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 第16章照料難纏或腸痙攣的寶寶 >

第16章照料難纏或腸痙攣的寶寶

有些寶寶生來就擁有一些特質,而被貼上「難纏」的標籤。這些寶寶需要父母付出額外的耐心和創造力,而在照顧這些寶寶的過程中,父母也會變得更加聰明和敏感。下面讓我們來見見這些特殊的小傢伙們。

難纏寶寶

我們頭3個孩子很好帶,所以我們始終不能瞭解那種所謂「難帶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到了第4個孩子——海登,她把我們原本平靜的家攪得天翻地覆。海登一出生就與眾不同。對別的孩子起作用的方法,對她都沒用。她吃奶和睡覺的時間根本沒有規律可言。她是那種得一直在懷裡抱著,一直在胸前靠著的寶寶。我們一放下她,她就號啕大哭,但一抱起來,她就不哭了。海登每天就這樣在家人的懷裡傳來傳去。瑪莎抱累了,就輪到我。用背巾背著她效果比較好,不過有時也不管用。

我們離開一會兒,她就受不了。她整天黏著我們,還把白天的哭鬧帶到晚上。她激烈地拒絕/』、床,只喜歡睡在我們床上,躺在父母曖和的身體旁邊。那張曾經讓老大、老二、老三進入甜美夢鄉的嬰兒床很快在二手市場賣掉了。海登唯一不變的地方就是她每天都在變,今天還起作用的辦法到了明天就沒用了。我們想方設法滿足她。「需求無度」就是她的寫照。

我們對海登的感覺也跟她的行為一樣反覆無常。有時我們很同情她,有時我們累得精疲力竭,有時我們不知所措,甚至有些生氣。

如果她是我們第一個孩子,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是我們的錯,並且會自我反省到底哪裡錯了。而當時我們已經養育了3個孩子,是經驗豐富的父母,我們知道這不是我們的錯!

名字的內涵

在這章裡,我們會遇到3種類型的寶寶,有3種不同的名宇:難纏寶寶、高需求寶寶和腸痙攣寶寶。這3種寶寶特徵相似,需要的安撫技巧也相似,但他們還是有不同之處。

難纏寶寶是一個統稱,指那些老是哭著鬧著要大人抱,但只要抱起來就很容易滿足的寶寶。這些寶寶在頭幾周會因為各種原因哭鬧,但隨著對環境的逐漸適應,會慢慢變得安靜下來。

高需求寶寶相對於難纏寶寶來說比較難於描述。這些寶寶渴望身體接觸,他們喜歡一直被抱著,一放下來就會大聲哭鬧抗議。他們超級敏感,緊張,不會自我安慰,對父母的要求非常多。不過一般來說,只要他們的要求得到滿足,他們就會很開心。這種喜歡牢牢黏在父母身上的寶寶有著堅持不懈的個性,能激勵父母找到最適合他們的育兒方式。

腸痙攣寶寶並不難纏,他們只是非常痛!這類寶寶會連續幾小時地哭鬧,怎麼哄也哄不好。有時他們看起來很痛很生氣,這種情況一般是在傍晚時發生,也有時全天不舒服,不管大人怎麼安慰、擁抱,都無濟於事。接下來你會知道,他們疼痛經常是因為健康原因。在西爾斯家的兒科診所裡,我們很少用「腸痙攣寶寶」這個名詞,而是用「疼痛的寶寶」代之。用這個名稱是為了發動醫生和父母盡快去尋找寶寶疼痛的原因,找出一種能讓寶寶舒服的解決辦法。

用哪種術語稱呼你的寶寶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瞭解寶寶難纏、疼痛的原因,學會如何對付。

但是我們聽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相互矛盾的建議,例如「你們抱得太多了」,「你們會寵壞她,讓她哭就行了」,「她是在操縱你們」,等等。我們沒有理會這些建議,依舊用我們覺得對並且有用的方式照顧她。養育這種類型的寶寶,你要上的第一課是:寶寶難纏主要是因為他的性格,而不是因為你的育兒能力。

海登出生後幾周,我們意識到我們生了一個特殊的孩子,有特殊的箱要,因此要用特殊的育兒方式,我們下定決心要滿足她。但怎麼滿足?我們相信如果我們用更敏銳、更有技巧的育兒方式,她會健康成長的。但這很難。我們曾經給她取了個綽號:小多。她什麼都要得多,尤其是擁抱和吃奶,只有睡覺不是。我們明白,海登不是那種標準的寶寶,標準寶寶那一套對她不起作用。當我們不把她看做一個需要矯正行為的問題寶寶,而是一個有特殊個性、需要特殊培育的寶寶時,跟她相處就容易了許多。

高需求寶寶

我們最早的困惑之一是該如何描述海登。我們不喜歡通常用的「難帶」和「愛哭鬧」等詞語,因為它們的含義是負面的、貶義的。另外,這些詞還暗示父母和寶寶中的一方或雙方是失敗的,我們不願接受這種說法。我們不斷告訴自己,海登的行為和我們的育兒方式都沒有錯,只是「她的需求比較高」,而且我聽到很多有類似寶寶的父母也這麼說。有一天,我們靈光一閃:「就叫他們高需求寶寶吧!」我們用這個說法指代這一類寶寶,發現很拾當,就一直保留了下來。這個詞標誌著我們開始接納和欣賞海登。

用一個更積極的詞彙去重新定義海登,讓我們把注意力集中在她激動人心的個性上,而不是讓別人不方便的地方。我們的任務是接受而不是壓制海登的個性,要欣賞她的特質,把這些特質調試成對她和全家都有好處的行為。我們學會讓自己保持靈活性,來維持對全家都有好處的育兒方式。被高需求寶寶弄得沮喪不已的父母很難卸下思想上的頑固包袱。

「高需求寶寶」這個詞說明了一切,既精確地指出這些寶寶為何要求如此苛刻,也說明了父母應該採取的育兒策略。這是一個正面、樂觀的說法,聽起來顯得很有學問,又很特別,既減輕了父母的內疚感,也給了這些寶寶應得的重視。家裡有高需求寶寶的父母們,你們現在是不是感覺好些了?

「等她長大一些就不會這樣了。」朋友們安慰我們說。確實是,但又不完全是。一旦我們瞭解、接受了這個寶寶,相應地調整育兒方式,帶海登就變得容易很多。但她的需要並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減少,只是有所變化。她從一個高需求寶寶成長為一個高需求兒童,進而又變成一個高需求少女。她很晚才離開她的三大安全感來源:床、媽媽的乳房和父母的懷抱。但她還是離開了。我們怎麼養育她?保持敏感。

24年後,海登成為一個富有創造性、非常敏感、情感豐富的姑娘,對我們和其他人都充滿愛心,懂得付出。海登教給我們:*寶寶難帶主要是因為他們自己的性格(也就是說他們天生具有某種行為傾向),而不是父母的育兒能力有問題。

*每個寶寶都有不同的需求,需要不同的照顧方式,才能讓父母和寶寶都表現出最好的一面。

*要接納、欣賞這類有著獨特性格的高需求寶寶,並用一種特殊的育兒方式養育他們。海登教會我們要更加敏感,這是一種在我們的專、Ik、社會和婚姻關係中都需要的品質。我們教會海登的是:*照顧她的人會回應她的需要。

*她是有價值的(有需求並沒有

錯)。

*她的世界是溫曖的、值得信賴的。

我們通過自己的經歷和對很多這類寶寶(及他們父母)的接觸和觀察,逐漸積累經驗,找出嬰兒難纏的原因及應對策略。下面的內容可能對大部分這類寶寶和父母都有幫助。

高需求寶寶的特徵

下面列舉的是這類寶寶最常見的性格特質,父母們可以用來與自家寶寶作對照。

超級敏感:高需求寶寶對環境非常敏銳。他們很容易因為一些變化而感到不安,不願意接受變化。他們在白天很容易受到驚嚇,晚上也睡不安穩。這種敏感的性格使他們對信賴的、不變的看護人產生很深的依戀,所以不要指望他們接受陌生人或臨時保姆。他們很挑剔,有固定的思維方式。這種敏感的個性特點,在早期會把父母搞得精疲力竭,但當寶寶長大些後就會帶來益處,因為這樣的寶寶更能夠與人建立深沉、親密的關係。

放不下。安安靜靜地躺在嬰兒床上,只有在餵奶和換尿布時才需要大人抱一一這絕不是高需求寶寶的寫照(或者說,大部分寶寶都不是這樣)他們喜歡動,不喜歡靜靜地躺著,這是這類寶寶的生活方式。他們喜歡在大人懷裡,靠著媽媽的乳房,很少能忍受常常被放在嬰兒床上。

鼸:_

離需求的寶寶——是幸運還是考驗冇一天,當我們在比較幾個孩子的性格時,突然發現,當個高需求寶寶其實挺好的。想想看,哪個寶寶得到的照顧最多?高需求寶寶常常被抱著,因為他們要求多,很難離開別人。而又是哪個寶寶得到的撫摸、餵奶時間最多,睡眠環境最舒適?當然是高需求寶寶,他們就像坐頭等艙一樣。那麼,哪一類父母對寶寶瞭解得最多?哪一類父母能發展出更多創造性的育兒方法?不用猜,當然是家有高需求寶寶的父母。事實上,我們相信,所有的嬰兒都或多或少地具有高需求寶寶的特徵。

不會自我安慰。這些寶寶不能自己安慰自己。父母們坦言:「他不能讓自己放鬆。」媽媽的大腿是他的椅子,爸爸的懷抱是他的床,媽媽的乳頭是他的安撫奶嘴。這些寶寶對媽媽的替代品非常挑剔,如抱枕和安撫奶嘴,經常激烈地拒絕它們。對高標準照顧的期待,使這些寶寶願意與人親近,而不是物,這是發展與人的親密關係的前提。

精力充沛。「他每時每刻都很興奮。」一位疲倦的爸爸說。做每件事都會投人很多精力。他們哭得很大聲,笑得很開心,如果沒有及時「就餐」,他們也會馬上激烈抗議。因為他們的感受比較深,交流比較強,所以能與他人建立深沉持久的關係,但一旦關係被打破,他們會很難適應。這種寶寶長大後可能是很熱心的人。在眾多描述這類寶寶的形容詞中,從來沒有聽說過有「無聊」這個詞。

