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 > 能力15|關於公平 >

能力15|關於公平

眼見真為憑?難解的學生公平問題

有個孩子說:「是東野圭吾的新小說嗎?我是他的鐵粉,這本書先借我看!」孩子沒等我點頭答應,就把書放進自己的袋子裡。

「不公平,為什麼他打瞌睡沒事,我轉個身卻被碎念了?」

「不合理,為什麼她沒寫作業可以補寫,我沒帶,卻要罰抄?」

「不甘心,明明是他先撞我才跌倒的,為什麼我要向他道歉?」

青春期的孩子著實計較著日常瑣事的公平性、合理性。雖能將心比心,盡量在事情的處理上符合對等公正的裁決,但孩子過分地斤斤計較,鑽牛角尖的態度,讓師生關係也瀰漫著些微緊張的煙硝味。

「老師,你知道嗎?他說一套做一套,人緣卻好到爆,我真崇拜這種左右逢源的處世態度。」

「老師,你知道嗎?他永遠不用打掃,因為沒有人敢叫他做,我真羨慕這種有靠山的生活。」

他們是把善良的初心藏到哪個地方去了呢?

難道他們忘記自己心中還有正義的尺度,在衡量生活的準則嗎?

我的心底開始泛起疑惑與不安的漣漪,對他們日漸偏頗的行為也開始焦慮了起來。

當我興起「是不是該找個時間和他們聊一聊」的念頭時,幾個孩子咚咚咚地跑到我辦公室來看成績。

一個和自己比較親近的孩子隨手拿起我新買的小說《虛無的十字架》翻閱。

看到孩子會主動翻覽書籍,讓我欣喜地介紹起來:「設計封面的人太有才了,竟然有創意到把十字架挖空,讓『虛』呈現出空洞的意象,讀者也能從十字罅縫中,隱約猜出藍綠交織的扉頁或許是一片蓊鬱樹海……」

有個孩子聽完後,就大剌剌地把小說從同學手上搶走,眉飛色舞地說:「是東野圭吾的新小說嗎?封面超級漂亮的,我是他的鐵粉,這本書先借我看囉!」

孩子沒等我點頭答應,就把書放進自己的袋子裡。

「你在挑戰老師借書的底線嗎?還沒經過我的同意,你怎麼就把書拿走了……」我嚴肅地問。

「老師聽不懂我的意思嗎?剛剛我有說喜歡這本書,要向你借書呀!」孩子臉色鐵青地解釋著。

「可是老師還沒答應你的要求,借書這件事應該還沒有共識吧!把書拿出來還我。」我平靜地說自己的堅持。

「老師就是偏心,別的同學借書都說可以,今天換我借就拒絕……」孩子開始謬解我的話,邊還書,邊嘀咕起來。

「你誤會老師了,坦白說,這本書才剛剛配送到校呢!我連一頁都還沒翻閱過。如果我們都是東野圭吾的鐵粉,老師看完,一定馬上傳給你,閱讀熱騰騰的新作真的很暢快呀!」我耐著性子和孩子解釋我的想法。

「所以,老師還是會借給我這本東野圭吾的新書嗎?」孩子有些羞赧地問。

「當然會,我最喜歡和學生分享好書了,謝謝你讓我有機會以閱傳愛,把好書傳出去。為了讓你早點讀到新書,我準備今晚熬夜苦讀,別笑我明天帶著熊貓眼來學校上課喔!」

孩子在我的冷笑話中靦腆地笑了,彷彿也體會到我的弦外之音。

隔日,有個別班的孩子突然跑到我面前問道:「老師,聽說你也在閱讀東野圭吾的新小說,有些內容可以中午或放學找您談談嗎?」

「呵呵!很開心你願意聽我說書,只是,有幾個鐵粉也在閱讀他的新作,可以陪我再等上幾天嗎?一起聊聊偶像的新書,可能會更有共鳴吧!」當我說完後,孩子的臉色有些為難。

或許,我的答案是個難題,也讓他正苦惱著呀!

