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英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信 > 第二章 品德教育:培養孩子的優良品格,「溫暖」靠自己爭取 >

第二章 品德教育:培養孩子的優良品格,「溫暖」靠自己爭取

1.推翻「白紙論」,享受彩色童年

「孩子就是一張白紙,什麼都不懂。」在中國,大多數的父母都有著這樣的想法。但是,英國人早就推翻了「白紙論」,他們通過科學研究證明,孩子自從來到這個世上,就已經開始了思考,有了自己的思維、思想以及「知識庫」。

即便是剛出生的嬰兒也並不是一張白紙,他的身上已經附著了很多獨特的氣質,有了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並不像很多中國父母所認為的「孩子還小,什麼都不懂」。在他們對成人日常品德行為的觀察中,以及學校老師的教誨下,已經有了一定的認知,有時甚至比大人懂得還多一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對品德方面知識的獲取慾望會愈發強烈。

不知道中國的父母是否留意過,很多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會看一眼身邊的父母,那是因為他們還不確定這件事是否應該做,也就是說他需要父母此時給他正確的品德指導。比如,一個小孩用紙擦完鼻涕後,會看一眼父母,說明他不知道這個紙是不是應該扔在地上,這時身邊的父母就應該引導他將鼻涕紙扔進垃圾桶,然後對他說「不能隨地亂扔垃圾」,此後他就記住了這個道德規範。

英國父母在這方面就做得很好,他們從來不把孩子當成一張白紙,而是積極配合孩子的思維方式,從而使其享有應有的品德教育。

唐文娜雖然是一個中國孩子,但是由於她是個孤兒,所以還不滿一歲就被一對英國夫婦領養,自然也就接受著英國式的教育。英國人雖然對孩子在學習上比較寬鬆,但是他們不會忽視對孩子品德方面的培養和教育。因為他們覺得健全的人格比突出的學習成績重要得多。

自從上幼兒園開始,唐文娜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表現出對道德品德方面知識的獲取慾望,而她的英國父母並沒有忽視她的這一表現,相反,總是想盡辦法地滿足她對道德知識的渴望。

有一次,英國父母帶著唐文娜去遊樂園玩,那天天氣很熱,而且時間有點倉促,所以他們決定打車去。因為那天是週末,所以打車的人比較多,他們開始在人群中排隊,慢慢挪動前行的步伐。

就在馬上就要輪到他們坐車的時候,突然唐文娜發現身後有個阿姨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於是和這位英國媽媽說:「媽媽,這個阿姨抱著小寶貝應該很累吧?我們是不是應該讓她們先打車啊?」

「親愛的寶貝,你說得太對了,我們就是應該幫助有困難的人。現在就把這個權利交給你了。」英國媽媽鼓勵她說。

聽完媽媽的話,唐文娜就跑到了那位阿姨身邊,怯怯地說:「阿姨,你這麼累,先去上車吧。」那位抱小孩的阿姨趕忙微笑著和她道謝。

從這以後,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幼兒園,她會以幫助別人為樂趣,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和她在一起玩,她也因此贏得了很好的人緣,當然,老師也讓同學們將其當成榜樣,讓大家向她學習。

其實,唐文娜這種極其想獲得道德知識的慾望經常會在生活中表現出來。比如,在吃飯的時候,媽媽不小心將菜掉在了飯桌上,她會說:「媽媽,掉在桌子上的菜還要不要吃?」有時候,爸爸下班回家很累,會將衣服隨手扔在沙發上,她會說:「爸爸,老師說了,要將脫下來的衣服疊好放在衣櫃裡。」

每當遭到唐文娜的疑問或「教導」,這對英國父母都會積極配合,趕緊將飯菜撿起來,立刻將衣服疊整齊,並對其誇讚一番。而父母對唐文娜一些不好的言行也會及時給予制止和正確的引導。

現在的唐文娜,正在用心塗著正確的人生軌跡,起碼已經將自己的「品格火車」駛入了正軌,這些都離不開這對英國父母積極的配合和正確的指導。

唐文娜是幸運的,因為她碰到了一對懂她的父母,沒有將其當成一張什麼都不懂的「白紙」,而是讓她在自由的天空翱翔,並及時地給予配合和指導,由此才使她掌握了足夠的道德知識,並很好地運用到生活中。

而大多數中國父母將孩子視為一張「白紙」的觀念根深蒂固,總是覺得孩子什麼都不知道,所以總是理所當然地忽視孩子對道德知識的渴望和需求,甚至按照自己的行為標準,肆意給孩子灌輸錯誤的道德知識。其實這樣做,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

班裡有個同學丟了一支鋼筆,剛好在小明的抽屜裡找到了,於是這個同學便在教室中大聲囔囔:「他是小偷,真不要臉,偷了我的鋼筆!」小明怎麼解釋,這個同學都不予理會,其他同學也對他指指點點。

後來,老師知道了這件事,經過詳細地調查發現,原來小明是在樓梯口撿到了這支鋼筆,剛巧當時上課的鈴聲響了,於是小明就將這支鋼筆放在了自己的抽屜裡,準備下課後交給老師處理,沒想到被同學看到後,產生了這樣的誤會。後來,那個同學也向小明道了歉。

回到家以後,小明將白天在學校裡發生的事講給媽媽聽。然後對媽媽說:「我覺得自己是在做好事,雖然我被同學誤會了,但起碼他的鋼筆沒真的丟掉。」上小學六年的小明已經有了明確的道德觀。

「什麼?你傻啊。告訴你以後不要做這種好事,管好自己的事比什麼都強!」媽媽對其訓斥道。

「可是,對別人的事情,能幫忙就應該幫幫忙吧……」小明的臉上寫滿了疑惑。

「你小孩子懂什麼!告訴你怎麼做你怎麼做就是了,哪來那麼多可是!」媽媽對兒子的反駁極為惱火。

「哦……」小明雖然十分不解,但沒敢繼續問下去。

可能一次這樣的說教並不會對小明以後的行為產生多大的影響,但是,如果每當小明做完這樣的好事都會遭來媽媽的一頓訓斥,相信他以後再也沒有信心做這樣的事了,因為沒有人願意做永遠得不到肯定,反而會遭到斥責的事情,何況還是一個孩子。

在這一點上,英國父母的確值得所有中國父母學習。英國父母極其推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的觀念,他們認為,父母在孩子面前不僅僅是權威的象徵,更是孩子正確品格的提供者。當孩子在某方面的行為標準上出現模糊不清的意識時,父母就要當他的引路人,讓他知道什麼樣的言行才是正確的。這樣,孩子才能夠養成正確的優良品格,成為一個真正的「紳士」。

智慧錦囊

幫助孩子成長是每對父母都要面臨的艱巨而重要的任務。所謂幫助,既不是「圈養」,也不是「放養」,而是要對其引導和指正。比如一個年紀很小的孩子在家中表現出「孔融讓梨」的舉動,並且將「梨」讓給別人後,向你投去期許的目光,此時你是應該給予肯定、引導還是生氣、斥責,其對孩子產生的影響會大相逕庭。