整天想吃奶。對這類寶寶來說,不存在所謂的「用餐時間」。他們會每兩三個小時就來一次馬拉松式的吃奶行動,享受更長時間的吮吸安慰。這些寶寶不僅奶吃得更勤,吮得也更久。他們斷奶出奇地慢,一般到了兩三歲還在吃母乳。

經常醒來4一位疲倦的媽媽無奈地說:「為什麼我的寶寶什麼都需要比別人多,唯獨睡覺不是呢?」他們晚上經常醒來,而白天卻不給父母太多打盹的時間。你會感覺寶寶身體裡有個很難關掉的燈泡。大概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寶寶長大後常成為別人眼中很「耀眼」的孩子。

不會滿足.沒法預料。你正在計劃寶寶下一步需要什麼,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一位累壞了的媽媽說:「我正想我贏了,沒想到寶寶還有一手。」今天起作用的安慰方法,沒準明天就無效了。

過度活躍,高肌張力。這些寶寶

被抱著的時候會不停扭動,直到你找到一種讓他最舒服的姿勢。吃奶時,他們動不動就挺直腰板,好像想邊吃奶邊來個後空翻。一位家有高需求寶寶的攝影師爸爸說:「想讓他乖乖不動拍照片,門兒都沒有。」當你抱著某些高需求寶寶時,你能感覺到他們的肌肉繃得很緊。

「把我累壞了"。除了在自己做的事情上傾注大量精力外,這些寶寶也要耗盡父母的精力。「他把我累壞了」是父母們常見的抱怨。

不軎歡抱著。這類是最高級別的高需求寶寶,因為他們連被抱著都不滿意。大部分寶寶只要被父母抱起來,就會乖乖地肌著不動,而這種寶寶會弓起背,四肢僵直,拒絕被抱在懷裡。大部分寶寶都喜歡在父母懷裡的身體接觸和安適感,但這類寶寶卻很難在父母懷裡找到舒適感。如果媽媽堅持不懈地努力,給寶寶親密感和安全感、堅定的擁抱,寶寶還是會接受的。

要求多。高需求寶寶的服務標準很高,對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有很強烈的願望。假設有兩個寶寶同時舉起胳膊,要求父母「抱抱」,而父母沒有注意到這個信號,這時性格溫和的寶寶可能會放下胳膊,自己玩自己的。而高需求寶寶不能接受父母的這種忽視,他會大吵大鬧,繼續要求,直到父母把他抱起來。

有這樣一個高需求寶寶,你要對-些「寶寶在操縱你」之類的破壞性建議保持警傷。稍微想一想,如果高需求寶寶的要求不高會怎麼樣?如果他有很強的需要,但沒有一個強烈的個性去滿足這種需要,他的潛力大概不會得到完全的施展。這類寶寶「要求強烈」的個性可能就是以後成長為「意志堅強」的人的先兆。

精疲力竭的父母經常會問:「寶寶的這種個性特點要持續多久,等他長大以後還會這樣嗎?」不要太急於預測寶寶今後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有些難帶的寶寶在進人兒童期後,性格會有180度的大轉變。但一般來說,這些寶寶的需要不會減少,只是改變了。雖然這些寶寶早期的一些特質聽起來有點負面,最初會讓父母感到些許挫敗,但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寶寶逐漸長大,大部分用對了育兒策略的父母會改變對寶寶的看法,開始用諸如「富於挑戰」、「有趣」、「聰明」等字眼來形容寶寶。同樣的性格特質,剛開始看起來很累人,但如果寶寶的信號得到了父母準確的解讀和適當的回饋,這些特質最終常常會成為這些寶寶和父母的一筆財富。緊張的寶寶會變成富有創造性的兒童,敏感的寶寶會長成富有同情心的孩子。這個不斷索取的小傢伙長大後也許會成為一個樂於付出的人。

寶寶為什麼哭鬧

要是你遇到了一個如此特殊的高需求寶寶,該怎麼對付暱?養育這種特殊寶寶,你首先得瞭解寶寶為什麼哭鬧。很簡單,寶寶哭鬧的理由跟大人一樣:他們不舒服,要麼是身體上,要麼是情緒上,也可能是他們需要什麼東西。

寶寶哭鬧是為了適應環境

出生前,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真是再舒服不過了。大概再也不會有一個家能比媽媽的子宮更舒適——可以自由漂浮,恆溫,營養自動供給。本質上來講,子宮的環境是井然有序的。

分娩突然打斷了這種秩序。出生後一個月,寶寶一直在試圖重新獲得子宮內曾有的秩序感,適應外面的生活。分挽和對出生後生活的適應,顯示出了寶寶的性格,因為他第一次不得不通過做點什麼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被迫行動,有所「表現」。如果餓了、冷了或嚇著了,他就哭。他必須努力才能獲得他需要的東西。如果寶寶的需要比較簡單,很容易得到滿足,就被認為是「好養的」《如果寶寶適應力不太好,就被認為是「難纏的」。愛哭鬧的寶寶適應力比較差,不會讓自己將就外在的環境,他們需要更多,於是就哭鬧著想得到滿足。

想念子宮

寶寶哭鬧的另一個原因是想念曾經生活的子宮。寶寶期望生活能像以前一樣,但不是那樣,他感覺不對。他想適應新環境,非常渴望舒服。想要舒服與得不到舒服的衝突導致了心理上的壓力,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哭鬧」。寶寶哭鬧是在懇求照顧他的大人幫他獲得舒服,一種「讓我回到子宮」的懇求,直到他長大些後學會讓自己舒服為止。

有的寶寶並不想念子宮裡的舒適感,因為他現在仍然擁有。出生後,他立即被放到媽媽的肚子上,從媽媽的乳房獲身體和情緒上的撫慰。白天在背巾裡和媽媽親密接觸,晚上和父母偎依在一起安睡。這樣的寶寶沒有必要哭鬧。他在子宮裡獲得的舒適感依然還在,分娩只是改變了這種撫慰的表現方式。

想像另一個處於完全不同世界的寶寶。出生後,身邊不是媽媽溫暖熟悉的身體,而是醫院的塑料箱。嘴裡的不是溫暖的乳頭,而是一個桂膠奶嘴。沒有持久的擁抱和頻繁的餵奶,只是待在箱子裡,在大人方便時抱起來餵奶。甚至睡眠也被打擾。他有兩個選擇:要麼接受這個低水平的「子宮」,當個「乖寶寶」,要麼用哭鬧表示抗議。他哭鬧得越多,被抱起來餵奶的機會就越多。他學會了這一點:哭鬧才會有奶吃。出生才一兩天,他就已經被認為是個「愛哭鬧」的寶寶。晚上他仍會哭鬧,只有這樣才能睡在父母的身旁。幾周之後,寶寶學會了把「哭鬧」作為他的生活方式,這是他懂得的唯一語言。這種寶寶是開頭不順的受害者,他已經學會了「難纏」。

「需求水平」的概念

所有的寶寶都需要擁抱、吃奶、撫摸,但有些寶寶的需要更強些,有些寶寶更善於表達這種需要。我們想弄明白在同樣的照料下為什麼不同的寶寶表現得不一樣,於是提出了「需求水平」這個概念。我們相信每個寶寶都有特定的需要,如果這種褡要得到了滿足,他們就能在身心發展上發揮最大的潛力。每個寶寶的性情差異,也是為了傳達他的需求水平。

假設有個需求水平中等的寶寶,他只需哭鬧一小會兒,得到適當的擁抱和撫慰後就能滿足,這樣的寶寶就被認為是「好養'假設另外有個寶寶,他需要經常抱,一放下來就會立即哭鬧,以便得到更多擁抱,這個寶寶的需求水平就不是經濟艙,而是頭等艙。他就會被認為是「要求多」。但一旦到了頭等艙(經常抱,經常喂,日夜的撫慰),他的哭鬧就會越來越少。因為他得到了舒服的環境,不必再哭鬧了。這兩類寶寶都是正常的,沒有高下之分。他們只是需求水平不同,相應地,滿足需求的性情也就不冋。

-體感

那些「一放下就哭」的高需求寶寶其實只是想繼續和媽媽的一體感。出生前,寶寶和媽媽是一體的。出生後,媽媽覺得寶寶已是獨立的個體,但寶寶不這麼覺得。他依然想跟媽媽連在一起,分娩只是改變了這種聯繫的方式。如果跟媽媽的聯繫被打斷,寶寶就會哭鬧。如果他的要求得到了滿足,他就會感到舒適和自在。當寶寶感覺良好時,性格脾氣也會變得更有規律,成為「比較乖」的寶寶。

黏人或不黏人

「寶寶整天都要黏著我。」當這種一體感被打破,媽媽就說:「寶寶現在不黏人了。」

南希家就有一個高需求寶寶,為了跟寶寶形成親密關係,她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她告訴我們說:「當寶寶變得沒那麼黏我,似乎要跟我分開時,我想抱他,想讓他重新黏我。那段時間真是很長,很難熬,但最終我的付出還是得到了回報。」

父母與寶寶配合

雖然寶寶難纏主要是因為他們自己的個性,不是因為父母的育兒能力,但父母也不能完全置身事外。

父母對寶寶需求水平的熟悉速度,反應的敏銳度都能影響寶寶哭鬧的次數,並且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這種高需求的個性是否能導向一種好的性格特質。寶寶需要一個主要的親密對像來組織他的行為,這個人通常都是媽媽。沒有這種組織化的影響,寶寶會一直處於混亂中,表現在行為上就是哭鬧不止。因此父母要改變把新生兒看做一個獨立個體的傳統看法,要把母嬰關係看成一個整體。

某些高需求寶寶會忽然表現出哭鬧行為,就是因為突然失去媽媽所扮演的調理作用,因而產生了不適症狀。

媽媽們經常這樣形容一體感:

表現出寶寶和你身上最好的一面

長期以來,育兒專家們一直在爭論一個問題:決定嬰兒行為的究竟是基因還是家庭環境?其實兩者都有。嬰兒的個性並非一張白紙,可以任由父母塗抹。不過,嬰兒的個性也不是—成不變。雖然寶寶天生就有特殊的個性,家庭環境因素還是能夠影響他們的性格特徵(也就是在特定環境下寶寶的感覺和行為)。育兒方式對嬰兒的影響正是目前熱門的研究內容。

