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定本育兒百科 > 第三章嬰幼兒外科常見病的預防與調理 >

第三章嬰幼兒外科常見病的預防與調理

嬰幼兒外科常見病種類非常多,包括腸套疊、地圖舌、關節脫位、急性闌尾炎、口角炎、脫肛等疾病,必須採取及時的治療措施。小兒外科疾病的重要治療原則就是早確診、早治療,及時接受規範化治療。由於小兒(特別是嬰幼兒)對疼痛或身體的不適無法自主表達,不會講話,使得一些急腹症的患兒往往情況很嚴重時才會被發現,延誤了最佳治療時機。比如小兒腸套疊是小兒外科的常見病,只要早發現、及時通過科學有效的治療,90%的寶寶不做手術即可痊癒。這就需要家長細心周到、善於觀察,從寶寶的日常反應中發現疾病的徵兆。

腸套疊

腸套疊是嬰幼兒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它分原發性、繼發性兩種,絕大多數原發性腸套疊發生在嬰幼兒身上,其中尤以4~11個月的小兒發病最多,男孩的發病率是女孩的2~3倍。腸套疊的發生是因為一段腸管套入其相連的腸管腔內,導致腸道出現梗阻,當腸道開始蠕動,就會引起患兒出現不適等症狀。

【主要症狀】本病80%發生於2歲以內的小兒,發病突然,主要表現:腹痛、嘔吐、便血、腹部「臘腸樣包塊」。

寶寶一旦患病,早期症狀常會表現為陣發性且帶有一定規律性的腹痛,疼痛時患兒面色蒼白,出汗,下肢屈曲,有些患兒並不啼哭,表現為煩躁不安。

這些症狀一般會持續10~20分鐘,之後患兒會突然安靜,但是,令爸爸媽媽擔憂的是,腹痛數分鐘後還會捲土重來。在患兒緊急的腹痛過後就會出現嘔吐症狀,嘔吐物中還會伴有膽汁,這時患兒常會拒絕哺乳或拒食。

到後期如發展為完全性腸梗阻時,常見嘔吐物為糞便樣帶有臭味。發病後6~12小時,就可出現紫紅色或「豬肝色」大便,並有黏液,也有可能是血便或血水,普遍沒有臭味。

在患兒安靜或熟睡的時候,腹壁鬆弛情況下,家長在寶寶的腹部可以摸到「臘腸樣」的腫塊,如為回盲型,則腫塊多在右上腹部或腹中部,表面光滑,稍可移動,腹痛發作時,腫塊明顯,腸鳴音亢進,右下腹有「空虛感」。

【預防】爸爸媽媽要想預防小兒腸套疊,首先必須先瞭解引起腸套疊的原因。但是,引起腸套疊的原因至今還不是很清楚。然而,腸炎、腹瀉、便秘、輔食突然改變等所有的腸蠕動節律紊亂,都可能是腸套疊的促發因素。

因此,在天氣多變的季節裡,爸爸媽媽要根據天氣的變化,及時地給寶寶加減穿衣。尤其是在寶寶睡眠的時候,一定要給他蓋好被子,以免寶寶的肚子受涼,引起腸蠕動的紊亂。

此外,寶寶在飲食上也要定時定量,不要過饑過飽,吃清潔的或易消化的食物。腸炎腹瀉也可能誘發腸套疊,當寶寶由腹瀉突然轉為便秘,並出現嘔吐時,爸爸媽媽應特別注意小兒腸套疊的發生。

【調治】其實,寶寶出現腸套疊並不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怕就怕爸爸媽媽對腸套疊沒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以致最後耽誤了病情。如果寶寶突然出現的陣發性腹痛、嘔吐、便血等症狀,爸爸媽媽要仔細觀察寶寶的一舉一動,立即帶著寶寶去醫院檢查、診治,以免錯過最佳的診治時間。目前治療腸套疊的方法有兩種:空氣灌腸復位法和手術治療方法。腸套疊如果治療及時,可以很快好轉。另外,在寶寶腸套疊時,爸爸媽媽不要給寶寶吃東西,也不要給寶寶盲目吃止痛藥。

地圖舌

地圖舌又被稱為遊走性舌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口腔疾患。它多發生在4~5歲幼童身上,特別是體質比較虛弱、易疲勞、營養不良的寶寶更容易患上此病。地圖舌發病時沒有明顯的疼痛感。「地圖」的位置主要在舌背,有時也可出現於舌緣、舌腹、舌尖,它的形狀如絲狀乳頭、菌狀乳頭呈片狀剝脫,形成圓形、橢圓形的光滑的紅色剝脫區,菌狀乳頭有時清晰可見。它的位置和形狀的變化並不固定,也沒有一定的規律性,可能在一夜間發生改變,也有可能數周都無變化,病損消失後有再發的可能性。對身體健康沒有大的影響,舌頭活動自如,味覺也不會受到影響。