所以,中國的父母應該醒悟了,不要把孩子當成「傻瓜」,認為他是沒有思想的「白紙」,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應該採取積極配合的手段,給予正確的指導,否則,你就會用自己的「愛心」將其教育成自私自利、膽小怕事、目無尊長的孩子,相信沒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所以,父母要從現在開始積極配合、培養孩子的道德觀,杜絕不良言行在自己身上發生,並給孩子灌輸正確的道德知識,只有這樣,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感染」教育,在日常行為中學習品德

一位英國教育家說過:「父母不要以為你們只有在同孩子談話、訓斥他、命令他的時候,才是教育。其實,你們在日常生活中的時時刻刻,即使你們不在場的時候,也是在潛移默化地對孩子進行教育。你們如何穿戴,如何與別人交往,如何對待老人和兒童……這一切對孩子來說,都有著難以估量的重大意義。」

的確,家庭是孩子生活和學習的主要場所,是教育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陣地。孩子從小就受到父母的影響和教育,父母的處事態度、思想作風、行為習慣,都直接或間接地傳遞給孩子。有人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這句話是不無道理的。

在英國,中小學的「品德教育」被稱為「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如何自律才能融入社會,在社會中良好的生存。而這一切良好品德的形成,英國人認為不是通過課本或者上課教導出來的,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出來的,尤其是父母的「感染」教育。

威廉的媽媽艾瑪是英國一座小城的小學教師,她非常重視孩子的品德教育,而且她非常提倡「感染」教育,也就是父母要以身作則。她相信,這樣孩子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父母的熏染,從而養成良好的行為品德。

艾瑪有著非常好的人緣,不管是在親戚朋友面前,還是在鄰居同事面前,或者在陌生人面前,都會給人很舒服的感覺,讓人願意與她接近,願意與她交朋友。究其原因,就是她從不與人斤斤計較,而是以一種寬廣的胸懷對待周圍所有的人。

有一次,威廉和媽媽去超市買東西,艾瑪買了一瓶洗髮水,已經在櫃檯前結完賬了。可是在超市的出口她突然找不到那張結完賬的賬單了,而旁邊的收銀員用輕蔑地口氣說道:「想不付錢就走嗎?真是笑話。」艾瑪對他解釋說:「不好意思,我不是不想付錢,我是在裡面付過錢了,而現在找不到那張賬單了,請允許我再找找好嗎?」

可是那個收銀員仍然不依不饒地冷嘲熱諷,意思就是說她的行為等於在偷東西。最後,是在威廉的口袋裡找到了,原來艾瑪掉在地上後,威廉撿到放到自己的口袋裡,忘記給媽媽了。掏出那張賬單後,收銀員羞得滿臉通紅,但艾瑪只是說了一句:「真是對不起,讓你等那麼久。」就帶著兒子離開了。威廉看到的是周圍人對媽媽投來的讚許目光。

這件事給威廉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威廉在初二的時候遇到過這樣一件麻煩事:一次課間休息時,同學們都在操場上盡情玩耍。一個男同學踢足球踢熱了,就將身上的外套脫下來,讓旁邊的威廉照看一下。威廉接過外套就順手將其掛在樹枝上,自己在旁邊看著。

這時,上課鈴聲忽然響了起來,那個男生對著威廉大喊:「我的外套!」威廉趕緊拉下外套,扔給了那個男生。但是樹枝將外套下擺刮開了大約兩寸長的口子。男生立刻氣勢洶洶地要求威廉給他賠,因為這是一件新買的名牌衣服,價錢不便宜呢。威廉平靜地答應了他。

週末時,他將那個男生的外套帶回了家,告訴媽媽:「你把這個縫縫我來穿吧,我用自己的零用錢和壓歲錢給他買件新的。」

艾瑪聽到兒子這麼說,就故意說道:「那你就好幾個月沒有零用錢花了哦!」

「只要保證我必要的開銷,其他的我可以暫時不用。我也希望像媽媽那樣,有一個廣闊的胸襟,媽媽是女人都能做到,我是個男子漢,就更應該大度一點了。」

兒子的話讓艾瑪很欣慰。其實她知道是那個男生有點過分,這麼小的口子又在衣服的下面,好好縫上根本就看不出來,如果給他縫上再賠些錢是很不錯的處理方式了,沒有必要非要賠件新的。而且威廉是幫著那個男生照看衣服的,怎麼說也是在做好事啊。

但是,艾瑪並沒有把這些話說給威廉聽,因為她知道,威廉能夠這樣做,就說明他真的體會到了寬容的意義。

一個孩子具有寬容的品質,就說明他不會事事以自我為中心,懂得替別人著想。而艾瑪以身作則的「感染」教育,才是威廉形成這種良好品德的根源所在。

試想,如果這件事發生在中國父母與孩子的身上會怎麼樣呢?不管孩子怎麼處理,相信很多中國父母都會出於偏愛自己的孩子,而替自己的孩子打抱不平,不會心甘情願地賠給對方一件價格不菲的嶄新外套,即便是孩子有這種想法,父母也會用「你傻啊,憑什麼賠給他一件新的啊……」這樣的語言給予反駁。

在父母這類言行舉止的影響下,孩子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自私,不容許別人侵犯自己的利益,久而久之,就會很難與人相處。

孩子就像父母的一面鏡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以從孩子的身上反映出來。很多中國父母對教育孩子的問題很頭疼,平時沒少對孩子進行管教,可孩子就是「油鹽不進」,依然我行我素。其實,很多中國父母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好品德是在受感染、受熏陶中逐漸形成的,而非枯燥、粗暴的說教所能培養的。

週日到了,豆豆一家三口高高興興地去公園賞花。爸爸買完門票,領著豆豆正準備進入的時候,豆豆指著遠處一個流浪者說:「爸爸,我們給他點錢吧,他應該很餓,老師說應該助人為樂。」

「這些人看著穿的破破爛爛的,其實都是裝出來的,別上當了,沒準他們比咱還有錢呢。我們趕快走吧。」說著,就拉著豆豆進了公園。

從此以後,豆豆每次碰見行乞的人,都繞道而走,還會對身邊的同學說:「這些人都是騙子,我們可別上當了。」

父母是孩子世界觀的領路人。成年人碰到這樣的事往往會三思而後行,是成熟的表現。但是孩子不會想那麼多,他只知道給乞丐錢是助人為樂的表現,如果用一兩元錢就能引導孩子走向正確的世界觀,換回他燦爛美好的童年,又何樂而不為呢?要讓孩子知道,畢竟世界上還是好人多。

孩子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與父母的培養和教育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教育孩子在日常行為中學習良好的品德,關鍵是父母要以身示範,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和激勵孩子,因為這樣要比說教孩子有用得多。

智慧錦囊

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首先是通過父母的「過濾」再傳遞給孩子。父母的言行舉止總是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孩子時時刻刻都在模仿父母的行為。中國父母容易犯的毛病是「說一套,做一套」,總是教導孩子要尊老愛幼,可自己坐車的時候卻從不給老人讓座;教導孩子拾金不昧,卻在撿到錢的時候急忙揣進自己的腰包;教導孩子誠實守信,卻經常自己謊話連篇……