還有一項更新、更令人激動的研究領域是,嬰兒的性格對父母的影響。一位家有高需求寶寶的媽媽曾跟我們說:「我們那個難纏的小傢伙絕對把我身上最好的和最壞的東西都激發出來了。」這種說法肯定是真的。正像寶寶生來就有不同的性格一樣,父母最初的育兒能力也是多種多樣(取決於他們本身是如何被養大的)。一些媽媽的育兒能力是天生的,也能配合寶寶的需求水平。而有的媽媽需要花一段時間才能學會如何滿足寶寶的要求,而且還要有人幫忙。這個幫忙的人就是寶寶。媽媽和寶寶的性格互相影響,如果他們開了個好頭,就會激發出彼此身上最好的一面。

寶寶的性格-父母的回應

我們前面提到過,每個寶寶生來就有特定的需求水平。為了傳達出自己的需求水平,寶寶會表現出一些促進親密的行為,用這些「不可抗拒」的品質和行為把大人吸引到他身邊做出回應,這些行為包括微笑、柔情低語、摟抱、眼睛對視,其中效果最強的就是寶寶的哭聲。每一位父母,尤其是媽媽,最初都具備一定程度的育兒能力。養育高需求寶寶的關鍵是父母的育兒能力要與寶寶的需求相對應。嬰兒在塑造父母行為的過程中扮演了一個積極參與的角色,這樣他們共同摸索出的育兒方式才能激發出雙方身上最好的一面。下面分析一下這個匹配系統的運作過程。

母子配合:

乖寶寶+反應積極的媽媽

結果:這個組合通常配合得不錯。媽媽對寶寶的行為很滿意,因為她覺得寶寶的「乖」反映出媽媽的好(其實不一定)》因為乖寶寶要求少,所以他不會使用促進親密關係的技巧來與父母達成高水平的互動交流。例如,因為他被放下去時不哭鬧,那麼獲得的擁抱就比較少。但直覺靈敏的媽媽可能會意識到她的寶寶需要更多的擁抱,會主動和寶寶交流來加以彌補。媽媽主動,幫助寶寶更好地發出信號,母子的交流就能達到一個較高的屋次。

如何面對批評

寶寶剛出生,一定會有很多好心的朋友告訴你(有時是暗示,有時明示),他們的育兒方式比你的好。尤其是當你恰好遇到一個高需求寶寶時更是如此。你可能會感覺批評你的育兒方式就像攻擊你的人格。

下面這幾個辦法可幫你應付這些批評:減少曝光率沒有什麼能比有關育兒方式的分歧更能破壞友誼了。盡量跟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一起,是避免批評的最好辦法。

自信

信心是有感染力的。當一個自以為是的好事者被你氣得快跳起來時,記得要自信地對他說:「這對我們家很有用。」

考慮來源

親密育兒法對那些不相信這種育兒法的人來說,可能充滿威脅性,因為你可能會觸動他們內心的罪惡感。他們可能也希望自己能像你一樣,有勇氣跟著感覺走。

尊重父母

大部分批評可能來自你的父母。記住,在他們那個Vj、心把孩子寵壞」的年代,很多人更相信專家,而不是他們自己。如今,時代和專家都不同了。你要承認,如果換一個時間和地點,你可能也會採取不同的育兒方式。告訴他們你覺得自己做得很好,你這個「又新又激進」的方法其實是經過考驗的老方法。爺爺奶奶曾經這樣做過,現在輪到你了。把爺爺奶奶作為你的盟友,把焦點集中在那些相同的做法上。試著理解父母的感覺。當你的育兒方式跟他們以前不一樣時,他們可能會覺得,你希望把寶寶教得比他們當初教你的更好。

保護你的寶寶

大部分人不瞭解高需求寶寶,在他們看來,老是要人抱就是慣壞了。你可能要做很多說服教育工作。但不要讓人覺得你認定你的方法是唯一正確的,別的方法都是錯的。跟那些提建議的朋友說,你很尊重他們的方法,只要他們覺得有用就好,同樣,也請他們尊重你的方法,因為這方法適合你。

不要讓自己成為靶子

避免提出最容易引起爭議的三大話題:行為訓練、延長母乳餵養時間、與寶寶一起睡。強調育兒方式是很私人的選擇,不要鼓吹一種育兒法在任何情況下都優於其他育兒法的觀念。如果你採取了親密育兒法,並且在各個方面都達到了健康的平衡,那麼大可以繼續下去,寶寶的行為表現將是你最好的證明。

拿醫生當擋箭牌

有時候聰明的做法是把火力引開,告訴別人說,你的育兒法是根據現代醫學的研究結果得到的。你還可以加一句:「醫生建議我說,針對我們家的情況和寶寶的個性,這種方法是最好的。」有時候你可以引用本書中的信息來幫你說話,但不要引用太多,否則會被別人批評你照本宣科。

母子配合..

乖寶寶+反應冷淡的媽媽

結果:這對組合配合得不太好,很難形成強有力的親密紐帶關係。因為乖寶寶要求不多,媽媽可能覺得「他不怎麼需要我」。結果,這位媽媽可能會在別的方面追求更有挑戰性的互動,而較少花精力來跟寶寶建立創造性的互動。在這樣的組合中,不僅媽媽沒有激發出寶寶身上最好的一面,寶寶也沒有激發出媽媽身上最好的一面。有時候這樣的組合還會導致延遲型的難纏寶寶,即寶寶最初很乖,但在4~6個月時(或媽媽注意力開始轉移時),性格突然出現大轉變,變成了一個難纏的小傢伙,爆發出大量促進親密關係的行為,要求和父母有更高水平的交流。對父母來說,對寶寶採取開放態度很重要,而且當寶寶出現行為的急劇變化時,要及時調整育兒方式。

母子配合:

很有技巧的高需求寶寶+反應積極的媽媽結果:這對組合通常配合得不錯,能發展出強有力的親密紐帶關係。媽媽和寶寶都能激發出對方身上最好的一面。寶寶發出信號,媽媽反應積極。寶寶很享受媽媽的反應,進而發出更多的信號,因為他知道他會得到想要的反饋。結果是媽媽和寶寶彼此習慣,彼此適應。即使遇到複雜的信號,沒法輕易地理解,媽媽也會反覆嘗試,找出正確的結果。寶寶學會更好地交流,媽媽學會更好地照顧,雙方都對對方很敏感。母嬰關係能夠達到一個很高的水平,因為媽媽變得更善於傾聽,而寶寶更懂得如何哭,學會了很有技巧地表達自己的需要。

母子配合..

沒有技巧的高霈求寶寶+反應積極的媽媽結果:這個組合應該也不錯,只是難度會比較大。那些「不喜歡抱」、「跟人不親近」的寶寶,看起來是比較省心的乖孩子,事實上屬於高需求寶寶。這些寶寶不會要求親密接觸,也不吵著要大人抱,不喜歡偎依。但事實上他們需要抱,需要撫慰,但沒有相應的技巧來傳達這個需要。因為寶寶似乎對媽媽沒什麼反應,所以媽媽在育兒方面可能感覺不到喜悅,從而將精力轉向別處。於是雙方越來越疏遠。但媽媽其實可以有更好的做法。她可以嘗試各種撫慰寶寶的方法,找到寶寶最滿意的。媽媽可以想辦法吸引寶寶。她主動交流,達到一個好的平衡,知道何時加強,何時暫緩。最終寶寶會喜歡上擁抱,而媽媽也會喜歡抱寶寶。這樣一來,寶寶培養出了更好的促進親密關係的技巧,媽媽對寶寶的瞭解也會加深。雙方達到了和諧。

母子配合:

高需求寶寶+反應冷淡的媽媽

結果:這樣的組合是最不理想的,會造成「雙輸」,寶寶和媽媽都不能表現自己最好的一面。寶寶有很好的促進親密的技巧,一開始就能表達自己的需求。而媽媽既沒有接受寶寶的信號,也沒有遵循自己的直覺(如果多加練習,不穩定的直覺也會變得穩定),而是採用一種相對冷淡、克制的育兒方式。她聽信了一些反面的建議:「他在操縱你。」「讓他哭吧,你是在讓他學會獨立。」你會寵壞他。」

有高需求寶寶的媽媽們,要對這類消極建議保持警惕,如果你被持錯誤建議的人所包圍,就該換個環境。這類建議會破壞母嬰關係。而容易聽信別人建議的新手媽媽只會被弄得越來越糊塗。尤其要小心那些暗示要按時間表餵奶、定期讓孩子哭的簡易快速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很少起作用,對高需求寶寶尤其有害。媽媽會花很多精力嘗試別人建議的方法,而很少有精力在自己的寶寶身上嘗試她自己的安撫技巧。

這時寶寶會怎麼樣?高需求寶寶的信號沒有得到媽媽的回應,將產生兩種結果。一種結果是,寶寶會哭鬧得更響、更厲害,直到有人抱起他,和他建立親密關係,他才會靜下來。最後,寶寶還是能突破媽媽的心理防線,讓媽媽改變心意,採取較親密的育兒方式。但這是有代價的,因為寶寶花了很多精力用來哭鬧,用於成長的精力就很少,他可能長不好。另一種結果是,寶寶會放棄哭鬧,關閉信號(這時有人會說:「看,起作用了,他最終不鬧了。」),退回他自己的世界,養成各種各樣自我安慰的習慣。

安撫寶寶

精疲力竭的父母什麼都會去試,這就是關鍵——什麼都去試試。大部分安撫行為都可以歸到以下4類當中:*有節奏的移動*柔和的聲音*能讓寶寶一看就高興的東西*放鬆的接觸安撫難纏寶寶不僅要你為寶寶做點什麼,而且還要求你有一些育兒方面的技巧。我們討論的所有這些安撫技巧都鎖定4個目標:.緩和寶寶的性情*減輕寶寶的不適*提高父母的敏感度*讓父母的生活變得簡單而輕鬆好好哭一場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你的寶寶不斷地哭,而你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別擔心!寶寶哭不是你的錯,你也不必急著去阻止他哭。事實上,研究顯示,哭是康復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可以用來釋放積蓄已久的壓力。眼淚能洗去眼睛裡的刺激物,但宣洩情緒時的眼淚,其中的化學成分與眼睛受到刺激時流出的眼淚不同。情緒性的眼淚中所含的這種物質,就是人在感覺痛苦時釋放的壓力激素。

這些發現說明所謂「好好哭一

場」的說法可能是有生理依據的。如果悲傷和痛苦都可以通過淚水得到釋放,為什麼要讓寶寶快點止住眼淚呢?不必嚴厲地說「不准哭」或「乖孩子不哭」,反而應該鼓勵孩子通過哭泣來發洩自己的感情。可以肆意大哭的寶寶是幸運的,在旁邊默默陪伴的父母是明智的。讓寶寶盡情地哭(你完全不必驚慌)和讓他孤獨地哭有很大區別。告訴你的寶寶:「沒關係,哭吧,我在這兒,我會幫你的。」

