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英國父母這樣教孩子自信 > 第一章 學習智慧: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用知識堅固脊樑 >

第一章 學習智慧: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用知識堅固脊樑

1.強迫不如鼓勵,「硬手腕」百無一用

「學習」這個問題,自古以來都是父母和孩子的心頭結。父母看重的是成績,而孩子卻總是害怕分數不好而被父母罵,甚至承受皮肉之苦。很多中國式教育都是如此,中國父母的口頭禪就是:「對於你來說,學習是最重要的事情,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以至於越來越多的中國孩子對學習越來越厭煩,其實並不是他們真的討厭學習,而是父母的教育方式讓他們很反感。

而英國父母從來不用強迫的手段讓孩子去學習,從來不說「你一定要做出這道題」,或是「考不到前三名就別吃飯」等強制性的要求。

英國人斯蒂文在談到自己父親的時候,總是感慨父親在自己成長過程中起到了多麼大的作用。

斯蒂文在很小的時候母親就因為車禍喪生了,而父親的工作非常忙,經常加班或出差。他一周大概只能見到父親一次面。這給斯蒂文留下了更大的「自由」空間,也造就了他調皮、貪玩的品性。

雖然父親的工作非常忙,但是他並沒有對兒子的學習置之不理,他總是會抽空到學校瞭解斯蒂文的表現。當父親得知斯蒂文學習成績處於中上等水平,是個「可造之材」時,便找斯蒂文談了一次話,雖然他們有一段時間沒見面了,但是父親仍然想給兒子一種親切的感覺。「親愛的斯蒂文,我們很久沒有談心了吧,今天我剛好有空,我們聊聊怎麼樣?」

看到父親這種親切的態度,斯蒂文順從地坐到了父親的身邊。父親先摸著他的頭詢問了一些生活上的事情,然後握著他的手說:「孩子,爸爸沒有太多的時間關注你,這讓我覺得很愧疚。在學習方面我覺得你是個上進的孩子,老師也和我說你成績不錯。只要再用點心,以後上個名牌大學並不是很難的事情。但是爸爸最關心的還是你的身體,要注意勞逸結合,別累壞了身體。」

聽完父親的話,斯蒂文內心感到十分愧疚,但更重要的是他能感到父親對自己是絕對信任的。於是,他暗暗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父親的信任和關愛,不能讓父親失望。

事實證明,這位父親的鼓勵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現在的斯蒂文已經是劍橋大學的一名優秀學生了。

如果這位父親當初不說那樣激勵的話語,而對貪玩的孩子一味地進行呵斥,強迫他去學習,他每次見到孩子的一句話如果是「趕快去寫作業」、「快點學習去吧」這樣的言辭,斯蒂文還會心生愧疚嗎?還會好好學習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因為他會覺得父親除了在乎自己的學習成績以外,根本就不關心他本人。這時,他對學習的厭惡感會急劇上升。

一句話能夠感染一個人,影響一個人,甚至改變一個人。很多孩子的人生,很可能就因為父母的一句話發生了重大的轉折。

英國人認為鼓勵孩子學習,首先要給他足夠的信任,覺得他能夠做好;其次是要他量力而為,要結合自己身體、能力等各方面的實際情況,不要強迫孩子做與他的能力相差甚遠的事情。孩子聽完父母的話,在感受到莫大鼓勵的同時,還要感受到真誠的親情,他的心底會覺得溫暖無比,同時,學習的勁頭也更足了。

在英國的愛丁堡住著一個小女孩,她從小體弱多病,最不願意上體育課,每次體育課的跑步她都是倒數第一名。這使自尊心極強的她感到非常沮喪和自卑。每次上完體育課回到家裡就悶悶不樂,飯也吃不了幾口。

察覺到這一變化的媽媽,關心地問道:「寶貝,為什麼不高興啊?能不能和媽媽說說呢?」

看著媽媽關切的眼神,小女孩委屈地道出了實情,怯怯地看著媽媽,她以為媽媽會批評她。但是,這位媽媽不但沒有批評她,反而對她安慰道:「沒關係,你身體本來就不好,能把全程跑下來就已經很不錯了,跑最後一名不代表什麼,不必因此而自卑。但是,寶貝你要記住,你要給自己定一個小小的目標——只追前一名,跑過在你前面的那個同學。」

女孩用力地點點頭,表示記住了。再上體育課,有跑步這個項目的時候,她就暗下決心超過前面的同學,她奮起直追,一個、兩個、三個、四個……不到一個學期,她就跑到了全班同學的中間位置,她開始覺得跑步並沒有那麼難,漸漸地開始喜歡上體育課。

在學習中,每當遇到什麼困難,或是學習成績落後的時候,媽媽總是鼓勵她:「只追前一名!」「如果你在每次考試中都能超過一個同學的話,那是很了不起的成就呢!」

就這樣,在媽媽「只追前一名」理論的鼓勵下,這個女孩以十分優異的成績被保送到美國哈佛大學。誰也不會想到這個當初連跑步都費勁的小姑娘,會奮起直追,不僅是跑步上,還有學習中,成為令人羨慕的優等生。

「只追前一名」就是所謂的前進一點點。沒有目標和希望,就失去了奮鬥的方向和動力。但是如果給孩子強加上太高的目標,或太大期望的話,就會讓他有種渴望不可及的感覺,結果往往會半途而廢。

這位英國媽媽就非常聰明,她不會用強制的手段告訴孩子一定要跑多少名、考多少名,因為這樣會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反而會產生厭學的情緒。而是採用了非常巧妙的鼓勵方法,給她定了一個明確且可行的目標,真實且適度的期望,從而使這個女孩在輕鬆的氛圍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相比而言,很多中國父母的身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當孩子興高采烈地拿著成績單,大聲說道「媽媽,我這次考了80分,比上次高5分呢」時,中國媽媽往往會說:「才高5分你還有臉喊呢,人家隔壁的小胖子這次考了90分呢,你才考80分,有什麼可炫耀的!」

