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 > 第4章與寶寶一起邁好第一步 >

第4章與寶寶一起邁好第一步

懷孕的時候總是覺得曰子過得很慢,預產期好像永遠不會來臨。現在,你期待已久的時刻終於來到了,每一件事情都發生得那麼快,昨天你還是一個孕婦,今天你已經成為了一位母親。

寶寶的最初時刻

從子官出來,呼吸到外面的清新空氣,在這一過程中,寶寶會感受到許多的不同。

第一件事

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確保寶寶能夠安全、健康地來到這個世界上。寶寶出生後,助產士會剪斷寶寶的臍帶並打一個結,有時助產士也會把這具有象徵意義的一刻讓給你的伴侶。然後,寶寶就開始了他在子官之外的生活。助產士常常會將寶寶放在你的肚子上來做這些事情,這個時候,你的肚子就像一個柔軟的靠墊,在它上面正舉行著一場迎接子宮外新生命的儀式。

第一次接觸

生產並不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在生產的過程中,當寶寶的頭從產道中慢慢出來時,許多媽媽會本能地彎下身去摸寶寶的頭,就好像在寶寶出生的過程中她們必須把手放在寶寶身上一樣。(如果生產過程很長,讓媽媽摸到胎兒小小的腦袋,會給媽媽極大的鼓舞,這將指引媽媽如何用力,幫助她更快地產出胎兒。)為了讓爸爸也參與到這一迎接新生命誕生的過程中來,有些助產士會讓爸爸撫摸寶寶的頭,當寶寶完全從產道中出來時,甚至會讓爸爸來抱著這小小的生命。

我還深深地記得我第6個孩子馬修出生時的那種感受。由於我們的助產士遲到了,我很榮幸地「接到」了我的寶寶。(每次我向朋友們炫耀我接生了自己的寶寶時,瑪莎總是立刻糾正我說,是她生下了馬修,我只是接住了而已。為什麼當媽媽做了所有的事情之後,得到榮耀的卻是爸爸呢?瑪莎是對的!)我仍然記得當我的手摸到馬修的頭時那種欣喜若狂的感覺,在馬修出生的那一刻,我感覺到我們之間建立了一種奇妙的聯繫,即使多年以後,我們依然保持著這種奇妙的聯繫。這之間是否存在什麼關聯呢?馬修也許不記得那第一次的接觸,但我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從此以後,我成為了一名「接」寶寶的老手,因為我隨後又將我的第7、第8個孩子(我們領養的女兒出生時我也在場)「接」到了這個世界上。現在,許多助產士會通過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給爸爸們提供一個接觸寶寶的機會。並不是所有的爸爸(或媽媽)都能夠得到這第一次接觸,但是如果這對你很重要,那就向助產士提出來吧。

第一次轉變

當臍帶被剪斷的那一刻,寶寶迎來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轉變——從子宮呼吸(通過胎盤和臍帶)轉為空氣呼吸。有些寶寶能夠馬上適應,小臉蛋轉為紅潤。另一些寶寶則需要輕微的刺激或吸幾口氧氣才能夠開始呼吸。

第一次見面

當整個接生過程都完成後(也就是說,寶寶臉色紅潤並且呼吸正常),助產士會將寶寶放在你的肚子上,讓你和寶寶能貼在一起,肚子對著肚子,並讓寶寶的頭舒服地躺在你的乳房中間,再給寶寶身上蓋一塊吸水的毛巾,讓寶寶保持千爽溫暖。你應該鼓勵寶寶把臉頰靠在你的乳房上,舔舔或吮吸一下乳頭。如果寶寶看起來很不安,持續地哭,你也不用擔心,要知道,他剛剛經歷了一段很難受的過程。將你溫暖的手放在寶寶的背上,給他一種安全感。這種安全、溫暖的擁抱,再加上你有節奏的呼吸,正是寶寶從出生的緊張情緒中平靜下來所需要的。一旦他開始吮吸你的乳頭,他就能夠更加平靜。

第一次擁抱不僅具有心理效果,還有很好的醫學效果。新生兒容易著涼,所以你抱著寶寶,肚子對肚子,臉頰對乳房,能夠完成一次很自然的體溫傳輸。寶寶吮吸乳頭的動作能夠刺激你體內分泌催產素,這能幫助你的子宮收縮,減少產後流血。

第一次見面是一家人的私事。當助產士確保媽媽和寶寶都很好,接生演出順利謝幕時,你可以要求一些家人獨處的時間。只有你們3個:媽媽、爸爸和寶寶(如果可以並且願意的話,可以再加上幾個小哥哥或小姐姐),這是一家人的親密時刻,不應該被一些瑣碎的程序打擾。

第一印象

剛出生時,寶寶看起來一般都是很難受的樣子一-愁眉苦臉,眼睛發腫,四肢緊緊地捲縮著,小拳頭也捏得緊緊的。在剛出生的幾分鐘時間裡,許多寶寶會進入一種安靜而警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寶寶能夠更好地去感受新的環境。寶寶的眼睛和身體語言能夠反映出這種狀態。他會睜大眼睛去尋找另一雙眼睛-----比他看到你的眼睛吧。在剛剛來到人世的這段時間裡,寶寶會看著你的眼睛,依偎著你的乳房,放鬆他的拳頭和四肢,靜靜地融人到你的懷中。在這親密的時刻,寶寶和媽媽互相享受著各自的需要:寶寶需要舒適,而媽媽需要接觸到寶寶。寶寶聽到了你的聲音,聞到了你的氣味,感受到了你溫暖的肌膚,品嚐到了他的第一頓美味大餐。當寶寶繼續吮吸而你繼續撫慰寶寶時,你們兩個都感覺到很安心。這樣,寶寶在出生的一個小時內就會心滿意足地進人深深的睡眠。

第一感覺

你可以想像一下寶寶第一次見到你時的感覺。從你身體內的子宮來到由你的皮膚、手臂和乳房組成的外部「子宮」,經歷了這一平緩過渡之後,寶寶會認識到痛苦之後是舒適,認識到子宮之外的世界是一個溫曖、舒適的地方。你和寶寶之間的聯繫並沒有中斷,寶寶的出生只是讓這種聯繫的表現方式改變了一下而已。

你現在看到的小寶寶,就是你企盼了許久的、再熟悉不過的、一直待在你肚子裡面的那個小傢伙。我們注意到,當媽媽和爸爸第一次看到他們的寶寶時,總是睜大了眼睛,想好好地看看這個獨一無二的小傢伙。然後他們就會把注意力逐漸轉到小傢伙的某些特徵上。我們發現,爸爸媽媽表現出來的第一感覺中,有一種是立即歡迎這個新生的小生命成為家族中的一員,這個時候,媽媽也許會對爸爸說:「他的眼睛真像你。」或者兩人同時驚呼:「他的鼻子和奶奶一模一樣!」

