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定本育兒百科 > 第一章新生兒常見疾病的預防與調理 >

第一章新生兒常見疾病的預防與調理

新生兒及小兒患病是爸爸媽媽最頭痛的事情,看著他們痛苦的表情,真恨不得自己代替寶寶去受罪。如果在寶寶患病之前爸爸媽媽可以瞭解到如何有效預防疾病的話,相信家長就可以少操些心,寶寶就可以少受些罪。瞭解疾病症狀也可以快速判斷寶寶所患疾病的名稱,以便選擇好去哪家醫院。這些知識對寶寶的爸爸媽媽非常重要,家長一定要事先瞭解清楚。

新生兒肺炎

新生兒肺炎是一種常見的疾病,此病的特點是症狀不明顯、肺部出現瀰漫性病變。如果患上此病,一經發現,就要盡早正確處理。新生兒肺炎可分為產前感染和產後感染。胎兒在媽媽子宮內,病菌就會通過胎盤傳染到胎兒體內,或者是因為分娩時間過長、羊膜早破及潛藏在陰道中的細菌感染胎兒造成的。產前感染肺炎多在新生兒出生3~7天內發病;產後感染發病一般較晚,而且各種病原引起的肺炎表現特點不同,家長要特別注意。

【主要症狀】患新生兒肺炎的寶寶症狀大多表現不典型,而且發病越早越不典型。一半以上患兒的體溫正常,也會出現體溫忽高忽低的情況,嚴重時患兒會出現體溫持續低下不升的狀況。患病寶寶最初會出現拒食、嗜睡、氣色差、體重不增等情況,隨後就會出現呼吸短促、咳嗽、呻吟、心率增快等症狀。家長要注意,早產兒患此病極易引發呼吸暫停,而且肺部會出現呼吸音不穩,並伴有干性或濕性音等。呼吸淺、急促,鼻翼扇動,有三凹征,呼氣呻吟,顏面部及四肢末端明顯紫紺,甚者面色蒼白或青灰。

【預防】新生兒肺炎是可以預防的,針對不同的致病原因,家長要採取不同的預防方法。媽媽在妊娠期間定時做檢查,可以防止胎兒發生宮內缺氧,進而可以減小由胎膜早破細菌上行而導致寶寶發生肺炎的概率。此外,媽媽在妊娠期間要保持好個人和環境的衛生,這樣可以防止寶寶在出生時或出生後被傳染上致病病菌。嬰兒用品也要常消毒,爸爸媽媽如果患上了感冒等疾病也要注意與寶寶隔離,給寶寶創造一個衛生的環境。

【調治】調理時首先要保持寶寶的體溫在36.5℃左右,可以將其放在暖箱內保暖,使皮膚維持在一定的溫度。如果寶寶病情較輕,可以少量多次餵奶;如果寶寶病情較重,就少喂或不餵奶,以免寶寶嘔吐、吸入奶汁,家長可以給寶寶補充氨基酸液,以保持寶寶體內有足夠的營養,每天70毫升/千克即可。

治療時要針對寶寶病症的嚴重程度。如果臨床症狀不嚴重且沒有併發症,可以用中藥治療。中藥可以消炎、抑毒,有效緩解症狀,而且還有助於提高寶寶機體的免疫功能。如果寶寶症狀比較嚴重,則要用西藥幫助治療,西藥可以控制病情發展,快速緩解症狀,必要時還可以用抗生素配合治療。

新生兒敗血症

新生兒敗血症是新生兒期很常見的疾病,發病率約占活產寶寶的1‰~10‰,早產兒是患敗血症的高危人群。患上敗血症是因為細菌侵入寶寶血液,通過循環導致細菌在全身產生毒素,造成全身性感染。致病細菌通常在產後發生感染,產前也有,但情況較少。病菌的侵入多是從寶寶皮膚損傷處、口腔、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處進入。新生兒敗血症的症狀表現不太明顯,患病早期不易診斷。

【主要症狀】足月嬰兒患敗血症會有體溫上升、拒食、精神委靡、煩躁不安、驚厥等症狀。早產兒的症狀不典型,多表現為拒食、少動、面白、體重不升、體溫不穩或體溫不升。

【預防】預防患上新生兒敗血症就要從病菌未侵入前著手。如果媽媽孕期發生感染、分娩時間過長、胎膜早破,都有可能導致病菌接觸到胎兒,新生兒若有皮膚、黏膜損傷就加大了被感染的概率。因此孕媽媽在妊娠期要時刻注意身體情況,以防病菌接觸到寶寶。寶寶降生後也要保證好他的安全,皮膚如果有損傷要盡快包紮好,以防細菌侵入。