親密育兒法能安撫寶寶

讀懂寶寶的信號並積極反饋能有效減少寶寶哭鬧。親密育兒法是一種跟著直覺走的育兒方式,能提高父母的敏感度,使他們更好地應付哭鬧的寶寶,以偵探的精神執著地尋找原因和解決辦法。最能安撫寶寶哭鬧的行為有3種:頻繁餵奶、對哭鬧迅速回應、多把寶寶背在身上。要盡可能做到這3點。

頻繁餵奶。研究表明,喂得勤的寶寶哭得少。事實上,那些很少出現難纏寶寶的文化當中,都是每15分鐘就喂一次奶。這對習慣三四小時喂—次奶的西方父母們來說有些不可思議,但它管用。

對哭鬧迅速回應。研究也表明,

那些哭鬧後能得到及時回應的寶寶,哭得會比較少。

多把寶寶背在身上。斯泰西是一

位對安慰寶寶非常有一套的媽媽,她說:「我早上把他背起來,晚上把他放下去。只要我用背巾背著他,他就很安靜。」當然,很少有父母能一直背著寶寶,但用嬰兒背巾確實最讓寶寶有回到子宮般的感覺,進而安靜下來。(見第14章的內容,其中詳細介紹了為什麼這種古老的習俗能安撫寶寶。)總而言之,一個頻繁餵奶、反應

把寶寶背在身上.能讓哭鬧的寶寶安靜下來。

迅速,並且常把寶寶背在身上的媽媽更有可能讓寶寶得到滿足。

背巾、搖椅和其他

緊抱著你的寶寶跳舞,能讓他感覺到充滿節奏感的移動和舒適的撫慰。大部分父母都能即興創作出可以安撫哭鬧寶寶的舞步。第398-401頁有一些很多父母都表示有用的技巧和辦法,如「腸痙攣舞步"和「腸痙攣寶寶抱姿」。這裡還介紹一些有效的安撫法。

搖椅。好久沒有兩個人共進晚餐了,現在餐桌上的一切早就準備好了,就等著你們倆來吃。但你的產前輔導老師好像忘了告訴你一件事:寶寶一般在晚上6~8點之間哭鬧得最厲害。有些父母戲稱這段時間為「歡樂時光」,安安靜靜的二人晚餐早已一去不復返。還好有自動搖椅,父母用餐時,寶寶坐在搖椅上。雖然沒有音樂,但搖椅會發出機械的滴答聲(有的搖椅可以播放催眠曲,價格也要貴一點),可以安撫寶寶。只要上個發條。父母就能安心用餐。

有時候所有的手段都用遍,寶寶還是安靜不下來,除了你的懷抱他什麼也不要。那就把兩個人的晚飯變成三個人共進晚餐。媽媽一邊抱著孩子,一邊餵他,爸爸則為媽媽服務。這種情況下,再有氣氛的二人晚餐也會變味。有時候兩人換著抱是唯一能讓寶寶安靜下來的辦法,雖然不太浪漫。媽媽吃飯時,爸爸抱寶寶,媽媽吃完了再輪到爸爸吃。

玩鐘擺遊戲。唐是一位按摩師,也是一個難纏寶寶的爸爸。他安撫寶寶的辦法是,抱著寶寶的屁股,像老式鐘錶的鐘擺一樣搖晃,速度是每分鐘60次。根據對按摩的研究,這種類似鐘擺的搖晃能起到安撫效果。不要抓著6個月以下的寶寶的腿或腳搖晃,以免關節脫臼。抱著寶寶的屁股是最安全的。這種像鐘擺一樣的搖晃能安撫寶寶的原因,可能是接近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裡的狀態——又一個不錯的子宮i己憶。

縻鏡。對兩個月以上的寶寶,我們經常用照鏡子的辦法來對付哭鬧。抱著寶寶站在鏡子前,讓他看自己的表情。如果光看到鏡子裡的自己還不足以讓寶寶安靜,就把寶寶的兩隻光腳貼在鏡面上。我們的寶寶只要看到鏡子裡的自己,幾秒鐘內就會安靜下來,好像因為看自己看得太專心而忘了哭鬧。

移動的吸引力。有時候你抱著寶寶跳舞跳累了,需要歇一下。寶寶也可能願意看一個會動的物體,而不是讓他自己動。這時,你可以讓他在嬰兒椅上坐直,在他面前放一個不斷冒泡的魚缸、搖擺的鐘擺,或類似能吸引他注意力的東西。我們的一個寶寶看到我玩越野滑雪訓練機時就會安靜下來。如果你所有招數都用盡了,寶寶還是在哭,就出門試試開車兜風.帶寶寶散步。「哦,我多麼盼望每天散步的時光!」一位家有高需求寶寶的媽媽這樣說。把寶寶放在背巾裡,散一次長長的步。散步不僅會讓你放鬆,而且移動的狀態和親密的接觸,以及一路上看到的車、樹和人都能讓寶寶忘記哭鬧。早晨散步能讓寶寶維持一天的好狀態。傍晚散步能避開哭鬧的時段。

邊移動邊餵奶。有些寶寶在移動中吃奶吃得更好,更安靜。把寶寶放人背巾,在家裡或附近走走,一邊走~邊餵奶。(見第287頁背著寶寶餵奶的技巧。)聲音安撫。見第316頁列舉的有助於安撫嬰兒的音樂和其他聲音。

正確的撫摸

皮膚與皮膚之間的接觸,力於寶寶來說,安撫效果也很好。下面是幾個寶寶最愛的撫摸方式。

嬰兒按摩。有時按摩能很好地制止哭鬧。如果寶寶哭鬧的時間比較固定(一般是傍晚和人夜時分),那麼在這之前就開始按摩,讓寶寶在哭鬧開始前放鬆下來,沒準就能讓他忘了哭鬧。腹部按摩是腸痙攣寶寶最喜歡的。用「ILoveU」的技巧(見第401頁的介紹),讓寶寶在晚上大鬧之前放鬆下來。

依偎照顧法。蜷起身子圍著你的寶寶,像寶寶在子宮裡一樣,和他依偎在一起,肌膚相親地一起入睡。頸部依倀法。(見第283頁的說明。)溫曖的懷抱。並不是只有媽媽才有「子宮」,爸爸也有表現的機會。躺在床上、地上或草地上,露出胸膛,讓只包著尿布的寶寶趴在上面,肚子對肚子,寶寶的耳朵靠近你的心臟。感覺寶寶在慢慢放鬆。你心跳的節奏和呼吸的起伏能讓最難纏的寶寶安靜下來。注意,這個辦法最適合3個月內的寶寶,大一些的寶寶經常會不斷扭動,沒法安靜地躺在爸爸的胸膛上。

另一種溫暖的懷抱。寶寶到了喜歡亂動的年紀,或者你想等他睡著後抽身出來,可以試試以上方法的一種改良版。和寶寶肩靠肩地躺著,把他的頭放在你的腋下,耳朵貼著你的左胸(這樣可以聽到心跳)。_旦寶寶睡著,你就可以抬起胳膊爬出來。

雙人溫水浴。這一招是給媽媽用的。會先,你把自己浸人半滿的浴缸裡。請爸爸或其他人把寶寶抱給你。讓寶寶窩在你懷裡,或給他餵奶(乳房應該高出水面幾厘米)。溫暖的水、漂浮的感覺,還有媽媽的陪伴,這一切應該能讓寶寶放鬆下來。再告訴你一個小竅門:把浴缸排水口和熱水龍頭都打開一點點,這樣既能聽到流水的聲音,又能保持水溫。

腸痙攣寶寶,或疼痛的寶寶

你正抱著兩周大的快樂寶寶,他長得真可愛,看起來無憂無慮。突然,他手腳僵直,弓起了背,握緊拳頭,發出刺耳的尖叫。就像--個因疼痛而氣惱的人,他柔軟的手腳縮向緊繃的肚子,繼續號啕大哭,尖聲大叫。他的臉哭得讓人心痛,大張著嘴,眉頭緊鎖,眼睛完全閉上或張得大大的,就像在叫喊:「我很痛,我快受不了了!」當他越來越緊張時,你也越來越沮喪。{爾很無助,不知道原因,也不知道如何減輕他的痛苦,怎麼安慰他都沒用,你們倆都眼淚汪汪。你們倆簡直是在一起疼。

終於,他停止了尖叫,漸漸睡過去,滿心困惑的父母終於舒了一口氣。在這平靜的間隙,一個朋友來了,看到寶寶說:「多麼健康的寶寶啊!你們真幸運!」你回答:「那是你沒有看到幾個小時前,我們倆都累得崩潰了。」朋友直到離開也無法相信你說的話。的確,這麼一個有著天使般面容的寶寶確實不該有什麼問題。

接著,不知是什麼人又打開了尖叫的開關,寶寶再度爆發,這次持續了一個多小時,寶寶和他自己的第二輪搏鬥開始了。你想抱他,他挺直身體來抗議<你想餵他,他弓起背,頭轉向別處,你搖啊,唱啊,轉啊,昨天還起作用的方法現在全不管用了。你又開始擔心起來:「寶寶怎麼了?是不是我哪裡做錯了?」就這樣,你不再是模範媽媽,寶寶也不再是模範寶寶。

「為什麼兩個小時前寶寶還好端端的,現在卻鬧成這個樣子呢?」你很困惑,他就像電影裡的化身博士。到白天快結束的時候,也是你最疲憊的時候,突然之間,他的情況奇怪地變壞了。早上還好好的可愛寶貝,到了晚上就變成一隻小怪物。

你試了南茜姑媽的草藥茶,醫生的餵奶建議和每一個想得到的抱寶寶姿勢。結果,在寶寶三四個月大時,這種症狀忽然神秘地消失了。寶寶看起來好好的,一點問題也沒有,養育新生兒最難的一段時光終於過去了。這就是嬰兒腸痙攣!