親密關係——什麼意思,如何建立親密關係是20世紀80年代的流行詞,是指在寶寶出生時,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的一種親密的情感聯繫。克勞斯醫生和科洛爾醫生在他們著名的《母親與嬰兒的親密關係》{Maternal-InfantBonding)一書中,探究了親密關係的概念。他們推測,人類和其他動物一樣,在出生時有一段「敏感期」,在這段時間裡,媽媽和新生兒以一種獨特的方式互相接觸、互相安慰。通過對比那些在出生之後就立即建立親密關係的母子和那些沒有這麼做的母子,這兩位醫生得出的結論是:前者有著更加親密的聯繫。

當這個概念推廣到產房時,引起了不同的反響。父母和兒科醫生非常熱心地推廣這種做法,因為這種做法很有意義。行為研究專家卻對這種做法持懷疑態度:媽媽和寶寶只是一起度過了第一個小時,會產生持續一生的效果嗎?

我們仔細研究了親密關係的概念。根據我們對文獻資料的研究和自己的一些觀察,在下文中,我們列出了一種對親密關係的看法,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是比較客觀的。

媽媽與新生兒的親密關係

親密關係實際上是始於懷孕期間的一種關係的延續。隨著媽媽對肚子裡面不斷成長的小生命的關心,這種關係得到了加強。你體內的物理和化學變化都在提醒你這個小生命的存在。生產過程鞏固了這種關係,並讓這個關係成為了現實。現在,你可以看到、感覺到這個小人兒,還可以和他說話,而在這之前,你只能通過凸起的肚子、肚子裡的動靜和借助醫學儀器聽到的心跳聲來知道他的存在。親密關係能夠將你對體內胎兒的生命給予之愛轉變為對懷中寶寶的關護之愛。嬰兒在體內時,你給他的是你的血液,嬰兒在體外時,你給他的是你的乳汁、你的眼神、你的雙手、你的聲音——你的全部。

親密關係讓媽媽和新生兒再次合二為一。對親密關係的研究催化了醫院中以家庭為導向的出生政策,讓嬰兒不再待在育嬰房,而是和媽媽待在一起。對親密關係的研究還肯定了媽媽作為新生兒主要看護人的重要性。

建立親密關係並非機不可失.失

不再來。雖然沒有科學根據來證明缺少最初的親密關係會永遠削弱父母和寶寶之間的關係,但我們相信,在這種生理上的敏感時期建立的親密關係,的確對父母和寶寶之間的關係有幫助。但這種在出生之後立即建立的親密關係,也不會像強力膠一樣,讓父母和寶寶一直保持密切聯繫。

有些嬰兒由於早產或剖腹產等原因,在出生之後需要暫時和媽媽分開,對他們來說,情況又是怎樣的暱?這些嬰兒會因為缺少這種初期的接觸而一直受到影響嗎?這種親密關係當然可以事後彌補,人類的接受能力本身就極富彈性。那種認為親密關係只能在固定的一段時間內形成,錯過後就無法彌補的觀點是極端錯誤的。從孩子出生,經過嬰幼兒時期,再到童年時期,有許多時機可以建立牢固的親密關係。只要父母和孩子能在一起生活,採用親密育兒法,就能建立起穩固的親密關係,彌補早期錯失的良機。我們曾見到那些收養子女的夫妻,與孩子第一次見面時已經是孩子出生—周後了,但他們流露出的關愛之情與產房中的親生父母無異。

爸爸與新生兒的親密關係

大多數關於親密關係的研究都集中在母嬰的親密關係上,偶爾出於禮貌才提一提爸爸。而近些年,爸爸與孩子的親密關係也成為了親密關係研究中的一個獨特領域,甚至還為嬰兒出生時與爸爸的親密關係創造了一個專有名詞——「專注」。以前我們習慣說爸爸有所參與,而現在我們說爸爸「專注」此事,將爸爸的參與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專注不僅僅指爸爸為孩子做的事,如擁抱和安撫,還包括孩子為爸爸做的事。與孩子的親密關係讓爸爸對孩子的需要變得敏感起來。

爸爸在照顧新生兒時總被描述成那種好心辦壞事的角色。他們也常常被認定為「二手看護」——他們照顧媽媽,而媽媽照顧孩子。這些其實只說對了一半。爸爸以其獨特的方式與孩子相處,而孩子需要這種獨特。事實上,研究顯示,爸爸一旦充分獲得照顧新生兒的機會,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比媽媽做得差。爸爸作為看護人的直覺也許不如媽媽那樣強烈,反應也許要比媽媽慢一丁點,但是爸爸完全可以在孩子的新生兒時期就與孩子建立起牢固的親密關係。

剖腹產後怎樣建立親密關係

剖腹產是一種外科手術,但首先它是一種生產方式,而我們必須尊重這種生產方式。剖腹產並不意味著會失去建立親密關係的良機,只是時間和角色稍做調整而已。手術時,爸爸最好也能陪在一旁,爸爸與新生兒在一起的畫面會尤其感人。下面有一些剖腹產手術後建立親密關係的方法。

給媽媽的建議。現在的剖腹產規定必須給產婦做局部麻醉,也就是硬膜外麻醉,讓她肚臍以下失去知覺。而過去做剖腹產手術時要給產婦做全身麻醉,這會讓產婦在手術過程中一直昏睡。局部麻醉能讓你在手術過程中保持清醒和警覺,仍然可以享受和寶寶親密接觸的機會,但感覺不到正在進行的手術。由於術後身體的疼痛和疲倦,尤其當你只能用一隻胳膊去抱起寶寶(因為另一隻胳膊還打著吊瓶),你會覺得與寶寶的親密接觸受到了限制,可能每次只能與寶寶臉貼臉或眼對眼地親熱幾分鐘。重要的是你要在產後立刻與寶寶接觸,不管是用目光凝視還是溫柔地撫摸。雖然與自然生產建立親密關係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重要的親密感還釋建立起來了。(關於剖腹產後母乳餵養的討論,請參見第181頁。)給爸爸的建議。你可以在手術時緊緊握住妻子的手,也可以越過無菌布看見嬰兒被抱出來的那一剎那。剖腹產出生的嬰兒在離開母體後會馬上被放人旁邊的保育箱,吸出口鼻中的堵塞物,如有必要還會輸氧,你一定要在一旁陪同,直到嬰兒的身體機能開始正常運轉。一旦嬰兒的情況穩定下來(通常會比順產的嬰兒需要的時間長一點),你或助產士就可以抱著小寶寶去和媽媽建立親密關係了。之後,當手術完全結束,媽媽已經也被送入術後觀察室後,你就可以帶著寶寶去育嬰室,享受你和寶寶的親密時光。抱抱他,搖搖他,說說話,唱唱歌,摸一摸,這些都是爸爸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的好方法。如果你的寶寶需要特殊看護,只要醫護人員允許,你也可以守在寶寶的小床旁邊,輕輕摸摸他,和他說話,讓他聽到你的聲音。你會發現,寶寶會回應你的聲音,因為他在媽媽肚子裡的時候就對你的聲音很熟悉了。我也發現,那些在寶寶出生後就撫摸寶寶,並積極照顧寶寶的爸爸,日後更容易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