【調治】調理時一定要保證好寶寶的體溫,對於病毒入侵的損傷部位要及時的處理好。在平日的飲食中,要保證均衡的營養及足量的能量供給,此外還要維持寶寶體內電解質的平衡。

新生兒臍炎

新生兒臍炎是一種出現在寶寶肚臍處的疾病,它是由於孕媽媽分娩斷臍時處理不當,導致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溶血性鏈球菌或混合細菌等侵入肚臍所致。斷臍時或斷臍後處理不嚴,就有可能因為沒有徹底消毒,而給了細菌可乘之機,造成寶寶患上臍炎。

【主要症狀】在患病初期,寶寶會出現臍帶根部發紅、脫落後傷口不愈或癒合較慢、臍窩處潮濕流水等症狀。如果此時沒有採取相應措施治療後,肚臍周圍的皮膚就會發生紅腫,臍窩處也會有漿液膿性分泌物流出,且帶有惡鼻臭味。如果還不採取治療,肚臍周圍皮膚紅腫就會加重,進而形成膿腫,病情危重時還會有全身中毒症狀出現,還會並發敗血症。

患有臍炎的寶寶多會表現為發熱、拒奶、精神不振、煩躁不安。

【預防】預防新生兒發生臍炎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在斷臍時採取無菌處理。不潔或消毒不徹底的物品接觸臍部會導致感染。還要注意做好斷臍後的護理,保持肚臍清潔衛生。

【調治】調養時要保持肚臍乾燥。如果臍部溢出分泌物,就會延遲傷口的癒合時間,如遇到這種情況則要做臍部的消炎處理。必要時可使用抗生素,以防敗血症的發生。

治療時可以用3%的雙氧水沖洗患處,2~3次後用碘酊擦拭消毒,視情況的嚴重程度每天塗1~3次。還可以用抗生素幫助治療,首選青黴素,如果可以加氨苄青黴素效果最好。如果寶寶病情比較嚴重,出現膿腫後要及時切開引流,並勤換藥。

新生兒膿皰病

新生兒膿皰病又叫新生兒天皰瘡,多發生在出生4~10天的新生兒身上。它是一種化膿性皮膚病,發病較急,而且傳染性強。患病的原因是因為寶寶皮膚嬌嫩,身體免疫力低下,對細菌沒有抵抗力,如果此時皮膚發熱汗出,就會給病菌創造侵入和繁殖的條件。患病多是因為被金黃色葡萄球菌傳染所致,寶寶在醫院或家中都要有所防治,所用物品也要經過嚴格消毒。因為此病會導致寶寶出現嚴重後果,所以家長要高度重視。

【主要症狀】患病初期寶寶身體上會出現針尖或豆子大小的紅色斑點,之後斑點上就會出現水泡,水泡的周圍有炎性紅暈,之後會不斷擴大,直到成核桃般大小,嚴重時還會更大。如果此時沒有加以治療,泡內的液體會變渾濁,或是出現黃色膿液,進而整個大皰化膿,破裂後露出糜爛面,過後結痂。損害多發生在面部、手臂等部位,也有可能出現在軀幹和四肢。此病初患時全身症狀不明顯,但隨著病情的發展,就會出現發熱、腹瀉、肺炎、腎炎、腦膜炎甚至敗血症等,嚴重時還會導致患兒死亡。

【預防】預防此病就要從根本處著手,寶寶的皮膚柔嫩,要盡可能塗上潤膚霜,夏天時要塗抹爽身粉,以防因為汗濕浸漬皮膚,導致細菌繁殖。此外還要注意用具消毒,防止細菌對寶寶的侵擾。此病會反覆發作,而且極易被傳染,無論在醫院、家庭都要注意。

【調治】調理時要對創面進行護理。由於受傷帶有很多細菌,在處理傷口前要清洗。新生兒病情痊癒後,要將床上用品經太陽照射後再使用。

在給創口進行處理時可以用棉簽蘸取適量生理鹽水塗擦,刺破膿皰後,用0.5%的碘溶液塗患處,早晚處理1次。如果病情較嚴重可以給予抗生素或磺胺類藥物,中醫的療法提倡用連翹敗毒散治療。

新生兒皮下壞疽

新生兒皮下壞疽是一種急性病症,新生兒皮下壞疽也是一種急性蜂窩織炎,常由金黃色葡萄球菌引起,好發於新生兒容易受壓的背部或腰骶部,偶爾發生在枕部、肩、腿和會陰部,在冬季比較容易發生。冬季寶寶一般穿的多,而新生兒皮膚嬌嫩,因為潮熱、尿液浸泡會導致被壓處皮膚受損,細菌就會從皮膚破損處侵入,引起寶寶患上此病。新生兒皮下壞疽發病驟急,且病情擴展迅速,需要及時治療。如有壞死出現,應隨時將壞死皮膚切除。術後應經常換藥,保持引流通暢;待創面清潔後,及早作植皮術。全身應用青黴素等抗菌藥物。