這樣做往往會極大地傷害孩子的主觀能動性,讓他覺得提高5分不算什麼,父母也不會重視,索性自暴自棄,任由學習成績下滑。

當然,鼓勵孩子學習還需要因人而異,有時候並不是一個道理就能說通的,還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孩子特別調皮、貪玩,身為父母的你們就應該因勢利導,比如孩子玩得大汗淋漓,你就可以適時對他說:「歇一歇,去做會兒功課,做完了功課,可以玩得更盡興。」

如果孩子的性格比較內向,每天一放學就直接回家哪都不去,你就要鼓勵他多和小朋友玩玩,從而減輕學習壓力帶給他的心理負擔。大腦得到放鬆後,也許學習上的思路會更開闊。

比如孩子做完作業後,你可以說:「現在作業已經做完了,你可以出去和小朋友玩一會兒,放鬆一下大腦,這樣明天才更有精力學習!」或者說,「學習雖然很重要,但也要懂得勞逸結合,我們不要著急,慢慢來。該玩的時候就要盡情地玩,該學的時候就要認真地學,我們要把學習變成快樂的事情。」

由此可見,與其強迫孩子去學習,鬧得雙方不愉快,不妨學學英國的父母,用鼓勵的言行勾起他對學習的興趣,這才是明智之舉。

智慧錦囊

在孩子的學習問題上,英國父母從來都要求自己先調整好心態,要求自己不能對成績不好的孩子動不動就發火,或是用斥責的口吻、強迫的態度去對待孩子,而是應該學會鼓勵孩子,讓他重拾自信。

首先,任何孩子都不是常勝將軍,不要因為他這次考了第一名,你就要求他永遠都是第一名,這樣會給他造成強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厭學的思想。而是應該用善解人意的話語,降低孩子的消極情緒,並激發他學習的潛能。

其次,「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肯定會有比你的孩子更優秀的孩子,此時你要鼓勵孩子學習別人身上的長處和優點,並將其轉化為自己學習的動力。

最後,制定一個「只追前一名」的階段性目標,為每次的目標設定一個簡單易行的計劃,然後把重點放在完成計劃和實現目標上,而不是只關注孩子的成績單。

2.父母是「書僮」,和孩子共同進步

很多中國父母都知道讀書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從小喜歡讀書,以此來增長知識。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中國父母往往從幼兒時期,甚至嬰兒時期就給自己的孩子買各種各樣的兒童讀物,以及語文、數學、英語等知識性很強的書。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買賬」,很多孩子的自制力比較差,尤其是年齡比較小的孩子,經常是翻兩頁,就把書丟到了一邊。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的壞習慣也是越來越多,這令很多中國的父母頭疼不已。

其實孩子的這種問題是普遍性的,英國的小孩也有這種問題,但其不同在於,英國的父母不會像中國的父母那樣,當孩子出現上述問題的時候,就只知道催促、斥責,在孩子屁股後面嘮嘮叨叨。因為他們知道,這樣做只會適得其反,會引起孩子的反感,會讓他更討厭讀書。

英國的父母採取的是「以身作則」的方法,自己與孩子一起看書,也就是所謂的「親子共讀」。這樣做,不僅可以調動起孩子閱讀的樂趣,還能增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安娜的父母平時的工作比較忙,而且在教育孩子上沒有太多的經驗和成熟的理念,只是機械地告訴安娜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等,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安娜已經完全可以獨立思考,經常會違抗父母的「聖旨」,所以,進入小學二年級以後,安娜身上的毛病越來越明顯,比如不喜歡刷牙。

安娜的媽媽——這位英國的年輕女士並沒有急於批評安娜的不良行為,而是從一本故事書中得到了啟發,書裡面主要講的是,小熊不聽媽媽的話,平時總是偷吃糖果和蜂蜜,而且非常不喜歡刷牙,以至於牙疼起來直打滾,媽媽只好將它送進了醫院。於是,媽媽把這個故事拿給安娜看。看完這個故事後,安娜每天早晚都仔細地刷牙,可見效果非常明顯。

之後,嘗到讀書甜頭的安娜,就像換了個人一樣,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爸爸媽媽背誦今天所學的詩歌,而安娜的父母每次都不忘給予掌聲鼓勵,讓她越來越自信。但是,孩子終歸是孩子,他們的天性就是貪玩,安娜總是因為小朋友的召喚就「一去不復返」。

所以,為了收回安娜貪玩的心,安娜的媽媽決定與她一起讀書,共同切磋。她們在《愛麗絲漫遊奇遇記》裡經歷了神奇、美妙而怪誕的夢幻之旅;在《海底兩萬里》中跟隨著尼摩船長一起探索海底的奧妙……每一本書都讓孩子獲益匪淺,而安娜的媽媽居然也迷上了這些兒童讀物。通過對這些書的閱讀,安娜與媽媽的心靈彷彿都經過了徹底的洗禮,感受到世間的真誠與溫情。而媽媽也發現小安娜越來越乖巧懂事,而且知道體諒父母的辛苦,自己能做的事都自己做,從此養成了獨立自主的性格。

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不僅能夠讓父母感受到現實生活中體會不到的神奇意境,而且還讓孩子增長見識,獲得更多的知識和技能,並讓孩子在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時,也摒棄掉了身上的不良習慣。可見,英國媽媽這種給孩子找個「大書僮」的辦法,實在非常有益。

閱讀能夠將孩子的求知慾誘導出來,為其智商的發育打下堅實的基礎,更能夠給他帶來玩樂所不能給予的無限快樂。這在凱爾身上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早慧兒童有一個共同特點——喜歡閱讀。英國心理學家經過統計發現,大概有45%的天才男孩和47%的天才女孩,在5歲前就開始閱讀了。所以,英國人認為,閱讀對孩子的一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書籍不僅能夠讓孩子增長知識,而且還能樹立良好的品質,增強自信。也正因此,英國父母往往會充當孩子的「書僮」,陪同孩子讀書,培養孩子對閱讀的興趣。

很多中國父母可能會說:「我們也從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呀,而且也陪著孩子讀書,可效果怎麼就不如英國人好呢?」事實上,這些父母都進入了「誤區」,根本沒有領會英國父母所說的「親子共讀」的真諦!