我以前曾是一家大學附屬醫院的婦產科主任,參加過許多剖腹產手術,也陪伴過許多父親——有的願意我陪,有的不願意——從手術室到育嬰室,然後教他們開始照顧寶寶。我在這裡要講一個故事,關於提姆和他的剖腹產寶寶的故事。在提姆的太太瑪麗生產之前,我就見過他們夫妻。那時瑪麗很擔心地對我說,她丈夫不怎麼關心她懷孕的過程,她害怕他在她生產後也會同樣冷漠。她覺得他可能要等到孩子能踢足球了才會想起和孩子好好相處。提姆那時則覺得懷孕生子都是女人的事,他只要等著看結果就可以了。後來在得知瑪麗必須剖腹產後,我努力說服了提姆在瑪麗手術時去她身邊陪伴她。當孩子出生,一切正常後,我用一條溫暖的毛毯將寶寶包起來,讓瑪麗、提姆和小傢伙蒂芬妮享受甜蜜的親密時光。之後,我讓提姆跟著我去育嬰室。不出意料,他最開始時不情願參與的情緒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提姆對於剛才的手術仍然有點膽戰心驚,不過他已經很樂意跟著我走了。

到育嬰室後,我對他說:「我還要去給另--個產婦接生。而你的寶寶此時需要人陪伴,給她-.些外界刺激,因為當有人撫摸她,和她說話時,寶寶的呼吸會更順暢。」我鼓勵他撫摸寶寶,對著寶寶唱歌,輕拍寶寶的後背,並盡情展示自己對寶寶的關心與愛護。他看了看四周,確信周圍沒有熟人,便同意了做這些「媽媽該做的」事情。我在半小時後回到育嬰室,看見大個子提姆正站在那兒唱歌給寶寶聽,他們看起來相處得很不錯。我告訴他,這些初期的投資將會給他帶來長期的回報。

第二天,當我巡視病房,走進瑪麗的房間時,她驚訝地問我:「我丈夫到底是怎麼了?他都不願意把寶寶給我抱,他成天黏著寶寶。如果他有母乳的話,估計他就會給孩子餵奶了。我從沒想過這個大老粗會有這麼細緻的時候。」

建立親密關係的其他要訣

延遲例行程序。通常,在寶寶出

生後,助產士會有一些例行程序,注射維生素K,然後才把寶寶抱到媽媽身邊讓母子親近。請助產士在一小時或更長時間之後再做這些事,先讓寶寶享受和媽媽的最初親密時光。

保持接觸。在寶寶剪斷臍帶後,請助產士將寶寶放在媽媽的肚子上或胸前,除非出於醫療原因不得不將母嬰分開。

寶寶一出生就讓他吸母乳。大

多數寶寶只要舔舔乳頭就滿足了,但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就對吃母乳有強烈的需求。正如前文所述,寶寶這種對乳頭的刺激能促進母親體內產生催產素,而催產素可以增強子宮收縮,減少產後出血。早期的吮吸還可以促進母親體內產生泌乳素,幫你從一開始就做個稱職的母親。

撫摸寶寶。除了要用肚子貼肚子,臉蛋貼乳房這種肌膚相親的方式來刺激寶寶的感官以外,還要溫柔地撫摸寶寶,撫摸他的全身。我們注意到,爸爸和媽媽對寶寶的撫摸方式並不相同。媽媽總是用手指溫柔地觸摸寶寶的身體,而爸爸常常將整個手掌放到寶寶頭上,彷彿是在宣告他將會永遠保護這個小傢伙---他生命的延續。除了心中的愉悅,撫摸寶寶還有醫學上的益處。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佈滿了神經末梢。當寶寶從子官呼吸轉換成空氣呼吸時,最初的呼吸是無規則的,撫摸能剌激新生兒,使呼吸盡快規律起來,這就是父母的撫摸給寶寶帶來的療效。

凝視寶寶。新生兒在離你大約20~25厘米時,能夠非常清楚地看見你的眼睛,神奇的是,這個距離通常就是從你的乳頭到你的眼睛的距離。所以當寶寶吃母乳時,他能看見你。讓寶寶保持在這個距離之內,調整你和寶寶的頭部,使你們可以四目相對。盡情感受這短暫的「視覺享受」吧,寶寶很快就會睡著了。凝視寶寶的眼睛也會讓你不由自主地產生偉大的母性衝動。

眼神交流是建立親密關係過程中重要的_步.25厘米左右是新生兒注視你的最佳距離,和寶寶說話。出生後的頭幾個小時,頭幾天,母嬰之間會產生出自然的兒語對話。聲音分析學研究表明,這種對話中獨特的節奏會對寶寶產生安撫鎮定的作用。

瞭解剛出生的寶寶

當然,親密關係不會在產床上就建立完成了,這僅僅是一個開始。通過與剛出生的寶寶在視覺、觸覺、嗅覺、聽覺幾方面以及吮吸工作上的溝通,可能會讓你覺得再也離不開這個辛苦生下來的小人兒。事實上你也不必離開他,先前住在你子宮裡的小傢伙,現在將成為你的室友。我們建議健康的媽媽和寶寶在住院期間一直住在一起。

一些寶寶能夠順利地完成從子宮到外面世界的轉變,不會有任何麻煩,另外--些寶寶可能在體溫、氧氣、呼吸和其他方面需要幾個小時的特殊照顧,直到他們的生理系統正常運作。那時他們就可以回到媽媽的懷抱了,即「母嬰同室」。

每個媽媽在生產之後的感覺都是不一樣的。許多媽媽會立即散發出母性的光輝,並處於「生產高潮」的興奮狀態,就像完成並贏得了一場比賽一樣。她們連一秒鐘都等不及,馬上就抱起她們的寶寶,開始她們的母親生涯,就好像一見鍾情一樣。