如何判斷你的寶寶是不是腸痙攣

如果你不能確定寶寶到底是不是腸痙攣,那就說明一定不是,因為腸痙攣寶寶那種爆發性、無法安撫的哭叫,是非常容易分辨的特徵。有些父母以為自己的孩子是個腸痙攣寶寶,我就送他們去見我們診所真正的腸痙攣寶寶,這些父母回來的時候經常會大舒一口氣,說:「還好我們的寶寶沒得腸痙攣。」在頭幾個月,大概有20%的寶寶每天會爆發一陣大哭。

什麼是腸痙攣

「腸痙攣」是一種症狀,不是診斷結果。有關腸痙攣的成因和定義,目前還沒有定論。內科醫生認為,若突然不可理喻地爆發出無法安慰的哭叫,並符合以下情況,就是腸痙攣。我們有時管這叫「3法則」

*一天持續至少3個小時,每週至少有3天,持續至少3周。

*在出生後3周內。

*很少持續3個月以上。

*發生在健康的寶寶身上。

30多年來,我逐漸認識到大部分腸痙攣寶寶可以分成兩類:只發生在晚上的腸痙攣和全天候腸痙攣。

只發生在晚上的腸痙攣。這類寶寶通常白天很開心,你的朋友不會知道你有個腸痙攣寶寶,除非他們在晚飯後來你家拜訪。寶寶白天時會對你笑,跟你有目光交流,有時還會咯咯地笑出聲,跟別的寶寶沒什麼兩樣。可是到了晚上,事情就不一樣了。好像體內的警鈴突然響起來,寶寶毫無預兆地開始哭鬧,哭鬧很快就轉化成更激烈的尖叫,然後進入高潮階段,就像前面描述的那樣。這種大爆發通常會持續1~4個小時。寶寶會尖叫個沒完,只有很少的短暫停頓。當寶寶精疲力竭地睡著時,父母也一樣精疲力竭。在頭幾個月,每週會有4~7個晚上是這樣度過的。好在這類寶寶通常都能睡得很好,父母在白天也可以享受養育一個乖寶寶的快樂。還有一點相於全天候腸痙攣的好事情是,只發生在晚上的腸痙攣很少有潛在的健康原因。(見第384頁「不開心的一小時」。)全天候腸痙攣。這樣的寶寶很少有高興的時候。他白天大部分時間都在哭鬧、扭動或是尖叫,晚上的哭聲尤其激烈和持久。大部分寶寶睡得也不安穩,經常夜醒。很少的幾個幸運兒會因為實在精疲力竭而能偶爾睡個好覺。面對這種寶寶的父母,我問他們:「你們的寶寶開心過嗎?」回答通常都是:「沒有!」

這樣的寶寶很少有開心、安靜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很忙,忙著吃,忙著睡,忙著哭鬧。父母也沒有太多機會跟寶寶互動,或是在寶寶安靜地盯著他們的臉時進行親密的眼神交流,很難體會到育兒的快樂。這種類型的腸痙攣是最嚴重的,父母很難處理。這類腸癌攣寶寶是真正的「疼痛的寶寶」,醫生和父母有可能會找到潛在的健康原因。

為什麼會出現腸痙攣

腸痙攣最令人頭疼的一點就是不知道寶寶為什麼要尖叫,為什麼昨天管用的方法到今天就不管用了。如果你有一個腸痙攣寶寶,肯定會經常面臨這樣的精神折磨:°為什麼是我?我到底哪裡做得不對?」寶寶疼,你也覺得疼。你對自己很不自信,很容易被朋友「好心」的建議動搖,什麼「你的奶有問題」、「你寵壞他了」、「你抱得太多了」,等等。腸痙攣是不是真如大部分人所認為的那樣?我們來—一破解這些迷思。

緊張媽媽與緊張寶寶之迷思

寶寶難纏、腸痙攣更多地與寶寶的性情有關,而不是父母的育兒能力。研究已經證明,錯不在媽媽們。沒有證據表明媽媽緊張會導致寶寶緊張。但是在孕期比較緊張的媽媽,生下腸痙攣寶寶的可能性要稍高一點。另外,還有一些研究顯示,腸癌攣跟預期心理有關,媽媽預期寶寶會有腸痙攣,寶寶往往就真的會腸痙攣。根據我們的觀察,媽媽的心情只會影響她對待腸痙攣寶寶的方式,而不是形成腸痙攣的原因。緊張的寶寶在緊張的父母懷裡是安靜不下來的。

如果是父母導致寶寶愛哭鬧,你可能會想,那麼家裡的第一胎肯定是最愛哭鬧的了。事實並非如此。愛哭鬧或腸痙攣跟出生順序沒有關係。我們家的老四是最難纏的,而瑪莎懷這個寶寶的時候恰恰是她最感放鬆、家庭條件也最優越的時候。腸痙攣也不是社會病,不能把矛頭指向忙碌的現代生活方式。人類學家發現,長時間抱著寶寶、對寶寶哭鬧及時回應的文化當中,患腸癢攣的現象比較少,但所有的文化中都有腸痙攣的寶寶。中國人把這個情況叫做「百日哭」。

脹氣之迷思

『『他肚子脹氣!」一位媽媽說。在最初幾個月,很多寶寶都是脹氣的。一個剛滿月、剛吃完奶的快樂寶寶,如果你把手放在他鼓脹的肚子上,很可能會感覺到裡面在隆隆作響。不過,X光研究質疑脹氣是腸痙攣的罪魁禍首。對大部分寶寶做腹部x光檢查,不管是有腸察攣的還是沒有腸痙攣的,都發現他們的肚子裡有很多氣體,而腸痙攣寶寶在哭鬧時,反倒沒有顯示出氣體,只是哭鬧結束後氣體才開始堆積。研究人員認為,這是因為寶寶在哭泣時吞進了大量空氣,因此脹氣是腸癢攣導致的結果,而非成因。雖然脹氣讓一些寶寶不舒服,但研究人員並沒有把腸痙攣的成因歸結為脹氣。

這一研究對父母們有什麼啟示呢?讓寶寶停止啼哭,或者及時阻止尖叫,就能減少寶寶吞進肚裡的空氣。寶寶因腸痙攣而大哭時會吞人空氣。觀察寶寶在腸痙攣時的憤怒表情,注意看他如何在長時間哭泣中屏住呼吸,有時憋得嘴唇發紫,急得父母團團轉。接下來,寶寶突然用力地吸了一口氣(你也會跟著一起吸氣),一些空氣就這樣進入了他的胃。這些空氣堆積在腸道內,可能會延長腸痙攣發作的時間。

不幵心的一小時

提前為傍晚的哭鬧時段做準備。我們有個寶寶一般會在下午5點鐘發作,這段把人弄得精疲力竭的時間,我們戲稱它為「歡樂時光」。我們想她這是在釋放積累已久的緊張,但我們也擔心,怕她以後習慣性地認為白天即將結束時是讓人痛苦的時間,因此我們決心提前做好準備,希望讓她感到舒適,而不是痛苦。

我們在預定爆發點之前的一個小時開始準備,要麼和她躺下來打一會兒盹,要麼給她做按摩,最好是在窗戶前的地板上,夕陽從窗戶裡照進來,非常曖和。打完盹或做完按摩後,立即把她放人背巾,出門散步。一路看到汽車、行入,又上坡、下坡,寶寶就會忘了哭鬧。如果寶寶還是會哭鬧,那麼找一個讓你們都感覺舒服的環境,寶寶至少會哭得不那麼凶。

迫蹤腸痙攣的潛在成因

--件事改變了我對腸痙攣的看法。有一天,一位媽媽帶著她哭個不停的寶寶來到我的診所。當我診斷說寶寶是腸痙攣時,這位媽媽問我:「是不是當你不知道寶寶為什麼痛時,就說他是腸痙攣?」她說的沒錯。醫生和父母們會把所有突然的哭鬧都看成是「腸痙攣」。要是一個成年人感到疼,我們會診斷出原因並對症下藥。過去對腸痙攣,我們既不知道發生的原因,也不懂得如何治療。現在不同了!一般來說,嬰兒身體不適有3個可能的原因:疾病、飲食和情緒。下面的三步法可能會幫你找出原因,解決問題。

第1步:尋求醫生的幫助

根據我們兒科門診的經驗,兩個最普遍的腸痙攣原因是:*胃食管返流症*食物或奶粉過敏找到原因才有可能找到治療辦法。如果寶寶符合下列描述中的任何—條,說明他很可能有健康問題:*啼哭突然變成痛苦的大哭。

*寶寶經常因為疼痛而醒來。

*經常哭,持續很久,沒法制止,並且不限於晚上。

*父母的直覺告訴你:「寶寶有哪個地方在疼。」

如果你決定帶寶寶去看醫生,可以預先做些準備。

列一張清單

在看醫生前,先寫張單子,列出以下事項:*寶寶是不是非常疼痛,而且你也覺得很痛苦?還是只是吵鬧而已?

*一般什麼時候開始?持續多長時間?多久發作一次?

*腸痙攣是怎樣開始的?怎麼停下來的?發生在晚上嗎?

*記下寶寶大哭時的樣子。

*你覺得寶寶哪裡疼?發作時寶寶的臉、肚子和手腳是什麼樣的?

*哭鬧跟吃奶有關嗎?記錄寶寶吃奶的一些細節:吃母乳還是吃奶粉?頻率如何?有沒有吞人空氣?餵奶方式或奶粉品牌有沒有改變過?什麼腦你聽到鏈吞進空氣了嗎?

*寶寶經常放屁嗎?

*大便情況怎樣?軟便還是硬便?排便容易嗎?多久一次?

*寶寶會吐奶嗎?多久一次?吃完奶多久以後吐奶?嚴重嗎?

*寶寶一直有尿布疹嗎?是什麼樣子的?肛門周圍是否有發炎的環狀紅疹?(如果有,說明是食物過敏。)*有沒有採取什麼措施?哪些起作用,哪些不起作用?