1.「親子共讀」不只是父母的事

「親子共讀」,顧名思義,這不是父母單方面地講故事,或是閱讀文章,因為其主要目的是還是為了孩子。而且在選擇書籍的時候,也不要一味地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應該多尊重孩子的意見,看他是否喜歡,是否有興趣,這樣才能調動起孩子看書的積極性。

另外,最好是全家人一起上陣,輪流與孩子共讀,而不是把責任推給一方。因為男女的思維模式不同,只有父母輪流與孩子共讀,才能讓他接受到更多的知識。

2.「親子共讀」不等於單純的認字

很多父母為了能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或是滿足自己向別人炫耀的虛榮心,總是抓住每一個看似可以給孩子「進補」的機會。美妙的事情瞬間變質了,甚至給孩子留下了陰影。英國父母覺得,讓孩子認字是好的,但是不能強來,如果孩子喜歡,自然而然就會記住這些字。

3.不可過早責令孩子獨立閱讀

「親子共讀」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孩子有些依賴父母,但同時也是培養親子關係的最好時機。如果在孩子還無法自己閱讀的情況下,就強行停止與孩子共同閱讀,就會給孩子心理帶來不良影響,他會懷疑父母是否還愛自己,否則為什麼不陪自己讀書了呢。

除此之外,如果在孩子無法獨立閱讀的時候,就不給其陪伴,事實上,那本書對孩子的作用也不大。

4.遊戲、電視不可少

適當地讓孩子與小朋友玩一玩,讓他看些自己喜歡的節目,也是有好處的,因為他可以從電視和遊戲中學到不一樣的知識。另外,如果你用過於強硬的態度命令孩子只能看書、不能看電視,孩子很可能會將兩者對立起來,他們會認為自己不能看電視的主要原因在於可惡的書籍,你想他們還會對閱讀產生好感嗎?

所以說,身為父母的你們不可忽視「親子共讀」的行為,要想讓孩子對書本感興趣,提高學習能力,樹立自信,增加父母與孩子間的感情,以英國的父母為榜樣,沒錯的。

智慧錦囊

父母陪孩子一起閱讀,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容小覷的一個必要環節。因為它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熱愛讀書的習慣,還會讓其從中懂得很多人生哲理。當然,父母還需要提供適合自己孩子年齡段的課外讀物。

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不妨給他們選擇一些以鮮艷圖畫為主的書;而對於年齡大一些的孩子,可以給他們選擇文字上有拼音的書。同時,給孩子選擇書籍的時候,要結合他們的知識積累程度。孩子的年齡越大,可以給他選擇文字越多、思想越豐富的書,這樣他不僅能夠學習到社會知識,還能瞭解自身的社會價值,從而會形成更深的、更廣闊的思維方式。

3.努力就好,不要苛求第一

李先生是一位年輕的成功企業家,不管做什麼事他都充滿自信,但是一談到教育孩子的問題,他就垂頭喪氣,如同一隻鬥敗了的公雞。李先生坦言,從兒子出生後,他就下定決心將其培養成比自己還優秀的人才。所以,他從兒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其獨立和自理能力。兒子剛斷了奶,李先生就要求他用勺子吃東西;兒子剛會走路時摔倒後,李先生會任憑他在地上大聲哭,哪怕是手腳摔出了血,也不會扶起他,因為他想讓兒子自己爬起來;兒子剛學會說話,李先生就一遍遍地教他詩詞歌賦,因為他想讓兒子早點起步,從而贏在起跑線上。兒子上學後,李先生更是要求兒子每次考試都要得第一,哪怕是兒子已經很努力地考了個第二名,也會遭來父親的一頓訓斥……

最後,讓李先生傷心的是,兒子不但沒有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反而輸了,而且輸得還很慘。現在,兒子每次遇到新鮮事物的時候,都會表現出極大的恐懼感,不敢接近和嘗試。有時候還會自己一個人縮在角落裡,看著其他小朋友嬉戲打鬧,自己卻一言不發,表現得很內向,甚至有些自閉。

毋庸置疑,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別的孩子優秀,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出類拔萃的人才,但是你不能忽視了孩子的成長規律,不能對孩子太過苛刻。孩子剛斷奶,就讓他用勺子吃飯,孩子剛學說話,就讓他背詩詞歌賦,孩子上學後,不管他是否努力了,都要求他每次必須考第一……這無疑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要知道,成長時期的孩子都喜歡接觸新事物,但又非常害怕失敗。如果對一個剛上學的孩子,要求每次考試都得拿第一的話,孩子的內心就會留下「只許成功,不需失敗」的暗示,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越來越怕失敗,這種暗示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從而形成很沉重的心理負擔。甚至開始封閉自己,不敢嘗試新事物,在學習中也會變得被動、消極。李先生的兒子就是父母重壓下的「犧牲品」。

而英國父母在這個問題上卻採取著截然相反的態度,他們從不看重名次和成績,而是更注重過程,不管做什麼事,尤其是在學習上,他們只要求孩子盡自己所能就可以了。

傑克很小的時候就從英國的一個小鎮,隨著父母來到中國生活。因為他的媽媽雖然是英國人,但是爸爸是中國人,由於工作原因,他們決定在中國定居。

傑克雖然在中國長大,但卻接受著與中國孩子完全不一樣的家庭教育。他現在已經是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了,這麼多年來,父母從來沒有給他請過一次家教,也不逼著他參加這樣那樣的輔導,更不會苛求他的學習成績永得第一。