另外一些媽媽在生產任務完成並且得知寶寶一切正常後,鬆了一大口氣。比起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和照顧寶寶來,現在她們更想好好睡上一覺,恢復體力。就像一位媽媽所說的,在漫長、辛苦的生產工程之後,「讓我好好睡上幾個小時,洗個澡,梳梳頭髮,然後再來照顧寶寶」。如果這些就是你的感覺,那就好好休息,這是你應得的。

當你的身體和心理都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沒有必要強撐著去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在這種情況下,就該讓媽媽休息,由爸爸來與寶寶建立親密關係。

促進親密關係的行為

對於一些進人母親角色有困難的媽媽來說,讓寶寶和你一起待在你的房間是很有用的。

有一天,我去看望一位新媽媽一簡,發現她很沮喪,於是我問她:「怎麼了?」

她說:「一直以來,我都以為自己會對寶寶充滿感情,但我沒有。我真的很不安、緊張,都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我鼓勵簡:「並不是每一對母子都會一見鍾情的,對某些母子來說,這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不用擔心,你的寶寶會幫助你的,但是你必須營造一種能夠讓母子關係好起來的環境。」

下面我將對這種環境進行解釋。

所有寶寶在出生時都會具有一種特徵,這種特徵有利於促進親密關係,能夠提醒照顧寶寶的人注意到寶寶的存在,而且會像磁鐵一樣將照顧寶寶的人帶到寶寶的身邊。這些特徵包括寶寶那天真的眼睛、柔軟的皮膚,出神的凝視、不可思議的新生兒氣味,以及最重要的一項:寶寶的初始語言——哭聲和哭之前的抽登。

早期的母子溝通系統的工作方式就是這樣的:寶寶的哭聲會激發媽媽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就像第一章所說的那樣,一聽到寶寶哭,媽媽體內流向心臟的血液就會加速,同時會有一種想把寶寶抱起來餵他的衝動。這是一個最好的例子,顯示出寶寶的信號是如何觸發媽媽的反應的。在這個世界上,再沒有任何其他的信號能像寶寶的哭聲一樣,引起媽媽如此強烈的反應了,同時,在寶寶的一生中,也只有這個階段的「語言」能夠如此強烈地刺激媽媽採取行動。

想像一下母嬰同室的情況。由於媽媽一直在寶寶旁邊而且時刻準備著,所以寶寶一哭,媽媽就會馬上把寶寶抱起來餵他,然後寶寶就不哭了。當寶寶再次醒來,不安地扭動,皺著臉開始哭的時候,媽媽也會做同上次一樣的動作。下次當媽媽注意到寶寶醒來,不安地扭動並開始皺著臉時,就會在他哭之前把他抱起來餵他。這樣媽媽就學會了識別寶寶的信號並作出適當的反應。經過住院期間內多次這樣的對話之後,媽媽和寶寶就能合作無間。寶寶學會發出更清楚的信號,媽媽學會更好地反應。因為這種促進親密關係的哭聲能夠刺激媽媽體內的激素反應,所以她的泌乳反射就能更順利,這樣,母子之間就達到了一種生物學上的協調。

現在將這個畫面與醫院育嬰室照顧嬰兒的方式作一下比較,想像一下新生兒躺在塑料箱子裡面的情景:寶寶一覺醒來,肚子很餓,於是開始哭,然後就把育嬰室裡面的其他寶寶都吵醒了,最後所有寶寶都哭了起來。一個善良又細心的護士聽到哭聲後,如果時間允許,她就會立即做出反應,但是她和寶寶並沒有生理上的聯繫,體內也沒有專門為這個新生兒所設的程序,激素也不會因為寶寶的哭聲而發生變化。一直哭的寶寶很快被帶到媽媽的身邊。在這種情況下,寶寶的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的哭聲有助於促進親密感,但後一階段的哭聲聽起來很煩人,甚至令人想躲開。

因為媽媽不在寶寶身邊,所以當寶寶哭時,媽媽可能會錯過這出生物學戲劇開場的一幕,可是媽媽在幾分鐘之後仍然想給寶寶餵奶。當育嬰室裡的寶寶被帶到媽媽身邊時,他可能已經不再哭而睡著了(這是對痛苦作出的退縮反應),也可能抱著媽媽,然後更加緊張不安地哭。這時寶寶的哭聲讓與寶寶有著生理聯繫的媽媽不再感到親切,反而會引發一種不安的情緒。儘管媽媽有能夠哺育寶寶的溫暖乳房,她仍然可能擔心自己不能分泌出乳汁來,結果寶寶哭得更大聲了。當媽媽懷疑自己照顧寶寶的能力時,寶寶可能就得更多地待在育嬰室了,因為媽媽覺得「專家們」應該能更好地照顧寶寶。這種分離會導致媽媽錯誤理解寶寶發出的信號,中斷媽媽和寶寶的親密關係。當他們出院回家後,母子倆也還互不熟悉。

幸運的是這種狀況今天基本不再發生了,當寶寶在媽媽的房間裡醒來時,他哭前發出的信號很快就會得到凹應,他能在哭前吃到奶,或者至少在前期促進親密關係的哭聲轉變成煩人的哭聲之前吃到奶。這樣,媽媽和寶寶都因為待在一起而獲益。寶寶哭得更少,媽媽也能展現出更成熟的應對寶寶哭聲的技巧。寶寶患嬰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煩躁、絞痛,啼哭不止)的可能性比在育嬰室接受照顧的寶寶更低。我們有這麼一種說法:「育嬰室裡的寶寶越哭越糟,母嬰同室的寶寶越哭越好。」

對母嬰同室的一種更好的說法應該是「互相適應」。通過在一起不斷重複「發出信號一作出反應」的對話,媽媽和寶寶之間就能學會更好地適應,相互受益。

Lil瑪莎筆記:

我設身處地為我剛出生的寶寶著想,發現飢餓對他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他以前從來沒有經歷過,也不知道我會很快為他解決這個問題。肚子餓的寶寶會艮快變得焦慮,然後大哭不止。我想在這一切發生之前來到寶寶身邊。

生曰「照片」

現在跟我一起來看著和感覺一下你剛出生的寶寶的樣子。

頭。不對稱的像西瓜一樣的頭形,是頭骨移動造成的,這是為了讓寶寶能夠更順利地通過產道。(這個過程就是所謂的胎頭變形。)如果用手摸寶寶的頭,你可能會感覺到狹長的隆起,這是寶寶的頭骨在分娩時受到擠壓造成的。那些頭比較大、分娩過程比較長的寶寶,胎頭變形的現象會更明顯,這也正是寶寶在努力出來的證明。臀位出生的寶寶,胎頭變形的現象不是很明顯,當然,這取決於寶寶是否用力了。而剖腹產出生的寶寶,頭可能完全沒有變形。幾天之後,變形的頭就會變圓。