這些言行怎麼能夠培養出一個具有良好品德的孩子呢?所以說,中國的父母要經常反思自身的所作所為,不要以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其實他正用自己那雙純潔的眼睛關注著你的言行。也許他現在還不會對你不良的品德進行指責,但在他純潔的內心已經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會不加分析地將父母的行為看成是「理所當然」,從而進行無意識的模仿。

這是多麼可怕的結果啊!相信沒有哪對父母願意孩子到了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會說出「當年你都不贍養我奶奶,有什麼資格教育我呢?」的話吧。

3.拿出勇氣,敢於與陌生人問好

當今社會,很多不法分子會抓住孩子缺乏辨別能力的弱點而對其進行拐騙,這種社會現狀令很過父母擔憂不已。所以,為了安全起見,大多數中國父母都不讓孩子和陌生人說話。久而久之,孩子與人交往的意識就會逐漸淡薄,不願意與陌生人打招呼,甚至出現了膽小、懦弱等缺乏勇氣的不良表現。

萌萌就是這樣一個小女孩。

萌萌今年4歲了,乖巧懂事,性格也很活潑,總是能和幼兒園的小朋友「打成一片」。對親戚朋友等熟人也非常有禮貌,能夠主動向人問好,但就是一見到陌生人就顯得很害羞,有時候還會一頭紮到媽媽懷裡,直到陌生人走了才肯出來。

有一次,媽媽將萌萌從幼兒園接回來,然後突然想起單位還有些事需要做,就帶著她一同回到單位,當時,單位裡還有兩個同事在加班,於是媽媽就對萌萌說:「這是張阿姨,這是李阿姨,快向阿姨問好。」

可是,萌萌只是對那兩位阿姨露出了羞澀的笑容,然後就躲到了媽媽的背後。媽媽趕緊將其拉出來說:「躲什麼啊?趕快給阿姨問好啊!」

萌萌一聲不吭的表現讓媽媽感到很沒面子,於是大聲訓斥道:「這個孩子怎麼這麼沒禮貌啊,在家裡挺能說的,一到外面就不吱聲,真是沒出息。」

媽媽這麼一說,萌萌覺得委屈極了,放聲哭了起來。

其實,在萌萌2歲的時候並不懼怕陌生人,每次出去都會用她那稚嫩的聲音叫「叔叔」、「阿姨」……可是回到家後,媽媽就會經常和她講外面的壞人很多,一不留神就把她帶走了,以後她就再也看不見媽媽了,教她不要和陌生人說話。這樣一來,在她的潛意識裡就有這樣的觀念:「陌生人都是壞人。」自然也就不敢說話了。

可是,媽媽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口中的陌生人和萌萌腦中的陌生人並不是一回事,因為這個年紀的孩子還沒有明確的判斷和辨別能力,所以她覺得所有的陌生人都是壞人,就都不予理睬了。

這是很多中國父母的通病,保護孩子的意識過於強烈,總是擔心孩子受到傷害,便採取嚇唬的手段,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說「危險」。特別是在對待陌生人的問題上,中國父母總是表現得很矛盾,一方面警告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一方面又要求孩子主動向陌生人問好。父母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主動與陌生人問好是在培養他開朗外向的性格,以便日後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而不和陌生人說話是為了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

但關鍵在於,中國父母並沒能將二者很好地區分開,以至於孩子將這兩個概念混淆在一起,不知道如何區分。久而久之,孩子就總結出了這樣一條經驗:最可靠的辦法就是什麼也不幹,什麼也不說。從而變得膽小、怯懦,不敢和陌生人說話。

在這一點上,英國父母就做得很好,他們會告訴孩子與陌生人說話並沒有危險,但會和他講清楚,吃陌生人給的食物以及和陌生人走才會帶來很嚴重的後果,這兩種行為是堅決不允許做的。

同時,他們也會讓孩子知道與人打招呼是一種非常禮貌的行為。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只要是孩子第一次見到的,只要是孩子眼中的「陌生人」,英國父母都會用引導和鼓勵的方式,讓孩子向他們問好。

每次帶安妮出去,爸爸媽媽總會引導她和陌生人打招呼。比如,在小區裡散步,只要遇到向他們微笑的人,安妮的父母就會說:「寶貝,那位阿姨看著你笑呢,說明她很喜歡你哦,快說阿姨好!」「那位奶奶和你外婆一樣慈祥,你要不要問聲好?」

這樣可以讓安妮先熟悉一下第一次見面的氛圍,即便是第一次她不開口也沒關係,如果在下一次見面的時候,父母就會對她說:「寶貝,你要說什麼呢?」如果5歲的安妮一時沒有反應過來,父母就會一再提醒她,通常情況下,她都會主動問好,而且往往會得到對方的讚揚,這無疑給了安妮繼續打招呼的信心。

在公交車站等車的時候,只要旁邊有人注視著安妮,父母就會引導她向人打招呼,而且會引導她說:「叔叔,你去哪裡啊?」「奶奶,你怎麼買這麼多東西啊!」……

去超市買東西時,父母都會將錢交給安妮,讓她自己去結賬。而售貨員也總是高興地接過錢,並把東西遞給她,還會誇獎她很能幹。每當這時,安妮就覺得很滿足,也就更願意主動和陌生人說話了。

當然,父母也不會忘記經常給她灌輸安全意識:「寶貝,有父母或親人在的時候,你可以與陌生人問好,但是如果是你自己就要盡量少的和陌生人講話,尤其是不能吃陌生人給的東西,更不能和陌生人走。」

有一次,媽媽帶著安妮坐出租車,媽媽在和女司機聊天,突然,坐在旁邊的安妮大聲問道:「阿姨,你有孩子嗎?」女司機一愣:「你是在問我嗎?」安妮點了點頭,女司機興奮地回答道,「阿姨當然有孩子了,而且已經上小學五年級了呢,他是個小哥哥哦。」

之後,女司機對媽媽感歎道:「你的孩子可真厲害,才這麼大就能主動和大人問話了。」

而安妮像個小大人似的說:「如果媽媽不在,我不會隨便和陌生人講話的。」她的回答更是讓那位女司機驚訝不已。

媽媽欣慰地看著安妮,並對其豎起了大拇指。

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安妮的父母並沒有逼著她去和陌生人打招呼,而是用一種循序漸進的方式,讓小小年紀的她感受到向人問好的快樂,因為她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回報——讚許、誇獎,這些給了她繼續這種行為的信心和勇氣。

英國的心理學家指出,3歲以上的孩子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和自尊心,如果在他們不想向人問好的時候,父母強迫孩子這樣做,他們的自尊心就會受到傷害,產生逆反心理,從而用沉默表示反抗。

除此之外,英國人往往會先一本正經地把孩子介紹給「陌生人」,把他當成一個大人看待,讓孩子產生自信,覺得受到了重視,這樣,孩子就會大大方方地向陌生人問好。即便是孩子採取了沉默的態度,英國父母也不會像中國父母那樣對孩子進行一番數落,給孩子帶來心理壓力。而是讓其順其自然,也許在第二次、第三次見到這個「陌生人」的時候,孩子就會主動向其問好。

由此可見,培養孩子主動向陌生人問好,並不是件多麼難的事,關鍵在於方式方法。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而只有父母才最瞭解自己的孩子,只要拿出你的細心和耐心,學會欣賞孩子、尊重孩子,並對其加以巧妙的引導,相信你也可以向英國父母那樣教出勇敢的孩子。

智慧錦囊

當孩子不願意向陌生人問好的時候,父母要先找出其中的原因,是因為他天性使然,本來性格就很內向拘謹,還是因為在陌生人面前沒有安全感,又或是父母的言行上給孩子造成了傷害,讓他不願意開口問好?