此外,還應加強全身支持療法,以提高寶寶的抵抗力和促使傷口癒合。

【主要症狀】患病初期寶寶會表現出不停哭鬧、拒食、昏睡、發熱等症狀。皮膚會出現發紅、腫脹的地方,觸摸時感覺質地較硬且會變為白色。病變擴展後,患處中央部位會變成暗紅色,皮下組織會生出越來越多的膿液,最後皮膚會出現壞死。有些患兒皮膚上會出現水泡,逐漸融合後會轉為血性液體,最終出現壞死區。

【預防】預防的最好辦法就是提高寶寶皮膚的「抗菌性」。家長可以時常查看寶寶被壓處的健康情況,一旦出現了紅腫的地方,就要引起注意。在冬季要保持寶寶身上乾燥無汗,皮膚上有破損的地方要及時處理,以免細菌侵入。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細菌的隔離,寶寶的用具要高溫消毒。在平時要挑選質地柔軟,潔淨的尿布,防止因為大量摩擦而傷害到寶寶的皮膚。

【調治】調養期間不要食用辛辣等帶有刺激性的食品,多食用清淡、易吸收的食物。還要盡量將患處抬高,以免繼續壓損。

一旦發現受壓部位有片狀紅腫,觸之稍硬,有觸痛;或發現紅腫病變部位中央皮膚顏色已變暗紅,觸之較軟,應盡快到醫院看急診。因為病情比較嚴重,所以一旦被確診為皮下壞疽,為控制病變發展,就要做切口引流。如有壞死出現,要及時將壞死皮膚切除。手術後要時常換藥,保持創面清潔,可以青黴素等抗菌類藥物治療。

新生兒鵝口瘡

鵝口瘡又名雪口病,是一種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消化不良、身體虛弱、營養不良的嬰幼兒很容易患此疾病,要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因為鵝口瘡是一種傳染性疾病,只要一個寶寶患有此病,寶寶周邊的地方都有可能流行開來。此病痊癒率很高,在瘡口處用藥幾日後症狀就會消失,但它也很容易反覆發作,家長一定不可以看到寶寶好轉後就停止用藥,以免復發。

【主要症狀】患鵝口瘡的新生兒口腔、舌面上都會出現一片片白色凝乳狀的物體。患病初期時是白色點狀或是小片的白屑狀病變,過後面積就會迅速擴大,逐漸融合成一片,且不易擦拭下去,即使強行擦拭下去後,很快會復生,嚴重時還會蔓延到咽喉。

【預防】由於此病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而引起的,所以杜絕細菌傳染就成了預防此病的最佳方法。白色念球菌會寄生在皮膚上,因此媽媽在給小寶寶授乳前,要注意清潔乳頭,還有自己的手,也有可能攜帶白色念珠菌,所以媽媽在授乳前,也要用消毒皂清洗,以免細菌在餵食的過程中進入到寶寶口中。

【調治】雖然患鵝口瘡不會影響飲食,但如果將其弄破,寶寶感到疼痛就會拒食。所以家長一定要弄些稀軟、清淡的食物,在食用前一定要控制好食物的溫度,以免傷害到寶寶的口腔。

新生兒脫水熱

新生兒脫水熱是一種因家長護理不當而引起的病症,多發生於新生兒出生後的2~4天內。新生兒患此病多是因口鼻呼吸、大小便排出了身體中過多的水分,而體內又沒有適時補充,最終導致新生兒出現體溫升高的症狀。此病比較好護理,只要家長適時給寶寶提供充足的飲水量體溫就會下降,不必驚慌。

【主要症狀】新生兒患此病多表現為煩躁不安、哭鬧、體溫突然升高、體重下降、口唇乾燥、尿量減少,有些患兒的前囟會稍稍向內凹陷,沒有其他感染中毒症狀。體溫上升時可在38℃~40℃之間。

【預防】導致新生兒患上脫水熱的原因是寶寶體內供水量與耗水量不能保持平衡所致,所以家長要在平時給寶寶提供足量的水分。不要等寶寶的身體嚴重缺水時再給水,防患於未然才是最佳的預防方法。除了自身情況,外界的環境也會導致新生兒患上脫水熱。天氣炎熱乾燥、室溫過高、保暖過度都有可能致使寶寶流失過多水分,如此時補充水分不足,即可導致發病。嬰兒房要增添加濕裝置,保持寶寶周圍環境的濕潤度,防止皮膚蒸發體內的水分。

