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參與孩子的成長 > 引言 >

引言

引言

教育,特別是早教,有兩個基本內容。一個叫作「點燃孩子內心的火焰」,即培養孩子的信心和對世界的好奇心,進而刺激其對學習的興趣,使之在一生的奮鬥中有更大的主動性,這就是所謂「以孩子為中心」的啟髮式教育。另一個則叫作「給內心的火焰加柴」。孩子為了興趣主動讀書當然好,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注意力時段很短,不願意經受漫長、枯燥的訓練,面對挫折容易灰心甚至放棄。而人類所有偉大的成就,都是以一系列的挫折和堅韌不拔的意志為基本條件的。孩子內心的火焰即使點燃了,燒一會兒往往也會滅掉。只有不斷地加柴,那火焰才能持續地燃燒,一塊粗糙的礦石才能百煉成金。所以,如何延長孩子的注意力時段,培養其耐心和克服困難的能力,是每個家長和老師的重要責任。

在教育中保持這兩個內容的平衡並不容易。

美國的教育非常強調第一個內容,對孩子以啟發和鼓勵為主,千方百計地要保持孩子的信心和興趣。孩子首先要有個幸福的童年,不能給他們過大的壓力。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不要讓孩子們互相之間比來比去。這種教育的成就有目共睹,確實值得中國的家長和老師學習。我們教育在美國土生土長的女兒,也從來都是採取「以孩子為中心」的策略。

可惜,孩子畢竟要面對成人的世界,他們可以對自己充滿信心,但是,如果真碰到比自己出色的人怎麼辦?職場的競爭就是要比,而且總有被別人比下去的可能。孩子可以從興趣出發來學習,但是,我們每個人的一生中,不都是要拿出許多精力和時間去對付一些自己並無興趣的事情嗎?即使在自己充滿了興趣的事業中,難道我們不都是經歷過挫折和乏味的階段嗎?難道我們不都是犯過許多錯誤、經受過許多失敗的嗎?迴避自己不喜歡卻非常必要的工作,沒有對付挫折、失敗的能力,沒有克服困難,敢與人競爭,乃至忍受痛苦和乏味的品格,我們能夠成功嗎?

中國式的教育,則強調第二個內容。特別是2010年耶魯法學院的美籍華裔教授蔡美兒出版了《虎母戰歌》一書,使所謂的「中國式教育」轟動全球。這種教育方式,強調的是紀律、苦幹、訓練量,遵循的是中國古老的「民間智慧」:「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不打不成才」。你不能說這種方法全無道理。事實上,《虎母戰歌》的熱銷,就是建立在美國亞裔子弟優異的學術表現的基礎之上。看看喬丹怎麼練球,看看牛頓怎麼用功。你要成就這樣的大業,難道不應該付出這樣的努力嗎?

但是,你能找得到一個不喜歡籃球的喬丹、一個討厭物理的牛頓嗎?更為重要的是,對孩子加強「管教」的一個後果,是孩子最終很難超過管教者。從小聽慣了管教者的話的孩子,一旦面臨著管教者也不懂的事情,就會不知所措。在當今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過分聽大人的話的孩子很難幹出大事業。如果你希望孩子比自己成功,就應該努力刺激其內心的想像力。當家長的都要承認,如果孩子真有出息的話,他的未來就很可能超越了家長的預設範圍。比爾·蓋茨的一生要是被他父親設計,肯定不會有今天的比爾·蓋茨。家長以自己的有限知識來為孩子規劃未來,很可能反而限制了孩子的前途。

最近幾年,我寫了幾本關於教育的書。其中一本是《一歲就上常青籐》,強調把嬰兒的第一聲啼哭當作和孩子溝通的機會。教育,就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平等對話中展開的。這種對話,從一開始就如同常青籐中的「討論班」,是自由的、平等的、開放的、啟髮式的。另一本書,叫《天才是訓練出來的》,強調奮鬥對於成功的意義:在任何領域要想達到一流,必須經過一萬個小時的訓練,必須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必須能夠經受得住挫折和失敗。世上本無所謂天才。我們認定的那些天才真正的過人之處,主要在於他們敢冒我們不敢冒的險,能夠承受我們所難以承受的痛苦,在困境中不斷改變自己……這些論述使有些讀者得出結論:我是在主張虎母式的教育。

其實,我兩者都不是。我13歲的女兒在美國土生土長。首先,她是個「不用管」的孩子。她可以決定自己要做什麼。我對她的教育重點,不是怎麼聽話,而是怎麼不聽話。我要告訴她父母經常犯錯誤,她也可以經常糾正父母的錯誤。她一生成就的事業恐怕比父母要大得多。所以父母沒有能力對她指手畫腳。大事情要逐漸學會自己拿主意,需要幫助時再找父母商量。其次,她是個喜歡上學、回家可以持續做四五個小時功課的孩子。老師說她喜歡小題大做:一頁的作文會寫上八頁,為一個讀書報告會像個小學者那樣進行研究,乃至參考一些大學生的書籍。如果我不管她,她會沒完沒了地這麼幹下去,到了廢寢忘食的境地。她肯吃苦,在游泳隊裡把許多同齡的男孩擊敗。她也是個很自律的孩子,不吃垃圾食品,零花錢全存起來,同學們的iPod已經換了好幾個,她則從來沒有讓父母買過,不在同伴的壓力下攀比,似乎對消費沒有什麼興趣。第三,她對生活充滿了熱情,無論走到哪裡,嘴裡總是有歌聲,見到空曠的地方就即興跳起芭蕾,每時每刻都洋溢著幸福感。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她立志要用自己的一生創造「有永恆價值的東西」,只是還不知道這個東西是什麼。

不為孩子驕傲的父母不是好父母。女兒這麼小的年紀,我們很難預測她的未來。我們為她驕傲,並不是因為她在學校裡是個優等生,而是她的品性符合我們的價值觀念和教育理想:她的生命中有某種精神的感召,有某種追求和志向。她願意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標進行持之以恆的努力。

我們已經陪伴女兒走過了13個春秋。總有一天,我們會跟不上她,和她分手,讓她獨自前行。本書的核心,就是在這一行程中的觀察和體會,同時參照一些教育研究,加上若干自己的分析,以期和其他的家長分享。我的主題是:怎樣培養一個有人生理想,並肯為之奮鬥的孩子。怎樣在幫助孩子發展能力的同時,也塑造她的品格,滋養她的價值。還是回到開篇的那句話:孩子一生的幸福和成功,關鍵在於她能點燃自己內心的火焰。火種是孩子自己的,從別人那裡偷不來,別人也無法強加。當然,內心的火焰有時點燃得早些,有時晚些;有時旺些,有時弱些。父母可以幫助孩子把這火焰早些點燃,也可以把剛燒起來的火焰澆滅;可以加足乾柴,使本來微弱的火苗越燒越旺,並教孩子自己給這火焰添柴;也可以釜底抽薪,使本來茁壯的火苗迅速變成灰燼。

孩子是一首詩。他最可貴的是對生活的熱情,對世界的好奇,對未來的夢想。同時,孩子又是不怕火煉的真金,要有面對艱難困苦的品格,成就大業的耐心和紀律,競爭的勇氣和毅力。在對自己孩子的養育和教育過程中,我們所看到的是:這兩方面的發展是完全可以融合在一起的。以下,就是我們的故事。