【主要症狀】寶寶患上地圖舌後,普遍不會感到太大的痛苦,只是經常會出現食慾不振、面黃肌瘦、盜汗夜驚、便溏或便秘、易感冒等症狀。大多數患兒有時會感到舌頭麻木,少數患兒會感到舌頭有輕度燒灼感。

【預防】地圖舌的發病原因並不是非常明確。

一般認為寶寶消化不良、腸道寄生蟲、B族維生素元素缺乏時才會患上此病。

此外,還可能與遺傳有關。

為了預防地圖舌,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要提醒寶寶注意保持口腔的清潔,刷牙時最好選擇軟毛牙刷。

減少食用煎炸、辛辣、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多吃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如動物肝臟、雞蛋、牛奶、豆類及某些蔬菜,如雪裡紅、油菜、菠菜、青蒜等綠葉蔬菜。

【調治】地圖舌沒有什麼特效藥。它對人體的健康也不會造成太大的影響,因此,一般也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最重要的是注意一下引起這種病症的原因,然後消除不良因素,如不良刺激及口腔病灶;注意合理飲食,調節脾胃功能,預防腸道寄生蟲,並保持口腔衛生預防繼發感染。對症狀明顯的患兒可局部塗用金黴素魚肝油,口服B族維生素。如果患兒的症狀比較嚴重,也可以酌情使用抗生素來治療。

關節脫位

關節脫位又被稱為脫臼,是指關節面失去正常關係。寶寶關節脫位的男女發生比率為6︰1,並且左側脫位要比右側脫位多近一倍,在通常情況下,雙側關節脫位者較少。4歲以下的寶寶橈骨頭發育不全,環狀韌帶鬆弛,所以在受到牽拉後很容易發生關節脫位。

【主要症狀】寶寶關節脫位後,會出現難以忍受的疼痛,並且關節脫位的地方還會變形腫脹、淤傷及不能移動,甚至相應的關節附近的皮膚還會有疼痛感,症狀類似骨折。

【預防】兒童發育性關節脫位其實是可以避免和預防的。如果能在新生兒出生後及早診斷與治療,就可以阻止關節脫位的進一步發展。原因在於新生兒期病理改變最輕,易於矯正。同時在寶寶生後第一年,其骨盆發育也最快,採用科學的干預治療手段能達到改善疾病的目的。另外,為了避免外因引起的小兒關節脫位,爸爸媽媽在和寶寶玩耍時,不要用力拉拽寶寶的手和胳膊。

【調治】寶寶出現關節脫位時,爸爸媽媽切莫慌張,不能試圖想把寶寶的關節回復原位,而用力地拉拽。最好的方法是將寶寶患處承托在最合適的位置上,在打電話叫救護車的同時,用冰敷脫位關節部位,這樣可以減輕寶寶的痛楚。

急性闌尾炎

急性闌尾炎俗稱盲腸炎,是小兒外科最常見的急腹症之一。與成年人比較,小兒急性闌尾炎發展快,病情重,穿孔率高,併發症多。

據綜合醫院統計,目前兒童患急性闌尾炎的概率相當大,一旦發病病情就會十分的嚴重,穿孔率極高,併發症也多。1歲內寶寶患有急性闌尾炎後,幾乎100%都會發生穿孔,2歲以內穿孔率為70%~80%,5歲時為50%。小兒急性闌尾炎的死亡率較成年人平均高10倍。

【主要症狀】小兒急性闌尾炎的症狀很多,通常爸爸媽媽在觸摸寶寶右下腹部時,他會表現出拒壓、哭鬧,不讓觸摸等舉動。有個別的寶寶,還會出現噁心、嘔吐、高燒、持續性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寶寶在疼痛難忍的情況下,往往會下意識地蜷曲側臥。爸爸媽媽面對著寶寶上述的種種症狀,不能手忙腳亂,應立即帶著寶寶去醫院就診,以免延誤治療的最佳時機。

【預防】為了盡量避免寶寶患上闌尾炎,爸爸媽媽要引導他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注意飲食衛生,不要暴飲暴食;杜絕飯後馬上進行蹦跳、奔跑等劇烈運動。如果寶寶有腸道寄生蟲,爸爸媽媽應及時帶他到醫院就診,在醫生的安排下進行驅蟲治療。此外,平時還要讓寶寶多參加體育鍛煉,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各種疾病的發生。