不管是什麼原因,父母都應該積極地給孩子創造與陌生人交流的機會,幫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礙,引導孩子鼓起勇氣與陌生人說話。當孩子拿出勇氣,像文中的安妮一樣敢於與陌生人說話的時候,孩子就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信!

4.播種友好,收穫真誠的友誼

友誼,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偉大的哲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世間最美好的東西,莫過於有幾個頭腦和心地都很正直的朋友。」尤其是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擁有幾個摯友,不僅有利於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更對他們身心健康的成長有莫大的好處。

如今,「人際關係」技能已被英國列為孩子的基本智商範圍內,正像英國的一位教育專家所言:「一個缺乏社交能力的孩子比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所以,英國父母非常注重對孩子的社交培養。

漢克是英國愛丁堡城市裡一所小學五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氣沖沖地推開家門,也沒有向媽媽打招呼,就直接衝進自己的房間。因為他平時是個很懂禮貌的孩子,所以,媽媽覺得很奇怪,便走進去問他發生了什麼事。

漢克顯得很生氣,對媽媽說:「昨天晚上本來是賈斯汀值日,可是他說有事,就讓我替他,但今天老師表揚了他,還說打掃得很乾淨。賈斯汀居然默然接受了,這明顯是在盜用我的勞動成果嘛,我明天一定找他理論清楚。」

聽完漢克的話,媽媽笑著說:「孩子,你別著急,先聽媽媽給你講個故事吧。」

「從前有一片茂密的大森林,裡面住著一個獵人叫穆罕,他經常在森林中安裝一些捕獸的套子。因為他在這片森林中居住多年,所以十分熟悉野獸出沒的線路,自然每天都有收穫。

「有一天,他去收取自己裝的套子,卻發現野獸已經被人拿走了,套子上只留下動物的些許毛髮。穆罕很生氣,於是掏出了一張紙,在上面畫了一個生氣的臉,掛在套子上。第二天他去看的時候,發現套子上多了一片大樹葉,樹葉上畫著一個圈,圈裡面畫著一座小房子和一隻很凶的狗。穆罕不明白這幅畫的意思,心想:為什麼他取走了我的獵物還畫幅這樣的圖呢?覺得有必要和這個人見面理論一番。於是,他就畫了一個高高掛起的太陽,然後還畫了兩個人站在捕獸套的旁邊。

「第三天中午,穆罕重新來到這裡,看到一個渾身插滿雞毛的印第安人站在那裡。他們之間語言不通,因此只能通過手勢溝通。印第安人對穆罕做了個手勢,意思是說,這裡是他的地盤,穆罕不可以在這裡下套。穆罕也打手勢對他說:這是我裝的套,你不能拿走我的獵物。兩個人的神情看起來都很奇怪,彼此看著看著『撲哧』笑出了聲。

「這時,穆罕想:與其樹立個敵人,還不如多結交個朋友。於是,就乾脆地將那個用來捕獸的套子送給了對方,表達自己的友好。

「不久後,有一次,穆罕在打獵的時候,遭到了狼群的圍追,不得已從懸崖上跳了下去。等他甦醒過來的時候,發現自己躺在一個帳篷裡,旁邊給他上藥的正是之前取走他獵物的那個印第安人。從此以後,穆罕收穫了一份誠摯的友誼,他們一起打獵、共同生活,成了生死與共的患難知己。」

講完這個故事,媽媽對漢克說:「你覺得穆罕做得對嗎?」「他做得很對,這樣他就多了一個很好的朋友呀。」漢克堅定地回答。

「沒錯,孩子,你要想收穫真誠的友誼,就要先展示自己的友善,這樣才能讓自己的朋友越來越多。否則走入社會以後,也會處處樹敵,怎麼能取得成功呢?我想不用媽媽說你應該知道怎麼處理這件事了吧?」漢克點了點頭。

第二天,漢克不但沒有向老師告發賈斯汀,反而還對他說:「以後有什麼困難儘管找我,誰讓我們是朋友呢!」賈斯汀為此很感動,主動找老師說出了事情的真相,而且與漢克成為了十分要好的朋友,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彼此都互相幫助。

漢克的媽媽用講故事的方式告訴他善待別人的好處,讓他明白,只有對人友善,才能得到一份真摯的友誼。而在之後的生活中,他也確實體會到了多一個朋友的好處。

俗話說,付出才會有回報。英國人經常將這句話運用到孩子交朋友的事情上,他們認為,孩子首先要贏得同學或夥伴的認可、信任,才能獲取真誠的友誼。而認可和信任的基礎就是要表現出自己的友好態度,主動關心別人、寬容別人,學會以誠待人,這樣別人才能將你視為知心朋友,對你「投桃報李」,這才是真誠的友誼。

然而,目前中國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中國父母的溺愛和疏於管教,很容易導致孩子「唯我獨尊」或依賴父母的性格,這種性格的孩子大多不會主動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即使與小朋友相處,一旦對方稍不順他心意,他就會產生攻擊的行為,表現得很不友好,這樣就很難獲得真正的友誼。而很多中國父母為了不讓自己的孩子「吃虧」,就限制孩子與同伴在一起,這樣更阻礙了孩子的正常交友活動。

大寶是家裡的獨生子,而且父母有他的時候年紀也不小了,所以非常疼愛這個來之不易的「寶貝」。從小就對他倍加寵愛,他喜歡吃的東西,父母一口都不動;他喜歡的玩具,父母哪怕是花掉半個月的工資也要盡量滿足。久而久之,養成了他自私霸道的性格,小朋友的玩具,他說搶就搶,而他自己的玩具,卻從來不給別人碰。

有一次,剛上小學一年級的大寶,一進家門就給父母告狀:「班級裡有個叫平平的男同學,拿了鉛筆卻不還給我。還有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願意和我玩。」

「什麼,還有這種事?明天媽媽就去找你們老師。」兒子哪裡受過這樣的委屈,大寶的媽媽顯得很激動。

第二天,媽媽送大寶上學的時候,和老師說了這件事。經過老師的調查和班裡其他同學的反映,原來是大寶看平平的文具盒很漂亮,說借來看看,可是一拿到手就不還給人家了。平平無奈之下就拿了他一支鉛筆,想以此交換。就這樣引發了大寶回家告狀的那個場景。

其他同學也反映大寶在班裡極其霸道,對同學非常不友好,總是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不還,而且還顯得理所當然,自然就沒有人願意與其相處,更別說獲得真誠的友誼了。

通過老師的開導和勸解,大寶的媽媽知道了自己太過溺愛孩子,在教育方式上也欠妥,希望可以通過老師的幫助,使大寶的性格有所轉變。之後,老師也號召同學們多幫助大寶。一段時間後,大寶懂得付出才有收穫的道理,也會主動關心、團結同學,從而結交了不少要好的朋友。

在對大寶的教育上,他的父母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就是太過縱容孩子,從而使其養成了唯我獨尊的霸道性格,不懂得謙讓和付出。

現在,中國家庭的孩子大多都很嬌慣,父母「含在嘴裡怕化了,放在手裡怕摔著」,事事都讓著他,但是別人家的孩子也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怎麼可能凡事都忍讓你的孩子呢?