頭皮。當你繼續摸寶寶的頭時,會在寶寶頭部中間的地方感覺到一個相對柔軟的地方(就是我們常說的「囟門」),有時候你會看到並感覺到這個柔軟部位下有脈搏的跳動。你可能還會在寶寶頭後面中間的地方發現一個較小的很柔軟的點。這些柔軟的部位都可以碰,也可以洗。事實上,這些柔軟的部位下面都有一塊起保護作用的硬膜。如果可以的話,趕緊享受這種感覺吧,這些柔軟的部位在寶寶的頭骨長到一起時會越來越小。寶寶的頭皮有的是禿的,有的長滿了一堆糾纏在一起的蓬亂的頭髮。快把寶寶的第一個髮型拍下來吧。當你摸寶寶的頭皮時,可能會摸到一個「鵝蛋」——生產時由於液體堆積而形成的一個柔軟的包,這是頭皮下的毛細血管在生產過程中破裂造成的,這個包可能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會消失,而且在消失前可能還會變得很硬。寶寶頭部的輪廓和頭皮會很快變化,好好享受這種難得的感覺吧。

眼睛。你與寶寶最初的對視可能會很短。只要留心一些就可以注意到寶寶眼皮有點腫腫的,只張開一條縫,寶寶這樣瞇眼是為了保護嬌嫩的雙眼不受強光刺激。好好珍惜你第一次觀察寶寶眼睛的機會吧。一般西方人新生兒的眼睛都是深藍或灰色的。寶寶可能會好奇地到處看,但因為分娩時受到的壓力,眼睛可能會暫時充血,眼皮也會下垂好幾天甚至幾周,他還可能一次只睜開一隻眼睛。開始幾周,寶寶不會流眼淚,眼睛裡偶爾出現的黏稠物也能輕易拭去。大部分時間寶寶都閉著眼,但偶爾睜開時,會睜得大大地,機靈地轉動眼珠到處尋找那對深情的眸子——你的眼睛。

臉。寶寶剛出生時的臉看上去像被緊緊地擠壓過:眼皮腫脹泛青,胖乎乎的面頰上有些游青,能隱約看到一些破裂的血管,鼻子扃扁的,下巴往裡縮,整個臉看起來都不太協調。出生一天之內,寶寶的臉就會變個模樣:浮腫慢慢消退,顏面骨回歸正位,面部器官也協調了。在這一天裡,多看看寶寶的臉吧,以後可就看不到這個樣子的寶寶了。

皮膚。當你第一次撫摸寶寶時,會發現他的皮膚上有一層奶賂狀的白色黏稠物,這就是胎垢,當寶寶還在你肚子裡,泡在羊水中時,它可以保護寶寶的皮膚,分娩時還可以做潤滑劑。這層胎垢可是寶寶的天然「大衣」,是寶寶自我保護的一種工具,因此就讓它自然吸收吧,不要人為地從寶寶身上擦掉它。當你順著寶寶的後背、耳垂、臉頰撫摸上來時,還能感覺到寶寶身上細細的絨毛,這叫做胎毛。你可以用心感受一下寶寶這如絲綢般柔軟的胎毛,因為這些很快就會消失。不同的寶寶,皮膚看起來、摸起來也就不太一樣。體形大一些的寶寶膚色紅潤,皮膚較厚,摸上去光滑柔軟。另外一些寶寶,尤其是早產兒或體形比較瘦小的寶寶,皮膚比較鬆弛,褶皺也就比較多。有一些新生兒皮膚較薄,皮下的血管都能看得到,尤其是在鼻樑、眼皮或頸背部。

因為新生兒體內的血液循環系統尚未成熟,無法使血液到達手和腳,因此在出生頭幾個小時到幾天之內,寶寶的手和腳都是涼涼的,顏色發青。寶寶一哭,皮膚會刷一下變得通紅,那些血管密集的部位顏色會更明顯,尤其是額頭中間(關於正常皮膚印記的討論,請參見第105頁)。頭一兩周內,寶寶的皮膚可能有點幹,一片一片的,容易脫落,特別是手和腳的皮膚。這個時期不用給寶寶抹乳液。

生殖器:腫脹的陰唇或陰囊,腳:皮膚佈滿褶皺.兩腳朝內相對。

腿:像青蛙一樣弓起.穹曲。

身體:胳膊和腿分別向胸部和腹部彎曲:靜躺著.偶爾也動動四肢:呼吸頻率高.無規律.在出生一小時內常發出呼嚕聲:肌肉有活力。眼睛:浮腫.瞇成一條縫..偶爾張開:睜眼後喜歡四處張望。

頭和頭皮:頭被拉得很長.不對稱:有些部位隆起:皮膚皺巴巴的.頭髮纏結在一起:頭骨相接的地方摸起來軟軟的。

臉:鼻子扁扁的.臉頰胖嘟_的:額頭.眼皮上有紅色斑點.脖子藏在一層層的脂肪中.並不十分明顯,皮膚:有奶酪似的白色黏稠物.尤其在皮膚的褶皺處:手腳發青:肩部和背部有細細的絨毛。

身體。大多數新生兒看起來都胖乎乎的,因為他們身上有大片脂肪區,分佈在頸後、臉頰、鼻樑兩側和胳膊下方。肩膀兩旁的脂肪區讓寶寶的脖子變得不太明顯。由於出生時母體的激素傳給了寶寶,寶寶的乳房會有些腫脹,甚至會溢出幾滴奶。如果你把手放在寶寶胸前去感覺他的心跳,會發現他的心跳得簡直沒法數。剪斷的臍帶像個裝飾品一樣擺在寶寶的腹部中間。圓乎乎的肚子加上捲起的雙腿,讓人看不到寶寶的腹股溝。當寶寶肌著睡的時候,彎曲的腿和內翻的腳幾乎都被寶寶的肚子遮在下面了。

手。當寶寶全身放鬆地躺著時,他們會握緊拳頭,把雙手舉到眼前。有些寶寶剛出生幾個小時就開始探究自己的臉部了,他甚至可能用他那紙統計數據

約95%的新生兒都會符合下列統計數字:*體重為2.5~4.1千克,平均3.4千克。

*身長為46~55厘米,平均51

厘米。

*頭圍為3Z5~37,5厘米,平均35厘米。

新生兒的呼吸頻率和心跳次數為成人的兩倍。一般薄又很長的指甲抓傷自己嬌嫩的皮膚。寶寶手上的皮膚通常有些發青,而且皺皺的,手腕部位有深深的褶痕。

腳。和手一樣,腳上的皮膚也是泛著青色、皺皺的。寶寶的雙腳一般朝內翻,腳趾頭常常疊在一起。小腳趾看起來像是長到肉裡去了,當然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腿和胳脾。寶寶的腿都弓著,像青蛙一樣向內蜷曲,這是因為寶寶習慣保持在媽媽子宮裡的姿勢。