【調治】調理時要讓寶寶多吃水果、蔬菜。蔬果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可以額外給孩子補充體內的水含量。西瓜、冬瓜等利尿的食物要避免服用,以免增加排尿量,反而對新生兒的病情不利。天氣炎熱時,要適當減少穿衣,不要讓寶寶生活在高溫環境中,還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

治療的最好方法就是及時提供水分,只要水分充足,寶寶的不良反應就會自然好轉。如果缺水情況比較嚴重,家長可以給寶寶餵食5%~10%的葡萄糖水,每次10~30毫升,每隔2小時一次,直至寶寶發熱症狀消失。如果因寶寶年齡太小喝水困難,可以採取靜脈輸液方式。

新生兒硬腫症

新生兒硬腫症是一種綜合征,主要發生在寒冷的春冬季節,早產兒是高發人群。此病可以由寒冷損傷、感染或早產引起,而且會導致寶寶出現臟器功能衰竭、體內代謝紊亂等病症,嚴重時還會導致新生兒死亡。早產兒和因感染引起此病的患兒死亡率高。通常肺出血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此病應引起家長的高度重視。

【主要症狀】患此病的新生兒會出現三類臨床症狀,包括體溫不升、皮膚硬腫、多系統功能損害。其中體溫不升是最主要的症狀表現,寶寶的身體及手腳冰涼,體溫通常在30℃~35℃之間,病情嚴重的寶寶體溫還會在30℃以下。此外寶寶的皮膚還會出現皮脂硬化和水腫情況,寶寶的皮膚會變硬,觸摸時感覺像橡皮一樣,而且不能拉起,嚴重時肢體僵硬,不能彎曲。皮膚還會伴有水腫,呈暗紅或蒼黃色,用手指按壓皮膚立刻凹陷。硬腫部位多對稱生長,一般先出現在小腿、面頰和肩部,隨後涉及大腿外側、臀部、上肢,最後累及全身。多系統功能損害會導致患兒器官功能低下。開始表現為拒食、少哭鬧、反應遲鈍、血生化異常,當病情嚴重後,器官功能就會發生衰竭,易引發休克、腎功能衰竭、肺出血等病症,最後導致死亡。

【預防】預防新生兒硬腫症首先要孕媽媽做好產前的保健工作。積極做好產前檢查,全面的防護孕媽媽健康,減少生下早產兒的概率。在寒冷的季節和地區要維持好室內的溫度,以免因受涼而引發疾病。新生兒娩出後要用預暖的毛巾包裹,移至溫暖的地方處理,不要讓寶寶受涼。如果寶寶生下後體溫較低,可以放置暖箱中升溫。爸爸媽媽要積極預防新生兒患上感染性疾病,降低患上硬腫症的概率。

【調治】調理時首先要保護好寶寶的體溫,天氣變化時要及時地增添衣物。如果可以的話,可以吃一些有助提高抵抗力的藥物,提高自身的免疫力,預防病毒再次侵入。家長要供給寶寶足夠的水和高熱量的食物,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身體代謝,提高身體的產熱量。

治療此病的首要措施就是復溫。如果寶寶太小,可以放置暖箱中回升體溫,如果不方便去醫院,可以調高室內溫度(24℃以上),將寶寶全身用衣被包好,將熱水袋放在腳下取暖。新生兒患有硬腫症多半會伴有酸中毒,可以用5%的碳酸氫鈉治療。如果此病是由細菌感染引起,可以用抗菌素靜脈注射治療。

新生兒低血鈣

當新生兒的血鈣含量低於1.75~2.00毫摩爾/升、游離鈣低於0.75毫摩爾/升時,就會被斷定為患有低血鈣症。新生兒體內鈣元素不足、磷元素過量、甲狀腺功能抑制、降鈣素增多都會引發低血鈣的發生。

【主要症狀】患有低血鈣的患兒多會表現為焦躁不安、震顫、驚跳,有可能引發患兒驚厥,患兒還會出現屏氣、呼吸暫停、面青,偶爾會出現喉痙攣伴喉喘鳴。

【預防】孕媽媽在妊娠時期就要注意補鈣,這樣胎兒的體內才不會缺少鈣質。可以將蝦米皮炒黃喉打碎,隨時吃下就可以。寶寶出生後要少吃含磷元素多的食物,比如菠菜、栗子、葡萄、土豆、蛋類食物,以免降低血液中的鈣含量。

【調治】調理也要針對不同的致病原因。如果是因為患兒體內鈣元素較少,就要適當地補充鈣元素;如果是因為磷元素較高而降低了對鈣的吸收,就要少喝牛奶及含磷高的食物。

治療患此病的患兒,最佳方法就是補充鈣劑。如果患兒出現了驚厥,可以用10%的葡萄糖酸鈣靜注補充,注射過程中要緩慢,並要保持心率在80次/分以上。如果情況沒有那麼嚴重,可以口服鈣劑,氫氧化鋁乳劑可以減少磷在腸道的吸收,對患兒有好處。

