵,給B組學生一些懲罰,而對於C組的學生,既沒給獎勵,也沒給懲罰。

實驗結果顯示,考試成績最好的是得到獎賞的A組學生,其次是受到懲罰的B組學生,而考試成績最糟糕的是沒有受到任何獎懲的C組學生。

這個心理實驗證明了,在教育方式中,獎勵或批評都有其獨特的效果。

因此,批評這種教育方式是不容小覷的。每當孩子犯了錯誤後,特別是犯了比較大的錯誤時,父母往往會心煩意亂,情緒波動也很大。中國父母此時通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對孩子大發雷霆,說出一些有損孩子自尊的話,或做出讓孩子心理留下陰影的舉動,這些沒有技術含量的批評對孩子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而英國的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則很有分寸,雖然他們對孩子犯下的錯誤絕不會姑息遷就、聽之任之,但與中國父母不同的是,他們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會掌握一定的技巧,在不傷害孩子自尊和打擊孩子自信的前提下,使孩子能夠主動地認識錯誤,並將其改正。

黛娜就用自己的教育方式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

黛娜有一個做事喜歡「留尾巴」的兒子——取出衣服後,衣櫃的門永遠是敞開的;拿出書本後,抽屜永遠是打開的;蠟筆用完後,蓋子永遠不會恢復原位;到廚房取東西吃,櫥櫃的門也從未合上;無論是進來還是出去,家門總會在他身後大大地敞著……

家人對他的不良行為指正批評過很多次,可這個小男孩就是屢教不改,嘴裡還振振有詞:「開著就開著唄,可以隨時拿隨手放,這樣多方便啊!」

看到兒子「頑固」的行為,黛娜並沒有惱怒地對其進行斥責和體罰,當然也沒有幫他收拾「爛攤子」,而是把兒子叫到身邊,對他說:「寶貝,我們來玩個遊戲怎麼樣?」

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小傢伙看到媽媽不但沒有罵他,還說要和自己玩遊戲,真是高興極了,連忙點頭說:「好啊,好啊!」

黛娜接著說:「現在你把嘴巴張開,沒有我的允許千萬不要閉上,如果你閉上就輸了,明白了嗎?」

因為孩子天生喜歡遊戲,於是小男孩欣然接受了這個為難的遊戲規則。10秒鐘過去了,兒子不耐煩地朝媽媽看看,黛娜並沒有理他。20秒後,兒子終於按捺不住地叫了起來:「媽媽,媽媽,好了沒有啊?你要讓我的嘴巴張到什麼時候?」

黛娜笑了笑,說:「咦?你這話我好像在哪裡聽過呢!哦,想起來了,是你的抽屜和櫃門,它們現在就是這樣抱怨的。不信你去看看。」過了一會兒,小傢伙不好意思地走回到黛娜身邊,說:「媽媽,抽屜和櫃門的嘴巴,我都已經給關上了,我以後再也不會讓它們張著嘴巴不舒服了。」

從此以後,黛娜的兒子真的很少再「留尾巴」了,即便有時候取完東西忘記關門或關抽屜,也會在父母的提醒下,及時關上。久而久之,就養成了隨手關門和將用完的東西恢復原狀的好習慣。而每當兒子能夠主動處理好這些「善後事情」時,黛娜都會及時地給予表揚和鼓勵,這也讓兒子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有了更大的動力和信心。

這位英國媽媽就很好的掌握了批評的技巧,她抓住了孩子喜歡玩遊戲的心理,用含而不露的方式暗示了孩子,讓他感受到自己不良行為的後果,改正了錯誤,同時媽媽的做法又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真可謂是一舉兩得的教育策略。當然,她也沒有忘記讚美的重要性。

很多中國父母認為孩子還小,沒什麼主見,也不會反抗,所以怎麼批評都行。其實,這完全是一種誤解,每個人的自尊心都是與生俱來的,孩子要和父母交流,要想自己做事,想在外人面前表現自己等,都是自尊心和自我意識的體現。父母如果不瞭解孩子的這種意識,對孩子提出的問題沒有耐心解答,對孩子用心做的事,沒有進行鼓勵和表揚,反而因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狀態而進行盲目批評,甚至進行責罵,就會令孩子無所適從,勢必會損傷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所以,英國父母在批評孩子的時候會盡量避免與直接結果掛鉤,而是用「高技術含量」的方式來批評,而且會在批評後及時給予孩子一些心理上的安慰,這樣會讓孩子感到,雖然他們犯了錯誤,但是父母還是愛自己的,是信任自己的,因此便會對父母充滿感激,也不會失去自信。

安迪10歲的時候,有一次在家中的客廳踢足球,猛地一腳,玻璃便被擊得粉碎。這時,爸爸走過來,安迪也知道自己犯了大錯,低著頭等著訓斥。可是安迪並沒有聽到責罵聲,只見爸爸一邊搖頭一邊說:「玻璃怎麼碎了?」

「是我打碎的。」

「這是怎麼搞的。」

「爸爸我錯了,我現在知道家裡不應該踢球。」

「沒關係,犯了錯誤並不可怕,每個人都會犯錯,爸爸小時候也犯過類似的錯誤。但關鍵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加以改正。爸爸知道你是個聰明、懂事的孩子,自己知道以後怎麼做了吧?」

「爸爸,你放心吧,我以後再也不會在家裡踢球了。」

看到兒子的這個誠懇改正錯誤的態度,這位父親用自己寬厚的手掌輕輕地拍了拍兒子的肩膀,並給他送去了一個溫暖的微笑。從此以後,安迪再也沒有在家裡踢過球,即便是到外面去踢,也總是提醒小朋友注意不要踢到別人家的玻璃上。

這位英國爸爸在與孩子的一問一答中,平心靜氣地引導孩子將錯誤闡述出來,在潛移默化的引導語言中,將規則明確化、清晰化,並在言行上給予安慰,讓孩子在主動接受錯誤的同時,心理上也會感到十分舒服、溫暖。

這就是英國父母的批評技巧,他們認為批評是父母指導孩子成長的一個重要手段。批評的目的是評點並指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錯誤行為和心理,而不是對孩子進行批判、批鬥,甚至進行人身攻擊,更不是父母發洩自己情緒的途徑。

要想使批評起到應有的效果,糾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和行為,和他生氣,對他進行指責、訓斥是沒用的,只有讓孩子切身感受到錯誤的本性,意識到自己的過失,孩子才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進而快速而直接地改正過錯。

實際上,批評也是一門藝術,不恰當的批評會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父母要掌握批評的技巧,用一顆平常心來看待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在對待事件上自己要有明確的理解,否則就先別隨意批評,想好了、學會了再與孩子進行溝通指導,你會發現,這比單純的理論說教效果要好得多。

智慧錦囊

每個孩子都喜歡得到讚揚,而對批評的聲音非常反感,但是,家庭教育中卻離不開批評的教育。如果父母本著尊重孩子的原則,來選擇批評的方式方法,注意批評的「技術含量」,不是用自己的權威指責、謾罵孩子,而是在批評中就事論事,不以偏概全地否定孩子,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孩子自然不會對批評持「避而遠之」,甚至「拒之門外」的態度。

英國父母認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批評管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孩子的心靈也需要得到保護,所以他們很注意拿捏兩者的平衡度,有意識地讓孩子既聽到反面的批評,也得到正面的肯定,對其進行善意的批評。如此一來,孩子更容易接受批評,並「善待」批評,從而心甘情願地改正缺點和錯誤。

父母們要知道,批評完全可以和讚美一樣,鼓勵孩子勇往直前,甚至還可以起到表揚所難以企及的警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