【調治】寶寶患上急性闌尾炎後,可以讓寶寶仰臥,兩下肢屈曲,可以減輕寶寶的痛苦;或者利用講故事、談話的辦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在保守治療期間,可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讓其進食清淡的食物,以調節腸胃功能;要保證寶寶臥床休息,不做劇烈運動。值得提醒的是,爸爸媽媽自行早期確診嬰幼兒闌尾炎是很困難的,如果寶寶發生腹痛,就要及時送醫院診治。

口角炎

口角炎俗稱爛嘴角,又叫「燕口瘡」或「口丫瘡」。此病一般多發於春冬兩季,主要是因為春冬的氣候比較乾燥,嘴唇上皮脂分泌減少,很容易引發嘴唇乾裂,從而誘發口角炎。如果寶寶日常飲食搭配不均衡或是常流口水,那麼患此病的概率就更大了。此外,寶寶患慢性腹瀉痢疾時,也會有可能引發口角炎。寶寶患口角炎不易癒合,且復發率較高,爸爸媽媽要引起注意,調整飲食結構,改正寶寶的不良習慣。

【主要症狀】小兒口角炎分為:營養缺乏性口角炎和感染性口角炎兩種類型。這兩種口角炎有著不同的症狀,前者患病的位置多在嘴角的一側或兩側。如果爸爸媽媽不及時帶寶寶去治療,這種炎症很快就會轉化為感染性口角炎。感染性口角炎最初常表現為嘴角發紅、發癢,如果對其置之不理很快就會形成糜爛,最後嚴重時就會導致寶寶嘴角出現條條裂痕,嚴重影響寶寶的進食、說話等日常活動。後者表現為兩側口角濕白,進而出現糜爛或潰瘍,嚴重時還會並發唇炎或舌炎。糜爛部位常會化膿,滲出血液,進而結痂。

【預防】人體內缺乏維生素C和維生素B2時,就會引發口角炎、唇炎、舌炎等。因此,爸爸媽媽必須讓寶寶多攝取一些新鮮蔬菜和水果,多吃些乳製品、動物內臟、綠葉蔬菜等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使寶寶攝取到均衡的營養。此外,還要想辦法幫寶寶改正挑食、偏食的壞毛病,平時多喝水,常吃梨、荸薺等生津滋陰的食物。當寶寶有口角乾裂、舔口唇、吃零食、咬手指等不良習慣時,爸爸媽媽需及時給予糾正。

【調治】寶寶一旦得了口角炎,家長可以將蜂蜜均勻塗抹在患處;或用燒熟的米湯洗口角,每日3次,均有一定功效。

脫肛

脫肛又叫直腸脫垂,是指肛管、直腸外翻脫垂於肛門之外。脫肛是1~3歲寶寶的常見病、多發病。主要與嬰幼兒肛門局部解剖結構上發育不全、支持直腸的組織較弱以及長時期的腹內壓增高等因素有關。

此外,嚴重的便秘和腹瀉、劇烈咳嗽、營養不良、體虛、肌肉力量薄弱、腹壓長時間過高,都會引發脫肛。

【主要症狀】患病初期,寶寶大便時有黏膜自肛門脫出,便後自動縮回。反覆發作後,每次便後均須用手托回,並常有少量黏液從肛門口流出。隨著病情的發展,寶寶一旦哭鬧和咳嗽就會引起脫肛。

假如脫出的直腸黏膜不能及時回縮,那麼局部就會發生血液循環障礙,出現充血、水腫、潰瘍、出血,以及脫出的直腸黏膜難以復位,甚至發生壞死和腐爛。因此,年輕的爸爸媽媽,一旦發現寶寶患有脫肛,應引起高度的重視。

【預防】預防脫肛可以從很多方面入手。對於營養不良引起的脫肛,家長要保證提供給寶寶全面的營養,蛋類、海鮮類、豆類、五穀類、肉類,以增強營養的全面性,增加肛門周圍肌肉的收縮力。對於寶寶便秘、腹瀉引起的脫肛,要加強飲食衛生防禦,只要把病治好,脫肛就會不治自愈。在每次大便後,最好用溫水清洗肛門,並用手將直腸或肛管托回。