新生兒低血糖

新生兒低血糖是新生兒常患的疾病,早產兒、糖尿病媽媽所生嬰兒,患有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硬腫症、新生兒敗血症的寶寶也會並發此症。低血糖可以持續或反覆發作,給家長及寶寶帶去很大困擾。此病嚴重時會引起中樞神經病變,使寶寶出現智力低下、腦癱等神經性疾病。足月兒的患病率為1%~5%,體重較輕嬰兒患病率達15%~25%,新生兒窒息的患病率為20%~30%,家長要引起注意。

【主要症狀】患此病的新生兒臨床表現不很明顯,只有少數患兒會出現拒食、嗜睡、臉色青紫、哭聲異常、身體顫抖,嚴重時會出現驚厥等非特異性症狀。

【預防】新生兒患低血糖是因為身體內的肝糖原儲備不足。寶寶出生後12小時就會消耗盡體內所有儲存的血糖。想要預防寶寶患上此病,孕媽媽就要及早開奶,最好在寶寶出生後30分鐘內就給孩子餵奶,這樣就可以提高寶寶血糖濃度,以降低新生兒患低血糖的可能。此外,在產前及產程中,孕媽媽最好吃一些熱量較大的食物,既可以補充自己的體能,還可以輸送給寶寶更多的營養成分。

【調治】護理患有低血糖的寶寶,要給予他足量的葡萄糖,新生兒的腦細胞占身體總體的13%,需要大量的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如果供給不足,就會導致寶寶腦神經出現異常。此外,還要經常檢測血糖濃度,以便及時調整葡萄糖的給予量。

如果患兒的病情比較嚴重,可以用10%的葡萄糖靜脈滴注,快速為寶寶提供所需能量。

新生兒窒息

新生兒窒息是在胎兒娩出後發生的病症。胎兒在出生後一分鐘只有心跳,沒有哭鬧或沒有建立持續呼吸規律,這種缺氧狀態會導致胎兒死亡。此種疾病是胎兒出生後較常見的緊急情況,一旦發生,就要及時搶救和正確處理,以免出現後遺症。

【主要症狀】患有新生兒窒息的胎兒娩出後臉部、口唇及全身會呈現青紫色,心跳由規律逐漸轉變為不規律,心率會慢慢減弱。喉反射最先會存在,過後逐漸消失。胎兒在剛出生時對外界刺激會有反應,之後對外界刺激反應減弱直至消失,肌肉張力也會慢慢變得鬆弛。

【預防】要預防胎兒出生後發生窒息,孕媽媽在妊娠晚期時一定要定期做好產前檢查。產前檢查可以及時發現媽媽及胎兒的異常情況,如果發生胎膜早破、胎位不正等不良情況,醫生會採取正確的方法進行處理或治療。如果只是有不良傾向,醫生也會告訴孕媽媽如何預防。

【調治】新生兒復甦後,要嚴加監護他的呼吸、心率、膚色、對外界刺激的反應、哭鬧程度、體溫、肌肉張力等情況,如果出現異常要及時處理。要保持新生兒呼吸道通暢,適時添衣保暖,合理餵養,均衡營養。輕度窒息兒恢復後可盡快開奶,重度窒息兒恢復後可延遲開奶時間。

輕度窒息兒要及時清理呼吸道,必要時可以吸氧。重度窒息兒還要糾正酸中毒、補充血溶量、應用抗菌素,在治療時一定要手腳麻利、動作迅速。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又被稱為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此病是因為胎兒肺表面活性物質不足,導致進行性肺不張,從而致使胎兒出生後6~12小時就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臉色青紫、呼氣性呻吟、吸氣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症狀。

新生兒肺透明膜病多見於早產兒、刮宮產兒、窒息兒、糖尿病孕媽媽產兒,其中早產兒最常見。患兒幾乎都是早產兒,足月兒僅佔約5%。

【主要症狀】新生兒出生時心跳、呼吸均正常,但6小時內會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等症狀。患兒多表現遲鈍,面色灰白或青紫,四肢鬆弛;心率先快後慢,心音由強轉弱,胸骨左緣可聽到收縮期雜音;呼吸頻率變快、節律不規則;兩肺的呼吸音減低,早期羅音不明顯,後期會聽到細濕羅音。

【預防】預防胎兒出現肺透明膜病就要預防孕媽媽產下早產兒,如果有早產跡象則要在分娩前2~3天注射地塞米松或倍他米松,一天2次,共注射2天,可以有效阻止可能出現的不良症狀。此外還要控制孕期糖尿病,防止胎兒出生後發生窒息。