*主動說出你的看法。

記腸痙攣曰記

用上面的單子做參照,盡可能詳細地記下寶寶腸痙攣發作的情況。你或許能有意想不到的發現。有一位媽媽說:「只要白天時我大部分時間都抱著他,晚上他就會忘了哭鬧。」

錄像

為了讓醫生對寶寶的情況有更透徹的瞭解,你可以把寶寶某次發作的樣子錄下來。因為寶寶的啼哭和尖叫常伴隨著很多身體語言,錄像可以讓醫生明白在腸痙攣發作時你們母子的狀況。我發現,對一些父母來說,這個辦法很好,他們能通過比較不同時期的錄像,找到處理辦法。

如實講述

不要隱瞞你們的感受,父母都要參與到治療當中。你們可能擔心,把這些不良的感受說出來會破壞你們在醫生心目中的完美父母形象。爸爸通常會說實話。在腸痙攣的咨詢當中,我一般只有通過爸爸才能瞭解問題的嚴重程度。例如有一位爸爸說:「上周我做了輸精管切除術。我們再也不要生孩子了!」我這才明白了問題的嚴重性。(這位爸爸後來做了修復手術,又生了兩個寶寶。)如果你的醫生不知道寶寶為什麼疼痛,也沒治好腸痙攣,請不要對他失去信心。當我看到腸痙攣寶寶和他們的父母,我為他們感到心痛,而當我沒法確切地找到病因,給出迅速的治癒方法時,我也感到很沮喪。很多情況下,醫生所能做到的最好的是,記錄詳盡的病史,做一次徹底的體檢,除非找到了原因,否則只能用排除法檢查飲食情況。(但我相信,首先確定寶寶的腸痙攣是否有健康原同很重要,以免忽略了一些可治療的疼痛問題。)第2步:調查胃食管返流症的可能性根據我們兒科診所的經驗,導致「疼痛的寶寶」或腸痙攣最常見的醫學原因就是胄食管返流症,出現胃酸回流、燒心、消化不良等症狀。胃裡的食物會混合著胃酸一起返回到食管。食管與胃部連接的地方有一圈叫做食管下端括約肌的肌肉,正常情況下,一旦吞嚥完畢,食物進人胃部後,括約肌就會像一扇門把食物關在胃裡,防止食物和胃酸返流到食管。返流主要是因為食管下端括約肌還未成熟,不但沒關,反而開著,胃酸返流到食管,刺激或「灼燒」敏感的食管內壁,引起疼痛。不是所有嬰兒都會返流,有些嬰兒吐得多一點,有些吐得少一點。如果胃裡的食物恰好返流到食管的中部,寶寶會感覺疼痛,但不會吐。這叫隱匿性返流。有時返流的食物到達喉嚨後部,引起噁心、噎住、咳嗽和牙齦腐爛,甚至會進人肺部,引起呼吸道感染、呼吸困難和類似哮喘的症狀。

一般來說,吃奶會讓寶寶感到舒適,但容易返流的寶寶可能會感到疼痛,久而久之,他就會拒絕進食,體重增加緩慢。另外,因為母乳和配方奶能中和胃酸,寶寶也可能會想不斷吃奶,體重增長很快,甚至超重。因為被抱著時重力作用能減輕返流症狀,所以寶寶更喜歡被豎直地抱著,—旦放下來便會痛苦地尖叫。

給脹氣寶寶排氣

吞氣和放屁都是成長的正常組成部分。但腸內空氣過多會讓寶寶很痛苦。我有一個這樣的小病人,她媽媽描述她脹氣的時候說:「我女兒放屁時,就像個難產的媽媽一樣。」試試下面的辦法,幫寶寶排氣。

少讓空氣進去

*如果採用母乳餵養,確保寶寶的嘴唇在你的乳暈處合緊。

*如果是用奶瓶餵奶,確保寶寶的嘴唇吸到奶嘴較寬的底部,而不是只碰到奶嘴頂端。

*餵奶時奶瓶傾斜30~45度,保證瓶內的空氣全部處於瓶底,或用會隨寶寶一邊吃一邊縮小的一次性奶袋。

*如果採用母乳餵養,你要避免吃容易讓寶寶過敏的食品。(見第150頁。)*讓寶寶少吃多餐。

*餵奶時及餵奶後半小時內,抱著寶寶,讓他保持身體豎直(或至少45度角)。

*避免吮吸奶嘴或空奶瓶太久。*對寶寶哭叫要及時回應。

多讓空氣出來

首先,在餵奶間隙及餵奶後一定要幫寶寶打嗝排氣(見第210頁拍嗝的技巧)。你也可以試試下面的辦法(詳細說明請見第398頁「安撫腸痙攣寶寶」):.腹部按摩*讓寶寶身體彎曲*西甲硅油滴劑.甘油栓劑返流不僅傷害寶寶,對父母也危害不小,他們會認為寶寶哭只是因為他很「難纏」,或者認為他們哪些地方做錯了。這是不對的。返流如果被誤診,或沒有診斷出來,就會造成一個痛苦的家庭。

出生頭幾個月,2/3的寶寶會有返流現象,由此可以解釋為什麼大多數寶寶都會吐奶。一般來說,吐奶問題不大,既不痛,也不會影響體重,大不了多洗幾次衣服罷了。當返流使寶寶感到疼痛,對食管有損害時,就會影響長身體,影響餵奶和睡眠,或導致呼吸道感染,這時,它才成為嚴重的問題。

返流一般開始於新生兒時期,在4個月左右最為嚴重,7個月左右寶寶開始學爬,開始吃固體食物,這時返流的症狀會減輕。大部分嬰兒在一歲左右會擺脫返流困擾。然而有些嬰兒的返流要持續到兒童期,甚至進入成年期,那時的表現是燒心、呼吸困難。不要以為寶寶不吐奶了,也就沒有返流了。

患胃食管返流症的線索

患胃食管返流症的寶寶,可能會出現下面列舉的一種或多種症狀。而有時候食物只是返流到食管中部,因此不會吐出來。最好的線索是你覺得寶寶「哪個地方疼」的直覺。

*寶寶經常痛得大哭,無法安撫,不同於一般的哭鬧。

.經常吐奶,有時甚至從鼻子裡噴出來。

*白天和夜裡都經常因為腹痛而哭鬧不止。

*夜裡常因為腹痛而醒來。

*吃完奶後哭鬧,腿、膝蓋都往腹部蜷縮。

*身體好像因為疼痛而拱起或扭動。

*豎直抱著、趴著睡,或躺著時撐起至少30度角,哭鬧會減少。

*經常無緣無故地感胃、呼吸困難或胸部感染。

*呼吸暫停。

*打嗝時吐出的奶聞起來很酸,吞嚥時喉晚有噪音,容易噎住。

.口水過多。

探明返流

醫生可能會根據你的描述而懷疑寶寶是否患有胃食管返流症。父母應該密切觀察,精確記錄。根據上面列舉的線索,記下寶寶的症狀。一定要清楚這些症狀的嚴重性。(測量寶寶吐了多少,可以用湯匙盛一匙奶倒在盤子裡,與寶寶吐出的奶量比較。)寶寶只是偶爾吐,還是整晚都吐?是否每天,甚至每小時都很難受?記下寶寶疼痛的程度,準備好錄音帶或錄像帶。要讓醫生知道這個問題對你的家庭來說有多嚴重。一位病人甚至對我說:「你不幫我找到問題出在哪裡,我就在你診所外支個帳篷不走了。」

經常有醫生只根據父母的描述就診斷為返流並開始治療,而不對寶寶做任何檢測。如果懷疑是返流,醫生可以進行下面的一項或多項檢測:鋇餐X光檢查。也叫上消化道攝影檢查,寶寶吞下一些鎖餐,分別經過食管、胃和上端腸道。做這個檢查的主要目的不是要診斷返流,而是排除其他原因,如胃或腸畸形導致的部分性梗阻。

pH值測試。把一條細細的軟管從寶寶的嘴巴或鼻子裡穿進去,經過食道進人胃部。通過軟管可測到返流到食管中的胃酸的pH值。這是測量胃酸返流程度和頻率的最準確的辦法。測試要持續12~24個小時,由一個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把軟管一頭插到食道裡,另一頭和一個很小的記錄儀相連接,連續監控12~24小時。

威廉醫生建議:

我發現,在測量PH值的同時,對照父母做的有關寶寶發作的嚴重程度、頻牟和發作時間的記錄,診斷效果不錯。通過對照,能看到某一時間的PH值是否與發作有關聯。如果是,說明胃酸確實是導致寶寶疼痛的原因。最新式的探測器有按扭,父母可以通過按這些按鈕來記錄寶寶的哭、嘔吐等表現。

閃爍掃瞄術。用奶瓶吃奶的寶寶,可以在奶水裡添加一種放射性物質。對嬰兒的腹部進行計算機掃瞄,如果胃部得用很長時間才能清空(叫做「胃排空延遲」),說明問題出在返流上。這種方法不能很精確地測出返流的程度,只能判斷是否因為胃排空延遲而導致返流,另外還能顯示是否有返流食物進人肺部。

內窺鏡檢查。這項檢查先要給寶寶進行輕微的全身麻醉。負責治療胃腸疾病的兒科醫生用一根頂端帶有纖維光學相機的軟管導人寶寶的食管、胃和上端腸道,檢查這些地方是否有異常,尤其是看食管內壁是否有炎症。根據炎症的程度可以推斷出返流的程度,進而決定該如何治療。

威廉醫生筆記:

最近,一位媽媽帶著9個月的兒子前來咨詢。很多人建議這位媽媽要讓孩子哭個夠,說他在操縱她,而當媽媽的直覺卻告訴她「他有什麼地方不對勁」。聽了她的講述後,我懷疑這個寶寶返流很嚴重,建議做個內窺鐵撿查。結果發現,寶寶的食管下端已經出現了嚴重的潰病,需要做外科手術。媽媽瞭解得最清楚!讓寶寶一直哭是萬萬行不通的!

何時有必要檢測返流症狀.