【調治】寶寶發生脫肛,爸爸媽媽應首先尋找原因,如果是便秘、腹瀉或百日咳所致,可採取通便、止瀉和止咳等處理,以減輕腹內壓,消除引起脫肛的外力。

其次,爸爸媽媽應該改善寶寶的生活習慣,注意飲食營養,糾正營養不良等,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此外,當寶寶患病以後,爸爸媽媽可以讓寶寶仰臥位,並用右手掌根部按順時針方向,輕輕揉丹田穴(臍下三指)數次。揉的時候掌根不要在皮膚上滑動,以免損傷寶寶的皮膚。

還有寶寶俯臥,爸爸媽媽用右食指螺紋面揉長強穴(尾骨尖與肛門間的凹陷處),順時針方向揉200次,7~10天為一療程。經一個療程的推拿,也有一定的療效。

陰莖頭包皮炎

小兒陰莖頭包皮炎是小兒包莖最常見的併發症,也是引起病理性包莖的主要病因。它具有反覆發作的特點。患陰莖頭包皮炎是因為男孩的包皮過長,導致包莖,再加上平時不注重清洗,細菌在包皮內大量繁殖,或積聚在包皮處,或由尿道深入,導致陰莖頭和包皮發生炎症。

【主要症狀】陰莖包皮炎的常見症狀為陰莖紅腫、疼痛、奇癢,嚴重時患處還會出現糜爛及潰瘍,並有黃膿流出,伴有臭味。這一症狀如果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就會使陰莖頭包皮炎反覆感染,最後會導致陰莖頭或包皮變厚,甚至形成白斑。如果寶寶是因過敏引起,他的陰莖頭或包皮上就會出現水腫性的紅斑,中心區域還會有水泡,弄破就會引起感染,所以患兒爸爸媽媽要特別注意這種情況。一旦出現症狀,就要立即停止服用導致病患的藥物,以防病患加深。

【預防】春季是小兒陰莖包皮炎的多發季節。為了預防炎症的蔓延,爸爸媽媽要在這一季節特別注意小兒陰莖包皮的清潔,堅持天天給寶寶清洗陰部;在飲食上,盡量進食清涼可口的食物,飲用消暑止渴的飲料。

【調治】一旦寶寶患了陰莖頭包皮炎,爸爸媽媽也不要緊張,可以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溶液給患兒清洗,然後在患處塗抹抗生素軟膏。如果疾病是由服藥過敏引起的,在停藥的同時還可以視情況服用抗過敏類藥物。

隱睪症

隱睪症又叫睪丸未降或睪丸下降不全,是小兒外科常見的一種疾病。早產兒患此病的概率高達30%,正常兒童患病的概率僅為3%,因此,家長要注意查看自己寶寶的健康情況。睪丸下降不全,會影響寶寶將來精子的質量。如果寶寶已經滿3個月睪丸還是沒有自動下降,就要及時到醫院就醫治療。

【主要症狀】隱睪症患者的陰囊一側或雙側較小,右側多於左側,觸診陰囊內無睪丸,在腹股溝管內常可摸到小睪丸;部分位於腹膜後可完全觸不到,隱睪症常伴有腹股溝斜疝,但需注意與睪丸缺失的鑒別。

【預防】怎樣預防小兒的隱睪症呢?細心的爸爸媽媽要定期檢查寶寶陰囊的變化,當寶寶無病症的情況下,一般在陰囊兩側都能摸到花生粒大小的睪丸,摸時有實物感;相反,如果寶寶的陰囊有炎症的話,陰囊就會顯得「空虛」不能摸及睪丸或只有一個,這時爸爸媽媽應立即帶寶寶去醫院診治。

【調治】患過隱睪症的寶寶發生睪丸癌的概率會大於睪丸正常的寶寶,因此,家長不可忽視寶寶陰囊的健康狀況。隱睪症的治療主要有激素治療和手術治療兩種。這兩種治療的適應證應根據隱睪的自然下降、退行性變、生育能力和治療效果來考慮。無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法最好在寶寶未成年以前進行治療,如要在寶寶成年後進行治療,不但會影響治療效果,還會影響寶寶的生育能力。

生長激素缺乏症(侏儒症)

生長激素缺乏症是由於腦垂體前葉分泌的生長激素不足而導致的寶寶生長發育障礙。它分為原發性、繼發性兩種。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多見於男孩,患兒出生時身高體重正常,其外觀明顯小於實際年齡,身體比例尚勻稱,智能發育亦正常。

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患兒下丘腦、垂體並沒有明顯的病灶,但生長激素分泌功能明顯不足,這很有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