而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孩子主動向別人示好,以誠待人,中國父母應該向英國父母那樣指導孩子主動示好、學會謙讓,誠心實意地關愛同學和夥伴,這樣才能收穫更多的友誼。

相信中國的父母很清楚,當今社會中,無時無處不需要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協作,只有擁有更多真誠的友誼,擁有更多的知心朋友,孩子的人生之路才會更加平坦。

智慧錦囊

在中國,很多孩子都成了「獨行俠」,上學、放學或中午吃飯都是形單影隻,這樣的孩子內心無疑是非常痛苦的,不僅容易情緒抑鬱,而且還會影響正常的學習生活。如果你的孩子是這樣的情況,那麼身為父母,你就應該引起重視了,有必要引導孩子學會正確與人交往。

英國人經常強調,沒有比友誼更珍貴的東西。因為在他們看來,看一個人最重要的是他待人是否友好,而與其他的諸如職業、收入、性別都無關。

所以,父母要鼓勵孩子待人友善,這樣才能收穫真摯的友誼。當然,父母應該先給孩子做個榜樣,比如多關心幫助他人,時不時地給鄰里送點「溫暖」等,孩子會在潛移默化中懂得「播種友好,收穫真誠友誼」的道理。

5.比賽重過程,輸贏皆「浮雲」

現代社會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給其灌輸了「只能贏不能輸」的觀念,但是他們卻從沒想過,如果孩子一味注重比賽的結果,就會在心裡留下「欺軟怕硬」的烙印。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風順,如果孩子遇到了挫折,他應該怎樣面對呢?

孩子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說明他有上進心,不甘落後,這是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所需要的一種品質。但是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地加以引導,不管什麼事情,都任由孩子「只能贏,不能輸」的心態發展,那麼他就可能因為太想贏而「欺軟怕硬」,贏了弱者便目空一切、不可一世,一旦碰到比自己強的人,就不敢迎接挑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直面挫折的勇氣,意志消沉,逃避退縮。

而英國的父母卻從不強調比賽的結果,他們比較注重比賽的過程。英國人認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該學會如何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玩得開心又益智,這些遠遠勝過為孩子樹立輸贏的觀念。

當孩子處於幼兒時期,英國父母就會關注孩子在輸贏方面的表現,並採取正確合理的方式方法對其進行引導,讓孩子做到既敢於創造條件爭取勝利,又能在失敗面前保持一顆平常心,重拾勇往直前的信心和勇氣。

克萊拉這個出生在英國本布裡奇的小姑娘,剛1歲半的時候,媽媽凱絲就發現她性格比較內向,而且自尊心很強,常常因為懼怕失敗而不願、不敢參加競爭性的遊戲。

有一次,某奶粉廠家為了宣傳自己的品牌而舉辦了一次親子運動會,凱絲為了讓克萊拉能夠接觸更多的小朋友,也參加了這次運動會。主辦方將這些孩子分為幾個組別,相同年齡階層的在一個組裡比賽。而克萊拉進入的是1歲到2歲的組別,他們主要是比在一大堆彩色積木裡挑出相同顏色的積木,並分別放好,看誰挑得又快又多。結果在這一組的三個小朋友裡,克萊拉是挑得最慢的,雖然挑得還比較準,但還是落在了其他兩個小朋友的後面。

得到冠軍的小朋友得到主辦方獎勵的奶粉,克萊拉也很想要,但是因為她輸了,所以只得到一張鼓勵的獎狀,這讓她很不高興,還當場發脾氣,又哭又鬧。

經歷了這件事後,凱絲開始有意識地在這方面給她灌輸正確的輸贏觀念。隨著年紀的慢慢增長,克萊拉喜歡上了扔沙袋的遊戲,凱絲加入了女兒的這個遊戲。凱絲在地上畫一個同心圓,然後在距離圓圈幾米的地方畫一條線,她們要站在線上往圈裡扔沙袋,然後根據沙袋是否能準確的落到同心圓裡來計分。

剛開始,凱絲告訴女兒:「你可以離得近一些往圓圈裡扔,並不是因為你小,而是由於你現在還不熟悉這個遊戲,等你慢慢熟悉了,我們就站在同一條線上比賽,好不好?」克萊拉高興地點了點頭。

凱絲這樣做的目的是想鼓勵女兒不要怕輸,要敢於競爭,要在比賽的過程中學會對方是怎麼將沙袋準確地扔進了圓圈裡的,從而克服自己的不足,這樣就會一天天地取得進步,最後超越對手。

凱絲不露聲色地讓了女兒幾個回合,克萊拉開始表現出驕傲的情緒,洋洋自得地說:「媽媽,我都贏你好幾回了,你看我是不是很厲害啊!」

凱絲笑著說:「雖然你贏了,但也不能驕傲自大,而且你贏媽媽也是暫時的,並不保證媽媽經過努力不會再次超過你啊。況且比媽媽強的人還數不勝數,你和他們比還能取勝嗎?如果你一勝利就驕傲,就洋洋得意,不再努力,後面的人很快就會追上你。就像那只驕傲的小白兔一樣,自以為小烏龜不如自己,所以驕傲地睡了一覺,結果輸給了一直努力向前爬的烏龜。你想做那只驕傲的小白兔嗎?」

「當然不想,我要做那只勇敢的小烏龜。」克萊拉大聲說道。從此,她牢牢地記住了「驕傲」的害處,即便是在學校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也會對凱絲說:「媽媽,你放心,我不會驕傲的。」

慢慢地,凱絲和女兒站在同樣的位置扔沙袋,克萊拉輸的次數多了。輸得慘時,她就會急得眼淚在眼眶裡打轉,有時乾脆就不比了。每到這時,凱絲會任由女兒發洩自己的小脾氣,等她情緒平穩以後,再心平氣和地對她說:「贏了不能驕傲,輸了也不能氣餒,所有的比賽和競爭總會有贏有輸,一次的輸贏代表不了永遠。在你和媽媽比賽的過程中,只要你盡力了就可以了。也許經過努力以後,過幾天你又能贏媽媽呢。如果和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時候,別人一輸就不玩了,你會喜歡這樣的人嗎?」