傑克的父母對孩子有一個原則:希望孩子身體健康,做任何事都積極努力。長大後可以自食其力,並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好,沒有必要處處爭第一,做強者,只要保持一顆平常心足矣。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應試教育使學生們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傑克所在的小學也不例外。由於英式家庭教育的關係,小傑克對自己在班裡成績的排名和個人得失,真的都「無所謂」。班裡很多成績好的同學大多都在外面參加奧數、英語等多項課外補習,而小小年紀的傑克對這些卻能坦然面對,他還會開玩笑地說:「我與這些中國學生在進行一場不公平的競爭呢!」

其實,這位英國媽媽還是有自己教育之道的,比如,他會鼓勵傑克去競選班長的職位,鼓勵他用自己的壓歲錢為貧困的或身患頑疾的同學捐款,積極主動地盡自己所能為班裡同學服務,這些都是傑克媽媽非常看重的事情。傑克要想當一名好班長、好幹部,自然會努力讓自己各方面都優秀起來,當然也包括學習成績。

有一次,傑克放學回來,就對媽媽大聲喊道:「媽媽,媽媽,你猜我這次考了第幾名?」這位英國母親笑著問道:「第幾名啊?」「第三名!」傑克自豪地回答,「我這次數學雖然只考了81分,但在班級裡已經是很不錯的了,還有好多同學都沒及格呢!因為這次數學的卷子很難,老師都這麼說的。」

「是嗎,我兒子真的很棒,媽媽也覺得你考得很不錯,因為媽媽看見你是用功學習的,連你們的班主任都是這麼認為的。孩子你要記住,其實考第幾名都不重要,關鍵是你學習的態度,只要努力就好。」

聽完媽媽的話,傑克更加有信心了,在下一次的期末考中,居然取得了個全班第一的好成績。這與英國媽媽的教育方式是息息相關的。

成績固然重要,但是英國父母更看重的是孩子做事的態度和身心的健康。傑克的父母從來不苛求孩子完美地做事,哪怕是學習上也不要求他拔尖,但是小傑克的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就是因為父母給了他足夠的信心,相信他只要努力就一定會成功。

每個人都會經歷大大小小的失敗,只有經歷失敗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孩子亦是如此。孩子也應該有自己的空間,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需要獨立地處理一些事情,作為家長不應該干涉孩子的正當行為和思想。

他們有自己的目標和方向,並為之不懈地努力,不管結果怎樣,這都是成功的表現。而每一次的失敗都是成功路上的一次難得的經驗,是一種檢驗孩子的測量方式——雖然這也並非孩子所希望使用的「尺子」。

英國心理學家認為,也許孩子在努力向目標奔跑的過程中,會遭遇到絆腳石,會受到猝不及防的打擊,這時候父母不要責怪,更不能打擊,而是要讓他知道,這些都是他行程中最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前面還會有更多的險灘和荊棘,擋在通向成功的路途上。只要孩子努力想辦法清除這些障礙,勇往直前,就是最棒的。

因此說,中國的父母要記住,努力就是孩子通往成功的基石,就是他逐漸長大、成熟的標誌,是實現理想最紮實的腳步,家長應該為此感到欣慰和驕傲。

智慧錦囊

從前,有一個國王讓一位神箭手射面前的靶子,國王對他說:「我給你三次機會,如果你每次都能射中十環,我就賞你萬兩黃金,如果你有一次沒有射中十環,哪怕是射中了一個九環,你就得死。」於是這位神箭手懷著激動又忐忑的心情,射中了兩個十環。可是當他射出第三支箭的時候,由於內心壓力太大,發揮失常,與中心有所偏離,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神箭手喪了命,國王也失去了一個重要的部下。

苛求孩子得第一的父母就像故事中的國王一樣,是愚蠢的,因為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壓力越大,原本是最好的結果也可能越糟糕。其實,失敗未必不是好事,因為孩子的每一次失敗過後便會有一個質的飛躍。也許孩子努力後的收穫很小,但是,即便再小也是有成果的,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涓涓細流也會匯成江河。

所以說,肯定孩子的努力要比苛求第一重要得多。

4.制定學習任務,走「自主」路線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學習好的孩子大多都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目標,反之,沒有明確學習目標的孩子成績會比較差。這就像我們大人一樣,由於生活中有95%以上的人都沒有明確的人生規劃,所以真正的成功者就只剩下那不足5%的人。

由此可見,制定學習計劃對孩子學習態度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所以,在生活中,引導孩子制定學習任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英國人認為,引導孩子制定明確、可行的學習計劃,對培養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大有裨益。所以,他們會在每學期前幫孩子制定一份詳盡的學習計劃,從而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愛麗絲——這個畢業於劍橋大學的英國媽媽就深知制定學習任務的重要性,所以她也開始將這個好習慣傳承到寶貝女兒身上。

「寶貝,這個學期,你是怎麼打算的?」每當新學期一開始,愛麗絲就會這樣問女兒。

「我的數學成績還不錯,會保持下去,語文差了點,會繼續努力的。」女兒信心滿滿地說。

「那你覺得怎樣才能提高語文成績呢?」

「努力學。」

「光是努力還不夠吧,關鍵要掌握好學習方法。」

「……」女兒懵懂地抬起頭看著愛麗絲。

「媽媽這裡有個小建議,可以供你參考:四個字的要訣,就是『多讀多練』。『多讀』就是盡可能多的朗讀課文,『多練』就是多練習寫作文,這些方法都有利於你語文成績的提高,你覺得怎麼樣?」

「是啊,我這次作文才得了20分,滿分是30分呢!」女兒怯怯地說道。

「嗯,那在平時就要多練習,你覺得應該怎樣練習呢?」愛麗絲繼續問道。

「多寫作文吧。」

「對,多寫作文沒錯,但光這樣還是不夠的,寫日記會不會有錦上添花的效果呢?」愛麗絲接著說,「把你每天遭遇的事情寫出來,如果遇到了困難,就寫出解決的心得體會。過一段時間再看,就能從中得到很多經驗和教訓。比如,以後你長大了,看看小時候還因為媽媽沒有買的某件玩具而哭鼻子,是不是很有趣?」