繼發性的生長激素缺乏症,主要繼發於下丘腦、垂體或其他顱內腫瘤、感染、細胞浸潤、放射性損傷和頭顱創傷等,其中產傷是國內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最主要的病因。

此外,垂體的發育異常,如不發育、發育不良、唇顎裂等畸形均可引起生長激素的合成和分泌障礙。

【主要症狀】生長激素缺乏症的患兒,主要表現為身材矮小。原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多見於男孩,患兒出生時身高體重很正常,但是經過數周後就會出現生長發育遲緩,到了2~3歲後逐漸明顯,患兒的外觀看起來明顯小於他實際的年齡,智能發育正常,面容幼稚,頭髮纖細柔軟,皮下脂肪較多,齒萌出遲緩,恆齒排列不整,手足較小,男孩陰莖較小,多數有青春發育期延遲。繼發性生長激素缺乏症發生於任何年齡,幼年就會出現生長遲緩,並且經常伴有尿崩症狀。顱內腫瘤則多有頭痛、嘔吐、視野缺損等顱內壓增高和視神經受壓迫的症狀和體征。

【預防】預防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必須要避免寶寶頭部外傷。此外,寶寶還應多參加體育鍛煉,加強機體新陳代謝過程,加速血液循環,促進生長激素分泌,加快骨組織生長,從而有益於人體長高。保持良好的睡眠,也有利於孩子身高的增長,因此,爸爸媽媽要盡量讓寶寶保證8~10小時的睡眠。

【調治】小兒生長激素缺乏症治療的主要目的是讓其身體長高。本病開始治療的年齡愈小,效果愈好。目前已廣泛使用的藥物是國產基因重組人生長激素,因某些因素不能使用者,也可以選用康力龍、苯丙酸諾龍、氧甲氫龍和氟甲睪酮等。但這些藥都具有肝毒性和雄激素作用,有可能促使骨骺提前融合而使最終身高過矮,故須在醫師監督指導下使用。

燒燙傷

小兒燒燙傷很常見,佔整個燒燙傷人群的一半左右。小兒燒燙傷的年齡以1~5歲最多,2~3歲特別容易受傷。因為,處於這一年齡段的寶寶活動能力較強,他們的淘氣、頑皮、好奇,致使他們經常會故意地去觸摸一些容易對自己造成傷害的東西,加之他們的動作不協調,迴避反應遲緩,一旦受傷後又很難脫身,所以他們成了燒燙傷的多發人群。

【主要症狀】燒燙傷的症狀表現與澆燙傷的深度有關。一般來說,一度燒燙傷:只傷及表皮層,受傷的皮膚發紅、腫脹,覺得火辣辣地痛,但無水泡出現;二度燒燙傷:傷及真皮層,局部紅腫、發熱,疼痛難忍,有明顯水泡;三度燒燙傷:全層皮膚包括皮膚下面的脂肪、骨和肌肉都受到傷害,皮膚焦黑、壞死,這時反而疼痛不劇烈,因為許多神經也都一起被損壞了。

【預防】寶寶皮膚嫩薄,一杯70℃熱水對大人不一定致傷,而對寶寶卻可造成相當深度的燙傷。預防寶寶燒燙傷,爸爸媽媽應教育寶寶不要玩火、玩水、玩電等,不要讓寶寶在廚房內玩耍,火爐子應該圍起來,開水壺、暖水瓶、熱湯鍋、粥鍋不要放在地上或寶寶容易夠到、摸到的地方。爸爸媽媽給寶寶洗澡時要將水溫調好,不可太燙。最好不要給寶寶使用熱水袋,如果要用也要用厚毛巾包起來,並且注意不要貼著寶寶的身體放。總之,只要爸爸媽媽認真注意了生活中的細節,就可以大大地減少或避免寶寶燒燙傷的發生。

【調治】一般來說,無論什麼原因引起的燒燙傷,傷後緊急處理的最佳方法是立刻用涼水沖洗或浸泡傷處,如有衣物粘貼在燙傷部位,千萬不要撕拉,要先把周圍部分的衣服剪掉,及時降溫可以減輕組織受傷程度。涼水沖洗或浸泡後,對於小面積的淺度燒燙傷可在創面上塗抹一些燒傷油劑或膏劑,再用消毒紗布包紮,2~3天內症狀消退。較大面積的淺度燒燙傷或深度燒燙傷,立即送醫院診治,不要自行處理,以免延誤時機,造成不良後果。此外,寶寶在治療期間,爸爸媽媽要給寶寶增加營養,多補充蛋、豆類、魚、瘦肉、牛奶、蔬菜和新鮮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