「不會。媽媽我明白應該怎麼做了。」克萊拉堅定地說道。

從此以後,一有機會,凱絲就讓克萊拉和小朋友比賽做遊戲,女兒逐漸地不再那麼在意輸贏的結果了,而是非常享受比賽中的快樂和獲得的知識,小朋友們都很喜歡和她一起玩,她對競爭類的遊戲也更加有信心,能夠以一顆平常心應對。

凱絲對女兒的觀察很細緻,在她很小的時候,凱絲就看出了女兒在輸贏觀念上的偏差,由此開始引導她走出這方面的「歧途」,讓她知道比賽的關鍵不在輸贏,沒有人會是「常勝將軍」,有輸就會有贏,培養她「勝不驕,敗不餒」的心理素質。只有具備這種心理素質,才能在這種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更好地生存。

而中國父母本身就很看重輸贏的結果,孩子在班級沒考好,父母就會說「你看人家都能考第一名,你怎麼就比人家差那麼多呢?」;孩子在英語比賽中得了第一,父母會說「還是我兒子厲害,你看和你一起參加比賽的小紅口語可是比你差遠了」……這樣一來,孩子爭強好勝的心理就會與日俱增,承受不起失敗的打擊,不敢面對失敗和挫折。

但是中國的父母要知道,擁有好勝的心態是沒錯,關鍵是要培養孩子走向勝利的平常心,逐漸淡化他一定要贏的心理,畢竟「輸不起」的孩子是無法在這個社會立足的。當然,取得了成績也不能讓孩子沾沾自喜,因為「人外有人」,如果孩子不努力,一樣會落在別人後面。

小剛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從一年級開始,他就是班裡的三好學生、學生幹部,父母也為有這樣一個兒子感到非常驕傲。別的父母都是對自家成績不好的孩子說:「你看隔壁的誰誰誰擠進了全班的前三名,你看你,什麼時候才能爭口氣啊!」而小剛的父母完全相反,他們會說:「還是我兒子聰明,看我們隔壁的小胖,腦子就是笨,每天很努力的樣子,也才得了一次三好生,和你比差遠了。」

父母經常用這樣的語言「讚賞」小剛,這使他一直陶醉在自己的成功中,認為自己腦子聰明,不用怎麼學,也會比別人成績好。但是,自從他上了初中後,課程就逐漸加深,競爭對手也越來越多,從而接二連三地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很多中國父母都有小剛父母這種「偏袒」之心,過分地誇大孩子的勝利和成績,讓孩子覺得自己的好成績是因為自己腦子好而得來的,從而產生了驕傲的情緒,覺得自己不努力也可以獲得好成績。其實,再聰明的腦子如果不用也會生銹的,如果孩子取得一點成績後便自鳴得意,而不再繼續努力,那麼他便會輸得很慘。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輸和贏只是促進孩子前進的一種方式。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處處都充斥著輸贏,但是父母要引導孩子,讓輸贏成為自己的伴侶。贏,是為了激勵別人;輸,是為了提醒別人。

比賽是生命蓬勃發展的象徵,只要孩子敢於挑戰,就已經邁出了勝利的第一步。雖然有的孩子明明知道自己會輸,但是他挑戰了,並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堅持到了終點,那麼,父母就應該送給他熱烈的掌聲!

智慧錦囊

孩子事事爭強好勝是好事。但經不起挫折和逆境,承受不了失敗的打擊,過於注重輸贏就不是好事了。在競爭中,總是有著輸與贏的較量,如何看待輸贏直接影響到一個人的競爭行為,因此競爭也可以說是意志力的較量。

所以說,孩子經受的考驗越多,承受的挫折和壓力越大,他的意志力就會被磨練得越堅強,也就不會那麼在意輸贏的結果了。這在克萊拉的身上已經得到了很好的證明。

因此,中國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在每次比賽中,有人贏,就必定會有人輸,能對輸贏保持一顆平常心才是真正的成功者。

6.如若說謊,後果自負

英國父母認為,小孩子說謊並不可怕,每個人小的時候都或多或少說過一些謊話,但他們也不會放任其發展。當發現孩子說謊的時候,英國父母不是盲目地責罰和打罵,而是先瞭解孩子為什麼說謊,再對症下藥,讓孩子「後果自負」,從而對孩子做出正確的引導。

孩子說謊的種類也有很多,但大體可以分為無意說謊和有意說謊兩種。

就拿5歲以下的孩子來說,由於他們此時還分不清現實與想像,所以會說一些不著邊際的話,出現「無意撒謊」的行為。比如晚上孩子不肯上床,會說被窩裡有獨角獸。對此,中國父母可能會嚴厲地批評孩子,警告他不准胡說,但英國父母就會耐心地對其講清道理,這樣,孩子的這種說謊現象大多都會很快消失。不過,如果孩子仍然繼續自己的謊言,父母就會讓他自己承擔說謊的後果。

阿曼達就是這樣的媽媽。

有一次,4歲的女兒說肚子疼,不能上幼兒園了,於是阿曼達試探著說:「那我們去遊樂園玩好不好?」女兒以為媽媽真的想帶自己去遊樂園玩,於是興奮地喊道:「太好了,太好了!」這麼一喊自然漏了餡,暴露了自己說謊的行為。

看到女兒並不是真的肚子疼,阿曼達並沒有對女兒進行批評和責罵,而是告訴她幼兒園裡有很多小朋友和快樂的事在等著她,但是女兒依然不聽,堅持說自己肚子疼。

於是,阿曼達做出了最後的警告:「寶貝,你真的不上幼兒園嗎?那麼你可以留在家裡,但是生病了就不能玩任何東西,也不能吃好吃的,就只能老老實實地躺在床上嘍!」

女兒並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就痛快地回答:「好的,媽媽。」

女兒躺在床上還不到半個小時就憋不住了,想起來玩玩具。這時,阿曼達走過來,對女兒說:「我們已經說好了,你現在生病是不能玩玩具的,快回到床上去。」

看著媽媽嚴肅的面孔,女兒「哇」的一聲哭了起來,邊哭邊說:「媽媽,我沒有肚子疼,我說謊了,我要玩玩具,我要上幼兒園。」

「不行,媽媽最後對你說過不去幼兒園就只能在床上躺著,你也已經答應媽媽了,什麼都不許玩,什麼都不許吃,明天你才可以上幼兒園。我們要說話算話。」阿曼達一點也不心軟。

就這樣,女兒就真的在床上躺了一天,第二天一大早,她第一個起床叫媽媽送她上幼兒園。從此以後,這種說謊的情況再也沒有發生過。

阿曼達女兒的謊言是屬於無意的,她還不能完全區分事實與所期望的有什麼區別,說出這樣的小謊言也只是想賴在家裡貪玩而已。在勸說無效的情況下,阿曼達便採取了這樣的冷處理,讓女兒知道賴在家裡的後果,下次也自然不會發生這樣的事。