【調治】調理患兒時要保證房間內空氣流通,污濁的環境有可能加重肺部的不良症狀。在早晚間高峰時不要開窗通風,以免污濁空氣進入屋中。多給寶寶吃些潤肺的食物。

給患兒治療時,首先要保證患兒的體溫在36℃~37℃之間,嬰兒房內的濕度要在50%左右。要時常清除咽部的痰液,保持寶寶呼吸道通暢。還要保證寶寶體內有足夠的營養,不能授乳者要用1/5張含鈉液靜脈滴注。如果寶寶的情況比較嚴重,要用機械幫助其呼吸。

新生兒顱內出血

顱內出血是一種常見的新生兒疾病,它是由產傷和缺氧引起的一種腦損傷病症。出血部位以窒管膜下和腦室內最常見,嚴重時還會造成新生兒死亡。得此病後有可能會患上腦積水、腦穿通性囊變、智力障礙、四肢癱瘓、癲癇等後遺症,家長要引起高度重視。

【主要症狀】顱內出血患兒的症狀表現分為很多部位。眼部會出現長時凝視、斜視、眼球不能上轉、眼球震顫,瞳孔不對稱,有時會放大。呼吸速度不均,有時還會暫停。肌肉張力由強變弱。患兒還會出現無原因的黃疸和貧血,易激惹、昏迷。顱內壓會增高,導致嬰兒前囟隆起,易驚厥。

【預防】因為早產兒是患顱內出血的主要人群,所以孕媽媽在妊娠時就要時刻保持自己及胎兒的健康,如果嬰兒有早產的跡象,就要減少運動量,並用特效藥物推遲分娩時間。

【調治】調理時要保持嬰兒房內安靜,盡量少搬動嬰兒頭部,頭及肩部要略墊高。保證患兒的體溫在35℃~36.5℃之間,房間內可以增添保暖裝置。對於出生時即患病的嬰兒要推遲餵奶時間。要保持嬰兒氧氣的吸入量,及時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

治療時先要防止繼續出血,要讓寶寶先安靜下來,避免因嚎哭增加出血量。要保持呼吸道的通暢,患兒不嘔吐可以墊高上身15~30度,有嘔吐現象發生的患兒最好平臥,以免吸入。可以給患兒每日注射1次維生素K,用量在15毫升左右為宜,連用3天。如果出血厲害,可以用止血劑或直接輸送血液。

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又被叫做「臍風」、「七日風」等,是胎兒在出生後被破傷風菌侵入臍部而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細菌侵入胎兒體內後會產生痙攣毒素,致使新生兒出現牙關緊閉和全身肌肉強直性痙攣等症狀。此病的潛伏期為3~14天,多發生在4~7天內。

【主要症狀】患破傷風的寶寶早期會表現出哭鬧不安、嘴張不開、吃奶困難。隨後症狀開始逐漸轉重,新生兒會出現發熱、嘔吐、頸部強直等症狀,而且總是牙關緊閉,面肌緊繃,嘴角上揚呈「苦笑」模樣,時而還會雙拳緊握。上肢屈曲,下肢伸直,呼吸肌和喉肌也會伴有痙攣狀況,還有可能引起窒息。肌肉痙攣時患兒的神志是清醒的,任何輕微的刺激都可誘發痙攣發作,此病還會並發肺炎和敗血症。

【預防】導致嬰兒患此病的原因是接生人員的手或所用物品未經消毒,在給嬰兒斷臍時,致病細菌很容易通過臍部進入到嬰兒體內。因此在接生時一定要做好預防工作。接生人員的手及接生用具一定要經過嚴格的消毒,如果消毒不嚴格,要在一天內將患兒的臍帶末端剪去一截重新結紮,還要注射破傷風毒素。

【調治】家中有破傷風患兒一定要讓他置身於安靜、避光的環境中,避免任何程度的刺激,以免痙攣發作。孩子痙攣時要暫停餵食,可以通過靜脈供給營養,痙攣減輕後用胃管餵養。

患兒的臍部用3%的過氧化氫清洗護理,再用碘酒、酒精塗抹消毒。必要時給患兒注射破傷風抗毒素或破傷風免疫球蛋白。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黃疸是一種很常見的病症,根據致病因素不同被分為兩類:一類是生理性黃疸;一類是病理性黃疸。新生兒發生黃疸是因為體內產生的膽紅素過多,引起皮膚或其他器官出現黃染現象。新生兒進食量少、缺氧、攝入水分少、胎糞排泄慢、頭顱血腫都會加重黃疸,家長要給孩子全面的護理。