生殖器。分娩時積壓的多餘液體和產前突然增加的激素會使女寶寶的外陰和男寶寶的陰囊、睪丸在出生後都腫脹得很大。女寶寶外陰部的積水通常在出生一周內就會自然消退,但是男寶寶陰囊的積水可能會持續數周甚至數月。男寶寶陰莖的包皮通常都很緊。

醫院的例行程序

為了對寶寶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並開始打疫苗,所有的婦產機構都會執行以下程序。

新生兒阿普加評分

寶寶一出生,就要被評分——這彷彿是在提醒寶寶,他已經進入一個分數化的世界,這個世界裡時時刻刻都要競爭,或高或低的分數會陪伴他的一生。新生兒阿普加評分——由維吉尼亞.阿普加醫生於1952年首創;~一是對新生兒健康狀況的一種快速評估法。這個評估必須在寶寶出生1分鐘以及5分鐘時分別做一次,通過對新生兒的心率、呼吸強弱、皮膚顏色、肌肉力量和對刺激的反應來評估他的初始健康狀況。

沒有滿分。新生兒阿普加評分到底意味著什麼呢?1分的寶寶一定比8分的寶寶健康嗎?不一定!創設這個評分的首要目的是讓醫護人員清楚哪些寶寶更需要特殊照顧。得5分的寶寶比得7~10分的寶寶更需要密切關注。這個評分更像是「誰該得到特殊照顧」的評分。如果一個寶寶在出生後1分鐘時評估得了5分或6分,而5分鐘後評估得了7分或10分,那麼這個寶寶就被列入「不用擔心」的名單。如果一個寶寶在出生後1分鐘時評估得了5分,而5分鐘後評估仍然得了5分,那麼這個寶寶就需要看護人員多關注一些,也許還會需要特殊看護,直到各項生理機能都開始穩定運行了,他才會被送到媽媽身邊,很少有寶寶能拿到標準的滿分10分。雖然有的寶寶全身紅潤,呼吸規律,心率正常,肌肉動作強而有力,哭聲震天一-可以拿到1分,但是大多數新生兒都沒有那麼完美。畢竟新生兒需要花一些時間來調整全身繫統以適應子宮以外的世界。寶寶在出生後幾小時內手腳泛青其實再正常不過了。而且,還有些寶寶在出生後希望能安靜地待一會兒,不愛大聲哭喊。實際上,我見過一些寶寶,他們在出生後5分鐘內很安靜,不愛哭,其實他們是極其健康的。可在做新生兒阿普加評分時,他們卻因為沒有「響亮的哭聲」而丟/分。

新生兒阿普加評分

並非新生兒的智力評估。新生兒阿普加評分其實只是給醫生做參考用的,但近些年來卻總被父母認定是對新生兒的智力評估--旦寶寶得了一個偏低的分數,父母就開始焦慮,這其實毫無必要。新生兒阿普加評分和寶寶以後的長期發展其實沒有什麼必然聯繫。如果你的孩子皮膚紅潤,呼吸正常,就說明他是個健康的寶寶。

維生素K

新生兒可能會暫時性缺乏維生素K。出生後注射維生素1C是為了促進新生兒血液正常凝固,降低重要組織出現不正常出血的危險。如果想立即享受和寶寶的親密時光,你可以要求護士晚幾個小時再給寶寶注射。

血液篩查

寶寶出生後,醫護人員會采寶寶的臍帶血來做血型和Rh因子檢查。出生12小時或24小時後,醫護人員還會采寶寶的足跟血來做以下疾病篩查,這幾種疾病按照新生兒發病幾率排列。(新生兒疾病篩查通常被稱為PKU測試,但由於甲狀腺機能減退症是新生兒最常見的疾病,因此這種血液檢查更準確地被稱為平狀腺檢查。)鐮狀細胞貧血症。這種疾病在各色人種中都出現過,但以非裔最為常見,大約每400個具有非洲血統的嬰兒中就有一個患這種疾病。在印虔、地中海國家、中東和拉美地區,這種病症也很常見。這種病會導致紅細胞受感染發生病變,改變形狀,以致無法完成正常的功能。這種病症會引發貧血以及其他併發症。新生兒通過血液篩查,能檢查出這種病症以及其他紅細胞病症。

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甲狀腺素

分泌不足是引起此疾病的原因,每5000個新生兒中就有一個患這種疾病。如果未被發現且未及時治療,這種疾病可能會導致寶寶智力發育遲緩。用甲狀腺素治療這種疾病效果良好,而且越早治療越好。

苯丙酮尿症(PKU)。新生兒血液篩查也能檢查出苯丙酮尿症。這是—種罕見的疾病,平均每1.5萬個嬰兒裡才會有一個患病。這種疾病如果不及時治療,就會損壞嬰兒的大腦。如能及早發現,並採用特殊的飲食療法,嬰兒就可以恢復正常。

半乳糖血症。新生兒血液篩查能檢查出的疾病中,半乳糖血症是最罕見的病症,平均每6萬個新生兒中會有一個患病。這種疾病是由於某種酶的缺乏,致使有害物質在嬰兒血液中沉積,損傷了重要組織而造成。如果不及時治療,會致使嬰兒死亡。和PKU—樣,這種疾病也可以釆用特殊的飲食療法。

新生兒聽力篩查

20世紀90年代,美國政府曾出資在幾家選定的醫院中建立新生兒聽力篩查項目,調查結果顯示,大約每650個新生兒中,就會有一個出現不同程度的聽力問題。這些有聽力障礙的嬰兒如果在長到6個月大之前就接受早期的千擾刺激治療,等到兒童時期再做相關測試,與那些沒有接受早期治療的嬰兒相比,前者的得分會明顯高出很多。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對聽力有障礙的孩子,越早發現,越早治療,療效就越好。

過去人們習慣在孩子長到6~9個月大時才做聽力篩查,但現在,英國的一些醫院開始為剛出生的嬰兒做聽力篩查,以便及早發現問題。做聽力篩查有許多種方法。有一種就是在嬰兒耳朵裡置入耳塞,耳塞裡會發出滴答滴答的聲音,耳塞另一端連接的傳感器會檢測到嬰兒的耳朵對滴答聲的反應。還有一種是在嬰兒頭皮上貼上傳感器,從嬰兒的腦波對聲音的反應來判斷嬰兒的聽力情況。這兩種方法都不會讓寶寶感到痛楚,只是需要讓儀器在寶寶身上待一會兒。有一些孩子在初次測試中表現可能並不好,但這不能說明他們聽力有障礙。醫生會過幾天再來對他們進行測試,如果仍然反應不對,則需要在幾周後讓聽力專家來給孩子做細緻的聽力評估。