同樣,對於「有意說謊」,英國父母也非常重視,比如孩子做了某件錯事,怕老師批評、怕父母責罵、怕同學嘲笑,而對自己的錯誤加以隱瞞,從而說謊,英國父母就一定會找出孩子說謊的根源,同樣讓孩子自己承擔說謊的「後果」,對其加以糾正和指導,為孩子播撒誠實的種子。

安迪在英國某城市的一所中學讀書,是初中二年級的學生。他是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學習成績也還不錯。可是不知為什麼,從初中二年級的下學期開始,他經常隔三差五地變著法向父母要零花錢。

因為學校離家比較遠,所以中午的時候,安迪的媽媽就將他送到了學校附近的一家午托機構,伙食費父母都是一個月一付的。但是父母每週會給他10英鎊當零花錢,可以買點水或糖果吃。

這學期的前一個月,安迪的花費還是很正常的,偶爾每週的零花錢還會有些結餘。但是最近兩周,還沒到週四的時候,他就說沒錢買水喝了,並纏著父母給零花錢。前一周,安迪對父母說是自己不小心弄丟了5英鎊,父母便信以為真,又給了他5英鎊。這一周他又說老師讓買一本參考書,所以之前的零用錢就沒有了。

安迪的父母這一次提高了警惕,並沒有輕易給他錢。通過對他班裡同學的打探才知道,安迪的錢並沒有丟,老師也沒要求他們買參考書,而是他用這些錢給班裡的一個同學買了生日禮物。

瞭解實情的父母並沒有直接揭穿安迪的謊言,而是和顏悅色地對安迪說:「寶貝,老師讓你們買了一本參考書,這是真的嗎?」

「是的,沒錯。」安迪沒有發現父母的異樣,依然十分鎮定地說。

「那好,既然這樣,我們就給你們的老師打個電話確認一下吧!」

聽到這裡,安迪有些坐不住了,趕緊抓住媽媽那即將拿起電話的手,央求道:「媽媽,別打了,我承認說謊了,其實那個錢是給同學買禮物了,我知道錯了。」

「你怎麼不早說呢!我們並不會限制你給同學買禮物,但是說謊就涉及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問題,如果同學和老師知道的話,也會看不起你的。」爸爸嚴肅地說道,「所以,你得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一定代價。你願意承擔自己說話的後果嗎?」

「我願意承擔。」安迪此時已經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低著頭答應了。

「這個月的零用錢全部取消,如果你實在需要錢用的話,就要靠給家人服務來換取。」

「我同意,這是我的不對,受到懲罰也是應該的。」安迪堅定地說道。

在之後的一個月裡,父母真的沒有給安迪一分零用錢。有一次,學校真的要買參考書的時候,安迪便給父母洗了5件衣服換取了參考書的5英鎊。

這之後,安迪吸取教訓,真的沒有再撒過謊。

每個人做錯事都要受到懲罰,而孩子說謊的行為更是不容忽視,需要讓他承擔一定的後果,他才能記住自己的錯誤。所以,安迪的父母知道真相後並沒有像中國父母那樣急於戳穿孩子的謊言,然後再來一頓責罵或痛打,因為他們知道這樣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讓孩子為了逃避父母的打罵而形成繼續說謊的惡性循環。而是讓安迪知道說謊的行為是不對的,並給他承認錯誤的機會,讓他知道說謊後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這樣他就會記住自己說謊行為的錯誤性和嚴重性,以後便不會再輕易說謊。

英國父母認為,發現孩子說謊後,重要的是對其進行教育,幫助他認識說謊的危害,在孩子承認自己的錯誤並表示會改正時,父母一定要對其表示信任,這樣孩子才能受到鼓舞,徹底改掉這種不當行為。當然,為了讓他吸取教訓,往往會讓他承擔一定的「後果」。

中國父母往往在知道孩子說謊後,會不分青紅皂白地對其進行打罵,認為這樣可以制止孩子說謊的行為。其實這樣做很容易讓孩子對父母產生恐懼心理,從而在下次做錯事的時候繼續撒謊,導致惡性循環。

英國父母的做法是非常聰明的,他們不會對說謊的孩子進行體罰或強烈地斥責,而是切合實際,就事論事,並讓其承擔應有的後果。這樣,他才會明白誠實的重要性,從而改掉撒謊的惡習。

智慧錦囊

英國人認為,誠信教育貫穿人的一生,英國父母經常教育孩子「不許說謊」,在學校裡,耳聞目睹的是「誠實」二字,可見他們對誠信的教育是多麼重視。

要想孩子不養成說謊的惡習,就要讓他承擔說謊的後果。當然,所謂的後果並不是盲目地加以斥責,或進行非常嚴厲的懲罰,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產生恐懼心理,如果下次犯錯會為了逃避懲罰而繼續說謊。

總而言之,說謊屬於一種惡習,一個從小不說謊的孩子,長大後說謊的幾率會很低;反之,長大後很難讓他不說謊。

當遇到孩子說謊的問題時,父母不能對其遷就,任其發展,當然也不能隨便責罵,更不能用簡單粗暴的方式對待孩子。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走出說謊的誤區才是明智之舉。

7.多找朋友聊聊天,減少抱怨

抱怨是一種包含著多種負面情緒的代償,它就像人身上的毒瘤,所以,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這種壞習慣。

英國的教育界認為,社會上一切不合理、負面的事物,也是這個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人的一生不可能時時處處都順心如意。然而,抱怨連連不但解決不了孩子所面臨的問題,反而會產生更糟糕的負面效應。因為一旦抱怨的情緒佔上風,那麼積極解決問題的念頭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變為零。

英國父母就非常注重教育孩子抱怨的問題,他們認為一個喜歡抱怨的孩子是沒有未來的。中國留學生小馬就深有體會。

史密斯夫婦是英國同一所大學的老師,只不過他們所教的課程不同。一個是教語言學的,一個是教心理學的。而小馬就是他們的學生,因為小馬非常勤奮好學,所以史密斯夫婦也比較偏愛他,一來二去他們就成了很好的朋友。當然,身為老師,史密斯夫婦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自然不會鬆懈,尤其是在品德方面。

有一次,史密斯夫婦邀請小馬去家裡共進晚餐。在吃飯的時候,史密斯10歲的兒子在與7歲大的妹妹爭搶一塊燒牛肉時,不小心將自己面前的一杯飲料打翻了,於是他怒氣沖沖地說:「都怪妹妹,害得我打翻了飲料。」

兒子的話音剛落,史密斯就把手伸到他面前說:「把這周的零花錢都交出來吧。」孩子一聲不吭地起身離開,一會兒就將5英鎊交到了父親的手裡。這一段場景將旁邊的小馬弄得有點「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難道是兒子說錯了話,父親在懲罰他嗎?