【主要症狀】生理性黃疸多發生於出生後2~3天內,4~5天達到病情高峰,足月兒黃疸在出生7~10天內會逐漸消退,最多不超過2周,早產兒的情況會差一點,病情會持續3~4周。如果患兒黃疸遲遲不退,或出現逐漸加重症狀,或2~3周才達到病情高峰,則應注意是否存在病理性黃疸的可能性。患有輕度黃疸的患兒,只有面部會出現黃疸,重度黃疸會出現在面頰、四肢和鞏膜上,患兒的糞便呈黃色,但尿色不黃,吃奶、精神、睡眠均正常。病理性黃疸的誘因較複雜,應該盡快去醫院請專業醫生做診斷。

新生兒敗血病、新生兒肺炎、新生兒化膿性腦炎、新生兒肝炎都可以引發黃疸,並且伴有相應的疾病症狀。

【預防】預防新生兒患上黃疸有以下幾種辦法。過往有死產史的媽媽要弄清胎兒的死因,如果是溶血病,在孕前要做好監測及治療,並按時服用中藥。新生兒要早開奶,媽媽的乳汁進入到新生兒的體內會建立腸道菌群,促進排出胎便,以減少膽紅素的二次吸收。孕媽媽在妊娠期間要注意飲食有節,不吃過於生冷、辛熱的食物,以防損傷脾胃。因為胎黃會因孕媽媽遭受濕熱侵襲而累及胎兒。要著重保護嬰兒的皮膚,臍部及臀部要時常清潔,防止破損感染。

【調治】寶寶患有黃疸要注意飲食量不可過少。充足的乳汁和水分才能讓寶寶有能量與病魔抗爭下去,而且有食物才會促進腸胃蠕動,寶寶才能排出胎糞,這有助排出體內過多的膽紅素。平時多喝葡萄糖水對寶寶有幫助。

生理性黃疸由於病情較輕,而且沒有其他病症相伴,所以無須住院治療,多曬太陽、多喝葡萄糖水,服用一些有助培植腸道正常菌群的藥物即可。治療病理性黃疸可以到醫院採用光療。如果是溶血病引發,在光療的同時還要用藥物治療;如果是母乳性黃疸,則可以讓患兒多曬太陽並口服退黃藥,情況嚴重時要暫停母乳;膽道閉鎖引起的黃疸要及時動手術;如果是感染性疾病引起的黃疸,在治療誘發病的同時也要用退黃藥物。

新生兒化腦

新生兒化腦是新生兒患的一種細菌性腦膜炎疾病,它可以經由新生兒敗血症引發。此病起病驟急,會導致患兒休克,皮膚出現紫癜或淤斑,嚴重者在24小時內就會死亡。有些患兒在患病前曾患過前驅感染,發病時就會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胃腸道症狀。

【主要症狀】早期症狀與敗血症相似,常會發生易激惹、煩躁哭鬧、眼神呆滯等症狀,只是驚厥的症狀沒有敗血症明顯,患新生兒化腦的患兒會有呼吸暫停、面色青紫,時而嘴角或手腳微微抖動。患病晚期患兒的前囟門會隆起,四肢表現往往僵直。此病有多種,諸如癱瘓、尿崩症、腦室炎、腦積水等嚴重併發症,如經確診,應及時送往醫院治療。

【預防】化腦大多是由上呼吸道感染發展而來,預防時要把好呼吸道感染這一關,在醫院或家中都要保證呼吸到新鮮空氣,房間內要適當通風,盡量少到人多的地方去。產婦的健康問題也很重要,在圍生期要徹底治療產婦感染。如果新生兒暴露在污染的環境中,可以用抗生素預防。

【調治】家長要保證患兒能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平時要多注意患兒的冷暖,及時地添減衣物,還要帶寶寶多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保證提供給身體充足的營養物質。

治療時應選擇恰當的抗生素由靜脈注射,用殺菌藥物進行治療。此外還可以針對不同的症狀採取不同的症狀方法,驚厥用安定、副醛、苯巴比妥等藥物,還要減低顱內壓,搶救休克。

新生兒溶血

新生兒溶血病又被稱為母子血型不合溶血病,此病是由母體的抗體與胎兒的紅細胞發生反應而引起的同種免疫溶血性疾病。Rh血型和ABO血型不符是引起這種疾病的原因,相比較而言,Rh血型引起的比較嚴重。新生兒溶血是引起病理性黃疸的原因之一,同時也是引起新生兒膽紅素的最重疾病。

【主要症狀】ABO血型和Rh血型的臨床症狀基本相同,只是ABO血型的病程進展較慢,出生時與正常新生兒沒有不同,1~2天後身上才會出現黃疸,此外還有貧血症狀,隨著時間的推移,貧血程度還會日益加深。患兒還會有嗜睡、拒食等症狀。病情嚴重的患兒會出現水腫、精神不振、嗜睡、拒食、少哭鬧、皮膚蒼白無血色、胸腹腔內存有積液,並伴有心力衰竭表現。Rh溶血患兒的黃疸出現較早,多在生後6~12小時內出現,兩天內迅速加重。患兒的肝脾也會隨著病情的發展而腫大。