Lii詹姆斯醫生筆記: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通過初次聽力測試,也不要驚慌失措,大多數初次測試的「落榜者」都會成功通過第二次測試。

新生兒黃疽

只要進過育嬰室,你就會發現許多小寶寶的皮膚和眼球都是微微泛黃的,這就是新生兒黃瘋。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這就跟長痱子一樣,很快就好,不用擔心。大多數新生兒都會不同程度地患上這種病,這是由於一種叫做膽紅素的黃色色素在血液中大量出現,並在皮膚中沉積所造成的。膽紅素的多少,可以通過釆集新生兒的足跟血來測量。

正常的黃疸和不正常的黃疸

新生兒黃疸有兩種類型:正常的(生理性黃疸)和不正常的(病理性黃疸)。

嬰兒出生時,體內往往攜帶了多於正常需求的紅細胞。這些多餘的紅細胞就像一個個鼓鼓的小圓餅,裡面充滿了黃色的色素,即膽紅素。當這些紅細胞被體內的廢物處理系統弄破時,膽紅素就被釋放出來。其實我們體內每天都在進行這種程序,但我們的皮膚不會變黃,這是因為我們的肝臟——體內主要的過濾器官——把這些多餘的膽紅素處理掉了。

新生兒的肝臟還沒有成熟到能處理膽紅素的程度,所以這些黃色的色素就沉積在皮膚上,讓嬰兒的皮膚變黃了。一般情況下,嬰兒出生三四天後皮膚開始變黃,這是正常的黃疽。只要寶寶體內的「膽紅素處理系統」逐漸成熟起來,讓多餘的膽紅素逐漸變少,黃疽就自然消失了。這個過程通常需要一兩周,不會對寶寶產生傷害。

不正常的黃疽通常出現得更早,在嬰兒出生24小時內就會出現。這是由於嬰兒體內太多的紅細胞被過快地破壞掉了.如果太多膽紅素被釋放出來(用醫學術語來說就是「膽紅素水平過高」),這些多餘的膽紅素可能會造成腦部損傷(在現代醫療的預防與治療下,這種情況已經很少出現了)。只要嬰兒是足月出生、十分健康的話,即使是這種不正常的黃疸,也不太會對他產生傷害。但對早產兒或者生病的新生兒來說,如果出現不正常的黃疽,則需要引起父母和醫護人員足夠的重視。

不正常的黃疽通常是由於母親與嬰兒的血型不相容引起的,比如母親是型血,而寶寶是A型或者B型,或者母親是Rh陰性,而寶寶是Rh陽性(為了防止出現Rh溶血症,母親在懷孕最後一個月以及生產後都會立即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在懷孕時,母親的血液會進人胎兒的血液,如果胎兒的血型碰巧與母親不同,戰爭就會在胎兒的血液中爆發:胎兒的紅細胞誓死抵抗從母親那兒來的外來抗體,這場戰爭必然會導致許多紅細胞犧牲,膽紅素也就被釋放出來,從而迅速形成了黃疸。

醫生會通過采血來檢查膽紅素水平和黃疽值。如果膽紅素水平較低,則基本無礙,不用拘心。如果膽紅素水平很高而且上升太快,醫生可能會需要對寶寶進行治療,讓寶寶喝更多的液體藉以沖淡多餘的膽紅素。醫生還會把寶寶放在藍光箱中接受藍光治療,以溶解皮膚上多餘的黃色色索,讓它從尿液中排出,減少血液中的膽紅素。醫生還可能會選擇一種更親近寶寶的解決辦法——毯式黃疸光療儀。寶寶被裹在一張毯子裡,毯子內側的治療燈發出的光線能溶解膽紅素,降低寶寶的黃疸值。用這種方法治療黃疽,你可以在寶寶治療時抱著他,給他餵奶,而不是讓他孤零零地躺在有機玻璃做的小箱子裡照著藍光。這種新式治療法效果非常好,常常能縮短治療時間,讓寶寶早日出院。

如果寶寶出現了黃疸(大多數寶寶都會出現),你一定要請教醫生,確認是哪一類的黃疸,再來決定你用不用擔心。以我的經驗來說,父母的憂慮值通常高於嬰兒的黃疸值。在照顧新生兒時,父母的憂慮值和嬰兒的黃疸值一樣需要重視,應及時診斷並加以治療。

給黃疸寶寶餵母乳

想像一下下面的情形:寶寶足月出生,出現了正常的(生理性)黃疸,他很健康,血液中也找不到造成黃疸的因素,只是看起來黃黃的。當醫生看到寶寶的「黃色標誌」後,就會把寶寶從媽媽身邊抱開,放在藍光箱裡。藍光治療會讓寶寶很睏,並且有點脫水。而且,與媽媽分開會讓寶寶不想吃母乳,這樣寶寶就只能用奶瓶喝配方奶了。少了寶寶的頻繁吮吸,又沒有寶寶在身邊對泌乳產生刺激,媽媽的乳汁也很快減少了,而這個時候寶寶正需要更多的熱量和液體來排出膽紅素。(研究表明,與水和配方奶相比,母乳能更有效地幫助寶寶排出多餘的膽紅素,也許是因為母乳有通便的效果,可以讓寶寶的大便最增多。)這種情形應該盡可能少出現。醫學界普遍認為吃母乳的寶寶比較容易出黃痕,但就我的經驗來說,只要以正確方法採用母乳餵養,寶寶出黃疸的幾率並不比喂配方奶的新生兒高。但是,按固定時間餵奶並且將媽媽和寶寶分開,確實會讓許多吃母乳的寶寶出黃疸,這是因為限制時間的餵奶無法讓寶寶得到足夠的熱量。這種黃疽是環境造成的,不是因為你的乳汁,而是因為餵母乳的方法不對。以下這些方法將教你如何控制寶寶的黃疽,讓母乳餵養有一個好的開始。

*遵循成功餵母乳的好建議(見第125頁),尤其是在剛開始頻繁餵奶的時候。向專業人士進行咨詢,這將有助於減少黃疸的產生。母乳中含有充足的水分和熱量,有助於寶寶排出體內多餘的膽紅素。