若寶寶經常嘔吐並疼癰,說明很有可能有返流,不需任何檢測來證明。上面提到的檢測在下列情形中是有用的..*診斷隱匿性返流。這種類型的返流具備上文提到的很多特徵,但寶寶不會嘔吐。

*嚴重的返流。如果寶寶返流得比較嚴重,例如影響生長或引發呼吸道問題,檢測一下是比較合適的。

*如果改變餵食策略或提高用藥量都沒法改善返流狀況,檢測可以確定是否存在腸胃系統異常。

對胃食管返流症的外科治療

用手術來治療胃食管返流症已越來越普遍,原因有二:首先,對返流危害性的認識擴大了,醫生更有見識,治療更積極<其次,手術更安全了,現在可以通過腹腔鏡來做,避免了腹部開刀和癒合慢的問題。治療胃食管返流手術採用的是胃底折疊術,將胃開口處的肌肉全部或部分地包繞住食管下端,以減少返流。全胃底折疊術是360度全部圍住,而部分胃底折疊術則是部分圍住。但全部圍住的話,嬰兒就失去了嘔吐或打嗝的保護能力,因此更多地傾向於部分胃底折疊術。對因為返流而導致神經受損的嬰兒,外科手術是非常有用的。

何時做手術、是否做手術,主要的標準是,胃食管返流症影響寶寶的程度有多深,嚴重度和頻率是否都在增加,食管破壞有多嚴重,以及保守療法是否更起作用。外科手術最好在食管損傷加重之前做,如果不予理會的話,會導致下端食管狹窄。

安撫返流寶寶的18種方法

返流的治療時間長短和治療手法取決於嚴重程度和對寶寶健康成長的影響程度。醫生指導用藥,但父母也要多做配合。返流寶寶需要父母更精心的護理。治療返流的目的是讓寶寶感覺舒適,精力旺盛,減少可能的食管損傷,直到寶寶自身的腸胃系統成熟到能抵禦這種症狀。返流治療的基礎是:*養成好的餵食模式,選擇容易消化和不容易引起嘔吐的食物。

*讓寶寶保持正確的姿勢,無論白天晚上都要注意,讓重力幫助食物往下走。

*形成好的育兒方式,讓寶寶少哭,因為哭會增加對腹部的壓力,加劇返流。

下面一一介紹18種應對方法。

1.實行親密育兒法。這種育兒法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嬰兒的啼哭(記住,哭會加劇返流現象),提高父母的應對能力。這兩者是對付返流的最基礎藥方。親密育兒(尤其是母乳餵養、經常抱和對哭聲迅速回應)不僅可以安撫疼痛難忍的寶寶,而且可以訓練父母更好地分辨哭鬧與返流發作時的身體信號,使其得到更及時的處理。親密育兒也能促進媽媽的泌乳素和催產素分泌,對媽媽起到放鬆和鎮定的作用。最重要的是,遠離那些主張讓嬰兒哭個夠的朋友。返流寶寶是因為疼才會哭,只有你的撫慰才是對啼哭最好的治療。(第1章詳細地談到這種育兒方式對母子雙方的益處。)威廉醫生筆記:寶寶哭鬧時不要無動於衷,你要在他身邊陪他,哄他,雖然不一定能緩解他的痛苦,但他會知道你就在身邊,並能感受到你的愛。

2.讓寶寶保持半豎直姿勢.尤

其在餵奶時。重力作用能臧輕返流。一天大部分時候都用嬰兒背巾背著寶寶(見第277頁的說明)。不要讓返流寶寶單獨在嬰兒車或嬰兒汽車安全座椅裡坐很久。坐姿會使身體中部彎曲,對腹部產生壓力,從而會加重一些寶寶的返流症狀。(見第399頁介紹的腸痙攣寶寶抱姿。)3.餵食後讓寶寶保持安靜。餵食後抱著或背著寶寶至少半個小時。輕輕搖晃他,不要上下顛簸。最重要的是,餵食後不要讓寶寶玩得太興奮,否則會導致胃裡的食物過分動盪,加劇返流。

4.少吃多餐。請遵照威廉醫生給返流寶寶制定的餵食定律:每次吃一半,次數加一倍。胃裡食物少,回流就少。而勤餵食又能增加唾液分泌。唾液中包含一種叫做表皮生長因子的治療性物質,有助於修復食管受損的組織。另外,唾液還能中和胃酸,對食管內壁起到潤滑作用。

5.有效地拍嗝。吞進太多空氣也會加劇返流。如果採用母乳餵養,在換另一側乳房時拍拍寶寶的背。如果是用奶瓶餵奶,那喝完幾十毫升就拍一拍。現在有一些新的餵奶工具能減少奶瓶裡空氣的堆積。

6.母乳餵養。母乳是一種「易進易出」的食物。母乳餵養的寶寶返流症狀明顯要輕些,而母乳餵養的媽媽也能更好地處理寶寶的返流,原因如下:*母乳消化的速度比配方奶快。

*母乳比配方奶更適合嬰兒腸胃。

*母乳餵養的寶寶很自然吃得更勤,而且母乳是天然的抗酸劑。

.吃母乳的寶寶大便較軟,更易排出體外。

*母乳餵養的媽媽能享受到激素帶來的放鬆感。一位家長的筆記:看過4個兒科醫生後,5個月大的雅各布被確診為胃食管返流症6真慶幸我一直沒有放棄尋找他疼痛的原因!治療目標之一是促進消化,這樣他就不會返流了。我想,還有什麼更易消化的食物呢?母乳!後來,當醫生向我們推薦的專家第一次看到雅各布時,他簡直驚呆了,因為雅各布看起來太有精神了。他告訴我說,大部分和雅各布返流同樣嚴重的寶寶都是病懨懨的。我確信,是母乳餵養讓雅各布生氣勒勃。

7.不要讓寶寶自己拿著奶瓶喝。

不要讓寶寶一個人拿著奶瓶喝。返流寶寶在吃奶時容易噎住、嘔吐,甚至會出現呼吸暫停。

威廉醫生建議:

腸痙攣寶寶帶給媽媽的焦慮會降低奶水量,這樣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寶寶的痛苦,導致你最終放棄母乳餵養。記住我們最最基本的餵養建議:寶寶需要一個健康、開心的媽媽。從母乳餵養咨詢師那裡尋求幫助,維持你的奶水分泌,尋求家人的幫助,自己給自己減壓。

8.試試安撫奶嘴。雖然最有效

的安撫是你的乳房和懷抱,但有些返流寶寶還需要勤用安撫奶嘴。吮吸能對返流起到抑製作用。這就是為什麼母乳餵養的媽媽會發現她們的返流寶寶一直想吃奶。(另一方面,返流嚴重的寶寶會拒絕吃奶,因為吃奶會讓他們聯想到疼痛。)吮吸會促進唾液分泌,能緩解返流的刺激。但要小心,寶寶特別用力吮吸的時候會吞下大*空氣,反倒會加劇返流,因此要學會觀察,看哪種吮吸方式對寶寶起作用。

9.減少空氣吞嚥。如果是母乳餵養,要保證吃奶時寶寶的嘴唇在你的乳暈上圍緊。(見第125頁「喂奶姿勢和銜乳技巧」。)如果是用奶瓶餵奶,那麼要用能盡量減少空氣吸人的奶瓶和奶嘴。西甲硅油滴劑能稍微起到些作用,它能讓胃甩的大泡泡變成小泡泡,更容易排出。腸胃裡多餘的空氣就像氣泵,使食物往上返流。(見第387頁「給脹氣寶寶排氣」,第4頁「讓寶寶身體彎曲」。)10.避免便秘。便秘導致排便時腹部用力,也會加劇返流。另外,沒有完全進人腸道的食物也會被彈回來。(見第684頁「便秘的治療」。)11.吃固體食物。如果你的寶寶是用奶瓶餵奶,正準備嘗試固體食物(一般在6個月左右),可以在醫生指導下,在每個250毫升的奶瓶裡加兩勺或兩勺以上的米糊。重一些的食物容易下沉,這個辦法對一部分返流寶寶有用,而對有些寶寶來說卻會讓返流更嚴重。我不確定吃固體食物是否有幫助,吃太多米糊容易引起便秘。

威廉醫生筆記:

很多患胃食管返流症的寶寶都對釔方牛奶粉過敏,因此推薦選用低過敏奶粉(見第199頁),比一般的奶粉易消化。

12.採用正確的睡姿。6個月以

下的嬰兒採用仰臥的睡姿能減少猝死的發生,但對於嚴重返流的寶寶來說,左側臥的姿勢最舒服(左側臥時,胃的進口比出口位置高,食物不容易返流)。咨詢醫生是否需要採用側臥或俯臥,否則還是讓寶寶仰臥好。把嬰兒床的床頭墊高,與地面至少成30度角,或用一個墊子墊高寶寶頭部。

13.不要在寶寶周圍吸煙。尼古丁會刺激胃酸分泌,並打開食管下端括約肌。

14.衣服不要勒緊腰部,要保持腹部寬鬆。

15.試試用藥物治療返流。下面

介紹的藥物確實能緩解症狀,減輕食管損傷,但建議你還是優先選擇上面介紹的建議。

*抗酸劑。這類非處方藥能抑制胃酸。每天吃奶時吃3~4次(用量請遵醫囑),這種藥見效快,但只能持續幾個/j、時或更短的時間。對大一點的兒童來說,咀嚼片更好,因為咀嚼能刺激唾液分泌,使藥物與唾液一起附著在食管內壁,能萬好地抑制胃酸。長期使用抗酸劑會引起便秘或腹瀉。

*酸性阻斷藥。這類藥(如蘭索拉嗤、善胃得.)能改變胃酸濃度。服藥後半小時或幾小時後開始起作用,藥效能長達8個小時。通常一天服藥兩次。如果返流使寶寶經常夜醒,在就寢前再服一次。

*胃腸動力藥。這類藥通過加快肌肉運動的節奏,拉緊食管下端括約肌,或加快胃部和上端腸道的觸動來達到治療目的。它們有時候常作為促腸胃蠕動藥使用。與前兩類藥相比,這類藥不能緩解返流,只能減少寶寶的疼痛和對食管的損傷。運動類藥物確實能減輕返流量,但有很多副作用。

要跟治療胃腸疾病的兒科醫生密切合作,找到一種效果最好、對寶寶最安全的控制方法。要確保藥量不超標,使用非處方類抗酸劑時也要咨詢醫生意見。所有的藥物都存在一定的風險,這些抑制胃酸或阻礙胃酸分泌的藥物只有在返流已經非常嚴重,妨礙寶寶的成長並破壞食管內壁時才能使用。對返流不予理會可能會導致很嚴重的後果,例如食管受到破壞或哮喘。對小心使用抗酸劑的一個理由是,胃酸也有很好的一面,它能消化蛋白質,並輔助吸收很多維生素和礦物質。胃酸還能殺死有害細菌,保持腸道菌群平衡。正常分泌的胃酸還能平衡促進消體的激素。所以只有在上述建議無效時才考慮使用抗酸劑。

16.記日記。你需要對寶寶的情況作密切的觀察和精確的記錄,因為醫生經常會根據你的記錄來衡童治療方案的強度或調整方案,如換藥或變化劑量。你要記錄寶寶的主要症狀、治療辦法和進展(變好了,變差了,還是沒有變化)。

17.尋求援助。通過醫生結識其他患兒的父母。訪問www.reflux.org,這是一個美國網站,上面有一個在線的討論小組。因為返流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為是很多潛在的嬰兒疾病的元兇,如腸痙攣、經常性的呼吸道感染和哮喘,因此對它的認識和治療都有長足的進步。瞭解更新資訊,請登錄我們的網站www.AskDrSears.com。