沉默了一會兒,那孩子貼心地點了點頭說:「老師是擔心一個問題要解答很多次嗎?一起回答,應該比較輕鬆吧!」

「我只是希望同學能對彼此的問題,給予更多元、豐富的反饋而已。你不覺得我們在不同的時空,卻選擇同一本書來閱讀,這份默契與緣分,必須要找個良辰吉時來好好地對話、討論嗎?」我試著把自己的真心話和他分享。

孩子感染到這份眾閱樂的心情,甜甜地笑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謝謝老師用心的安排,我也期待和大家聊書的時光能快點到來。」

那日,溫暖和煦的冬陽映照在孩子的臉龐、身上,十分美麗。坐在窗欞邊,準備聊書的我們,置身在輕鬆自在的午後氛圍裡,有淡淡的幸福縈繞。

我試圖先拋出一個書中的想法,來引導孩子們思考:「殺人如果是唯一死刑,為什麼法官還要考慮犯人犯罪的動機,再做審判呢?難道犯同一種罪,不該一視同仁地判犯人死刑嗎?」

平日看起來很安靜的女孩,竟舉手發言:「之前,我或許也會覺得殺人償命是天經地義的事。但是看完東野圭吾的小說後,反而會思考:如果犯人沒有真心懺悔自己的過錯,判他死刑,反而讓他解脫了。他從頭到尾背負的只是一具虛無的十字架,對他沒有任何意義;但犯人若真心懺悔自己的罪,為什麼不給他一個機會,背負真正沉重的十字架,用贖罪的心活在世上,回饋這個社會?」

有個男孩聽完很不服氣地說:「你是反對死刑的存在嗎?你的論點聽起來好像在替犯人脫罪!」

上次來找我的孩子接著回話:「對待犯錯的人,有比懲罰更好的方法嗎?真正能彌補受害者的,會不會是犯人真心的懺悔,和一顆贖罪的心?」

另一個男孩接著辯駁說:「沒有比死刑更能告慰死去的人,這是活著的人,唯一能幫死去的親人爭取的公道。」

聽完他們精彩的分享,不管他們的立場為何,一本小說讓孩子學會有邏輯地分析罪與罰之間的關係,也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勇敢地為想法背書。

「親愛的孩子,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但是為什麼同一本書讀完,大家對罪與罰的想像卻截然不同呢?人生很多的問題看起來好像沒有答案,但答案早就藏在每個人的心中了。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價值觀與看法需要用更多元的角度去思考、判斷。

「過去,你們曾計較過老師上課為什麼沒有處罰睡覺的同學,反而阻止你們聊天的做法?事實是打瞌睡的同學在上課前告訴我,因為吃過感冒藥會產生嗜睡症狀,希望老師能諒解。如果你是老師,會理解他的身體狀況而不去苛責他,還是會理解在課堂隨便說話的同學?」

「從自己的立場來看,老師的確偏心、對事情的仲裁不公平。但認真想想,眼睛看到的真相,有時候反而是假象,因為我們的心早就設定了立場與偏見呀!一如東野圭吾站在不同立場,去論辯罪與罰之間的關係,讓大家反而有更客觀的討論。」

男孩似乎領會了:「老師的意思是,即使我們無法在東野圭吾的小說中找到罪與罰的共識,卻能體會:理解關懷比公平更重要;體諒相信比爭取利益更可貴。」

孩子們有所頓悟,也有所反思,豁然開朗的模樣讓我們相視而笑,這份靈犀互通的美好,讓我也感動著。

閱讀一本書,可以為我們受困的生命提供正確的解答,讓我們很快找到安身立命、自在自適的天地。

或許,每個人對罪與罰的想像不一定相同,但東野圭吾透過這本書,似乎也告訴我們師生一個道理:「愛」是罪與罰最好的解答,也是讓我們走向良善世界最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