*咨詢醫生,瞭解寶寶的黃疽是哪一種。如果寶寶很健康,黃疽也是正常的(我稱之為沒問題的黃疸),不用擔心,多分泌一些母乳就可以了(擔心會讓媽媽的乳汁減少)。

*不要忽視昏昏欲睡的寶寶。黃痕有時候會讓寶寶昏昏欲睡,想睡的寶寶吸母乳不像以往有力氣,這樣就使黃疸更嚴重了。(面對這種問題,請參見第140頁有關轉換餵奶方式的建議。)*如果你的寶寶黃疽出得很嚴重,就需要接受藍光照射,有時還需要進行靜脈注射,借此來排出多餘的膽紅素。這個時候,你要繼續給寶寶餵母乳,除非醫生不允許(見下面的「母乳性黃疽」)。

母乳性黃痕。有一種很少見的黃疸,叫做「母乳性黃疸」(與前面說的那一種黃疸不同)。在新生兒接受母乳餵養並出現嚴重黃疽的病例中,母乳性黃疽的比例小於1%。對於母乳可能會加重黃疸的症狀,或者減慢黃疽排出速度的原因,現在我們瞭解到的還很少,生物學上的原因也不清楚。如果你的醫生懷疑你的寶寶有母乳性黃疸,就會要求你在12~24個小時內停止餵母乳,如果寶寶的膽紅素水平很快地下降了20%,說明醫生的診斷可能就是正確的。如果是這樣的話,只要寶寶的膽紅素並不是很高,許多媽媽還可以繼續餵母乳。但如果醫生通知你停止餵母乳幾天,你就要每隔3個小時擠出母乳,直到恢復母乳餵養為止。

通常情況下,不需要給一個有黃疽的寶寶停止母乳餵養。

寶寶的第一次身體檢查

寶寶出生24小時後,就會接受第一次身體檢查。在醫院時,這種檢查將由兒科醫生來做,在家時,你可以請保健中心來給寶寶做身體檢查。你可以要求在旁邊觀看,這樣,你會更瞭解寶寶的身體,知道哪些是兒科醫生留意的地方。現在,讓我們來從頭到腳給寶寶做第一次的檢查吧。

兒科醫生對寶寶是否健康的第一印象,是由目視而來。寶寶是早產、晚產還是足月?寶寶是不是以青蛙的姿勢躺著,顯示出肌肉很有力?寶寶是不是清醒、活潑、膚色粉紅、健康而且呼吸正常?

接下來,兒科醫生會檢查寶寶的頭,看看是否有任何異常,並且可能會向你指出新生兒頭上所有正常的隆起和腫塊。看看囟門是否柔軟、平坦。量景頭圍並和正常值作比較,確認頭圍和寶寶的身長、體重成比例。

兒科醫生會用光照寶寶的眼睛,確認是否有白內障或者其他內在的眼睛問題,以及寶寶眼睛的大小是否正常。兒科醫生可能還會告訴你說,寶寶眼白部分的幾條破裂的血管會在幾個星期之後消失。(有時新生兒腫脹的眼瞼會讓兒科醫生無法進行一次徹底的眼睛檢查,這種情況下,他可能會在幾天之後再來檢查一次》)在確認寶寶鼻腔通道張開得足夠大,讓空氣很容易流通之後,兒科醫生會檢查寶寶的口腔。如果舌頭前部跟口腔底部連接得太緊(醫學上稱為舌繫帶短縮),會妨礙寶寶吃母乳。(請參見第136頁的「舌繫帶過短」,裡面有詳細的介紹。)兒科醫生還會看看口腔上部的上顎是否完全成形。

兒科醫生會用光照射寶寶的耳道,看看構造是否正常。每個寶寶的外耳都不一樣,有的貼著頭部,有的內翻,還有的外翻。隨著寶寶耳郭的軟骨漸漸發育,耳朵的形狀會越來越漂亮。耳垂上的淤傷是很正常的。

兒科醫生還會用手摸摸寶寶的脖子,檢查是否有異常的腫塊。他還會摸摸寶寶的鎖骨,因為發生難產時寶寶的鎖骨經常會斷裂,不過很少需要治療。接著,兒科醫生會聽寶寶的心跳,檢查是否有異常的聲響和跳動,這些都可以顯示出一些結構性的問題。同時,醫生會用聽診器在寶寶的胸腔四周移動,確認空氣能夠正常地進出肺部。

接下來是腹部。兒科醫生會用手摸寶寶腹部薄薄肌肉下的重要器官(肝、脾和腎),確認它們的大小和位置是否正常,他還會檢查寶寶腹部是否有異常的生長物。

然後是檢查生殖器。寶寶陰道的開口是否正常?蛋白狀、有時帶點血的陰道分泌物是正常的。兩顆睪丸是否都降下來了?腹股溝的皮膚下有沒有疝氣(脫腸)?

兒科醫生還會檢查寶寶的肛門是否開口,位置對不對,還可能問你或護士寶寶大便了沒有。

在檢查寶寶的腹股溝時,兒科醫生會抓住寶寶的大腿並轉動髖關節。他這是在檢查髖關節是否有脫位——這種症狀在新生兒階段很容易診斷和治療,在以後就較為麻煩了。當醫生的手摸到寶寶的屁股時,你會注意到他會把一根手指放在寶寶腹股溝的中間部位,這是在檢查股動脈的搏動。這些大動脈搏動的強度會顯示出心臟分支出來的血管是否足夠粗。

接著,兒科醫生會檢查寶寶彎曲的腿部,一直檢查到向內彎的腳掌。但是,如果腳掌的前半部分向後半部分彎曲得太厲客(也就是足內翻),就可能需要從新生兒階段開始打石裔來進行矯正。新生兒的腳趾什麼形狀的都有,有蹼、過大、交疊,這些都是常見的遺傳特徵。兒科醫生還可能會檢查新生兒的反射動作,不過等到從頭到腳的檢查完畢之後,兒科醫生對寶寶的神經發育已經有了一個大致印象了。此時,兒科醫生會翻閱寶寶的生產情況記錄,看看有沒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還會看看媽媽的病歷和護士的筆記。兒科醫生還會檢查媽媽的血型,確認媽媽和寶寶的血型是否會因不相合而導致異常的黃疽。

一般的新生兒檢查到此就完成了。如果寶寶的生產情況特殊或者在身體檢查時有特殊的發現,兒科醫生可能會進行其他的檢查和測試。住院期間,寶寶的醫生和護士會幫助你學會正確照顧寶寶,尤其是餵奶。除了新生兒身體檢查之外,新生兒例行照護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出院談話%在出院之前,把你所有的問題和關心的事列一個表,在你出院那天,向你的醫生咨詢這個表的內容,並瞭解回家之後需要注意的事項。此外,你還要知道如何與醫生聯絡,並確認你的第一次家庭問診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