-位家長的建議:

對寶寶的疼痛永遠不要放任不管,要堅持不懈找出真正原因。還要堅持獲得正確的醫療幫助.1B.對學步期寶寶和兒童的建議。雖然大部分寶寶在一歲左右就能擺脫返流的困擾,但還是有一部分寶寶會把這種痛苦延續到兒童期。對這部分孩子的建議是:*嚼嚼嚼。教你的寶寶小口吃飯,細嚼慢咽,這樣不容易吞下空氣。另可能會加劇胃食管返流症的食物*酸性食物:柑橘類水果和果汁(橘子、柚子和檸檬),西紅柿,胡椒,洋蔥*酒精*咖啡因:咖啡,茶,軟飲料(咖啡因會加快胃酸分泌)*碳酸飲料*辣椒*巧克力*高脂肪食品*油炸食品*富含山梨糖醇的果汁(如西梅汁、梨汁和蘋果汁)*帶有軟骨的肉*薄荷*辣味食物外,阻嚼充分的食物也比較容易消化。

*少吃多餐容易消化。(見第248頁用冰格盤吃東西的技巧J*吃飯時保持安靜。推擠容易使胃酸返流到食管,鼓勵孩子吃飯後半小時內安靜地坐著或站著。

*睡前少吃。晚飯早點吃,吃低脂和容易消化的食物。有返流症狀的成年人經常會提醒自己,不要在晚上9點以後吃東西。

*水果和酸奶的混合飲料和蔬菜

汁容易消化,最不容易引起返流。(見第251頁的西爾斯家庭混飲配方。)*保持身材勻稱。肥胖會加劇返流。

*不要吃不好消化或容易增加胃酸分泌的食物。

第3步:追蹤麻煩食物

媽媽吃了容易脹氣的食物就會讓寶寶脹氣嗎?每一個有經驗的哺乳媽媽都有一張麻煩食物列表,上面列了她吃了以後會引起寶寶腸痙攣的食物。這些食物包括:容易脹氣的蔬菜、乳製品、含咖啡因食品,某些穀物和堅果,等等。(第15頁「乳汁中的敏感成分」談到容易引起腸痙攣的食物和確認方法。)不僅是母乳中的食物成分會讓寶寶不舒服,不正確的餵奶方式也能引起寶寶肚子脹氣。餵奶過量也能導致腸道脹氣,只是不太常見而已。喂得太多、太快可能會造成乳糖過量,過量的乳糖會分解出過量的氣體。餵奶粉時少吃多餐,餵母乳時一次只喂一側,更容易消化(前提是寶寶在改變了餵奶模式後依然能得到足夠的營養)。

牛奶和腸疫攣的關聯

新的研究證明了一些民間流傳

已久的說法:如果媽媽喝了牛奶,那麼吃了母乳的寶寶可能會得腸痙攣。研究發現,牛奶中潛在的過敏原P-乳球蛋白會通過母乳進人寶寶體內,這跟寶寶直接喝牛奶沒什麼大的區別。還有一項研究顯示,媽媽停止對乳製品的攝人能使大約1/3的寶寶症狀有所緩解。另外還有些研究並未發現媽媽喝牛奶和寶寶腸癢攣之間存在聯繫。我們診所的很多媽媽都提到,當她們不再吃乳製品後,寶寶的腸痙攣明顯減輕了,而她們再次食用後,症狀又出現了。如果寶寶的腸癢攣源於你食物中的乳製品,症狀通常在你食用並餵奶後幾小時內就會出現,你停吃後1.2天內就會消失。

有些媽媽需要杜絕一切乳製品,包括冰激凌、黃油和乳清蛋白做的人造黃油(仔細看標籤上的成分:酪蛋白、乳清蛋白和酪蛋白酸鈉)。而有的媽媽只要少喝牛奶就行,酸奶、奶酪還可以繼續吃。腸痙攣一般在寶寶4個月以後就會消失,原因很可能是那時寶寶的腸胃已經成熟到能把很多過敏食物擋在血管外面了。(可以用杏仁奶代替牛奶,配方及做法見第151頁,也可以用羊奶代替。)保持客觀如果你非常急迫地想找出讓寶寶疼痛難忍的罪魁禍首和治療秘方,很容易有失客觀地將懷疑對像鎖定在乳製品等食物上。根據我們的經驗,如果寶寶對乳製品非常過敏,以至於引起了腸痙攣,那麼他也會經常出現其他過敏症狀,如紅疼、腹瀉、流彝涕、夜醒等,即便腸痙攣消失了,這些症狀也還會持續。還有一個發現敏感食物的線索——大便。寶寶排出黏稠的綠色大便(或相反——便秘),同時肛門周圍有一圈紅疼,說明有食物過敏。當你不再攝人過敏食物後,寶寶的大便會恢復正常,肛門周圍的紅疹也會消失。

配方奶和腸痙攣

如果寶寶喝牛奶後會腸痙攣,那麼以牛奶為原料的配方奶粉同樣會讓他得腸痙攣。美國兒科學會建議,不要習慣性地給腸痙攣寶寶喝豆奶,因為對牛奶蛋白質過敏的嬰兒,很可能對大豆蛋白質也過敏。如果你懷疑寶寶對奶粉過敏,可以試試醫生推薦的低過敏奶粉(美贊臣或紐康特都可以)。用第150頁介紹的排除法判斷奶粉是否是過敏元兇。

請勿吸煙

如果父母吸煙,尤其是哺乳媽媽吸煙,寶寶患腸痙攣的幾率也較高。研究人員認為,不僅尼古丁會通過母乳使寶寶不適,二手煙本身也是刺激物。父母吸煙的寶寶哭鬧得更多,而吸煙的媽媽比較不擅長應付寶寶,因為煙會降低泌乳素分泌——這是一種能提高媽媽的敏感度,起到鎮定>放鬆效果的激素。

第4步:考慮導致腸痙攣的情緒因素經過多年與腸痙攣寶寶及父母們的接觸和研究,我們發現,腸痙攣有很多成因:生理、疾病、飲食和情緒。

腸痙攣不只是一種病

腸痙攣有沒有可能是一個神經發展的問題,而不只是一個腸道問題呢?我們是不是找錯了原因呢?在一些寶寶身上,腸痙攣只表現為一些行為,而不是一種疾病,更不是不可醫治的。那些高度敏感、感情強烈、缺乏組織性和環境適應力的高需求寶寶都有腸痙攣傾向,這種傾向是否會升級為腸痙攣行為,取決於父母所提供的環境。

腸痙攣是因為人體生物節律失調

嗎.

為了保證健康,每個人都有自身

的生物節律,就好像身體裡有一個自動調節激素、控制體溫變化和睡眠週期的時鐘。當我們的生物節律很有組織和條理時,我們感覺良好,行動也正常。若生物節律失調,如倒時差,我們就會很不舒服。

有些寶寶出生時生物節律就是紊亂的。而有些則很規律,只希望外在環境能讓他繼續保持好的狀態。如果寶寶的生物節律無規律或沒有保持規律,就會引起行為的改變,我們稱之為腸痙攣。也許身體內有一些起調節作用的激素,能保持內在的穩定。如果少了這些東西,寶寶就會變得不安。這時寶寶不會全天候發作,而是時段性地發作,或是把積蓄了一天的緊張不安到晚上來個總爆發。

腸痙攣可不可能是鎮定激素缺乏而動盪激素過多引起的呢?有一些實驗支持生物節律失調導致腸癢攣的理論。如果把動物幼獸從母獸身邊帶走,這些幼#就會出現腎上腺素分泌紊亂一一這是一種身體調節激素。

黃體酮是-.種能舒緩情緒、促進睡眠的激素。寶寶出生時會從胎盤裡獲得黃體酮。這種來自母體的黃體酮在出生後兩周左右耗盡,這時恰恰是腸痙攣顯著開始的時候。難道就是因為寶寶還沒能自己分泌足夠的黃體酮才導致腸痙攣的嗎?

—些研究表明,腸痙攣寶寶體內黃體酮含童較低,而在服用了黃體酮類藥物後,腸痙攣行為就有改善。也有的研究得出互相矛盾的結論。還有研究顯示,母乳餵養的寶寶,體內黃體酮含量較高。

前列腺素是一種能引起腸胃肌肉劇烈收縮的激素,近來也成為生物節律失調理論的目標。巧合的是,研究人員給兩個寶寶注人前列腺素來治療心臟病,結果兩人都變成了腸痙攣寶寶。難產的寶寶好像更容易得腸痙攣,這給這一理論提供了支持。

最後一點:腸痙攣一般在三四個月時神奇地消失,而這時寶寶的睡眠開始變得比較有規律。這兩者有聯繫嗎?我個人的觀點是,一些寶寶(不是全部)的哭鬧和腸疼攣是由於內在調節激素出故障後的行為和生理失識_未雨綢繆

為了讓晚上的大爆發好過一點,提前做些準備。把事先煮好的大鍋菜放進冰箱裡,很適合有腸疼攣寶寶的家庭。讓寶寶(和你)傍晚時小睡一會兒,有時能讓寶寶在晚上安靜—點>就箅腸痙攣爆發,你也會有精力應付。或者穿上背巾,帶寶寶去散一兩個小時的步,也能讓寶寶放鬆,減弱大爆發的威力。調。需要做很多研究來確定內在調節激素和寶寶行為及育兒方式的關係。目前我們能做的就是依靠常識——擁抱和安撫能讓寶寶安靜下來.安撫腸痙攣寶寶以前,「治療」腸痙攣不過是拍拍寶寶的肚子和父母的肩膀,說:「放心,他會好的。」大多數付腸痙攣的辦法更多地是為了讓父母安心,而不是解決寶寶的疼痛。要把觀念從「腸痙攣寶寶」轉到「疼痛的寶寶」,並和醫生一起堅持不懈地尋找寶寶疼痛的病因和治療辦法。雖然我們還沒有完全弄清腸痙攣是怎麼一回事,仴不妨做兩個假設:寶寶整個人都不舒服,寶寶腸胃有疼痛感(腸痙攣一詞的英文是colic,這個詞就是從希臘語「結腸」colon—詞衍化而來的)。因此治療腸痙攣是為了讓寶寶整個身體感到放鬆,尤其是肚子。你可以回顧從第377頁開始的安撫寶寶的建議和措施,下面再介紹幾個方法,幫助寶寶放鬆緊張的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