【預防】孕媽媽在妊娠時避免不必要的輸血可減少本病的發生率。

【調治】新生兒患上了溶血病在飲食方面要多吃補血的食物,以補充身體缺乏的血液。

如果患兒病情屬於輕型,只需每日補充葡萄糖即可。如果患兒病情屬於重型,就要及時治療,通過糾正貧血,防治心力衰竭,降低膽紅素水平,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以免給日後的成長埋下隱患。

在眾多的治療方法中,光照和換血療法是較為有效的。光照療法通常3~4個療程後即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新生兒先天性感染

新生兒先天性感染是一組疾病的統稱,媽媽在妊娠期患TORCH感染是造成新生兒被感染的主要原因。

【主要症狀】患TORCH先天性感染的患兒症狀表現多為肺炎、缺氧,並會患上缺血性腦病、高膽紅素血症、顱內出血症,全身或局部會有感染症狀,在妊娠期被傳染的媽媽,還很有可能產下早產兒,這些對孩子將來的發育無疑都造成了很大的障礙。

【預防】孕媽媽在妊娠期被致病菌感染或接觸過貓、狗等動物都會將病原體傳給胎兒。因此在妊娠時就要遠離感染源,避免寵物的靠近,如果媽媽患有陰道炎,可以考慮進行剖宮產。此外還可以接受疫苗注射。

【調治】由不同病原體導致的感染要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弓形蟲病原體導致的感染要用乙胺嘧啶、復方新諾明等藥物,治療的時間越早,患兒就會越少出現後遺症。針對風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沒有特效的藥物,單純皰疹病毒是最常見的病毒,而且它對新生兒的影響非常大,大約有一半的新生兒即使治癒後也會留下中樞神經系統的後遺症。因此孕媽媽在妊娠時一定要保證好自己的健康,以免給寶寶帶去傷害。

新生兒嘔吐

嘔吐有可能預示著嚴重的健康問題。所以如果寶寶出現嘔吐,並伴有任何一種下列其他症狀,家長需要立刻帶寶寶去醫院:

1.腹部腫脹、有觸痛感 這可能說明寶寶肚子裡積存了液體或氣體、發生腸道堵塞或者消化道有其他問題。

2.抽搐 癲癇或抽搐——由突然增加的大腦電脈衝引起——可能說明寶寶發生了高燒、嚴重感染,或患了某種癲癇病。

3.反覆劇烈的嘔吐或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的嘔吐 如果你的寶寶經常劇烈嘔吐,但是沒有伴隨出現其他症狀,這可能是癲癇的信號。如果寶寶見到某些人或在某些地方(如醫院或日托機構)就會嘔吐,這說明這些人或地方給寶寶造成了壓力,導致嘔吐的發生。

4.出現脫水症狀 包括排尿減少(每天尿濕的尿布少於5~6塊)、嘴唇和口腔乾燥、哭但不流眼淚(提醒:寶寶出生2~3周後才會第一次流眼淚)、眼睛下陷、過度睏倦以及寶寶頭部柔軟部位(前囟門)凹陷。

5.嘔吐物中有血或膽汁(綠色液體) 如果嘔吐物中只有一點點血,這種情況往往不用擔心,食物回湧的衝擊力有時會使食管壁上的血管輕微撕裂,造成出血。如果寶寶在過去6小時之內吞嚥了口腔傷口流出的血或流的鼻血,那麼寶寶的嘔吐物中也可能會有一點點血跡。但是,如果寶寶的嘔吐物中不斷有血或含血量增加,你就應該帶寶寶去醫院檢查。嘔吐物中的血有可能是鮮紅色,也可能像深色的咖啡渣。醫生也許需要看一看帶血或帶膽汁的嘔吐物,所以即使很噁心,你也應該盡量保存一些寶寶的嘔吐物,以便醫生檢查。嘔吐物中的綠色膽汁可能表示腸道阻塞,這種情況需要馬上治療。

6.吃東西後半小時內劇烈、持續的嘔吐 這可能是幽門狹窄造成的,這是一種很少見的疾病,最有可能在寶寶幾周大時開始發生,不過在寶寶4、5個月之前隨時都有可能出現。出現幽門狹窄的寶寶,他們體內控制胃部與腸道連接處瓣膜的肌肉過度增厚,導致胃腸連接處開口狹窄,食物無法順利通過,造成寶寶的嘔吐。這個問題只要動個小手術就能解決,但發現後需要馬上醫治。所以如果你發現寶寶有這個問題,一定要立刻帶寶寶去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