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 > 能力9|關於溝通 >

能力9|關於溝通

究竟要怎麼說,父母才聽得懂我們的話

「明明就怕事,又何必標榜自己是我們的心靈導師,看來也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假道學!」

男孩說起話來,挑釁意味十足。

「老師,你可以打電話和我們的父母聊聊嗎?」孩子們拉著我的衣袖,撒嬌地說。

「怎麼了?你們和父母的相處一向都挺好呀!」我望著這群品學兼優的孩子,真猜不透他們和父母之間,有什麼無法溝通的事。

「最近為了要一起去跨年的事,我們和父母都鬧得很不愉快……」女生有些氣憤地說。

「你們未滿十七歲就想和朋友或同學徹夜不歸去跨年,這對父母來說,的確是很大的擔心和震撼。如果是我,也會拒絕吧!」我真誠地說。

「怎麼會?搭捷運去一一跨年,很安全呀!年輕人都這樣做……為什麼不相信我們可以?為什麼不答應我們,讓我們試一試?」男孩的說法挑起大家的情緒,圍攏的同學開始議論起來。

「所以,同學們認為別人要做的事,你們也會跟著做?不用評估?不必加以思考?當大家都把作弊當成理所當然的事,你也認同?『大家都要,你也要』這個邏輯對嗎?事有是非對錯,不能仿真,更不能等同。面對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抉擇和答案吧!」我把話說得很直接,也否決孩子興致勃勃的提案。

「衝突,有時候也是溝通的方式,只要態度是溫柔而堅定的,孩子們應該會慢慢理解。」我想起《蔡康永的說話之道》的內容,決定運用所學,試一試。

「老師應該不想和父母有直接的衝突,才故意找借口搪塞我們吧!」女孩怯生生地說。

「明明就怕事,又何必標榜自己是我們的心靈導師,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所有問題,看來也不過是徒有虛名的假道學!」男孩說起話來,果真挑釁意味十足。

「當我和大家意見不同時,你們放棄理性溝通,選用不理性的方式來對抗時,那不叫正義或勇敢,而是選擇以群體的壓力逼使他人接受你的見解、看法。其實,我可以很輕易說服你的父母,因為我的說服術還不錯……但是,你們這樣的態度,無法讓我真心誠意地想幫你們!」我依舊態度堅決地說。

「如果,老師可以說服父母讓我們去跨年,以後我們都聽老師的……」男孩爽快地給了承諾。

孩子斬釘截鐵的態度,也讓我也有了反思:原來,青少年把和好朋友一起去跨年,當成生命中一件重要的成長儀式。或許,我可以通過這個事件,拉近他們和父母的關係,甚至可以和他們分享親情這個話題。

「我決定挑戰這個任務,不過,你們也得一言九鼎、信守承諾。以後,我說什麼,請認真地當作一回事去處理……」我認真地說。

「老師,我們想去跨年,只要你讓我們去,以後一定、一定聽你的,萬事拜託了……」孩子們歡呼起來,好像我能使命必達似的。

後來,孩子們的父母很捧我的場,幾乎都同意他們去跨年。但是,父母答應的背後有更深的請托與企盼,等著我去完成。

「太神奇了,老師是許願樹。爸爸、媽媽竟然願意讓我們去跨年了,除了要求我們在兩點前一定得回家外,其他什麼都沒說。」跨年後的隔幾日,孩子們又擠進我的辦公室,開心地說。

「這麼點小事,你們就如此感激老師。父母養你、育你、愛你、疼你十多年,你有常想起、念起這樣的恩惠嗎?」我端正臉色地說。

「長大了,很多事可以自己完成、自己搞定,卻忽略了守候在你身邊的父母,逐漸被你冷落,甚至視而不見。這樣的心路歷程,你可曾體會過?」

學生不再說話了,低下頭似乎在思考些什麼。

「如果可以,別把父母放手的愛當成理所當然。跨年回來,有誰帶一碗熱騰騰的湯食給父母?或是買一些滷味,陪父母再聊一下天?或是寫過一張卡片,祝福他們新年快樂、身體健康?」我的語氣更嚴肅了,孩子的頭垂得更低了。

我知道他們也深愛著自己的父母,只是,青春期的他們,急著和父母切割關係,想早早證明:自己已經獨立、長大。

「孩子們,任何形式都好,只要是真心誠意把父母放在心中,父母都會因一個小小的動作而感動莫名的。孩子們,父母也需要你們溫柔的話語鼓勵他們,撫慰他們在職場所受的挫折;他們也需要你們溫暖的擁抱,溫暖溫暖他們因世態炎涼、人情淡薄而失落的心。孩子們,你們是不是可以把心裡曾留給父母的位置,重新空出來?」

女孩們眼眶漸紅。

「龍應台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提到,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到了《親愛的安德烈》,她用三十六封家書,與兒子聊年齡、國籍、文化、價值觀,讓我們感受到一位母親對教養的溫柔與堅持。直至《目送》中她銘刻父親的逝、母親的老、人生的離散,寫出『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終於讀懂了自己的父母是用何種心腸愛著自己,這些文字讓我一人蹲坐在書店的一隅,哭到不能自已。原來,要忍住對孩子的愛,把深藏在心底的眷戀擱下,放手不再牽絆他,這是多麼不容易的抉擇。」一說完這些話,我把放親情類的書櫃打開。

男孩們也蹙眉沉默。

孩子的心仍是柔軟多情的,有些話得在適當的時機,由第三者客觀地點出。

「你們有想過,跨年那晚,父母從你們離家一直等到你回家的那一刻,這樣的等待有多忐忑、有多不安,你們以為自己的父母要做到這樣的豁達容易嗎?從簡媜的《紅嬰仔》,你才能體會,為人父母後,方知父母恩;從蔡淇華的《寫給年輕》,才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隨時隨地都存在的;從陳芳明的《時間長巷》,真正感受到父母含蓄深蘊的愛有多動人;從盧蘇偉《陪你去環島》體會到現代父親在教養上有許多與時俱進的轉變與創意。孩子們,你們永遠是父母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人呀!」

當我一口氣哽咽地說完,孩子們恭謹地向我敬了禮,也慢慢地從書櫃中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籍離開。

我私心地期望,當他們想對父母說愛、談情時,可以從文字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式,與之對話。

甚至,在未來他們若能用文字記錄親人間的點滴,一如吳念真《多桑》、張大春《聆聽父親》那樣溫煦的文字,讓更多人體會閱讀讓我們的愛都能說出口,也讓親人間細密綿長的愛,世代傳承,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