看到小馬一臉詫異的樣子,史密斯對他解釋說:「我們家有一條『家規』——任何人都不能在家裡進行抱怨,說些負面、消極的話。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每違反一次就罰款5英鎊,這些罰款都被放進家裡的一個專門儲蓄罐中,作為全家每年的旅遊基金用。」

史密斯說自己和妻子也經常被「罰」,比如自己有時在家不經意地抱怨學校裡某位同事的不是,妻子有時會抱怨某種食物的物價又漲了,鄰居家的小狗又在亂叫了……每當這時,兩個孩子就會興高采烈地伸出小手向他們收「罰款」。

當然,罰款並不是目的,關鍵還是要減少抱怨這種不良情緒。所以每當自己在家裡或外面遇到不順心的事,想抱怨的時候,史密斯夫婦總是會給朋友打個電話,約朋友聊聊天,傾吐一下心中的不快。人們常說「旁觀者清」,當自己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時,總是會把責任推卸到對方的身上,但在和朋友說完後,他會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為自己分析這件事,從而讓自己明白這點小事其實並不值得自己這麼大動干戈、抱怨連連。

所以,他們也將這種減少抱怨的方法傳授給自己的孩子。晚飯後,史密斯找到兒子,告訴他當自己遇到不順心的事,產生不良情緒時,可以找朋友聊聊天,發洩一下心中的不滿,然後讓你的朋友客觀地幫你分析這件事情,到底有沒有必要抱怨。如果他覺得這是一件不足掛齒的小事,沒有必要這樣大動肝火,你也就把這件事忘了吧。因為人無完人,當你再抱怨別人的時候,對方也可能在抱怨你。

最後,史密斯對兒子說:「如果你經常抱怨,長此以往就會產生消極的心態和習慣,這樣對你以後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爸爸媽媽也是你的朋友,如果有不開心的事,我們也可以幫你分析哦。」

「爸爸,我明白了。希望以後我們家的那個儲蓄罐空空的才好。」兒子信誓旦旦地說。

在英國,幾乎每對父母都是「史密斯夫婦」。他們認為孩子經常抱怨並不是件可以忽略不計的小事,因為這樣對他良好品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如果一個孩子碰到一點小事就抱怨,或自怨自艾,那麼就不會有大的發展和進步。

英國的教育界認為,抱怨是會傳染的。比如,班裡如果某一個同學抱怨某節課非常枯燥乏味,自己不感興趣,那麼本來那些學得很好的同學,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感染,大家就都產生了厭學的情緒。所以,英國人很注重培養孩子不抱怨、樂觀積極的心態。

但是在中國,大多數父母會縱容孩子抱怨的行為,甚至有時候還會和孩子一起抱怨。比如,一個孩子下了幼兒園後,對媽媽說:「今天的晚飯真難吃,都沒有我喜歡吃的肉。」「是嗎,都沒有肉?真是摳門的學校。下次就不要吃了,回家媽媽給你做好吃的。」這樣一來,就會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抱怨是有效果的,是對的,因為得到了媽媽的認可。

這位媽媽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抱怨到底是為什麼,是飯菜真的不好吃,還是孩子挑食呢?而是一味附和孩子的抱怨,久而久之,他就會越來越挑剔,產生越來越多的抱怨和不良情緒。這顯然對他的成長是不利的。

但是,英國父母卻從來不這樣。在英國的學校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有一半的天才都是被『抱怨』給扼殺了。」只有拔掉孩子身上那根叫「抱怨」的芒刺,然後在原地種上一株芳香的玫瑰,人生之路才會更加精彩。

綺莉也是個喜歡抱怨的英國小姑娘,剛上小學五年級,每天回家都開始抱怨這抱怨那,似乎她沒有一天是開心的。

比如,一坐在寫字檯前,她就會說,煩死了,老師每天都留這麼多作業,壓得我們喘不過氣,老師真是不把我們當人看。

在飯桌上,她會說,學校的飯菜簡直不是人吃的,好多同學都自己去外面買吃的。

看電視時,她會說,這些編劇怎麼這麼弱智,能編出這麼爛的劇情,糊弄三歲小孩呢吧?

有一次,她又在抱怨班裡的一個同學喜歡顯擺自己,成績考好了就告訴這個,告訴那個,讓她很不舒服。於是媽媽走過來對她說:「你喜歡吃米飯嗎?」

綺莉有些愕然,但仍回答道:「不喜歡,我喜歡吃麵包。」

「那有沒有人喜歡吃米飯呢?」媽媽繼續問道。

「當然有。」

「那你不喜歡吃米飯是米飯的錯嗎?」

「不是啊,媽媽怎麼會這麼問。」綺莉有點不耐煩。

「那你不喜歡那個同學是他的錯嗎?」

綺莉這時才明白媽媽的意思,是在暗示她的抱怨是不對的。看著綺莉低下了頭,便繼續對她說:「你和凱莉不是很好的朋友嗎?你們可以就這個問題溝通一下,看看她是怎樣的想法,也可以將你的想法說給她聽。如果她覺得那個同學很不好,那就說明那個同學真的有問題。如果凱莉,或者你其他朋友都覺得那個同學沒什麼大問題,就是有點喜歡炫耀而已,那你可能就是有點小題大做了。」

第二天,綺莉真的按照媽媽的話做了,她不僅就這個問題和凱莉聊了很長時間,還和其他朋友進行了交流,結果,別人都沒有她這麼深的抱怨。她由此才發覺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是自己對那個同學有偏見,因為他每次都考在綺莉的前一名,所以讓綺莉覺得心裡很不平衡。

經過朋友的疏導和安慰,綺莉才認識到是自己太挑剔了,還把自己的心情弄得很不好,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這樣。

從此之後,綺莉只要心中有不滿,想要抱怨的時候,就會找好朋友聊天,她的抱怨也越來越少,人也變得積極樂觀了很多,自信心也增強了很多,學習成績也隨之提高了,在期末考試的時候還超過了那個她之前一直抱怨的同學呢!

當孩子進行抱怨的時候,綺莉的媽媽沒有順著她的情緒走,但也沒有對她進行斥責,而是用巧妙的方式,引導她去與朋友聊天,讓朋友來開導她並給她安慰。

現在有很多孩子聽不進父母的話,認為父母總是和自己對著幹。而朋友就不一樣了,和自己年紀相仿的朋友往往能理解自己的心情,所以朋友的勸說往往會起到很好的療效。

所以,這位英國媽媽是非常聰明的,不但將綺莉從抱怨的不良情緒中帶了出來,而且還讓她更有信心,學習成績也大大提高了。

其實,有時候,父母也需要以身作則,就像上文中的史密斯夫婦採取民主的手段,將「家規」嚴格執行,父母也不例外,給孩子做個良好的榜樣,在這種家庭環境的影響下,孩子自然就「近朱者赤」,養成積極向上的優良品格了。

智慧錦囊

遇到事情只會抱怨的孩子,就會產生消極、負面的情緒,碰到不順心的事或挫折時不懂得反思,不會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久而久之,就會變得消極懈怠,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會慢慢流失,這會對他的成長帶來嚴重的影響。

所以,父母們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題就是減少孩子的抱怨。其實,只要父母們自己學會少抱怨、不抱怨,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讓他在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中成長,孩子就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當孩子遇到不順心的事時,就可以學習英國父母的巧妙方式,讓他多和朋友溝通,以發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從而讓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

要想使孩子的身上永遠保持積極向上的正面能量,就從他的朋友入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