「哦,我明白了,寫日記。」女兒興奮地說。

「當然,其他課程也不能放鬆。你再好好想想,把這學期的學習任務詳細地列出來,然後貼在牆上。每天按著這個任務來學習,看下次考試有沒有進步,好嗎?」愛麗絲溫柔地看著自己的女兒說。

「好的,我親愛的媽媽。」女兒頑皮地回答。

於是,第二天愛麗絲就看見女兒的書桌前多了一份這學期的計劃書:

1.這學期的目標是爭取擠進全班的前三名。

2.數學成績爭取維持在滿分的行列,並在媽媽的指導下,開始四年級下學期課程的預習。

3.語文成績爭取達到90分以上。每天提前半個小時起床,閱讀課文。晚上做完作業後,把當天有意義的事情記錄在自己的日記本上。

4.歷史課、美術課、音樂課和體育課的成績也不能落下,爭取保持在95分以上。

5.每天晚飯後,做完功課,並預習完第二天的課程後再去玩或看電視。

6.每個週末,都要溫習一下這周所學的內容。

7.每天早睡早起。

8.希望爸爸媽媽給予監督。

從此以後,女兒基本都會很自覺地按照這個「學習任務表」進行。當然,有時候由於年齡所限,女兒自制力不夠,也可能會禁不住「誘惑」將計劃拋到腦後。每當碰到了這種情況,愛麗絲都會給予督促,也會偶爾有些小通融,只要不過分,愛麗絲都是允許的。

比如女兒在看動畫片,可是睡覺的時間已經到了,但是女兒還不準備上床,愛麗絲就會允許她看完正在看的那集。如果這集過後,女兒還想看下一集的時候,愛麗絲就會故意用激將法說:「寶貝,我想你給自己制定的這個目標太高了,恐怕完不成吧?」

「才不會呢!」女兒的自尊心因此受到了一點打擊,「我現在就上床睡覺。」

在愛麗絲的悉心指導下,女兒逐漸養成了自覺學習的好習慣,自己給自己制定學習任務,並且會按照任務進行學習。效果也非常明顯:成績不斷得到提高。

其實,每個學期結束,過後,愛麗絲都會和女兒仔細分析上學期的成績,找出長處和問題所在。長處會繼續保持,對於存在的問題,她們會一起商量、分析,並最終將其解決。下個學期一開始,愛麗絲都會「建議」女兒制定學習計劃,並針對之前出現的問題給出適當的建議,讓女兒不斷完善自己的學習計劃。

而有了具體的學習任務後,愛麗絲的女兒就知道了自己在這個學期應該做什麼,應該加強哪方面的學習。有了明確的目標,學習自然就有了動力。自覺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也就慢慢地學會了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學習效率也會隨之提高。

當然,中國的父母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孩子一回家,就開始複習功課。但是,他們往往是一會兒拿起數學書做兩道題,如果遇上了不會的難題,就拿起英語書背兩個單詞,如果碰到不會讀的單詞,又會拿起語文書看……一個晚上下來,看起來很用功、很忙碌,但是學習成績卻一直在下滑。

而中國的父母每每看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下降,或舉步不前,就會對孩子大聲斥責,或是困惑不已,甚至變本加厲地增加孩子學習的時間,加重孩子的學習負擔,而沒能真正地看到孩子學習成績退步的癥結。這在中國是很普遍的現象。

試想,沒有目標的學習,如同在黑暗中向前摸索,沒有方向和終點,又怎麼能夠調動起孩子的積極性,促使孩子為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而努力呢?

英國教育學家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一個又一個的目標,否則,他的學習和成長便會停滯不前。可見,培養孩子制定學習任務是多麼重要。

當然,一些中國父母也會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和任務,但是他們往往只是按照自己的要求,給孩子制定過高的學習任務,以至於孩子每次都不能完成。小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小明常說:「媽媽給我定的任務太高,我根本無法達到。」原來,小明的學習成績在班級處於中等水平,所以媽媽每次看到他的考試成績就異常著急,所以總是將「進入前十名」的任務列在計劃中,但是這個任務對於小明來說是可望不可及的,面對一次次的失敗和父母的強制性學習,小明漸漸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成績越來越差。

在引導孩子制定學習任務的時候,父母們應該摒棄這種「獨裁式」教育方式,向英國的父母學習,讓孩子走「自主路線」。當然,這並不是說父母就可以完全撒手不管,父母也要從旁監督指導,適時地提出一些「建議」,引導孩子根據自身的情況制定合理的學習任務。

由此可見,引導孩子制定學習任務還真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中國的父母們,你們做好準備了嗎?

智慧錦囊

引導孩子制定學習任務,是每對父母需要面臨的問題,因為這樣才能提升孩子學習能力,從而樹立起自信。那我們具體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瞭解孩子在學習上的優點和弱勢,清楚癥結所在,才能「對症下藥」, 知道哪些方面能夠取得更大的進步,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一些。

其次,父母在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前,要耐心地聽聽孩子的想法。因為畢竟具體的實施對象是孩子,所以要尊重他的意願,這樣才能激發出他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再次,在幫助孩子制定學習任務的時候,要考慮到他的實際能力,而且任務要具體、明確,可行性強。比如讓孩子的某個學科進步多少分,每天記下幾個單詞等,以便父母和孩子能夠和以前的成績有所對照。

最後,制定完學習任務後,父母還要對其進行督促和檢查,當孩子在思想和行動上有所懈怠的時候,就需要父母及時提醒和鼓勵,這樣才能幫助他將任務堅持到底。

相信在父母的耐心幫助和指導下,每個孩子都會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從而得到一天天的進步,一點點的超越,在「自主」路線的引導下,終會取得成功。

5.杜絕「暴力」,考低分並不代表「笨」

湖南長沙一名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小男孩亮亮,因為期末考試沒有達到父親的要求——年級第一名,而被父親用鐵棍打得渾身傷痕纍纍,還被迫光著身子、掛著牌子當街遊行。那個很顯眼的黃色牌子上面寫著:「二年級期末考試得不到全年級第一名成績的話,就光著身子到學校門口遊行。」

亮亮的母親說:「亮亮以前的成績一直是全年級的第一名,只是今年考了個第五名,沒有達到他爸爸的要求,他爸爸才打他的。他爸爸要求亮亮以後讀到博士的學位。」而亮亮的父親卻不以為然:「我沒有讓他參加各種比賽,只要求考第一根本不算什麼。而且現在這麼簡單的知識都考不了第一,真是太笨了,以後可怎麼辦!」

亮亮認為自己每天回家都要寫字、背誦、默寫,一點玩的時間都沒有,覺得很累。如果做得不好,就會被父親罵是「笨蛋」,而且還會經常挨打,以至於只要父親在身邊,即便是會做的題也會做錯,看見父親就有一種恐懼感,怕得不行。當被父親拉去遊街時,更是覺得很丟人,恨不得一頭鑽到地底下。

當然,亮亮父親這種望子成功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尤其是像亮亮這樣沒讀過多少書、靠擺地攤度日的父母,更是希望孩子日後能有出息,不再步父母的後塵,但是亮亮父親這種用鐵棍抽打和遊街示眾的做法過於簡單和粗暴,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甚至會給孩子造成很深的心理陰影。

我國自古奉行「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時至今日,「體罰」還被很多中國父母視為教育孩子的「法寶」,甚至還有不少父母將其奉為至理名言。可以說,在中國,像亮亮父親這樣,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採取「棍棒教育」的父母並不在少數。

然而,英國父母認為,「暴力手段」很容易造成不可彌補的嚴重後果,使孩子產生諸如說謊、固執、怪癖、焦慮不安、懦弱以及犯罪等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事實證明,的確如此。經常遭受體罰的孩子,性格會變得非常孤僻,不合群,日後步入社會,會在人際交往上產生更大的心理障礙。而父母打孩子,還會導致孩子養成說謊的壞習慣。為了避免皮肉之苦,孩子不得不採取欺瞞的手段對付父母,可一旦被父母發現,就會遭到變本加厲的懲戒,這樣一來,孩子下一次做錯事或是成績考得不好,就更不敢說出實情,由此形成「惡性循環」。

除此之外,經常挨打的孩子因為害怕父母的「暴力」行為,就會對其產生一種「絕對服從」的心理,而伴隨著這種心理成長的孩子,往往容易自卑、懦弱、被動。尤其是當眾遭到父母打罵的孩子,自尊心更會受到嚴重傷害,常常會懷疑自己的能力,從而喪失自信。

在英國,為了維護兒童的身心健康,英國政府公佈過這樣一項法規草案:禁止父母對孩子進行各種體罰。父母不得用皮帶、棍棒等各種器械痛打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確實犯了很嚴重的錯誤,允許父母用手打,但是不能打孩子的頭部和臉部,也禁止揪孩子的耳朵。

英國父母大多不會打孩子,尤其不會採取中國父母的很多極端行為,他們深知這種教育方式對孩子而言,弊遠遠大於利。當孩子成績沒考好的時候,更不會說出「你真笨」、「你真傻」、「這麼簡單的題都不會做」等會嚴重傷害孩子自尊心的語言,因為如果經常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很笨,什麼都做不好,從而做什麼事都沒有自信,就真的什麼都做不好了。

英國父母對孩子要求比較低,倡導寬鬆式教育。大多數父母只要孩子能夠順利通過考試,按時升學畢業就已經很滿足了。他們不會因為孩子的分數而對其進行體罰,他們覺得分數不能代表一切,一兩次考低分更不能說明孩子的頭腦笨。他們認為讓孩子從考卷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所在。

英國媽媽艾米講述了自己教育兒子的親身經歷。

「兒子現在在一所大學教課,而且他還經常會在家長會上介紹我的教育方法。」這位媽媽驕傲的說道,「他上小學的時候,學校對成績的評定是不打分數的,而以『優』、『良』、『及格』和『不及格』為標準,『優』就代表85分以上的成績。他的成績大多都是在『優』的行列,偶爾也有步入『良』或『及格』的時候。但是在我的印象裡,他每次的考卷都有或多或少的錯誤,也就是說幾乎沒得過滿分。我不願意強化分數的重要,所以不會直接過問他的學習成績。只是在暗中關注他的學習情況,經常和他聊聊學校裡面的事情,也就會經常與老師溝通。

老師會讓父母在發下來的考卷上簽字,我和他爸爸絕對不會因為孩子成績的好壞而興奮或失望。如果考得好,孩子會表現得很高興,我們自然也會表達自己高興的心情;如果考得不好,孩子的情緒會有些沮喪和失落,我們就會告訴他:雖然沒考好,你可以從中發現哪些方面有欠缺,如果試卷上的題都是你會做的,雖然分數很高,但卻無法發現自己的問題,那不是很遺憾嗎?這樣說就可以將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將注意力放到學習上。

同時,我還會適當地對他進行激勵,因為孩子還是需要一些淺顯成就感的。比如,他有一次期中考試的數學得了75分,回到家後,我並沒有對他的成績進行評價。而是讓他自己先改正做錯的那些題,經過修改後,她改對了12分的題,但是還有兩道加起來13分的題沒改對。我就馬上在他改對的題上打個對勾,然後在原來的分數旁邊寫上『87』,告訴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已經使分數變為了87分,而不是之前的75分了。

剩下的兩道題他可能想一想就能改對,也可能需要父母給他講講,或是需要第二天請教一下老師,總之不論什麼時候改對,我都會最終寫上100分。

不管孩子之前的成績有多差,只要改對,成績就會有所提高,這樣,他就會發現過程與結果是有一定聯繫的。後來,我的兒子就認識到,只要能夠改正錯題,哪怕只是一道,也會取得更好的成績。如果把所有的錯題都改對,每次考試都會得滿分。這樣做能夠讓孩子知道學習態度的重要性,從而也讓他意識到,成績的高低是由自己掌握的。而這些進步都是打罵所無法獲得的。

事實也證明我的教育方法是正確的,孩子在以後的考試中不斷取得進步,最終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現在從事自己夢寐以求的教師職業。我感到很欣慰。

在英國,沒有一個父母認為考低分就代表頭腦笨,因為頭腦聰明、智商高的孩子也未必學習都好,都能成才,相反,那些頭腦不是很聰明的孩子長大後卻往往能取得成功。

其實,孩子考低分的原因有很多,也許他的智商在班裡不是最高的,但這決不是考低分的決定因素,有可能是因為父母給了他太多心理壓力,當他的分數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和既定標準時,父母表現出的失望、焦慮和生氣等不良情緒,甚至「棍棒相加」,給他帶來嚴重的心理壓力,導致他在考試中不能正常發揮。

然而,中國父母往往就喜歡憑借單純分數的高低來評價孩子學習的好壞,稍有不滿就拳腳相加。而英國父母則恰恰相反,他們覺得分數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掌握知識的狀況,並不能完全說明孩子的智商水平和學習水平,而且打罵、責備只會讓孩子產生厭學和畏懼的心理,對其成長極其不利。

此外,英國父母比中國父母更注重孩子考試失利時的心理和情感變化,他們發現,孩子在考試中取得不理想的分數時,通常都會傷心、難過,甚至產生內疚感。而此時,父母如果總是罵孩子笨,甚至揮拳相向,就會讓其更加自卑,負疚感也會更加強烈,學習成績自然不會提高。

所以,英國父母在面對孩子成績不好的時候,都會像英國媽媽艾米那樣,對孩子多進行鼓勵,讓他知道分數低和智商沒關係,並不是因為自己「笨」才考低分的,讓其重拾自信,相信自己有再次取得優異成績的能力,從而減輕孩子的心理重壓,讓其更好地學習。

智慧錦囊

英國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能力包括很多種,除了智力以外,還有語言、社交、操作以及運動能力。別說考低分不能代表孩子智力低下,就算代表了孩子智力低下,也不能說明孩子綜合能力有問題,那麼,父母有什麼理由看到孩子某次的低分而產生失望的情緒,甚至對孩子「大打出手」呢?在這一點上,英國父母是十分明智的。他們總是耐心地幫助孩子認真分析沒考好的試卷,總結學習情況,對其優點和進步給予適當的肯定,指出不足和問題所在,並耐心啟發孩子,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分數的高低。

也許很多中國父母認為,「棍棒教育」能對孩子產生機理作用,比英國父母那種苦口婆心地教導更直接、更有效。其實不然,打罵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身心創傷,如果經常在他成績不好的時候採取打罵的方式,就會使孩子產生嚴重的心理壓力,從而造成孩子表現越來越差,認知能力難以得到發揮。

所以,奉勸中國的父母,放下「棍棒」,因為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得不償失。

6.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些什麼呢?

有人說,興趣是行為的動力。只要一個人對這件事感興趣,即使面前有再多的困難和障礙,他都會心甘情願地勇往直前。

比如,孩子喜歡玩「捉迷藏」的遊戲,直到天黑都不想回家吃飯,急得父母四處找。好不容易找到了,可是孩子還沉迷在「捉迷藏」的興奮中,不願意回家。父母們有的連哄帶勸,有的連拉帶拽,甚至有的連打帶罵,才讓孩子極不情願地回家去。

而現在又有很多孩子非常迷戀網絡遊戲,玩起來作業也忘了寫、飯也忘了吃,如果父母將家裡的電腦鎖上,他們便會成為網吧的常客,經常會背著父母和老師偷著玩,而且一玩就是幾個小時,甚至通宵,但仍然覺得時間太短,總是玩不夠。

事實證明,興趣,使人不怕苦和累,使人廢寢忘食,使人執著地努力付出。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將「捉迷藏」、打網絡遊戲的積極態度和執著的熱情用在學習上,那麼結果可想而知——學習成績肯定很好。英國人就充分認識到了這一點,並將其應用於家庭教育當中。

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父親——艾爾弗雷德·羅伯茨就是這樣一位從孩子興趣入手的偉大父親。

撒切爾夫人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以「鐵女人」的稱號而聞名。她連續三次蟬聯首相的職位,開創了英國政治歷史的先河。她對因循守舊而停滯不前的英國的發展和變革,起到了不可磨滅的積極作用。撒切爾夫人認為,在自己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是對其影響最大的人。

撒切爾夫人的父親——艾爾弗雷德是格蘭森市的一名市政官,他除了經商以外,還會積極參與公益事業和教會活動,在當地頗有威望。

艾爾弗雷德沒有接受過正規學校的高等教育,他完全是自學成才。而後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奮鬥,逐漸使自己的家境變得比較富裕,並在小城中享受較高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撒切爾夫人2歲的時候,他作為一名無黨派人士,被選入市議會,並在此任職長達25年的時間,於1945年擔任格蘭森市的市長。

雖然家境比較殷實,但是艾爾弗雷德和妻子始終勤儉持家,過著克己寬人的生活。在他們的教育和熏陶下,撒切爾夫人也養成了勤儉節約的好習慣,經常用節省下來的錢幫助有困難的人。

5歲時的撒切爾夫人,迷戀上了鋼琴,而且彈得還非常不錯,等級在不斷提高。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父親在政治上取得的成就,喚起了撒切爾夫人的政治熱情,幼年時期的她就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父親在政治上的積極追求和明辨是非的道德觀,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撒切爾夫人,她是在政治氛圍的熏陶下長大的。

青少年時期的撒切爾夫人頗有理想和抱負,這都要歸功於父親的教育與影響,而她日後的信仰和政治主張,也與父親的教誨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發現了女兒身上的巨大潛能後,父親對其給予了極大的期望。他抓住一切機會對撒切爾夫人進行培養和教育,但是父親卻從不強迫她做什麼,這些培養和教育都是在其感興趣的基礎上而進行的。因為艾爾弗雷德始終認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孩子對這件事感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從而做出成績。

撒切爾夫人在小學的時候就聰明好學,在課堂上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向老師提問題。而在家裡,撒切爾夫人的小腦瓜裡也有數不完的疑團,而此時的父親就成了「百科全書」,總是耐心細緻地對其進行解答。他將自己淵博的知識,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堅定的人生信念,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女兒。

中學時代的撒切爾夫人是在英國著名的凱蒂文女子中學度過的,這個時期的她,已經慢慢流露出與眾不同的強烈個性。父親曾這樣教誨她:「孩子,不要去做那些很普通、很平常的事情,因為那些都已經被人做過了。要下定決心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並設法說服大家遵循你的方式。」父親的教導,使撒切爾夫人從小就有自己堅定的信念和主見。

後來,這種影響一直伴隨著撒切爾夫人到大學。在著名學府牛津大學的4年學習生涯中,撒切爾夫人的政治熱情得到了更多的激發與昇華。

縱觀撒切爾夫人的成長之路,父母對她的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父母沒有理所當然地將其培養成為一名鋼琴家,而是按照她自己的興趣和喜好,給予培養和教育,使其最終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可見,興趣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相當大的。英國父母認為,孩子學習的驅動力是對所學教材產生的興趣。每個孩子都會對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給予優先的關注,從而進行積極的研究和探索。就像撒切爾夫人,因為對政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關注政治,並對其傾注熱情、付出極大的努力,從而取得成功。

但是在中國,很多父母卻總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孩子身上,在教育中無視孩子的特長和優勢,限制他們的興趣與愛好,禁錮了孩子的正常發展。

澤澤從小就非常喜歡小動物,而且對研究小動物的生活習性非常熱衷。初中時候,他常常因為觀察小動物而追隨其到樹上、牆角下,而弄得滿身泥土。父母非常生氣,認為他的這種行為是不務正業,於是就想方設法地阻止他出去玩。

父母希望他好好學習彈鋼琴,以便中考的時候能夠加分。開始,他總是背著父母偷偷地跑到附近的公園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有一次,他把一隻黑色的蜘蛛帶回了家,父母看到後大發雷霆,斥責他不應該碰這樣髒的東西,爸爸還將那只蜘蛛踩死,媽媽竟然將他積攢了多年的裝著各種標本的「百寶瓶」給摔碎。那一刻,澤澤的淚水奪眶而出,自己在房間裡靜靜地待了一個下午。

從此以後,澤澤的學習成績不斷下滑,並且變得非常內向和暴躁,令父母非常頭疼。

澤澤之所以從一個活潑好動的小男孩,變成了沉默寡言的孩子,而且學習成績一落千丈,追根究底是父母主觀臆斷的教育方式造成的惡果。父母強行剝奪了澤澤的興趣愛好,而由此導致其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沒眼光、沒本事,否定自己對事物的判斷力,變得越發沒有自信,這種心理延伸到學習上,也就自然導致了成績下滑的不良後果。

其實,古今中外很多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幾乎都是因為興趣而激發出非凡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推動了人類的進步與發展。達爾文因興趣將昆蟲放進自己的嘴裡,愛迪生因興趣學習母雞孵小雞,珍尼·古道爾因興趣與黑猩猩一同生活了十幾年……

可見,良好的興趣能夠引導一個人朝著正確的目標挺進。興趣並不是「三分鐘」熱度,並不是一時的玩樂和喜好,只有引導孩子發展興趣,才能將其心中的小小火種點燃,最後成為熊熊烈火。尤其是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學習,父母更應該挖掘、培養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愛上學習,這樣才能提升他的學習能力。

英國人認為,學習如果能夠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他一定就會愛上學習,孩子年紀越小,越是要對其培養直接興趣。比如一個孩子喜歡畫畫,可是他並沒有畫出一個人或一個事物,只是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隨便塗抹,任由各種顏色的線條在紙上延展。這時,父母不應該對其進行斥責「你畫的是什麼啊?亂七八糟的」、「你能不能畫出個正常的圖畫給我看看」……類似這樣的語言會扼殺孩子的想像力,誰知道他的思維和想像不正隨著他的畫筆在遨遊呢?所以,在一開始的時候要給他自信,讓他體驗到成功的快樂,這樣他才能繼續下去。

由於孩子年紀小,缺乏足夠的毅力,可能會半途而廢,這時父母再利用孩子的直接興趣,激發其刻苦努力的精神,同時從孩子的思想和實際出發,對其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提高他的間接興趣,就能夠激發孩子的對學習的興趣,激起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使其在學習中取得好成績。

當然,英國人並沒有完全任憑孩子的興趣肆意發展,而是刻意地創造對培養孩子學習興趣有利的客觀條件。在英國人看來,就如同肥沃的土壤可以培育出好莊稼一樣,良好的家庭環境也能夠培養出聰明好學的好孩子。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孩子影響最大的老師,所謂「言傳不如身教」,如果父母整天夜以繼日地混戰在麻將桌、牌桌上,那麼再督促孩子學習,孩子的興趣也不可能放在學習上,而是轉移到「如何打好牌」上了。但是,倘若父母飯後手捧一本書,或端坐在書桌前伏案寫作,孩子耳濡目染,就會將精力投入到學習上。

智慧錦囊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可見興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如果父母不考慮孩子的興趣所在,不瞭解孩子到底喜歡什麼,而是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到孩子身上,那樣勢必會扼殺孩子的積極性。

父母忽視孩子的優點特長,不從孩子的想法和實際情況出發,這樣做既滿足不了孩子的需求,還會使孩子認為父母對其不理解、不尊重,從而產生逆反心理,怎麼會對學習產生興趣呢?

正如英國的一位教育家所言:「興趣是引導孩子發展的最好老師,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孩子才會學得輕鬆快樂,而且不知疲倦。」

因此,限制自己孩子興趣的中國父母們,趕快放手,讓孩子在自己的興趣和喜好中盡情翱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